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增收>《促进农民增收的实施意见

促进农民增收的实施意见

时间:2022-11-19 16:51:49 增收 我要投稿

关于促进农民增收的实施意见

根据在我县开展农村基层党建抓点示范工作的要求,为进一步落实《关于农村基层党建抓点示范工作的安排意见》(发201742号)精神,突出“抓党建、强保障、促发展”的主体要求,实现农业稳定增效、农民持续增收,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关于促进农民增收的实施意见

一、目标要求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打响“三张牌”、走好“六条路”,深入推进“三区一带两支撑”建设,全面实施“融入中心、基础先行、项目支撑、优势带动、科学发展”的区域发展战略,突出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业科技支撑,着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扎实推进小城镇建设,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深入开展扶贫开发,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2017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较上年增长16%以上,增加380元以上,达到2730元以上,增幅达到全省各县前列。

二、基本原则

(一)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基层党建抓点示范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作为改善民生、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有力举措。

(二)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着眼于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

业,坚持草畜产业做大,马铃薯产业做强,杂粮产业做精,蔬菜瓜果产业做实。

(三)集约经营,规模发展。把发展高标准,规模化产业基地与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龙头企业培育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结合起来,创新体制机制,加快产业化经营,壮大产业规模,提高产出效益。

(四)统筹兼顾,多措并举。既要抓好农业增收,又要重视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促进增收;既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更重视拓宽农业外部增收领域;既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做好加法,又要通过减负促增收做好减法;既抓好全县农民增收,更重视贫困人口脱贫增收。

三、工作重点

(一)以改善基本条件为着力点,不断夯实农民增收基础。对接国家投资重点和产业政策,积极争取和实施一批事关全局的基础设施项目,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防灾减灾能力,为农业农村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奠定物质基础。

1、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围绕“梯田化县”建设目标,新修梯田11万亩,发展水地5000亩,完成流域综合治理50平方公里;实施甘沟、头寨、河畔等乡镇土地整理项目,全力实施引洮一期会宁供水支渠及田间配套工程、全国水土保持重点项目、城区供水工程和靖会工程甘沟延长段改造工程;完成南咀、芦岔2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全面完成中川和柴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完成自来水入户1000户,安全饮水(清洁窖水)使

用率达到55%以上。

2、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全面完成“十一五”农村公路建设任务,落实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责任,实施党岘至G312线、土门至朱家河通乡油路工程,启动甘沟至韩集、会宁至八里通乡油路建设,实施苍哇河跨河大桥工程,争取实施河蒿公路三房吴至韩集段工程,完成村内道路硬化180公里,通村道路硬化率达到30%以上。

3、加强农村能源建设。发展以沼气为重点的可再生能源,加快普及农村户用沼气,建设“一池三改”户用沼气12959户,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厨12959户。实施110千伏和35千伏及以上电网建设与改造,完成10千伏及以下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实现城乡同网同价。

4、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退耕还林补植补造等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完成退耕还林补植补造6.69万亩,荒山造林、封山育林2.5万亩,义务植树185万株,推进城区大环境和新农村建设试点绿化,促进生态环境逐步好转。

(二)以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为支撑,大幅度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坚持市场导向、农民自愿和效益优先的原则,实施特色优势产业增产增收计划,不断提高特色优势产业比重,实现家庭经营性收入较上年增长22%以上,增加223元以上,达到1228元以上。

1、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加快建立以县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

为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业技术协会、科技示范带头人共同参与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大力实施“良种工程”,引进、试验、筛选玉米、小麦等主栽品种和后备品种,建立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体系,积极探索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有效机制和办法,建成科技示范基地10处,发展科技示范带头人1000人,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马铃薯脱毒种薯覆盖率达到40%以上。建立玉米全贮、青贮示范点50个,秸秆饲料利用总量达到18万吨,秸秆转化利用率达到40%以上。在沿黄灌区,充分挖掘现有水源潜力,综合运用技术、工程、生物、管理等多种措施,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在旱山塬区,以全膜双垄沟播和紫花苜蓿种植为主攻方向,实施百万亩科技抗旱增收工程,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推广和饲草种植面积分别稳定在100万亩以上,努力实现粮食总产量同比增长20%,达到27330万公斤。

