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考察报告>《上海考察学习汇报报告

上海考察学习汇报报告

时间:2022-09-22 10:27:13 考察报告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上海考察学习汇报报告

6月1日至13日,在副书记的带领下,我们一行43人赴上海参加展望学院举办的科级干部综合能力提升研修班,进行了为期13天的考察学习。在短暂的十几天里,我们认真听取教授、专家的授课,先后考察了上海的洋山深水港、临港新城和8号桥创意产业园、张江科技文化产业基地、航民村、白沙村等地,并与当地领导、专家互动交流,学习了上述地区的一些新经验和做法。使我们进一步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让我们看到了蒙自与沪苏浙等城市在发展中的差距,切实感受到了自身发展的压力,也更加坚定了我们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决心。上海等地的许多发展理念和工作措施确实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

上海考察学习汇报报告

一、沪苏浙等城市发展的主要经验

环渤海湾、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最发达、最具活力的地区。这次赴沪苏浙等城市考察学习,使我们学到了许多先进的经验和做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重视特色定位。城市定位关系到城市发展的战略导向,以及城市特色的塑造与变化。考察中,我们感受最深的是,各城市十分重视城市定位,且定位高远,非常清晰,各具特色。上海市从建设经济中心城市、更好地服务长三角乃至全国出发,定位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苏州市大胆解放思想,以全球化思维,瞄准国际先进区域,定位为“现代化的东方新欧洲”。杭州市则定位为“长三角”南翼的中心城市、“长江三角洲副中心城市”、“长三角后花园”,并以此优化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形成“游、住、学、创”的城市特色。

(二)重视科学规划。城市规划是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是引导和调控好城市发展资源、实现城市经济社会目标的重要手段。。

(五)重视环保和-谐。一路走来,考察团成员一行为沪苏浙等城市蓝天白云飘逸悠扬、绿草如茵碧波荡漾、树木葱茏鲜花似锦的美丽景色所陶醉。这些城市都坚持环境优先,始终把加强环境保护和建设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把为市民建设一流居住环境作为发展的目的。如上海以建设生态型城市为目标,持之以恒开展绿化活动,做到见缝插绿、规划建绿、成片植绿;高速公路、立交桥边绿带跃动、树木成荫。又如杭州风光秀丽,自古就有“人间天堂”之美誉。近年来,杭州更是实施“环境立市”战略,把环境作为第一竞争力,加强保护和建设。最大的亮点是在距西湖不到5公里,大手笔规划建设总面积10.08平方公里的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从2003年起,计划分3期共投入近90亿元,保护和恢复西溪湿地典型的自然生态环境,建“杭州绿肾”,创一流人居环境。

(六)重视统筹发展。没有农村农民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城市的现代化。考察中,给我们感受深刻的是沪苏浙等城市的各级党委、政府十分重视城乡统筹,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在编制规划、制定政策、提出措施等方面大胆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稳步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一是统筹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如苏州工业园区坚持城乡统筹与联动开发,按照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和富民优先原则,加快区镇基础设施对接和农村环境改造,积极推进“清洁河道、清洁村庄、清洁家园”和“绿色

基地、绿色通道、绿色家园”工程,全面提升乡镇发展水平。目前,全区累计新建动迁房800余万平方米,90%农户已迁入现代化居住小区,所辖三镇综合实力均居全市前列,娄葑还被评为全国千强镇第五名。二是推行农村管理社区化。如姚庄镇、余新镇等坚持以城市标准规划农村,以社区标准建设村庄,以市民理念培育农民,推动传统农村向现代农村新社区转变。通过建设统一的社区服务网,为社区居民提供医疗保健、休闲娱乐、文化计生、便利商务等生活性服务和农技指导、市场信息、农技培训等生产性服务,实现了“小事不出社区,服务引进家门”。三是共享发展成果,促进城乡和-谐。各城市加大富民扶持力度,从就业、医疗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统筹安排,实现城乡共享、城乡和-谐。如苏州工业园区落实富民优先政策,实施“双五个一工程”,不断构筑保养安置、社保救助、就业创业三道保障防线,农村社区股份制改革全面完成,城乡社保加快并轨扩面,低保标准持续提高,基本消除了人均年收入6000元以下的贫困户,区内90%农户迁入现代化居住小区,95%征地待安置劳动力上岗就业,社会保障覆盖面达100%,企业参保率达100%。

