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文明礼仪>结婚>《鸡蛋与结婚的习俗

鸡蛋与结婚的习俗

时间:2022-03-31 07:42:24 结婚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鸡蛋与结婚的习俗

  鸡蛋

鸡蛋与结婚的习俗

  在湘楚大地的农村,有的至今仍保留着一种古老而有趣的风俗,即整个婚事都离不开鸡蛋,真可谓是无蛋不成婚。

  在湘东地区的一些山村,男方托媒人去女方提亲,媒人第一次到女方家,若吃到的是一碗光汤汤的素油面条,则表示女方对媒人的冷淡,若女方给媒人吃的是鸡蛋挂面,则证明这门亲事有谈的希望。当地乡民把这蛋叫做“说亲蛋”。

  要是媒人吃了女方的“说亲蛋”,男方又得请媒人到女方家正式求婚。当女方以“光面”款待媒人时,则说明女方经过调查了解,家人协商决定对这门亲事持冷淡疑虑态度;倘若女方给媒人吃的面里有四个鸡蛋,则暗示婚事成功了一半。同样,女方到男方家去“看门风”(相亲)时,不管人多人少,男方也要以蛋招待,每人四个以示敬重。

  订婚那天,求婚的男方和媒人及两个同族的亲属到女方家敲定婚期,女方家也要以蛋招待,同样每人每碗四个鸡蛋。

  婚礼这天,鸡蛋更成了待客必备之物。这天清早,男方家选定去女方家接亲的亲属和媒人,一律要吃蛋启程,寓意兴旺发达,常来常往。新娘子接来后,女方送亲的人员在男方又要吃一碗煮鸡蛋,个数逢双,要么两个,要么四个;新郎、新娘每人一碗鸡蛋加鸡腿,预祝新婚夫妇美满幸福。

  婚后次日清晨,新婚夫妇洗漱完毕,新郎倌的母亲便将昨夜早就准备好的一只党参清蒸鸡端进新房,由新娘新郎关紧房门慢慢吃掉。鸡中有两个熟蛋,每人先各吃一个蛋,后吃鸡腿,再吃鸡,示意两颗心心心相印,永不分离。这只鸡如一餐吃不完,中午仍由新郎新娘继续吃,直到吃完为止,才能从此白头偕老。

  但在湘中邵阳地区的一些乡村,其婚俗又有不同。男方到女方家相亲,女方同意与否,来者是客,女方都会用鸡蛋来款待相亲客:如女方不同意,则只煮一个鸡蛋给男方人吃,即“一厢情愿”的意思;若中意男方,则打蛋汤〈煮荷包蛋〉而且是两只,寓意“好事成双”。

  定亲前夕,亲戚朋友要向男女双方送鸡蛋,祝贺他们好事圆满成功。

  结婚当中,男女方要在鸡蛋上贴红喜字,称为“状元”(壮、圆),并配上红枣、花生、桂圆、瓜子一起送入洞房,请新婚夫妇吃,寓意“早生贵子状元郎”。

  姑娘出嫁时,娘家除准备其他嫁状外,还要准备一对大鹅蛋,因为“鹅”与“和”谐音,预示婚后夫妻和睦美满。

  新婚之夜,新人上床前要吃“子茶”(糖茶蛋)预祝早生贵子。

  高山族的禁忌风俗

  禁忌是带有宗教意义的禁规。它是人们慑于大自然的威力而采取的避祸远害的消极手段。高山族有许多关于狩猎、农耕、祭祀及其他方面的禁忌,其目的在于:通过强制性的恪守这些禁规,避免不可觉察的危险,特别是死亡的发生,以维护生产、祭祀的正常活动以及社会伦理道德,不受影响和干扰。禁忌一旦被触犯,大家预感到可能蒙受某种祸害而惶惶不安,当即中止正在进行一切活动,采取祈祷、咒语、喷酒、祭献等祓禳方式,解除可能存在的危险;犯禁的人,轻则受罚,承担祓禳飨宴的一切费用,重则处死赎罪。

