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调研报告>《以全面发展促进农村稳定的调研报告

以全面发展促进农村稳定的调研报告

时间:2022-05-18 11:12:00 调研报告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以全面发展促进农村稳定的调研报告

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工作,保一方平安、构建和-谐社会,是对我们基层党委执政和工作能力的的检验,为了切实做好维护农村稳定各项工作,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我镇人大主席团就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工作进行了调查研究.

以全面发展促进农村稳定的调研报告

一、当前造成农村社会不稳定的因素的主要方面

1、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问题作为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因素有了新的表现形式,这就是“征地补偿”。随着道路建设的发展和工业开发、小城镇建设的推进,建设性项目征地范围逐渐扩大,但由于不同期项目的补偿政策不统一,就容易引起农民的不满情绪。征地补偿问题牵扯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农民在这个问题上是空前团结的,在形式上往往表现为集体上访或越级上访,如果处理不妥,将可能会激化为群体性事件。从我镇信访形势来看,反映土地方面问题的占相当一部分。村干部在这个问题上基本上没有发言权,因为群众认为他们是政府代表,替政府讲话,因此对他们不信任,有发言权的往往是村中真正德高望重的人。我们在处理涉及征地事件时,一定要千万谨慎。

2、农村村务公开问题。

农村村务公开、财务公开是农民实行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一项重要举措,大多数农民对于这项关系自身利益的事情相当关心。但是, 

在有些村组,村干部却对这项工作并不热心,所以造成村务尤其是财务的公开不规范、不彻底,甚至是流于形式,引发群众上访造成农村社会不稳定。

3、农民法制意识问题。

虽然法制建设在农村逐步加强,但受观念影响,部分农民还不习惯用“法”来解决争端,而依靠单纯的“私力”解决,明明违了法,还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

4、农村干部的工作问题。

一方面有些镇村干部工作作风飘浮,群众观念淡薄,工作方法简单,激化了矛盾,造成了干群关系紧张;另一方面由于某些考核制度的不合理,逼得下面要么弄虚作假,要么侵犯农民的利益,把干部直接推向农民的对立面。

5、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加上农村文化的相对缺乏,赌博迷信等违法犯罪活动在一些农村地区发展蔓延,已成为诱发多种犯罪的社会毒瘤。

二、引发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

1、经济上的因素。

经济的发展,拉大了贫富差距,人们的致富能力不同。在欲望与能力不相称时,促使一些人铤而走险,通过种种不正当手段谋取利益。这就导致不讲信用、坑蒙拐骗等丑恶现象的增加,引民不稳定因素。

2、政治上的因素。

群众有气就要出,我们的办法就是要使群众有出气的地方,有说 

话的地方,有申诉的地方。要让群众能经常表达自己的意见,使他们有意见就能提,有气就能出。有小民-主就不会来大民-主。群众把气出了,问题尽可能解决了。而从目前来看,镇村干部下组入户少了,针对农民的会议也开得少了,与农民面对面的沟通少了,群众直接向干部和组织反映情况的机会也少了,农民参与政治的渠道相对变窄了。这就使得农民对政府的了解下降、信任下降,不寻求正规渠道、手段解决问题,造成社会的不稳定。

3、文化上的因素。

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的不可避免的社会矛盾和冲突,对农民的思想也产生了深刻的冲击和影响。农村社会分化带来多元化的社会形态,农民的社会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观念亦面临分解与重建的过程。但是由于规范的制定远远落后于变革的速度,旧的价值观念丧失对大众的内在约束力,而随着外来文化和城市文明的传播,广大农民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结构将会不断趋于丰富和多元化,一些与主流意识形态不同甚至相反的价值观念也会大量涌现,致使各种观念相互碰撞与冲突频发。社会所倡导的价值标准与实际生活中人们所奉行的行为准则在许多方面相背离,使得人们在处理集体与个人、公与私、义与利等重大问题上愈来愈向后者偏移,农村各类关系的调节由道德杠杆为主逐步演变为利益杠杆为主,利己主义思想逐渐抬头。于是在围绕宅基地、承包田、农民负担、计划生育、投工投劳等利益,产生了干部与群众、群众与群众等诸多矛盾体。这些矛盾如果得不到及时疏导和化解,就可能激化,导致经济、民事纠纷上升,不稳定因素增多。

4、制度上的因素。

村级组织对社会稳定工作重要性缺乏认识,治保会、调解会力量不足、战斗力不强,护村队、护厂队作用没有发挥,各项工作措施没有落到实处,导致基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水平得不到提高。基层安全措施不能落到实处,重宣传轻管理。许多措施和制度在制定或者评比、挂牌后,就不注意加强经常性工作,出现号召多,过硬措施少,指导、推动、督促、检查的力度更加不够,造成责任不落实、工作没人抓,引发安全责任事件。

