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措施>《门诊大厅医院感染的途径和预防措施

门诊大厅医院感染的途径和预防措施

时间:2022-11-18 23:38:57 措施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门诊大厅医院感染的途径和预防措施

一、下呼吸道感染的预防措施

门诊大厅医院感染的途径和预防措施

(一)减少或消除口咽部和胃肠道病原菌的定植与吸入,防止内源性感染的发生。

1.改进营养支持治疗方法,尽可能采用胃肠营养,喂养过程中尽量减小误吸危险,提倡半卧位,用小号胃管少量持续喂养,也可将导管直接插入空肠,以避免对胃液的碱化作用。

2.对患者采取半卧位,特别是对机械通气患者,控制胃内容物反流。

3.研究证明提倡应用硫糖铝防治消化道应激性溃疡,并可减少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病率。

4.声门下分泌物持续或间断抽取引流,可显著降低原发内源性菌群所致呼吸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并推迟肺炎发生时间。

5.对外伤、高危手术患者可采用选择性消化道脱污染,通过应用胃肠道不吸收的抗生素杀灭胃肠道条件致病性需氧菌,避免其移行和易位,可阻断内源性感染途径,降低医院内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

6.应用大环内酯抗生素可破坏和减少气管导管表面生物被膜,增加其它抗生素的通透性,减少细菌在生物被膜内定植,从而降低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

7.合理应用抗生素,在药敏指导下选择有效抗生素。

(二)切断外源性感染传播途径

1.接触、诊疗、护理病人前后一定要严格洗手。

2.接触病人黏膜和呼吸道分泌物时戴手套。

3.加强对共用器械如呼吸机气路管道、喷雾器及其它器械的消毒灭菌。呼吸器管道更换频率勿短于48小时/次。用于雾化的液体一定要严格无菌,并做好对共用器械的终末消毒。

(三)改善宿主条件、提高免疫力

1.术前采用各种方法去除病人呼吸道分泌物。并指导和协助术后病人多咳嗽、深呼吸和及早下床活动。

2.控制影响病人术后咳嗽、深呼吸的疼痛。

3.尽可能早的拔除气管内插管,在拔除插管或解除气囊前,须将插管气囊以上的气管分泌物清除干净。

4.加强对呼吸道合胞病毒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感染者或携带者的隔离,有条件时亦应对MRSA和铜绿假单胞菌者进行隔离。

5.对粒细胞缺陷者和器官移植者可采用保护性隔离。

6.对特殊人群可试用免疫球蛋白、集落刺激因子、γ

体、促炎细胞因子拮抗剂等提高机体免疫防御功能。

二、尿路感染的预防措施

1.严格掌握适应症,在一般情况下避免使用导尿管。

2.使用其它方法代替膀胱内导尿管,如间歇性导尿、阴-茎套导尿等。

3.尽量减少导尿管留置时间,每天评估持续性导尿的必要性。

4.严格掌握导尿管插入和护理时无菌技术。

(1)在导尿管插入之前,用消毒剂消毒尿道口周围。

(2)在灭菌条件下,无菌操作插入导尿管。

(3)保持整个集尿系统闭合,尽可能缩短导尿管和集尿袋的操作时间。

(4)保持尿液从上往下的重力引流。并随时观察尿液是否从导尿管中流出,以确保导尿管未阻塞。

(5)在取尿样前消毒取样部位,然后再用无菌针穿刺取样。

(6)无菌排空集尿袋,避免触摸导尿管与集尿袋连接的一端。每个病人使用各自的集尿袋。

5.有条件时应使用一次性导尿管和集尿系统。否则应对上述物品彻底清洗后,再高压蒸汽灭菌或化学灭菌。

6.不建议为预防尿路感染使用抗生素和在尿道口使用抗菌软膏,以防止产生耐药菌株。

7.不建议冲洗导尿管和更换导尿管,也不宜频繁进行菌尿检测。

三、外科切口感染的预防措施

1.住院前措施 尽可能在门诊完成各项有关检查,以尽量缩短住院时间。同时在住院前积极治疗各种潜在疾病和感染,纠正各种增加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加强营养,提高机体防御能力。

2.手术前措施 认真做好病人术前清洁和皮肤清洁准备。按无菌操作程序,严格进行手术区皮肤消毒和手术区保护。对污染手术、结肠手术、全身情况较差者、接受激素或抗代谢药物治疗者、进行人造物留置的手术、心脏瓣膜病或已植入人造心瓣膜而再行手术者、严重创伤病人,可于围手术预防应用抗生素。一般给予方法是手术前30分钟或麻醉同时(剖腹产应在脐带被夹紧后),静脉内给一次足量抗生素。若手术时间较长(4~6小时以上),术中可加用一次量,必要时术后可继续用药2~3天。

3.手术人员准备 进入手术室人员应严格按规定更换鞋、衣、裤、帽、口罩。干扰素、抗内毒素抗

并应严格按规定方法洗手。严禁患有疖肿、湿疹、感冒、鼻咽部疾患的工作人员或肠道中带有耐药的葡萄球菌、化脓性链球菌等危险细菌的工作人员进入手术室。

4.手术中措施 熟练手术技巧、缩短手术时间、正确放置引流等是减少术后切口感染的重要环节。同时要严格控制手术室内人员。认真收集处理污染物品,以保持术中手术室内的干燥和清洁。

