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名词解释>《神经病学名词解释整理

神经病学名词解释整理

时间:2023-03-23 14:44:31 名词解释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神经病学名词解释整理

1. 感觉过敏(hyperesthesia):①轻微的刺激即引起强烈的感觉 ②因对触觉、痛觉的敏感性↑或感觉阈↓引起

2. 感觉过度(hyperpathia):①刺激阈↑与反应时间延长,刺激须达很强程度才有感觉,刺激后需经一潜伏期才能感到强烈、定位不明确的不适感 ②患者不能辨明刺激的部位、性质与强度 ③可感刺激点向四周扩散并有“后作用”,即持续一段时间后才消失。

3. 感觉异常(paresthesia):①没有外界刺激而发生的感觉异常 ②例如麻木感、蚁走感、触电感、针刺感等。

4. 放射痛(radiating pain):①神经根或神经感受病变刺激时,疼痛除出现在刺激部位外,尚沿该受累感觉神经扩散到其支配区 ②如后根受肿瘤压迫时引起的神经根痛,腰骶神经根受脱出的椎间盘压迫时引起的坐骨神经痛等。

5. 牵涉痛(referred pain):①内脏病变时同罹病内脏相当的脊髓节段所支配的体表部分也发生疼痛 ②如心绞痛时引起左胸及左上肢内侧疼痛等。

6. 灼性神经痛(causalgia):①一种烧灼样的强烈疼痛 ②常见于正中神经或胫神经不完全损伤的患者,患者常用冷水浸泡患肢以减轻疼痛 ③交感神经传出纤维与无髓鞘的C纤维形成假突触,发生短路。

7. 幻肢痛(phantom limb pain):已经截肢的残端发生疼痛。

8. 闪电痛(lightening pain):①最多见于脊髓痨患者,胸段及腰骶段后根受累,下肢发作性短暂性触电样剧痛 ②若伴有支配内脏的神经损害而出现内脏功能的障碍称为危象。胃危象最为常见。

9. 失联络(diaschisis):①中枢神经系统局部发生急性严重损害时,引起在功能上与受损部位有密切联系的远隔部位神经功能短时消失 ②例如脑休克(内囊出血→对侧偏瘫、深浅反射↑)、脊髓休克等 ③断联期过后,受损组织的功能缺损症状和释放症状会逐渐出现。

10. 核间性眼肌麻痹:由于内侧纵束联系一侧展神经核与另一侧司内直肌运动的动眼神经亚核;内侧纵束受损,使两眼球水平同向运动(侧向凝视);内侧纵束的上行束或下行束受损时眼球水平侧向(同向)凝视就有困难;①一侧内侧纵束上行纤维受损,造成前核间眼肌麻痹。表现为双眼侧向(水平)注视时,同侧眼球可以外展(可伴有眼震),对侧眼球不能内收,但两眼内直肌的内聚运动正常 ②一侧内侧纵束下行纤维受损,造成后核间眼肌麻痹。表现为双眼侧向(水平)注视时,同侧眼球不能外展,对侧眼球可以内收。

11. 折刀样强直(clasp-knife rigidity):①瘫痪肢体的肌张力↑呈痉挛状态称为痉挛性瘫痪 ②体检可感觉肌张力类似“折刀”样改变,即在被动运动开始时阻力较大,终末时突感减弱,也称折刀样强直 ④见于锥体束损害。

12. 肌强直(rigidity):由于一个紧接一个连续运动冲动,干扰肌肉松弛,导致肌肉持续性的收缩。其中,锥体外系性肌张力增强表现为伸肌和屈肌都增强。

13. 铅管样强直(leadpipe rigidity):①锥体外系性肌张力增强是伸肌和屈肌俱增强 ②铅管样强直指在做被动运动检查时,增强的肌张力始终保持一致,像弯曲软铅管样的感觉。

