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语文教学反思>《高二语文选修教学反思

高二语文选修教学反思

时间:2022-04-17 16:32:18 语文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高二语文选修教学反思

摘要:教师在高中语文选修课建设中开展教学反思,既可以切实解决选修课的问题,也有助于专业发展。选修课在课程主题和实施两方面给教学反思提供了空间;而反思教学问题、探索课程意义、与教学体验展开对话,是选修课建设中进行教学反思的基本原则。

高二语文选修教学反思

关键词:高中语文选修课 教学反思

在高中开设选修课是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举措,本意是从语文学习的规律出发,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为了防止由于高考压力而将选修课上成备考课,或者语文教师直接把自己在大学学的东西搬到高中课堂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已经提醒,既不能把选修课上成补习课,也不能等同于大学的中文专业课,但这一要求过于宽泛,不易理解和操作,因此从实际情况来看,这几种情况仍然在实施中出现了。那么,教师怎样在选修课的设计和实施中,把自身的专业储备和学生的语文学习需要结合起来,既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又解决和高考的矛盾呢?这有赖于教师针对具体的课程教学情境,积极展开教学反思。

从最早研究教学反思的现代教育家杜威(http://www.ahsrst.cn,1859-1952),到使“教学反思”成为一个专门术语受到广泛关注的美国教育家唐纳德·舍恩(Donald. A. Schon,1931-1997),都认为教学反思具有发现问题、对话情境、重建认识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加拿大课程论专家马克斯·范梅南(Max·Van·Manen)提出了更为具体的原则,包括引起反思的问题须产生于教学实践,以对意义和价值的追问为导向,通过记述体验推进对话,等等。从已有的成功经验来看,语文教师积极发现问题,持续探究,坚持反思,不仅是选修课建设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就高中语文选修课的需要来看,教师要在以下两个方面展开教学反思。

第一、反思课程主题:适应学生的语文实践需要

设计选修课首先要考虑的是确定课程主题。从已有经验来看,课程主题是由设计者的反思“打磨”而成的,适应学生语文实践需要的原则是使得这个磨砺过程臻于善境的保障。

一般来说,设计选修课主题首先是考虑自己的特长,再与学生的兴趣、需要相结合,也就是我能开什么课?这个课怎么能让学生喜欢?善于进行教学反思的老师,由此开始就不断关注学生的反应,探究学生真正的需要,以此来整合课程资源……随着反思的推进形成的课程主题,往往具有能够不断激发学生的语文思维、拓展学生的语文实践的特点。例如,清华大学附属中学的邱道学老师最初设计“唐诗欣赏”选修课时,是从让学生多积累多鉴赏的考虑出发的,在他看来,这对学生是真正“有用”的。按说这已经高于只从自己的兴趣、特长出发,或照搬大学专业课的初级状态,但是教学中他仍明显感到“学生们的眼光越来越黯淡,读书的声音越来越小,课堂越来越沉闷”,于是展开反思,从而认识到:积累、鉴赏是他给学生制定的目标,而学生真正的需求才是选修课的要点,于是,他又以“有趣”为标准开设了外国文学鉴赏课。这次,虽然学生确实感到有意思,但又觉得没什么收获。经过进一步的反思,他终于认识到,有趣、有用、有收获,都应该统一到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上,从而成功开创了“语言文化典故”的系列选修课程。[1]

第二、反思教学实施:促进学生的研究性学习

在选修课实施层面上,则要以促进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为原则。

研究性学习在基础教育阶段属于比较高级的学习方式,其要点是形成可探究的主题,围绕命题搜集相关资料,通过与研究材料的“对话”获得问题解决策略。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学习者发展思辨力,拓展专业积累,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创新型人才养成不可缺少的学习方式。

