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综合资料>《长亭送别教案

长亭送别教案

时间:2022-05-09 19:56:47 综合资料 我要投稿

长亭送别教案

长 亭 送 别

长亭送别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进一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与成就;了解王实甫及《西厢记》。

能力目标:鉴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和富于文采的曲词;欣赏崔莺莺的形象;

借鉴古代诗词的鉴赏方法来赏析曲词;尽可能地用多种方法鉴赏曲词。

课时安排及教学设想:

拟用三课时。以诵读为基础,以文学鉴赏为纽带,带动词句的理解和思想内容的分析及艺术手法的鉴赏。

第一课时

一、

二、 中国古代戏曲常识简介(详见冉华06版PPT) 布置作业,预习:

1、了解作者和《西厢记》梗概及主题;

2、分别用一个包含“别”字的四字短语概括故事的四个场景,并初步感知在这四个场景中莺莺感情的变化。

3、学生熟读课文,根据要求找出鉴赏点赏析曲词。在领会曲词意境的基础上,将自己喜欢的曲词改编成散文、现代诗。

第二课时

一、导入课文:

爱情,古老永恒又年轻常新的字眼。才子佳人、怨女痴男,多少的悲欢离合,多少的血泪辛酸。由此,无数的文人墨客,几多真挚的描写、热烈的咏叹。于是有了:关关雎鸠的吟唱,孔雀永远的飞翔,那哭倒的长城,哭不倒的爱情,沉没的百宝箱,沉没不了的爱的向往,还有罗密欧与朱丽叶,梁山伯与朱英台,千古绝唱,唱着:“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万般追问“问世间情是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许”。

今天,我们走进经典去感受一下“天下夺魁”的《西厢记》的艺术魅力。

1、名家评价 P1

王实甫的《西厢记》和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双璧。

——赵景深《明刊本西厢记研究·序》 文艺母亲的女孩儿里,“要以《西厢》最完美,最绝世了。《西厢》是超过时空的艺冉华 2015-4-26

必修五 此情可待成追忆专题 冉华的教案 术品,有永恒而且普遍的生命。” ——郭沫若

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元代贾仲明在《凌波仙》

二、简介作者和《西厢记》剧情 P3-P14

1、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大都(北京)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所作杂剧14种,现仅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四丞相高会丽春堂》《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三种。

2、《西厢记》故事的演变

唐元稹《会真记》(《莺莺传》)

——崔莺莺性格软弱,屈服于命运;张生始乱终弃。有“女色祸人”之论。

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男女主人公为争取婚姻自主,共同抗争;“才子配佳人”。

元王实甫《西厢记》(《崔莺莺待月西厢记》)

——提出“有情人终成眷属”理想,突出双方纯真爱情;表现男女主人公反抗封建势力,追求婚姻自由的自觉要求。

3、故事简介:

惊艳——唐贞元年间,前朝崔相国病逝,夫人郑氏带女儿莺莺、侍女红娘和小童欢郎一行30余人,护相国灵柩回河北博陵安葬。中途道路有阻,在河中府普救寺暂住。此时,河南洛阳书生张珙(字君瑞)赴长安赶考,路过河中府看望同窗好友白马,顺便游览普救寺时与莺莺相遇,产生了爱慕之情。张生为了追求莺莺,遂不往京师,在寺中借厢住下。

张生的住所与莺莺所住的西厢只一墙之隔。一天晚上,莺莺同红娘在园中烧香祷告,张生隔墙高声吟诗一首:“月色溶溶夜,花荫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莺莺立即和诗一首:“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经过诗歌唱和,彼此更增添了好感。

匪惊——在为崔相国做超生道场时,张生、莺莺再次相遇,两人默默地相爱了。就在这时,守桥叛将孙飞虎带兵围住寺院,要抢莺莺为妻,崔夫人四处求救无援,因而许愿:“谁有退兵计策,就把莺莺嫁给谁。”张生挺身而出,写信给白马杜确。杜确救兵赶到,孙飞虎兵败被擒。

