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一带一路>《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时间:2023-03-15 15:11:07 松涛 一带一路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在日常过程学习中,大家最熟悉的就是知识点吧?知识点就是学习的重点。掌握知识点是我们提高成绩的关键!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是中国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强化与周边国家经济、贸易和文化合作的客观需要,是影响和优化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秩序和格局的一个大手笔。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是“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内容,有必要“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相关问题作出思考。

  “一带一路”战略对文化发展的意义和作用

  在我国政府发布的“一带一路”建设愿景和行动文件中,特别强调倡导文明宽容,尊重各国发展道路和模式的选择,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求同存异、兼容并蓄、和平共处、共生共荣。可以说“一带一路”既是经济战略,也是文化战略,这一战略的实施对于中华文化的繁盛崛起、自信自强和走出去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带一路”是经济贸易与文化发展的双核战略。无论是“丝绸之路经济带”,还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都蕴含着以经济合作为基础,以人文交流为支撑,以开放包容为理念的重要内容。各国间的关系发展既需要经贸合作的“硬”支撑,

  也离不开文化交流的“软”助力。从这个意义上讲,“一带一路”不仅是我国当前对外开放的经济战略和外交运筹,更是实现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文化战略。通过实施这一战略,以进一步深化与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与贸易往来,促进区域合作,实现长远发展,使沿线各国都可以吸收、融汇外来文化的合理内容,促进不同文明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一带一路”为文化产业开拓市场提供了历史机遇。文化消费需要广阔的市场,消费主体越广泛,文化的传播就越广泛,文化的影响力就越大,文化产业的市场空间也就越大。“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使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宗教信仰的各国、各地区、各民族人民交流更为密切,为各种优秀文化及和谐发展、和平共处理念的传播提供了途径,同时也为文化消费、文化产业跨越国界开辟了道路。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需要发挥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优势,同时也要求文化产业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分工和转型升级,进入全球文化产业价值链的更高层次。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产业作为文化与经济双核战略结合的重要载体,在实施“一带一路”和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发挥出突出的作用。

  “一带一路”为各国文化融合创新疏通了渠道。不同的经济发展程度和社会政治背景,使得各国、各地区的文化具有丰富多彩的特色,多样化、多元性意味着差异和矛盾,这种差异和矛盾在带来更大变数的同时,也带来更大的文化发展空间,因为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正是文化交流、碰撞、融合、创新。在几千年的历史演变中,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外交流中凸显着民族个性的同时,也受到域外文化的影响,正是在这种撞击与交汇中实现着自身的生长和创新。“一带一路”战略对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意义也在于此。因此,“一带一路”建设的着眼点是各相关国及背后多元文明的群体性复兴,是建立在文明融合而非文明冲突的立

  场上,是以文化的交流交融为经济建设搭桥铺路并提供价值引领和支撑。这就要求各相关国家必须加大文化的对外开放水平,通过文化的传承、交流和创新,使古老文明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活力,这种交融也将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与社会基础。

  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推动文化走出去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中推动文化走出去既是一种宏观的战略布局,又是一种实践推动,需要作出顶层设计和一系列的战略规划,以下几个问题必须予以关注。

  改变单向传播的传统方式,形成双向互动的合作格局。在当今国际形势下,文化走出去已经不再是单向从内向外的过程,那种一厢情愿地靠强势推广和单向宣传的传播方式,往往欲速而不达,影响文化走出去成效,甚至影响到国家间的政治伦理互信。文化是互动的,要打破简单强调以我为主的单向传播方式,即便是一方的文化走出去,也需要在共同交往、理解尊重和互利共赢的基础上进行。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带一路”战略并非简单地复制古丝绸之路线路,而是要注重依靠区域主体自身的文化特点、发展特征、资源与制度禀赋的优势以形成发展合力;不是通过一套无差异或标准化的市场准入、经营模式、管理程序来挖掘各自的竞争力,而是承袭其商贸往来与文化交流功能,实践一种“合作导向的一体化”,推动文化、经济等各种资源要素在更广阔的范围内进行配置和结构优化。

  改变单纯外宣的非市场方式,形成贸易共享的经济形态。当前,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与科技日益紧密结合,文化日益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和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特别是文化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文化流动的基本形式,文化产品和服务已经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中国在全球产业竞争格局中,文化创新的“量”与“质”都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据统计,国际文化市场构成为美国43%、欧盟34%、日本10%,而中国则不足4%.要想推动中华文化真正地走向世界,经济贸易是比单纯的外宣途径更为有利的渠道。