三、发挥基层党委在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主要措施

1、完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实践证明,一个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对农村社会稳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要继续发扬党内民-主,扩大群众参与,深入实践和推进村党组织班子的“直选”工作,夯实党组织的群众基础,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要建立健全村治保会、村调委会等基层综治机构建设,选好配强治保会主任、调委会主任,充实人员力量,加强业务培训,提高综治工作水平,充分利用他们的地缘、人缘优势,发挥他们在维护基层农村稳定工作中的主力军作用。要组建治安义务巡逻队,充分挖掘民力资源,利用广大群众参与治安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组织志愿者队伍,结合各地实际,开展重点部位、重点地段、重点时段的治安巡逻。要发挥出警务室作为治安巡防的主力军作用,做好本辖区范围内的治安防范工作。同时完善健全农村群防群治网络。

2、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通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和学习型家庭、学习型社会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深入开展文明示范户、卫生示范户评选广泛开展农村群众性文化活动,推进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建设,用先进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占领农村,推动农村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发展。加强学校教育,注意对青少年的教育保护,预防违法犯罪。切实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在民-主和法治的社会里,权利的行使与义务的履行一样,都有利于社会发展和稳定。人民群众的权利得到切实保障,社会稳定也就有了保障。我们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完善村级组织内部的监督制约机制,提高决策水平,深入实施村务公开工作,提高村务的透明度,保障村民的自治权利和民-主权利。

3、加强农村法制宣传。

要以开展民-主法制村建设为契机,针对农村和农民的特点,以普法为先导,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普法教育活动,在普法的内容、形式、组织领导等方面都要有所创新。首先在普法的内容上,应着眼于提高广大农民的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围绕农业、农村中心工作,开展有针对性的普法教育活动。着重抓好五大类法律知识的普及教育:一是民-主政治类的法律知识,二是维护稳定类的法律知识,三是民事经济类的法律知识,四是基本国策类的法律知识,五是农业生产类的法律知识。通过这些与农村工作、农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大大提高农村群众的法律知识水平,增强农村群众的法制意识和观念。其次,在普法的形式上,对村干部和普通村民应分别采取

不同的方式进行。对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可以采取组织集中学习培训的方法进行,对普通村民则可由村干部带动学法,向村民宣讲-法律知识,并利用有线电视、广播、宣传栏、图片展览、印发法制宣传资料,举行文艺演出等多种方式,开展经常性、形象化的法制宣传教育,寓教于乐,使普法教育渗透到村民的日常生活中去。最后,在农村普法的组织领导方面,农村基层组织应落实相关的普法教育保障措施,如建立村干部定期学法制度、普法考试制度,落实一个固定的普法教育场所,建立一个固定的法制宣传栏,每年要有一定的普法经费等,从而推动普法教育活动正常有序开展。加强村规民约的建立完善,从源头上加强对不稳定因素的控制。

4、加大对农村弱势群体的救助力度。

全面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到应保尽保。深入实施城乡居民合作医疗,缓解和减轻群众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提高农村居民健康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5、深化平安创建工作。

推进平安村创建工作,巩固创建成效,在创造特色、探索经验上下功夫,努力使每一个地方和单位、每项活动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经验,营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社会治安环境。创建过程中要切实加强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基层组织配套建设,充分发挥村委会、调委会、治保会等组织的作用,加强对党员群众的教育管理,真正做到“看好自己的门,管好自己的人,办好自己的事”。加强司法所建设,强化为农服务的法律援助职能,做好重点人群管理,主要包括做好“归正”人员、涉毒人员的安臵帮教工作,落实防范控制措施,防止、减少重新

违法犯罪;加强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中心建设,做到“底子清、台帐齐、责任明”。开展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农村恶势力,坚持从重从快的的“严打”方针,对农村各种黑恶势力团伙及其成员,进行全面及时的打击,彻底摧毁农村黑恶势力犯罪分子及其残余分子。提高防范水平,特别是要加大科技投入,推广技防促防范,通过安装电子监控装臵等高科技手段,对要害部位和要害部门实行全天候监控,提高专业防范水平。

6、预防和化解各类矛盾纠纷。

要完善预警机制,建立健全公共性、突发性、群体性事件的处臵预案,建立健全不稳定因素排摸机制,并使之规范化、制度化,同时坚持集中排查和经常性排查相结合,及时掌握新问题、新矛盾。加强司法信访联动中心建设,完善调处网络,发挥综合优势,尽可能把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探索建立农村社会稳定评估预警体系。创新解决矛盾的体制改革技术手段,探索建立纠纷双方自主谈判协商制度,由乡镇或村为纠纷双方提供一个平台,鼓励农民通过平等协商的办法解决问题,并使之形成制度章程。总之,我们要努力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工作,为新农村建设贡献出应有的力量。

下坡店村关于如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调研报告2016-12-26 20:33 | #2楼

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进一步探索新形势下如何加快我村经济发展的新途径,促进我村经济、快速、健康、协调发展,XXX村两委班子成员根据《XXX村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方案》的安排,于4月中旬组成调研组,就如何实现“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全村经济社会发展”下村进行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和取得的成效