二、对推动鸣鹫经济、社会发展的几点启示

(一)资源是基础

鸣鹫要发展,一定要立足于当地资源,立足于当地实际。鸣鹫镇在气候、土地、交通、旅游、矿藏资源等方面有很好的优势,鸣鹫镇所提出 “做稳粮食、做大核桃、做强烤烟、做精蔬菜、做优林果、做响畜牧、做亮旅游、做活矿冶、做好劳务” 的 36字产业发展方针符合鸣鹫的实情,但在发展规划和规模上还应作更深层次的思考,重新进行科学的定位,总体方向可定位为绿色食品蔬菜镇。做到林中有菜、地中有菜、圈中有菜。当前,结合鸣鹫的实际,要依托山区的林业资源,借助杨柳河运水工程的有利时机,对杨柳河源头区域进行科学规划,发展生态效益林业经济,大力发展核桃、林果等,既保护杨柳河上游的生态环境,又能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可一举两得;依托鸣鹫大白菜已形成的种植规模和对外知明度,培植相当规模的绿色食品蔬菜基地,形成可福射文山、开远等地的蔬菜批发市场;依托地处两州五县七乡(镇)的区位优势,加强小集镇建设,完善集镇功能,提高小集镇的承载能力和城镇化水平,为建立绿色食品批发市场搭建好流通平台;依托缘狮洞和曹士桂寞等旅游资源,加大对旅游业的开发等。

《上海考察学习汇报报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二)观念是核心

观念产生思路,思路决定出路。从某种意义上讲,领导班子或领导者的观念、思想解放程度,决定了一个地区的发展。纵观我国经济发展的几次变革,哪一次不是思想解放的结果?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市场经济,哪一次有过例外?解放思想,领导是关键。一个地区、一个单位的思想解放状况如何,领导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解放思想的主体,但对人民群众思想解放起全局性、带动性作用的是干部。我们要树立敢想、敢试、敢干的思想,除法律、纪律有强制性规定外,只要对人民群众有利,我们都要大胆地试、大胆地干。要用活用好村民自治法,该由群众决策的由群众自已决策,要大胆地拓宽农村合作社的合作领域。我们一定要按照党的十七大的要求,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任务和新的更高的要求,来进一步解放我们的思想,转变我们的观念,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三)人才是关键

要实现创新发展,人才是关键,包括管理人才、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当前,要认真开发利用好我镇的乡土人才,充分调动乡土人才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为他们创业提供便利条件。其次是要加大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培训力度,要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力求实用,实惠。第三要加强各类人才的引进,鸣鹫对人才的进引主要是依托项目和招商引资。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才观。针对农民科技知识薄弱的情况,免费开展农民就业培训,扩大就业岗位开发,推荐农民就业。

(四)资金是保障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目前,最困扰我镇发展的就是资金问题,面对困难与实际发展的需要,我们不能守株待兔,要树立科学的理财观,一是要加强项目的储备和立项审报,树立争项目就是争经费的观念。二是要统筹、整合项目经费,注重项目投入的社会效果和经济效果。三是要盘活资源,以地生财。把南北大街闲置的土地,进行招拍挂,逐步消化历年欠帐;对农贸市场建设走市场化。四是要充分利用好领导干部的社会资源,多方协调筹措资金,五是要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

赴上海浙江考察学习情况报告2017-03-29 13:04 | #2楼

去年11月10日至15日,我室随罗清泉率领的湖北省政府代表团赴上海、浙江进行了考察学习。在沪浙期间,我省政府代表团与上海、浙江两省市党政领导交流了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实地考察了一批企业、开发区、港口、文体场馆、城市规划和市政设施等。这次考察活动时间虽短,但代表团成员都感到解放了思想,开阔了思路,增加了压力,看到了机遇,增强了加快发展的信心和紧迫感。我室将这次考察学习的一些情况和感受进行了整理,现简要报告如下:

