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名词解释>《社会保障学名词解释(3)

社会保障学名词解释(3)

时间:2020-08-26 09:33:51 名词解释 我要投稿

社会保障学名词解释汇总

46、技术性失业

答:技术性失业:是由于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导致劳动力不能适应发展了的技术水平和变化了的产业结构而引起的失业。

47、社会优抚和安置

答:社会优抚和安置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政治意义。人民解放军在革命战争年代是夺取政权的重要力量,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是保卫祖国安全、保卫经济建设顺利进行的钢铁长城。

48、社会保障管理体制

答: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是社会保障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的总和。

49、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社会保险管理机构或受其委托的机构,用社会保险基金购买国家政策和法律许可的特定的金融资产或实际资产,以期获得适当预期收益的投资行为。

50、共同基金:将基金聚集在一起,由一些投资专家操作基金营运,采用科学的方法,将基金分散投资于债券、股票等各种渠道,以取得最高投资收益为目标。

51、绝对贫困:缺乏满足最低生活需要的条件和手段,没有生活必需的食物、衣服、住所,饥寒交迫、陷于绝境。

52、相对贫困:相对于社会平均生活水平的差距而言的贫困,即相对于社会的大多数成员,生活在较低水平线上,他们被排斥在社会生活的主流之外。

53、贫困线:最起码的生活水平或与社会平均生活水平间的差距的一个量的界定。

54、受益基准制:受益人的养老金获得方式和数额取决于主管部门规定的标准或计算公式,如一定的年龄条件、身体状况、工龄长短及实际生活需要等。只要符合所定的标准即可领取养老金,其量的多少跟他过去对养老保险基金的贡献无关或关系不大。

55、供款基准制:受益人的养老金获得方式和数额取决于他对养老保险基金的供款量,一

般都将个人所缴费用建立个人帐户,缴费越多,领取养老金的水平越高。

56、失业:指达到法定年龄(劳动力年龄)并有就业愿望和就业能力的人得不到适当的就业机会,包括已经就业而被解雇,且正在等待或寻求新的就业机会的一种社会现象。

57、非自愿失业:指工人愿意接受现有的工资水平而就业,但仍找不到工作。

58、摩擦失业:由劳动力供需矛盾而引起的失业现象。

59、显性失业:充分暴露出来的失业现象,一般以失业率加以反映。

60、隐性失业:未曾表现出来但事实上确实存在失业或就业不充分的现象。

61、自愿失业:工资未能随劳动情况的变化而调整,因而劳动者不能接受现行工资或不愿降低收入水平而自动放弃工作。

62、普遍保障制度:即“人头”补助制度,,对公民或居民,不论其收入、工作或财产如何,均按统一 ; 标准提供现金补助。

社会保障学名词解释2017-04-09 17:25 | #2楼

1.社会保障(social security):是①国家或社会通过②立法和行政手段对③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以社会消费基金的形式,向由于年老、疾病、伤残、死亡、失业及其他不幸遭遇的发生而使生存出现困难的社会成员给予一定的物质上的帮助,以④保证其基本生活权利的措施、制度和活动的总称。

2.社会保险(social insurance):是以国家为主体,对有工资收入的劳动者在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或虽有劳动能力而无工作亦即丧失生活来源的情况下,通过立法手段,运用社会力量,给这些劳动者以一定程度的收入损失补偿,使之能继续享有基本生活水平,从而保证劳动力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正常运行,保证社会安定的一种保险制度。

3.社会救助(social succour):是以政府为主体,在公民由于各种原因而不能维持基本生活的时候给予物质援助,增强弱势者适应社会的生存能力。社会救助是社会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4.社会福利(social welfare):国家和社会群体兴办的各种公共福利设施、发放的津贴补助、举办的社会服务和各种集体福利事业,以增进群众福利、改善国民物质文化生活的一种社会制度。社会福利的内涵是以政府及社会为主题,以全体社会公民与社区居民为对象,以制度化与专业化为基本保证,以保障性与服务性为主要特征,以社会支持网络为主要构架,以物质资助和精神支持为主要内容,以解决社会问题为目的,旨在不断完善和提升公民和居民的物质与精神需求,提高社会生活质量的社会政策和社会制度。

