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考察报告>《历史考察报告李理

历史考察报告李理

时间:2022-03-20 18:49:58 考察报告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历史考察报告李理

历史的车轮总会碾压出一道岁月的痕迹,深刻而清晰。日本侵略,是中国一段黑暗而屈辱的历史,叫人无法忘记,每当想到那些令人发指的累累罪行,就会毛骨悚然,热血澎湃,化悲愤为力量,化耻辱为奋发图强的心!

历史考察报告李理

与日本修改教科书来掩盖罪行形成鲜明对比,中国的历史教材以事实为基础,让学生了解让学生铭记,历史是不会被掩盖的,历史是不容修改的!作为大学生的我们,除了在书本上学习之外,我们拥有了更好的走出去的机会。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无论多么有力到位的文字,终究会在实物和亲眼所见的冲击下显得苍白。

在湖南这块孕育革命的红色土地上,这份爱国热忱和缅怀敬意显得更为强烈,而我们所在的衡阳,在1944年,更是发生过中国-军队和侵华日军之间震惊世界的一战,这是中国抗战史上敌我双方伤亡最多,交战时间最长的城市攻防战。国民革命军陆军第10军在湖南衡阳以孤立无援的病惫之师抗击数倍于己的日军,血战整整47天,这一仗的影响,甚至震动了日本朝野,东条英机内阁为之下台。纵观整个中国抗日史,这一仗持续之弥久、战斗之惨烈、影响之深远,中国战场所有的城市防卫战,似乎没哪一仗可与堪比。毛泽东在1944年8月12日《解放日报》发表社论:“坚守衡阳的守军是英勇的,衡阳人民付出了重大牺牲。”国民政府授予雁城衡阳“抗战纪念城”的称号,并于1947年8月建塔纪念,蒋介石为碑塔亲笔题字。

衡阳保卫战堪称中国抗战史上以寡敌众的典型战例,被誉为“东方的莫斯科保卫战”,也是日本战史中记载的唯一一次日军伤亡超过我军的战例。成功粉碎了日本侵略军妄图3天拿下衡阳城、7天打通西南大陆交通线的计划。日军战史资料称:“衡阳之战,如欲惹人瞩目,可称之为‘华南的旅顺之战’。此种比喻稍嫌夸张,但称之为:‘中日8年作战中,唯一苦难而值得纪念的攻城之战’,则绝对正确。”

今天,阳光正好,两旁树上的叶子被风吹的簌簌作响,不时还有落叶飘下,很难想象,如今这块土地的宁静是70年前抗日战士们用怎样的拼杀换来的,是否是烈士们的鲜血染红了叶子,还是秋天的悲寥使它们褪去了颜色。

沿着石阶路前行,一步一步迈向那份庄严和敬仰。路上和伙伴们安静地走着,脑海里像过电影一般想着日军的残忍罪行。我们不会忘记九一八事变日本侵略者的野心,不会忘记七七卢沟桥的枪声,不会忘记一次次的大屠杀,不会忘记侵略者丑恶的嘴脸,不会忘记无辜百姓绝望空洞的眼神。

历史永远不会消失,只会被我们不断铭记,根深蒂固,生长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历史永远不会被掩盖,因为血迹不会淡,百姓的冤魂也不会散。

同时,抗日战争史也让全世界人民看到中华民族是个不屈不挠的民族。经过14年的浴血奋战,终于打败了日本侵略者,使中华民族从此真正屹立于世界之林,日趋强大。每一个中国人都应牢牢记住这段历史。请记住那片灰色的天空,记住那块鲜血染红的土地,记住那群战斗的人民。

敲响“和平钟”,祈求世界和平,国家富强!向烈士致敬! 远去,回望,纪念塔矗立在那里,祖国的英雄们,永垂不朽! 2017.12.16

历史系旅游管理皖南考察报告2017-03-29 15:04 | #2楼

二〇〇一二年五月二十六至五月二十七日,为期两天的皖南实践考察活动。我们的大致行程安排是围绕“党在我心中,喜迎”而展开的,其行程安排为:第一天车赴泾县,饱览红色旅游革命故地,第二天车赴绩溪,瞻仰主席故里、领略名人风采。

