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综合资料>《中国医药行业发展现状

中国医药行业发展现状

时间:2022-09-25 09:37:08 综合资料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中国医药行业发展现状

医药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产业和现代产业相结合,一、二、三产业为一体的产业。其主要门类包括:化学原料药及制剂、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抗生素、生物制品、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医疗器械、卫生材料、制药机械、药用包装材料及医药商业。医药行业对于保护和增进人民健康、提高生活质量,为计划生育、救灾防疫、军需战备以及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我国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医药工业体系和医药流通网络,发展成为世界制药大国。据统计口径:我国现有医药工业企业3613家,可以生产化学原料药近1500种,总产量43万吨,位居世界第二。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医疗保健需求的不断增长,医药工业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发展速度,1978年至2000年,医药工业产值年均递增16.6%,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

二、我国医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自1997年以来,医药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稳步提高,主要经济指标占全部工业总额的比重,呈现稳步增长态势。医药行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不大,以资产为主的规模比重仅为2%3%,效益指标相对高一些也仅为3%4%,是我国实现经济效益的稳定来源产业之一,但并未进入支柱产业之列。医药行业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为人民防病治病、康复保健、提高民族素质的特殊产业。在保证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保驾护航”作用。

三、药品质量管理的三个重要标准

质量是药品的生命,质量无法保证的药品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毒品,不但不能治疗人体疾病,反而贻误治病时机,危及患者生命。要想做好药店里的质量管理工作需要不断地查遗补缺,必须掌握三个标准。这三个标准是其他工作的基础,基础性工作如果做不好,就很难保证药品质量,也就难以达到方便顾客,保证人民用药安全有效的根本目的。

1.购进验收标准。连锁药店的门店没有购进环节,只是接受总部的配送,按照来货跟踪单和零售拨货单验收即可。而单体药店在购进药品时,应注意对供货单位和从业人员的资质进行审核,索取相关资料,包括供货单位的药品经营许可证复印件、营业执照复印件、gsp或gmp证书复印件,以上均须盖有供货单位的公章;对供货单位销售人员应索取身份证复印件、毕业证复印件、授权委托书原件;另外还有双方签订的质量保证协议。以上资料齐全,才可签订合同,实施采购行为。从资质审查上把好关,不能完全提供以上资料的单位一般资信较差,门店不应与这样的单位发生业务。

验收药品时,须逐批对照实货进行外观性状检查,对品名、规格、批号、数量、生产日期、有效期、生产厂家、批准文号等内容进行检查,发现外观异常者,不能验收入店。

2.在店养护标准。出厂的药品经检测合格后即可进入流通领域,在流通环节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养护,若不注意养护,合格的药品可能就会变成不合格药品。如部分药品需储存在4~6℃,若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造成药物物理或化学成分的改变,造成药品失去治疗作用,成为不合格品;部分药品需要遮光密闭保存;有些需要常温状态下保存,温度过高就会发生危险,高浓度的双氧水溶液在强光照射下,会发生快速分解,造成爆炸。因此,做好药品养护,不只是能够避免不合格药品出现,也是保证营业安全的实际需要。

要做好定期养护工作,质管人员应对每一种药品的储存条件心中有数,严格按照储存要求将药品放在相应区域储存或陈列,店内相对湿度应保持在45%~75%之间,过高过低都要采取措施。若温度过高,一些栓剂就容易溶化,温度过低,一些液体就可能冻结或破裂;湿度过大,易吸湿药品就会吸水分解;湿度过低,过于干燥,药品包装如铝塑包装就容易干裂起边,铝塑与pvc板之间就会出现分离,片剂和胶囊就会直接暴露在空气中,容易受污染变质。因此养护工作必须做好,否则质量合格的药品就会因养护不当变成不合格药品,对患者造成伤害,也必然影响门店的信誉,带来商誉和经济的双重损失。

3.分类陈列、售后服务标准。药品陈列除了要美观、便利,还要符合质量管理的要求。店内的商品应按以下层次分开陈列。首先,药品非药品要分开,非药品一般包括:食品、化妆品、医疗器械、卫生材料等。药品中中药饮片应单独装斗,其他药品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再行分类。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各按照内服和外用再分开陈列。外用药又分为易串味和非易串味分开陈列。而危险品受光、热、空气、水分、撞击等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引起燃烧、爆炸或具有腐蚀性、刺激性和剧毒性的药品。如:硝酸甘油、松节油、硫磺、樟脑、高锰酸钾、敌百虫、甲醛溶液等不能陈列,只能展示其空包装。