5.英国的旧《济贫法》:是1601年英国政府颁布的以“社会救助”为核心的社会保障措施。主要内容是由教区和地方财政共同负责对有劳动能力无工作和无劳动能力的贫民和孤儿实施济贫。但济贫与惩戒结合,惩戒重于济贫,不承认救济事业是社会责任及公民基本权利。

6.英国的新《济贫法》:是1834年因救济费用逐年升高,财政不堪负重而修改旧《济贫法》后的修正案,其主要内容是提出要受助者必须进济贫院,并由其统一严格管理和控制,必须在进院之前通过财产审查和资料证明是否确实贫困无依。但受助者无政治自由与个人自由。

7.劣等处置原则:游手好闲者整个状况不应明显好于收入最低层独立劳动者的状况之原则。

8.济贫院检验:停止一切户外救济,救济活动集中在济贫院,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济贫院内受助者生活状况确实低于院外独立劳动者。

9.美国的《社会保障法》:是1935年美国大萧条时期罗斯福政府为寻求刺激经济增长与创建事业保险体系之间的均衡而颁布的意在增进公共福利,通过建立一个联邦的老年救济金制度,使一些州得以为老人、盲人、受抚养的和残疾的儿童提供更为可靠的生活保险,为妇女保健、公共卫生和失业补助的实行作出妥善安排的一部社会保障法律。

10.《贝弗里奇报告》:是二战后1941年英国由贝弗里奇制定的一项统管人们一生的公共保障计划,其主旨是用一种崭新的、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将英国变为“福利国家”,将社会保障覆盖全体英国公民,并为他们提供“摇篮到坟墓”完备的社会保障。

11.“撒切尔革命”:是 20C70Y西方国家“滞涨”时期,由新自由主义和新公共管理运动倡导的,以英国撒切尔政府领导的对英国公共管理和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其主要内容是以货币主义取代凯恩斯主义,用货币流量增长取代就业生产标;将国家责任转向个人责任,谋求创新精神、激励和财富创造;推行公共福利事业私有化、市场化,加强私人部门的社会保险力量。

12.天赋人权:凡人,都具有天经地义的、无可辩驳的、不可剥削的生存权。

13.大同社会:最先由儒家《礼记》提出的,以互助互利为核心的社会构建理念,后由后人不断将其思想完善以致近代康、孙的社会保障理念和政策构想。

14.德国新历史学派:是19C70Y德国形成的强调经济学中的历史方法和经济理论(主要是

市场经济、自由主义)的相对性,以突出国家在经济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与作用的'学派。又称国家主义学派、社会政策学派、“讲坛社会主义”。

15.福利经济学:是1920年由英国经济学家皮古以边沁的功利主义原则和马歇尔的均衡价格和“消费者剩余”理论开创的意在用经济学促进和改善人们福利的经济福利学说。

16.瑞典学派:是由19C20Y瑞典等经济学家创立的一套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学说。

17.凯恩斯主义:在凯恩斯思想基础上发展的经济理论,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即扩大政府开支,实行财政赤字。刺激经济。维持繁荣。

18.新剑桥学派:是现代凯恩斯主义的另一个重要分支。在理解和继承凯恩斯主义的过程中,该派提出了与新古典综合派相对立的观点,试图在否定新古典综合派的基础上,重新恢复李嘉图的传统,建立一个以客观价值理论为基础,以分配理论为中心的理论体系。并以此为根据,探讨和制定新的社会政策,以改变资本主义现存在分配制度来调节失业与通货膨胀的矛盾。

19.社会市场经济理论:与新古典综合派相似,都是以市场、效率为主(反对“公平分配”、“福利国家”,以效率为主),吸收有限的干预思想。“社会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总体调节+社会保障”。