《门诊大厅医院感染的途径和预防措施》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5.手术后措施 切口缝合后应敷盖吸附能力好的敷料。敷料渗湿后应立即更换。体表不平部位应以绷带包扎或加压包扎。严格执行切口护理的无菌操作。做好对切口的观察和术后引流的护理。

6.对手术切口进行前瞻性感染监控,并及时反馈可有效降低各类切口感染率,并有助于制定抗生素预防用药计划。

7.做好手术环境和手术器械的消毒与灭菌管理,并执行严格的监控措施。

四、胃肠道感染的预防措施

1.由于本病是由粪—口途径传播,因此加强饮食卫生宣传极为重要。

2.病人、家属、医院工作人员有效地洗手是控制感染性腹泻最简单、最有效的措施。

3.医院营养食堂中污染食品是造成感染性腹泻散发或流行的重要原因,因此一定要按《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严格管理。

4.加强对感染性腹泻患者的隔离,并要对其排泄物、容器等严密消毒。并要做好随时消毒与终末消毒。

5.新生儿室、母婴同室、儿科等是感染性腹泻爆发的高危科室,应严格进行管理。特别是要防止奶及奶制品及其容器污染引起的爆发流行。

6.医务人员、营养食堂工作人员、配膳员等一旦出现急性腹泻,应立即暂时调离与食物和直接与病人接触的岗位。直至临床症状消失,两次大便培养阴性(间隔24小时以上)方可恢复原工作。

7.严格掌握抗生素使用指征,防止双重感染发生。

8.一旦发生感染性腹泻的爆发流行,应立即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及管理。对病人及可疑者进行隔离和医学观察,积极治疗病人,对污染环境和可疑传播途径进行消毒处理,特别要做好手的清洁与消毒,采取保护易感人群等综合性防治措施。

五、输血相关性感染的预防措施

1.加强对供血机构统一血源管理,提倡无偿献血和成分输血。

2.严格按国家规定标准筛选供血员。排除高危人员供血,防止冒名顶替献血,坚持各种血清学检查,以保证医院安全用血。

3.严格执行对血液和血制品的灭菌处理。

4.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加强成分输血。

5.加强采血、储血、输血区的消毒隔离制度,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

6.提倡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和密闭输血、输液器材,用后按医疗垃圾分类,放在固定位置,专人集中处理。

7.需经常接受输血或血制品治疗者、易受血液污染的工作人员,应按全程注射乙型肝炎疫苗。

8.在疟疾流行区,受血者可同时接受全程抗疟治疗。

六、静脉导管感染的预防措施

1.正确选择导管:经研究不锈钢针头导管感染的机会小于塑料导管。但不锈钢针头只适用于外周浅静脉,且易致血管痉挛而影响补液速度,所以医院大多采用聚乙烯塑料导管、硅胶管或涤纶套静脉管。

2.导管插入不易过深,一般以插入3~5cm即可。留置时间与感染率的高低呈正相关,所以应及时更换或拔除导管。

3.正确选择插管部位,皮肤穿刺法感染低于皮肤切开插入法;上腔静脉系统置管感染低于下腔静脉系统置管;老年人或伴有血管性疾病及长期卧床者,易并发下肢血管置管感染,其感染率高于颈部血管和锁骨下血管。

4.紧急置管感染高于择期置管,故非紧急情况下应选择择期置管。

5.熟练的操作技巧、保持导管的通畅可有效减少感染。

6.严格无菌操作,减少皮肤入口处微生物的侵入。操作前应认真洗手、戴口罩,必要时如作中心静脉穿刺插管或静脉切开时应戴无菌手套,导管入口处应远离创面,置管处皮肤应认真准备、严密消毒,置入导管要妥善固定,防止滑动,置管后导管入口部位应保持干燥,并每天进行清洁消毒。最好选用透明敷料敷盖,以便局部观察。一般应每2天更换一次敷料。

7.为避免液体污染应现用现配。静脉营养液的配置应在无菌室或层流洁净工作台进行。放置时间不宜超过24小时,输液时间最好在24小时内完成。输液器具应及时更换。

8.加强局部观察、及时更换和拔除感染导管,并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一旦感染应积极进行局部和全身治疗。

院内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2017-03-19 13:37 | #2楼

院内感染是指患者、探视者或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并产生临床症状的感染。随着医院现代化的发展和医疗措施上侵袭性诊疗手段、激素、化学方法、放射治疗及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国内外院内感染发生率均呈明显上升。发生院内感染不但会给患者增添额外的痛苦,而且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疗护理工作负担,常使患者所患疾病达不到预期的疗效,甚至造成死亡。因此,预防院内感染尤为重要,其发生率已列为我国医院分级操作的指标之一,为此我院采取以下措施加以防范: 1 加强医院管理