赖婚——不料崔夫人言而无信,不肯把女儿嫁给张生,只许二人以兄妹相称。张生因此致病。红娘为张生出谋,让他月下弹琴,莺莺听后十分感动,便叫红娘前去安慰。张生叫红娘给莺莺带去一信,莺莺回信以“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约张生相会。

佳期——当晚,张生赴约,由于红娘在场,莺莺只好假装生气,训斥张生不礼貌,张生从此一病不起。红娘前来探望张生,暗示当夜莺莺一定前来相会,张生病即痊愈。深夜,冉华 2015-4-26

必修五 此情可待成追忆专题 冉华的教案

莺莺来到张生书斋,与张生订了终身。此事被崔夫人觉察,她怒气冲天,拷问红娘,红娘拒理相争,巧妙地说服了崔夫人。

崔夫人虽答应将莺莺许配给张生,但又逼迫张生立即上京考试,如考不中,仍不把女儿嫁给他。张生与莺莺惜别,上京应试,中了头名状元。然而崔夫人侄儿郑恒造摇说,张生已做了卫尚书女婿,逼崔夫人把莺莺嫁给他。就在这时,张生回到普救寺,在白马的帮助下,揭穿了郑恒的阴谋,与莺莺喜结连理。

《西厢记》共五本二十一折,《长亭送别》是第四本第三折,是全剧最为脍炙人口的精彩片断之一。随着剧情的发展,莺莺终于克服了身心解放的要求与封建精神桎梏的矛盾,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与张生私下结为夫妻。但老夫人逼张生赶考,崔、张爱情又面临新的威胁。无奈中,张生只好起程“上朝取应”,莺莺在长亭为他送别。这场送别戏共有十九支曲文,由莺莺主唱,既是塑造莺莺形象的重场戏,也充分体现了王实甫剧作情景交融、富于文采的特点。

三、整体把据

1、结构:

《长亭送别》,共十九支曲文,按时间的推移、情节的发展,可分为四个场面。请分别用一个包含“别”字的四字短语概括故事的四个场景(学生讨论)

送别途中:【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

长亭饯别:【脱布衫】【小梁州】【幺篇】【上小楼】【幺篇】【满庭芳】【快活三】【朝天子】 临别叮嘱:【四边静】【耍孩儿】【五煞】【四煞】【三煞】【二煞】

目送惜别:【一煞】【收尾】

2、结合课文说说描述一个经典的古代告别场面需要哪些关键词?

(柳、长亭、酒、泪、秋)

3、你在本折唱词中,还找到了哪些意象是用来营造离别之自然环境的?

云天黄花 北雁西风 霜林 寒烟衰草、青山疏林、淡烟暮霭、夕阳古道、禾黍秋风 全是秋天之特有的景,以这些来营造“离愁别绪”这些冷色调的东西入境,可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四、学习品味、鉴赏曲词

会找意象不等于会鉴赏,品味到了,如何表述呢?

回顾:意境分析法

思路引导: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传了什么情?

1、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冉华 2015-4-26

必修五 此情可待成追忆专题 冉华的教案 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同时,有能力的同学还应关注表达方式(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与炼字等表现手法的运用。

示例,【朝天子】

赏析:“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表现了女主人公忧愁而茶饭不思的心情。因为即将与丈夫分离,而将玉醅看似水,从侧面烘托出人物巨大的苦恼烦闷。而“泠泠”两字也很好地表现人物心中的那份悲凉。另外一句“一递一声长叹气”,“一递一声”指的是一声接一声,表现了女主人公的焦虑和苦闷,而“长”字则体现了这份别离的愁绪连绵不断。 (赏析重在“析”字上,如何把感受到用言语分析出来)