《中国医药行业发展现状》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处方药应该凭处方销售,药师必须对处方进行审核,遇有配伍禁忌和处方量不符合要求的情况应拒绝调配,必要时要由原处方医生更改并签名或重新开方后才可销售。销售otc药品时,营业员应对顾客做好用药指导,交待注意事项,使顾客合理使用药品。

四、中国医药行业树立民族品牌的竞争战略

中国医药行业的国际化是本土企业适应国际规范和市场规则的过程。适者生存,优胜劣汰。在经济全球化的竞争环境中,处于医药行业价值链各个环节中的本土企业,要想在世界中树立自己的民族品牌,需要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战略调整:

1.认真分析中国消费者医药消费需求特征,从中找出既符合企业发展目标,又能适应中国消费者尚未被满足的需求的市场机会。中国医药市场虽然潜力巨大,但是,如果不进行有效的细分,不能识别出能够满足的需求,市场机会只能属于善于识别消费者的竞争者。

2.中国医药企业需要树立“基业长青”的长远发展目标。在wto背景下,中国本土企业面对历史悠久、经验丰富的跨国公司,需要思考企业的长远发展问题,竞争要从策略层面上升到战略层面。最突出的问题是解决在新的格局中如何定位问题,例如,制药企业是否需要前向或后向一体化?是否充当“加工厂”的角色,充分发挥自己的技术开发、生产制造优势?医药中间商是否需要探索新的经营模式?是自营终端,还是通过资本运营实现对终端的有效控制?对这些问题的回答直接影响企业在新的市场格局中的地位。

3.中国医药企业特别需要跨国医药品牌的经营模式和营销手段。中国医药行业重新进行战略规划调整与跨国医药公司的竞争压力直接相关。只有积极主动参与这一变革过程,才能占据有利的竞争地位。从目前情况看,跨国医药公司在中国就如其它行业一样,占据了高端市场,获取高额利润。跨国医药公司占据的生物制药行业财务指标好于中成药行业,而倍受跨国公司觊觎的医药商业也是如此。研究和掌握跨国医药公司的战略及其变化将有助于中国本土医药企业确定自己的战略方向。

4.中国医药企业必须不断适应并采用国际通行的行业认证标准。适合行业认证规范是中国医药企业获得部分话语权的唯一途径。医药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消费者对医药产品的选择不能依靠经验或偏好,依靠的是理性判别标准。多年来,各个行业的跨国公司早已开始对中国消费者购买决策的教育,中国消费者开始习惯于借助各类标准,特别是国际标准进行购买决策。因此,学习、适应和采纳国际通用的行业认证标准是中国本土医药行为各类企业的必然选择。总之,在中国加入wto后,中国医药行业正在展开一场重新“洗牌”的变革。其动因有些是内在的,有些是外在的。医药行业价值链各个环节有些是主动参与,有些被动参与。有资本扩张的要求,也有全球化竞争的压力;有中国市场潜力巨大的吸引,也有政府行业认证标准管理规范的推动。中国医药行业中的本土企业需要把握潜在的尚未满足的市场需求机会,深入了解跨国竞争对手,接受并适应国际认证规范和标准,才能在新的市场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

五、我国医药产业存在的问题

1.医药企业多、小、散、乱的问题突出,缺乏大型龙头企业。

全国医药工业企业3613家,其中大型企业423家,只占总数的11.7%。多数企业专业化程度不高,缺乏自身的品牌和特色品种。大多数企业不仅规模小、生产条件差、工艺落后、装备陈旧、管理水平低,而且布局分散,企业的生产集中度远远低于先进国家的水平。2000年,我国医药工业销售额最大的60家企业的生产集中度是35.7%,而世界前20家制药企业的销售额占全世界药品市场份额的60%左右。

