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新常态>《适应新常态调研报告

适应新常态调研报告

时间:2022-05-18 09:34:33 新常态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适应新常态调研报告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服务业是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引领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引擎、新动力。xx-xx年,xx-xx服务业经济总量迈上万亿新台阶,占GDP比重回升到40%以上,成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力量。2015年,xx-xx应进一步转变观念,优化环境,突破重点,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

适应新常态调研报告

一、xx-xx年xx-xx服务业发展进入新常态

(一)经济总量迈上万亿新台阶,占GDP比重回升到40%以上

xx-xx年,全省服务业经济总量保持较快增长,实现增加值11349.93亿元,比上年增长10.5%,进一步扭转了xx-xx年以来服务业比重持续下降的局面,占GDP比重回升到40%以上,达到41.5%,比上年上升1.3个百分点。服务业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上升,达到42.6%,比上年提高5.6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长4.1个百分点。

从行业看,xx-xx年,全省金融业实现增加值1372.61亿元,比上年增长14.6%,在服务业主要行业中增长速度最快;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1181.58亿元,比上年增长9.2%;批发和零售业实现增加值2143.21亿元,比上年增长7.6%;住宿和餐饮业实现增加值635.32亿元,比上年增长6.4%;受宏观调控的影响,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1062.71亿元,仅比上年增长6.6%。

(二)全省服务业投资保持较快增长

xx-xx年,全省服务业累计完成投资13033.94亿元,比上年增长23.1%。虽然增幅比上年下降3.3个百分点,但高于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增速2.7个百分点,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进一步上升,超过了一半,达到53.6%,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服务业亿元以上投资项目3637个,比上年增加820个,增长29.1%,完成投资6793.24亿元,比上年增长33.6%,为服务业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服务业税收持续增长,从业人员明显增加

xx-xx年,全省服务业税收累计完成1699.44亿元,比上年增长15.5%,对税收增收贡献率达51.3%,占全省地方财政总收入的41%以上,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服务业从业人员1366.2万人,增长3.8%,占全省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37.1%,比上年提高

1.4个百分点,服务业的从业人员明显增加,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进一步增强。

(四)行业内部呈现各具特色的新常态

1.金融业带动了全省服务业的发展

xx-xx年,全省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保持较快增长。到12月末,全省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36494.82亿元,比年初增加3591.99亿元,增长10.9%。各项贷款余额25289.82亿元,比年初增加3408.80亿元,增长15.6%,贷款增幅高于存款增幅4.7个百分点,有力带动了全省经济特别是服务业的发展。

2.传统消费品市场平稳向好,网上零售额大幅增长

xx-xx年,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806.27亿元,比上年增长12.8%。其中,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7644.28亿元,增长13.6%。全省城镇共实现消费品零售额9884.04亿元,增长12.7%;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922.23亿元,增长13.2%,乡村市场增速快于城镇市场0.5个百分点。商品零售增速稳中有升,餐饮收入相对低位徘徊。全省商品零售11069.56亿元,增长12.9%;餐饮收入736.72亿元,增长10.8%。网上零售保持快速增长,对消费品市场增长贡献较大。全省限额以上单位网上零售额156.4亿元,增长88.7%,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总体增速高75.9个百分点,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1.3%,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0.7个百分点。

3.旅游业实现持续快速增长

xx-xx年,全省旅游业总体运行态势良好,国内旅游消费兴旺,入境旅游市场回暖,旅游产业景气水平上升。据统计,全省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4.72亿人次,超过上年0.63亿人次,增长15.5%。实现旅游总收入3752.11亿元,超过上年546.50亿元,增长17.1%。