改写成现代散文或散文诗

一句歌词:一壶漂泊,浪迹天涯难入喉。飘荡的人生旅程就如一壶酒,再加入了相思泪,这真实难以入喉。如今只为了虚名微利,这对鸳鸯便要天各一方。我仿佛看见了一个女子在一帘红帐下凝眉、叹息,茶饭不思,日益消瘦。只能用“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来聊以自-慰,抑或她连自-慰的力量都没有,这魂牵梦绕的思念让人白头,它是一种孤单的寂寞,只有沉淀的心情,空白的思绪,蔓延的惆怅。

【耍孩儿】

/今宵何处染风尘?/无语莺歌花红泪/司马青衫未足贵/疏桐暮杉/劳燕分飞 纵酒一杯/难化尽/千里独悲/谁道是红烛泪垂/蜡炬成灰? /相思碎/今夜独酌影空对 崔莺莺夜听琴片断示例

他不作铁骑刀枪把壮声冗; 他不效堠山鹤唳空;

他不逞高怀把风月弄;他却似儿女低语在小窗中。

他思已穷,恨未穷,都只为娇鸾雏凤失雌雄;

他曲未终,我意已通,分明是伯劳飞燕各西东。

感怀一曲断肠夜, 知音千古此心同,尽在不言中。

四、牛刀小试:学习鉴赏方法,品品、读读、写写

1、根据意象—意境—情感三步要求,为自己喜欢的一曲写赏析。

2、在领会曲词意境的基础上,将自己喜欢的曲词改编成散文或散文诗。

第二课时

冉华 2015-4-26

一、 导入: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长亭送别》中的曲词之美。前段时间翻书,看到这样

的一段文字,觉得一定要和大家分享。

《西厢记》,必须扫地读之。扫地读之者,不得存一点尘于胸中也。

《西厢记》,必须焚香读之。焚香读之者,致其恭敬,以其鬼神之通之也。

《西厢记》,必须对雪读之。对雪读之,资其洁清也。

《西厢记》必须对花读之。对花读之者,助其娟丽也。

《西厢记》,必须与美人坐读之。与美人对坐读之者,验其缠绵多情也;与道人对坐读之者。叹其解脱无方也

这是金圣叹在《贯华堂第六才子书》中的一段话,我想现在我们读《西厢》,不必苛求环境,用心去读就能读出其味的。

1、请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全文19首曲词,按照不同的场景分成4个部分:送别途中l-3;长亭饯别(4-11);临别叮嘱(12-18);离别情思(19)。我想问大家,贯穿全文的是一种怎样的情感?(明确:愁。)怎样的愁?具体的说它包含了莺莺的哪几种复杂情感?(学生讨论回答)

有情人离别之痛、对老夫人拆散鸳鸯,催逼上路之怨、对前途未卜之忧、对情人漂泊天涯之念,借莺莺的词说应是“遍人间烦恼填胸臆”。

2、鉴赏曲词应该怎样鉴赏?(学生答)

二、牛刀小试:交流自己的鉴赏或改写。(学习研习活动,小组为单位先交流每位同学的改写与鉴赏,然后推荐自己小组里写得最好的一位在班集交流,为小组同学拿分)

送别途中:

【端正好】以疏淡之笔,描绘了一幅暮秋霜林图:蓝天白云,黄花满地,西风凄紧,

北雁南飞,从耳边之风到眼中之雁,只捕捉了几种富有深秋时令特征的景物,稍加点染,就衬托也莺莺痛苦压抑的心情。碧云天,万里晴空,正是秋高气爽之时。黄花地,虽美犹凄,不禁让人想起李清照的“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西风紧,北雁南飞”,一个“紧”字点出秋风之急,秋之萧瑟。抬头望去,北雁南迁,此情此景,与人之离去相照应,更是凄凉。大雁秋去春归,人呢?今日一别,又将何日归来?“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由经霜的红叶这一暮秋之景发出疑问,以红叶醉酒由景入情,引出离人泪。秋之萧杀配以离人的伤心泪。烘托出离别之际的悲伤,抒发了莺莺心中的悲痛之情,与“早是离人伤感,况值那暮秋天气,好烦恼人也呵”相呼应,表现出深

