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创新>《如何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如何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时间:2022-03-19 14:16:50 创新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如何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战略部署下,研究生培养创新能力既是实施科教兴国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我们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如何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一般是指人根据一定的目标任务,提出新理论、新构想或发明新技术、新产品,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包含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创新精神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创新能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经济竞争的核心;当今社会的竞争,与其说是人才的竞争,不如说是人的创造力的竞争。

创新意识是善于独立思考、敢于标新立异,提出新观点、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和创造新事物的意识。它是创新思维和创新活动的基本前提和条件。它直接决定创新活动的产生和创新能力的发挥。创新意识,就是求佳意识。马斯洛说:“创造性首先强调的是人格,而不是成就自我实现的创造性强调的是性格上的品质,如大胆、勇敢、自由、自主性、明晰、整合、自我认可,即一切能够造成这种普遍化的东西,或者说是强调创造性的态度、创造性的人。

我们的年龄一般在二十三左右,正处于人思维创造活动发展的重要阶段。我们思维敏捷、精力旺盛、思想活跃,然而,我国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还是比较低的,具体体现以下四个方面。

(一)好奇心强,但创新意识贫乏

我们对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掌握非常快捷,已不满足于现成的结论,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并对事物的因果关系的规律性探索越来越感兴趣,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开始逐步地发展。另一方面,我们往往只是在单纯的好奇上停滞不前,不愿意或者不敢于标新立异,提出新观点、新方法,为解决新问题和创造新事物而努力。

(二)思维敏捷,但缺少创新思维方法

我们随着知识和经验的不断积累,想象力逐渐丰富起来,思维能力,尤其是逻辑思维能力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思维也较敏捷。但由于知识面窄,学科之间缺乏合理的整合,思维方式往往是单一的和直线式的,致使我们思考问题时缺乏灵活性和全面性。

(三)具有一定的创新想法,但缺乏创新技能

我们对创新已有一定的认识,希望在学习中产生新思想与新理论,积极寻找新的学习方法。另一方面,许多研究生经过长期的脑力劳动,在大脑皮层留下一些暂时的神经联系,在特定因素

的诱发和引领下会产生灵感。但由于学生缺少创新的技能,虽然产生了灵感,但缺少横向联系,最终是昙花一现。创新技能的缺乏限制了我们创新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四)有创新的热情,但创新精神不佳

我们通过自主的学习和教师的引导,有了一定的创新热情。但由于缺乏广泛的沟通和对社会的全面了解,导致了我们的创新目标不够明确。另一方面, 我们也缺乏创新的毅力。 研究生自我主动培养创新能力的途径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我们当代研究生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勇于培养自我的创新能力。为此,我们大学生必须树立创新意识,掌握创新方法,培养创新精神,逐步提高创新能力。根据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部署并结合自身的大学实践经历,我认为有如下几个研究生主动培养创新能力的途径。

(一)勤于实验观察,树立创新意识

我们应该积极地去参加实验,努力发现并保护自己的好奇心,激发求知欲,培养创新意识。 好奇心是人们对新鲜奇异事物以及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是推动我们主动积极地去观察生活、观察社会,展开创性思维的内在动因。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一种思维知觉,是知觉的高级形式,实验操作是锻炼我们观察能力、培养创新意识的最重要途径。对于现阶段适合我们的探索性实验,我们应该灵活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对实验过程进行全方位的想象,对多种因素进行取舍,对所得信息进行筛选,有全局观点并善于应变。

(二)努力学习课程知识,掌握创新思维方法

研究表明,人的创新能力来源于创新思维,而创新思维是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之上的。因此,培养创新能力,必须从构建良好的知识结构开始。没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创新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扎实学好基础课程知识是我们研究生培养创新力的基础,在学习中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通过学习获得的知识和经验越丰富、越扎实,我们就越能观察和发现问题,就越能开阔视野,思路越宽广,越易于产生灵感,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因此,要创新就必须打好学习基础。

(三)积极参与科研项目,锻炼创新技能

《如何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在当今的教育模式下, 研究生日常的学习和实践基本上都是探究性的活动, 而选择研究课题并参与相关的科研活动, 可以使自己在整个科研活动中去发现问题并采用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去解决问题。参与科研时间项目,可以培养我们的信息加工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创新技术的运用能力、创新成果的表现能力及物化能力等创新技能,进而提高创新能力。

(四)遇到问题试着从不同角度来思考,

合力非常强的胶水但因为种种原因失败了,实验得到的只是一种粘合力很差的液体。一段时间后他发现人们有这样一种需求把便条或书签贴到桌上或墙上可以随时揭下来—他此前发现的粘合力差的液体不正可以派上用场吗,就这样一种险遭废弃的技术促成了即时贴的发明。

(五)善始善终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不但需要付出艰苦的思想劳作,更是一种探索、一种尝试,是一种“闯”和“试”。要提高创新能力,我们应该培养坚韧不拔、善始善终的创新精神。积极参加一些学术活动,可以激发我们的学习兴趣以及创新潜力,培养迎难而上、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 (六)追随自己的兴趣、爱好,即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我们能否保持持久创新能力的关键。

我们有着充裕的时间去实践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我们拥有一大批的专业老师和热心学长乐于为我们解答创新道路上的疑问,我们有着良好的实验室条件和积极向上的实验室氛围让我们可以动手实践,在这种鼓励探索支持兴趣重视实践的教育环境下创新并不难,所以我们要珍惜机会,积极创新。