4.交通运输和邮电业保持较快增长

xx-xx年,全省各种运输方式累计完成货运量15.47亿吨,比上年增长15.2%;货物周转量5798.12亿吨公里,增长15.1%;客运量10.37亿人,增长10.1%;旅客周转量1458.24亿人公里,增长13.0%。

xx-xx年,全省邮政业业务量累计完成98.66亿元(不包括邮政储蓄银行业务),比上年增长33.1%,全国排名第10位。主要传统邮政业务函件、包件和报刊等呈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但快递业务创历史新高。全省规模以上快递企业业务量累计完成3.31亿件,比上年增长50.7%,日均完成90.8万件,业务总量居全国第10位。全省规模以上快递企业业务收入累计完成41.38亿元,增长44.9%,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个百分点,排名第9位。

xx-xx年,全省电信业累计完成业务总量621.69亿元,比上年增长17.4%。全省电话用户总数达到5514.2万户,其中移动电话用户4606.8万户。全省互联网宽带用户为869.7万户,比上年净增56.4万户,增长6.9%。长途光缆线路长度达到3.03万公里,比上年增加2219公里,增长7.9%。全省电话普及率达到94.8%,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其中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79.2%,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

5.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小幅增长

xx-xx年,全省商品房销售面积5601.98万平方米,增长5.7%,比上年增幅下滑25.5个百分点。其中:住宅销售面积5002.60万平方米,增长5.0%,比上年增幅下滑26.6个百分点。全省商品房销售额3088.31亿元,增长10.7%,比上年增幅下滑26.3个百分点。其中,住宅销售额2543.76亿元,增长10.1%,比上年增幅下滑26.6个百分点。

二、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服务业占GDP比重与全国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产业结构的新常态表现为服务业占GDP比重处于主导地位。2015年,全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6.1%,首次超过第二产业,xx-xx年又进一步上升到48.2%。xx-xx年xx-xx服务业占GDP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7个百分点,比本省第二产业低5.4个百分点。全国31个省(市、区)服务业占GDP比重排序,xx-xx居第19位,与GDP排全国第9位相差了10位,不仅远远低于广东(49.1%)、浙江(47.9%)、江苏(46.7%)、山东(43.5%)等沿海经济发达省份,而且低于黑龙江(45.1%)、贵州(44.6%)、甘肃(44.0%)、海南(51.9%)、云南(43.2%)等经济欠发达省份。在中部六省中xx-xx排第3位,比山西(44.1%)和湖南(42.2%)分别低2.6和0.7个百分点。xx-xx年各市州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除武汉市(49.0%)、恩施州(41.1%)和神农架林区(50.3%)超过40%外,其他市州均低于40%,其中宜昌(29.4%)、襄阳(29.5%)、鄂州(28.9%)、潜江(28.7%)和天门(28.4%)等5市在30%以下。

(二)服务业市场化低,开放程度还不高

经济新常态要求制度环境呈现新常态,主要表现为:由政府主导型经济体制转为市场主导型经济体制,政府则由权力型政府转为服务型政府、由经济型政府转为社会型政府,真正发挥市场在资源分配中的决定性作用。目前我省工业和建筑业中的国有经济比重都下降到了一个较低的比例,但在服务业中,除了商业、一般服务业、公路运输等部门外,其他很多行业如金融、保险、电信、铁路、航空等几乎是国有经济一统天下,保持着绝对的垄断地位,非国有经济比重很低。这些服务行业由于基本上游离于市场体制之外,感受不到内外开放条件下激烈的国际冲击和国内竞争,很多部门依然受到较强的政府调节,接受政府的定价或调价指令,即使在经营亏损时也能够获得财政补贴,导致企业经营管理水平长期难以改进,劳动生产率提高的进程缓慢。而对教育、文化、医疗卫生、新闻出版、城市公用事业等一些具有双重性质的服务行业,只看重其公共服务、社会福利、意识形态等非经济职能,忽视其作为产业的经济含义和要求,影响了这些行业的正常发展。

(三)服务业内部结构不优,发展后劲还不足

经济新常态中的消费结构新常态表现为“学乐康安美”(学习、快乐、健康、安全、美丽)的需求占比越来越高,“吃穿住行用”需求的占比相对下降。从各行业占比来看,xx-xx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以及住宿和餐饮业这三个传统服务业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4.9%,而金融业占比仅为12.1%,具有高知识含量和

