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综合资料>《月光曲教案

月光曲教案

时间:2022-05-10 10:44:57 综合资料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月光曲教案

一、情境导入

月光曲教案

1、请同学们欣赏一段优美动人的钢琴曲(放音乐《月光曲》)。听后请同学们谈谈感受。

刚才同学们听到的这段曲子叫《月光曲》,是由德国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板书课题,介绍贝多芬。(课件出示简介)

2、今天就让我们共同来学习《月光曲》这篇课文,来感受音乐的魅力,感悟美妙的《月光曲》,了解《月光曲》背后的故事。

二、检查预习

1、自由读课文。

师:读清句子,读准字音:

同时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师生评议。

2、(课件出示生字)认读生字、新词。

①生自由读。

②请一生领读,其余生跟读。

3、(课件出示生字)通过预习课文,这些词中你理解了哪个?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4、下面,谁能用上,上面的一个或者几个词语说一说这个传说!(自己准备一下,同桌之间可以互相说一说)

三、领悟人格美

同学们,一天夜晚,贝多芬走进了莱茵河旁边的一个茅屋,为盲姑娘弹了一曲,又弹一曲,这后一曲就是著名的月光曲。同学们,究竟是什么打动了音乐家贝多芬的心,让他“走近”茅屋,又“走进”茅屋呢?

1、用你喜欢的方式读2-7自然段。

思考:贝多芬为什么会“走近”茅屋,又“走进”茅屋呢?

2、组织讨论“走近”的原因。

(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máo)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作的曲子。)

(1)“幽静”什么意思?

(2)师;同学们,你觉得幽静的月光是怎么样的? (3)你来读这个词 (3)这样幽静的环境之中,看着这样的美景,一段旋律已经在大音乐家的心中酝酿。咱们读好这句话。

(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máo)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作的曲子。)

(4)这时候他听到,----断断续续的琴声,还是自己的曲子,于是他情不自禁的走近这个茅屋。

(5)断断续续是什么意思,从“断断续续”这个词里,你又看出了什么?

出示句子练习: ,于是贝多芬走近茅屋

3、组织讨论“走进”的原因。

(1) 指名回答。同学们,贝多芬走近了茅屋,为什么又走进去了

(2) 站在茅屋外面的贝多芬听到了,同学们,我们再往细想一想,当贝多芬听

到那句话的时候就开始心动了呢?

(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够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

(3) 同学们,你们自己读一读,要打动贝多芬的心啊,该怎么读?他读的时候

强调了那有多好啊!读出了盲姑娘内心的向往,我相信贝多芬听了,会心里微微一动。誰再来读?

(4) 同学们,他又强调了贝多芬自己,贝多芬从一个陌生姑娘口中听到了自己

的名字,他怎么能不心动呢,我们一字一句都要读到贝多芬的心里去,我们再来读

(二)同学们,贝多芬是一个音乐家,有一颗敏感的心,往往从别人的话中可以听出言外之意,从这段话出,他听出了什么?

(盲姑娘很喜欢音乐,对音乐的追求,热爱,家里穷,有苦衷 压抑自己的情感) 是的,同学们贝多芬听出了,这个姑娘虽然双目失明,但是他依然热爱着生活,虽然家境贫寒,但是从没有放弃对艺术的向往和追求。他被触动了(板书:触动)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一段,体会一下。

(四)是啊,可是音乐会的门票太贵了,咱们又太穷,继续读妹妹的话,他又听出了什么呢?

(掩饰自己的愿望,盲姑娘的善良,难以抉择的情感,善解人意) 你来读妹妹的话,我来读哥哥,我们分角色来读,不用读旁白了。 同学们,贝多芬就是从这一段对话听出来的,这个盲姑娘不但热爱音乐还十分懂事。

(5) 出示句子练习:贝多芬听到这里,心想:______,于是

他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

4、进了茅屋的贝多芬看见了什么?

通过穷兄妹俩家的摆设,你看出了什么?

出示句子练习:看到这些,贝多芬心想:_________。

5、师:当贝多芬准备弹一首曲子给姑娘听时,姑娘的反应如何? 抓“连忙”一词。通过这个词你读懂了什么?

7、指导朗读姑娘的话。

(1) 为什么盲姑娘一听就知道是贝多芬弹得曲子呢?