  在高山族多如牛毛的禁忌中,有些是共同的,各部落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严守。具有普遍意义的禁忌,属于视觉的,如禁忌遇见横死者及其葬地、遇见动物交尾等;属于触觉的,如禁忌接触神物、接触死者的器物等;属于行为的,如禁忌排气、打喷嚏、同族性交等。特殊禁忌,如:女人不能接触男人使用的猎具与武器,诸如弓、箭、枪、矛等,不得擅自进入男性会所和祭祀场地;男性不能接触女人使用的织布机和生麻,在狩猎、捕鱼及农忙期间,禁止与女性同房;成人在会所受训期间,禁止与女性接触;在捕鱼、出猎或祭祀期间,家里不能断火;祭祀期间不能吃鱼等。其中,祭祀中打喷嚏尤为忌讳,南部高山族认为喷嚏意味着灵魂出壳,有招诱恶灵的危险,是祸事临头的征兆。

  此外,生育方面的禁忌也很突出。主要有:禁忌生双胞胎,迷信双胎是野兽所在,预示着灾祸将至,必杀其一以为禳灾。布农人禁忌私生子,通常把私生子抛弃荒郊野外。阿美人生产禁忌男人与寡妇窥视,婴儿禁忌父亲怀抱,据说由于婴儿躯体软弱,会通过接触使其父传染软弱的病症,以致狩猎、出征时奔跑乏力,一无所获。这条奇特的禁忌具母系特权社会确保孩子抚养权操在母方手里的“措施”。

  神秘的花瑶

  这是一个被民族史料和世人所遗忘的古老部落,仅6000余人。他们以惊人的族群意识和对生存环境的特殊认知,建构起了独特的生命密码和民族品格。

  这是一个特别爱美的民族。男人们着装潇洒随意,头缠黑白相间的方格头帕,倍显英俊。女人们则身穿黛蓝色对襟长衫,镶着的红布边和红布扣纯为装饰。下着素艳相融的花裹裙,腰缠五颜六色的腰带,头上再配一个后面吊有长长彩须、状似倒扣斗篷的火红头巾,把个茫茫绿野点缀得山花烂漫、如画如诗。

  花瑶是瑶族的一个分支,主要聚居在湖南省隆回县境北部一个叫虎形山的高寒山区。尽管外部的世界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代通讯和传媒亦把信息传送到东南西北偏远的山寨,然而,朴实的花瑶同胞却依然如故,日复一日,坚守着先人历练过的生存轨迹和生活法则,优雅而缓慢地稳步向前,不时向世人昭示着自己独特、古老、神秘而极富魅力的文化传统。花瑶同胞至今仍忠实地承袭着他们先祖的民俗与民风:寨子里疯狂而又圣洁的婚嫁习俗,繁缛热烈的诞生礼仪,神奇诡秘的原始宗教,多情撩人的山歌情歌,加上他们与生俱来对山石和古树的崇拜等,使得这崇山峻岭中的花瑶山寨,一直笼罩在神秘的氛围里。

  季节在闲着,整个寨子却在忙。汉子们随意兜几个煨熟的红薯,就出门挖山土、砍柴火去了。女人们则凑到一起说着、笑着或哼着,专心做起她们心爱的挑花活计来。吊脚楼、屋檐下、火塘边、堂屋里、岩石上、小溪旁,到处都散落着三三两两挑绣花裙的姑娘。提起挑花,姑娘们可就来神了,个个都有一手好绝活,谁都可以说出好几个道道来。她们从六七岁时起,就要在娘手把手的严格规训下,穿针引线,学着挑花。年复一年,倾其心智,从不间断,直到终老。

  亮丽的头巾,是用一两百米长的彩色花带,一圈圈地往头上悉心地盘缠,状若葵花。头巾随着姑娘们俊美的身影晃动在山野,宛若束束火样的山花。盘头巾的彩色花带是靠姑娘们灵巧的双手用红黄两色毛线编织而成。哪曾知道,盘个讲究点的头巾,除了从小就要不断研习,每天还得花上半个小时。耐看,但太过麻烦。近年来,瑶山的生活节奏也在加快,聪明的奉雪妹就别出心裁,几经实验改进,用竹篾条编成一个斗笠般的锥台形骨架,再把花带依次编满骨架的上下两面,就成了形似斗笠的花头巾。出门往头上一戴,与原有风格相近,却更显风韵,也更方便。这也是花瑶妹子对代代相承的传统服饰文化的一次大胆改革。

