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调研报告>《乡镇扶贫调研报告

乡镇扶贫调研报告

时间:2022-05-06 16:18:35 调研报告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乡镇扶贫调研报告

一、调研调研情况

乡镇扶贫调研报告

根据镇党委、政府统一安排,xx镇成立扶贫调研领导组,组织镇干部4人,大学生村官8人开展了为期半个月的调研活动。调研组深入全镇各村群众之中,通过问卷、座谈都多种形式详细了解了民情民-意,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二、xx镇基本情况

xx镇位于xx县北中部,驻地xx河滩,距县城15公里,xx铁路、xx公路、xx高速公路纵贯全镇。东北部与xx县交界,东、南部靠xx乡、xx乡,西北傍xx县,xx河穿越中部,境内沟川纵横,形成了以浊漳河为主轴线的“三沟一点一川”地形,总面积312 平方公里。境内东北、西北高,石厚土薄,山高石多;中南低,地势平缓,土质较肥。漫天垴海拨1626米,为镇内最高峰。向西海拨1300米以上山峰依次为小杏山、大垴圪塔、板山、天师庙山、神仙梁、前麦山、后麦山、前菜圪塔、委山、走马坪。全镇属沙石丘陵温凉区,年平均气温8.9摄氏度,年均降雨量650—700毫米,无霜期150天。全镇所辖之地,滩湾开阔,宜粮宜果;坡长草茂、宜林宜牧,开发潜力较大;xx是xx境内四大集镇之一,是xx北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的中心和窗口。 1

全镇共有18个行政村,13个自然村,总户数2526户,总人口8660人,总劳力2922人,xx镇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多产玉米、谷子、高梁、豆类、土豆。耕地面积18338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8338亩,林地面积45000亩,粮食总产量495万公斤。农业总产值808万元,林业产值228万元,牧业680万元,渔业4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2841万元。

三、本次调研基本模型

为确保调研的科学性与针对性,调研组首先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确定了调研的模型为生产方式分析,分别从生产力三要素、生产关系三要素六方面进行分析。

生产力三要素:劳动者或劳动力、生产工具、劳动对象 生产关系三要素: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中关系、分配交换与制度。

四、农民调研分析

基于我镇基本上是一个纯农业镇的现实,本报告的中劳动力与农民是一个等同的概念。结合调研问卷及县、镇历年统计数据显示,xx镇境内农民总体呈现如下特征:

1、人口密度低,分布集中。我镇现有行政村18个,有3213户,其中农业户2916户,人口8068人,其中农业人口5713人。每平方公里平均居住人口为18.3人,只有全县平均人口密度的五分之一左右,总体呈现地广人稀的特征。所以,xx镇的发展很大程度就是指双峰至顶村一线的河滩各村 2

的发展。如何落实镇党委政府“向山延伸、向水发展”的发展方针,将是全镇发展必须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2、人口外流严重。撤乡并镇以来,两河口地区人口长期存在外迁、外流状况。该地区现有户籍人口一千余人,实际常住人口不足三百人。地处xx、榆次交界处的沙旺、大牛、焦红寺一带,现常住人口仅十余人。人口的严重外流带来的是乡村的严重空壳化、老龄化,以至于该地区完全不具备实施生产建设项目的人力物力条件。

3、群众整体文化素质低。一方面是受教育程度低,中老年群体中文盲率较高,中青年群体中仅有40%受过初中教育,9%受过高中教育,受过高等教育的几乎没有。基础教育的不足,严重制约了群众接受培训教育再学习的能力,对其素质提高形成明显的不利影响。另一方面是农民的生产经营技能严重缺乏。在从事设施蔬菜、干果经济林种植、笨鸡养殖等三项产业发展过程中,技术经验的缺乏成为一项严重的制约性因素。仅以设施蔬菜为例,因为选苗失误、温度调控不善,双峰村去年和今年都蒙受了较重的经济损失。

