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措施>《地基不均匀沉降预防处理措施

地基不均匀沉降预防处理措施

时间:2022-03-19 22:48:47 措施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地基不均匀沉降预防处理措施

一.设计措施

1.在满足功能要求下,建筑体型应力求简单。建筑立面的高差不宜悬殊,尽量采用长高比小建筑;平面形状应力求简单,尽量避免凹凸转角,转折和弯曲也不宜过多,否则其整体性和抗变形能力就会降低。当建筑体型比较复杂时,如“工”、“E”字形等,在适当部位用沉降缝将其划分成若干个独立单元。沉降缝要求建筑物从屋顶檐口直到基础底部,把整栋建筑物竖向断开。如果拉开距离后的两单元需要连接时,应采用能自由沉降的连接构造。

2.相邻建筑物之间的影响。为防止相邻建筑物的附加应力扩散引起的地基不均匀沉降,造成建筑物的倾斜或裂缝,应保证相邻建筑物基础有一定的间距。

3.减轻或调整建筑物的荷载。尽量采用自重轻的结构形式,选用轻型的墙体材料,采用架空地板代替室内填土;采用覆土少,自重轻的基础形式;设置地下室或半地下室也是减少建筑物沉降的有效措施。

二.结构措施

1.设置圈梁和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对于砖混结构,在建筑物的墙体设置钢筋混凝土圈梁和构造柱,增强建筑物的整体性和抗弯刚度,它在一定程度上能防止或减少裂缝的出现,即使出现了裂缝也能阻止裂缝的发展。

2.减少或调整基础底面的附加压力。对同一地基上建筑物的相邻部分,如果基底附加压力不同,采用不同的基础形式,如荷载大的宜采用增大基底尺寸,来减小基底附加压力,降低沉降差异;如可采用整体刚度大的条基,交梁,筏板,箱基等形式。

3.设置施工后浇带。这种做法通常用在主楼与裙房的交接处,因为主楼和裙房的高度,刚度,荷载状况存在很大差别,对基础的作用力也不同,很容易引起基础的不均匀沉降,导致建筑的开裂。一般是在主楼和裙房的建设完工后,再用膨胀混凝土将两部分连接起来,使两侧基础连成一个整体。这是因为高层主楼和低层裙房完成后,大部分沉降已完成,剩下的沉降量就小了,这时连接起来,通过结构自行调整,到达了减小不均匀沉降的目的。

三.地基和基础措施 地基基础设计应控制其变形值,进行基础最终沉降量和偏心距离的验算。当天然地基不能满足建筑物沉降变形控制要求的,必须采取技术措施。例如:可采用打预制钢筋混凝土

短桩、砂井真空预压、深层搅拌桩、新型碎石桩等方法进行技术处理。基础设计时应有意识的加强基础的刚度和强度,调整不均匀沉降。同一建筑物尽量采用同一类型的基础并理置于同一土层中,当采用不同的基础形式时,上部结构必须断开,因为不同种类地基的附加下沉降量不同。

四.施工措施

1.适当安排施工顺序,当建筑物各部分荷载差异较大时,施工顺序应先盖高层、荷载重部分;使其有一定的沉降后再盖底层、荷载轻部分,这样能减少一部分沉降差。

2.在已建成的小、轻型建筑物周围,不宜堆放大量的建筑材料和土方等重物,以免地面堆载引起建筑物产生附加沉降。如果场地有限,建筑材料或土方必须堆放在建筑的周围时,应采取一定的措施,如采用预压或地基加固处理;在主体建筑柱基与堆载之间打隔离桩或在在柱下采用桩基;如果是在软土进行开挖基础时,应分层分段进行。

3.保证各种建筑材料的质量和施工要求。每一座建筑物都包含了很多种建筑材料,只有保证了每一种材料的质量,才能保证建筑物的质量,如砂浆、混凝土和砌块强度;并且也必须满足施工工艺的要求,如正确设置拉结筋,灰缝要饱满平整,满足配筋要求等。

减少和防止地基不均匀沉降造成裂缝的措施2017-03-19 11:45 | #2楼

⑴地基处理措施

①地基处理应根据软弱地基的构成、特性以及上部结构的设计要求,选用适宜的处理方法对软弱地基进行处理,达到提高地基承载力和减小变形、减小不均匀沉降的目的。

②对已选定的地基处理方法,宜按建筑等级和场地复杂程度,在有代表性的场地上,进行相应的现场试验或试验性的施工,并进行必要的测试,以检验设计参数和处理效果。若达不到设计要求时,应查明原因,修改设计参数或调整地基处理方法。

③天然地基、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当按相对变形值确定地基承载力时,同一场地、同一建筑物的各点试验所取的沉降量s与荷载板宽度b之比,必须是在规范要求的允许范围中的同一数值。

④天然地基和人工处理地基的建筑及按规范规定需进行变形观测的建筑,必须进行沉降监测。

当基础施工至±0.000m部位时,必须按规范规定的位置、数量设置沉降观测点,并在主体施工阶段,每一结构层沉降观测一次,主体封顶后进行百日观测。根据百日平均沉降值确定后继观测周期,直至沉降趋于稳定。

