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规章制度>安全制度>《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制度

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制度

时间:2022-04-08 19:52:09 安全制度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制度

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

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制度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为进一步提高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推进“生活品质之城”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商务部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管理办法》、《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加强食用农产品入市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浙政办发〔2015〕35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经市政府同意,现就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和杭州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的要求,树立全程监管理念,坚持预防为主、源头治理的工作思路。以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为主线,以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制度建设为载体,以农产品流通环节的市场准入管理为重点,探索创建科学、高效、规范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机制,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确保全市人民吃上放心农产品。

二、工作原则和工作目标

工作原则:坚持“政府引导、企业实施,重点突破、分步推进,强化监管、保障安全”的原则,建立以批发市场为重点的流通领域质量追溯管理机制和以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认证产品生产基地为重点的生产领域质量追溯管理机制。

工作目标:确定蔬菜和猪肉为首批追溯管理的鲜活农产品,批发市场和生产基地为重点追溯管理对象;加强综合监管,逐步消除监管盲区。在建成蔬菜和猪肉两大农产品追溯系统的基础上,逐步向水产、茶叶、水果等多种鲜活农产品延伸,建立完善从田头到餐桌的全程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信息共享。到2015年,基本建立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的运行机制,实现产地农产品的准出管理和销地农产品的准入管理。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评价体系,实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责任追究制,进一步提升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整体水平。

三、工作重点

(一)加强流通企业农产品市场准入和质量追溯的规范化管理。本市辖区内的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和配送中心等经营主体,在农产品经营活动中,应当对进场交易者的销售经营主体资格及其进场待交易的农产品质量合格情况进行确认。建立并严格执行分类查验、质量检测、不合格农产品报告和处理、包装标识、档案管理、质量安全专人负责等管理制度,确保交易的农产品质量合格,标识或票据规范。实行质量安全可追溯管理,严查不履行法定义务的行为。加强对交易市场外的擅自交易行为的监管,严厉查处无证经营行为。

(二)加强农产品生产过程的规范化管理。本地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认证产品生产基地要按照农业生产的标准化、科技化和集约化要求,建立农产品生产档案,完整记录农业投入品使用、病虫害防治等情况。推行农产品包装和产地标识管理。建立健全生产基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自律检测制度。

(三)加强餐饮消费环节的规范化管理。要进一步强化饭店、宾馆和集体食堂、盒饭快餐集体配送单位等采购食用农产品的索票索证管理,完善进货台账并执行进货检查验收制度。饭店、宾馆和集体食堂、盒饭快餐集体配送单位应从实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的场所采购质量合格的农产品,不得采购无质量检测合格报告或来路不明的农产品。

(四)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督管理。农业、贸易、卫生、工商、质监等相关部门要逐步统一农产品销售票证,全面推行农产品流通市场索证索票管理,将产地标识、生产档案、包装标识、认证标志和索证索票管理有机衔接,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从田头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

四、组织领导和职责分工

(一)组织领导:成立由市政府分管农业的副为组长,分管贸易的副为副组长,宣传部和市农办、农业局、林水局、公安局、财政局、贸易局、卫生局、工商局、质监局、食品药品监管局、城-管执法局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杭州市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工作的组织实施、政策制定、工作协调、决策研究及检查考核等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市农业局),负责杭州市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的日常工作。各区、县(市)政府是本辖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责任主体,要成立相应机构,负责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工作。

(二)职责分工:

1.农业部门负责对农产品生产主体使用农业投入品、产地标识、生产记录档案、农产品包装等情况的监管与指导,突破传统的农业生产操作观念,努力探索质量可追溯模式,实施农产品的准出管理。

2.贸易部门负责对经营主办方实行农产品市场准入、质量安全追溯管理的行业管理与业务指导,引导经营者与外埠产地逐步建立质量联保的协作机制。

3.工商部门负责指导市场举办者建立经营户信用评价体系,监督市场举办者开展索票索证工作,对不履行农产品准入义务、违反不合格农产品处置规定的行为进行监管。

4.卫生部门负责餐饮经营主体采购食用农产品的规范化、索票索证制度等的监管与指导。

5.质监部门负责对以农产品为原料的食品加工企业采购食用农产品的监督管理,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中执行标准和操作规范的制订、审核与发布工作。

