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综合资料>《平行线的性质教案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

时间:2022-05-10 07:54:15 综合资料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

一、 教学内容解析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

《相交线与平行线》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下册的第一章,是初一学生在学习了《图形认识初步》后第二次学习几何。它包括五大块内容:一是相交线;二是平行线及其判定;三是平行线的性质;四是平移。前三节主要讨论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第四节是有关平移变换的内容。本章内容都是从实际问题出发,引导学生自己多观察、多动手、勤思考,结合当地特点的一些问题,抽象出隐含在这些实际问题中的数学问题,引入本章要学习的相关内容。通过对数学问题的研究,学习有关的数学概念和方法,并利用所学知识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体现具体——抽象——具体的过程,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他们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堂课是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了平行线的判定的基础上,研究平行线的性质,它既包含了相交线的内容又包含了平行线的内容。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既有联系也有区别,联系在于它们研究的对象都是平行线和角的关系,区别在于它们的题设和结论刚好交换,是一个互逆的命题,这种结构关系也为我们将来学习其它几何图形的性质和判定提供了范例,包括一些特殊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等等。因此,平行线的性质既是平行线的判定的逆用, 又是将来学习几何图形性质与判定的重要基础,在本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另外, 平行线的性质与现实世界中的联系也很紧密,如本节课例题“梯形残片”的问题等,通过学习可以把所学知识和实际联系起来,更好地为实现生产实际服务。

这节课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建模、操作、讨论得到平行线的性质,并加以说明和验证.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 教学目标设置

本节课内容的数学本质是平行线性质的探究与应用。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我所任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一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1.探索并掌握平行线的性质。

2.能用平行线的性质定理进行简单的计算、证明。

3.知道对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进行的区别。

(二)、能力目标:

1.经历探索直线平行的性质的过程,掌握平行线的三条性质,并能用它们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

2.经历观察、操作、想像、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对平行线性质的探究,使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科学的思想方法,激发学生探索创新精神。

2.通过师生的共同活动,促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培养良好的情感、合作交流、主动参与的意识,在独立思考的同时能够认识他人。

根据以上的教材分析和教学目标剖析,我将教学重点确立为:平行线三个性质的探究及运用。由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能力,教学难点确立为:平行线的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的区别及综合运用。

三、 学生学情分析

本课是在学习了平行线的判定后学习的内容,学生对平行线与角的关系有了一定的认识,因此要在基本图形中去观察出平行线与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关系,进而猜测出平行线的性质对学生来说难度不大。但是本课的学习,估计学生会产生以下困难:(1)不知道用何种方法来验证自己猜测的正确性。

(2)部分学生对平行线性质和判定理解不清,对性质运用所需要的条件掌握不牢,造成性质的滥用。(3)在性质的运用过程中,由于对几何的推理还比较陌生导致书写的格式出现问题。

四、 教学策略分析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启发学生自主性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效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素质。根据这样的原则和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并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改变以往单纯的模仿与记忆的模式,力求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 2

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教学理念。正确地探索、理解平行线的性质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突破它的关键是通过具体——抽象得出性质,再从抽象——具体运用性质,使学生正确理解并掌握性质的条件和结论。因此,在性质的推导过程,采用让学生自主探索与教师讲授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索,再通过交流、讨论,发现性质。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学习与研究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另外,通过适当的、有针对性的练习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应用意识。而在整个教学中,分层次地渗透了归纳和演绎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另外,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过程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利用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通过学生的回答情况对学生进行评价,另一方面,利用课堂练习,使学生的认知情况得到反馈,进而及时调整教学。通过过程性评价以全面考查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是中心,会学和学会是目的,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尽可能地增加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增强参与意识,进行了以下学法指导:

(1)观察分析:让学生要学会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探究归纳:让学生通过探究归纳平行线的性质1,学会数学建模,学会发现问题的规律。

(3)演绎推理:让学生利用得出的公理,推导出性质2、3

(4)练习巩固:让学生知道数学重在运用,从而检验知识的应用情况,找出未掌握的内容及其差距。通过动手实践,理解记忆和强化训练的学法掌握本节课内容,顺利突破本节课难点。