《关于促进农民增收的实施意见》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2、提升特色优势产业比重。按照“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品种优良化、产品品牌化”的要求,依托资源优势,不断提高特色优势产业比重。草畜产业:按照“扩张总量、提高质量、整体推进、做强产业”的总体要求,认真落实草畜产业建设促进年活动的各项目标任务和措施,大力实施“草畜产业十百万促进工程”,培育“10家草畜产业龙头企业”,新建“100个规模养殖小区”,新发展“1万个规模养殖户”,建立具有县域特色的“一条长廊,两大养殖区”(以省道207线沿线区域为主的高效规模养殖示范长廊,以中北部为主的肉羊规模养殖区、

以东南部为主的肉牛规模养殖区),培育草产业原料基地,兴建养殖小区,扶持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户,推行标准化养殖,实现4个增长20%,全县牛、羊、猪、鸡饲养量分别达到10万头、120万只、60万头、167万只,饲草产品加工能力达到10万吨以上。马铃薯产业:加快脱毒种薯繁育,扩大补贴范围,推行标准化生产,建立种薯扩繁基地10万亩,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100万亩以上。杂粮产业:以荞麦、豌扁豆、莜麦、糜谷、良谷、大豆为重点,加大新品种推广力度,全县杂粮种植面积稳定在35万亩以上。蔬菜瓜果产业:在沿黄灌区大力发展蔬菜种植,建设蔬菜生产基地5万亩,以铺压砂田和地膜覆盖相结合为主,扩大优质西瓜和籽瓜种植面积;依托退耕还林工程,以苹果、文冠果和红枣为主,建设和改造优质林果基地1.2万亩以上,全县优质林果率提高10%以上。

3、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按照做大战略主导产业,做强区域优势产业,做优地方特色产业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对龙头企业的扶持政策,以农业产业园区和郭城工业集中区建设为着力点,推动龙头企业完善机制,扩大生产规模,延伸产业链条,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产业化经营对农民增收的带动能力。重点支持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和终端产品开发项目,支持成立独立的种薯生产企业,整合马铃薯精淀粉加工企业,开发生产高附加值产品,促进马铃薯产业快速、健康发展。围绕玉米、紫花苜蓿生产,引导扶持2家以上精饲草料加工企业,实现就地加工转化

增值,引导扶持1-2家肉羊养殖企业逐步发展为集养殖、加工、运输、销售为一体的大型企业,创建羔羊肉品牌优势,促进以牛羊为主的草食畜牧业发展。年内新增市级以上龙头企业5家,全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总数达到52家,其中市级以上34家。

4、着力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按照“健全机构、完善网络、调整队伍”的要求,建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农业行政综合执法体系”、“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农民培训体系”和“农业投入保障体系”六大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基地+农户”等新型生产组织形式。围绕主导产业培育,新建农民专业合作社60个,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到238家,其中行业协会7个,专业协会31个,专业合作社200个。

(三)以劳动力培训资源整合为载体,努力挖掘工资性收入潜力。坚持以人力资源开发和人的素质提高“缩小分母、扩大分子”,不断拓宽非农经营增收渠道,实现农民工资性收入较上年增长7%以上,增加54元以上,达到872元以上。

1、整合劳动力培训资源。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整合人劳、农牧、扶贫、妇联、共青团等部门劳动力培训项目资金,探索报账制项目资金管理方式;整合县农广校、职教中心、各职业技术教育学校等各类培训机构,实现培训场所资源共享;整合各职业技术教育学校专业教师、各行业专业技术人才、各