6.城-管执法部门负责对无证经营等违法行为的查处。

7.财政、公安、食品药品监管和新闻宣传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加强配合与支持。

五、工作措施

(一)落实举措,完善制度。市政府与各区县(市)、各区县(市)与乡镇(街道)签订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目标责任状,相关职能部门要建立生产基地、超市、农贸市场、批发市场和餐饮业等执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工作的考评制度,切实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措施,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可追溯。

(二)加大投入,保障运行。各级政府在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工作中,要安排必要的财政专项资金,增加对检测设备、检测试剂等的投入,对农产品生产与经营主体的质量安全控制所需检测设备的投入,视同工业、农业技改投入,列入同级财政专项予以安排。要配齐配强管理人员,加强质量安全监管队伍建设。

(三)强化检测,加大监管。要充分运用检测手段,提高农产品安全程度。要加强检测体系建设,建立农业生产准出检测、批发市场入市检测和农贸市场(超市)售前检测的三级检测体系,增加检测量和频率,形成生产基地、农贸市场和超市自检、批发市场批检、农业部门抽检、有关部门监测的检测监控链。各相关职能部门要严格依法行政,加大行业内的监督检查力度,加大对生产经营不合格农产品的查处力度,严格实行不合格农产品退市机制,提升监管效力。

(四)明确职责,形成合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多部门多环节。各相关部门要加强沟通协调,形成合力,进一步落实职责,强化责任追究机制,严把市场“凭证(卡)进场、凭票据出场、采购索取票证”准入关和采购进货关。各成员单位要按照各自职责,根据各环节有效衔接的要求,制订本部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实施方案,并在试点的基础上稳步推进。

(五)集成信息,共享资源。按照追溯制度要求,建立农产品信息采集、分析、发布和网络查询体系、质量检测体系、管理监督体系及工作平台。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数据库,完善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运行机制,逐步实现各体系的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

(六)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加强对农产品生产与经营主体的质量安全知识的培训和教育,通过开展业主创建质量信用体系活动,树立其农产品质量安全直接责任人意识。建立违法行为信息披露制度和有奖举报机制,营造公众参与的群众性监督氛围。开展优质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加大名牌农产品的宣传力度,形成良好的营销氛围,引导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制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2015-06-07 20:35 | #2楼

1 国外农产品追溯管理的理论研究

1.1 可追溯的含义

在追溯制度建设中,“可追溯性”是一个基础性概念。可追溯性是利用已记录的标识追溯产品的历史、应用情况、所处场所或类似产品或活动的能力(Brian Buhr,2002)。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与国际标准化组织ISO(8042:1994)把“可追溯性”定义为“通过登记的识别码,对商品或行为的历史和使用或位置予以追踪的能力”。欧盟委员会(EC178/2002)将食品行业“可追溯性”定义为“在生产、加工及销售的各个环节中对食品、饲料、食用性禽畜及有可能成为食品或饲料组成成分的所有物质的追溯或追踪力”。日本农林水产省在《食品追踪系统指导手册》中,将“食品追踪系统”定义为“能够追踪食品由生产、处理、加工、流通及贩售的整个过程的相关信息”。食品标准委员会(Codex)将“追溯能力”定义为“能够追溯食品在生产、加工和流通过程中任何指定阶段的能力”。关于这个定义欧洲主张使用Traceability(追溯能力),美国主张使用Product Tracing(产品追循)。食品标准委员会采取了折中方案,将两个词并列在一起(赵明和刘秀萍,2015)。

上述这些定义从不同方面描述了“可追溯性”的基本性质和特点。实际上,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有两条途径:一是按食品链从前往后进行追踪(Tracking),即从农场(生产基地)、批发商、运输商(加工商)到销售商。这种方法主要用于查找质量安全问题的原因,确定产品的原产地和特征;另一种是按食品链从后往前进行追溯(Tracing),也就是消费者在销售点购买的农产品发现了质量安全问题,可以向前层层进行追溯,最终确定问题所在。这种方法主要用于问题农产品召回和责任的追溯。