(盲姑娘,用心听,热爱音乐,很了解贝多芬---从哪里感受到的?熟悉贝多芬的音乐,)

(2)、所以说,盲姑娘既热爱贝多芬的音乐,也懂得贝多芬的音乐, 是贝多芬的知音,难怪盲姑娘可以猜出是贝多芬弹奏的。也难怪会如此的激动,同学们,我们再来把这句话读一读,读出盲姑娘的激动。 (自己练习者读一读,请一位同学站起来读)

(3)、同学们,我们设身处地的想一想,他这么激动还有其他的原因吗?

(难以置信,贝多芬十分著名的音乐家:两个您体会出来的,第一个您是猜测,所以声音拉长一些--请你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出示句子练习:贝多芬没有回答,他心想:________。

8、师:通过揣摩贝多芬的心理活动,你认为贝多芬是一个怎样的人?

四、感受艺术美

1、师:贝多芬饱含深情地为盲姑娘弹奏了第一支曲子。出于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爱,对盲姑娘这位特殊知音的感慨万千,贝多芬又即兴演奏、激-情创作了《月光曲》。

2、请同学们自由读读8、9自然段,感受一下《月光曲》的旋律和节奏。

在你读文章的时候,哪些画面出现在了你的眼前?

汇报:

1、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shà)时间洒遍了银光。

2、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

3、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地朝着岸边涌过来

师、在你读课文的时候眼前是不是也出现了这一幅幅画面呢,在这些画面之中,我们看见月亮就像是一个精灵一样慢慢升空中,大海也随之汹涌起来。

师:你看着图上的月亮可不可以分别给他一个词来形容一下。誰先来试一试。

(冉冉上升 风评浪静

越升越高 波光粼粼

云中穿行 波涛汹涌

你能用课文中的话读一读吗,

海面时又是怎样的?

看着这些词,这一幅幅的画面都动起来了,下面谁能通过完整朗读 ,把我们带到海边,去看一看一幅幅扣人心悬的画面。

出示图片,深入感悟。

6、指导朗读

(1)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变化。

(2)学生自评,下面,请同学们欣赏这扣人心弦的画面。(播放,配画朗读)

(3)配乐自由读,

(4)请个别学生读,

师:这个时候贝多芬的心情如何? (引导学生理解乐曲的创作跟贝多芬情感变化的关系)。

五、感受文字美

1、师: 可见一首曲子的创作跟作曲者的经历和情感变化是有关系的。我们再一次有感情地朗读第9自然段,将贝多芬的情感变化读出来。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2、师:月光下的大海千变万化,这些景象真的在茅屋外发生了吗? 师:你从哪里看出是他们的联想?

出示句子比较:

A: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看到过的景象

她看到了她从来没看到过的景象

B: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

茅屋里的一切披上了银纱,

C:他好像面对着大海,

他面对着大海,

介绍联想词。

3、请同学们用笔分别画出实在的事物,和由事物引起的联想。

4、出示去掉这些联想的句子。

5、教师总结:在阅读文章时注意分辨事物和联想,就能按照作者的思路理解文章思想内容。平时观察时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具体,并能恰当地加上自己的联想,文章内容就会更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深刻。

6、背诵第九自然段。

七、总结

师:贝多芬悄然而来,悄然而去,给兄妹俩带来一片温馨的人间之爱和一次美妙的艺术享受,同时也给自己带来了一次意外的创作收获。同学们在课下还可以去了解更多贝多芬创作的小故事,去欣赏他的其他作品。

板书 情不自禁 走近

走进

冉冉上升 风评浪静

越升越高 波光粼粼

云中穿行 波涛汹涌

月光曲教案公开课2016-09-09 15:17 | #2楼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幽静、纯熟、清幽、陶醉、霎时间、微波粼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写实和联想相结合的写法,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由音乐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导入设计——解题——整体感知——具体研习——课堂小结——当堂检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教学重点:

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月光曲》的,感受乐曲所表现的意境,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

教学难点:

贝多芬感情变化的原因。初步学习分辨写实和联想相结合的写法,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

教学方法:

为了紧扣大纲,突破重点,解决难点,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针对高年级语文教学要注重学法指导的要求,我指导学生采用课前预习法、课堂质疑问难法、合作学习法、想象入境法、课后延伸法、,让学生在读、思、评、议、悟的过程中学习课文。 教学用具:

幻灯片、《月光曲》的音乐、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1、同学们,刚才你们听到的这首动听的乐曲,你有什么感受?我们都被它陶醉了,这就是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的谱写《月光曲》。(板书:月光曲)如此优美动听的曲子,他是怎样谱写而成的呢?这里面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你们想听这个故事吗?(师配乐讲故事)

2、你对谱写月光曲的作者贝多芬有哪些了解呢?(学生介绍贝多芬基本情况,老师根据情况进行补充)

生:(师出示贝多芬的相关情况)

师:看来这位同学课前预习十分详细!