企业技师以及有一技之长的实用人才,建立培训师资库,实现师资共享;整合各个定点培训机构、各部门信息、订单资源,建立信息交换平台,实现信息和定单资源共享。

2、强化技能培训。积极争取和实施好“农村劳动力转移计划”和“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项目,发挥职业教育、远程教育和短期集训方式优势,坚持从引导性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性培训三个层次上推进农民转移就业培训,广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有针对性、实效性强的专业技能培训,切实增强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创业能力。坚持把“两后生”作为培训重点,鼓励和引导初中后和高中后学生全面接受职业技术教育。年内完成转移就业技能培训5万人以上、适用技术培训6万人以上,农村劳动力实用技术和技能培训普及率达到70%以上。

《关于促进农民增收的实施意见》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3、提升有组织劳务输转水平。充分发挥县乡劳务管理部门、各类中介组织和劳务经纪人的作用,通过加大组织力度、搞好信息服务和能人带动,不断拓宽劳务输转渠道。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投亲靠友外出就业,扶持奖励外出务工农民带技术、带资金回乡创业。加快建立培训、服务、维权三位一体的农村劳动力输转机制,开拓劳务市场,建设劳务基地,打造劳务品牌,扩大有组织输转规模和技能型输转比例,年内完成输转农村富余劳动力10万人以上,其中,有组织输转5万人以上,实现劳务收入9亿元。

4、加快现代流通服务业发展。充分发挥我县交通便利的区

位优势,红色旅游、金色教育、绿色产业的经济社会比较优势,主动融入“兰白都市经济圈”建设,走特色优势产业化带动的路子,坚持市场机制与政策引导相结合,加快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改造传统商贸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流通业,加快发展便民服务业,努力增加就业岗位,就地就近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

5、维护农民工权益。全面加强农民工权益保障,加大工资支付、劳动监督检查工作力度,积极推进覆盖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工作。不断扩大工伤保险的参保覆盖面,切实保障农民工工伤保险权益。稳步推进《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的贯彻落实,提高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加大对农民工的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力度,完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加强对农民工维权工作的舆-论监督,为增加农民务工收入营造良好环境。

(四)以落实强农惠农政策为重点,着力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积极争取政策性补贴,实现农民转移性收入较上年增长19%以上,增加102元以上,达到630元以上。

1、不折不扣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深入开展“惠农政策落实年”活动,认真落实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以及奶牛养殖、能繁母猪保险等各类补贴政策,按照“四到户四提高”的要求(政策宣传到户、提高知晓率,干部深入到户、提高知情率,信息公开到户、提高准确率,政策兑现到户、

提高满意率),严格执行“一册明、一折统”资金发放办法,及时足额发放退耕还林、退耕还草、“两免一补”、农村低保等各类强农惠农政策资金,充分发挥政策的激励引导作用,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深入推进扶贫开发。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积极争取和落实好各类扶贫政策、项目和资金,进一步推动产业扶贫、科技扶贫、智力扶贫同整村推进、连片开发有机结合,行业扶贫、部门扶贫和专项扶贫有机结合,基本解决1.41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以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推广、修梯田、建水窖、发展养殖业、建小型水利工程为重点,组织实施好11个整村推进项目,不断改善贫困村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着力提高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做好地震受灾群众跨省异地安置工作,加快推进华家岭片区和界双公路片带整区域开发。积极探索基本生活最低保障和扶贫开发的新机制,努力推进扶贫开发进程,加大劳动力培训转移,完成“两后生”输转培训1685人。

3、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扎实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完善失地农民、村干部养老保险制度;健全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做好城乡困难群众生活救助;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规范城乡困难群众大病医疗救助,提高救助水平;落实就业和再就业优惠政策,多渠道开辟就业岗位,特别是公益性岗位,重点扶持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和返乡农民工等三类群体创业,支持困难群体,尤其是未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逐步消除“零就业”家庭,千方百计增加收入。

(五)以小城镇建设为突破,积极探索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有效途径。坚持以城镇化带动农业,以工商业富裕农民,以产业化发展农业,打造农业产业园区和郭城工业集中区两个平台,辐射带动二、三产业发展,有力促进农民增收。

