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缓解>《老师与家长该如何缓解小孩的分离焦虑症

老师与家长该如何缓解小孩的分离焦虑症

时间:2023-04-13 13:53:02 雪桃 缓解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老师与家长该如何缓解小孩的分离焦虑症

  分离焦虑是指婴幼儿因与亲人分离而引起的焦虑、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绪反应,又称离别焦虑。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老师与家长该如何缓解小孩的分离焦虑症,欢迎阅读与收藏。

老师与家长该如何缓解小孩的分离焦虑症

  一、什么是分离焦虑?

  1.分离焦虑是孩子与父母或其他依恋对象分离后对陌生环境和陌生人所产生的不安全感和害怕的反应。

  2.心理学和卫生学的研究都表明:焦虑、恐惧、沮丧、悲哀等情绪是健康的大敌,也是致病的因素。不仅如此,美国一位心理学家还研究发现,早期的分离焦虑如果比较严重,会降低儿童智力活动的效果,甚至会影响将来的创造力以及社会的适应能力。因此,有必要分析幼儿入托分离焦虑的现象及成因,寻找可能缓解幼儿分离焦虑的策略。

  二、分离焦虑的现象描述

  1.分离焦虑现象普遍存在且表现较为强烈

  据调查,幼儿在入园初期出现分离焦虑的情况较为普遍,至少有65.33%的孩子在入园一个月中出现过不同表现程度和不同时间长度的分离焦虑症状。幼儿的分离焦虑反映各有不同,有的呈发泄状,如紧抱家长不放、大声哭闹,甚至会拳打脚踢、伺机逃跑。有的呈消极状,如沉默不语、不吃不睡。有的相对积极些,愿意接纳保教人员,但紧跟其后寸步不离。其中部分幼儿是好几种现象兼有。在各项反映中,紧抱家长不放和出现大声哭闹这两种比例均在40%以上。

  2.分离焦虑呈倒“√”型分布且大多呈间歇性表现

  幼儿的分离焦虑的发展趋势如右图所示呈两边低中间高分布。之所以第二周的比例会高于第一周,原因一,是因为两、三岁左右婴幼儿的心理活动开始活跃,他们有扩大活动范围、接触新鲜事物和增加活动内容的强烈愿望。因此,当幼儿初入托的那几天,周围新的环境、好玩的游戏和玩具以及热闹的场面能满足他们活动的需要,会暂时被吸引。然而当原先新奇的、有趣的东西被习以为常之后,他们的头脑中会出现以往熟悉的、亲切的表象,如家人、自己喜欢的某个小玩具等,就开始对这个陌生的环境和陌生的人群感到不安和排斥。原因二,第一周的活动无论从时间、对象、内容和形式上来说都相对较为灵活以幼儿的情绪发展为主要导向,但第二周开始整个课程设置走向常规化,所以婴幼儿一下子较难适应。

  三、分离焦虑的成因分析

  最早对焦虑进行深入探讨的是弗洛伊德,他认为:与亲人的分离加剧了幼儿的不安全感,这使得原有的依恋关系被破坏使幼儿产生了认知“倒退”,觉得不在眼前的事物就永远失去了。幼儿入园时认知已经达到了永久性客体形成的年龄,应该知道家人走了还会回来的,且很多家人在离开时都曾明确表示“下午就来接你”这类的话,但孩子为何在家人离开的瞬间焦虑情绪就爆发了呢?一种很好的解释就是当无助的幼儿在陌生的环境中产生了倒退现象,担心自己从此失去了亲人。于是随即而来的分离焦虑——苦恼、不吃不睡、缠人、伺机逃跑等行为出现。弗洛伊德为我们揭示了这一现象的根本成因,但不同个体,其成因也各不相同。据统计,以下几个因素对引发幼儿分离焦虑有着直接关系:

  1.性格类型性格是个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性格差异不仅表现在性格类型上,而且表现在性格特征的各个方面,如情绪特征的差异。