《地基不均匀沉降预防处理措施》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⑵建筑措施

①建筑物的体型应力求简单;纵横向结构构件的布置均匀对称,沿平面不错位,沿竖向应上下连续,力求结构平面及体型规整,避免结构平面上的突然变化。

②建筑物的长度宜控制在50m以内,若超出50m,应按50m段设置沉降缝。

③同一结构单元,不宜部分采用天然地基、部分采用桩基。

⑶结构措施

①采用天然地基和人工处理地基的建筑,除应进行持力层土的承载力计算外,还应进行软弱下卧层验算及地基变形验算,沉降值和局部倾斜值应满足规范要求。

②条形基础和筏形基础,当采用天然地基和人工处理地基时,在0.000m标高处,必须在纵横向内外墙设置贯通的钢筋混凝土地圈梁,相应平面内位置,基础应采用肋梁式,并在适当位置设短构造柱,将±0.000m地圈梁与基础板肋梁拉结,与基础墙一起形成组合梁。

③当预估沉降量大于120mm时,应注意增强纵向的空间刚度,为减少建筑物的盆形弯曲变形,应设置两道内纵墙,轴线上下宜对齐,开洞率不应大于35%,且洞口处过梁(圈梁或底板肋梁)应加强。

④首层外墙窗台第一皮砖下,应设置4φ6通长钢筋,或采用现浇钢筋板,并从洞边伸向墙内,长度不小于120mm,或在窗台下设置通长钢筋混凝土梁(带),截面高度宜≥180mm.

⑤减少或调整基底的附加压力措施

a设置地下室或半地下室。

b按沉降控制的要求,选择和调整基础底面积。

c采用梁板式基础,扩大基础支撑面积。

⑴增大构造柱截面和圈梁截面尺寸,能起到降低约束墙体温度应力的作用,但增大构造柱截面尺寸起的作用比较有限,而增大圈梁截面尺寸有较明显的作用。

⑵适当提高砌体砂浆强度等级,对抵抗温度裂缝的发生和发展有较明显的作用。

⑶墙体增设水平配筋后,使墙体的抗拉强度提高,对抵抗温度裂缝的效果较为明显。

⑷顶半与墙体相对温度影响,若属于屋面楼板,由于有保温层使其上下板面的温差不大;外墙如无外保温等导致墙体内外层温差比较大,当这种温度接近或大于20℃时,则墙体的温度应力增长很快,是产生温度裂缝很重要的原因。

⑴建筑构造措施

①加强屋面的保温隔热性能,包括挑檐板的保温隔热,减少温度应力对屋盖和顶层墙体的影响,建议将多层砌体房屋保温层的厚度适当提高并具有较大刚度,同时注意做好屋面的防水,防止因屋面漏水造成屋面保温层效果下降。

对于炎热和寒冷地区,建议设置架空屋面板等有效的保温隔热措施。

同时,由于不论保温隔热措施如何,楼板仍然会产生温度变形这一实际情况,建议尽量采用柔性防水,以防刚性防水破坏造成保温层破坏的发生。

②适当提高顶层圈梁的厚度和配筋,顶层圈梁对于增强房屋的整体性和减少楼板温度应力对墙体的影响起着重要作用。

建议顶层在纵横向两个轴线均设置圈梁。圈梁高度不宜小于180mm,配筋不应小于4φ10.

③提高墙体的抗剪和抗拉强度,顶层墙体的砂浆强度等级应采用m7.5,并在山墙和两端一个单元的内外纵墙,沿高度每隔500mm配置2φ6(240mm厚墙)或3φ6(370mm厚墙)的通长水平钢筋,并设置的垂直钢筋,水平钢筋应锚入构造柱内,当遇洞口时,应锚入不少于30mm厚的砂浆边框,锚固长度不宜小于30d,洞口砂浆面层应配置2φ6的钢筋,并设的箍筋。

④除此之外,应在纵横墙交接处,内纵墙沿墙高1/3~1/2范围内,在墙体顶部设置抗裂构造钢筋,配筋范围沿墙长方向通长。

⑤控制内外纵墙的开洞率,横、纵墙的局部尺寸应满足要求,窗间墙的宽度不应小于1500mm;内纵墙不应开窗洞,当外纵墙洞口宽度不小于2100mm时,在各层均应设置钢筋混凝土边框,边框柱和梁的高度不宜小于120mm,配筋不宜小于4φ8;当局部尺寸不小于规范要求的0.8倍时,可采用沿高度500mm配置通长的水平钢筋,锚入构造柱内或砂浆边框内,锚固长度不宜小于30d.

⑥应尽量做外墙外保温,使外墙温度常年接近室温。

⑵建筑施工措施

①多层砌体房屋的施工,应符合砌体工程施工验收规范的要求。蒸养制品的上房龄期不应小于28d.砌筑前砖应浇水。小砌块只能提前少量浇水,小砌块表面有浮水时,不得施工。砌筑砂浆应饱满等,并注意养护,这些对于提高砌体的抗剪和抗拉强度作用很大。

②注意选择屋面板的施工温度,在夏季施工注意降温,使屋面板的最高和最低温度差幅度缩小,这样有助于降低温度应力。

以上内容均根据学员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整理而成,供参考,如有问题请及时沟通、指正。

【地基不均匀沉降预防处理措施】相关文章:

混凝土裂缝的预防及处理措施06-19

混凝土麻面蜂窝的处理方法和预防措施06-14

预防溺水的措施05-24

雪灾预防的措施05-25

预防流感的措施01-28

预防哮喘的措施04-24

雪灾的预防措施05-24

雪灾预防措施05-24

水痘预防措施04-04

预防校园欺凌的措施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