1、着力加快小城镇建设。坚持小城镇建设与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有机结合,以“三区一带两支撑”经济带为重点,建成会师镇马铃薯、河畔肉羊、郭城红堡子农副产品三个省级农产品专业市场。各乡镇围绕优势产业,建立相应的专业市场,依托有形市场带动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加强水、电、路、林、通讯、供热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强小城镇承载功能,引导更多的农民进入小城镇创业,逐步形成产业发展、人口聚集、市场扩大的良性循环。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步伐,支持农资超市和农家店建设,培育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广辟农民增收门路。

2、加大土地流转力度。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在依法、自愿、有偿的流转基础上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在柴门乡鸡儿咀村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土地入股,探索土地股份制流转方式。在白塬乡七百户村依托马铃薯专业合作社通过土地租赁的方式建设大西洋原种繁育基地。在会师镇西岩村、平头川乡马路村、大沟乡大沟村、新塬乡新塬村、草滩乡孔寨村等5个村依托马铃薯专业合作社开展土地流转工作,建立马铃薯一级原种繁育基地。探索农村土地由农户经营向龙头企业、种田能手规模经营的新机制,带动土

地流转有序开展,形成土地流转和农业规模经营的良性互动,农村土地流转率提高0.3%以上。

四、保障措施

1、精心组织领导。各乡镇党委、政府,县直各有关部门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认识增加农民收入的艰巨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促进农民增收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检验基层党建抓点示范工作成效的有力举措,精心组织,抓好落实。

2、细化目标措施。各乡镇党委、政府,县直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各自的实际,尽快制定具体实施细则,明确目标任务,确定工作进度,建立保障机制,把农民增收的目标任务和措施细化分解落实到村组和农户,确保农民增收工作取得新突破、增收目标如期实现。

3、加强分析指导。成立的农民增收指导组,要定期督促检查促进农民增收《实施意见》的贯彻落实情况。农办、农牧、统计等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农民增收工作的分析指导,积极主动地协调解决促进农民增收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及时总结推广促进农民增收的好经验、好做法,帮助农民增收。

4、强化党建保障。认真落实农村基层党建抓点示范工作要求,深入开展“创先争优”、“三级联创”、“五有三共建六帮扶”、“六抓六规范”活动,不断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增收的作用,

切实做到农民增收支部有路子、农户有法子。

5、深化农村改革。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管理体制,积极探索土地流转和实现规模经营的有效形式,深入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乡镇农技推广和动物防疫体系改革,不断增强农村发展活力,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

6、促进社会和-谐。扎实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推进年”活动,积极创建文明家庭、文明村,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健全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深入开展社会矛盾排查化解,着力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基础性问题,切实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关于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的实施意见(新改)2017-04-02 06:07 | #2楼

促进农民增收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所在,是构建“区强民富、开放繁荣、文明和-谐”和实现“加快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时也打造“实力红花岗、活力红花岗、和-谐红花岗”的关键所在。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相关会议精神和区2011年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促进区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现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三个建设年”为契机,紧紧抓住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两个关键环节,用工业理念发展农业,用开放的手段发展农业,进一步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努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确保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二、工作思路

紧紧围绕“城郊型、科技型、效益型、示范型”农业发展方向,加大水利设施建设力度,推进“特色化、规范化、标准化、产业化”四化农业发展进程,倾力打造“菜园、果园、乐园”经济,做强“果蔬、畜牧、休闲观光”三大主导产业,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城乡统筹。按照“强规划、争项目、重投入、调结构、建基地、抓特色、促就业、增收入”的目标,以建立健全促进农民增收的体制机制为重点,推动农民有序转化和就业创业,着力构建农民持续稳定增收长效机制,促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同步发展,促进农民收入结构有所改善,农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

三、目标任务

1

总体目标:

2011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确保达到6342元,较上一年增长12%,力争达到6511元,增长15%,全区确保减少贫困人口0.42万人,力争减少贫困人口0.65万人。农民增收进入全市先进行列,到2017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387元。

工作目标:

有规划。各镇结合本镇产业优势、地理位置、生态环境、人口情况等,制定相应的农民增收规划,做到规划到村、到农户、项目到地块、责任到干部。规划要明确选定增收的主攻方向,科学确定增收的重点领域和增收措施。