20.供给学派:20C70Y形成于美国的学派,主张生产的增长决定于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供给和有效利用,“供给创造需求”,自由市场会自动调节生产要素的供给和利用,应当消除阻碍市场调节的因素。

21.公共选择理论:是应用经济学的假定和方法来研究非市场决策或公共决策问题的一个研究领域,其核心主题则是用经济学的方法来说明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干预行为的局限性及政府失败问题。

22.就业:就业的含义就是一定年龄阶段内的人们所从事的为获取报酬或经营收入所进行的活动。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界定,即就业条件,一定的年龄;收入条件,获得一定的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时间条件,即每周工作时间的长度。

23.劳动风险:是劳动者的职业风险,它包括自然层面的风险与社会层面的风险。

24.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是在国民收入生产部门内部各集团、阶层及成员之间进行的分配,是在产品的和劳务的生产过程中,按照各种要素主体做出的贡献大小给予的货币补偿。

25.国民收入再分配:是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国家以税收,社会保障制度或其他财政转移支付手段再次进行的收入分配。

26.第三次分配:是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之后出于个人自愿,在习惯和道德影响下将可支配收入捐赠出去,形成慈善公益基金,然后资助那些需要资助者。

27.财政收支:财政收支包括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两个方面。财政收入是国家为了保证实现政府职能的需要,通过税收等渠道集中的公共性资金收入;财政支出则是为满足政府执行职能需要而使用的财政资金。

28.储蓄:是收入中未被消费的部分。

29.资本市场:期限在一年以上各种资金借贷和证券交易的场所。资本市场上的交易对象是一年以上的长期证券。因为在长期金融活动中,涉及资金期限长、风险大,具有长期较稳定收入,类似于资本投入,故称之为资本市场。

30.金融资产:是一切可以在有组织的金融市场上进行交易、具有现实价格和未来估价的金融工具的总称。金融资产的最大特征是能够在市场交易中为其所有者提供即期或远期的货币收入流量。金融资产是一切代表未来收益或资产合法要求权的凭证,亦称金融工具或证券。

31.政府公债:是政府凭借其信用而举借的债务。具有非强制性、按期偿还、付息三大特征。

32.贫困:是物质匮乏到难以维持最低生理上的需求(个人处于贫困状态的核心界定标准)。

33.人口政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比例

关系,为干预、调节和影响人口的数量、构成、分布等而制定的法令、措施的总和。

34.国民教育:是整个社会福利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子系统,对实现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起基础性作用。

35.住房:住房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物质条件。住房保障是政府利用国家和社会的力量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的一项保障。

36.社会保障制度模式:是在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过程中,经过已经实施社会保障制度的各个国家不断的经验积累,从中抽象和归纳出来的具有规律性的解决社会保障问题的经验总结。

37.社会保障制度的主体:社会保障运行中的利益主体,分为国家、企业、劳动者。

38.社会保障的对象:是在社会保障制度实施的过程中社会保障的接受者。

39.普遍性原则和选择性原则:前者是社会保障制度在实施过程中不考虑个人需求的差异,而向全体国民或某些群体中的所有成员都提供无差异的社会保障服务,强调社会公平、公正。后者是根据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财政承受能力、受保障者的经济收入状况及社会保障的需求程度,有区别地安排社会保障的项目、对象范围、筹资方式和待遇水平等,强调效率优先。

39.自我责任原则和国家责任原则:前者社会保障制度实施过程中更多地强调个人应承担的责任,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履行社会保障缴费的义务。后者是在社会保障实施的过程中国家应承担最主要的责任。

40.剩余模式和制度模式:前者是仅在正常的社会供给渠道(即家庭和市场)遭受破坏时,社会保障将目标有选择的集中在一群残留的、人数不断减少的少数需求者身上的保障模式。后者是社会保障是社会经济运行中不可分割的制度安排,应纳入制度轨道。