1.2 对可追溯系统、制度的研究

国外对建立农产品可追溯制度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其中欧盟、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等农产品生产、出口大国研究较早,也相继取得了一些成果。欧盟明确规定,食品和饲料生产者必须建立包含其信息的相关制度和程序,并随时提供信息,充分标识产品以进行追溯。加拿大2003年开始进行Can-Trace研究项目,开发加拿大所有农产品种养者和食品处理加工制造者、分销商、零售商和进出口商都可遵守的追溯标准,目前已经完成食品安全追溯数据标准、决策支持系统开发和牛肉、猪肉、新鲜果蔬、水产品的先导研究。法国在畜产品追溯管理制度建设上,明确要求建立动物标识制度、生产信息动态录入制度、认证标识制度、全程检查纠正制度,从体制、机制和管理上加强对农产品可追溯制度的研究。

国外对可追溯系统的研究包括对GIS(地理信息系统)、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S1系统等的研究。从2001年开始,国际物品编码协会(EAN,现改称GS1)开发采用全球统一标识系统跟踪与追溯食品,并相继出版了多种食品产品的追溯应用指南、技术文件和追溯标准。采用全球统一标识系统可以对食品原料的生产、加工、储藏及零售等供应链环节的管理对象进行标识,并相互连接,然后将这些标识用条码与人工可识的识读方式表示出来。一旦食品出现安全问题,可以通过这些标识进行追溯,可追溯到食品的源头,准确解决问题。其中英国政府针对家畜产品,研究和建立了GIS系统对家畜从出生到死亡进行追踪管理,以便查询。

1.3 对追溯方法、技术的研究

对于追溯方法的研究,主要是研究了对ISO 9000/22000、HACCP、GAP等标准和体系的应用。以企业为主体,强调企业的内部管理,从生产、加工、储存、运输等全过程有严格的文字记录,通过企业实施认证从而达到产品可追溯的目的。

可追溯系统中的关键技术之一是信息链源头信息的载体技术——标识技术。目前国外使用的个体技术主要有:条形码(EAN/UCC)、电子纽扣式标签、IC卡识别技术、GPS和GIS技术、红外线光谱法(RFID射频技术)、动物耳标标识技术、塑料标签、血型鉴定、视网膜图像识别、基于蛋白质/脂类化合物的标识方法、DNA指纹技术等。EAN(国际物品编码协会)早在2001年就开发使用了EAN.UCC技术,针对于农产品生产、销售产业链的各个阶段进行编码,以便追溯管理。欧盟早在1997年就规定,对畜产品尤其是牛,要建立牛耳标签制度,以方便对牛个体情况的查询。加拿大2004年开始研究和使用DNA追踪技术,将畜产品的DNA信息输入数据库,方便追溯管理。

国外对农产品追溯管理的研究已经日趋完善。包括对农产品可追溯性的研究、对农产品追溯系统、追溯制度以及农产品追溯的软硬件、可追溯技术等都进行了深入分析,尤其是畜产品和水产品行业,已经有不少公司应用这些系统和软件,这都对我国农产品追溯管理的发展具有借鉴作用。

2 我国农产品追溯管理的主要发展历程

食品安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自从欧盟颁布178/2002条例强制要求建立进口食品的追溯制度以来,我国也掀起了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研究的浪潮。2002年“氯霉素”事件后,我国政府开始重视食品追溯体系的研究,农业部、科技部为食品追溯体系的研究提供经费,各科研院所和高校竞相研发相关技术和产品。

2003年,我国开始了对商品条码用于食品安全追溯的研究。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参照国际编码协会出版的相关应用指南,相继出版了《牛肉产品跟踪与追溯指南》、《水果、蔬菜跟踪与追溯指南》和《食品安全追溯应用案例集》,并在国内建立了多个应用示范系统。同年,我国863数字农业项目中首次列入了数字养殖研究课题,一套基于远距离系统的RFID牛个体识别系统开始进入实用阶段。

2004年,地方性追溯应用从山东寿光开始,山东寿光开展以条形码为主的“无公害蔬菜质量追溯系统”的研究。随后,北京、南京、上海分别采用IC卡在蔬菜、畜禽产品的产地和批发、零售环节实施追溯(赵明和刘秀萍,2015)。农业部农垦局也在当年在农垦系统内开始实施农产品质量追溯工作。