有示范。按照组有示范户、村有示范点、镇有示范区,区有示范村、各个产业、各项工作都有示范现片的要求,到2012年,各镇要在实现农民增收目标的基础上,培植2至3个农民增收的产业亮点和看点。全区要集中力量、全方位打造和推进2—3个整村增收发展的亮点和看点。

有典型。到2012年,每年各镇在“四型农业(城郊型、科技型、效益型、示范型)、四化产业(特色化、规范化、标准化、产业化)、三园经济(菜园、果园、乐园)、三大产业(果蔬、畜牧、休闲观光)”等各个方面至少打造出一个典型案例或典型经验,并全力打造区、市级典型案例或典型经验。

有新貌。围绕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着力实施新农村建设,推动农民增收工作顺利实施,确保农民生活水平一年迈上一个新台阶,实现农村面貌的一年一变样,三年大变样。

四、工作措施

立足“四型(城郊型、科技型、效益型、示范型)、四化农业(特色化、规范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打造三园(菜园、果园、乐园)经济、发展三大立导产业(果蔬、畜牧、休闲观光)”。 2

1、强规划、争项目、重投入、调结构

现已完成了《 “十二五”年蔬菜、蛋鸡、生猪、乡村旅游产业扶贫规划》和《 “十二五”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区“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以及《区“十二五”蔬菜产业发展规划》等规划,以上规划的成功编制,很大程度上有力促进了向上争取项目的力度,区各农口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支农惠农政策,按照“不求最大,但求最优”的基本原则要求,立足区位优势,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区人民政府将进一步加大“四型”农业资金的投入,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着力作好项目实施。

2、建基地、抓特色、促就业、增收入

进一步加大全区特色基地的建立和完善工作,抓好深溪蔬菜产业化基地建设项目,发展金鼎山镇特色折耳根产业和辣椒产业,做大、做强苍口,海龙、忠庄的葡萄产业,依托基地建设和项目实施,着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将基地建设、产业带打造和乡村旅游有机结合,促使农民就业,积极引导农民从事交通、餐饮、家庭旅馆等服务产业,大力实施以“农家乐”、“生态园”为主的休闲观光和娱乐设施建设,使乡村旅游产业成为我区红色旅游产业的延伸和可持续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进一步实施畜牧产业规模化养殖场建设,做大,做强我区以生猪、蛋鸡养殖为主的畜牧产业。

3、审视“三农”问题,树立城乡统筹发展的理念。一直以来,都存在重城市、轻农村,重工业、轻农业的发展思想。为此,我们必须转变观念,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注重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相结合,将农村、农业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像规划城市一样规划农村发展,像投入城市和工业那样投入农村和农业,像对待城镇居民那样对待农村居民,积极探索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新思路、新路径。

4、解决农业“四化”问题,着力提高农业产出效益,发展龙头

企业;加快农业园区和基地建设步伐,推动传统产业向特色、优势产业转变;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农村土地流转,为农业规模化经营创造条件。

一是大力发展龙头企业,提高农业的增值效益。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关键是要培育一批能连接市场、能带动基地的龙头企业。要面对市场,从自己的特色出发,建设一批规模大、档次高、竞争力强、有带动辐射效益的龙头企业。要应对市场需求,发展一批高科技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要选择一批有条件的龙头企业,投资建设新的生产线,帮助搞好原料生产基地,并形成与农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分配机制。“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政府要把有限的资金相对集中扶持壮大龙头企业、种养大户、营销大户和农产品流通中介组织,对龙头企业为农户提供各种服务、进行技术培训、研发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开展基地设施建设和治污建设等,应给予财政补助。

二是努力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市场化程度。大力发展和兴建一批专业市场,完善市场网络和市场功能,使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市场+龙头+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要大力发展农产品专业协会和中介组织,以及农民经纪人队伍,使我区农产品参与全省乃至全国大市场流通。要努力通过市场营销树立一批具有特色知名品牌的农产品,通过品牌效应拉动我区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发展直供、直销、代理配送、连锁超市、网上交易等新型交易方式。