4、总体上思想保守,缺乏开拓精神。广大群众(包括大部分党员领导干部)都存在发展没思路、没动力的问题。虽然近年来县、镇两级以加强基层党建为切入点,努力提高-干部群众的意识,但是思想保守的基本现状并未得到根本改变。因为导致群众思想保守不敢干的因素依然存在:一是地

域信息闭塞,部分村、乃至全镇、全县的现代化程度和速度慢,群众的守旧思想并且得到真正冲击;二是缺乏好的干事创业环境,市场狭小、需求不足基本现状没有改变,干事创业的难度、风险较大。

在扶贫发展之中,劳动力资源始终其中最关键、最活跃的因素,劳动力资源方面存在的严重缺陷,是制约产业发展、影响扶贫发展效果的最根本原因所在。

五、生产工具分析

全镇农业生产主要依然依靠人力耕作,机械化程度比较低:根据xx镇2012年度各村农机补贴情况汇总表资料显示,2012年xx镇共有各类农业生产机械172件,其中玉米脱粒机102部、旋耕机12部、卷帘机34部、穴播机3部、灭茬机1部、翻转犁1部、拖拉机11部、秸秆粉碎还田机1部、温室大棚设备4部、田园管理机3部。以全镇2012年共计耕作1.8万亩耕地计算,平均每100亩耕地才有1部享受农机补贴的农用机械。考虑到不同种类农业机械在实际农业生产中扮演角色不同、农业机械的使用频率不同,全镇的农业机械化程度其实还要更低一截。

在农业生产工具一方面,我们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六、劳动对象分析

种植业方面:xx是一个传统农业镇,xx河滩一带石厚土薄,是典型的金沙滩地貌,与云竹、郝北等耕地条件好的

乡镇有很大差距。从双峰往下至顶村的漳河两岸,是全镇耕地集中分布的地区。这一地区主要从事玉米等粮食种植。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组织推动下,大力发展了以黑小米为主打产品的黑色富硒有机食品种植,发展了南北翟管为中心的西瓜种植、遍布河滩各村的千亩设施蔬菜园区。在全镇形成新的产业格局,其中尤以设施蔬菜园区发展成果最为显著:xx镇党委政府围绕政府发展三项产业的战略部署,充分抓住市政府副王胜章包扶的有利条件,在北翟管、西崖底发展高标准拱棚示范园区,辐射和带动了周边各村,形成规划面积达千亩的设施蔬菜发展区域。目前,发展设施蔬菜已然成为全镇的共识,群众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产业的规模效应初步形成。

林牧业方面:以两河口沟、官上沟、彰修沟、龙门沟四沟为主,目前发展还很不充分。

七、生产资料所有制分析

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是财富之母。本文中的生产资料,亦主要是讨论土地制度。

目前,我国仍旧实施的是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宜通则通宜分则分的土地制度,但是鼓励和支持土地承包流转。土地承包流转将是实现农业生产资料科学配臵的必要条件。

根据镇农经站提供的数据显示,2012年全镇的土地流转

承包登记数据为零。这其中可能存在实际流转等未登记的情况,但也说明全镇范围内的土地流转水平相当低。

另一方面,由于土地经营权维持稳定与各户人口数增减情况不同之间存在明显矛盾,导致土地分配在各户之间存在较为严重的不平衡,进而形成资源不足与资源紧缺并存的情况。

土地无法实现自由流转,意味着生产资料的优化配臵无法实现,以为这农业产业的规模化经营无法实现。

这是制约农业发展、危害扶贫开发进程的重要因素。

八、生产中的相互关系与分配制度分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过程由市场调节。对于xx镇目前的情况而言,市场化程度低、生产与销售相脱节是主要的问题。

以笨鸡蛋销售为例,今年以来市场销售的不足已经明显挫伤了群众的养鸡积极性。在我们所做的问卷调查中,有72.66%的群众把笨鸡蛋销售难作为自己最为希望解决的问题。

保持产业发展政策的长期性并使之完善,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九、扶贫工作中的政府因素