一、沪浙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成就巨大

上海、浙江均地处我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改革开放以来,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两省市人民艰苦奋斗,开拓创新,走出了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子。

(一)发展快,实力强。1978年至2003年,上海市生产总值由272.81亿元增加到6250.81亿元,浙江省由124亿元增加到9395亿元,年均增长分别达10.38%和13.1%;财政收入上海由190.67亿元增加到2828.87亿元,浙江由27亿元上升到1468.9亿元,分别列全国第2、第4位。上海在2003年全国城市综合实力评估中名列全国首

位;浙江经济实力由改革开放前全国的第12位上升到第4位。

(二)结构优,后劲足。上海确立了三二一产业发展方针,第三产业的比重从1978年的18.6%上升到2002年的51%,去年受非典的影响,第三产业比重有所下降,仍达到48.4%。2003年上海金融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房地产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住宿和餐饮业等六大行业占全市生产总值的近40%,其中金融业居第三产业之首,占全市生产总值10.1%。全市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由1978年的4∶77.4∶18.6调整为2003年的1.5∶50.1∶48.4。浙江坚持走工业化道路,三次产业构成由1978年的38.1∶43.3∶18.6转变为2003年的7.7∶52.6∶39.7,由以农业为主转变为基本以工业为主。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面积29.6平方公里,现有在建和准备上马的重大项目200多个,其中投资逾百亿元的项目8个,未来几年将形成1000万吨炼油、1000万吨炼钢、120万吨乙烯、60万吨丙烯、300万吨造纸、20万辆汽车等生产能力,发展势头令人震憾。

(三)开放力度大,外向型经济发展势头强劲。2003年上海口岸进出口总额突破2000亿美元,占全国1/4左右;上海港国际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000万标箱,居世界第3位。2003年上海市出口总额1123.5亿美元,占全国1/8以上。其中外贸出口达484.6亿美元,比1990年增长了8.1倍。浙江出口总额由1978年的0.5亿美元增加到2003年的416亿美元,年均增长30.7%,跃居全国第4位。在利用外资方面,上海目前累计吸引外资企业3.4万家,合同外资800亿美元,实际使用500亿美元,外商投资创造的工业总产值和实现的外贸出口都占全市的60%以上。浙江去年实际

《上海考察学习汇报报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利用外资达到 54.5亿美元,同比增长72.4%,居全国第5位。对外经济合作发展势头良好。上海在海外的投资项目累计达到756项,总投资逾8亿美元,分布于12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3年上海对外承包工程实际营业额11亿美元,对外劳务合作实际营业额2亿多美元。浙江2003年境外投资8500多万美元,同比增长65.9%,外派劳务工程人员8900多人次,完成营业额6.5亿美元。

(四)城市美,人民富。上海以构建枢纽型、功能性、网络性基础设施和立体化交通网络建设为核心,加速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建设。1991年至2003年,全市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累计达到4798.8亿元,年均增长27.1%,占同期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23.7%,这是上海城市建设史上投资强度和建设规模最大的时期。一批批展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面貌的标志性建筑拔地而起。杭州、宁波、绍兴等城市,坚持规划高起点,建设大手笔,改造大气魄,城市风格各具特色,一片旧城改造就是一座新城,美不胜收。

1978年至2003年间,上海市人均生产总值由2498元增加到46718元(按现行汇率已突破人均5000美元);浙江由331元增至20177元(按现行汇率人均2440美元)。浙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由1978年的332元、165元增加到2003年的13180元、5431元,年均增长8.0%和8.6%。其中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连续18年保持全国省区第1位。依据国家制定的评价标准测算的农村小康实现程度达51.2%,在京津沪之后居各省区之首。

目前,上海正在向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和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目标迈