14. 齿轮样强直(cogwheel rigidity):①锥外肌张力↑是伸肌和屈肌俱↑ ②肌强直兼有震颤者,当伸屈肢体时可感在均匀阻力上出现断续的停顿。

15. 静止性震颤(static tremor):①震颤出现于肢体处于静止状态时,随意运动时↓或,入睡后消失,情绪激动时加重 ②因肢体促动肌与拮抗肌节律性-交替收缩(4~6/s)引起,手指节律性震颤形成搓丸样动作,重者头部、下颌、舌头及四肢均可震颤 ③多一侧上肢远端开始,后扩展至同侧下肢及对侧肢体 ④常为帕金森病的首发症状。

16. 舞蹈样动作(choreic movement):①迅速多变、无目的、无规律、不对称、运动幅度大小不等的不自主动作 ②可发生于面部、肢体及躯干 ③自主运动或情绪激动时加重,安静时减轻,入睡后消失 ④常见于风湿性舞蹈症或亨廷顿病。

17. 手足徐动(athetosis):①指划动作,是手指或足趾间歇、缓慢、扭曲、蚯蚓蠕动样的伸展动作,直至呈现各种奇异姿态,这些动作和姿势位置不能维持和固定 ②肢体远端肌张力呈游走性时高时低,又称变动性痉挛 ③常见于纹状体大理石样变性、肝豆状核变性、胆红素脑病等。

《神经病学名词解释整理》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18. 扭转痉挛(torsion spasm):①也称畸形性肌张力障碍,是躯干的徐动症 ②特点同手足徐动症,是围绕躯干或躯体长轴的缓慢扭转性或呈螺旋形旋转的不自主运动 ③可为原发性,而症状性者见于肝豆状核变性及吩噻嗪类、丁酰苯类或左旋多巴等药物。

19. 偏侧投掷运动(hemiballismus):①一侧肢体猛烈的投掷样不自主运动,类似舞蹈样,运动幅度大 ②是因对侧丘脑底核损害或其与纹状体的传导路径病变引起。

20. 抽动症(tic):①固定或游走性的单个或多个肌肉的快速收缩动作(如挤眉、眨眼、歪唇、耸肩等) ②可由基底节病变引起,也可为精神因素所致或药物引起的运动障碍。

21. 龙贝格征(Romberg sign):①即闭目难立征 ②小脑病变时,主动肌、拮抗肌、协同肌及固定肌等四组肌肉的协调功能发生障碍,而出现共济失调(如站立不稳、摇晃欲倒等) ③嘱患者两足并拢站立,两手向前平伸,观察有无摇摆不稳或倾倒的现象,并注意睁眼与闭眼的区别(感觉性共济失调睁眼是摇摆但不倾倒,但闭眼时极度不稳而倾倒;小脑性共济失调差异不大)。

22. 辨距不良(dysmetria):①小脑病变引起共济失调,主动肌、拮抗肌、协同肌及固定肌等四组肌肉协调功能发生障碍,导致对运动距离、速度及力量估计能力丧失而发生辩距不良 ②患者动作过度,检查时发现指鼻/跟膝胫/轮替试验等不正确/不灵活/笨拙反应,且写字常过大。

23. 巴宾斯基征(Babinski sign):①当锥体束受损后,刺激足底外侧引起拇指背屈和其他足趾扇形散开 ②重要的病理性反射,锥体受损的特征性反射,也称病理性趾反射或拇指背屈征 ③1y内婴儿出现此征可为正常。

24. 霍夫曼征(Hoffmann sign):①左手托患者腕部,以右手食指和中指夹住患者的中指,用拇指向下弹拨患者中指的指甲,如患者拇指和其他手指掌屈,即为阳性 ②反射活跃的正常人可出现两侧霍夫曼征,也可提示高颈段锥体束受累的体征。

25. 总体反射(mass reflex):①脊髓自动反射,病理反射的一种 ②脊髓完全横贯性损害,与大脑脱离关系 ③刺激下肢任何部位,双下肢立即缩回,伴腹肌收缩,大小便排空,病变水平以下充血、竖毛。

26. 运动性失语(motor aphasia):①前语言区 ②无咽喉/舌肌瘫痪但不能言语或只能讲一两个简单的字;能理解别人言语及文字而难以读出,电报式表达但用词常不错。