在专门针对包村干部的问卷调查中,以下三项被认为是包村工作的难点所在:

一是基层两委组织的领导能力与意识不足,无法真正起到带动作用;二是政策的连贯性不足,产业发展缺乏持久性;三是乡镇干部的能力与意识与发展需要存在较大差距;三是农村基础设施落后,以两河口各村为例,道路严重老化无法通行,严重制约了产业发展。

十、综合分析

1、劳动力方面:素质低,意识差、分布不均衡、流失严重。

2、生产工具方面:技术落后,科技化水平低。

3、劳动对象方面:产业布局规划不科学,发展程度低。

4、生产资料方面:土地流转水平低,生产资料优化配臵水平低。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匹配程度低。

5、市场关系方面:市场化水平低,抗市场风险的能力低。

6、政府服务方面:政策缺乏稳定连贯性,基础设施落后。

扶贫调研报告2016-07-07 20:55 | #2楼

一、 概况:

江苏赣榆塔山镇2002年1月由土城镇和徐山乡合并而成。因境内有塔山和小塔山水库,且历史上曾称为塔山人民公社故得名塔山镇。全镇总面积82.6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0.45万公顷。辖30个行政村,241个村民小组,总人口6万余人。姚葛埠村位于赣榆县塔山镇最西部大徐山脚下,属丘陵山区。西、北、南三面环山,东南与新葛埠接壤,全村453户,1685口人,耕地面积1670亩,其中丘陵地1520亩无法灌溉。村民的生活水平低下。由于该村土地贫瘠,山岭连绵,境内有4座山头,人多地少。交通闭塞,全村只有一条出村的生产路,农业生产以种粮为主,农田水利设施不配套。全村没有一分水稻田,农业经济无业源。属于贫困村。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彻底改善农村生产条件,促进该村经济发展,提高人民水生活水平,全村干部群众积极要求上级部门给予支持,对姚葛布村的路、桥、电灌站进行规划新建,修好村内的防渗渠,对山荒进行开发整治,防止水土流失,保护耕地,使其发挥更好的效益。是我们扶贫的重点村。 08年3月,在省、的号召下,有姜宏远、孟昭友等同志牵头,对赣榆贫困村进行了调研,我负责塔山镇姚葛埠村,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1

1、工作稳步推进。村里都能严格按照工作规划,加强了村支两委班子建设,村级班子基本做到团结务实,凝聚力和战斗力较强。都加强了党员队伍和村级干部后备人才队伍建设,村里有党员37人。其中村送培了入党积极分子4人,发展了预备党员2人,另外,高中文化的村级干部担任主要干部。

2、扶贫工作总体进展缓慢,资金到位不理想。村里项目落实和资金到位难度大。具体情况为:村年初制定了修3公里的村级公路、搞好农网改造、配套水利、荒山开发、灌电站几大项目,预计投入扶贫资金和实际资金有出入。

3、计生、财税、稳定、抗旱等经常性工作落到实处。村里到目前止,均无违法生育情况,财税任务的完成都居所在乡镇前列。稳定工作无异常情况。另外,村今年计生和财税工作在扶贫工作的带动促进下很有起色:①计生工作,组建了村计生协会,开展“八上门”服务;已开展了生殖健康查治活动,举办计生保健知识培训班3期;村计生协成功地劝回了2对外躲夫妇回乡参加妇检,并落实了节育措施,该村期内妇检到位率和节育措施到位率均为100%。②财税工作,实现了由上门催交向主动纳税的转变,现全村98%的村民-主动送交了财税任务,全村税收完成均到位。村里建立了图书室和活动室。活跃了村民的业余生活。提高了村民文化水平。