进。在这个人口仅占全国1%、土地面积占全国0.06%的城市里,完成的财政收入占全国的1/8,口岸进出口商品总额占全国的1/4,港口货物吞吐量占全国1/10,并在改革开放、产业升级、科技创新等方面发挥着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浙江在“改革开放政策并无特殊、地理区位条件亦非独有、经济基础更无优势”的情况下,经过短短25年,基本实现了由传统计划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小省向以二、三产业为主的经济大省转变,并继续加速向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小康的城乡一体化道路前进。“浙江现象”享誉全国。 去年以来,沪浙两地在要素资源供应紧张和国内外市场竞争激烈的大背景下,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决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经济发展实现了在高基数上的高增长。去年元至10月,上海市实现生产总值5981.32亿元,同比增长14.0%;地方财政收入同比增长26.5%;外贸出口增长48.1%,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到位金额增长17.5%。浙江去年1-3季度,全省生产总值7870亿元,同比增长14.7%,这是自1997年以来同期的最高增幅;外贸出口增长40.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分别增长11.1%、15.4%和31.0%。

二、沪浙经济发展的主要做法

上海和浙江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创造了许多好做法、好经验,我们感受最深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力实施工业强市兴省战略,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一是着力推进国有企业改组、改造,优化工业结构。上海是全国国有大中型企业最集中的地方。

他们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推进国有资产的战略性重组,主动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周边和内地转移,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精品钢材、成套设备制造和生物医药等六大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2003年这六大产业新增工业产值、实现销售收入分别占规模以工业新增产值、销售收入的77.1%和62.9%。浙江依托港口发展临港重化工业,加快环杭州湾、温台沿海、金衢丽高速公路沿线三大产业带,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二是加快建设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园区,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2003年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完成总产值2980.64亿元,比上年增长43.5%,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26.5%。杭州高新区去年元至10月高新技术产业实现技工贸总收入452亿元,同比增长37.3%。其中以UT斯达康、东信等企业为代表的通讯设备制造业、软件及相关服务增长幅度达到45%和37%。“天堂硅谷”发展势头十分强劲。三是大力实施大公司、大集团和品牌战略,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沪浙均培育出一大批综合实力强、产品信誉度高、市场占有率大的知名企业和品牌,如上海大众、贝宁、海立,浙江的万向、罗蒙、正泰、雅戈尔、娃哈哈等公司(集团)。目前,浙江拥有中国驰名商标36件,总量居全国第一;中国名牌产品称号37个,总数居全国第二位。UT斯达康是回国留学生于1995年创办的,从事现代通信领域前沿产品研制开发的国际化高科技通信公司,1999年销售收入1.88亿美元,2003年销售收入19.7亿美元,今年可达28亿美元,明年计划45亿美元;去年出口5亿美元,上交税金 10亿元,其中职工交个人所得税达1.7亿元。一个企业的经济规模超过我省一个县市。UT斯达康所在的杭州市滨江区,只有500

个财政供养人口,今年财政收入可达28亿元,可用财力12亿元。

(二)大力实施外向带动战略,加快经济国际化进程。一是大力招商引资。上海浦东开发以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1300亿元,推动重大产业和重要功能性项目向浦东集聚,加快陆家嘴金融贸易区、金桥出口加工区、外高桥保税区、张江高科技园区四个重点小区建设。到2003年末,已有84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商在浦东投资了10150个项目,吸收外资合同金额达219.96亿美元;有63家外资金融机构落户浦东。同时,不断拓宽利用外资领域,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利用外资从工业扩展到商业、金融、旅游、房地产等多个产业,以及旧城区改造、公共设施、道路交通、环保等各个方面;利用外资形式也从吸引直接投资为主发展到直接投资与间接投资并举,特别是采用国外金融机构贷款、发行中长期债券、实行BOT、发行B股和H股等多种融资方式。近两年来,上海又出台新政策,把跨国公司作为引进外资的重中之重,鼓励世界500强和跨国公司总部、研发中心落户上海,发展大产业、大合资、大基地。“九五”以来,上海建设资金三分之一来源于外资,大项目平均规模达3500万美元;六分之一的生产总值是外资企业创造的。浙江也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宁波开发区外商投资项目强度达440美元/平方米,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累计兴办外资项目1105个,其中千万美元以上的224个,实际利用外资30亿元,已有39家全球500强落户。去年元至10月,该区实际利用外资达4.9亿美元。二是不断扩大对外贸易。沪浙都高度重视营造良好的外贸环境,抓好“大通关”工作。上海试行“5+2天”工作制(即365日天天能通关),提高口岸贸易