高附加值的信息技术服务、文化创意、动漫产业、服务外包、新型消费等新兴服务业尚未形成规模和竞争优势。

从服务业投资结构看,xx-xx服务业投资偏重于房地产业和基础设施,直接用于扩大和提升现代服务业有效供给和需求的比例较小。xx-xx年服务业投资中,房地产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这四个行业投资占全部服务业投资比重达79.4%,而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投资比重均低于1%。对科学研究和高技术服务业投入不足不利于服务业的结构转型,减缓了服务业发展速度。

(四)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亏损面较大,扭亏增盈任务还很艰巨

全省5148家重点服务业企业财务状况统计数据显示,xx-xx年1-11月共有1246家企业经营出现亏损,亏损面为24.2%,接近四分之一,亏损额达129.4亿元。其中,亏损千万元以上的企业共有117家,亏损额达113.4亿元,占全部重点企业亏损额的87.6%,行业主要集中在,交通运输和仓储业亏损额达85.8亿元,占全部重点企业亏损额的66.3%;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亏损额达12.7亿元,占全部重点企业亏损额的9.8%;商务服务业亏损额达9.6亿元,占全部重点企业亏损额的7.4%;文化和体育业亏损额达4.2亿元,占全部重点企业亏损额的3.2%。亏损过亿元的企业有15家,亏损额达83.8亿元,占全部重点企业亏损额的64.8%,其中武汉铁路局亏损40.8亿元,武汉公交集团公司亏损18.1亿元,两家企业亏损额合计达58.9亿元,占全部重点企业亏损额的45.5%。加大扶持和改革重组力度,继续提升企业盈利能力仍是当前我省服务业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

三、新常态下促进xx-xx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xx-xx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引领新常态”的提出,意味着对新常态认识的逐步深化。经济新常态是我们期望出现的经济较理想的状态,它不会自动出现,需要进行引领,以走向好的经济新常态。针对新常态下xx-xx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如下引领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服务业发展考核评价力度,引导各地把思想统一到新常态上来

适应新常态,要紧紧抓住改革创新这个核心要素。思维模式决定发展高度。思想能否破冰,直接决定着行动能否突围。这就要求我们要自上而下地重新制定对各级党政领导政绩考核的主要指标体系,引导各地把思想统一到新常态上来,高度重视服务业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主导作用,把加快服务业发展作为首要战略,努力营造服务业蓬勃发展的局面,形成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浓厚社会氛围。要立足省情和比较优势,完善相关产业政策,突出本地特色,逐步形成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产业政策体系,推动xx-xx率先迈入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工业4.0时代,把服务业打造成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和新引擎。要加大服务业发展考核评价力度,优化绩效考核办法,对各地、各有关部门服务业发展情况进行考评,强化结果运用,确保各项工作部署落到实处。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工作实际和职责分工,制订目标任务,定

期督促检查,确保责任到位、任务落实。

(二)深化改革,为服务业发展营造良好大环境

加快服务业领域改革步伐,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增强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和启动效益,采取多种形式培育服务业市场主体。一是加强政策支撑。逐步扩大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规模,落实促进服务业跨越发展的产业政策、税收优惠政策、价格政策、土地供应政策。综合运用贷款贴息、经费补助和奖励等多种方式支持和鼓励各类现代服务业企业发展。建立和完善贷款担保体系,为服务业企业提供规范的信贷融资服务。二是放宽市场准入。加快垄断行业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放开服务业市场准入,破除垄断壁垒,引入竞争机制,鼓励和引导外资和民间资金向现代服务业转移,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三是推动企业主辅分离。鼓励企业将“营改增”辅业从主业中剥离出来,集中力量做大做强主业,由“高、大、全”向“精、细、专”方向发展,加快重点产业发展壮大和转型升级,提升生产效率和核心竞争力。