27. 感觉性失语(sensory aphasia):①后语言区 ②发音正常但不能理解别人及自己的言语,模仿讲话的能力也减退,患者严重言语缺陷但无内省力。

28. 命名性失语(nominal aphasia):①顶叶后下部、角回附近言语形成区 ②称呼物体名称的能力丧失但能表述如何使用该种物件;患者能辨明别人讲述某物名称是否正确但自我表述经常错误。

29. 传导性失语(conduction aphasia):①额、顶、颞叶深部弓形纤维的阻断,特别是岛叶附近病变 ②特征为复述困难。

30. 失读(alexia):①左侧缘上回附近病变 ②不失明但对视觉性符号的认识能力丧失,不识词句。图画。常与失写同时存在。

31. 失写(agraphia):①左侧或主侧额中回后部 ②无手部肌肉瘫痪但书写不能,抄写能力保存。

32. 失用症(apraxia):①左侧大脑半球广泛病变(右利手者)②肢体无瘫痪、感觉障碍及共济失调但不能准确完成有目的的动作,对所出示的物品虽能认识但不能应用。

33. Wallenberg综合征:又称延髓背外侧综合征。见于椎动脉、小脑后下动脉或外侧延髓动脉阻塞的外侧延髓和小脑后下部分缺血性损害。主要表现为前庭核、舌咽、迷走神经、三叉神经脊束核、小脑下脚、小脑皮质束、下行交感神经束、脊丘束损害。

34. Ejerine综合征:又称延髓内侧综合征。延髓椎体部、内侧丘系、舌下神经受损。对侧中枢性偏瘫、同侧舌肌瘫痪、对侧深感觉障碍。

35. Millard-Gubler综合征:又称脑桥腹下部综合征。破坏同侧展神经、面神经和锥体束,引起同侧展神经麻痹、同侧周围性面瘫和对侧中枢性偏瘫。也可能有对侧偏深感觉障碍(内侧丘系和脊丘束受损)。

36. 闭锁综合征(locked-in syndrome):①见于双侧脑桥基底部损害,双侧皮质脊髓束和支配三叉神经以下的皮质脑干束受损而出现两侧中枢性偏瘫 ②除中脑支配的眼球运动尚存在外,病人丧失任何运动、表达的能力 ③脑干网状结构和体感觉传导通路未受损,病人的感觉和意识基本正常,只能以眨眼或眼球运动示意。

《神经病学名词解释整理》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37. Foville syndrome综合征:①脑桥内侧部肿瘤破坏同侧展神经、内侧纵束和锥体束 ②引起两眼向病灶对侧凝视、病侧面瘫及对侧肢体偏瘫

35. Weber综合征:又称中脑腹侧部综合征。①中脑腹侧及大脑脚底肿瘤破坏同侧动眼N和锥体束 ②引起同侧动眼神经麻痹和对侧肢体偏瘫 ③多小脑幕裂孔疝。

38. Parinaud综合征:又称中脑顶盖综合征。见于松果体瘤,两侧中脑顶盖受累。双眼垂直运动麻痹,不能向上仰视。若侵及中脑被盖则瞳孔对光反射消失。

39. 脊髓半切综合征(Brown-Séquard syndrome):半侧脊髓损害(如髓外肿瘤早期、外伤),损害平面以下同侧中枢性瘫痪、深感觉缺失,对侧痛温觉缺失。

40. 三偏综合征:①内囊病变可引起锥体束全部受损而致对侧偏瘫 ②如病损波及内囊后肢的后部,阻断传导对侧半身感觉的丘脑皮质束及传导两眼对侧视野的视放射,则可伴有对侧偏身感觉缺失和对侧同向偏盲 ③内囊病变最常见于脑血管意外。