2.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尚未形成。

新药创新基础薄弱,医药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迅速产业化的机制尚未完全形成,医药科技投入不足,缺少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产品更新慢,重复严重。化学原料药中97%的品种是“仿制”产品。老产品多、新产品少;低档次与低附加值产品多、高技术含量与高附加值产品少;重复生产品种多、独家品牌少。有些产品如庆大霉素、扑热息痛、维生素b1、甲硝唑等制剂有几十家甚至上百家企业生产。即便是新产品,重复生产现象也很严重,如二类新药左旋氧氟沙星制剂就有34个企业生产、克拉霉素制剂有35个企业生产。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较慢。多数老产品技术经济指标不高,工艺落后,成本高,缺乏国际竞争能力。

3.医药流通体系尚不健全。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三级批发格局基本打破以后,新的有效的医药流通体系尚未完全形成,非法药品集贸市场屡禁不止。加上生产领域多年来的低水平重复建设,致使多数品种严重供大于求,流通秩序混乱,治理任务艰巨。

《中国医药行业发展现状》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4.医疗器械产品质量性能较差。

我国自己能生产的医疗器械产品大多数是附加值较低的常规中低档产品,而临床上所需的高、精、尖医疗器械与新型实用医疗设备多数需进口。常规医疗器械产品的更新换代慢、科技含量低,产品质量不能满足医疗卫生高质量的要求,产品返修率与停机率高于国外同类产品,产品的可靠性不稳定。

5.制剂品种与原料药品种不相匹配。

我国已是国际上原料药生产大国,但对药物制剂技术开发研究不够,制剂水平低,大多数制剂产品质量不高,难以进入国际市场;我国平均一种原料药只能做成三种制剂,而国外一种原料药能做成十几种甚至几十种制剂;制剂技术落后,制剂产品质量稳定性不高。

6.医药产品进出口结构不合理。

我国仍然没有摆脱传统的出口附加值较低、污染较重的化学原料药及常规手术器械、卫生材料、中药材,而进口价格昂贵的制剂及大型、高档医疗设备的进出口模式,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较低。国际市场开发力度不够,信息渠道不畅,对国际市场信息反应迟缓。特别是缺乏联合开拓国际市场的意识与机制。

中国制药产业发展与现状2017-05-16 13:26 | #2楼

根据上述数据可知,全球制药市场销售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中国制药产业面临着重大机遇和挑战。如何利用全球制药产业良好稳步发展的态势,推进中国制药产业的飞速发展,成为当前的重要任务。另外,经联合国调查预计,随着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加剧,到2050年,全世界老龄人口将从6. 24亿攀升到19. 96亿。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统计:到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 48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 71%老年人消费的医疗卫生资源一般是其他人群的3- 5倍。这样一来,对药品的市场需求将会呈现逐年稳步增长的趋势。而研究中国制药产业的国际化成长战略,对中国制药产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1)对制药产业的研究处于局部讨论阶段,没有对此进行系统的深入探讨。现有的研究基本集中于制药产业技术创新以及产业组织的市场结构、市场准入等领域,对影响制药产业国际化成长的其他重要因素研究涉及不多。

(2)目前,对中国制药产业研究几乎都集中在个案研究和产业动态分析上。对制药产业的研究一般都只从某一子行业入手,比如说中药行业、生物制药业等。缺少对于制药产业整体的分析研究,描述性的研究居多,基础理论的极为少见理论研究相对滞后。

制药产业被认为是21世纪最有发展前景的高技术产业,制药业具有高投入、高附加值和高风险性的产业特征。世界人口快速

增长,人口老龄化趋势增强,特别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医疗保健意识越来越强,制药产业的发展潜力巨大。

从世界范围来看,制药产业可以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具有创新能力的国家,比如美、欧、英、法、德、日等;第二层次是具有很强仿制能力的国家,包括中国、巴西、印度、韩国、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等;第三层次是化学制药能力不强、以制剂为主,即把化学原料药做成片剂和注射剂的国家,比如东南亚的泰国、新加坡等;第四层次的国家没有什么自主生产能力,完全依赖进口,如部分非洲国家。

我国当前大致位于第二层次的前沿,属于以仿制药为主的国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药业有了迅速的发展。国内医药经济年均增长18%左右,成为国内高速增长的行业,也高于世界发达国家中主要制药国家的发展速度。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制药产业的增长速度更是高达20%左右。