41.现收现付制:是一种以横向平衡原则为依据,以同一时期正在工作的所有人的缴费,来支付现在保险收益人的开支的制度。而以养老保险为例,现收现付制是以同一个时期正在工作的一代人的缴费来支付已经退休的一代人的养老金的保险财务模式。它根据每年养老金的实际需要,从工资中提取相应比例的养老金,本期征收,本期使用,以支定收,不为以后使用提供储备。

42.完全积累制:是一种以远期纵向平衡原则为依据,要求在劳动者整个就业或投保期间,或者在一个相当长的计划期间内,采取储蓄方式积累筹集社会保障基金的制度。即首先对有关人口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标进行长期宏观预测,然后在此基础上预计社会保险成员在享受待遇期间所需开支的保险基金总量,并按一定比例分摊到劳动者整个就业期或投保期。

43.部分积累制:是现收现付制和完全积累制两种模式的结合。即在社会保险基金的形成上,一方面采取现收现付制保证当前开支不断增长;另一方面采取完全积累制满足将来开支的需求。

44.福利国家型:是遵循“收入均等化、就业充分化、福利普遍化、福利设施系统化”为原则的一种模式。代表是英国(贝弗里奇报告)、瑞典(“福利国家的窗口”)。

45.社会保险型:是以面向劳动者建立各种社会保险制度为中心,再补充以其他社会救助或福利政策,构成满足工业社会需要的社会“安全网”的一种模式。代表是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美国。

46.强制储蓄型(个人储蓄型):是一种由国家强制推行的自我储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一种个人储蓄与保险合一的社会保险制度。代表是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制度。

47.国家保险型(国家—单位保障型、“单位保障”):是以传统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为基础的社会保障制度,具有国家保障的性质。国家把社会保障作为解决劳动的社会经济问题的杠杆之一,以单位代表国家为实施主体的社会保障制度。具体来说,是社会保障事务由国家或管理公有制的单位(企业)包办,个人不缴纳保险费,追求社会公平为主,

覆盖全体国民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代表是苏联、东欧。

48.就业(收入)关联社会保障制度:是面向工薪劳动者(及其家庭成员),其享受社会保障年金或定期补助的权利决定于其受雇年限长短或缴纳保险费的长短,家庭津贴、工伤保障等取决于是否存在雇佣关系的一种与收入相关联的社会保证制度。例如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

49.福利体制(welfare regime):①从“社会政策体制”的定义来看:“福利体制”不仅是国家制定和执行的各种政策的总和,而是总体上的社会政治解决方案。②从政府、市场、家庭三个福利支柱来看:“福利体制”不仅局限于政府的公共福利,更不是限于单一、特定的福利政策与方案,而是包括政府、市场与家庭的总体福利生产。③从对福利国家的分析来看:“福利体制”的概念不仅是从公共支出的规模、范围或福利资格权对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进行比较,而且进一步从决策过程、阶层形成的潜在模式与政治结构来剖析福利国家。

50.福利体制比较量纲:即艾斯平-安德森对福利体制的研究方法,利用非商品化、分层化这两个概念及其扩展而开的量纲来作为度量福利水平和效果的依据。

51.非商品化:个人福利相对地既独立于其收入之外,又不受其购买力影响的保障程度。

52.分层化:分层化是社会阶层的分化。社会福利的分层化是社会福利在不同阶层存在不同的待遇和要求。

53.自由主义福利体制:这种体制中劳动力“非商品化”程度最低,福利“分层化”最高。代表国家是美、加、澳等。特点是居支配地位的是经济调查式的社会救助、少量“普救式”的转移支付或作用有限的社会保险计划。

54.保守主义福利体制:这种体制中劳动力“非商品化”、 福利“分层化”程度居中。代表国家是德、法等。特点是享有社会权利的资格以工作业绩为考量基础,以参与劳动市场和社会保险缴费为前提条件。

55.社会民主主义福利体制:这种体制中劳动力“非商品化”程度最高,福利“分层化”最低。代表国家是北欧国家。特点是福利资格的确认主要取决于公民资格或长期居住资格,寻求的目标是相当高水平的平等标准的服务与给予,因而又被称为“人民福利”模式。