  花瑶山寨独具个性的婚俗活动,除了对新人的美好祝福,也是妹子们亮衣裳、亮嗓音、亮智慧和寻觅心上人的大好时机。“最坏的人就是媒人公,我们姐妹们朝夕相处,从不分离,却被他们一个个给骗走了!”山寨里的妹子都这样怀恨媒人公(可谁也离不开他们哟)。在妹子们的眼中,前来送礼、接亲的汉子,都是些不怀好意的媒人公,非教训一回不可——婚俗中的狂欢“打泥巴”便开始了。

  在花瑶同胞心中,没有什么比人丁兴旺、族群繁衍更加重要的了,所以他们常常把生孩子看得比结婚还要重,并要在孩子出生的第三天举行热烈盛大的诞生礼,称之为“打三斗”。打三斗的礼仪,新奇、热烈、繁缛而有趣,历时两天一晚。是对婴孩、对主家的道贺,也是对寨子新添人丁的祝福。

  花瑶同胞修建新屋,至今沿袭着奇特古老的巫风。对于宅基地的选择要请地仙择地,帮助选向和挑选动工日期。待三柱或五柱一扇的木架子做好后,竖架上梁的那天,全寨的亲邻都会主动来帮忙。用绳子拉的、用叉子撑的、用肩膀顶的、用木槌敲的、用双手推的,各居各位后,一声喊起,—扇木架瞬间立于宅基上了。

  花瑶是个能歌善饮的民族,“饭养身,歌养心”,男女老少都把唱山歌当做最快乐、最开心的事情。上山挖土、砍柴,下田插秧、割禾,总是曲不离口。他们不用书本,随编随唱,出口成章,人人都能唱上好几个时辰。

  花瑶同胞祖祖辈辈与寨子里的古树久久相依。在他们心中,有着顽强生命力的老树饱吸天地之灵气,百年不腐,千年不朽,早已是神,时时都在庇佑他们。故对之倍加敬仰,又十分亲近,谁都不会贸然去伤害它们。即便是虫蛀树空枯朽倒地,也不敢拖回家用,而是让其自生自灭,还原于土。

  望果节

  望果节是藏族农民欢庆丰收的节日,流行于西藏自治区的拉萨、日喀则、山南等地。时间在每年藏历七、八月间,具体日期随各地农事季节的变化而变化,一般在青稞黄熟以后、开镰收割的前两三天举行。所以,望果节的日程都以乡为单位,根据当地的农作物成熟情况由乡民集体议定。

  望果节简介

  “望果”是藏语译音,意为“绕地头转圈”。藏语“望”指农日,“果”即转圈的意思、“望果”节可译为“在田地边上转圈的日子”。因为节日的第一天早晨,当阳光撒满金黄麦田的时候,农民们要手持麦穗围着农田转圈游行,最前边是由喇嘛和老农组成的仪仗队,高举佛像,背着经书,吹着佛号,感谢上天给人们带来了风调雨顺的好年成。对辛勤耕耘的农民来说,眼看着即将收割的庄稼,呼吸着麦田飘来的清香,都为此感到欣喜陶醉,悠悠唱起古老的丰收歌谣。

  望果节庆祝方式

  望果节的第一天早晨,当阳光撒满金黄麦田的时候,农民们手持麦穗围着农田转圈游行,最前边是由喇嘛和老农组成的仪仗队,高举佛像,背着经书,吹着佛号,感谢上天给人们带来了风调雨顺的好年成。对辛勤耕耘的农民来说,眼看着即将收割的庄稼,呼吸着麦田飘来的清香,都为此感到欣喜陶醉,悠悠唱起古老的丰收歌谣。