  我们有一些文化项目在少数西方国家遭遇抹黑和抵制,不可否认是有人出于政治目的,但同时也应该看到我们自己缺乏“产品竞争意识”。商品生产和消费按照国际市场规则参与竞争,附加文化价值观念的推广,不仅会形成共赢的局面,还会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去年,国务院先后出台《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意见》两份文件。今年,文化部、财政部正在共同研究编制《丝绸之路文化产业战略规划》,目的就是要建立和完善文化产业国际国内合作机制,促进各国、各地区文化产业优势互补、协同发展,以文化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来提高我国对外文化贸易发展质量,通过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以经济贸易的方式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改变主体单一的参与方式,形成活跃丰富的交流层次。在推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以往政府并没有充分利用和整合民间的跨国企业、智库和国际公关公司、非政府组织等公共外交资源。中国民间组织和公民个人对于文化走出去的参与无论从意识还是从行动上都远远不够,而通过文化贸易和国际传媒渠道走出去更是刚刚起步,传统的政府主导的文化交流渠道在文化全球化下显得过于单一,其效果也值得进一步探讨。同时,作为企业本身,在对外贸易中所带去的产品文化、企业文化、价值文化也远远不够,在快速推进“走出去”过程中过于粗放,在一些国家留下负面印象。

  因此,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要合理界定和发挥政府、企业以及智库、行业协会、对外贸易协会等非官方组织的作用。要树立文化企业贸易投资合作主体的地位,引导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参与,强化企业文化责任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同时,大力培育发展包括智库、行业协会在内的社会组织,通过商品、服务、媒介、教育等文化走出去的不同载体,形成政府支持鼓励、文化企业为主体、各种团体组织共同参与的局面。

  关于推动文化走出去战略举措的思考

  既需要有宏观层面的深层思考,还需要作出实践和操作层面的合理运作和科学安排。

  充分挖掘特色文化资源。只有全面而准确地表现深厚的传统文化资源和丰硕的当代文化创新成果,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为人类文明做出中国独特的贡献。一是要研究沿线各国风土人情、民族习惯、文化渊源、审美趣味和时尚潮流。充分考虑各种文化背景下的消费习惯和风俗因素,研究国外不同受众群体的文化传统、价值取向和接受心理,找到他们的关注点和兴趣点,有针对性地开展适销对路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形成文化名牌,使中华文化不但能“走出去”,而且能“走进去”,最大限度减少“文化折扣”现象。二是要发挥各国的比较优势。充分挖掘“一带一路”的历史文化遗产,引导和动员民间力量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交流活动,支持沿线有关国家联合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在坚持其独特价值观和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实现内容和载体的创新,发挥各国在文化资源、制造、资本、人力等多方面的比较优势,将各自的潜在优势转化为实际发展成果,实现互利共赢、共同进步。

  增强文化企业的竞争能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市场主体是推动中华

  文化走出去的关键环节。一是推动文化企业做好“走出去”的心理准备。必须事先熟悉国际商务的各种通行惯例和规则,对沿线国家或地区的政局状况、法律规章、风俗人情等充分了解,同时,为提高属地化水平,有必要尽可能多地了解当地的社会风气、人际关系、环境意识等特点特色,善于运用国际语言融入和开拓国际市场。二是提升产业层次、产品质量、科技含量、供应链管理和品牌打造能力。文化企业必须适应当前在国际价值链中位置的上升势头,顺势而为地提高各方面的能力与层次,并最终形成综合性的优势。三是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培育新的文化业态,培育一批外向型骨干文化企业和大型文化中介机构,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大力打造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品牌,增强走出去的文化竞争力。

  突出资本带动的整合优势。资本走出去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但目前文化类对外投资占比还很小,资本要素在文化贸易领域还没有形成规模。一是要形成以资本走出去带动优质文化产业和文化产品走出去的思维,鼓励文化企业创新投资方式,加强文化出口平台和渠道建设,走出去开展并购投资、联合投资,扩大境外优质文化资产规模,为文化产品和产业走出去奠定基础。二是探索设立对外文化产业基金,加强“一带一路”在文化领域的金融合作。人民币跨境结算、规划区域金融中心、筹建亚投行、设立丝路基金等工作的推进,为“一带一路”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在此基础上有必要探索设立对外文化艺术产业基金,围绕重点文化产业和重点项目,推动文化资源有效配置、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文化市场深度融合,形成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发展金融布局。