(三)加大投入,推动产业升级

经济新常态要求真正发挥市场在资源分配中的决定性作用,引领市场把优质资源投向亟待发展的服务业。政府投资要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激励社会资金投入服务业,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服务企业。在保持服务业投资不断增长的同时,合理选择服务业投资重点方向,提高投资效果,把工作重点放在调整优化投资结构上,让产能过剩、污染较大和两高行业的投资增速降下来,把金融保险、信息传输、中介服务、物流等现代服务业的投资提上去,提高整体服务功能。加大服务业示范园区投资力度,加快引进研发设计、文化传媒、网络信息等创意企业,努力使服务业结构由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功能由自我完善型向为区域服务型转变。充分利用资本市场,让优质服务业企业直接上市融资。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赴境外战略性投资,开展海外并购和重组,参与全球竞争。对亏损企业加大资产重组与整合,尽快实现扭亏,帮助其走上健康发展道路。

(四)让更多人共同富裕,释放服务消费潜力

经济新常态要求财富分配结构转型,即由原来主要强调国富向主要强调民富转型,由原来主要是少部分垄断行业致富向更多行业共同致富转型,由原来少部分人富裕向更多人共同富裕转型。一是要确保收入增加,增强消费能力。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着力提高城乡中低收入居民收入,建立健全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长效机制,增强居民的实际购买力;二是要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升消费意愿。加大社会保障资金的收集力度和筹资融资能力,使职工老有所养,失有所供,病有所治,消除居民生活后顾之忧,提高居民消费预期;三是要培育消费热点,释放消费潜力。大力改善服务消费环境,完善消费政策,提倡健康、文明的消费方式,推动旅游消费、汽车消费、文化消费、个性化和定制消费,培育新的消费热点,促进居民消费由生存型向发展型、享受型转变。

(五)积极实施服务业“五个一百”工程,带动全省服务业大发展

围绕省政府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战略部署,省级要重点抓好100个服务业改革试

点和示范园区,重点培养100名现代服务业领军人才,重点扶持100家服务业龙头企业,重点培育100个服务业知名品牌,重点推进100个服务业重大项目,以此带动全省服务业突破性大发展。在省级实施“五个一百”工程带动下,全省各地要适应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趋势,因地制宜引导服务业在本地区的中心城市、制造业集中区域、现代农业产业基地以及有条件的城镇等区域集聚,实现规模效益和特色发展。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研究制定本地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战略部署,在服务业重点项目、企业、品牌、人才及支持措施等方面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和实施方案。要大力推动新技术在服务业领域的应用,鼓励企业开展科技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发展新兴服务业态。推动服务业与工业、农业等在更高水平上有机融合,促进服务业向制造业生产全流程、全产业链的渗透与融合,拓宽服务业发展空间,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

如何适应经济新常态专题调研报告2017-01-06 16:10 | #2楼

9月9日,在全市依法用地工作会议上,决定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如何认识宿迁新优势、如何适应经济新常态、如何推进转型新发展、如何实现民生新改善、如何谋求改革新成效”的“五新”大调研大讨论活动,目的就是推动宿迁转型发展、绿色发展、生态发展。围绕“五新”大调研大讨论活动要求,我局深入开展学习、讨论、调研工作,就如何适应经济新常态形成了一致意见。

一、找准自身定位,精准把握经济新常态的深刻内涵

经济发展要适应“新常态”,这是中央基于我国阶段性特征,对当前经济形势作出的重大审度和判断。国土资源管理工作要准确理解这一特征,着力提升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专业能力,深入分析国土资源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变化和新要求,找准工作切入点,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坚强保障。

就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看,首先要看到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做好工作的信心来源。同时,我国正处于经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等“三期叠加”阶段,机遇与挑战并存。因此,既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又要在战术上高度重视和防范各种风险。