深的离愁别绪。

★这首曲词历来得到许多人的赞颂,金圣叹就称之为“绝妙好词”,他曾经说,这首曲词纯写景,而无一情字,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

明确:全篇句句是景,也可以说句句是情,萧瑟的景物是含情的,我们称之为意象。因为“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何况一个“泪”字,沟通了情与景的关系,就使全篇景物都闪耀着别离的泪光。这是典型的情景交融,直抒愁情。作者还巧妙化用了范仲淹的《苏幕遮》,使情景浑然统一在短短的25字里。

★我们说到“意象”,一起来做一个意象练习吧。假设一下,第二年春天,张生高中状元归来,莺莺到郊外相迎。这个时候,莺莺眼中会看到哪些景物呢?还是“西风紧,北雁南飞”吗?我写了半篇的《端正好》,请大家帮我来完成前半部分。

[端正好]迎归

__,__,__,__。晓来谁奏春归曲?应是马蹄轻。

碧云天,芳草地,东风醒,乳燕双飞 (学生填词只要能体现春归之意即可)

【滚绣球】

★你们最喜欢《滚绣球》中的哪一句话?或者说哪一句话最能够体现莺莺缠绵欲绝的愁苦? (最后一句。莺莺听到一声去也,远远看到十里长亭就立刻消瘦憔悴下来,最能够体现缠绵欲绝的愁苦。)这句用了什么样的手法?(夸张)

★高度的夸张。以前学李清照的词,我们知道她写瘦是最好的,她有一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王实甫写瘦,也是写到了极致。

一恨刚摆脱相思苦,又要被-迫分离;二恨柳丝难系,斜晖无情,只希望马儿慢走,车儿紧随,两人多待一会儿;三恨长亭已近,分别在即,痛苦的心情有谁能知?越“恨”越深广表现了离别时的复杂的心情。想一想“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能不能倒过来?金圣叹赞:此真小女儿又稚小,又苦恼,又憨痴。一片的微细心地,不知作者如何写出来也。它抒发了莺莺不忍离别,连一会厮守的机会都不愿意放弃的深情。

【叨叨令】直抒愁情,通俗自然,唱词好像直接从莺莺心里流出来一样,可是又凝练,

又准确。设想今后处境之凄凉、相思之痛苦,把莺莺写得柔肠百结、哀哀切切,真是声情并茂、催人泪下。叠字用法我们接触过谁的词?(李清照)一字一泪都是咬着牙根咽下的,这样朴素无华而韵味隽永的曲子真是满口余香。

壁坐”,隔断了手与手的距离。咫尺之间,又似天涯之隔。

【脱布衫】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环境描写,以景渲染张生内心因离别而产生的惆怅凄凉之情。寒烟衰草也让人想起贺铸写愁名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侧面抒写了张生的离愁之深。

【小梁州】【幺篇】【上小楼】【幺篇】【满庭芳】【快活三】【朝天子】

【朝天子】怨美酒无味,清淡似水,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怨世间人为了“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竟忍心“拆鸳鸯在两下里”。体现了她轻功名,重真情的性格特征。

★ 老夫人强调门当户对,张生只有高中状元,才能光耀门楣,才能与莺莺相配。那莺莺

是怎么想的呢?你从哪里看出来?