便利化程度;深化外贸体制改革,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提高高新技术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比重,扩大出口加工区、保税区企业及民营企业出口。2003年,上海高新技术产品、机电产品出口占全市外贸出口总额的比重达33.7%、60.3%,分别比上年提高10.4个、7.5个百分点。同时,沪浙坚持优化进口结构,着重引进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推动产业升级。三是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沪浙重点鼓励开发境外原材料、能源等资源类项目,开展境外工程总承包,收购兼并带有研发中心和品牌的境外制造业项目,拓展海外销售、服务网络,优先支持能带动产品、设备、工程和劳务等出口的项目,加快培育跨国企业和著名品牌。浙江万向集团已在美国、德国、英国、加拿大等8个国家拥有31家公司,其中独资或控股18家。去年元至10月出口创汇5.16亿美元,同比增长30%。

(三)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积极推进国有集体企业改革转制。改革开放以来,沪浙率先进行市场取向改革,培育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市场主体,特别是浙江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放手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明确提出“保护民营企业就是保护生产力”等先进理念,坚持“三个凡是”(凡是国家法律、法规未明确禁入的领域,凡是国有经济退出的领域,凡是对外开放的领域,都鼓励民营经济进入),取消歧视性规定,给民营企业以“国民待遇”,降低工商登记门槛,简化进入手续,允许跨行业经营,有力地促进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成为浙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新增就业的主渠道。2003年,浙江生产总值中民营经济占70.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民间投资

占57.4%,全省外贸出口总额中民营经济占36.5%。全省有私营企业30.2万家,个体工商户159万户,个私从业人员712.6万人。浙江个体经济总产值、销售总额、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和出口创汇等四项指标,已连续6年居全国第一;全国民营企业500强中浙江占183家。与此同时,浙江公有制经济也得到长足发展,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更加突出。与1978年相比,浙江国有经济总量增长近42倍。目前,浙江96.7%的国有和集体企业完成改制任务,88.9%的国有和集体企业已完成劳动关系改革。

(四)大力发展块状特色产业,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多年来,浙江从本地实际出发,大力发展“配套经济”、“小狗经济”,一乡一品,一县一品,一市一品,企业之间通过专业化分工,最有效地优化资源配置。同时,加快各类市场建设,形成了中小企业、专业市场和特色产业紧密结合,互为依托,竞争优势比较明显的企业集群和区域块状特色产业。浙江现有年产值超亿元的各类特色产业区块500多块,涉及175个大小行业和24万余家企业,年产值占全省工业年总产值的49%左右。如嵊州形成“领带之乡”,年产领带2.8亿条,占全球的1/3;海宁年产皮衣1600万件,占全国产量的1/4;诸暨市大唐镇生产袜子的家庭企业8000多家,年产量48亿双,成为全球最大的袜业基地;温州成为“中国鞋都”、“中国电器之都”、“中国打火机、剃须刀生产基地”等。这些特色产业有力地带动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3年全国百强县市中,浙江占30席,总数居全国第一。省里同志在介绍情况时,自豪地称县域经济、民营经济和块状经济是浙江经济的三大特色、三大亮

点。

(五)大力加强环境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上海以世博会的举办为契机,继续加大城市建设力度,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浙江在实施“八八战略”(发挥八个优势,推进八个举措)过程中,加快“五大百亿”工程建设(即从2003年到2017年,完成百亿基础设施建设、百亿信息化建设、百亿科教文化设施建设、百亿生态环境建设、百亿扶贫助困工程建设),进一步缓解要素制约。在软环境建设方面,上海以政府信息公开为突破口,推进政令的公开、透明,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浙江建设“平安浙江”,推进机关效能建设,着力构建服务型政府和法治政府,不断改善投资环境。两省市都高度重视科教文卫事业发展、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上海重点推进失业、养老、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准备将这五保统一建立起来。浙江全面加快覆盖城乡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建设,重视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建设。全省已有115.67万名被征地农民纳入社保范围。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的农民达1500万人,还准备探索将这一制度扩展到城镇非社会医疗保险人群。同时,大力推进生态环境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三、几点启示