我国制药产业产品结构分析

从产品性质角度,药品包括西药及中药两大类别。其中,西药包括化学原料药、西成药、生化药;中药则包括中成药、中药材及饮片、植物提取物、中药保健品。

截止到 2017 年,我国已能生产 24 大类的 1350 多个化学原料药和 3500 多种制剂以及 4000 余种中成药,产品结构较为完善。其中,生化药生产规模发展迅速惊人,2017 年,我国拥有生物技术企业 200 多家,已取得生产基因工程药物试产或生产批文的企业有 40 多家;而生化药产值高达 104 亿元,主要以仿制为主。其中包括重组干扰素、乙肝疫苗、红细胞生成素等 18 种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目前,在以干细胞技术与功能基因组 SNP 研究为主的生物技术药品领域,我国的研究水平已基本达到与世界同等水平,特别是在干细胞的研究与应用方面,目前,我国化学原料药有 300 多个品种,已经成为国际化学原料药生产大国。但是,化学原料药生产中 97%的品种是仿制产品,对药物制剂技术开发研究不够,制剂水平低,我国平均一种原料药只能做成三种制剂,而国外一种原料药能做十几种甚至几十种制剂,研发能力低下。截止到 2017 年底,我国只有青蒿素、百赛诺双环醇片、神经生长因子制剂三种国际公认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

除此以外,我国中草药资源丰富,现有的中药资源种类已达 12807 种。其中,药用植物 11146 种,药用动物 1581 种,药用矿物 80 种。仅对 320 种常用植物类药材的统计,总蕴藏量就达 850 万吨左右。全国药材种植面积超过 580 万亩,药材生产基地 600 多个,常年栽培的药材达 200 余种。据有关数据统计,全国共有企业 1300 多家,其中,中成药生产企业有 1160

家,占总数的 94%,中小型企业多达 1018 家,占 96.1%,能达到 GMP标准的不足 10 家。因此,我国中药制剂技术虽然与日、韩等发达国家相比有差距,但是仍然拥有种植生产上的技术优势。从我国制药产业的行业结构来看,我国制药产业具有显著的结构性特征。在化学制药产业方面,我国起步较晚,处于弱势地位;在中药产业方面,由于长期的沉淀和积累,形成了巨大的资源存量。

第一,虽然我国制药产业的产品结构较为完善,但是,由于生产能力的过度分散,导致缺乏强有力的主导产品;

第二、从行业结构来看,由于过度注重持续总量增长,产生了大量的结构性矛盾,造成中国医药市场分散、集中程度不高且管理十分不规范等问题;

第三、虽然中国制药业进出口规模总量不断增长,但是产品结构不合理现象长期存在。出口主要以附加值低的化学原料药、中药材等为主;由于中国缺乏具有自主产权的品种,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药品则只能大量通过进口方式获取;

第四、中国制药产业利用外资规模偏小,不同经济类型的制药企业利用外资规模差异巨大;

第五、受“强化生产和营销体系,忽视研发投入”的理念影响,我国制药产业药品技术含量低、内在质量不高,低水平重复生产现象严重。目前,我国制药产业仍然停留在传统药剂生产及改良

上,并未有技术上的突破性进展。综上所述,从生产和流通企业数量和原料、制剂生产能力上看,我国已经发展成为制药大国。但从世界范围来看,目前我国制药产业水平明显低于世界发达国家的制药业水平,离“制药强国”的目标还有很大的距离。

由于新药研发的强大推力,生物工程药品发展前景广阔。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通过细胞工程、基因工程、生物转化及发酵工程的应用,新型植物药的开发及现代化生产己日趋成熟。目前,从天然药物中寻找新药已经成为有组织、有计划的创新行为,来自天然药物活性成分的新药己在临床上大范围使用,麻黄素、紫杉醇等已经成为临床不可或缺的一线药物。并且在如今的全球药品市场中,天然来源的药物制剂已占 30%的份额。

摘抄自《中国制药产业国际化成长战略研究》 向筠

根据《中国医药统计年报》的数据,2004 年医药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388.39 亿元,共实现销售收入 3476 亿元,实现利润 306.38 亿元。2017 年全国共有医药工业企业 5053家,医药工业从业人数 129.7 万人,医药工业产值4422.7 亿元;独立核算医药工业企业利润总额达到了 352.6 亿元,利润增长明显高于产值增长。(具体见表 3-1)。