XXX村位于XX镇北部,村域面积3.3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604人,现有耕地面积1812亩。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和市、区、镇、政府对于“三农”问题的日益重视和农业投入的不断加大,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相继出台和贯彻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我村经济稳步发展,村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科技文化教育发展加快,我村经济与各项社会事业正在朝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一)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逐步提高

深入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积极探索农民增收良策,经济实现较快发展。几年来,我村由于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经济发展迅速,入住企业2家,其中:北京XXXX保健品有限公司,在2015年上缴国家税金1600万元,成为我区重点企业之一,同时为本村村 1

民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XXXX小区开发63万平方米,现已入住,房地产也已成为我村经济发展支柱,从而带动了我村的建材业、交通运输业、商饮服务业的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也有了长足发展,现有幼儿园1所、小学校1所、职业高中1所,XXXX大学2004年入住我村,现有学生4500余人。

(二)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生活环境不断优化

在国家政策和区、镇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村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项目,实施了村民饮用水改造,安装了净化水设备,组织实施了厕所改造、道路建设、环境整治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计生工作稳步推进,村民文化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三)民-主法制不断健全,基层组织进一步加强

在国家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大环境下,广大干部和党员群众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普遍增强,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农村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

综上所述,可见我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制约我村经济繁荣、社会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

二、 主要困难和突出问题

(一)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

我村的农业总体上还是粗放生产,加工能力低。在农作物种植和畜产品养殖过程中,更多地追求数量的增长,不注重质量的提高,更忽视了品牌效应,盲目效仿和低水平发展,且多以零散种养为主,尚 2

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

(二)劳动力素质偏低

当前,绝大多数农民的素质不容乐观,突出表现在:农民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在思想素质当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的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在文化素质方面,村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由于农民科技知识低下,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在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靠体力打粗放工,严重地制约了农民的增收。

(三)社会事业建设滞后

我村在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教育等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还没有文化活动室和相应图书,缺乏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和体育活动。

(四)基层组织建设依然薄弱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基层广大党员、干部难以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新意识不强。部分党员干部在工作上思想僵化、工作被动、疲于应付。二是农民的法制意识淡薄。农村法制建设相对滞后,法律在调整和划界社会矛盾、维护公民合法权益过程中,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农村社会法治文化的程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三、发展思路和几点建议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系农村,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就下坡店村的具体情况而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当前思路可以理解为:努力推进和实现农村的农业产业化、农民知识化、村庄文明化、保障社会化和管理民-主化。

农业产业化:加快农业结构调整,鼓励发展适度规模化经营。

农民知识化:大力发展义务教育,加大对农民科技文化知识教育和免费的实用技术培训,让他们能掌握一项致富的技术,加大对外出务工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加强对农民应掌握的经营管理知识的教育,培养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新型农民。

村庄文明化:采取农村饮用水改造、厕所改造、实行人畜分离和垃圾集中处理等措施,改善我村卫生状况;改变传统观念,提高农民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保护的意识,同时加大对农村公路、太阳能路灯等基础设施建设,树立良好的文明村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和-谐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保障社会化: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积极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建立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救济制度。

管理民-主化:引导村民积极参加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活动。全面实行村务公开、民-主监督等制度,保障农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

面对当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和新要求,针对我

村的实际,现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一)加快城乡统筹,促进和-谐发展

面对当前城乡发展的差距和矛盾,要始终把发展农村生产力、建立现代化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放在第一位,全面提升农村经济发展。

(二)加快农业产业化,建立农民收入增长机制

在积极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此外,要积极组织实施好“阳光工程”,加强对外出务工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和就业率。

(三)抓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

对我村来讲,要根据有特点,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搞好本村规划建设。

(四)继承与发扬并重,促进村风文明建设

村风文明建设,通过定标准、树典型,加强监督,奖惩分明等方法,建立健全村风文明的评比奖励机制;文化活动要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农民发展民俗文化表演;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先进文化在农村的传播速度和覆盖范围;要继承并发扬农村自身拥有的文明传统,提倡尊老爱幼、邻里团结、爱护公物、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等良好村风民俗。

(五)村基层组织应加强自身建设,及时向村民传达中央的政策,通过民-主决议等形式,听取村民-意见,调动村民积极性,在村民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加强村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

村民生活质量;村民应充分利用已有的条件,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加强监督,促进继承组织的政治文明建设。

四、结论

新农村的建设不仅仅是经济层面上的建设,而是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各个方面全面发展的建设;新农村发展的中心不仅仅是使农民增加收入,而是全面提升农民素质,让农民更好的发展;新农村的建设不仅仅是让农民去干,而是村中的基层领导带头去干,去为农民服务。

XXX村党支部 XXX

2015年4月17日

【以全面发展促进农村稳定的调研报告】相关文章:

农村调研报告02-01

农村建设调研报告04-22

农村环境调研报告05-12

农村调研报告15篇03-16

农村养老问题的调研报告04-10

农村留守儿童调研报告03-22

农村管理现状调研报告12-22

农村土地问题调研报告04-06

农村社区建设工作调研报告01-30

农村环境整治调研报告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