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综合资料>《《找规律》教学案例与反思

《找规律》教学案例与反思

时间:2022-05-09 18:59:34 综合资料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找规律》教学案例与反思

《找规律》教学反思

《找规律》教学案例与反思

这节课是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找规律》,我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过程设计由浅入深,由点到面,体现了数学知识“转化”的理念。同时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了游戏、抢答等活动,努力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获取新知,掌握方法,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当然,本节课也有许多不足之处:

1.难点突破-处理不当。本节课的难点为“理解两三位数乘整十数的算理”,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却注重了“怎么算”。“为什么这么算”并没有作为重点研究,只是简要地进行了概括。使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2.练习设计缺乏层次性。练习的设计要有层次性,才能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然而,我却忽略了这一点。如抢答题第一题设计为10*14,初见此题许多学生得24,如果按照一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整十数这样的顺序,就不会出现上面的问题了。

3.数学语言的严密性。数学语言有很强的科学性和严密性,然而,在教学过程中随意性很强,为了迎合学生,没有特别强调数学语言的准确性。

总之,在教学上还有许多需要学习和改进的地方。所以以后要多学多练,争取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找规律》教学课例与反思2016-09-06 22:59 | #2楼

《找规律》教学课例与反思

大冶师范附属小学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88和89页《找规律》

二、教材及学情分析

《找规律》是小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内容,是根据课程标准改革新增加的内容,也是数学课程教材改革的一个新变化,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的教学,旨在拓宽学生的视野,开阔学生的思路,对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有重要意义。

本课时内容主要为直观图形的形状、颜色的变化规律,所借助的铺垫有:简单几何图形的认识、美术智能及生活经验。本课的学习能为将来“循环”的理解奠定基础,也能让孩子们体会到生活中有规律事物的美感和规律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一年级的学生形象思维较为发达,对单层次规律的找寻较为容易,根据他们对单层次规律的过程探索,利用图形的形状、颜色的视觉刺激和形象来建立“多层观察找规律”的模型,解决含多层次规律的问题。

三、教学目标

1、 通过物品的有序排列,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会根据规律指出下一个物体。

2、 通过摆学具、涂色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创新意识。

3、 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的价值,体会规律的美和创造的快乐,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掌握找规律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一组图形重复出现多次就是排列规律。

五、教具准备:学生准备一个装有图形的学具袋。 。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规律。(5分钟)

播放律动音乐

师:同学们,你们能跟着音乐像老师这样拍手吗?

生:(拍手)

师:你们拍得可真好!谁能说说你们为什么这么快就学会了,又拍得这么好呀?

生:因为我们都是按照X、X、XXX这样拍的。

师:***,你能按这样的节奏再拍两次吗?

生:(拍手)

师:你能这样拍很多次吗?

生:能。

师:为什么?

生:因为里面有规律。

师:你说得太好了!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有许多事情都是按照一定的规律来进行的。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找规律”。(板书课题:找规律 齐读)

小结:这节课就要专门来理解什么是规律?并能通过自己的观察、比较,自己来发现规律。我已经准备好了,你们也准备好了吗?

(教学意图:用音乐的节奏为学生创设了熟悉而又喜爱的情境,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很快进入了学习氛围,并对规律产生了好奇,形成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这一情境中。)

(二)、引导探究,认识规律(10分钟)

师:“六一”儿童节就要到了,为了庆祝小朋友这个快乐的节日,老师特意把教室装扮了一下,你们看,这样装扮漂亮吗?(出示课件主题图)请小朋友认认真真地、仔仔细细地观察一下我们的头顶上这些美丽的气球、彩旗和灯笼的什么特点?你能从中发现什么?

同桌同学讨论,看谁发现得多。

生:我发现小花的排列是有规律的:一朵绿花,一朵红花;一朵绿花,一朵红花

生:我发现彩旗的排列是有规律的:一面红旗,一面黄旗;一面红旗,一面黄旗

生:我发现灯笼的排列是有规律的:一个紫灯笼,一个红灯笼,一个紫灯笼一个红灯笼

师:刚才几个同学说得都很好,知道了这些图形都是有规律的,可能有的同学还没有看清楚,下面我们一起再来看一看,(课件展示)

师:同学们继续看彩图,你还发现了哪些事物是有规律的?