数据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02、2004、2017

资料整理)

从整体上看,我国医药产业己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产品结构: 在化学原料药工业方面:我国已成为化学原料药生产大国,化学原料药一直是医药出口的支柱,具有国际比较优势,化学制剂加工能力位居世界第一。可以生产化学原料药近 1500 种,总产量 43 万吨,能生产化学药品制剂34 个剂型 4000 余个品种,现在我国有 5 个品种的原料药生产和出口居世界第一:青霉素年产 2.8 万吨,占世界市场份额的 60%;维生素 C 年产 9.8 万吨,出口5.4 万吨,占世界市场 50%以上;土霉素年产 1 万吨,占世界市场 65%;盐酸强力霉素和头孢菌素类产品的产量也位居全球第一。2004 年化学制药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占医药工业的 50%以上,而且依然保持稳步增长态势。

2017 年,化学原料药行业实现累计工业总产值 1162.77 亿元;化学药品制剂行业实现累计工业总产值 1258.94 亿元。 在中药业方面:我国中药业在医药工业中占有较大比重,中药生产日益科学化、规范化,能生产滴丸、气雾剂、注射剂在内的现代中药剂型 40 多种,中成药产量已达 37 万吨,品种 8000 余种。2004 年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占医药工业的 26.86%和

30.89%。2017 年 1-11 月,中国中成药制造行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 131,453,339 千元;累计实现产品销售收入

118,279,225 千元;累计实现利润总额 13,592,734 千元,中药

产品年出口总额超过 10 亿美元。截止2017 年初,中国中药企业已有近 1500 家,产业经济规模已突破了千亿元。在一些地区,中药产业已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中药材种植成为农民增收的 一个重要来源。

在生物制药业方面:生物制药业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我国目前能生产疫苗、类毒素、抗血清、血液制品、体内外诊断试剂等各类生物制品 300 余种,其中现代生物工程药品 20 种,生产预防制品约 9 亿人份。2004 年的工业产值规模已经达到 209.6 亿元,虽然产业规模不大,但增速很快,1999-2004 年间,生物医药工业产值年均增长 16.73%。其中基因和疫苗 增长最快,年均增长速度超过 20%。

从发展速度来看,我国医药产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从整体上来看保持了较快增长。改革开放近 30 年来,我国医药产业发展迅速。从 1984 年到 2004年整个制药行业生产年均增长

17.7%,高于同期全国工业年均增长速度 4.4个百分点,同时也高于世界发达国家中主要制药国家近 30 年来 13.8%的平均 发展速度,成为当今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医药市场之一。特别是进入 20 世纪 90年代,制药产业的增长速度更是高达 20%左右。2004 年医药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与上年同比增长 16.92%;销售收入同比增长 17.44%;利润同比增长 11.74%。“十五”期间整个医药行业各项指标大大超过“十五”规划数,与“九五”期末相比,工业产值、增加值和利润总额翻了一番以上。

2000-2017 年年均递增 19.2%;根据《中国医药统计年报》的数据,1990 年到 2017 年,全国共有医药工业企业在 16 年间增长 1 倍多;医药工业产值从 1990 到 2017 年年均增长 18.1%;独立核算医药工业企业利润总额从 1990 年到 2017 年,年均增长19.94%,利润增长明显高于产值增长。

效益

从利润来看,2017 年化学原料药工业为 67.81 亿元,同比增长 27.50%;化学药品制剂工业为 107.92 亿元,同比增长 15.27%,整个行业发展较快。2017年,化学原料药行业实现累计工业总产值 1288.81 亿元,同比增长 16.7%;化学药品制剂行业实现累计工业总产值 1501.34 亿元,同比增长 14.31%。产品销售收入方面,化学原料药工业为 1258.50 亿元,同比增长 13.41%;化学药品制剂工业为 1382.54 亿元,同比增长 14.78%。

目前我国医药企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约为4000 家,其中大中型企业487家,只占总数的 12.29%。大多数中小企业规模小、生产条件差、工艺落后、装备陈旧、管理水平低且布局分散。企业规模的偏小使得其缺乏技术创新的实力,只能从事普药的生产。结果使得普药市场份额超过 90%,而在国际医药制造业中,专利药却占到超过七成的份额。国内医药制造业集中度低,2003

