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语文教学反思>《初三语文月教学反思

初三语文月教学反思

时间:2022-05-22 20:45:50 语文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初三语文月教学反思

这次月考语文试卷是个“大杂脍”,题目取材于历届全国各地特别是宁波的语文中考试题,显得比较传统和规范,更有利于学生适应近年来宁波重视语境考查的要求。但归结起来,有两大特色值得需要认真对待,和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反思,以及练习时提出应对的策略。

初三语文月教学反思

一、语词为中心

与第1次月考语文卷相互比较,不难发现第2次月考语文卷中的“积累运用”降低了难度,减少了选择题分量。但现代文阅读《真正的慷慨》和《生活是用来咀嚼的》两篇材料从题材的理解高度和写法的运用,均提高了难度。作文题《一道风景线》让学生可写的题材很多,但不易操作,尤其是立足于“一个场景”的铺陈,这份写作意识如何把握,初三学生尚无法自如应付。这份试卷如果真要寻找瑕疵的话,那么唯一遗憾的就要数课内文言文的选材了。仍然考查《陈涉世家》,而且选取的课内语段也相同,那么第6单元后3篇文言文就失去了“亮相”的机会。

尽管命题者照搬照抄了许多往年的中考题,但这份试卷似乎蕴含着语文教学的一份可贵的思想,那就是随着2011年重新定稿的《新课程语文标准》所倡导的,语文教育当以“语词教育”为核心的思想。

例如“积累运用”第2题:根据语境及括号内的提示,填选合适的成语。有的学生选B项,想到了“恍然大悟”;C项有的学生回答了“完美无瑕”。前者只注重了提示文字中的“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而忽视了“从黑暗狭窄变得宽敞明亮”,后者只看见“指事物非常完美”而对“没有能和它相比的”内容却视若不见。这是学生学习语文、分析语言材料经常存在的挂一漏万的现象,不得不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又如第3题,与常见的“句子排列顺序”中呈现的“总分总”逻辑关系不同,根据语境,其实描写了一次“日出”景象。如果学生能总结出这个要点,那么就很容易理解需要排列顺序的4个句子需要按照“事物的发展顺序”排列才合理。而且每个句子内部均有表示时间的词语存在:“一转眼间”、“立刻”、“最初”、“须臾”,再观照4个选择支(项),第一句位置所排的句子各不相同,那么选C项,定位③句为起句这是不二的选择。而这个分析过程又何尝不是在要求学生能筛选出关键词语的能力呢?

还如第6题,全卷失分最严重。不能说我们语文老师帮助学生学习《智取生辰纲》的时候,没有传授学生有关 《水浒》的经典情节和重要人物,但是学生似乎对试卷所提供的“语词”没有清晰的思路加以分析理解,或者只是从模糊的感觉出发,仓促决定。其实A项“落发”即“削发出家”,“禅林”即“寺庙”;B项“将门之后”、“花石纲”是文眼;C项“风雪”极易联系“林冲风雪山神庙”;D项“押司”、“仗义疏财”、“聚英豪”,不难推断出宋江。如果不侧重语词,思维只是一团乱麻,那么“胡子眉毛一把抓”的现象就出现了。

再如第7题“综合性学习”中的②,第8、9、10都“暗示”学生必须立足词语,作出准备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判断、回答。第8题,必须采撷文中第7段的“最珍爱之物”,才能体现“真正的慷慨”这个主题。第10题两个“教育”包含的意义不同,构成鲜明的对比,但又存在层进关系。如果学生察觉了这些细微的差别,从语言文字入手,其实试题并不复杂。

还有第12题,第一、二根横线填写什么好呢?题目本身已提供了两个可借鉴的说法:“表妹的离婚”、“父亲掉牙吃饭‘没咬头’”,仔细寻找它们的共同点,可得知它们是由“人物”、“事件”组成。有了这个前提,再从原文第2、4段,筛选关键信息,则轻而易举。

综上所述,每一份高质量的试卷,无论题材的精挑细选,到问题的精心设置,对语词的“调兵迁将”会上升到“增一个字不多,减一个字不少”的佳境。那么作为应试者,更应该结合题干中高度精练、含蓄的语词,加以分析、理解,从而做出准确的回答。

二、思维为肯綮

思维是抽象的,无法准确触摸,但又是实在地存在着。不同学生的思维能力好比是个体之间的力量区别。年龄既增,见识愈广,初三学生的思维会发展得更老练、完善。

但思维也会形成定势,那是一种固定的思考问题的习惯。当然,思维定势很中性,不能以偏激的眼光看待它。然而,语境变了,思维也应打破定势,走出常规的范畴,这样才能显示人类思维的能动性,思维也才显得更加灵活和有效。

例如第5题“古诗文名句默写”。第①题命题人并非没有选择名句或中心句,但稍微转了一个弯,便为考声设置了一个小小的陷阱。《出师表》的中心句“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请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当命题人“故意”选用后半句,以“后汉”、“倾颓”作为考查点后,考生在大量背诵的材料中养成的思维定势已经下意识地做了固化,于是很简单的题目也失分了。

又如第18题,要求选出“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陈涉世家》中提到“扶苏”说“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而提及“项燕”说“或以为死,或以为亡”,A项“当时人们都认为扶苏和项燕没有死”。一个“都认为没有死”是全部偏执的说法,陈胜分析“生死存亡”都存在可能性而已。如果没有对课文做出有条理地分析、理解,那么很容易忽略A的错误。

再如第23题,那是变式,然不是空穴来风。现代文中“仿写”从初一至初二到初三早已操练多遍,但以前都是参照例句“顺向”仿写,而今天则是“仿写”文言句子,不仅凭空多出一道障碍,语体风格也是一层需要绕过去的障碍,而该题要求“请你模仿上下文句式”,就是在“告诉”学生要“仿写”,要发挥“逆向思维”。“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所以能那样高大;河流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后一句早就提供了范本。

总之,语文试题本来就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世界,但“百变不离其宗”,语言永远是写作、阅读、对话表达的载体。不过,针对“其宗”,我们的思维也应上天入地变化多姿,而不应墨守陈规。传统固然需要坚守,但也要拥有适应新鲜语境的灵活思维啊。

注:查看本文相关详情请搜索进入安徽人事资料网然后站内搜索初三语文月教学反思。

【初三语文月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初三语文期末教学反思02-05

初三语文教学反思05-27

初三语文教学总结反思02-02

语文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02-16

初三语文教学反思(15篇)02-27

初三语文教学反思15篇02-17

初三语文教学反思4篇02-22

初三语文期末教学反思4篇04-20

初三语文教学反思15篇01-23

初三语文教师教学反思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