2015年6月16日农业部颁布了《畜禽标识和养殖档案管理办法》(农业部令第67号),并在四川、重庆、北京和上海四省、市进行试点标识溯源工作。同年,农业部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中心也在全国8个省开始了以实施良好农业规范(GAP)为核心的种植业产品质量追溯制度建设试点,推行了产地编码、产品编码和生产者编码,试点单位规范了生产档案。

2015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北京市政府建立了贯穿农产品种植、养殖、生产加工、物流配送直至奥运村的全过程原材料追溯和实时物流监控系统,对供奥农产品实行从原材料到成品的精确追溯,是追溯系统应用的成功范例。同年11月,国家质检总局将商品条码介入食品安全追溯,涵盖肉类、蔬菜、禽蛋等食品。

2015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开始实施,正式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了产品质量追溯和责任追溯。

2004~2015年,针对蔬菜、水果、水产和畜禽等重点产品,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福建等地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地建立了各自的追溯管理系统,取得可喜成绩。部分地区如北京、南京、上海、山东、云南等已经能够应用EAN.UCC编码、IC卡、RFID射频识别电子标签、GPS等先进技术和设备,建立了蔬菜质量安全追溯查询系统,但部分地区还集中在“标准化生产、产地准出、市场准入”等管理方面的探索,如河北、江苏、浙江等地。由此可见,我国农产品追溯管理的历程并不长,但已经越来越得到重视和关注并且发展十分迅速,必须加紧抓好此项工作,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升。

3 对我国建立农产品追溯制度的启示

近几年,国内各地针对不同领域研究了农产品可追溯管理的系统、制度、方法、技术等,国家也颁布了相关的农产品追溯管理标准和法规,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从总体上看,工作还不够深入,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产品可追溯的工作还主要停留在解决表面问题的应急层面上,尤其对于农产品可追溯管理的模式和机制探讨的比较少。有些做法和经验并不具有借鉴意义。

3.1 在我国建立农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应先行试点

我国地域广阔、产品种类多、农业企业总体规模较小,农产品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将在一段时期内长期存在,建立农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要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选择条件成熟的企业、具有较强市场竞争能的产品如水果、茶叶、蔬菜等开展追溯试点,在企业、合作社、单个农户3个层次多种模式试点取得一定经验后再进行推广,使之具有全面推广应用的可能性和操作性,以更加符合我国实际。

3.2 选择最简单的物流模式探索信息链的传递

产品从农田到餐桌,供应链很复杂。由于我国农产品、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是分段管理,虽然各部门都在积极推进产品追溯工作,但限于职责,每一个部门都无法单独完成整个产品供应链的追踪和追溯。建立农产品追溯制度试点可探索选择生产基地—批发市场—消费者,甚至最短的生产基地—消费者链条,“点对点”研究物流信息的加载、传递和责任管理,才有可能最终完成复杂物流环境下的产品追溯。

3.3 急需建立一套农产品追溯信息采集和交换标准

目前,因为法律有规定,市场有需求,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市场主体都在积极开展农产品追溯工作,建立并实施了不同的追溯查询系统,在一定区域内实现了产品的追溯查询管理,但同时也存在各系统之间互不兼容、追溯区域不能突破等问题,搭建一个全国性查询平台,通过链接实现各地产品查询是很有必要的。当前最急迫的是建立一套农产品追溯信息采集和交换标准,各地按照标准采集和交换数据,从而可以在目前各自“系统”不淘汰,政府不承担海量信息存储、运转的基础上最终实现信息共享和全国性的追溯查询。

可以说,我国农产品质量追溯管理的研究与实践几乎与世界同步,但法律法规等软环境还比较薄弱。我国要在借鉴发达国家农产品质量追溯管理的模式和运行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可追溯体系配套技术和有关产地准出、市场准入等一系列制度,从而推进我国农产品追溯管理的健康快速发展。

【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制度】相关文章:

追溯管理制度01-10

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制度范文03-14

产品追溯管理制度04-02

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制度8篇12-31

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制度(8篇)12-31

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制度(精选12篇)05-31

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合集8篇12-31

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制度(通用8篇)01-01

农产品质量安全常识03-06

产品追溯管理制度3篇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