(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课文,出示自学内容

师:现在,同学们一遍默读课文,完成导学稿上的自主学习部分!

2、检测自学情况

师:现在,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的自主学习情况呢?

三 读中感悟,了解创作过程

1、故事发生的地点在哪里?【读第二自然段,此刻发生了什么?】

(1)贝多芬先生为听到断断续续的琴声。(为什么引起他的注意?)

(2) 在这幽静的小镇上,有人在弹他的曲子,他会怎么想? 小结:正是带着这种好奇和疑问的心情,贝多芬最终走进姑娘家,为姑娘弹曲子。

2、贝多芬最终走进了这间小屋,他看到了什么?

(1)引导读第四自然段。

(2)找出表示兄妹俩生活贫穷的词语?

除了看到他们贫穷的生活状态,还看到了什么?

(3)货到股市的前面,贝多芬听到了断断续续的琴声,这琴声为什么会断断续续呢?

3、分角色读5、6自然段(音乐起)

(1)当贝多芬倾情地为姑娘弹完这首姑娘弹过的曲子后,盲姑娘是怎样的表现?(激动)她说了什么?【师:(出示) “弹得多纯熟啊(ua)!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2)理解“您,您”的不同含义和语气,并知道朗读!

(3)盲姑娘怎么知道弹琴的人是贝多芬呢?

总结:在故事的前面,盲姑娘多么希望亲自贝多芬弹奏曲子,而现在贝多芬就站在她面前,正为他弹奏呢?她的心情十分(激动)。然给我们带着激动的心情一起来读一读!

4、贝多芬是怎样回答盲人姑娘的?

5、当时弹琴的环境如何呢?

总结:多么美好而清幽的月夜呀!正式这个美丽的夜晚让贝多芬有了创作的灵感,于是他借着清幽的月光有一次按起了琴键,此时他弹奏的这首曲子就是著名的《月光曲》!

7、(小声放音乐)默读第9自然段

(1)你们听了曲子是什么感受?(导学案合作探究两个小题)(汇报) 师:你能从文章中找到这些句子吗?

(2)生找出后,让一生读,师生引读第九段。

(3)配上音乐和图片一起来感受一下!

(4)尝试有感情地朗读,比比谁的朗读最精彩

A、这三个情景一样吗?有变化吗?分别该用怎样的语气和节奏来朗读呢?

B、指名谈谈并分别试读,师生评价。

C、激励学生间进行比赛、挑战,入情入境地读,美美地读。(音乐起)

D、激-情朗读,再现情景

让我们用充满激-情和变化的朗读来再现这些美妙的情景吧。老师给大家配上音乐和图片。(配上《月光曲》音乐和三个情景相应图片)

(5)、理解联想及其产生的原因

A、这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的情景真的是皮鞋匠亲眼见到的吗?这月亮的升起,升高,这海面由微波粼粼变得波涛汹涌,真的是刚才发生的事实吗?

B、哪些句子所写的内容是联想?哪些是写实?请分别用“___”和“ ”勾出来。

(6)小结:通过学习,在你心中,贝多芬是一个怎样的人?