41. Horner综合征:①一侧眼交感神经麻痹,出现同侧瞳孔缩小、上睑下垂、眼裂凹陷,眼结膜充血及面部无汗 ②病变可在患侧脑干,颈段脊髓或病侧颈内动脉壁。

42. 去大脑皮质综合征(decorticate syndrome):①双侧大脑皮质广泛损害,功能丧失而皮质下功能仍保存 ②常见于严重脑外伤、缺氧或感染后 ③患者能无意识的睁眼、闭眼或转动眼球但眼球不能随光线或物品而转动,貌似清醒但对外界刺激无反应 ④有抓握、吸吮、咳嗽等反射,有无意识的吞咽活动,四肢肌张力增高,双侧锥体束征阳性,上肢屈曲,下肢伸直者称为去皮质强直(decorticate rigidity)。(去大脑强直四肢均为伸性强直)

43. 威廉斯环(Willis circle):①脑底动脉环,是脑底沟通颈内动脉和椎-基底动脉系的动脉环,使两侧大脑半球及一侧大脑半球的前后部有充分供血 ②由双侧大脑前动脉、颈内动脉、大脑后动脉、前交通动脉和后交通动脉组成 ③当环的某处血供障碍时,可对脑血液供血发挥调节和代偿作用。

44.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反复发作的短暂性脑局部血液供应障碍所致的局限性脑功能缺损。症状突起又迅即消失,一般持续数分钟至数十分钟,不超过6h即完全恢复,不留任何后遗症但常反复发作。约有1/3患者在数年内发生完全性脑梗塞。

45. 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失(reversible ischemic neurologic deficit,RIND):脑血栓形成的临床类型之一,发病后神经缺失症状较轻,持续24h以上,但可于3周内恢复且不留后遗症。原因是已有梗死为导致不可逆神经功能损害,或侧支循环代偿及时或血栓溶解或伴发的血管痉挛、脑水肿消退。

46. 阿罗瞳孔(Argyll-Robertson pupil):由神经梅毒引起。对光反射路径在中脑顶盖前区受损。特征为对光反射消失而辐辏反射存在。

47. 艾迪生瞳孔(Adie pupil):机制不明。辐辏反射时瞳孔收缩迟缓、下肢深反射消失。

48. 节段性脱髓鞘(segmental demyelination):①神经纤维上发生局限性的神经末髓鞘破坏而轴突基本正常,但神经的传导速度可减慢 ②是比较早期且可迅速逆转的改变 ③可见于格林-巴利综合征、铅中毒、白喉等引起的周围神经病变。

49. 脊髓休克(spinal shock):①脊髓完全被切断时,脊髓与高级中枢的联系中断,由于丧失了中枢神经系统高级部位对脊髓的调节,切断面以下的脊髓反射活动完全消失,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恢复的现象 ②主要可表现有肌张力↓肌肉松弛、腱反射消失、节段以下传导束型感觉障碍、尿潴留等,病理反射阴性 ③休克期过后反射活动逐渐恢复,最早为巴宾斯基征,其次为膝反射,而后屈曲反射。

50. 开-关现象(on-off phenomenon):①帕金森病应用L-多巴治疗后的迟发并发症之一 ②表现为动(开)和不动(关)交替出现的双相现象,患者可在几分钟内肢体、口面部等处的多动突然转变为强直性的不动状态并持续数分钟至1h ③与服药时间和血药浓度无关,处理困难,可试用DA受体激动剂。

51. Jackson发作(Jackson seizure):①癫痫简单部分发作之一 ②放电沿大脑皮质运动区分布逐渐扩展,表现为抽搐自对侧拇指沿腕部、肘部和肩部扩展,少数可扩散到同侧下肢。

52. 旋转性发作(adversive seizure):①癫痫简单部分发作之一 ②表现为头、眼、躯干向一侧偏转的发作,偶尔造成全身旋转。

53. 姿势性发作(postural seizure):①癫痫简单部分发作之一 ②表现为一侧上肢外展、肘部半屈,伴有向该侧手部注视的发作。

54. 肌无力危象(myasthenia crisis):疾病发展、抗胆碱酯酶药用量不足或突然停药引起。患者出现吞咽不能、呼吸困难甚至停止的严重情况。可见瞳孔扩大、唾液少、出汗少等症状。