4、工作人员能主动地为村里出谋划策,积极联系领导和后盾单位争取资金,反映良好。

2

二、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扶贫内容的片面性影响了扶贫的整体效果。所调查的村只有实施了经济开发项目,整理土地1000余亩,种植花生。大量栽种金银花,并有专门厂家收购。扶贫思路和力量只专注于基础设施建设,忽略了提高村民发展经济的思想水平和技能水平,发展路子仍模糊不清,如此,搞好了基础设施建设也只不过是搭好了舞台唱不好戏,群众脱贫致富进程依旧缓慢。

2、资金到位难是阻碍扶贫工作顺利进行的关键。资金难以到位原因有:第一、后盾单位领导对扶贫工作重视程度还不够,认为这项工作是多余的负担。第二、单位经济状况非常差,连正常的办公经费都不够。无法完成出资任务。第三、无过硬的约束机制,后盾单位出资多出少出一个样,出与不出一个样,挫伤了单位的出资积极性。

3、群众思想意识落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扶贫工作顺利开展。部分村民认为争取到了扶贫,有国家扶助,期望值相当大,从而削减了自力更生的思想,滋长了等靠要的意识,使帮扶变成了应扶,造成项目难以落实。如修座桥需15多万元,村民不肯自筹小部分资金,造成后盾单位面对巨大的数额产生畏难松劲情绪,使工程迟迟无法实施。

针对如上问题,建议如下:

一、建立健全对扶贫后盾单位的约束管理机制,对扶贫资金出与不出、出多出少问题纳入制度化管理,改变出资的随意性。

二、加强对工作队员责任意识教育,建立严格科学的工作业绩考评制度,杜绝不给钱不办事、给了钱办不好事的不良习气。

三、加大对村民思想意识的扶贫。要使村民树立起抢抓扶贫机遇、自力更生、发展经济的思想观念,而不是停留在等靠要和散懒穷上,影响扶贫工作的开展。

四、完善扶贫内容,五管齐下,增强对贫困村经济发展的推动。积极拓宽扶贫开发渠道,千方百计增加贫困人口收入。如何帮助和引导贫困户开展生产,发挥自我动力,增产增收,摆脱贫困,是扶贫工作的难点所在。实施“庭院经济开发建设工程”为突破口,提高贫困户劳动技能,增加人均收入,改善生活条件,使贫困户在摆脱贫困的进程中迈出了第一步。一是对贫困户所住危房进行改造,整修院落,使其有围墙,有院门,修建牲畜棚圈和禽舍。二是每家养1头牛、10只羊、100只鸡(或50只鹅、50只鸭),有后方单位协议的养10头驴。三是每家种果树,每家挖菜窖、每家的口粮田,60%种小麦,40%种高产农作物,小麦作口粮,玉米和桔杆喂养禽畜。四是帮助贫困户学手艺,制作花毡、地毯、花帽、刺绣等。五是帮助、引导贫困户建立合理的家庭成员结构,使每户都有一名会经营的明白人,一名外出打工的创收人,一名上学有成的读书人,家庭成员都是家庭养殖、种植的勤快人。从而使贫困户在初级起步阶段,就能够实现在家门口劳动,开展家庭种植业、家庭养殖业和家庭手工业,积累生产实践经验,成为最现实、最直接的增收方式。

坚持“扶贫扶志、扶勤扶能”的原则,建立运作激励机制。在扶贫工作中坚持“扶贫扶志、扶勤扶能”的原则,在政策、步骤、批此上区分不同情况,分类扶持,不搞“大锅饭”。对于有强烈脱贫愿望和具备一定劳动技能的贫困户,要集中力量优先扶持,让这一部分贫困户先脱贫致富。对于无劳动能力、因残疾、因疾病致贫的,要纳入社会民政救济体系中去。对于有劳动能力,但好逸恶劳、坐等靠要、懒惰酗酒致贫的,进行耐心教育和引导,经教育不改的,采取缓扶或不扶的措施。以此激发、激活贫困户依靠自己的头脑和双手,通过勤奋劳动,自我脱贫,走向富裕的内在动力和机制,从而最大限度调动贫困户的生产积极性,使贫困户把压力变为动力,把动力变为活力,带来了贫困户从精神状态、思想观念、劳动能力、生产方式到收入水平的一系列变化。