56.东亚福利体制:利用艾斯平—安德森的福利体制理论和量纲研究东亚福利体制国家和地区所形成的一种对东亚福利国家和地区福利政策的综合概括。主要是“生产性的福利资本主义”,其基本特征是成长导向的政府,一切社会政策包括福利政策都从属于经济增长的目标。

57.生产性福利资本主义:是东亚的福利体制是生产性的,其作为发展型国家(生产性国家,成长型国家)[1],一切社会政策(包括福利政策)都从属于经济增长的目标。

58.社会保障水平:社会保障水平是某国家或地区社会成员在一定时期内享有社会保障经济待遇的丰裕程度。

59.社会保障水平适度化:是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状况,将社会保障水平控制在一个适当的范围,使之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

60.社会保障支出范围:即三大领域(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五个方面(①养老、残障、死亡;②疾病、生育、医疗护理;③失业;④家庭补贴;⑤工伤及其他社会救助)

61.人均社会保障负担额:劳动年龄人口平均的社会保障负担。

62.社会保障基金:是为实施社会保障制度而通过各种渠道所建立起来的、法定的、专款专用的经费。

63.社会保险基金:社会保险基金是社会保障基金的主体,主要包括养老、失业、生育、工伤、医疗保险基金。是为了保障保险对象的社会保险待遇,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由缴费单位和缴费个人分别按缴费基数的一定比例缴纳以及通过其他合法方式筹集的专项资金。

64.社会保障分配:是政府或社会按照法律规定的标准来征缴和使用社会保障基金,以完

成社会保障制度所设定的目标的各种活动。

65.社会保障分配关系:是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关系,表现为因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和支付引起的以下六种关系:国家与企业、个人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劳动者之间;劳动者相互之间;劳动者自身不同时期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

66.社会保障的服务管理:其实质是为参保者提供社会服务,其对象是直接面对受益人,包括登记、资格审查、档案管理、信息处理、待遇支付、咨询服务等业务。

67.社会保障的基金管理:不直接面对受益人,主要是管理基金的收缴和运营,通过收缴形成基金,通过运营而进行基金保值增值。

68.社会保障法:是着眼于每一个社会成员的生活安全,为维持国民的基本生活和一定的生活质量,保证国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而来调整国家、社会和社会成员之间的社会保障关系法律规范的总称。

69.社会保障法的本质:依据法律体系划分,社会法是社会保障法的本质。所谓社会法是调整劳动关系、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关系的法律。

70.社会保障法的本位:即社会保障法的基本目的。在社会保障立法的发展过程中都不相同。

71.社会保障的管理体制:广义是国家管理社会保障的组织机构、管理制度和管理办法的总称。狭义是社会保障机构的设置和职权划分。

72.社会救济:是国家救助、社会救助、慈善组织救济和个人慈善救济的总称。

73.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对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政府公告的最低生活标准(即最低生活保障线、贫困线)的人口,由国家给予一定的现金资助,以保证其家庭成员基本生活所需的社会救助制度。是一种生活费用救助金制度。

74. 市场菜篮法(Shopping Basket Method,生活需求法、市场价格测算法):根据贫困群体所在地维持最低生活所需要的物品和服务列出目录,根据它们当地的市场价格,计算维持最低生活所需的物品和服务的金额总量,作为确定低保线的方法。

75.生活形态法(Life Style Method):从家庭的“生活形态”角度出发,整合大多数人的观点来确定属于贫困的生活形态所具备的特征,并将调查符合这些特征的个人和家庭的收入界限作为低保线的方法。

76.恩格尔系数:是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或个人消费支出的比重。表示ER。

77.恩格尔系数法(Engle’s Ratio Method,“食费对比法”):食品消费的支出占家庭或个人消费总支出的比重称为恩格尔系数,在恩格尔系数基础上,用每月人均最低食品消费支出除以恩格尔系数的值作为低保线的测算值。