年国内有制药企业 5000 多家,而且原料药生产能力明显过剩,低水平重复竞争激烈,资源浪费惊人。大型企业只有 300 余家,其中 20 强的国内市场集中度只有 39.4%,而同年世界医药市场上 10 强已经占到了 60%的市场份额。另外还有 1000 多家企业仍在亏损中挣扎。实 GMP 强制认证后,2017 年我国制药企 业已缩减到 3700 余家,但医药生产企业 90%为中小企业,市场集中度低,仍存在生产企业众多,企业规模过小,产品低水平重复多,科技含量低,管理水平低,生产能力低,行业组织结构松散等问题。使得我国医药企业与西方发达国家医药企业规模大、生产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管理水平高的状况不可同日而语。 总之,我国企业这种小规模、分散经营的局面造成了企业缺乏规模经济、抵御风险能力低、利润率低、管理不规范、恶性竞争等一系列问题。

3、企业研发投入少,新药创新能力弱

我国医药产业的技术创新体系尚未形成,医药企业的研发投入不足,多数企业专业化程度低,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据统计,在我国生产的 800 多种西药中,超过 97%为仿制药,几乎所有先进的制药技术都来自国外,新药市场基本为外资公司控制,整个行业的对外技术依存度非常高。2001 年我国投入医药制造业新产品研发经费仅为 14.1 亿人民币,而国外平均 一个新药的研发投入就达 8 亿美元。由于国内企业医药研发投

入不足,研发基础薄弱,使我国企业利润较低,医药产业的总体经济效益低下。

我国医药产业虽然整体上规模庞大、企业繁多,但从市场竞争能力看,还是不折不扣的“幼小产业”(Infant industries)。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还很难取得优势地位。

摘抄自《我国医药产业政策研究》 罗增永

世界医药市场被称为“永远的朝阳事业”。1970年全球医药产值为217亿美元,到2002年,已猛增至4110亿美元,且仍以每年7%的幅度递增,预计2017年可能达到5000亿美元。

反观我国的医药产业,虽然近年产值每年增长幅度达到18%,但仅有3%属自主研制;我国出口的中药材仅占世界中药市场的20%,且大都为原药材或粗加工产品出口。由于国外专利药品的保护期一般为20年,而且通常跨国大公司药品开发是成系列的,第一代产品专利保护到期,第二、三代产品必然投产上市,再加上加入WTO后面临取消关税保护的问题,我国医药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发展前景堪忧。

1、研发投入少。国外大型制药企业研发占销售的比例约为10% 15%,而我国仅为1%。由于投入研发的经费少,企业发展的后劲明显不足。1985 1996年间,我国共批准新药1218个,其中具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只有52个。

2、企业规模小、能力低。1998年我国共有制药企业7500家,2002年仍有6600家。虽然数量众多,但其销售额的总和仅与国外一家大型制药企业持平。

3、药品质量差。制药企业数量多、能力低导致产品质量差,假药、劣药屡禁不止,药害事件时有发生。目前国家药品监管部门正在进行GMP达标认证工作,到2004年凡是未能通过GMP达标的药厂都不能再生产药品。

4、执业药师少且分布不平衡。目前我国执业药师集中在药品生产企业和医疗单位,而在最需要执业药师监督的药品零售企业,距离每家零售药店配备一名执业药师的要求相差甚远;此外,大部分执业药师分布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而西部地区显得稀缺。

5、市场混乱。目前我国医药市场存在虚高定价、压价促销、高额折扣等不正当竞争行为,造成了市场的混乱现象。

6、不合理用药问题严重。当前临床存在严重的不合理用药问题,尤其是抗生素的滥用问题十分突出。此外,由于许多国产药的药品说明书存在问题较多,也容易导致不合理用药的发生。

【中国医药行业发展现状】相关文章:

中国茶业发展现状与展望09-25

中国民办教育的发展与现状05-19

中国健身产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09-25

中国园林行业现状及发展前景09-22

医药行业的发展前景09-22

薪酬制度的发展现状05-18

新型肥料发展现状09-25

2017中国家电行业发展现状分析09-25

IT行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