对联的文学常识

时间:2022-05-07 04:16:21 生活小常识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有关对联的文学常识

(1)李杜已远,惟有几篇新乐府;苏州怀刺史,湖山之边,尚有三座旧祠堂。

有关对联的文学常识

(2)青家有情犹识路,平沙无处可招魂。

(3)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

(4)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

(5)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6)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7)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8)犹留正气参天地,永剩丹心照古今

(9)译书尚未成功,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10)有事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11)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12)金石文章空八代,江山姓氏著千秋。

(13)盛唐诗酒无双士,青莲文苑第一家。(14)质而绮,真且醇,自可传之千古;樽中酒,篱下诗,岂甘了此一生。(15)宦游西蜀,志复中原,高吟铁马铜驼,烟尘誓扫还金阙;诗继少陵,派开南宋,更入清风明月,池馆重新接草堂。

(16)定六艺于杏坛,绍虞夏商周之统;藏诸经于鲁壁,开关闽濂洛之传。

(17)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18)笔诤时政,心在苍生,万户争传新乐府;堤建西湖,神归东洛,千秋永祀老诗翁。(19)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20)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21)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 (22)宦游西蜀,志复中原,高吟铁马铜驼,烟尘誓扫还金阙。

(23)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24)濠上观鱼,非鱼非我;梦中化蝶,亦蝶亦周

(25)质而绮,真而醇,自可传之千古;樽中酒,篱下诗,岂甘了此一生

(26)惜英年早逝,天涯何处觅知己;叹华章永存,海内无人柱长天

(27)长沙不久留才子,宣室求贤访逐臣

(28)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

(29)甲兵富于胸中,一代功名高宋室;忧乐关乎天下,千秋俎豆重苏台

(30)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

(31)李杜已远,惟有几篇新乐府;湖山之边,尚有三座旧祠堂。

(32)诗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

(33)译书未成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作古,文坛从此感彷徨。

(34)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

(35)陈王

(36)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37)幽愁发愤

(38)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39)他,是中国古典戏剧的标志性人物,擅长一种把歌曲、宾白、舞蹈结合起来的艺术形式,一

曲《滚绣球》感动古今。

(40)枫叶四弦秋,怅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勾留江上别离情。

(41)他,头戴峨冠,身佩兰草,徜徉在汨罗江畔,为民生多艰“长太息”,当国家衰亡之时,仍以纵身一跃坚守着理想。

(42)他,少年从戎,立志报国,跃马于大江南北,为收复中原而“挑灯看剑”,抒写理想抱

负,以豪放词风闻名词坛。

(43)(44)他,善于用十四行诗抒写人性,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戏剧天才,创造的

丹麦王子哈姆雷特的形象脍炙人口。

1

关于对联的知识2016-07-17 20:25 | #2楼

关于对联的知识 对联又称楹联等,是悬挂或粘帖在墙壁和楹柱上的联语,是用汉语描述客观事物、表达人们思想感情的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它具有诗、词的特点,但比诗、词更精炼、更工整,也更富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因此,它是中国文学艺术中的一种特有的形式,也是汉族文学艺术中独有的一大艺术特色。

汉族语言不同于其它民族语言。其它民族语言往往很难作出文字上的两两相对和形式工整协调的对联。汉语文字字形方正,结构优美,音节分明,声调匀称。因此,汉字便于形成对句,适合创作对联。

对联,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优良传统,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千百年来,它一直为我国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欣赏,也日益为国内外汉学家所重视;随着中外文化的交流,它已流传至许多国家和地区。

对联,一般是用古典艺术语言造句和修辞的,所以它典雅、精炼、优美。同时,它又是与书法揉合在一起的综合艺术,两者互相映衬,更显出一种神彩飞扬、瑰丽典雅的艺术美。

对联讲究练字练意,作者常用精炼的文字、巧妙的构思以及画龙点睛的手法,为读者创造出感情丰富、形象鲜明、构思奇特、意韵浓郁的各种作品,因而,它能引人入胜,发

人深思,耐人寻味,给人启迪。凡思想健康、艺术精巧的联语,更是耐人品赏,永放光彩。

许多联语不但和诗、词同样具有高度的文学性和审美意义,而且更富有广泛的使用价值,它与诗、词相比,,能赢得更多的读者,使用的范围也更为广泛。

从对联发展史看,它萌发于律诗之前,发展于律诗之后,鼎盛于诗、词日益衰落的清代,至今仍被广泛使用。

我国对联的形式,其渊源极为久远。早在先秦时代就出现了雏形的对句。

对联究竟起源于何时,其说不一。有人认为,最早出现有是五代孟昶的春联。宋张唐英在《蜀☆☆》中记载:孟昶命学士为题桃符,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相传,这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但这种春联,在当时还只是写在宽约一寸、长约七八寸的桃木板上。又有人认为,后蜀宫廷题联,早已成为习惯,而孟昶不是最早的题联人。到宋代,春节粘贴对联,已成为一种普遍风俗。以后,人们又用纸张代替桃木板写联,这与今天粘贴的春联,并无什么区别。