明确: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在莺莺眼中,“但得一个并蒂莲,强煞如状元及第”。我们必须了解,在那个时代,状元及第是一个读书人,一个家庭乃至一个家族最大的梦想。可是莺莺宁愿两厢厮守,手儿相携。莺莺是一个不一般的女性形象,后人评价,莺莺是一个以理性的人性去挑战封建礼教的里程碑。

★ 还有两个场景,我们合在一起吧。夫人和长老先行离开,终于可以一吐衷肠了,可是,

千言万语又从何说起?十里相送终有一别,这一次别离,前程难卜,莺莺心中愁苦又有谁能知?(学生交流)

【耍孩儿】这首曲用了两个典故来渲染莺莺心头的悲戚。“比司马青衫更湿”,白居易与琵琶女的同命相怜已是凄楚无比,而莺莺的红袖却比白居易的青衫更湿,哀痛之情可想而知。还未别离,莺莺的相思便已不可止,盼望那个无法预知的归期。“未饮心先醉”更是写出了这种悲痛对莺莺的影响之大,杯中的酒还未喝,眼前的人影已恍惚要远去,仿佛是心中已经醉了。最后“眼中流血,心内成灰”一句将离别的伤心之情推到高-潮,体现着一种悲凄绝望的情感。

★ 仅仅是这不算太长的离别就能让人绝望吗?

张生高中了,也许成为京都高门大院青睐的对象,不中吧,这段姻缘更将蒙上阴影。摆在莺莺面前的也许有很多路,但几乎每一条路都有可能导致悲剧性的结局。

【五煞】【四煞】【三煞】【二煞】

目送惜别:【一煞】【收尾】

青山、疏林等景物构成郊外黄昏的画面,写莺莺怅然痴立,目送张生转山坡、出疏林,在烟霭残照里扬鞭远去,最后视线所及,只是青山一抹,古道寂寂,远处的马声情悲鸣,打破沉寂,也撕裂莺莺本就破碎的心。好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 下水作文 改写【一煞】【收尾】

一骑绝尘去,山峦笼青烟

转山坡,穿疏林,熟习的身影依稀可见

秋风掠过禾黍,马嘶声声叩击莺莺的心田,

劳燕纷飞谁主使?离愁别恨苦难言

山程水泽情难忘,夕阳古道心相连,

那离愁啊,长如水、沉如铅

一辆车儿,如何载得起?

如何拖向前?

古人说,横泪易,写愁难。我们看《长亭送别》从头到尾不过是写莺莺送别一件事,莺莺惜别一种情,但读起来不腻味厌烦,反而为那种浓郁的诗情画意所感染。细细咀嚼品鉴这些词,你是否也感受到了满口余香?

三、总结

《西厢记》流传至今,广为传颂,不仅因为它提出“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爱情理想,还因为它“词句警人,满口余香”的艺术语言。今天我们赏析曲词,主要采用了意境分析法、炼字法。鉴赏的步骤希望学会迁移使用,还有诵读法留给大家课后好好使用吧。

四、拓展:《西厢记》第五本写张生高中状元,衣锦还乡,莺莺“金冠霞披”,有情人终

成眷属。明代流行的金圣叹批点本砍去大团圆结局,崔张分手,亦即剧本的结局,遂令《西厢记》,由喜剧变为悲剧。对金批《西厢》的结局,谈谈你的看法。 第一种看法:剧中主人公生活的时代,封建礼教坚如磐石,大团圆结局本来就缺少生活依据,而带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崔、张爱情走向毁灭是合乎逻辑的结果。状元及第,奉命完婚更是入了俗套,令人感到先前崔母的刁难竟是如此“合理”。

金批《西厢》让崔张爱情在凄凄切切中收场,揭露了封建礼教对美好爱情的摧残,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金批《西厢》的流行,是历史的选择。 第二种看法:爱情的极点便是幻灭的终点,这不符合作者“让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这一美好愿望,也不符合观众希望“花好月圆”的审美心理。崔、张从一见钟情到两情相悦,经历了许多艰难曲折,起码,在王实甫看来,大团圆是这对痴男怨女的最好结局。第五本中的封建因素是时代局限造成,不宜苛求古人。金批《西厢》尾截王实甫《西厢记》是没道理的。