四、拓展延伸

1、听贝多芬另外一首著名的乐曲《命运交响曲》,听着音乐,你的眼前出现的是怎样的画面?以“我静静地听着,我好象看到了”开头说一段话。

五、小结

今天这堂课,我们领略了月光曲的美,接着又听了一段音乐,并对音乐展开了丰富的联想。音乐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可以愉悦我们的心灵,还可以培养我们的想象能力。老师希望同学们课后可以去搜集一些世界名曲来听一听,像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这些著名的乐曲家的作品,将会是你的首选。

六、板书设计

26月光曲

听:琴声

谈:一曲

创:《月光曲》 月亮升起 微波粼粼

月亮升高 风卷浪涌 ——知音

月光照耀 波涛汹涌

七、教学反思

《月光曲》是一篇精读课文,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因素。无论是乐

曲、语言、情感,都能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在教学中,我也同样地让学生多次听这首曲子,让他们从感官中理解这首曲子,让他们在读和听的过程中感受到“海上升明月”的奇丽景象划分成三个画面(第二次“三步分解”乐曲再一次理出人物感情变化线):第一幅:月亮刚从“水天相接”处升起,海面上“洒遍银光”;第二幅:月亮越升越高,天空出现了“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第三幅:“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这不仅是听,还要让学生想象,读出来。在教学当中,我充分利用自己的肢体语言及声音高低、面部表情来调动学生的激-情,让学生感染到自己情感,从而融入自己的激-情当中,创设出良好的教学环境。而学生也能在我的指引下,逐渐地理解《月光曲》,再利用朗读来充分表达出来,让学生的情感得以充分的发泄,以达到情感上的升华。最后,让学生用朗读来表达自己的理解。

教学中,在学生通过语言文字体会了课文的意境之后,我运用多媒体播放《月光曲》的音乐,图片,让学生配乐诵读,从而切身体会《月光曲》的旋律,感受艺术的魅力。

不足之处:本篇课文景美情深,描写联想到的画面的时候,语调是变化的的。而我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指导的不够。课堂上,由于急于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学生在联想部分朗读不够到位,而且朗读的形式太少,没有很好达到教学的目标。而在让学生感悟乐曲的时候,配上了音乐图片,但是音乐没有和图片结合的很好。在今后的教学不断改进提高,以达到理想效果。

月光曲教学设计2016-09-09 13:42 | #3楼

《月光曲》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九自然段。

2 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

3 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事物引起的联想,体会两者结合的作用。

二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教学难点

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事物引起的联想,体会两者结合的作用。

三 教学过程:

(一)预习探究

1 音乐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听音乐吗?

生:喜欢。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好听的音乐,你们要认真听,听完后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播放乐曲《月光曲》)

(生听音乐,说感受)

师:同学们,听过这首曲子吗?它叫“月光曲”,是德国著名作曲家贝多芬即兴创作的。贝多芬被公认为世界上最伟大的音乐家,被世人尊

称为“乐圣”。关于这首曲子还流传着一个动人的传说呢。现在,就让我

们一起走进26课《月光曲》来了解一下。

2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26课,用你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来读一读这个美丽的传 说吧。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词语或读不懂的句 子要想办法弄明白。并想一想:《月光曲》写的是什么事。

(随机板书:贝多芬、走近茅屋、弹奏一曲、即兴创作)

(二) 合作交流

1 认读词语

谱写 幽静 蜡烛 失明 纯熟 陌生 清幽 琴键 陶醉 飞奔 记录 莱茵河 霎时间 微波粼粼

2 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呢?谁来说。(指名生说)

(三) 品读体验

1、 我们知道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靠高尚而

真挚的情感,那么是怎样的情境使贝多芬创作出这样一首名曲的

呢?请同学们自由默读第2——8自然段,想一想,贝多芬在幽静

的小路上散步听到了什么?在文中画出相关的语句。

2、 生读课文,指名生回答

(出示课件 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

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弹得正是他的曲子。)

(1)“断断续续”是什么意思?

(2) 这琴声为什么会引起贝多芬的特别注意?

(3) 在这僻静的小镇上,有人在弹他的曲子,他会怎么想?(生说)

3 贝多芬靠近茅屋,又听到了什么?

(出示课件: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得,那有多好啊!

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

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从他们的对话中,你体会出了什么?

听到这里,贝多芬可能会怎么想?

4 贝多芬进了屋,看到的是什么情景?

现在,谁来告诉我,为什么那琴声是断断续续的?

面对着眼前的情景,再回想他刚才听到的对话,同学们,请你们想一 想, 贝多芬为什么要给姑娘弹奏乐曲呢?

一曲终了,盲姑娘有什么反应?

(出示: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为什么盲姑娘推测出陌生人是贝多芬呢?

他没有回答,但是贝多芬此时内心的感受是什么样的?