又据传,把桃符推广为春联的,还是明太祖朱元璋的事。朱元璋定都金陵后,在一次除夕前,他传旨:无论-公卿士庶,每家门口都要粘帖一副春联。除夕晚上,他还微服出巡,见到五彩缤纷的春联,他非常惬意。当他走到一家庶

民门口时,见没有贴出春联,他很奇怪,一打听,原来这家是以阉猪为业的,不好意思写出春联贴上。于是朱元璋就精心思索,亲自给这家写出一副对联,联云: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全联并非说出阉猪二字,但这个阉字的含义却充分地体现出来了,而且全联对得工整、确切,曲而不浮。第二天,他又来到这家门口察看,见门框上仍未贴出对联奉承更觉得奇怪。当询间时,这家主人说:因这副对联是皇上的御笔,我贴到神龛上供起来了。朱元璋一听大喜,当即赏给这家主人一些银钱。由于皇帝亲自提倡春联,对联这一艺术形式就补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种场合。不但婚丧、喜庆使用它,一些名胜古迹、驿站茶亭、官署试院、楼台亭阁等处,也都普遍地使用它。

对联是一种精炼的艺术形式,它要求思想健康,艺术性强,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它绝不是什么小玩艺、小摆设,而是一种具有积极意义的特殊艺术形式。它这些都是作者有感而发。所以,对联会使人获得鉴赏的乐趣,增加各种知识,品味各类书法,同时还能受到一定的思想启迪。但要写好一副对联,并不那么容易,它需要一定的文学知识,一定的艺术表达能力,还要顾及到对仗和平仄,不是一般人都能做得到和写得好的。

就对联的形式而言,它的基本格式,是律诗(五律、七律)的中心部分。

小学文学常识中国名胜对联2016-07-17 11:13 | #3楼

趣味对联集锦"中国名胜":一、写景类

桑柘几家湖上社

芙蓉十里水边城

——福州西湖开化寺

两树梅花一潭水

四时烟雨半山云

——昆明黑龙潭

诗写梅花月

茶煎谷雨春

——杭州龙井

水青石出鱼可数

人去山空鹤不归

——杭州放鹤亭

意静不随流水转

心闲还笑白云飞

——峨眉洪椿寺

烟笼古寺无人到

树倚深堂有月来

——北京陶然亭

楼高但任云飞过

池小能将月送来

—— 上海豫园得月楼

石室云开,见大地山河三千世界

水帘风卷,露半天楼阁十二栏干

——福建永泰方广岩

松声竹声钟磬声,声声自应

山色水色烟霞色,色色皆空

——武夷山石湖涧

万石峰中月色泉声千古趣

八方池里天光云影四时春

—— 建晋江县草庵

放开眼孔,看晓日才上,夜月正圆,山雨欲来,溪云初起; 洗净耳根,听林鸟争啼,寺钟荅响,渔歌唱晚,牧笛催归。 ——邵武熙春山

二、写人类

丹心应结平权乐

碧血常开革命花

——杭州西湖秋瑾墓

青山有幸埋忠骨

白铁无辜铸佞臣

——杭州西湖岳坟

数点梅花亡国泪

二分明月老臣心

——扬州史可法祠

一门父子三词客

千古文章八大家

——四川眉山三苏祠

成大事以小心,一生谨慎

仰宗臣之遗像,万古清高

——成都武侯祠

三、怀人抒情说理类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慈颜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北京潭柘寺题弥勒佛

公昔登临,想诗境满怀,酒杯在手

我来依旧,见青山对面,明月当头

——安徽采石矶太白楼

说一声去也,送别河头,叹万里长驱,过桥便入天涯路;

盼今日归哉,迎来道左,喜故人见面,握手还疑梦里人

——贵阳城北关头桥

烟雨湖山六朝梦 人言为信,我始欲愁,仔细思量,风吹皱一池春水; 英雄儿女一枰棋 胜固欣然,败亦可喜,如何结局,浪淘尽千古英雄 ——南京莫愁湖胜棋楼

提供的文学常识中国名胜对联,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学习,了解中国的语言文化!

【对联的文学常识】相关文章:

文学常识:外国文学常识02-17

经典文学常识07-21

常识判断文学常识05-07

中考语文文学常识:宋代文学常识03-10

.文化常识和文学常识05-07

辛弃疾的文学常识06-16

苏教版 文学常识05-07

《秋水》文学常识05-07

高尔基的文学常识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