  注重文化科技的深度融合。当今社会是技术统治时代,很多文化变革、文化创新往往是技术发展和突破所带来的。创客、“互联网+”、工业4.0等体现了经济未来发展的趋势,也代表着“一带一路”的建设方向。加强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提高文化的传播力、表现力,能够使文化产品更有力地影响世界、造福人类。一是要推动有关科技领域先进、共性、关键技术成果向文化领域的转化应用,创新文化产品及服务模式,提升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二是运用互联网思维带动文化与科技融合。互联网改变了社会生活,也逐渐改变传统的商业模式。在推动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发展中,要坚持平台为王和内容为王并举,不断推动基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创新,推动专业垂直、O2O模式、股权众筹以及在线参与等新兴模式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主流。

  发挥贸易平台的带动作用。建设“一带一路”,推动文化走出去要推进各种国际化、外向型经济文化交流平台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一是继续办好文博会。在中宣部和相关国家部委的大力支持下,深圳文博会自2004年创办以来,已成功举办11届,累计总成交额超过1.3万亿人民币,其中出口额累计超过1100亿元。要继续推进文博会的国际化、市场化、专业化建设,扩大文博会的品牌效应,优化集中展示、交易和信息平台的功能,为促进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和促进“一带一路”建设发挥新的积极作用。二是推进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建设。发挥北京、上海、深圳三个国家级对外文化贸易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从不同层面吸纳集聚文化贸易资源,创新体制机制,提供全产业链服务,使之成为功能完善的对外文化贸易服务链和国际文化贸易政策创新试验区,成为文化企业迈入国际市场的助推器。

  一带一路战略的重大意义

  “一路一带”是中国资本输出计划的战略载体。在经济层面上,“一带一路”的战略目的有两大层次:近期着眼于“基建产能输出+资源输入”,远期着眼于“商贸文化互通,区域共同繁荣”。基于以上分析框架,我们可以梳理出国内产业发展的五大主题机遇:

  一、“通路通航”主题:包括交通运输业(港口、公路、铁路、物流),铁路建设与相关设备,航空服务、设备、整机生产等。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交通运输是优先发展领域,以加快提升我国与周边国家交通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水平,并形成区域交通运输一体化。交通运输业(港口、公路、铁路、物流)将率先直接受益于亚欧交通运输大通道的建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创造条件,将加快推进公路、铁路、民航、海运等多种运输方式的互联互通,吞吐量将明显提升。连云港至鹿特丹港联通的新欧亚大陆桥,将强化其在国际陆路运输中的骨干作用。中国也将全力打造与我国第三大贸易合作伙伴——东盟地区的海陆空综合交通方式:海上——将中国和东南亚国家临海港口城市串连起来;内河——中国出资澜沧江湄公河河道建设,打造黄金水道;公路——南(宁)曼(谷)、昆(明)曼(谷)公路已经开通,东南亚正在形成两横两纵的公路通道;铁路——中国计划以昆明和南宁为起点,建设泛东南亚铁路联系东南亚陆路国家。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走出去”,也将带动铁路建设与相关设备,航空服务、设备及整机生产等产业增长。我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港口运营、设备制造等领域的管理与技术优势,推动中国标准、技术、装备、服务和交通运输企业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走出去”。中国的港口有用丰富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经验,铁路建设“走出去”给其他基础设施类公司走出去提供了良好的样板。同时,“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东南亚及南亚国家存在强烈的建设大港口的需求,我们认为这些领域的优质企业存在建设和运营“走出去”的良好前景。尤其是在铁路建设方面,突破国家界限的“欧亚铁路网计划”,也会刺激铁路建设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显示,目前有意向的铁路工程已达到0.5万公里,和欧亚铁路网的8.1万公里规划目标相比还有巨大的空间。而且中国依靠压倒性技术和成本优势,将成为铁路建设的最大受益方。