从国土资源管理看,也要适应新常态。在职责定位上,国土资源部提出“尽职尽责保护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尽心尽力维护群众权益”,这一定位符合中央有关精神要求,已经贯彻到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施政施策的具体工作中。。因为征地补偿、小产权房等引发的涉土信访问题不断出现,今年以来我局共接来信来访45件,其中反映小产权房问题17件,涉及被征地农民补偿问题7件。到省上访13件,反映到部2件。对这些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必须高度重视,及时查处规范。我们必须牢固树立群众观念,把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作为国土资源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落实到国土资源管理的各个环节,充分尊重和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确保实现和维护好群众权益。

二、突出工作重点,明确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工作举措

学习贯彻落实市领导关于“五新”大调研大讨论的重要讲话精神,重点在全面把握精神实质,领会工作要求,将市领导同志重要讲话精神融入到工作实践中,全面促进工作提升。

(一)完善机制,尽职尽责保护国土资源。一是加大源头管理力度。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 “严守耕地保护数量和质量红线”的政策要求,强化综合执法和日常巡查,坚持日巡查、周通报,严肃查处违法重点地区和重大典型案件,在建或新增违法用地项目一经发现,及时交办、制止。严格落实国土管理共同责任,加强各类新上项目用地审批,切实建立起良好的国土资源管理秩序。二是加大督查问责力度。严格按照《宿豫区违法用地整改工作责任追究办法》有关规定,对有关人员加强监督考核,必要时对乡镇、园区主要负责人停职检查,专职负责违法用地整改,限期整改仍无实质性进展的,一律进行组织处理。三是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建立基本农田保护范围全覆盖、责任要求全公开、巡视检查全天候的工作机制,合理划分基本农田保护片区、埋设保护界桩,确保基本农田保护到边到界;每年签订基本农田保护责任状,设立保护责任公示牌,将工作责任要求明确到单位、落实到人头。同时规范农村土地流转,严格控制耕地非粮化、非农化。四是保障耕地占补平衡。针对土地管理开发整理后备资源匮乏的情况,千方百计挖掘新增耕地潜力,储备实施项目,保障资金投入,切实抓好土地整理工作,确保实现占一补一、耕地资源动态平衡。

(二)开源节流,节约集约促进科学发展。一是严格执行《限制用地项目目录》和《禁止用地项目目录》,按照“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要求,实行差别化供地政策。加强工业项目用地审核,由政府牵头,多部门联动,实施开工、竣工联审,对项目产业政策、投资规模、投

资强度、容积率、用地规模进行审核把关。二是及时对接省市新的土地利用计划指标分配政策,按照“重大项目靠点供、基础设施靠独立选址、重点项目靠地票、一般项目靠盘活”的用地思路,千方百计争取各类计划指标,全力以赴做好来龙新城、3大园区和2个工业集中区的用地服务工作。确定重点项目专人服务制,完善用地报批限时报出制,在有计划指标的情况下,向上报项目“零停留”,在指标紧缺的情况下,通过积极帮助争取点供、独立选址、调剂支持等方式解决。力争全年争取更多的点供和独立选址项目。三是完善工业用地供应机制,积极探索和落实工业项目用地“先租赁、后出让”制度,建立低成本进入、规范升级和依法退出的节约集约用地机制。重点清查各园区、新城和乡镇2015年以来用地项目,制定闲置土地清理盘活方案,整合和再开发低效用地。探索存量工业用地退出激励机制和国有经营性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用地有偿使用。四是深入研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估修改政策,积极争取规划流量指标的释放,解决规划空间不足和布局不均衡问题。进一步优化城乡土地利用结构、布局,统筹安排规划空间,以节约集约用地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生态文明建设。