姚葛埠村扶贫工作队员龙连成

2015-4-10

浙江扶贫工作调研报告2016-07-07 9:29 | #3楼

浙江省2015年人均生产总值52059元,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75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359元,连续10年居全国省区首位;农民人均纯收入11303元,连续26年居全国省区首位;城乡收入比2.42∶1,差距之小居全国省区首位;城镇化率61.6%,比全国城镇化进程快约十几年,相当于一代人;社会安全满意率持续高于全国,信访总量、群体性事件、刑事发案率持续下降;森林覆盖率61%,全国第二。这样一个经济、社会、生态各方面建设快速发展且全面发展水平在全国整体领先的发达省份,其扶贫开发进程是怎么走过来的?有哪些经验和启示?这对贯彻落实《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以下简称新《纲要》),推动新阶段扶贫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5月23-25日,我和曹洪民同志到浙江扶贫工作相对集中的温州、丽水、衢州三市,通过走访农户、察看实地、查阅资料、座谈讨论等方式,对浙江扶贫工作进行了调研。在温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丽水市松阳县、遂昌县和衢州市龙游县,我们先后参观了2个劳动密集型企业、3个来料加工点、2个下山脱贫安置点、1个生态农业基地、1个养殖专业合作社、1个茶叶批发市场和1个扶贫互助资金试点。

扶贫开发长期不懈

浙江陆地面积10.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5400多万,人口密度大,矿产资源少,改革开放前曾长期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和艰巨的扶贫任务。1978年全省农村贫困人口1200万人,农村贫困发生率36.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4个百分点。改革开放以来,浙江扶贫工作始终坚持与经济建设同步推进、与全国扶贫部署同向推进。浙江的扶贫开发攻坚战30年来经历了由省到地(市)、到县、到乡镇、到村直至到户,重心逐步下沉、工作逐层深入、光圈逐渐聚焦的一个明显进程。

1978-1985年,全省整体性扶贫开发。大力推进农村改革,重点发展农业多种经营和乡镇企业,农民人均收入从165元提高到548元,农村贫困人口从1200万人减少到500万人,贫困发生率从36.1%下降到15.2%。

1986-1993年,确定重点区域。在全国开始有组织、有计划推动开发式扶贫的大背景下,浙江确定以浙西南山区为重点,开发山区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到1993年,农民人均收入增加到1745元,人均收入低于500元的贫困人口减少到280万人,农村贫困发生率下降到7.8%。

1994-2000年,主攻贫困县。按照国家以基本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为目标组织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浙江共有8个国家和省定贫困县。全省以推进山区农业股份合作开发和扶贫搬迁为重点,兴建异

地扶贫开发区,率先探索把扶贫工作融入城镇化进程。1996年浙江开始实行城乡一体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1997年全省8个贫困县提前三年完成脱贫目标,成为全国第一个没有贫困县的省区。

2001-2015年,推进欠发达乡镇扶贫攻坚。《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5年)》实施期间,浙江根据本省实际情况先后开展了“百乡扶贫攻坚计划”、361个“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和111万户“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进一步把扶贫工作与全省快速城镇化、工业化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增收能力和收入水平。

2011年,深入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省政府制定了《推进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全省确定29个县区、5200个村为扶贫工作重点,全面推进新一轮扶贫开发。