五、 教学过程

3

5.3.1 平行线的性质

教学任务分析

教学过程设计

4

5

6

7

8

平行线的性质教学设计2016-09-07 18:21 | #2楼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三制)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八节平行线的性质,它是平行线及直线平行的继续,是后面研究平移等内容的基础,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学生分析:

前面三节《角》《相交线》《平行线的识别》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简单说理技能,学生对平行线的识别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为本节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学生动手操作验证的能力还不够强,特别是通过动手操作进行探究的意识还没有完全形成,与新课程标准中的要求还有很大距离。

本课的宗旨就是希望通过活动的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

三、设计理念:

贯彻新课程提出的“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的理念。在本课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的特点,通过创设问题情景,仅仅抓住实验探究这个突破口,让学生通过亲身的探究活动,去体验探究过程,从而达到对平行线特征的理解与掌握。更重要的是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探究意识、探究能力和相互协作的精神。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平行线的性质,会利用平行线的特征进行简单的计算和推理,并能利用平行线的特征解决实际问题,具备一定的平行线的识别和特征的综合利用能力。

2.过程与方法:许多的现象和过程都是可逆的,着在平行线中也存在,在学习时注意识别与特征的异同点。

3.数学思考:在平行线的特征的探究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联想、分析、归纳、猜想、概括的全过程。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数学问题的解决是多角度的,即可以由角的关系得出平行,同样也可以由平行得出角的关系,这种知识上的循环大大提高了数学知识的应用范围。

五、教学的重、难点:

重点:平行线的特征

难点:特征(1)的探究过程

六、教学方法:

“引导发现法”“动向探索法”

七、教具、学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三角板、量角器

八、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思:

1.播放一组幻灯片。内容:①火车行驶在铁轨上;②篮球场地;③横格纸。 2.教师: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平行线,你能说出直线平行的条件吗? 学生活动:

思考回答。①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②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③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教师:首先肯定学生的回答,然后提出问题。 引出课题——平行线的性质。 (二)体验探究过程,培养探究意识

学生活动:独立探究——小组讨论——成果展示。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两同位角间的关系

教师活动:评价从而得出特征1: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教师:在特征1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说理: 因为a∥b 因为a∥b 所以∠1=∠2 所以∠1=∠2 又 ∠1=∠3 又 ∠1+∠4=180° 所以∠2=∠3 所以∠2+∠4=180° 语言叙述:

特征2 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性质3 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三)培养探究能力,养成合作精神 1.(抢答)

(1)如图,平行线AB、CD被直线AE所截

a、若∠1 = 110°,则∠2 =_____°。理由:________

b、若∠1 = 110°,则∠3 =_____°。理由:________c、若∠1 = 110°,则∠4 =_____°。理由:________(2)如图,由AB∥CD,可得( ) (A)∠1=∠2 (B)∠2=∠3 (C)∠1=∠4 (D)∠3=∠4 (3)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则( )

(A)同位角相等 (B)内错角相等 (C)同旁内角互补 (D)无法确定

(4)如图,直线a∥b,

∠1=105°,∠2=140 ,则∠3=( )

A、55 B、60 C、65 D、70

2.(讨论解答)

如图是一块梯形形状的玻璃ABCD的下半部分打碎了。若量得上半部分 ∠A=123 ∠D=110,你能知道下半部分∠B和∠C的度数吗?并说明理由。

3、探究研讨:

如图所示,平行光线AB与CD射向一个水平镜面后被反射,此时

∠1=∠2,∠3=∠4,那么

(1)∠1,∠3的大小有什么关系?∠2与∠4呢?

(2)反射光线BC与EF平行吗?说明理由。

(四)及时合理评价,共享探究成果

1.平行线的性质1、2、3;

2.用“运动”的观点观察数学问题;

3.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五)作业 第175页 1、 3、4、5.