  转完麦田以后,照例要在广场上举行群众性文娱体育活动,其中有藏戏、歌舞、跑马、射箭、拔河等,相互竞争技艺,情绪十分热烈。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准备充足的酒食,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或者在广场四周的草场上野餐,或者在村子里邀集亲朋好友宴饮。青年男女喜欢在晚上围着篝火跳舞,对歌调情,直到深夜。有的地方,望果节要持续三、四天,安排的文体活动根据节期的长短或繁或简,较远的农民夜里就住在临时搭起的帐篷里,吃喝玩乐,尽兴方归。

  西藏古典家具

  据《藏族简史》、《五部遗教》和《法王松赞干布遗训》记载,早在吐蕃王朝时期,就已经有征调木匠兴建大、小昭、桑耶等寺的史实。至此,便拉开了西藏古典家具发展的序幕。几千年来,勤劳的藏族人民把本民族高超的绘画艺术、非凡的雕刻才艺和极富民族特色的装饰手法应用于家具制造,创造了造型独特、外形美观、色彩斑阑、手工精细的优秀的民族家具文化。

  西藏古典家具主要有藏桌、藏柜、箱子三大类。其在造型上古朴华丽,尤其是金属装饰品使其特具一番豪华气派。在装饰手法上别具一格,丰富多彩,大体包括:彩绘、珠宝镶嵌(松石、珊瑚石、猫眼石等)、铁尖钉封边、木群边及雕刻、兽皮镶嵌等。

  西藏古典家具数量甚少,式样单一,结构主要采用实木结构,以框式为主,结合多采用木卯结合。现在,我们所能见到的西藏古典家具大多数是在寺庙里被发现的,一般多用核桃木、松木(如雪松)、林芝云杉和喜马拉雅红杉(又名西藏落叶松)等木材制作,其中核桃木具有美丽的花纹,特受藏族同胞喜爱,是首选的家具材料。西藏家具的主要特点是其表面装饰多数采用金色或大面积彩绘图案和雕刻装饰图案。

  藏柜是西藏古典家具中最常见、也是最实用的民族家具之一。藏柜的整体结构大同小异,规格可根据呈放空间的大小和实用需要确定大小,其主要用于吃饭、写字、存放从食物到宗教用的法器等日常用品,有些在柜的主体上方叠放一个专门用于供奉佛像的佛柜。藏柜的大小和用途有点像五斗橱,所不同的是藏柜的门是中开式,门两边是木质枢轴结构,枢轴插在位于藏柜上、下部的凹口里,门可以灵活关闭。柜内有一层夹板,有些采用二或三层夹板,把柜子分成上下两部分或几部分。柜子的底部通常有三个窄长的抽屉,主要用于珍藏一些贵重的小物品,抽屉的底部到地面是中空的。藏柜上的雕刻图案多采用花草、动物和神话故事中的人物等景象,反映了藏族同胞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藏桌是西藏家具中出现较早的,它的外形和结构各式各样,目前在寺庙和以前的富贵人家可以找到。藏桌用于吃饭、喝茶(藏茶有酥油茶和甜茶等)、掷色子等;有的被用于宗教礼仪和特定仪式中;有约桌子还可折叠,便于出去旅游或朝拜时携带。多数的藏桌采用龙或其它怪异件动物、树叶、竹子等为背景图案雕刻或彩绘而成。美而实用的藏桌,体现了西藏家具工匠们的民族雕刻、彩绘于装饰的特殊才艺。

  藏箱大概起源于十七、十八世纪,也是西藏古典家具中出现较早的家具。由于实用需求和家具文化的不断更新逐渐被西藏柜所代替。它的规格、式样与用途和我们常见的樟木箱差不多,主要用于外出时携带食品或衣物。其实多数用于朝拜时携带物品。藏箱的主要特点是涂饰艺术别具一格。有的藏箱彩绘是直接画在箱板上的;有的是在箱板上披一层麻,油彩画在麻布上;有的还要在麻布上首先预涂一层油灰,使下道工序上油彩时不会脱落,整个家具涂饰工艺有点像画油画。

  总之,西藏古典家具反映了藏民族优秀的民族文化及其传统的英雄本色,是勤劳勇敢的藏族人民在艺术长廊中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家具史上极具特色、很典型的民族家具。