  二、 “基建产业链”主题:包含建筑业(建筑及基础设施工程),装备制造业(设备及配套类装备制造),基建材料(钢铁、建材、有色等)。从需求端来看,“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无论是从国内需求或是未来区域经济合作的角度分析,这些国家对于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均极其旺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由于财政紧张的原因,基建投资支出不足,普遍呈现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人均GDP、人均公路里程、人均铁路里程等指标均远低于我国,亚洲和非洲的沿线国家较中国分别有10%和20%的城镇化提升空间,而中国在自身城镇化过程中累积的大量经验和产能可以对外输出。从国内来看,西北部区域各省区铁路、公路及高速公路密度在全国均属后列,新疆、青海、甘肃跻身倒数5位,宁夏、陕西居于中后段水平,为实现“一带一路”各国间的基建对接,中国西北部的城市建设、交通运输网络等基建领域投资需求很有空间。从供给端来看,伴随着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台阶,我国建筑业及制造业产能过剩的问题日趋严重,“基建输出”能够大幅缓解我国建筑业、制造业的产能过剩问题。在“一带一路”的战略大背景下,我国参与设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与“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很大程度上表明了我国加大对外开展基建投资业务的战略构想。根据总体基建投入约占GDP的5%估算,“一带一路”沿线对基建的需求或达到每年1.05万亿美元,而中国对外承包完成额2013年仅为0.14万亿美元,仅占其中的13%。主观意愿和客观条件形成合力,未来我国建筑业和制造业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将大幅加快,海外市场广阔的产业扩张前景将逐渐打开。在“一路一带”的战略政策支持下,对外工程承包施工企业“走出去”能形成较大的出口拉动,有效对冲国内需求端的下滑,从而带动整个“基建产业链”。目前全球经济复苏缓慢,国内经济也面临艰难转型。目前贸易环境下,追求出口增长容易引起的诸多摩擦和矛盾,而对外投资的方式更容易被接受,用对外投资启动外需是比出口更好的选择,利用施工企业输出方式能带动国内设计、咨询、制造、材料、劳务、金融、保险、服务等多行业的输出,对冲国内需求端下滑。不同于外贸出口通常的低成本和低附加值,施工企业“走出去”方式有效带动的是中国附加值较高的产品,如机电产品,符合国家产业升级的目标。

  三、“能源建设”主题:包括中国油气进口的管道建设相关产业,电站建设、电力设备等。拓展新的油气资源进口途径是“一带一路”紧迫的战略目标。近几年我国对油气资源的需求在快速增加,但我国的油气资源进口主要通过马六甲海峡的海陆运输,获取途径较为单一,能源安全较易受到威胁,拓展新的油气资源进口途径十分紧迫。

  “能源建设”主题之下,构建中国陆上的能源大通道战略,将直接利好中国油气进口的管道建设相关产业。与西部新疆接壤的中亚国家油气资源极为丰富,是仅次于中东的第二个油气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目前我国从中亚及俄罗斯进口的石油量占比仍然偏低,天然气近几年从中亚的进口量在不断攀升,但随着天然气的普及,国内需求量的快速增长,通过新疆从中亚的进口量仍将持续增加。未来,为满足新增进口量的输送需求,新疆将建设多条能源管道,包括:中亚天然气管道D线,西气东输三线、四线、五线工程,轮南吐鲁番、伊宁霍尔果斯等干线及天然气管道,中哈原油管道二期工程等,构建中国陆上的能源大通道。配套的输油管道、天然气的输送管道、电网以及道路运输等,这些领域必然迎来进一步的利好。加强与沿线国家能源资源开发合作,鼓励重化工产业加大对矿产资源富集和基础设施建设需求较旺的沿线国家投资,实现开采、冶炼、加工一体化发展,推动上下游产业链融合。需求面来看,一带一路”沿线发展中国家的电力消费水平极低,发展空间巨大。根据2013年的电力消费统计数据来看,“一带一路”沿线非OECD国家的人均年电力消费量仅仅约为1655.52KWH,而同期OECD国家的人均年电力消费量约为7579.49KWH,前者仅仅为后者的21.84%左右,因此单从电力消费角度来看,“一带一路”沿线的非OECD国家的未来电力消费水平将会有极大的增长空间,伴随着电力消费量的增加,必然会带动这些国家的电力投资,从而带来巨大的电气设备需求。由于这些国家国内制造业比较薄弱,“一带一路”所涉及的主要国家电气设备严重依赖进口。上述国家的总体进口比例约为56.73%,按照此比例并且结合“一带一路”涉及地区的未来投资趋势计算可以得出,在20142020年期间,“一带一路”沿线地区非OECD国家大约有年均1396.06亿美元或更多的电气设备进口需求,今后我国的电力企业有可能会分享这个巨大的海外市场。供给面来看,现阶段我国电气设备的产能严重过剩。2013年,我国发电设备产量约1.2亿千瓦,约占全球总量的60%,而我国的年均装机水平只有5000万6000万千瓦,产能严重过剩,因此我国的电气设备企业有“出海”消化这些过剩产能的迫切性。