生:我发现小朋友的排列是有规律的:一个男同学、一个女同学、一个男同学、一个女同学

小结:我们找出了彩旗、小花、灯笼、小朋友队伍它们排列的规律。像灯笼的一紫一红、小花的一绿一红、彩旗的一红一黄、小朋友的一男一女以及我们黑板上的一黄一蓝,我们都把它们叫做一组。(板书:一组。齐读)当我们找图形排列的规律时,只要找到一组是什么,再看一看后面是不是按照一组一组重复地排列,(板书:重复。齐读)如果是,我们就说它是有规律的排列。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对彩旗、花朵、灯笼、小朋友的排列规律的认识,让小朋友进一步掌握对规律的认识。在老师不停地激励和用手势帮助下,使学生有了成功的体验,学生的归纳、类比的能力得以培养。此时,学生有了学会新知的喜悦之情,就自然而然的拥有了智力闯关的热情。)

(三)、巩固练习,应用规律(20分钟)

第一关:火眼金睛(找一找,课件展示)

想一想,找一找有什么规律,接下来是什么?

第二关:小手灵活(摆一摆)

拿出自己的学具,在桌子上用自己的学具摆出有规律的图形

第三关:熟能生巧(做一做)

用学具袋里的小花,为自己做一个有规律的花环

第三关:妙笔生花(画一画)

从学具袋中拿出老师为你们准备好的图形,用色彩涂出有规律有图形。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动手动脑训练来展示自我,体验成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创造出不同层次的规律,激发创新意识。在开放、互动的自评和他评中不断碰撞,提升自我,)

(四)、课后拓展,感知规律(5分钟)

师:其实,像这样有规律的东西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有规律的事物会给人一种美的感觉。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规律的美吧。(播放课件),引导学生欣赏生活中的规律美。

除了老师说的这些,你还知道我们生活中的规律吗? “找一找”看看我们身边的生活中,学习中,哪些是有规律的?

生:每星期上五天课

生:每星期都有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

生:每个星期二我们班都是吃豆浆,星期三都是吃粉

生:我衣服上的颜色是一排白,一排红,一排白,一排红的

师:你们对自己今天的表现满意吗?满意就把自己前面做的花环戴自己的头上或挂在自己的颈上,同时把掌声送给自己。

(掌声)

你们能让自己的掌声变得有规律声吗?

生:嘿 嘿,我真棒!嘿 嘿,我真棒!

师:你还能做出别的有规律的动作或声音吗?

生:学动物叫

生:拍手,做动作

小结:刚才同学们找出这么多规律,真是一个小小发现家。是呀,我们身边的规律无处不在,正是因为有了规律,我们的生活才会如此丰富多彩。希望大家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多观察周围的事物,小朋友回家再去找找我们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规律,只要小朋友多观察,多动脑筋,也一定会创造出更多更好的规律来丰富我们的生活。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而用于生活。欣赏生活中常见的有规律的事物的美丽景象,体会生活中有规律的美感,同时,通过学生的动作,声音的规律模仿,增强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找出图形的规律,其实在数字的王国里还有很多有规律的东西,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找出数字的规律。

七、教学反思 :

1、遇乐于学,采取游戏式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节课从头到尾学生似乎都在进行游戏,同时运用学生喜欢的音乐和美术的形式运用在规律里,让学生在一种很轻松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就掌握了图形的规律变化特点。

2、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一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观察事物的能力还很差,往往看事物只看一部分或只看前面的,不看后面的;同时语言的表达也正处于起步阶段, 这一时期也是语言发展的最佳时期。在本节课中,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思考,去发现规律,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让学生学会把话说规范的习惯,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逐步达到用词准确,表达完整,思维清晰的目的。

3、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索规律的时间和空间

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图形的变化规律后,进行勇闯四关的智力大比拼,让孩子们在游戏当中巩固所学新知,同时运用自评和他评的方法去学习别人的优点,不断提升自己,激发学生兴趣。

4、联系生活,感受生活中的规律美

伴随的优美的音乐,出示生活中一张张熟悉的图片,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数学,体现了“数学美化生活”的理念。本课的最后,还让学生在音乐中用自己的肢体语言进行有规律的律动,进一步感知数学的美感。本节课虽不是音乐课觉甚是音乐课。

《找规律》教学设计及反思2016-09-06 23:28 | #3楼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

教学准备:

课件、正方形和圆形卡片各10个。

教材分析:

找规律是《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新增内容,它蕴涵着深刻的数学思想,是学生今后学习,生活最基础的知识之一。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规律”一词很难理解,理论的解释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徒劳无功的,但生活中却处处存在着规律,学生也时刻接触着规律,因而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身边感兴趣的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猜测、操作、欣赏等数学活动,发现事物中隐含着的简单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的合作交流与创新意识;

3、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体验数学的有序美。

教学重点:

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能发现事物的规律。

教学难点:

学生能自己创造出有规律的排列。

教学方法:

本课教学以“活动”为主线,让学生充分经历观察、猜测、操作、交流、探索等数学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起对规律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利用游戏,感知规律

1、 “动作接龙”,看谁听得最认真,反应最快。

(1)口念:嘣 嚓 嚓 嘣 嚓 嚓 嘣 嚓 嚓

(2) 动作:击掌击掌拍肩拍肩 击掌击掌拍肩拍肩 击掌击掌拍肩拍肩 师示范,抽生上来接着做;学生编动作,其他学生接着做下去。

问:你们是怎么想到后面的动作的呢?像这样按照一定的顺序重复出现就是一种规律。(板书:“规律”,齐读“规律”二字)生活中到处都有规律,只要你用心观察,就会发现很多有趣的事情。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找规律”。(板书课题:找规律)

二.引导探究,认识规律

1、观察场景,探究规律

课件出示主题图:仔细观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又发现了什么?