55. 胆碱能危象(cholinergic crisis):抗胆碱酯酶药物过量引起。肌无力、瞳孔缩小、大汗、唾液多、肌肉跳动、腹痛、肠鸣音亢进。

56. Gower征:患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的患儿从仰卧位起立时,由于腹肌和髂腰肌无力,必须先翻转为俯卧位,再以双手支持地面和下肢缓慢站起。

神经病学名词解释2017-04-09 11:52 | #2楼

1、三偏综合征:内囊损害时,出现对侧肢体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双眼同向偏盲,简 称三偏综合征,常见于脑血管病时。

2、交叉性瘫痪:即同侧颅神经周围性瘫痪对侧肢体中枢性瘫痪是脑干损害的特征性表现。

3、脊髓休克:急性脊髓横贯损害时,病人出现双下肢软瘫,肌张力降低,腱反射减弱,病理反射引不出,小便潴留,称为脊髓休克。

4、癫痫持续状态:癫痫持续状态是指癫痫强直一阵挛发作(GTCS)若在短期内频聚发生,以致发作间隙中意识持续昏迷者。

5、放射性疼痛:神经干,神经根或中枢神经病变刺激时,疼痛不仅发生于刺激局部,且可扩展到受累感觉神经的支配区,称为放射性疼痛。

6、运动性失语:又名Broca失语,由左侧额下回后端方语运动中枢病变引起。 病人不能讲话,或只讲1─2个简单的字且不流利,用词不当,对别人的言语能理解。

7、感觉倒错:非疼痛性刺激诱发出疼痛感觉,例如轻划皮肤而有痛感,冷觉刺激当作热觉刺激等。

8、脑栓塞:栓子经血循环流入而致胸动脉阻塞,引起相应供血区的脑功能障碍。

9、拉塞格(Lasegue's)氏征:脑脊液蛋白量增高,而细胞数正常,称为蛋白-细胞分离,是格林-巴利综合征的特点之一,也可见于脊髓压迫症。

10、贝耳现象: 病人仰卧,双下肢伸直,检查者将病人一侧,下肢抬起,使髋关节屈曲,膝关节伸直,若在70度范围内出现疼痛,称为阳性。故又名直腿抬高试验,是检查从骨神经痛的方法之一。

11、霍纳(Horner)综合征:颈交感神经麻痹时,出现病变侧眼裂缩小,瞳孔缩小同侧眼球内陷和面部出汗减少,称为Horner综合征。

12、贝耳(Bell)麻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时,眼睑不能闭合或不全,试闭眼时,瘫痪侧眼球向上外方转动,露出白色巩膜,称见耳现象。

13、布朗-塞卡(Brown-sequard)综合征:脊髓半横贯损害时,可出现同侧相应节段的根性疼痛及感觉过敏带,损害平面以下同侧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及深感觉缺失,对侧痛温觉缺失,称为布朗-塞卡综合征。

14、TIA:某一区域脑组织因血液供应不足导致其功能发生短暂的障碍,表现为突然发作的局灶性症状和体征,大多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最多在24小时内完全恢复,可反复发作,称为TIA。

16、Jackson 癫痫:局限性运动性发作自-处开始后,按大脑皮质运动区的分布顺序慢慢移动,病灶在运动压。

17、肌无力危象:重症肌无力患者如果急骤发生呼吸肌严重无力以致不能维持换气功能。由于疾病发展计致,用抗胆碱脂酶可好转,称为肌无力危象,多见于暴发性或晚期全身型。

18、慌张步态:震颤麻痹病人全身肌张力增高,走路时步伐细小,足擦地而行,内于躯干前倾,身体重心前移,故以小步加速前冲,不能立即停步,状以慌张而得名。

19、Brown-sequard syndrome:脊髓半横贯损害时,出现病灶平面以下同侧肢体中枢性瘫痪,深感觉障碍,对侧痛温觉障碍,病灶局部节段性痛觉减退或囊带感,过敏带、创触觉保存,二便正常,称布朗-塞卡综合征。

20、Lacunar infarction:称为多发性腔隙梗塞,是持续性高血压,动脉硬化引起一种特殊类型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由脑深穿支小血管闭塞所致。