八、教学反思:

1.教的转变:本节课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共同研究者。在引导学生画图、测量、发现结论后,利用几何画板直观地、动态地展示同位角的关系,激发学生自觉地探究数学问题,体验发现的乐趣。

2.学的转变:学生的角色从学会转变为会学。本节课学生不是停留在学会课本知识的层面上,而是站在研究者的角度深入其境。

3.课堂氛围的转变:整节课以“流畅、开放、合作、‘隐’导”为基本特征,教师对学生的思维活动减少干预,教学过程呈现一种比较流畅的特征,整节课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以“对话”、“讨论”为出发点,以互助、合作为手段,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让学生在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中自主选择获得成功的方向,判断发现的价值。 0000000

平行线的性质教学案例2016-09-07 15:27 | #3楼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冀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 24.4平行线的性质定理,它是平行线及直线平行的继续,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平行线的性质,能应用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数学思考:在平行线的性质的探究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联想、分析、归纳、猜想、概括的全过程。

解决问题:通过探究平行线的性质,使学生形成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及建模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的情感体验,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平行线的性质

难点:“性质1”的探究过程

四、教学方法:

“引导发现法”与“动像探索法”

五、教具、学具:

1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三角板、量角器。

六、教学媒体:大屏幕、实物投影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思:

1.播放一组幻灯片。内容:①火车行驶在铁轨上;②游泳池;③横格纸。

2.声音: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平行线,你能说出直线平行的条件吗?

学生活动:

思考回答。①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②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③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教师:首先肯定学生的回答,然后提出问题。

问题:若两直线平行,那么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各有什么关系呢?

引出课题——平行线的性质。

(二)数形结合,探究性质

1.画图探究,归纳猜想

任意画出两条平行线(a∥b),画一条截线c与这两条平行线相交,标出8个角(如图)。

2

问题一:指出图中的同位角,

并度量这些角,把结果填入下表:

学生活动:画图——度量——填表——猜想

结论: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问题二:再画出一条截线d,看你的猜想结论是否仍然成立? 学生:探究、讨论,最后得出结论:仍然成立。

2.教师用《几何画板》课件验证猜想

3.性质1.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三)引申思考,培养创新

问题三:请判断内错角、同旁内角各有什么关系?

学生活动:独立探究——小组讨论——成果展示。

教师活动:评价,引导学生说理。

因为a∥b 因为a∥b

所以∠1=∠2 所以∠1=∠2

又 ∠1=∠3 又 ∠1+∠4=180

所以∠2=∠3 所以∠2+∠4=180

语言叙述:

性质2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性质3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四)实际应用,优势互补

1.(抢答)

(1)如图,平行线AB、CD被直线AE所截

①若∠1 = 110,则∠2 = 。理由: 。

②若∠1 = 110,则∠3 = 。理由: 。

③若∠1 = 110,则∠4 = 。理由: 。

(2)如图,由AB∥CD,可得( )

(A)∠1=∠2 (B)∠2=∠3

(C)∠1=∠5 (D)∠3=∠4

(3)谁问谁答:如图,直线a∥b,

如:∠1=54时,∠2= .

学生提问,并找出回答问题的同学。

2.(讨论解答)

如图是一块梯形铁片的残余部分,量得∠A=100,

∠B=115,求梯形另外两角分别是多少度?

(五)概括存储(小结)

1.平行线的性质1、2、3;

2.用“运动”的观点观察数学问题;

3.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六)作业 课本第129页 习题1、3、4.

八、教学反思:

①教的转变:本节课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共同研究者。在引导学生画图、测量、发现结论后,利用几何画板直观地、动态地展示同位角的关系,激发学生自觉地探究数学问题,体验发现的乐趣。

②学的转变:学生的角色从学会转变为会学。本节课学生不是停留在学会课本知识的层面上,而是站在研究者的角度深入其境。

③课堂氛围的转变:整节课以流畅、开放、合作、‘隐’导为基本特征,教师对学生的思维活动减少干预,教学过程呈

现一种比较流畅的特征,整节课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以对话、讨论为出发点,以互助、合作为手段,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让学生在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中自主选择获得成功的方向,判断发现的价值。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相关文章: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03-25

初中数学平行线的性质教案12-28

《小数的性质》教案02-20

《减法的运算性质》教案02-22

分数的基本性质教案03-21

小数的性质教案设计08-14

《分数的基本性质》教案09-10

分数的基本性质的教案02-26

铁性质化学教案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