经验做法富有特色

浙江扶贫工作的目标是:到2012年,力争使低收入农户(“低保”农户除外)70%以上家庭人均纯收入超过4000元;有劳动力的低收入农户至少有1人实现非农就业或从事产业化经营的特色农业;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低收入农户全面纳入最低生活保障,所有县(市、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到2500元以上,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教育救助全面覆盖低收入农户,医疗救助全面覆盖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农村“低保”标准1.5倍的低收入农户,住房救助全面覆盖低收入农户中的困难群众,低收入农户的人均教育、医疗消费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基本达到当地农村居民平均水平。

到2015年,所有欠发达县(市、区)基本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明显缩小,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000元以上,年均增长10%以上,60%低收入农户(低保户除外)家庭人均纯收入超过6000元;人口布局显著优化,产业集约、人口集中、要素集聚型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人均生产总值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民生保障水平与发达地区差距明显缩小;生态环境持续优化。

2015年浙江扶贫工作主要采取了八项措施:

一是产业开发促进农民就地增收。扶持低收入农户集中村和低收入农户发展特色农业,29县扶贫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发展到8047家,成员41.62万个;扶持发展来料加工业,29县来料加工从业人员80.6万人,发放加工费50.8亿元,从业人员人均加工费收入6300元;鼓励发展休闲旅游业,29县累计发展农家乐经营户3953户,从业人数2.96万人,实现营业收入7.9亿元。来料加工和休闲旅游已成为农民就地就业和充分就业的重要渠道。

二是培训就业帮扶农民就业增收。29县培训农村劳动力30万人次,转移9.5万人,其中培训低收入农户8.6万人,转移5.2万人,培训来料加工经纪人200名;继续实施“扶千名人才、促千村发展”计划,

面向欠发达地区招收农民大学生100名,加强51个农村实用人才实训基地建设;继续实施农村“低保”家庭就业援助,帮助6000余名农村“低保”家庭劳动力实现就业。

三是异地搬迁创造农民增收条件。完成乌溪江库区困难群众异地搬迁增收致富二期工程,实施海岛县区“小岛迁、大岛建”工程。29县投入异地搬迁小区建设资金35.1亿元,同步规划建设产业和设施,下山搬迁7.8万人。

四是金融服务支持农民生产增收。扩大扶贫小额信贷规模,29县发放扶贫小额贷款4.1亿元,支持农户发展经济1.7万户;扩大低收入农户集中村发展资金互助组织试点,试点村累计达到232个,吸收入会农户2.7万户(其中低收入农户1.8万户),累计发放农户借款1.96亿元,入会农户年人均增收910元。

五是基础设施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欠发达地区通村公路、农村联网公路的技术等级和里程大幅度提升,完成通村公路路基路面3251公里、联网公路891公里;全省开展3197个村环境整治,启动首批420个中心村建设,完成100个省级示范中心村建设计划的编制,基本完成农村住房改造建设规划;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完成投资10.79亿元,改善了15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条件。

六是健全公共服务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全省开工建设敬老院107家,投入资金1.73亿元;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43753人,集中供养率达到96.89%;农村“低保”对象61万人,“低保”平均标准236.5元/月人;安排医疗救助资金4.68亿元,全省以发放助医卡、门诊住院救助等方式直接救助困难群众39.3万人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加人数2965多万人,参合率保持在90%以上,人均筹资水平达到237元,所有县(市、区)人均筹资水平全部达到185元以上,住院补偿率达41.6%;第三轮参合农民健康体检1183.5万人,体检率38.9%;全省有571万人领取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金,60周岁以上的城乡居民领到了政府提供的不低于60元基础养老金;实施“文化低保”工程,扶持低收入农户集中村群众开展文化活动。

七是完善扶贫体系整合扶贫资源。扶贫工作实行“一村一计一部门,一户一策一干部”,定职定责定人,35个省级职能部门根据5200个低收入农户集中村的帮扶需求,规划编制了向29县倾斜的118个职能扶贫项目,突出抓好人、财、物三位一体的实施到位,在欠发达地区突出强调“普惠”服务覆盖面和“特惠”支持瞄准度;省级295个单位组成29个帮扶团组,深入到2000个低收入农户集中村6000多人次,落实帮扶项目1800多个,到位帮扶资金1.35亿元,引进帮扶资金1.42亿元,带动低收入农户9.25万户,有效促进了低收入农户增收和欠发达地区发展;不断扩大区域协作,实施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山海合作项目,加强双方的经济联姻和技术、教育、卫生、人才、就业等协作,推动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