  我国电气设备的技术水平在诸多领域都已属于世界先进水平,具备了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目前我国的水电项目及设备在国际上是极具竞争力的,全球的水电工程中大约有80%是中国企业建设的。在光伏市场方面,我国的太阳能电池产品的转换率在国际上处于先进水平,并且出口组件约占全球市场份额的60%。通过“一带一路”战略的逐渐展开,我国电气设备走出去的步伐将进一步的加快,我国的电气设备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非OECD国家市场上占有40%左右的市场份额应该是可期的。照此比例计算,我国电气设备企业20142020年期间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出口总额将可能达到约984.35亿美元/年左右,这将使我国的电气设备企业大幅受益。例如根据印度电气电子制造商协会的统计,中国的电气设备在2012年已经占有了整个印度电气设备市场的44.92%的份额,而且据印度电力部统计,2012年到2017年,印度已开工建设的装机容量为7.6万兆瓦,其中超过六成的设备可能由中国制造商提供。

  四、“通商”主题:商贸与文化产业 长期来看,道路联通、贸易联通中同样伴随着文化沟通,“丝绸之路”自古是文化交汇的体现,其交流合作的内容涵盖了文化、旅游、教育等人文活动。培育具有丝绸之路特色的国际精品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可以积极推进特色服务贸易,发展现代服务贸易。人员的流动还会加强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特殊旅游产品、文化产品、民俗风情、旅游线路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发展,旅游企业可以开展旅游管理协作、旅游业务合作、旅游包机航线、旅游投资贸易、旅游服务采购。

  从政策支持方面来看,文化旅游产业也将伴随着“一带一路”整体战略的推进而迎来新的增长空间。“丝绸之路”是中国旅游最古老而且最具代表性的品牌之一,是“美丽中国”国家旅游形象的重要支撑。国家旅游局将2015年中国旅游主题年确定为“美丽中国—2015中国丝绸之路旅游年”。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产业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打造跨界融合的产业集团和产业联盟,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民族品牌的旅游企业做大做强”;要“推动区域旅游一体化,完善国内国际区域旅游合作机制,建立互联互通的旅游交通、信息和服务网络,加强区域性客源互送,构建务实高效、互惠互利的区域旅游合作体”。

  五、“信息产业”主题:抓住各国经济的数字化趋势,加快我国信息产品和服务走出去 “互联互通”是加强全方位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是由公路、铁路、航空、港口等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组成,还包括互联网、通讯网、物联网等通信基础设施。“一带一路”国家之间的深度互通会对信息基建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对中国通信行业,特别是像华为、中兴和信威等已经成功“走出去”的通信基础设施提供商来说,构成重大利好。

  中国通信设备产业作为“走出去”战略的先行者,在全球五大电信系统设备厂商中已占据两席,华为的销售收入已经超过爱立信跃居第一。目前华为海外收入占比已超过70%,中兴海外收入占比达到50%,烽火也有10%的收入来自海外,中国电信系统设备厂商的全球竞争力,为落实一带一路战略规划中的通讯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回想中国企业的第一轮“走出去”,华为、中兴和信威等公司,受益于国务院扶持优势装备出口的优惠政策,相继获得国家开发银行数百亿元规模的买方信贷融资支持,从而在非洲、拉美、东欧等新兴国家市场拓展中占据优势;现在中国企业迎来第二轮“走出去”的战略机遇,一方面,全球经济的数字化趋势意味着“一带一路”国家存在持续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增长空间;另一方面,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等融资机构必然会积极对海外信息基础设施进行融资,这可以更加直接地关联到对中国设备的需求。中兴、华为等已经实施“走出去”战略并取得良好海外布局的排头兵,以及ICT领域其他已经开始海外拓展的公司都将迎来重大产业机遇。

【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相关文章:

一带一路战略09-25

贾思远一一带一路战略中的机遇与挑战09-25

一带一路战略发展09-25

一带一路重庆战略09-25

一带一路战略简介09-25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09-25

简述一带一路战略09-25

一带一路战略意09-25

一带一路引领合作推动发展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