教学后记:学生交流过程中看到了学生的能力,只要教师引导得法得当,学生的创造性与理解力就能极大的发挥出来,学生的改写与鉴赏表现了高度的理解力,选择改写诗歌的同学比较多,也很到位的体会曲词中的意境。在讨论最后一个问题时,学生还能把所学历史用上,谈到王西厢的成立与流传是因元代蒙古人统治,婚姻相对开放与自由,这与明代汉人统治是不相同的,两作者的结尾应该说都是有生活根据的,我们不能轻易妄下结论说谁好谁不好(笔者准备把课堂实录整理出来,在此不一一赘述)。

公开课是第二课时,前边花了一节半课时的铺垫,重点落在介绍中国古代戏曲常识上。

长亭送别 优秀教案2016-09-07 18:25 | #2楼

指导思想:积极贯彻上海市“二期课改” 精神,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素质和能力培养为主线。通过师生互动,学习并感受古典文化的诗情画意,初步让学生学会赏析古典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语言特色和思想内容的能力,努力积淀学生的文化底蕴,努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努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目标:

1、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2、欣赏崔莺莺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欣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教学难点:崔莺莺的典型意义

教学设想:

1、 以著名学者王国维的名言“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为理论依据,以文中富于文采的曲词为突破口,通过引导学生想象和联想,唤起旧知,唤起生活经验,努力创设情境,更好地让学生理解男女主人公“送别”的心情。

2、 以诵读为辅助,以文学鉴赏为纽带,通过启发学生领会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法表现人物的心理性格特征,领会化用或借用古典诗词,并且和口语巧妙结合以营造优美的意境,来努力培养学生初步赏析古典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语言特色和思想内容的能力。

3、 以碟片《西厢记》(越剧)的播放,让学生有感性认识和视听享受,同时,引导学生“观后感”并提出自己的创见,以此来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建议学生课前预习:

1、对照注解和课前提示,通读全文。

2、熟读曲词[朝天子][二煞],背诵曲词[端正好][滚绣球][一煞][收尾]。

3、了解作者王实甫、《西厢记》的故事情节和本折《长亭送别》的剧情。

同时思考以下问题:

1.能否按时间的推移和情节的发展,用四个小标题把《长亭送别》这折戏概括一下?

2、崔莺莺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起伏变化?她的性格特征是怎样的?

3、文中哪几支曲子体现着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

4、本折曲词有几处化用或借用了古典诗词并且与口语结合的?有何表达作用? 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 导语:

今天我很高兴,能够在这三尺讲台前与大家见面,并且能够上一堂课,与大家一起共度一段美妙的时光,所以,我很珍惜这种机会。当我踏上这块土地的时候,我特别激动,因为我也是安徽人。俗话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是的,看到你们,就像看到我的亲人一样。安徽是我的故乡,绩溪是我的最爱,你们是我的朋友。记得著名诗人艾青有两句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所以,尽管我在上海工作和生活,但是我的心却一直牵挂着故乡的山水,故乡的亲人,故乡的发展。看到安徽的巨大变化,想到它的灿烂前景,我很高兴;看到你们在这里安心地学习,想到现在的海湾战争局势,我很担心。真的。真诚地希望世界和平,真诚地希望爱满天下!

我们大概都看过电影《泰坦尼克号》吧。为什么这部影片能够风靡全球,深深地打动无数人的心呢?它讲述的只是贵族少女罗丝和穷画家杰克的爱情故事,但是它演绎出的却是一种人性的美,一种无私的爱。

当代著名作家肖复兴曾经说过:“爱,在幻想里,比在现实中更真实;爱,在回忆里,比在现实中更美好;爱,在舞台上,比在现实中更有价值。”

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在中国戏曲舞台上曾经轰动一时,久演不衰,影响深远的元代杂剧王实甫的《西厢记》(板书)。它讲述的就是相国千金小姐崔莺莺与穷书生张君瑞的爱情故事。这节课,我们要欣赏其中最精彩的一折戏《长亭送别》(板书)。

讲到“长亭送别”,我就情不自禁地想起弘一法师李叔同的《送别》。不知在座的同学中有否知道?我很喜欢这《送别》,所以,用小篆写了这幅字。我带来了,给大家看一下。当然,这次由于比较匆忙,所以这字写得不甚理想。如果不介意的话,我很愿意把它作为一份小礼物送给你们。我很想在此唱一下,唱得不好,请大家多多包涵。能够唱的同学就一起来唱吧!谢谢!