(板书:激动)

师:是的,此时无声胜有声,因为音乐已经打通了两个人的心,同学们,“我”懂音乐,她懂音乐,这叫什么?

生:知音。

师:对,这叫知音。我们都知道知音难觅呀!在这穷乡僻壤的地方竟然找到一个知音,而这个知音是正常人吗?

生:不是的,她是残疾人,是盲人。

师:对,这个知音不是正常人,是一个才十六七岁的盲姑娘呀!贝多芬此时的心里能不激动吗?所以他问盲姑娘……

生齐答:“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出示插图) 同学们,盲姑娘的话虽然很短,但是它再一次打动了贝多芬的心。

5 师:此时此刻,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吹起了茅屋里破旧的窗帘。那皎洁的圆月就在窗外,它那清幽的月光照进茅屋里,你们看到了什么?能用自己的语言把图上的情景描述出来吗?

生:我看到了那清幽的月光照进茅屋里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是那么美丽。这时,贝多芬不由弹起了琴键,穷兄妹俩听得是那样认真。 师:文中是怎样描写图上的内容的?

生:文中第八自然段描写图上的内容。

师:好,那我们就一起来轻轻地、美美的读第八自然段吧,让我们细细地体会这清幽的月光下的一切。

(生有感情地齐读第八自然段的内容)

6 在这清幽的月光下,听着美妙的琴声,皮鞋匠好像看到了什么?盲姑娘又仿佛看到了什么?请同学们随着音乐认真阅读第九、十自然段,用不同的符号画出文中相关的句子。

(《月光曲》响起)

7 这段曲调是贝多芬用钢琴弹奏出来的,文中是怎样用文字来描述这段曲调的呢?

a) 抽生回答所勾的句子,师随机出示句子:“他好像面对着大海……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为什么皮鞋匠会看到这样的景象呢?

b) “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月光照耀下大海的变化,这说明了什么?

c) 师:同学们,你们听见了什么?

生:我听见音乐开始很慢,接着逐渐快起来,最后又快又强。

请大家自由读这几句话,根据你对音乐的理解,体会《月光曲》的曲调可能是怎样的?

(出示选择题)

根据自己的理解,《月光曲》的曲调是( ),请选出合理的答案,并说出理由。

A:舒缓——明快——激昂

B:明快——激昂——舒缓

C:舒缓——激昂——明快

(3)抽生选择。

生:我选择A。因为月亮开始升起,表明月光下的一切都很幽静,这时,音乐应该是舒缓的;接着,月亮升高穿过微云,微云在月光的照耀下飘动着,音乐应该是明快的;最后,风起浪涌,月光下的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音乐应该是高昂激越的。

(4)下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再来听听《月光曲》,看看曲调同大家的理解是否一样。(放音乐)

(5)把眼睛睁开,贝多芬用钢琴弹奏出这么美的乐曲,你们能不能通过朗读把这段曲调表现出来呢?

(6)试读、抽读、范读、再抽读、配乐读。

四 巩固延伸

同样的音乐,不同的人理解不一样,产生的联想也不一样。老师相信你们听了《月光曲》后产生的联想也不一样。现在让我们闭上眼睛用心再聆听一遍这段优美的乐曲,并将你自己的联想写下来。(放乐曲)

六年级上册语文26课《月光曲》教案2016-09-09 10:10 | #4楼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谱写、幽静、蜡烛、失明、纯熟、陌生、清幽、琴键、陶醉、苏醒、波光粼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

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4.体会写实和联想相结合的写法,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教学难点】

贝多芬的感情变化的原因,因为它关系到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激-情来自何处,这一点课文没有具体的答案,需要老师精心设计,才能突破难点。

【教学准备】

1.搜集贝多芬的相关资料

2.生字词卡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简介作者。

1.同学们,你们知道著名的钢琴曲《月光曲》吗?它是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你们知道贝多芬吗?学生结合自己掌握的资料,陈述自己的观点。

教师总结归纳: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音乐家。出生于1770年,1827年逝世。他从小就

表现非凡的音乐才华,十岁举行公开音乐会,十二岁开始作曲。他生活在封建统治最黑暗的年代,家境贫寒,受尽磨难,对劳动人民十分同情,对专制暴-政无比憎恨。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举世闻名的音乐作品,《月光曲》就是其中的一首。

2.关于《月光曲》的谱写还有一个传说,那就是课本上的第28课《月光曲》。

3.板书课题。学习课文就可以了解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故事,还可以从中初步认识贝多芬是一位怎样的音乐家。

二、初读课文,梳理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阅读课文,思考: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几首曲子?是哪几首?

