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防控>《奶牛蹄病综合防控措施

奶牛蹄病综合防控措施

时间:2022-03-21 16:52:07 防控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奶牛蹄病综合防控措施

蹄是奶牛重要的支撑和运动器官,通过肢蹄运动可以充分发挥心脏供血功能和消化机能,促进血液循环和胃肠运动。蹄的健康是直接关系到奶牛的优良性能能否发挥的最重要因素之一。随着饲养方式的迅速发展,蹄病对奶牛业的危害越来越大,蹄病是每个牧场管理中最为头痛的问题之一。为此,笔者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浅谈一下蹄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奶牛蹄病综合防控措施

一、发病情况

奶牛蹄病的发病率与奶牛场的管理有直接关系。综合防治措施优良的牧场其成母牛发病率有10%,其淘汰率可以控制在10%以下,综合防治措施较差的成母牛发病率有40%,淘汰率也很高。总体说来,南方地区的发病率要高于北方,舍饲大于散放饲养。

二、发病机理

1、营养因素

(1)为了片面的追求奶牛产量,给予奶牛精料过多,而又缺乏粗饲料,而精料中的大量淀粉可以使产乳酸的革兰氏菌在瘤胃内过度繁殖,产生大量乳酸,使瘤胃内酸度增加,造成消化技能紊乱,造成消化道疾病,严重者发展成酸中毒。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瘤胃内环境的破坏可以使胃粘膜的抵抗力降低,屏障作用减弱,使内毒素等有毒物质进入循环系统。此外,在瘤胃炎症时,肥大细胞释放的组织胺进入血液循环,诱发蹄叶炎。

(2)其次是Ca、P比例的不当或缺乏。钙过多影响磷的吸收,磷过多影响钙的吸收。无论钙缺乏还是磷缺乏,无论高钙低磷还是高磷低钙,都容易造成钙、磷代谢障碍,引发奶牛肢蹄病,特别是骨质疏松症。

(3)日粮中锌缺乏,影响蹄质角化过程,容易引发腐蹄病。

(4)日粮中缺乏维生素D。维生素D缺乏是引发奶牛肢蹄病特别是骨质疏松症的重要原因之一。维生素D的来源主要是经日光曝晒制的优质豆科或禾本科牧草。因此,粗饲料特别是干草品质不良是引发奶牛肢蹄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2、疾病因素

酮病、乳-房炎、子宫内膜炎等疾病都与蹄病有相关关系或有较大影响,应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治疗蹄病。高产奶牛如果饲养不当,发生酮病后很容易继发蹄叶炎。蹄叶炎以及与其有关障碍的发生,通常是在产犊几天前直到产后几周之内发生。在这个时期往往是精料增加很快,优质粗料(较长的)采食量减少,引起瘤胃酸中毒,有毒物质进入血液循环,这对蹄叶炎的发病影响较大。

3、管理因素

牛舍潮湿,粪污堆积,环境较差,地面坚硬,运动场坑洼不平,长年积水,有尖锐物或有坚硬的棱角,都容易引发蹄肢病。

4、遗传因素

奶牛蹄部性状遗传系数为0.6,且与生产性能成高度正相关。

三、临床症状

奶牛蹄病的主要症状就是站立不稳,肢势不正,跛行,产奶量急剧下降,局部红肿热痛,体况消瘦,引发繁殖障碍,起卧困难。蹄底被异物硌伤,穿孔造成蹄底充血溃疡。蹄间隙溃烂,有恶臭分泌物,有腐-败味,有的蹄间有不良肉芽增生。蹄底角质部呈黑色,用叩诊锤或手按压蹄部时出现痛感。也有由于角质溶解,蹄真皮过度增生,肉芽突出于蹄底。球节感染发炎时,球节红热肿胀、疼痛。严重时,体温升高,食欲减少,严重跛行,甚至卧地不起,消瘦。用刀切削扩创后,蹄底小孔或大洞即有污黑的臭水或浓汁喷出,趾间也能看到溃疡面,上面覆盖着恶臭的坏死物。重者蹄冠红肿,痛感明显。

四、综合防治措施

1、营养上调控

(1)为预防蹄叶炎的发生,按需提供奶牛对能量和蛋白质的需要量,不能随意更改。在干奶期,首先应喂较少的精料供给或停喂精料,而给予优质粗饲料;其次在分娩后精料供应逐渐增加。

(2)同时须给予搭配较好、含有微量元素锌的无机盐混合料,因为锌对预防趾间蜂窝织炎有效,增加微量元素锌还可以提高对细菌的感染力,而且在感染的情况下微量元素锌也可提高皮肤病的恢复效果。按每头牛每天供给2——4克硫酸锌的量,治疗效果较好。对于急性蹄叶炎也可静脉注射葡萄糖酸钙,肌注维生素A、D或维生素D3等制剂。也能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3)产奶期母牛的钙、磷需求量:产奶母牛的钙磷维持需要量按每100千克体重给6克钙、4.5克磷。产奶母牛的钙磷产奶需要量按每产1千克标准乳给4.5克钙、3克磷。钙、磷比以2∶1至1.3∶1为宜。