21、jackson EP:局限性运动性发作自-处开始后,按大脑皮质运动区的分布顺序慢慢移动,病灶在运动压。

23、Tic doulouriux:是三叉神经痛的疼痛引起反射性而肌抽搐,口角牵向患侧、伴面红、流泪、流涎,称为痛性抽搐。发作时主要用卡马西平,苯妥英钠等。

24、Cerebral infarction:由于脑供血障碍使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引起的脑软化,临床上包括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二种主要类型。

25、感觉性失语:系左侧颞上回后部病变所引起,病人不能理解别人与自己的言语,说话虽流利,但

内容不正常,用词错误,严重时别人也听不懂其讲的话,抄写能力不变影响。

26、失神发作:是癫痫痫性发作的一种表现,以意识障碍为主要表现又分典型和不典型失神二种

27、拉塞格氏征:又称直腿抬高试验,让病人仰卧,两下肢伸直,检查者将病人一侧下肢抬起,屈髋伸膝,在70度范围内出现疼痛,即称为Laseque阳性, 是检查坐骨神经痛的一种方法。

28、慌张步态:震颤麻痹病人由于全身肌张力增高,走路时步伐细小,足擦地而行,由于躯干前倾,身体重心前移,故以小步加速前冲不能立即停步,状似慌张,称慌张步态。

29、嗜睡:为觉醒的减退,是意识障碍的早期表现。病人精神萎靡、动作减少,表情淡漠,常持续地处于睡眠状态,但对语言尚有反应,能被唤醒,勉强配合检查及简单地回答问题,停止刺激即又入睡

30、失语:是言语障碍的一个类型。指意识清晰、精神正常、发音和构音器官无障碍的人,由于大脑皮质语言功能区病损使具说话、听话、阅读和写作能力残缺或丧失。

33、齿轮样强直:锥体外系病变产生伸肌屈肌张力增高,被动运动检查时,向各个方向的活动所遇阻力一致,伴震颤时,可感到阻力是继续相间的,称为“齿轮样强直”。最多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帕金森综合征。

34、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指脑脊液中蛋白质含量增高,白细胞正常,多见于格林-巴利综合征

36、痛性抽搐(Tic doioureux):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发作时疼痛可引起反射性面肌抽搐,口角牵向患侧,并有面红、流泪和流涎,称痛性抽搐。

37、眼球震颤──为眼球不自主,有节律的来回振荡,方向可为水平、垂直或旋转或混合性。多数在向某一方向注视时出现。多见于前庭及小脑病变。

38、感觉过敏──为感觉障碍的一种类型,属刺激性症状,指轻微刺激引起强烈感觉。

40、Gorstman综合征──见于主侧角回的损害,主要表现有计算不能,不能识别手指、左右侧认识不能及书写不能四个症状,有时伴有失读。41、

42、脊髓半横贯损害──表现为同侧相应节段的根性疼痛及感觉过敏带,同时损害平面以下同侧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及深感觉缺失,对侧痛温觉缺失,见于脊髓外伤及髓外肿瘤早期。

43、昂伯氏征: 又称闭目难点征,是检查平衡性共济失调的一种方法,检查时嘱病人双足并拢站立,两手向前平伸、闭眼。倾斜欲倒者判断为阳性,小脑外部病变易向后倾倒,一侧半球病变向病侧倾倒。

44、感觉性失语: 系左侧颞上回后部病变引起,病人不能理解别人言语,自己发言虽仍流利,但内容不正常,用词发音有错误,也不能理解自己所言。

45、Laseque征(拉塞克氏征): 又称直腿抬高试验,患者仰卧,两下肢伸直,检查者将病人一侧下肢抬起,髋关节屈曲,膝关节伸直,在70度范围内出现疼痛为阳性,为坐骨神经痛的特征性试验之一

46、复视: 某个眼肌瘫痪时,不对称的视网膜刺激在枕叶皮质上引起两映象的冲动,称为复视。

47、蛛网膜下腔出血: 是指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分为自发性与外伤性,前者又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