随着我们的车缓缓驶进泾县县区,想到那些在抗日战争时期为人民抛头颅、洒热血的战士们,又想到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我们不禁肃然起敬。我们第一天的首发站是皖南事变烈士陵园,随着当地导游的讲解,我们了解到:皖南烈士陵园位于皖南泾县城郊的水西山。1990年初,为纪念皖南事变新四军五十周年而修建,占地十五公顷,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皖南事变烈士陵园傍泾川,邻城区,环境优美,入口跨公路建有7米高石阙,形成壮观的入口空间。进入陵园,沿台阶行约30米,有一小型广场,正对面挡土墙上镶嵌叶飞题写“皖南事变烈士陵园”字碑。从小广场右转,经50米长神道,拾级而上,通过两个石阙形成的神门,进入主碑纪念广场。广场由纪念碑、纪念廊、无名烈士墓等组成。从山顶俯视,纪念广场与外围的花圃组成一献给烈士的巨大花圈;从远处眺望,纪念廊和名人题字廊高低错落,形态各异,白色马头墙簇拥着巨大纪念碑身。碑高12.36米、宽27米,碑面镶邓-小-平“皖南事变死难烈士永垂不朽”题词。碑下方为一汉白玉雕刻的花环,环周白色纪念廊内,镌刻着新四军军歌及《皖南

《历史考察报告李理》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事变烈士纪念碑碑记》。碑后为无名烈士墓,墓室四壁钢筋水泥浇铸,中间为墓池,池中有洁白大理石石棺,池后是祭坛,坛上燃烧着常年不息的火焰,象征着先烈们革命精神永不熄灭。整个陵园庄严、肃穆、凝重。陵园的入口利用两边的高岗形成了相对的两个“土阙”,成为陵园的天然门户。入口跨公路建有四座七米高具有皖南特色的石阙,四座厂阙以数字寓意新四军的四,七米高隐喻皖南事迹悲壮惨烈的七天七夜,形成了纪念性空间的第一序列,进入陵园后,沿台阶向上约三十米,是一个不规则的小型广场。正对面的挡土墙上镶嵌着叶飞题写的“皖南事变烈士陵园”字碑,点明陵园的主题,形成了纪念性空间的第二序列。从广场右转,是一条五十米长的神道,神道正对着由两个石阙形成的神门,神道的石阶宽度逐步缩小成梯形,加强了透视感,使人们在感受觉上延伸了神道的长度。神道十级台阶分成三个层次,喻意当年九千新四军将士成三路纵队东进抗日。

听着导游的讲解,我们仿佛穿越时空,看到了整个事变的发生,好像听到了周常常的叹息: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们由衷的为们的革命党人的牺牲感到惋惜,更为哪些为了自己利益而臵民族国家于不顾的人感到愤恨。随着在对事变的思考中,我们来到了红色旅游革命根据地“新四军军部旧址”。一身军绿的军部旧址讲解员带领我们重温了那段历史的往事。

新四军军部旧址又称皖南新四军军部旧址,位于安徽省泾县云岭镇罗里村。距县24公里。1937年“七七”事变后,南方八省14地区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同

年12月25日,新四军军部在武汉成立,并于1938年8月2日驻云岭,新四军军部设此,指挥华中敌后各抗日战场的新四军部队。中共中央东南局也同时设此。直至1941年1月。

云岭东接泾云公路,南依青弋江,西靠黄山,北望长江,风景秀丽。新四军军长叶挺有诗赞日:“去中美人雾里山,立马悬崖君试看。千里江淮任驰骋,飞渡大江换人间。”1961年。国务院公布其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3年7月陈毅元帅敬题“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馆名。从此,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正式建立。至今,新四军军部旧址是全国新四军纪念地中唯一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全国保存最完整的革命旧址群之一,也是中国近现代八大重要史迹之一。它的总建筑面积达10000平方米。在我们游览革命老区时,当地的居民在平静而幸福的忙着自己的事情,并没有因我们的到来而改变什么。世事沧桑,在青山绿水中的新四军旧部,再现了当年的革命先烈为革命事业忙碌的场景。我们能看到革命党人,在吃不好、睡不好、生命都没有保障的情况下,还是依然舍生忘我的投入革命事业。这一刻,我的眼角湿润了,为革命党人无所畏惧的精神和执着的信仰,也为了革命党人为我们争取的今天的生活。

中午用餐以后,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来到王稼祥故居纪念馆,当然这也是我们今天的最后一个行程。我们知道,稼祥同志的一生是伟大的,他的一生都在陪伴着我们的党,为我们的党和人民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当然稼祥同志的一生也是浮浮沉沉的,但他并没有消极,这也许正是我们敬佩他的另一原因吧。随着纪念馆管-理-员的