(一)必须把握机遇,用好机遇。抓住机遇,珍惜机遇,用好机遇,是赢得主动、加快发展的关键所在。沪浙两省市之所以发展快,就是因为他们有抢抓机遇、抢先发展的强烈意识,眼光敏锐,思路开阔,善于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不同的发展阶段

抓住机遇、利用机遇,加快发展。当前,由于受土地、能源、劳动力成本等要素的钢性约束,沿海地区一部分产业的发展空间受到限制,产业调整、升级和向中西部转移呈加快趋势。这是湖北承接转移、加快发展的又一难得机遇。必须加快实施开放先导战略,在继续扩大对国外开放的同时,下大力推进与沿海发达省份的经济交流与合作。重点抓好已签约项目的落实,组织各方面力量,采取多种形式,主动出击,到沿海地区招商引资,抢占沿海产业转移的先机。

(二)必须解放思想,敢为人先。沪浙两省市得改革开放之先,思想解放,与时俱进,“小河有水大河满,不论成份论发展”,“用事实说话,用效果说话”,一切有利于经济建设和生产力发展的事都敢想、都敢闯、都敢干。波导集团总裁徐立华是湖北随州人,1992年他和他的合伙人带着中文寻呼技术,跑了全国很多地方都未能找到合作者。到浙江奉化市,当地政府不仅划给他们500亩土地,投资500万元资金,使他们成了当地的一家乡镇企业,而且还让他们专利占股49%,大大突破了国家规定不得超过20%的限额。政府充当风险投资的主体,这在当时是十分罕见的。1994年乡镇企业改制,政府又让创业者持股80%。1997年市里拿出专项指标,优先支持波导上市;积极推动波导兼并宁波电子集团,使波导迅速发展壮大。波导的销售收入几乎每年翻一番,2003年达120多亿元,交税18亿元,手机出口量全国第一。正是这种敢冒风险、敢为人先,竭尽全力支持企业家创业的行动,激活了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铸就了浙江经济的辉煌。

(三)必须勇于开拓,善于创新。创新是事物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强大动力。多年来,

沪浙两省市始终以开拓创新的精神致力于现代化建设,不管遇到何种困难和干扰,坚持不争论、不观望、不等待,大胆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式,促进经济快速发展。降低土地价格,是开发区吸引外商投资的有效办法,但也是一件难事。杭州高新区征用土地平均成本每亩30多万元,为吸引外资,对工业用地亩只收9万元,亏损部分通过采取招拍挂方式出让商业用地弥补。去年该区开发商业用地900亩,收入47亿元。他们用这种方式,吸引了一大批有实力的跨国公司进驻。类似的事例很多。我省要加快发展,必须大力推进体制创新、技术创新、结构创新和组织创新,尤其是在大环境一时难以改变的情况下,要善于从细节着手,从具体操作层面创新。学习沿海地区的思路,创出我们自己发展的办法。

(四)必须鼓励创业,营造创业环境。浙江人总是围绕市场转,人人想赚钱,户户想发财,不怕吃苦,敢想敢干,“四千精神”(走遍千山万水,历经千辛万苦,想尽千方百计,说尽千言万语)是其创业的真实写照。他们经商,一分钱不嫌少;一个办法行不通就换个思路干,一个地方没有发展空间了,就拖家带口寻找新的创业舞台。如今,哪里有商机,哪里就有浙江人;哪里有浙江人,哪里就有红火的专业市场。在浙江特别是温州等地,用当地干部话说,“除了摇篮里的娃娃和躺在病床上的老人,人人都是活跃的市场细胞。”面对紧迫的发展形势,我们更应大力倡导兴业创业有功、勤劳致富光荣,鼓励人人当老板、个个发大财,并加强环境建设,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为各界人士创业发展创造条件。

【上海考察学习汇报报告】相关文章:

外出考察学习汇报06-23

赴上海地区学习考察报告03-20

学习考察情况汇报08-12

上海花卉园艺博览会考察学习报告03-20

上海无锡考察报告03-20

上海文化考察报告03-20

江苏上海考察报告03-20

上海宜家考察报告03-20

考察学习报告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