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文明礼仪>重阳节>《重阳节的来历介绍

重阳节的来历介绍

时间:2023-10-18 08:51:36 芊喜 重阳节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重阳节的来历介绍

  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的重阳节,又称“踏秋”,是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之一。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重阳节的来历介绍,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重阳节的来历介绍

  重阳节的来历介绍

  重阳节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历史悠久。据有关资料记载,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春秋战国时期。屈原在《远游》诗中就有“集重阳入帝宫兮”的诗句。但这里的“重阳”是指天,还不是指重阳节;三国时期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中则明确写出了重阳的饮宴了:“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到了魏晋时期有了赏菊、饮酒的习俗,这在陶渊明的作品中有所体现;到了唐代,重阳节才被定为正式节日。从此以后,全国上下一起庆祝重阳节,并且在节日期间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到了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庆祝,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到了清代,这种风俗依旧盛行。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

  到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庆贺,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

  重阳节的习俗有哪些?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农历九月初九日的重阳佳节,活动丰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除了登高、插茱萸、簪菊花等习俗外,中国各地还有很多饶有兴趣的风俗。

  陕北在重阳节白天是收割、打场,晚上月上树梢,人们喜爱享用荞麦面熬羊肉。待吃过晚饭后,人们三五成群地走出家门,爬上附近山头,点上灯火,谈天说地,待鸡叫才回家。夜里登山,人们都会摘几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儿头上,以之辟邪。

  在山东北部,人们于重阳节吃辣萝卜汤,有谚语道:“喝了萝卜汤,全家不遭殃”。

  在浙江,绍兴人在重阳节这一天互相拜访。桐庐人备猪羊以祭祖,称为秋祭,同时也在重阳节包粽子,互相馈赠,称为重阳粽。

  在江苏,南京人以五色纸凿成斜面形,连缀成旗,插于庭中。常州人重阳节吃一种叫做“骆驼蹄”的面食。无锡人重阳节吃重阳糕、九品羹。

  在河北香河,重阳节这天,有姻亲关系的家庭会相互送礼,称为“追节”。有的地方儿童于重阳节放纸鸢为戏。有的地方境内无山,民众多于重阳节上城楼登高。

  在湖北,重阳节这天要酿酒,传说此日所酿之酒最为清冽,且久藏不坏。

  民俗专家表示,种种趣味盎然的重阳习俗,体现了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朴素情感,也给我国的民间节日增添了丰富多样的色彩。

  登高

  重阳节首先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早在西汉,《长安志》中就有汉代京城九月九日时人们游玩观景之记载。在东晋时,有著名的“龙山落帽”故事。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赏菊

  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在汉族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

  饮菊花酒

  重阳佳节,中国有饮菊花酒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汉代就已有了菊花酒。魏时曹丕曾在重阳赠菊给钟繇,祝他长寿。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记河南南阳山中人家,因饮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寿的事。梁简文帝《采菊篇》中则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湿沾罗懦”之句,亦采菊酿酒之举。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仍有记载,是盛行的健身饮料。

  佩茱萸

  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民间认为九月初九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

  神话传说

  东汉时期,汝河边一个村子里,住着一个小伙子,名叫桓景。他家里有父母和妻子,一家人和和睦睦,日子过得十分快乐。

  天有不测风云。有一年,汝河里忽然出了一个瘟魔,岸边很多村庄流行起了瘟疫,死了不少人。看到乡亲们不断死去,非常着急,就决定求仙学艺,为民除害。有一天,费长房把桓景叫到跟前,说:“今年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害人。你赶紧回乡为民除害吧。“他送了桓景一包茱萸叶、一瓶菊花酒,又嘱咐了几句,先让乡亲们登高避灾,然后再去斩妖除魔。就用手招来一只仙鹤,把桓景载回了家乡。九月九日那天,桓景带着全村老小登上附近的一座山。他把茱萸叶分给大家,让瘟魔不敢近前,又把菊花酒倒出来,让每人喝一口。安排妥当后,他就带着青龙剑回到村中,等着斩杀瘟魔。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爬上了河岸,趾高气扬地走进村里。他发现村里一个人也没有,就四处张望,最后发现村民们都躲在山上,便狂叫着向山上冲去。刚到山脚下,突然一阵浓郁的茱萸叶香和菊花酒气迎面扑来,瘟魔顿时头晕眼花,哼哼呀呀地在原地打转。桓景手持宝剑从山上直冲下来,和瘟魔展开了搏斗。瘟魔见势不妙,转身就逃。桓景对准他的后背嗖地掷出宝剑,哧的一声就把他扎死了。从此,汝河两岸再也不闹瘟疫了,这一天是农历九月初九。此后每年的这一天,人们都要举行登高、插茱萸、喝菊花酒等活动,来纪念桓景铲除瘟魔、为民除害。

  历史演变

  重阳节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春秋战国时期。战国时代,重阳已受到人们重视,但只是在帝宫中进行的活动。

  汉代,过重阳节的习俗渐渐流行。相传汉高祖刘邦的妃子戚夫人遭到吕后的谋害,其身前一位侍女贾氏被逐出宫,嫁与贫民为妻。贾氏便把重阳的活动带到了民间。贾氏对人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初九日,都要佩茱萸、食篷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从此重阳的风俗便在民间传开了。

  “重阳节”名称见于记载却在三国时代。据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载:“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魏晋时期有了赏菊、饮酒的习俗。

  唐朝时,重阳节才被定为正式节日。从此以后,宫廷、民间一起庆祝重阳节,并且在节日期间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

  宋代,重阳节更为热闹,《东京梦华录》中曾记载了当时北宋重阳的盛况。《武林旧事》也记载有南宋宫廷“于八日作重九排当”,以待翌日隆重游乐一番。明代,皇宫中宦官宫妃从初一时就开始吃花糕。九日重阳,皇帝还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览胜。

  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庆祝,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

  清代,明代的风俗依旧盛行。

  2012年12月28日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新修改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法律明确,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

【重阳节的来历介绍】相关文章:

关于重阳节的来历故事介绍09-27

重阳节的来历03-26

重阳节的来历09-27

重阳节的习俗及来历05-11

重阳节的来历英文05-11

重阳节的来历的作文05-11

重阳节的来历故事05-11

有关重阳节的来历05-11

中国的重阳节的来历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