48、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脑组织某一区域因血液供应不足导致功能发生短暂的障碍,表现为突然发生的局灶性症状和体征,但24小时内可完全恢复。

49、肌无力危象: 重症肌无力患者急骤发生呼吸肌严重无力,以致不能维持换气功能时,称为肌无力危象。

50、脊髓半侧损害: 又称布朗-塞卡综合征,可出现同侧相应节段的根性疼痛及感觉过敏带,同时损害下面以下同侧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及深感觉缺失,对侧痛觉、温度觉缺失。

51、短暂脑缺血发作: 是指某一区域脑组织因血液供应不足导致其功能发生短暂的障碍,表现为突然发作的局灶性症状和体征,大多数持续数分钟~数小时,最多在24小时内完全恢复,可反复发作。

52、构音不良: 由非语言中枢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引起的发言不清而用词正确称为构音不良。

53、Horner'综合征: 同侧瞳孔缩小,眼球内陷,眼裂变小, 及同侧面部出汗减少,多见于颈上交感神经路的损害。

54、Queckenstedt test: 在脊髓病变疑有椎管阻塞时, 作腰穿引压颈静脉试验称为Queckenytedttest。

55、Sciatica:坐骨神经通路及其分布区的疼痛综合征称为Sciatica。

56、Froin's Syndrome:在脊髓压迫症中,腰穿时蛋白含量增高而细胞数正常,蛋白含量超过 10g/L时脑脊液呈黄色流出后自动凝结称Froin's Syndrome

57、Romberg sign:病人双足并拔站立,两手向前平伸,闭目后倾斜欲侧为Romberg sign。

59、同向偏盲:视束病变引起双眼对侧视野的偏盲叫同向偏盲

60、腔隙性脑梗塞:持续性高血压,小动脉硬化,引起直径为100-400μm的深穿支闭塞而产生的微梗塞,叫腔隙性脑梗塞。

61、 Todd瘫痪:在局限性运动性发作较严重时, 发作部位可能遗留下暂时性的瘫痪称为Todd瘫痪。

62、脊髓休克:是指在脊髓急性损害时出现损害平面以下呈驰缓性瘫痪,腱张力低,腱反射减低,病理征引出,大、小便潴留,及感觉缺失。

63、下运动神经元:指脊髓前角细胞、颅神经运动核及其发出的神经轴突的损害引起的肌肉瘫痪表现为肌张力降低,肌肉萎缩,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64、醉汉步态:行走时两足分开,重心不易控制,摇晃不稳状如酒醉,多见于小脑损害病变。

65、命名性失语:又含健忘性失语、对名词的遗忘,功能纠正物体的名字

66、Gerstmann 综合征: 为优势半球角口,缘上回病变引起的手指失认,左右失认,手指失认、左右失认,失写及失算。

67、血栓形成: 在动脉硬化,出血内膜粗糙的基础上,由于血流缓解性,失症、血液浓缩,血粘度增高、导致血液中有形成份及无形成份(纤维蛋白元等)附千血管粗糙内膜上、逐渐加大,引起血管腔可同程度口缩小,即称为血栓形成。

68、痫性活动:神经系统的兴奋、抑制过程的调节失调,神经系统的兴奋过程过甚,抑制过程的衰减造成神经元的异常高频放电,导致痫性灶周围神经的同步高频异常放电活动,由于扩散范围不同,引起临床上不同癫痫发作,

69、痛性抽搐(Tic douioureux): 癫痫可引起反射性的肌抽搐,口角晕向患侧体面红,流细和流通,称病性抽搐。

70、齿轮样强直: 指体系病变产生的肌张力坑高,被动运动检查时,向各方向的活动所遇阻力不一直,呈断续相间的阻力,称“齿样强直”。

【神经病学名词解释整理】相关文章:

药剂学英文名词解释整理09-23

马原名词解释整理03-03

药学英语名词解释整理09-23

统计学名词解释整理09-23

近代史整理名词解释08-31

金融学名词解释等整理09-23

药理学名词解释整理09-23

生态学名词解释自主整理09-23

公司法名词解释整理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