(1)(出示小花图):这里的小花还没装饰完呢?需要大家帮帮忙,谁能想出,红色的小花后面应该摆什么颜色的小花呢?能说说是怎么想的呢?那如果让你给小花分分组,好把小

花排列的规律看得更清楚,你准备怎样分?谁来指一指。(一朵绿花一朵红花为一组,所以红花后面是绿花。)

(2)(出示灯笼图):小花的排列规律我们已经找到了,那么灯笼的排列又有什么规律呢?下一个灯笼是什么颜色?该怎么为它们分组呢?把你发现的秘密小声告诉同桌。(学生思考、交流)

(3)(出示彩旗图)教学过程同灯笼图。

(4)(出示彩色气球图):看,小猪笨笨在摆气球呢!后面还有两个没有挂上,你能帮小猪挂上吗?你是怎么想的?(生说分组规律)

2、通过操作,找图形的规律

出示课件“摆一摆”:仔细观察,看每组中都有什么图形?都是什么颜色的?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

3、涂颜色,感知规律

(出示课件:涂一涂):用你明亮的小眼睛仔细看,能不能找到这两幅图的规律?按你发现的规律,拿出你们的做题纸和彩笔,涂一涂吧!同桌互相检查一下,都涂对了吗?

4、练习“做一做”

课件出示练习题:看,智慧星把谁藏起来了?(生观察、回答,要求说出颜色、形状等。)

5、猜规律

第一行 摆出一个红色的正方形,一个黄色的圆形。猜一猜老师下面接着会摆什么图形呢?

第二行 一个红色的正方形一个黄色的圆形,一个红色的正方形一个黄色的圆形,一个红色的正方形,现在再来猜一猜,下面老师该摆出什么图形呢?

第一行,为什么第一种摆法接着往下摆有多种方法,而第二种摆法却只有一种方法呢? (第一种摆法还没有找到规律,第二种摆法已经找到规律了。只有图形的排列重复两三次之后我们才能找到规律。)

三、说说身边的规律

开动你们的小脑筋想一想,在平时的生活中,你知道有哪些东西是有规律的?(

四、欣赏规律的美

(课件出示各种规律美的图片):看到这幅图,你想说什么?你还有什么想提醒同学们?咱们过马路的时候要走斑马线,还要看红绿灯,那你们知道怎样按红绿灯行走吗?(红灯停、绿灯行、黄灯亮了等一等)咱们小朋友不但自己要遵守交通规则,还要提醒大人也要遵守交通规则。

五、创造规律

1、请小朋友拿出你们的做题纸,找到小小设计师这里,用彩笔来设计一副美丽的图案吧。(学生认真设计,师巡视,发现优秀作品)

2、展示台展示学生的作品,表扬小小设计师。

六、自我评价,体验学习的乐趣

课件出示“你给自己几颗星”师:谁想说说你给自己那几颗星?说一说为什么给自己这颗星?

七、布置作业

课后,小朋友们可以和自己的伙伴一起去校园里、教室里找找有规律的事物,把你的发现说给小伙伴听。

板书设计:

找规律

教学反思:

《找规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内容。这节课不仅是要让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创造一种和-谐愉悦的气氛,让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主动地去探求知识,发展思维。这节课我为学生创设了多彩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实践、体验,以达到知识与能力共进,情感与体验提升。

我这节课把“小猪笨笨开店”这一情境下的活动贯穿于整节课的始终,使学生通过猜一猜、想一想、 一摆、涂一涂、画一画这些有趣的活动感受规律,创造规律。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活动体验中加深对规律的认识,只有学生自己体验的,才是真实的、深刻的。

因为时间有限,没有展示更多的学生创造的规律.因而没能使更多的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我想只有在实践运用中才会发现问题,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自己教学语言,能够更好地把握课堂,把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贯穿于每一堂课。

《找规律》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16-09-06 22:28 | #4楼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根据现象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并会用语言描述。

2.学生能根据规律,用除法算式对现象的后续发展进行预测,并会正确地根据余数作出判断。从而对规律的确定性有深刻的体会。

3.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难点:根据余数作出正确判断

一、感知、描述规律

1.猜图导入,感知规律

(1)猜图形 (2)说规律

我们就可以说圆、三角形、正方形三个一组,依次排列的。

(板书:三个一组圈起来,每三个一组,依次排列。)

2.描述规律,巩固认识

这些图形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呢?(出示)

生:三角形、五角星、正方形、圆形每四个一组,依次排列。(分组圈出)

这些图形呢?(出示)

生:一个三角形、两个圆形,依次排列。(分组圈出)

3、小结揭题

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象这样周而复始,循环出现的有规律现象,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些排列中的规律问题。

二、探索、利用规律

1、例:黑板上图形,照这样摆下去,第17个会是什么图形呢?