后备母牛的钙磷维持需要量按每100千克体重给6克钙、4.5克磷。后备母牛的钙磷增重需要量按每增重1千克给20克钙、13克磷。

2、检查修蹄

每年应检查修蹄两次。修蹄工作应由已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进行,首先必须有专用的修蹄固定架,在固定牛时须注意保护奶牛乳-房和防止已孕奶牛受伤流产。其次是将过长的蹄角质剪除,最后是修整蹄底,主要是要保证蹄形端正,做到肢势正确。腐蹄病的治疗:先用清水刷洗患蹄,再用1%高锰酸钾溶液仔细洗。用带勾的蹄刀修削腐蹄并控除腐烂组织。对溃疡灶可用双氧水冲洗,涂以10%碘酊。将高锰酸钾粉撒布患部或塞入腔洞,再将松馏油或纯鱼石脂沾在药棉上敷于患部。然后用绷带包扎患蹄,最后在绷带上及蹄冠、球关节部再涂以10%碘酊。患牛栓系在干燥清洁的细沙质地面,心要时铺垫褥草。对于皮肤过度增生的蹄间系过增生肉芽部分,可以手术切除,将牛蹄固定,球节处打紧止血绷带,应用2%普鲁卡因局部麻醉,手术切除增生后,在趾缝内撒土霉素,蹄外打绷带。

《奶牛蹄病综合防控措施》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3、药物蹄浴

蹄浴是预防蹄病的重要卫生措施。蹄浴较好的药物有福尔马林或4%——6%硫酸铜溶液,取福尔马林3——5升加水100升,温度保持在15℃以上,如果浴液温度降到15℃以下,就会失去作用。4%硫酸铜效果也很好。硫酸铜一方面有杀菌的作用,另一方面有硬化蹄匣的作用。装浴液的容器宽度约75厘米,长3——5米,深约15厘米,溶液深应达到10厘米。蹄浴最恰当的地方是设在挤奶间的出口处,浸浴后在干燥的地方站立停留半小时,其效果更好。根据成年母牛的数量,每次蹄浴需进行2——3天。如果药浴液过脏时应予更换新的药液。

4、育种选育

为了减少蹄病的发生,育种时必须适当注意选择肢蹄性状,而这些性状又是能遗传的并与肢蹄障碍有较高的遗传相关。根据研究结果证明,对蹄的背部长度、斜长、蹄踵长及四肢位置同时进行选择效果最佳。此外,在使用公牛时必须注意对蹄质的影响。

奶牛肢蹄病综合防治措施2017-04-08 06:03 | #2楼

一、临床症状

患病蹄部红肿、热痛,站立姿势不正,导致跛行等运动功能障碍。患牛常卧于地面,严重者出现全身症状,体温升高,呼吸加快,采食减少,泌乳量下降。慢性病牛的全身症状轻微,有的仅表现为食欲不振,产奶量下降,病牛不愿站立和运动,常喜躺卧,运动时出现跛行症状。

二、发病因素

引发奶牛肢蹄病的主要因素有5个方面,即营养、遗传、环境、管理和疾病。

1、营养因素

①一般牛体内钙磷比例为1.5-2∶1,饲料中钙磷比例失调或缺乏时,奶牛就会动用骨骼中储存的钙磷,导致奶牛骨质疏松、蹄部角质软化和蹄形态的改变,而发生肢蹄病。

②奶牛体内维生素a、d不足或不平衡,使机体抵抗力下降、骨质疏松而诱发肢蹄病。日粮结构不合理,高蛋白质的日粮结构或粗纤维摄入不足,可引发肢蹄病。

2、遗传因素

奶牛的遗传性状直接决定它们对肢蹄病的易感程度。奶牛肢蹄病的遗传系数为0.6,与生产性能呈高度正相关,蹄变形引起的蹄病与种公牛有关。其中3-4岁奶牛发病率高。

3、环境因素

①牛舍环境卫生状况较差是引起肢蹄病发生的重要因素,牛圈堆积厚层牛粪,再加上饮水池经常有水溢出,粪便和污水浸染,氨对蹄壁的腐蚀作用,可降低蹄壁的屏障作用,使牛蹄角质软化,受到粪尿的侵蚀,角质生长发育不良,且脆弱,极易引起趾间腐烂、蹄底腐烂等蹄病。

②湿热的环境条件对肢蹄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影响。奶牛的肢蹄长期处于潮湿的环境中,使蹄更易变软,很易损伤,易受病原菌感染发炎。同时高温高湿气候使奶牛的采食量显著下降,营养摄取过低,出现能量负平衡,体质逐渐下降,机体抵抗力减弱,影响牛蹄角质的正常生长,使肢蹄病大增。