八是特别扶持助推重点欠发达县发展。2015年初,、省政府主要领导带领有关部门深入景宁、泰顺、庆元等县调研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思路和对策。在此基础上,、省政府针对泰顺、文成、开化、松阳、庆元、景宁等6个欠发达县经济发展最落后、生态保护任务最繁重、地理位置最偏远的特殊县情,

决定从2011年起对这6县实施特别扶持政策,省财政每年安排每县2亿元特别扶持资金,2011年实现家庭人均收入2500元以下农户基本消除,80%以上低收入农户家庭人均收入达到4000元以上,力争到2015年6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以上水平,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主要指标接近全省平均水平。、省政府于12月2日召开重点欠发达县群众增收致富奔小康工作会议,对这一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同时决定扩大特别扶持的范围,对磐安、衢江、常山、龙泉、云和、遂昌等6个比较困难的欠发达县也实施特别扶持,省财政每年安排每县0.8亿元特别扶持资金。

2015年浙江扶贫工作成效显著,全省低收入农户人均纯收入达到4239元,增长17.0%,实际增长12.8%,增幅分别高于全省平均水平4.1个百分点和4.2个百分点;家庭人均纯收入在4000元以上的低收入农户比重达到41.6%(扣除低保户,这一比重为42.8%),家庭人均纯收入在2500元以下的低收入农户比重为25.4%,家庭人均纯收入超过2500元的低收入农户人口新增22万户、56.2万人,其中29个欠发达县区新增15.13万户、38.5万人。

启示与思考

浙江是我国典型的人多地少的省份,在改革开放起步时,同其他省份的发展水平并无明显区别。从这个意义上,纵观这些年浙江的扶贫开发以至整个发展,会给我们一些深刻的启示。

启示之一,扶贫开发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内涵和本质所在。近代以来,贫穷落后、苦难深重给中国人民心中打下了刻骨铭心的烙印。消除贫困、振兴中华是我们党凝聚人心、巩固执政地位、永葆先进性的最有力武器。无论是在革命年代还是在建设年代、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无论是在相对发达的东部地区还是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扶贫开发都具有强大的民-意基础和社会动员力、号召力。联想到近段时间以来到东部省份调研的切身感受,我们觉得,发达省份的实践生动地告诉我们,不仅在经济欠发达的情况下要搞扶贫开发,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中更要重视扶贫开发。因为在经济快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情况下,需要解决的最突出问题就是不同区域、城乡、群体收入的差距问题,需要尽快建立和完善的最重要的机制就是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机制。扶贫开发成为改革开放30年来最大的亮点,成就举世公认,历史进程已经充分证明了扶贫开发工作所具有的全局意义和重大政治意义,我国扶贫开发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和制度的生动诠释。随着新《纲要》的颁布实施,我们要进一步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来认识扶贫开发事业,坚定不移地全面推进新阶段扶贫开发,坚定不移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启示之二,扶贫开发体现了始终关注民生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价值观。扶贫工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始终围绕贫困人口的需求确定目标、完善战略、设计政策、落实措施。作为东部发达省

份,浙江在全省总体发展的不同阶段分别提出了扶贫工作的不同目标,这些目标始终以改善民生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在不同阶段不断赋予扶贫工作新的内涵,既始终得到了干部群众、社会各界特别是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有效汇聚了方方面面的力量,也把扶贫工作密切融入了全省经济社会总体发展进程之中,使扶贫工作拓展出了广阔的空间。