78.国际贫困标准法(International Poverty Line Standard):以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收入的中位收入或平均收入的50-60%作为该国或地区的低保线。

79.扩张线性支出法(Extend Linear Expenditure Method,ELEM)利用扩张线性支出系统(ELES)计算低保线。

80.扶贫救助:产、脱离贫困的一项新兴社会救助活动。

81.剩余性福利:是为社会无法自助者提供的暂时性和补偿性的社会救助。

82.制度性福利:是政府为所有公民(非少数特殊需要的公民)所提供的福利。

83.发展性社会福利:是将社会福利与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联系在一起,以提高全民生活水平和能力,追求社会正义及国家财富公平分配为目的,最终实现全人类和全社会共同发展的福利制度。

84.社会优抚:是国家和社会依照法律规定,对为国家利益做出牺牲和特殊贡献者及其家属,通过优待、抚恤和安置等方式,确保其生活水平不低于甚至略高于当地群体的平均水平。

85.养老保险:是我国通过立法,使劳动者在因年老而丧失劳动能力时,可以获得物质帮

助以保障晚年基本生活需要的保险制度。

86.基本医疗保险:是由国家立法对公民实施的医疗保险制度,它通过强制性社会保险原则和方法筹集资金,保证人们平等地获得适当的医疗服务。

87.工伤保险:是以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发生的各种意外事故或职业伤害为保障风险,由国家或社会给予因工伤、接触职业性有毒有害物质等而致残、致死者及其家属提供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险。

88.失业保险:是被保险人受到本人所不能控制的社会或经济因素的影响,由此造成失业时,由社会保险机构根据事先约定,给付被保险人保险金,以维持其最基本的生活水平的保险。

89.住房公积金:是国家机关、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外商投资机构、城镇私营企业及其他城镇企业、事业单位及其在职职工缴存的长期住房储金。住房公积金定向用于职工住房的基本需求和职工住房建设的融通资金。

90.第三部门(the third sector):各类以服务公众为宗旨,不以营利为目的,介于政府行政组织和市场组织以外的,非政府、非营利性的带有志愿性的独立社会组织的总称。

91.社区:一定区域内有特定生活、并且具有成员归属感的人群所组成的相对独立的社会共同体。它一般为地域性的、规模较小的基层社区。

92.社区服务:是在政府倡导和支持下,为满足社区成员多层次需要,依托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发动社区内的各种力量(包括法人社团、机构、志愿者)开展的具有福利性和经营性双重属性的社区福利服务和社区社会化服务的总称。

93.慈善:慈善属于道德范畴,其本质是人类善心的表现与标志。慈善事业是建立在社会捐献基础上的民营化社会保障事业,在历史上乃至现在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政府部门要鼓励支持慈善事业发展,但不能推卸责任,因为慈善事业具有不稳定性、临时性等特点。

94.企业年金:是在政府强制实施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之外,企业在国家政策的导下,根据自身经济实力和经济状况建立的,旨在吸引和留住雇员长期为企业服务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向本企业职工提供一定程度退休收入保障的员工福利制度。

95.商业保险:是通过订立保险合同运营,由专门的保险企业经营,以营利为目的的保险形式。

96.农村社会保障:是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农村五保供养制度、自然灾害生活救助制度等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97.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与,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

98.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采取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模式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主要是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称为“新农保”)

99.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是政府对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农村居民,给予一定生活补助的一种社会救助制度(它是农村贫困居民的最后一道生活保障防线)。 100.失地农民:是集体所有、农民个人耕种和使用的土地被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等有偿永久征用而失去土地的农民。

101.农民工:具有农村户口,却在城镇务工的劳动者。

102.全球化(Globalization):全球化的定义至今仍有争论,一般来说物质(货物和资本)和精神产品(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的流动冲破区域和国界的束缚,影响到地球上每个角落的生活。全球化是以经济全球化为核心,包含多层次多领域的互相联系、影响、制约的多元化概念。经济全球化是推动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逐步消除各种壁垒和阻碍,使国家间的经济关联性不断加强,出现世界各国经济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环节的全球趋同化趋势。