③冰凉的水泥和结冰地面,也可增加患肢蹄病机会。

4、管理因素

①日常对牛蹄洗刷、药浴护蹄和季节性计划修蹄工作重视不够,使蹄病大量发生

②修削蹄不当也易引起感染化脓。

③干奶期过于肥胖,饲养密度过大,饲槽过低,运动场面积过小,奶牛运动不足,易引发肢蹄病。

④日粮结构不合理或不同泌乳期的奶牛使用同一饲料配方日粮,这也是引发肢蹄病的重要因素。

产后疾病如产后胎衣不下、子宫内膜炎、乳-房炎、酮病等引起奶牛体质差,易发生继发性肢蹄病;变形蹄引起蹄负担过重和蹄壁支撑力不足,出现皮下炎症和溃疡而发生急、慢性蹄叶炎;血液内毒素的存在促使小血管内形成微血栓,易导致蹄叶炎发生;病牛血浆中凝血酶原、凝血因子Ⅴ、Ⅶ、Ⅹ及纤维蛋白含量的增加,易造成微血栓的形成,特别是在机体的末梢部位,导致末梢器官部分血循障碍,造成蹄角质部角化不全,从而引起变形蹄。

三、预防措施

1、定期对奶牛的蹄部进行药浴。每1-2个月应对奶牛的蹄部进行一次药浴。方法是:在奶牛舍的出入口处设一消毒池,池内放入配制好的消毒液,药液的深度以淹没奶牛的蹄部为宜,让奶牛在出入牛舍时自行消毒。也可每月用4%的硫酸铜溶液对奶牛的蹄部进行1-2次喷洒消毒,让药液浸透整个蹄部。每年的4-10 月为较佳药浴时间。

2、每年应对奶牛进行修蹄。在每年的春季,要对奶牛的叉蹄、裂蹄等进行修整,以防造成蹄伤。

3、定期添加硫酸锌药物。定期在奶牛的日粮中添加0.01%-0.02%的硫酸锌,每次持续1个月以上,每年进行5次,可使奶牛的肢蹄病发病率降低40%。同时,应保证钙、磷等微量元素的充足供应。

4、定期做好奶牛场的环境消毒工作。及时清理奶牛粪便及污水,保持奶牛场地的干燥清洁,每月对环境消毒2次,杀灭致病菌。

5、奶牛舍的地面最好用机制红砖铺制而成,水泥地面不能过于光滑,以防奶牛摔倒,但也不能过于粗糙。

6、奶牛的运动场地面要排水良好。根据多年的实践,运动场的地面最好用三七灰土压制而成,呈现中间高,四周略低的凸型,以利渗水和排水。其次,运动场的地面不要铺撒炉渣、生石灰等垫料,以防损伤蹄部。

7、要定期对奶牛的蹄部进行检查,发现患有肢蹄病的奶牛,立即将其隔离,及时用生理盐水冲洗患部,并用新洁尔灭进行消毒,然后剔除腐烂组织并进行敷药包扎,也可配合药物封闭和针灸治疗。

四、治疗方法

局部治疗:主要包括蹄部外用药物疗法、蹄浴疗法、手术疗法和局部注射用药疗法。蹄部外用药物治疗时,首先要对患病蹄部进行清洗和消毒,切除趾间坏死组织,然后使用抗菌药物。如用硫酸铜和磺胺1∶4的混合物,或含土霉素2.5%的甘油水溶液涂抹患病蹄部,打上蹄绷带,并将病牛转至干燥圈舍饲养,每天2 次,连用5天,可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处于急性期的病牛采用普鲁卡因封闭疗法,或采用镇痛及抗炎药物治疗,如用阿司匹林、乙酰丙嗪等镇静止痛药物消肿止痛。为了减少炎性渗出,缓解疼痛,消除肿胀,还可采用冷浴法。缓解期病牛可采取蹄部放血,并采用热蹄浴疗法,以改善组织微循环,促进有毒代谢产物的排除。

采用人字形注射药物方法,即用氢化可的松注射液35毫升溶解青霉素240-400万单位,再抽取2%盐酸普鲁卡因注射液6毫升,作为一次注射量。避开血管,在腕关节前上方或跗关节外侧上方,最好在皮肤松软处注射药物。先用酒精和碘酊消毒注射部位,左手提起皮肤呈皱褶状,用8或9号针头刺入皮下,回抽仅见气泡无血液时,进行人字形皮下注射,注射后用碘酊棉球按压针孔,每日或隔日注射1次,一般连注射2-3次即可。对有外伤或蹄底、蹄叉糜烂的病灶,要用5% -10%碘酊进行处理。

全身治疗方法:急性或严重性蹄病可采用全身疗法进行治疗,使用药物多为抗炎及镇痛药。如奶牛注射青霉素1万单位/公斤体重、双氢链霉素20毫克、红霉素10毫克,混合肌注能有效治疗蹄病。此外使用抗组织胺药物也可收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如口服苯海拉明0.5-1.0克,每天1-2次。

【奶牛蹄病综合防控措施】相关文章:

疫情防控措施02-14

管控区防控措施04-26

隔离区防控措施06-08

隔离区防控措施04-26

防范区防控措施04-26

防控物资保障措施04-26

精准化防控措施04-26

风险岗位防控措施04-26

关于风险的防控措施04-26

最基本的防控措施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