(1)你会做吗?用你的方式做一做。

(2)做完了吗?四个同学讨论一下。

(3)你是怎么想的? 生: 17 /3=5……2 (板书)

A:解释算式: 17是什么意思?(17是总数)为什么要除以3呢?(3个一组板书↑) 商5是指什么?(有这样的5组)(板书:组)

1

余数2又是指什么呢?(还多2个)(板书:个)

B:精确定位:

这就是说第17个图形是第几组中的第几个?第六组中的第二个。为什么是第六组?(因为有这样的5组多了2个,这2个是第六组的图形)

第六组中的第二个是什么图形?三角形

C:深入体会

第六组图形老师并没有摆上去啊,你是怎么知道是三角形?

第一组中的第2个图形是三角形,所以第六组的第二个也是三角形。

为什么看第一组的图形就知道第五组的图形了呢?

对,这里每一组图形的第二个图形都是三角形。第六组的第二个图形肯定也是三角形。

(3)验证: 你们说得很有道理,我们再来摆摆看。(板书:摆出六组图形)

(4)小结: 看来,我们不光可以用摆的方法知道第17个是什么图形,还可以用除法来判断,你们喜欢用哪个方法?

第17个图形我们是用除法来计算的,那么其它序号的图形例如第19个,第24个能用除法来判断吗?看来用除法可以判断出这些图形中的第几个是什么图形。

三、综合练习

练一练1、2

1、照这样排列下去,第26个是第几组中的第几个,是什么图形?

26/ 4=6(组)2(个) 第26个图形是五角星。 为什么要除以4?

在这道题目里,余数会出现几种情况?

余数分别会是几?1、2、3、无余数

当余数是1的时候,对应的图形是? 当余数是2的时候,对应的图形是?

当余数是3的时候,对应的图形是? 当无余数的时候,对应的图形是?

2、.练一练3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研究了规律中的数学知识,发现要知道一组有序图形中的某一个是什么图形,只要用除法判断它是第几组中的第几个就可以了。运用今天的知识我们也可以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

《找规律》课后反思:

2

“数学的学习方式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历程。数学课堂应富有探索性和开放性,让学生能自主探究,猜测验证,合作交流,充分发表自己个性化的感受和见解。”因此,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流层:创设情境,感知规律——自主探索,交流策略——初步运用,优化策略——提高练习,加深理解——生活问题,扩展延伸

本节课我本着“扎实、有效”的原则,力图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体现数学和生活相结合,且面向全体学生来设计教学。

1.关注新旧知识联系,促进知识整理。

学习本课内容之前,学生在四年级两册教材中分别学习了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关系的规律,以及对几种物体进行搭配或排列的规律。本课研究的是一些简单周期现象中的规律,并要求学生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周期现象表现为一种周而复始,循环出现的结构。周期现象的教育价值在于培养学生发现规律,遵循规律,利用规律,通过眼前预料以后,通过有限想象无限。学生首先要通过观察发现现象中的规律,初步认识周期现象,然后对现象的后续发展作出判断。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在二年级时已经学习过有余数的除法,并且已经初步接触根据余数判断的知识。

2.关注数学与生活联系,感受数学价值。

本课不管是例题材料的选择,还是练习设计,均来自学生身边的喜闻乐见的事物,如“花盆、彩旗、彩灯、黑白棋子”等,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激发了学习的极大热情和兴趣。

3.关注数学方法的渗透,学会数学思考。

(1)抽象和概括。

“数学学习不应始终在经验上徘徊,而应是不断地从生活背景中提炼数学信息、揭示数学规律、优化或重组认知结构的过程,即数学化的过程”。本节课改变了“由一个例题就总结规律或方法”的做法,而是引导学生经历活动的过程,在丰富感性积累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归纳共同点,总结规律。这样就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经历了抽象概括的过程。

(2)操作中加深理解。在图形的循环排列变化中,为了更显直观。在图形的循环排列中,增加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环节,使规律更加显现。

3

【《找规律》教学案例与反思】相关文章:

找规律教案02-19

找规律教案03-29

《找规律》教案09-19

物理案例教学反思06-13

关于《找规律》教案03-04

《找规律》数学教案12-22

《找规律》教案19篇02-20

找规律教案15篇02-21

《找规律》教案14篇02-24

《找规律》教案精选15篇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