(三)强本固基,尽心尽力维护群众权益。一是认真落实省政府93号令和《宿迁市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办法》,加强与区人社、农工、财政等部门沟通协调,切实做好征地补偿安置工作。严格执行征地程序,维护好农民合法权益。二是健全完善农村产权权益实现机制。加快农村地籍调查工作,推进集体土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完成符合条件的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做好集体建设用地基准地价制定和更新工作。加强宅基地依法收回、自愿退出机制探索,制定宅基地退出补偿标准。搭建流转平台,合理确定国家、集体和个人收益分配,保障农村集体和农民合法土地财产权利。三是及时解决涉土信访问题,针对当前涉土信访案件较多,个人上访、集体上访和越级上访时有发生的现状。提请各园区、新城和乡镇高度重视,密切关注,切实做好辖区内的土地信访稳定工作,尽早将问题处理结束,防止事态扩大。

(四)正风肃纪,勤政廉政树立国土形象。适应“新常态”,不仅是经济上适应,作风建设上也要适应。一是始终抓住作风转变硬手腕。深入开展和巩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切实转变作风建设上存在的问题。多管齐下找准找实问题,立行立改促进作风转变。重点落实下基层调研的要求,结合经济运行态势、土地管理形势、土地制度改革要求等开展调研,及时把握趋势性、前瞻性问题。找准症结,打破思维定势,拿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并推进成果转化,进一步释放国土资源工作正能量,真正体现“民之所望,施政所向”。二是始终唱响爱岗敬业主旋律。在新的起点上,把“爱岗敬业、争先创优”作为队伍建设主旋律。通过层层分解目标,强化绩效考核,更大范围地组织公开承诺和述职,将岗位责任落到实处。

新常态企业党建调研报告2017-01-06 19:47 | #3楼

如何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加强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在非公企业中发挥党的政治核心和政治引领作用是目前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存在问题

1、党组织的覆盖率偏低。一方面,规模以上大企业基本组建了党组织,但规模以下中小企业多数未建的问题还非常突出。主要原因是企业党员少或者没有党员,相当大一部分“隐形党员”、“口袋党员”不愿意亮身份。另一方面,已组建的企业党组织不稳定,不是党员流动光了,就是支部书记“跳槽”了,致使有些非公企业党组织形同虚设,党建工作开展成了一句空话。

2、非公企业党组织书记队伍和党务工作者队伍薄弱。非公企业的现状是“打工书记”多,角色定位难;“新手书记”多,工作开展难;“矮子书记”多,发挥作用难;“流动书记”多,队伍稳定难。党组织书记和党务工作者队伍很不稳定,很多企业缺少合适的党务工作者,导致党务工作无人可干。

3、企业主不重视、不支持。一方面,随着市场化的不断深入,企业出资人数量逐渐增多,但党员企业出资人的数量较少;另一方面是企业出资人不重视党建工作,表面支持党建工作的多,但一建了之、不闻不问的不少。

4、非公企业党组织和党员作用的发挥不到位。受各方面条件限制,很多中小企业难以形成积极向上、和-谐进取的企业文化,直接导致党员作用发挥难。一方面是党员不想发挥作用。一些党员认为在非公企业不需要讲奉献,只要将分内工作干好,拿到工资就行,干好干多无非是为老板多创造点剩余价值。另一方面是老板意识不到党员的作用。一些小企业老板只将眼光盯住产量、产值,而很少考虑提升员工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构建健康企业文化等方面问题,只单纯地希望党组织组织员工好好工作、多出业绩,不希望以党组织名义提出意见、建议,更不希望接受监督,从而制约了党组织作用的有效发挥。

二、对策建议

1、抓好“两个覆盖”,即抓好非公企业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一是要发展壮大党员。要注重发展优秀职工,加大在生产一线职工、专业技术骨干和经营管理人员中发展党员的力度,努力实现职工50人以上的企业都有党员。要注意培养发展符合条件的出资人入党。要有组织地向非公企业推荐,输送党员职工,为组建党组织创造条件。二是要创新党组织设置方式。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设置党组织,凡是有3名以上正式党员、条件成熟的企业,一般都要单独建立党组织。对大量不具备单独组建条件的小型、微型企业,要发挥区域性、行业性党组织的作用,依托开发区(园区)、乡镇、村(社区)和行业协会等建立党组织。三是要坚持党群共建。对尚不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的非公企业,要依托工会、共青团等群众组织,积极做好联系职工群众、推优入党等工作,推动企业建立党组织。非公企业的党组织要加强对工会、共青团等群众组织的领导,以党组织建设带动群众组织建设。