教师在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中的主要责任,就是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和状态出发,想办法促进研究性学习的展开和深化。从其全过程来看,起步点是让学生学会学习。以学习阅读为例,教师要做的是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帮助决定读什么,指导学生怎么读,以及帮助学生把读书的兴趣变为习惯。第二步是教学生自主学习,这是向研究性学习进发的必由之路,因为关注问题,搜集资料,加以探究,都是以学习自主为前提,它们是自主学习成熟的表现。但是学生自主学习更需要教师的有效引导,充分提供资源,并教以方法、门径……当学生进入到自主地展开研究性学习的层次,教师需要做的,就是“为他们(学习的‘主体'学生)提供尽可能丰富的精神食粮(即‘课程'),供他们吸收,让他们觉得自主学习,自我探究(即‘实践')是一件有趣的有诱-惑力的事,像探险或寻宝”。[2]

从已有经验看,高中语文选修课建设中的教学反思活动需要考虑这样几个原则:

第一个是教师亲身从事选修课设计和实施的实践。根据唐纳德·舍恩的观点,教学是一种创造性劳动,任何预设都不能替代做中学,所以具体情境中的教学实践是理论规范真正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3]教师身处具体的教学实践情境之中,是为了发现、聚焦专业问题,因为带着以往经验进入新体验,才能感受到主、客观的差异和碰撞。教师工作本身就有着比较突出的问题解决取向[4],这个特点在选修课的设计、实施过程表现得尤为突出,从选择主题到设计课程,从实施教学到评价效果,基本上都是问题引领的,而这正是有效开展教学反思的开端。相对来说,选修课为教师充分进行情境体验提供了更大的空间,有老师在总结自己开设选修课的体会时,认为自己首要的收获是:“校本课程,将教师个人爱好、个人特色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充分调动了授课教师的自主性、积极性,为教师的个性化、专业化发展提供了一个非常有利的舞台。” [5]而这些收获从班级常规课堂教学中是得不到的。

再一个原则是教学体验的文本化——这是教学反思的有效策略。将自己的教学体验记述下来,反思的过程就变为对话文本的过程,这有助于更客观、深入地进行反思,从而更好地建构意义。从已有经验来看,最初教学中的第一感受是发现问题的“突破口”,但教学中的感受要么处于朦胧状态,要么转瞬即逝,这就要依靠记录教学日志或教后记来廓清思绪、抓住感受;经过一段教学后,调研分析就是比较好的反思手段,像有的老师从学生的兴趣点与教学重点的比较、教师的课程定位与学生的选课动机的比较等维度进行调研,使得自己内心复杂的感受得以清理,需要改进的问题变得清晰。

第三个原则是要以意义探究为基本旨趣,这就为选修课在语文规律的轨道上前进提供了保证。高中语文选修课既不能上成应考的辅导课和必修课的补习课,也不能照搬大学的专业课,这意味着教师在实践中必须克服各种困难,解决重重矛盾,以保证选修课的正确定位。然而实际的教学生活是纷繁复杂的,教师怎样才能以简驭繁地解决这些问题呢?不断对教学实践进行意义追问,实际是一种有效的保障。对教师来说,对意义的追问也是对规律的探究,如范梅南所说:“现象学反思的目的在于获取事物的本真意义。” [6]像深圳的语文特级教师吴泓,正是基于不断的意义追问,从而认识到,人生中会有各种各样的困难、挑战,需要学生凭借自身的言语素养、调动自己的言语能力来面对,这是语文生活的常态,而高考只是其中之一;所以,锻炼学生与教学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历史对话,与生活对话,也就使他们能够与高考对话,掌握高考的主动权。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他通过专题化课程的建构使教学与考试、必修与选修、素质与应试不再是绝对对立的,而成为相辅相成的一体。

在选修课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坚持教学反思,对教师的专业发展也是有力的促进。在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被当作按既定目标、固定程式完成被交付的教学任务的传递者,而不是专业化的创造者,教师难以真正关注自己的专业经验、教学感受,这既造成了思想僵化,也由于心灵内外长期的不统一、不和-谐,使得主体产生职业倦怠。教学反思的基本含义,正是要求教学主体关注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并加以发掘、分析、提升,选修课的自主空间使得教学反思成为可能。