3.检查学生自学生字词情况。

教师重点提醒:

(1)字音方面:茵读“yīn”,没有后鼻音。霎读“shà”不念“chà”。

(2)字形方面:“粼”的左半部分要范写清楚。“盲”的上面是“亡”,是无、没有的意思,下面是目。没有目就是瞎子、盲人,这正是“盲”的意思。

4.学生朗读课文后,交流讨论。

(1)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几个曲子?

弹了两首曲子

(2)这两首曲子分别是什么?

第一首是盲姑娘想要学的贝多芬谱写的曲子。第二首是贝多芬即兴创作的《月光曲》。

(3)课文什么地方讲贝多芬弹第一首曲子,从哪到哪讲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

2-7自然段讲贝多芬弹第一首曲子,8-10写贝多芬即兴创作的《月光曲》。

三、学习弹第一首曲子的内容

1.指名学生朗读2-7自然段,教师及时正音。

2.贝多芬是人民喜爱的音乐家,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

他到各处旅行演出,甚至来到一个小镇上。盲姑娘也在弹他的曲子,而且因为不能直接听贝多芬本人的演奏感到深深的遗憾。

3.盲姑娘一家很穷,又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

他们住在一所茅屋里。兄妹俩相依为命。哥哥是个皮鞋匠,妹妹是个瞎子。他们买不起音乐会的入场券。

4.姑娘为什么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是随便说说罢了”

姑娘很懂事,她听出哥哥话中不安的意思,能体谅哥哥的难处,所以反过来安慰哥哥,把自己想听音乐会的强烈愿望淡淡地称作“随便说说”,从这里可以看出兄妹俩互相体贴,手足之情感人至深。

5.盲姑娘不但爱音乐,而且懂音乐,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

她看不见乐谱只是听别人弹过几遍,就能弹贝多芬的曲子,尽管断断续续,很不熟练,却是很不容易的。贝多芬自己弹起来,她立刻听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熟啊!感情多深哪!”并且由此猜出弹琴的正是贝多芬本人。这说明她具有音乐才能 ,贝多芬也深深地为自己能在穷人中有这样的知音而感动,正是这种激-情促使他创作了《月光曲》。

6.小组分段朗读课文。

四、作业设计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文中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的新字词掌握情况。

2.学生快速朗读课文1-7自然段。提问:贝多芬为什么弹完了一曲又弹了一曲?

二、学习贝多芬弹奏《月光曲》部分

1.指名读课文8-10自然段,师生评议。

2.贝多芬弹的是什么?他弹的和看到的有什么关系?皮鞋匠听到琴声,好像看到了什么?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他好像看到了在大海的水天交接处,月亮升起来了。海面上洒满了银色的月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他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感觉,是因为乐曲使他产生了联想。开始,音乐可能是徐缓的,使人联想到月亮升高,穿过微云。再后来,音乐可能高昂激越,使人联想到月光下风起浪涌。

3.皮鞋匠看到妹妹脸上的表情想到了什么?为什么说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

4.为什么兄妹俩没有及时发现贝多芬的离去?他们完全沉浸在音乐当中。贝多芬悄然而来,悄然而去,给兄妹俩带来一篇温馨的人间之爱和一次美妙的艺术感受,也给自己带来了一次意外的创作收获。

三、引导学生体会联想在文中的作用

1. 引言:这个传说之所以写得这么感人,这么富有美感,是与文中记叙中展开了联想

有很大的关系。

2.阅读课文,划出文中运用了联想的地方?

如:在“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按起琴键来”这一段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引起的联想?如果把联想部分去掉,文章会变得怎么样?

不那么深刻感人。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第九自然段。

【月光曲教案】相关文章:

《月光曲》教案11-29

月光曲教案01-19

《月光曲》的教案03-10

《月光曲》教案05-20

月光曲的教案04-01

月光曲优秀教案03-02

《月光曲》优质教案09-04

《月光曲》教案(15篇)02-23

《月光曲》教案精选15篇02-27

《月光曲》教案(精选15篇)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