医院环境内大量细菌和易感人群并存的特点决定了医院场所的特殊性[1]。为了减少医院内的各种感染,采取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

《门诊大厅医院感染的途径和预防措施》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1.1 完善接诊、分诊制度 根据医院具体情况开设不同的门诊,以预防病人在确诊前与一般门诊混和就诊所引起的交叉感染。

1.2 完善病种管理 根据不同科室的具体情况开设隔离病房、危急病房、温馨病房等,以满足不同病种患者的收治,减少交叉感染。

1.3 完善区域化管理 严格划分污染区、半污染区、清洁区的管理,护理人员不仅要严格律已,还要管好患者及其家属。

1.4 严格执行陪床探视制度 控制探视人员,减少陪床人员,切断外源性细菌污染的途径,降低感染率。

1.5 妥善处理废用垃圾 医用垃圾、生活垃圾、锐器分类妥善处理,由专职人员收集后并进行处理。

2 严格执行消毒

2.1 加强病房空气环境的管理 空气中细菌含量与多种感染密切相关,护理人员应从多个环节减少高危区域的空气微生物的含量。定时开窗,病房湿式清扫,每日完成床单更换,集中查房后用0.5%84消毒液超声雾化进行空气消毒。对高危重点科室、高危人群实行保护性隔离,严格探视,且采取探视者入室更-衣、洗手,探视后对室内进行通风、消毒擦拭、喷雾消毒等措施。每月一次做细菌培养,如不合格的,重新消毒后再做培养,以保证病房的清洁。

2.2 加强物品消毒灭菌处理 消毒灭菌不严是造成医院感染的原因,目前灭菌方法很多,但仍认为高温、高压效果较好。有研究报道,污染的氧气湿化瓶、氧气

管、氧气插管、呼吸机、雾化器、导尿管、床旁柜、公用洗涤池等是造成交叉感染的重要传播因素。所以,除了对必须消毒的器械物品消毒外,对易忽视的消毒器械物品应进行认真的消毒。

2.3 手的消毒 护理人员进行各项护理操作前后都要彻底洗手,因为被污染的手是医院感染最主要的媒介。认真洗手与手的消毒是对患者和医务人员双向保护的有效措施[2]。在上班时间不准戴戒指、手链,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制度。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垫一巾一带,在治疗室安装感应水龙头,并配备干手机避免或减少再次污染,每月对医务人员的手进行采样监测,保证手指带菌数不超过15cfu/cm2。

2.4 终末消毒 患者出院及病故后,对床单位进行严格的擦拭并消毒,以达到彻底终末消毒的目的。

3 减少侵袭性操作

尽量减少各种侵袭性操作,若病情需要,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技术,切实防止致病微生物扩散。有报道,泌尿道插管是引起泌尿系统感染的重要原因[3]。在必须导尿时,应选择毒性小、感染率低的硅胶气囊导尿管,严格无菌操作,每日2次尿道口消毒,每日更换引流袋,无菌尿管每周更换一次,留尿管前后和拔尿管前后都应对患者做尿的细菌培养,如发生菌尿症立即停止导尿,并使用合理的抗生素治疗。 4 减少开放式治疗

开放性的操作是造成感染的又一诱因。在泌尿系统疾病中,持续膀胱冲洗是不可避免的。采用3 000ml大袋生理盐水冲洗,因重力缘故不需要排气管及连通管,换袋工作由护士进行,仔细检查每袋生理盐水,避免有混浊及杂质的液体冲入膀胱。连接5 000ml一次性引流袋,常用密闭式,管颈粗,不易堵塞且可减少院内感染发生,妥善固定后冲洗液不易逆流,更有效地避免院内感染。

5 合理使用抗生素

根据药物试验结果选择有效抗生素,慎用广谱抗生素,执行医嘱时护士必须掌握合理用药常识,根据药物的半衰期决定给药时间,自觉按规定时间给药,积极观察疗效,及时向医生提供停药和换药的依据,最大限度地提高抗生素使用效果,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同时,注意使用两种以上抗生素进,不宜置于同一溶液中静注或静滴,有些抗生素配伍后,虽然药液外观无明显变化,但由于药液相互作用,可出现药理上或化学结构上的改变,失去活性,丧失或降低抗菌作用。

6 缩短住院时间

积极治疗原发病,加强支持疗法,在提高医疗质量前提下,缩短住院时间。对一些老年慢性病患者,在其慢性疾病病情稳定后,应嘱其尽快出院继续治疗并定期门诊随访。

总之,做好预防医院内感染的管理工作,全体医护人员是关键。只要严格遵循以上规则,院内感染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另外,应建立、健全感染管理组织。从这几年的各项监测指标可以看出,以上预防措施大大减少了医院感染的发生。

【门诊大厅医院感染的途径和预防措施】相关文章:

医院门诊大厅卫生制度04-14

门诊医院感染奖惩制度05-08

医院感染培训总结03-10

科室医院感染总结05-25

医院感染预防与措施09-21

医院感染培训计划05-04

医院感染培训计划07-31

医院感染考核总结05-19

医院感染监测计划12-13

医院感染会议通知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