首先是能够锻炼专业研究能力。无论是从一个主题出发进行课程建设,还是随机地解决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具体问题,都既是在教学反思的推动下展开的,也是锻炼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其次是拓展专业知识。在实际的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可能遇到各种问题,这就需要不断拓展知识领域,甚至进行知识更新,像吴泓老师,就是不断地以自身的专业知识拓展来谋求课程的推进和更新:“以《诗经》专题为例,我要再一次翻阅原先购买的姚际恒的《诗经通论》、闻一多的《诗经研究》、余冠英的《诗经选译》、程俊英的《诗经译注》、金启华的《国风今译》、褚斌杰主编的《<诗经>与楚辞》和王巍的《诗经民俗文化阐释》等书,以此来反思自己在上一次做《诗经》专题时的长处或者不足,内容上该删减的则删减,该补遗的则补遗。” [7]总结这方面的经验时他认为:“把阅读与教学结合起来,这是教师扩大视野,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的最直接、也最见成效的途径或方法。” [8]再次是教师专业认识的提升。邱道学老师通过选修课的探究,对教学反思、教学实践与理论研究的关系等等方法-论问题有了深邃的认识[9]:

回顾教学的全过程,我惊奇地发现,实践的过程也正是理论探索的过程,在实践过程中,我的每一个想法都推动着实践的前进,而实践的推进又逼迫我探索出新的想法。特别是认真倾听学生的反馈意见的时候,我总会审视自己所进行的教学,做出我认为适当的调整。……实践出真知,探索促发现,发现指导实践,这就是最深切的感受。

像吴泓老师在十几年的专题化选修课建设中,逐渐对语文的规律、语文学习的规律、语文教学的规律,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我们认为,语文即语言,语言即思想;学生语文学习或者说学生个体掌握和运用语言的过程,就是一个从“就言而得意”到“据意而择言”的过程。换言之,就应该是阅读经典、研究专题,把阅读、思考和表达结合起来,从而达到言意互转、精神和言语共生的境界。[10]

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走的应是这样一条语言训练与思维发展的主线——高一年级由“感悟”发展到“思辨”,高二年级由“思辨”训练发展到“研究”。为学生进入大学深造打下自主学习,自主研究的基础,不然,进入大学后我们的很多学生便“找不着北”。 [11]

最后,也是教师在选修课建设中展开教学反思最有意义的地方,是经历语文教育教学的理想之境。理想的语文教学,往往是从教师自己对语文有兴趣开始的;而语文教学的推进就是教师把这种喜欢“传染”给学生,弥漫到整个的语文天地。相对而言,语文选修课更能给予老师发掘、反思、发展自己兴趣的机会。进一步来说,比教师自己尽兴更使人快乐的是学生感到有趣、有用、有收获、有进步。例如,本文重点考察的南北两位语文老师,虽然各自探究选修课的特点不同,但是都发现“专题”化的方式是好的,因为它既能够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又对学生的思维提出挑战——学生必须整合知识、探究问题,这就既调动起学习动机,也锻炼了语文能力。而汉语文教育教学的理想之境,莫过于师生们共同沉浸在语文的天地之中,审美化地展开语文生活,含英咀华,激扬文字,乐在其中、乐此不疲、乐而忘返像吴泓老师所说的,那是“一种自然、冲淡、平和且充满思维挑战性的、和学生一样一起成为学习主人的语文学习”,在这样的语境中他感到:“我很快乐,很幸福;我的学生也很快乐,很幸福!” [12]

【高二语文选修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高中语文选修教学反思05-22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05-23

高二语文期中教学反思05-23

高二语文上册教学反思05-23

高二语文边城教学反思05-24

高二语文下教学反思05-22

高二语文期末教学反思05-22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07-05

高二语文教育教学反思05-23

高二语文史记教学反思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