(教学设想:通过充满深情的导语,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走进学生的心灵。通过循循善诱,让学生树立“学习与生活,学习与做人联系”的意识 ,懂得珍惜时间,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通过熟悉的影片唤起学生的联想,通过书法作品的展示,吸引学生的审美注意,通过唱歌让学生产生心灵震撼,使课堂成为一个教学磁场,让学生不由自主地进入课文情境,为下阶段积极参与情感体验,进行审美评价奠定基础。)

二、 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1、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2、欣赏崔莺莺的人物形象。

三、师生共同研讨课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情节线索

要求学生浏览课文,用四个小标题概括画面内容,理清情节线索。

板书:送别途中——长亭饯别——临别叮嘱——惜别目送

2、重点赏析课文,把握两个目标

(教学设想:着重赏析[端正好][滚绣球],提供范例,不断引导和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运用“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的名言来理解男女主人公“送别”的心情,从而较好地把握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及熔古典诗词入曲的特点。可举影片《泰坦尼克号》中的一个经典画面:夕阳下,大海中,罗丝在杰克的引导和鼓励下,爬上船头的栏杆,张开双臂,闭目呼吸。也可举学生送别朋友,学生与父母分别的场景,因为有生活体验,容易引起心灵上的共鸣。) 全体学生朗诵[端正好]后,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何特征?艺术效果如何?“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醉”这三句中,你认为哪两个字用得好?有何艺术效果?这支曲子在整折戏中有何作用? 明确: 景 碧云天 (烘托气氛) 黄花地 (诗情画意)

西风紧 北雁南飞 (化用诗词 加深意境)

霜林染醉 (促人想象)

情 痛(愁苦)

(讲析时一可联系相关诗词,让学生知道并理解化用或借用古典诗词,以营造优美意境的方法。杜甫的《登高》、范仲淹的《苏幕遮》、晏殊的《蝶恋花》和张继的《枫桥夜泊》。课后整理。也可联系《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这雪下得紧”作为分析的范例,帮助学生体会用词的准确性和艺术性。二可插讲故事:传说作者写到“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时,因为毕其一生,所以,“思尽,倒地而死。”说明文辞极其优美,缠绵悱恻之至,艺术水平相当高,令人叹为观止。)

赏析[滚绣球]

引导、启发学生先朗诵再思考这支曲子选取了哪些意象?抒发了莺莺的什么感情?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其艺术效果如何?

柳丝 玉骢 疏林 斜晖 马儿 车儿 借景抒情 离情难舍

松了金钏 减了玉肌 夸张 身心憔悴 怨恨

过渡语:送别途中,莺莺不忍遽别的情感怎一个“痛”字了得?这种“痛”包含着愁苦与怨恨。

过渡语:我们赏析了两段文字,领略了诗情画意,同学们能否从文中找几句口语?再找出一些类似的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语句来呢?

例如:“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

“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渲染张生内心因离别而产生的惆怅、凄凉之情。)“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 “泪随流水急,愁逐野云飞。”(渲染莺莺内心怅惘、眷恋、失意。)

小结:《长亭送别》一折戏,历来被誉为写离愁别恨的绝唱,不仅在于它反映了女主人公勇敢、大胆地追求自由爱情,反对封建礼教的思想,它深深打动人们的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最后一幅“夕阳古道无人语”的画面与“晓来谁染霜林醉”相比,氛围更加萧瑟凄凉。离别后,“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让学生回忆柳永的《雨霖铃》并且一起背诵。教师展示书法作品。

(教学设想:通过小结,让学生加深对“情景交融”的理解。通过再次展示书法作品,让学生增加兴趣,获得美感。)

赏析[朝天子]和[二煞]。了解莺莺在“长亭饯别”与“临别叮嘱”的情感起伏变化,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在[朝天子]这一曲中哪个字概括了莺莺“长亭饯别”时不得不别的依恋与无奈?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表达她的这种心理?