三是着力实施完善土地经营制度,逐步形成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促进规模化经营。要解决好农民土地使用权合法有序流转问题,这事关农业产业化能否真正“化”起来。在推进土地使用权流转中,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尊重农民的意愿,保护

农民的利益,通过流转使土地向种植大户和能人聚集,实现规模生产与经营。政府要提供有效的服务,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做好指导、协调、服务、监督和管理等各项工作。

四是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重点是提升特色产业档次、提升农产品加工水平、提升农产品品质、提升农业拓展空间能力、提升农业发展环境。

5、解决农民素质不高的问题,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加强农民转产转业培训,引导农民从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中增收。要转变农民的思想观念,破除僵化保守、小农经济、小富即安、怕冒风险等思想,树立市场意识、商品意识、竞争意识和开拓创新的意识。要通过各种形式,采取有力措施,对农民进行文化知识、科技知识、市场知识、营销知识以及法律知识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民的文化和科技水平。当前,尤其要重视对外出农民工的劳动技能的培训。农民要增收,最终要靠农民自己。当前,制约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农民的整体文化水平不高,缺乏必要的科技文化知识和工作技能。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培训体系。针对农村劳动力制定科学的培训规划,把农村劳动力培训纳入政府就业培训的重要内容,给予资金、技术方面的支持。定期开展专业技能培训,鼓励和支持企业、教育机构和社会团体参与农村劳动力培训。

6、加大对农村困难群体帮扶力度,减少农村贫困人口数量,发展多元经济,解决农民就业难问题,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积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致富带头作用。

7、加强农田水利和农村道路建设,引导农民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中增收。要建立市、区、镇、村和民间多元资本投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体系。各级财政要保证改善农业条件的专项资金按时足额到位。加快农田(山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防灾

抗灾的能力。要把节水灌溉作为重点,强化渠道防渗和管道输水措施,大力推广节水灌溉和旱作农业技术,努力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农业产出率。加快农村道路建设,为乡村经济发展解除瓶颈制约。通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仅为促进农民增收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奠定了物质基础,同时农民在参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也增加了收入。

8、以农村合作医疗改革为重点,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要按照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要求,切实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当前重点要抓好农村合作医疗体系建设。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解决农民看病难问题,尽量减少农民因病返贫现象。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农民增收工作领导小组,区政府区长任组长,区委、区政府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区级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加强综合协调。领导小组在区农牧局下设办公室。各镇街要成立由党委或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领导机构,落实专人负责,做到机构健全、责任到人、任务明确、层层落实。各镇街党委、政府主要领导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首要工作和中心工作,亲自抓决策、抓规划、抓项目、抓检查、抓落实,确保农民增收工作顺利推进。

(二)立足规划,抓落实。结合全区农业农村实际,以农村劳动力为基础,建立区级农民增收规划体系,立足全区各类规划,各镇街也要加快制定农民增收的规划,做到镇有规划、村有方案、户有台账。各镇要结合实际,尊重农民-意愿,切实选准实施农民增收的主攻方向,为农户量身定做增收计划。

(三)实行督查考核。制定考核办法,完善考评机制,对各镇街和相关部门农民增收工作情况进行专项考核。每年实行半年督查、年终考核,考核结果纳入年度综合目标考核。各镇街根据

全区增收意见,每年必须列举8—10项应开展的农民增收工作,经增收工作领导小组审定后,纳入对镇街的年度考核内容,考核结果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

(四)发挥基层组织作用。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抓好镇街主要负责人和村支两委会负责人培训工作,增强其带领农民增收致富的能力。强化村级组织建设,切实改善村级干部队伍结构。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激发广大农民的创造、创业精神,迅速掀起农民增收工作建设热潮。

【促进农民增收的实施意见】相关文章:

农民增收实施意见09-22

关于促进农民增收工作意见09-22

促进农民增收措施03-15

促进农民增收的措施09-22

关于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的实施意见新改09-22

促进农民增收的调研报告09-22

促进农民增收报告09-22

促进农民增收交流材料09-22

促进农民增收的路径选择09-22

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