2、发挥“两个作用”,即非公企业党组织要在职工群众中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在企业发展中发挥政治引领作用。重点开展好三类活动:一是企业发展类活动。包括:找准存在或将要出现的主要问题、整理制定可操作性实施方案的“金点子”活动;组织党员和技术人员抓住问题关键开展的技术攻关活动;帮助和引导企业塑造特有企业精神,形成共同经营理念的企业文化活动;广泛营造和宣传诚信意识、法律意识和民-主意识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二是党员管理类活动。主要的形式有:在一定的区域和范围内,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党员责任区活动;引导党员明确“三高”(党员的思想觉悟要高于普通员工,业务技能要高于普通员工,工作业绩要高于普通员工)、“三学”(党员要带头学理论、学技术、学管理)和“四先”(科学管理知识党员要先掌握、先进技术设备党员要先熟悉、岗位工作规范党员要先做到,急、难、险、重任务党员要先行动)的党员形象设计活动;开展理论培训、文化培训、技能培训相结合,党的基本知识、市场经济知识、法律知识相结合的党员培训活动。三是员工教育类活动。主要有: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生活空间,使广大员工安下心来,凝聚起来的亲情文化活动;运用法律手段,解决劳资纠纷、维护广大员工利益的维权活动;开展“爱企如家思想好、精心操作质量好、完成任务效益好、精打细算节约好,遵守纪律出勤好、学习技术进步好、爱护设备保管好、按章办事安全好、文明生产团结好、服从调度态度好”的十好评比活动;支持工会组织维护员工正当利益行动,团组织组织青年员工活动,妇女组织开展各项活动的群众组织活动。

3、加强“两支队伍”建设,即加强非公企业党组织书记和党建工作指导员队伍建设。在做好非公企业党组织书记学习培训、目标管理、工作考核,不断强化党组织书记党建工作第一责任人责任的同时,要真正把党建指导员责任落到实处,真聘、真管、真正发挥作用。首先要选好党建指导员队伍。要坚持标准、严格条件,结合企业实际,改变以往“单位报、组织派”的单线模式,采取“个人自愿、单位推荐、企业认可”形式,挑选出政治素质高,熟悉党务工作的同志担任党建工作指导员。其次,要用好党建指导员队伍。定期开展培训,加大党建指导员培养,帮助其熟悉业务工作,增强其党建指导员工作能力。明确工作职责,围绕协助建立党群组织,做好党员的教育管理和发展党员等方面,详细规定党建工作指导员工作任务。第三,要管好党建指导员队伍。建立定期汇报制度,党建指导员要保证每月深入非公企业2次以上,每半年召开党建工作指导员座谈会,听取工作汇报。建立考核评价制度,年底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考核验收。

4、强化“两个保障”。一是要强化体系保障。要进一步理顺非公企业党建工作领导体系、组织管理体系,配强配齐专职业务骨干,专门推进非公企业党建工作。二是要强化投入保障。要进一步加强出资人的教育引导,引导企业出资人真正重视企业党建工作,投入更多的资金用于开展企业党建工作。同时,各地党委也要建立财政投入制度,对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给予必要的财力支持。积极探索建立党费拨返制度,设立非公企业党建工作专项经费,用于奖补非公企业开展党建工作。)

【适应新常态调研报告】相关文章:

装潢调研报告12-03

关于调研报告12-12

人口调研报告12-10

统计调研报告03-02

校本调研报告02-23

抵押调研报告12-13

前期调研报告12-21

药店的调研报告01-26

旅游调研报告01-20

农村调研报告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