明确:恨(依恋与无奈) 修辞手法:夸张、比喻、对比。借眼前的杯盘酒菜来传情,用厌食酒来表现她的愁苦至极。

恨什么?“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从中看出她什么性格?

明确:恨“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指功名。修辞手法:比喻、夸张、对偶。

突出了莺莺的轻功名、重爱情的叛逆精神。

(这里基本上分析了崔莺莺这个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简单赏析[二煞]

过渡语:曲终人散,四顾无人之际,莺莺与张生倾诉私情。同学们能否从这曲中找出一个字来描绘莺莺离别之时的心理活动?

明确:怕

“怕”什么?(怕“停妻再娶”;怕“金榜无名誓不归”。)

为何“怕”?(莺莺的担心是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是有现实基础的。)

小结:

莺莺这个艺术形象的典型意义及时代局限性:莺莺的倔强与叛逆的行为表现了她的轻功名,重爱情的反封建精神,但是我们也可以窥见封建时代妇女身上所承受的巨大压力,以及在男尊女卑的社会里妇女悲惨屈辱的地位。莺莺的痛苦是一种不能主宰自己命运的痛苦,所以让人无限同情;她的倔强与叛逆让人无限佩服。

最后“惜别目送”部分,哪个字能够概括莺莺当时的眷恋和失意?

明确:念(眷恋,失意)

3、 拓展学习视野,欣赏越剧片段。

(教学设想:通过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欣赏越剧《西厢记》中的节选部分《长亭送别》,进行视听享受来激发兴趣;通过观后讨论,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鉴赏能力和培养创新能力。)

四、结 语:

《长亭送别》给人以深沉的美感享受,它是一首真挚的抒情诗,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是一支动人心弦的离情歌。所以,这样的好作品如果不去看,不多读,岂不是太可惜了吗?

五、作 业:

1、 搜集有关“送别”的诗、词、曲、文、赋,能否作专题研究?

2、 以“送别”为题写一篇700字左右的文章,能否吟诗填词作赋?

3、 体验美感,进行美的享受,能否背诵文中较多的曲词?

4、 能否从文中找出几副对联?或者根据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自拟几副对联?

5、 用心读王实甫的原著《西厢记》,能否写一篇有见地的读后感?

(设想:作业本着“因人制宜”原则,可以独立完成,亦可以小组完成,给予充分时间,体现开放性,独立性,合作性,注重过程,讲究体验,力求质量。)

附板书设计:

长亭送别 (元)王实甫(《西厢记》节选)

主要情节:送别途中——长亭饯别——临别叮嘱——惜别目送

感情变化:痛——————恨——————怕——————念

(愁苦,怨恨)(依恋,无奈)(担心,害怕)(眷恋,失意)

崔莺莺:轻功名 重爱情 叛逆 倔强

王国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景:碧云天 黄花地 西风紧 北雁南飞 霜林染醉

交 融(烘托气氛 诗情画意 化用诗词 加深意境 促人想象)

情:痛(愁苦,怨恨)

【长亭送别教案】相关文章:

《长亭送别》教案11-08

长亭送别教案08-30

《长亭送别》教案15篇11-08

实用的《长亭送别》教案四篇02-27

长亭送别原文及赏析08-17

《长亭送别》教案模板汇总6篇03-02

《长亭送别》教案集合五篇03-02

《长亭送别》教案模板合集十篇04-07

《长亭送别》教案范文集锦7篇10-09

《长亭送别》教案集锦十篇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