指引,我们缓缓怀着敬畏之情缓缓步入纪念馆。在管-理-员的讲解下,我们了解到更多关于稼祥的事迹。

王稼祥(1906年-1974年),安徽宣城泾县厚岸村人。原名嘉祥,又名稼啬。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卓越领导人,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对外工作的开拓者之一。处理国内问题有世界眼光,对待国际问题又能考虑到中国利益。王稼祥故居是我党早期重要领导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王稼祥出生和少年生活的地方。,位于泾县厚岸乡,距县城45公里。这里群山环绕,烟树茫茫。绿竹茸茸,景色十分秀丽。故居是一座普通的皖南民居,三间两厢,前有庭院,庭院有花圃,其间花木杂错有致,一厢为书房,书房虽小,但简洁雅致,窗明几净。“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此之谓也。王稼祥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先入柳溪小学读书,小学毕业后,又跟王惠久和王谈人先生补习一年,1920年离开家乡赴南陵县乐育中学初中,后转入芜湖圣雅各中学读高中,不处去上海就读于上海大学附中,从此走向革命道路。王稼祥从小好学善思,爱憎分明,对社会的时弊恶习,疾恶如仇,对贫困人民的饥饿困苦,倾注同情。家乡周围的一切,深深地印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憎恨黑暗的社会现实,是他后来追求真理走向革命的思想基础。王稼祥故居1986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原国家副主席王震亲笔题写“王稼祥故居”的门额。故居中陈列了王稼祥青少年时的生活学习用具和他一生中主要革命活动的照片,供人们参观瞻仰。

在纪念馆的结束语里这样写道:王稼祥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他百折不挠、顽强奋斗的革命精神,他光明磊落、从不喧功诿过的高尚品格,他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永远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王稼祥,我们永远怀念您。是的,稼祥同志虽然去了,但他的革命精神永存我们心间。

在游览过嘉祥的故居之后,我们的车赴绩溪,行程安排是在绩溪过夜。夜晚,行走在绩溪县城的街道上,感受着这座文化古城带来的不同气蕴。清晨,我们带着愉悦的心情车赴胡主席的故里——龙川胡氏宗祠。在当地导游细心的讲解下,我们行走在胡氏宗祠景区,在导游的讲解和我们在实物的见证下,我们对胡氏宗祠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龙川胡氏宗祠,祠堂名,位于安徽省绩溪县大坑口村。始建于宋代,明嘉靖25年(1547年)兵部尚书胡宗宪对祠堂进行过一次较大规模的修缮,清光绪4年(1898年)重修。祠内装饰精美,尤以保存完好的各类木雕为最,有“徽派木雕艺术宝库”之称。龙川在明代曾出过两任六部尚书,也是胡-锦-涛的故乡。1988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关专家赞誉它是中国古祠一绝。龙川胡氏宗祠位于古徽州的发迹地——绩溪。为明代户部尚书胡服、兵部尚书胡宗宪、清朝红顶商人胡光镛的族祠。据历史记载,龙川是坑口村的古称。村前有龙须山,村中有一条小溪(称川)穿村而过,古称龙川。后人认为小溪(又称坑)出口流入登源大河,龙可以畅溪,故改为坑口。这个传说至今仍在百姓中流传。龙川胡氏宗祠始建于宋,明嘉靖年间

大修。坐北朝南,前后三进,由影壁、平台、门楼、庭院、廊庑、尚堂、厢房、寝室、特祭祠等九大部分组成。宗祠采用中轴线东西对称布局的建筑手法。令人有气势磅礴,蔚为壮观之感。宗祠是古徽州聚族统宗,维护宗族的建宗法制的产物。对现今说已失去它的作用和意义,但它的木雕艺术却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作为历史文物来研究有它特有的考古和观赏价值。尤其是它的木刻花雕独树一臶,形成自有的艺术风格,可谓木雕艺术的一颗“明珠”,“古祠一绝”的含义也就在其中。

在饱览完胡主席的故里之后,我们不禁赞叹这里的风景之美、民风之淳朴,更被这里深厚的文化底蕴所折服。当你来到这里,你会感受到天人一体的和-谐,大自然秀美的山川赐予这座村落以灵气,而这座村落以其自身的建筑凸显自然的神奇造化。

为期两天的皖南考察之行结束了,但我们收获的远不止是考察本身。回首往事,大批的革命党人为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革命先烈为我们争取的幸福生活,也许他们中的一些人已不能再看到,但我们会永远牢记那些民族和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人。百年风雨历程,党一直陪伴在我们的身边,带领我们抵抗外敌、争取和平、取得胜利。是党,在默默改变着民族的民-运、人民的生活。衷心的感谢您,党,唤醒了中国这头东方沉睡的雄狮。

考察已然结束,我们是国家的主人。让我们以崭新的姿态迎接,唱响时代的最强音。

【历史考察报告李理】相关文章:

大学考察报告06-11

野外考察报告04-18

考察报告范文12-26

授课考察报告05-05

文化考察报告05-09

高校考察报告05-10

考察报告范本01-15

采风考察报告03-19

教育考察报告03-20

校长考察报告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