启示之三,扶贫开发探索了稳定解决温饱并尽快脱贫致富的新经验。2015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浙江的劳动密集型、市场外向型产业受到冲击。浙江扶贫系统在危机中主动调整、抢抓机遇,迅速通过支持发展来料加工和农村经纪人队伍,配合企业将部分生产分散转移到村、到户,既找到了企业缓解用工压力、降低生产成本的新途径,又为贫困地区开辟了就业的新渠道、增加了农户收入,同时还带动了一批创业者脱颖而出。今年浙江29个欠发达县区参与从事来料加工的人数将达到90万人,人均收入超过6300元,来料加工已成为浙江扶贫增收的重要模式。这一模式的普遍意义在于:1.涉及的产业多为劳动密集型,门槛低、覆盖面宽,有利于更多地吸收贫困地区劳动力;2.管理运行方式简单灵活,许多情况下可以在“没有厂房的车间”生产,生产者甚至足不出户就能增收;3.它是要素跨空间配置、产业阶梯型转移的有效途径。基于以上三点,在欠发达地区,促进“来料加工”模式,不仅有利于贫困地区劳动力就地就业增收,在实践中转变观念,提高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开发实用人才,也有利于继续发挥我国劳动力优势,保持传统产业竞争力。

来料加工、经纪人网络和异地搬迁、技能培训相结合,其实质就是专项扶贫和社会扶贫、行业扶贫并举,产业开发和人才开发结合,扶贫工作和城镇化、工业化统筹。可以说,浙江扶贫系统正在为贫困地区另辟一条新的工业化道路。浙江还在全省最困难的丽水市积极筹划设立扶贫改革试验区,大胆探索扶贫相关制度创新,力求实现跨越发展。调研期间,我们一直感受到浙江扶贫系统包括欠发达地区的广大干部上上下下思维活跃、思路清晰、思想解放,个个充满活力。扶贫工作攻坚的对象是贫困地区、贫困群体,扶贫系统非常需要有创新的精神、统筹的方法和深入的作风。

着眼于新《纲要》颁布实施,在下一步工作中建议:一是更加注重对东部地区扶贫工作的指导及其经验的总结推广。从不同区域看,东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走在了全国前面,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近年来扶贫开发成为了东部许多省份突出的亮点和工作的主旋律之一,非常值得深思。我们要认真研究把握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特点、新趋势,既突出重点,又协调推进,以形成全国不同区域、不同领域、不同发展水平地区和群体的统筹、互动效应。前几年我们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包括引导东西部结对协作省建立每年一次的联席会议机制,应该继续坚持并不断深化扶贫协作的体制机制。二是积极关注和支持浙江等东部地区扶贫改革探索。2015年国务院扶贫办在四川省仪陇县开展扶贫开发与构建和-谐社会试点以来,全国各地先后搞了不少扶贫试点。再早到上世纪“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以前,广东清远等

地都搞过扶贫改革试验区试点,贵州毕节试验区一直持续到现在。这些试点和试验区为探索扶贫新机制、解决一些特殊困难和问题起到了积极作用,是扶贫创新的一种重要手段。同时要注意解决试点分散、内容单一、规划指导不够等问题。现在浙江等地正在积极筹划扶贫改革试验区,新《纲要》也明确“继续办好扶贫改革试验区”,从我国东西部地区不同实际情况出发,应考虑对东部地区建立扶贫改革试验区给予鼓励支持,并加强规划指导,以期为全国特别是中西部地区扶贫体制机制创新提供前瞻性借鉴和政策储备。

(图片由浙江省扶贫办综合处提供)

【乡镇扶贫调研报告】相关文章:

乡镇扶贫工作调研报告05-05

扶贫调研报告07-22

精准扶贫调研报告03-17

产业扶贫调研报告01-03

精准扶贫的调研报告01-11

扶贫增收调研报告03-21

扶贫主题调研报告05-02

2022精准扶贫调研报告12-24

关于扶贫攻坚调研报告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