  达斡尔族服饰尚左衽

  达斡尔族是我国历史上辽国契丹族的后裔,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民族,17世纪中叶前一个时期,主要分布在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中、上游北岸的河谷地带。清朝初年,由于沙俄殖民者的侵扰和朝廷南迁政策,致使达斡尔人纷纷南下,迁至嫩江流域,依靠自然资源,过着农牧和渔猎的生活。在漫长自给自足经济类型的影响下,达斡尔人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其服饰更是独具特色。

  在古代,上衣多为交领斜襟,中原人崇尚右,习惯上衣襟右掩,称为“右衽”;而北方民族崇尚左,衣襟左掩,称为“左衽”。传统的契丹服饰,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左衽。契丹男子的传统袍服为左衽、圆领、窄袖、后开衩、无缘饰、疙瘩襻扣。女子袍衫为左衽、直领(亦称交领)、窄袖、无缘饰,俗称团衫。

  根据史料记载,约在春秋战国时期,生活在北方的少数民族服装多是左衽。以后经过漫长的岁月,很多北方少数民族随着部落的兴衰、王朝的更迭,或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开始着右衽服装,左衽服装渐渐消失。而当时的大辽国采用的治国策略“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使得左衽国服得以尊重和延续,在大辽国灭亡的四五百年后,其后裔达斡尔族仍传承保留着左衽服饰习惯。在内蒙古翁牛特旗出土的辽代《宴饮图》中的契丹人着圆领窄袖左衽长袍,辽墓出土的《起居侍女图》中清晰地记载了契丹左衽女装,赤峰巴林左旗博物馆保留有契丹左衽服饰原件。在其他众多出土文物中,契丹服饰以左衽居多,右衽多为汉族或其他民族。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达斡尔学会学者考察阿尔巴津诺(雅克萨城)时,带回的图片资料证实17世纪“达呼尔”在黑龙江流域穿左衽服装,其特征已与契丹传统服饰有些区别:男性着左衽直领(交领)装,窄袖、后开衩、有缘饰。《俄国使团使华笔记》中的图片也真实地记载了17世纪末期,被称之为“塔尔加钦”(意为种地的人)的“达呼尔”仍着左衽交领服装。从相关资料中可以看出,此时的“达呼尔”已经是现在意义上的达斡尔族。“达呼尔”左衽服装已成为区别其他民族的重要特征,应称为“达呼尔服”。

  达斡尔族是个骁勇善战的民族,历史上一直为捍卫疆土征战各地。连年战事使得达斡尔族及其先人常年生活在马背上,养成了左手持缰(绳)、右手使用武器的习惯;生产生活中,达斡尔族猎手习惯右手架鹰或拿马鞭,而持缰的左手可以信马由缰,空出左手来做一些事情,左衽服饰更方便左手往左怀里取放物品;此外,擅长骑马射箭的达斡尔人在拉弓时穿着左衽服装较为便利。所以说,左衽是达斡尔族从其先祖契丹时代保留下来的服饰习惯。达斡尔族的左衽服饰特征是源于生活、适应生活而形成的,并从其先祖契丹时代一直沿袭至17世纪的黑龙江流域及南迁嫩江流域后的一段时期。

  历史上,达斡尔民族长期与满、蒙、鄂伦春、鄂温克等民族生活在一起,服饰上相互影响、融合、借鉴,各民族间的服饰(尤其是现在的服饰)很多已没有了明显的特征区分,特别是达斡尔族南迁后效命于清廷被编入八旗,服饰上自然受满族影响更多些,左衽服饰逐渐减少,右衽居多。

【鸡蛋与结婚的习俗】相关文章:

传统结婚习俗01-26

山东结婚习俗06-19

结婚习俗作文05-11

结婚的礼仪和习俗05-22

清朝结婚习俗简介08-18

西方教堂结婚婚礼习俗12-01

山东结婚习俗有哪些06-18

山东结婚习俗3篇06-20

结婚习俗作文(精选5篇)03-02

结婚的礼仪和习俗-交际礼仪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