谈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2017-03-15 09:46 | #2楼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从某种意义上讲,创新已经成为当今这个时代的标志和潮流。江-泽-民同志在党的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报告中提到:“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反对迷信和伪科学的良好氛围。”报告对21世纪中国教育事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把培养在各自领域具有新思维、新主张、新认识,具备开拓胆识,敢于革陈出新,勇于突破自我的高素质人才提到了相当高度,大大深化了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的高等教育要“瞄准国家创新体系的目标,培养造就一批高水平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重要指导思想。作为国家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体系基础的高等教育,尤其是最高层次的研究生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理所当然坚持与时俱进,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融入到研究生教育的全过程,把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作为自己最重要的使命,这不仅是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

一、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地位

1.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人的综合能力的外在表现,以深厚的文化底蕴、高度综合化的知识、个性化的思想和崇高的精神境界为基础。心理学领域的最新研究也表明,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一种认识、人格、社会层面的综合体,涉及人的心理、生理、智力、思想、人格等诸多方面,并且和这些方面相辅相成,共同巩固和丰富人的综合素质。从这个意义上说,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是素质构成中的核心成分。

2.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获取知识的关键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的增长率加快,知识的陈旧周期不断缩短,知识转化的速度猛增。在这种情形下,知识的接受变得不再有以往那么重要,而对知识的选择、整合、转换和操作的重要性愈发彰显。学生最需要掌握的是那些包摄面广、迁移性强、概括程度高的“核心”知识,而这些知识并非是靠言语所能“传授”的,它只能通过学生主动地“构建”和“再创造”而获得,这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要求大大提高。因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获得知识的必备能力,没有这种能力,就很难把握所学知识的精髓,得到的只能是书本上的死的知识,更谈不上灵活地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3.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适应社会竞争的保证

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高等教育职能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化,学习也开始由阶段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化,并将成为个人生存、竞争、发展和完善的第一需要。在知识无限膨胀、陈旧周期迅速缩短的情况下,学生的社会职业将变得更加不稳定。社会对走上工作岗位的人的评价、认知不在仅仅以“基础扎实”、“专业对口”来衡量,还以是否具备适应千变万化的世界的综合能力来评判。社会的这种认知价值观的变化,对高等教育的功能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问题。如果高校能利用各种有利条件,不断完善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使他们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将为未来走上工作岗位适应社会竞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如何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行为策略

近几年来,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但是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由于长期以来忽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所造成的后遗症,如多数学生文化陶冶过弱、专业教育过窄、功利导向过重等,这些情况的存在,一方面是多年来应试教育积淀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与培养单位对于人才个体在禀赋、兴趣爱好、接受方式和程度上的差异性以及在培养目标上的多样性的认识不足有关。为根本改变当前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不足的现状,结合研究生这一特殊群体,进行教育培养模式创新变革很有必要。

1.挖掘和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强烈的创新欲望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内在动力。有些学生缺乏创新欲望,习惯于顺其自然,从来不多想,也从来不敢标新立异,只愿模仿,依葫芦画瓢,不会另辟蹊径。学生的这种心态是阻碍创新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必须坚决克服。一是以人为本,尊重、关心、理解每一个学生;二是通过启发、诱导、激励来发现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三是充分发挥他们自身的特点,最大限度的开发他们的潜能与特长,激励他们勇于探索、开拓、发现、创造。

2.改变传统观念,树立学生主体观

素质教育是一种充分弘扬人的主体性、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和形成人的精神力量的教育模式。它发挥了学生主体地位的作用,唤起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了学生的主动精神,调动了学生的主体积极性,促进了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这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是素质教育思想的关键。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牢固树立学生主体的观点,并把这一思想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3.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学生的先天智力对于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但绝不是唯一因素。强健的体魄、流畅的表达能力、高尚的品质情操,健康成熟的心理状况等因素都可以影响到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养成。这些因素互相联系,互相交织,互相促进,共同形成创新品格的内在动力。过分强调某一因素,忽视它们的内涵关联,削弱其它因素的发展,都是与培养人才的主旨背道而驰。因此对非智力因素的认知和重视作为培养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指导理念应予以贯彻始终。

4.全面提高教师素质

创造性人才需要有创造性的教师来培养。富有创新意识的高水平教师一般都具有:崇高的爱岗敬业精神和真挚的教育情感,先进的教育理论与方法,开拓进取的创造才能和灵活机智的应变才能。因此应该建立有效的用人机制,多方吸纳高水平的教师资源,鼓励他们在教学时大胆创新,鼓励启迪学生逆向思维。在高等教育国

际化的今天,采用进修、出国访问、学术会议等方式对教师素质进行提升非常重要,将为创新性人才培养提供重要的前提保证。

5.重视实践的锻炼。

学生知识的掌握和创造能力的形成,最终都将通过实践活动来检验。实践活动,特别是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创造技能及实现创造目标的手段和桥梁,是培养创造能力的重要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多种手段加强学生实践锻炼,如让学生做学术报告、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这些手段的全面开展并持续进行下去必将大大的巩固和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6.建立培养创新意识的良好环境。

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孕育其成长的环境。在封闭禁锢、循规蹈矩、缺乏学术自由的环境里,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人才无异于痴人说梦。俗话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营造有利于新思想萌芽的环境土壤对能否培养出创新型的人才至关重要。从本质上讲,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培养是一项创造性的活动,其行为具有一定非寻常性。对于这种非寻常性的思维,应该鼓励;或许按照这种思路发展不一定能得到预期的结果,其实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样一个有自由开放之良风,兼容并包之氛围中,学生没有压抑和讥讽,发散性的思想火花能得到充分爆发,持续下去,创新性的成功对他们来说只是迟早而已的事。

【如何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相关文章: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03-03

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03-20

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03-20

新课标下如何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创新意识03-20

如何培养创新能力07-31

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03-13

如何培养创新意识03-03

【荐】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路02-22

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03-20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