103.人口老龄化:是老年人口(即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上升的过程。

104.非典型就业(atypical jobs;atypical forms of employment):是为了适应劳动市场的弹性化而产生的以非专任(全时)薪资(正式)就业人员(full-time wage employees)为代表的具有多元化特点的雇佣型态。[2]

105.新贫困:是由于20世纪末经济全球化所造成贫困。

106.社会排斥:是在多元并且变迁的因素之下导致人们被当前社会中的交易活动、服务及其权利所排斥。其中贫困是最明显的现象。它是个人权利的丧失,以及社会结构的障碍所导致的一部分群体无法获取与公民权相称的资源,表现为个人或群体无法正常参与社会活动的过程。

107.工作福利(workfare):20C70Y社会保障制度陷入困境,各国纷纷进行改革。改革的措施之一就是引入“工作福利”制度。即凡接受政府福利补助者,必须接受政府或立法规定的与工作有关的特定义务,从而将社会福利金由无偿给付转变为有偿领取。

108.弹性劳动力市场:即劳动力市场的弹性化,包括数量上、功能上、时间上以及薪资上的弹性化四种类型,以使得企业快速调整员工数量、工作时间、工作内容以及工作组织来适应市场。

109.城乡二元结构:以社会化大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城市经济和以小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农村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在社会保障方面的表现是在社会保障项目、对象范围、基金运行等方面城市和乡村存在差距。

110.阶层(social stratum):同一阶级中因财产状况、社会地位的不同或因谋生方式不同而区分的社会集团。当前中国社会的十大阶层是:国家与社会管理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人员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城市失业半失业人员阶层。

111.灵活就业(非正规就业):以非全日制、临时性和弹性工作等灵活就业形式。

112.空账:是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在个人帐户的保险基金管理上,为了满足当期的支付需要,大量动用中人和新人积累的个人账户基金,而导致的个人帐户无实际基金的现象。

113.社会政策(social policy):是通过国家立法和政府行政干预,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安全,改善社会环境,增进社会福利的一系列政策、行动准则和规定的总称。其核心是解决市场经济下公民的社会风险。

114.社会风险:在一定条件下某种自然现象、生理现象或社会现象是否发生、及对人类社会财富和生命安全是否造成损失和损失程度的客观不确定性。

115.收支平衡:主要是社会保险基金的收入和支出上的平衡。

116.工伤保险支出范围:主要包括工伤医疗待遇、工伤津贴待遇、伤残待遇、职业康复待遇、因工死亡待遇。可细分为受害者在工伤期间的工资待遇、暂时伤残补助、永久残疾补助、工伤医疗补助,以及遗嘱抚恤、丧葬费补助、供养亲属补助等。

117.社会统筹:根据国家规定,由纳入基本养老保险范围的单位,按照国家规定的缴费基数和缴费比例缴纳的社会统筹基金,以及通过其他方式取得的形成基金来源的收入,包括:单位缴纳的社会统筹基金收入、财政补贴收入、利息收入、其他收入。

118.个人账户:是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以居民身份证号码为标识,为每位参加社会保险(养老、医疗)的职工个人设立的惟一的、用于记录职工个人缴纳的社会保险费和从企业缴费中划转记人的社会保险费,以及上述两部分的利息金额的账户。

119.统账结合:即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的结合。是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的主要模式。 120.医疗卫生体制:即医药卫生的管理、运行、投入、价格、监管体制机制。包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学名词解释汇总】相关文章:

社会保障概论名词解释04-09

社会保障制度名词解释04-09

名词解释材料性能学04-09

语言学批评名词解释04-09

新闻学概论名词解释04-09

名词解释领导学基础04-09

统计学简答名词解释04-09

社会学阅读名词解释04-09

货币银行学的名词解释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