  幼儿在入园初期,不同个体所具有的情绪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们的分离焦虑表现。一般来说外倾型的幼儿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相对比内倾型的幼儿要强一些。曾有人进行过相关调查,发现外倾型的幼儿中有25.64%的会出现分离焦虑的症状,但其表现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而且似台风一般,来得猛去得快。而内倾型的幼儿中,出现入托分离焦虑的则占54.17%。由于他们不愿意主动与人交往,不愿意亲近教师和同伴,不愿参与各类活动,这样,对父母亲人依恋的需要就更强烈,其分离焦虑表现也会更为强烈些、时间也会更持久些。

  2.依恋程度在儿童心理发展研究上,依恋是指儿童经常与互动的特定对象间强烈而持久的情感联结,一般在儿童2岁左右形成。

  研究发现,幼儿对母亲的依恋有四种类型:淡漠型依恋、安全型依恋、缠人型依恋、混乱型依恋,其中淡漠型依恋与缠人型依恋为我国儿童特有。究其原因,缠人型依恋的形成可能与母亲喜欢与孩子亲密接触有关。她们经常让孩子对自己有较多的身体亲近的需要,不鼓励孩子脱离自己,独立地去探索环境。这种中国式母亲特有的关爱,在祖辈中表现得尤为严重。调查发现:由父母和保姆带的孩子相对适应能力较强,而祖辈抚养或祖辈和父辈一同抚养的孩子因往往享受着众星捧月的待遇,所以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相对较弱,以高依恋高焦虑的趋势呈现。

  3.社会化程度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的分离焦虑出现概率与幼儿成长过程中接触社会的程度有关。

  调查显示:家人经常带着与社区中其他孩子交往的或参加类似亲子班这些社会活动的幼儿中出现分离焦虑的为33.33%,经常呆在家里的幼儿中则70%有分离焦虑的症状出现。同伴交往有着与成人交往所无法替代的特殊作用和重要性,同伴关系越早产生对幼儿社会性、他人意识的萌发越有好处。由此可见,经常带幼儿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对他日后顺利适应集体生活是很有帮助的。

  四、消除分离焦虑的常用策略

  1.教师常用的策略

  a、开学前家访,组织亲子活动,熟悉幼儿、了解幼儿,尽快建立师生间的新型依恋关系。

  b、亲情化环境创设,即通过创设温馨的班级环境以及温暖的心理环境,如布置全家福照片等。

  c、亲密的肢体语言,如抱抱孩子、亲亲孩子、摸摸孩子的头等等。

  d、组织亲和性的活动,如一些符合孩子年龄特点的游戏,或者一些邀请家长参与的亲子活动等等。

  e、小妙招:如呼唤孩子时叫其乳名,给孩子们准备一些符合他们口味的零食,让孩子们带一两件在家时最喜欢的物品等等。

  2.家长常用的策略

  a、开学前带孩子到幼儿园玩,帮助孩子熟悉环境、熟悉老师,促进孩子产生安全感。

  b、让孩子具备吃饭、如厕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调整好孩子的生物钟,使起床、午休等的时间与幼儿园作息时间基本接近。

  c、开学后,在接孩子回家后会经常有意识地一起回顾白天在幼儿园发生的趣事,帮助幼儿建立“幼儿园像我家”的温暖感觉。美国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情绪是与个体对客观事物的评估联系着的。他们强调来自外界环境的影响要经过人的评价与估量才产生情绪,可以简单表示为“情境--评估--情绪”。我们的家长正是有意无意地遵循了这一科学理念。

  五、对消除分离焦虑不利的家长行为

  1.过度担心孩子分离焦虑的情况,总游离在活动室门口或窗口悄悄窥视,隔三岔五地让孩子在家休息。

  2.家长自身焦虑产生紧张情绪。总担心孩子在幼儿园不适应,看到孩子哭自己更烦恼,怕给孩子造成心理影响。而家长的情绪反过来会感染孩子的情绪,使分离焦虑持续的程度和时间明显延长。

  [例:罗梓毓]

  3.每天来园很晚,比其他幼儿迟来一、两个小时,错过了晨间活动、做操、上课,个别甚至到吃中饭的时候才送来,影响了孩子的正常发展。

  4.剥夺了孩子动手、说话的机会,造成孩子不会上厕所、不会语言交流。他们在家里享受惯了一对一甚至是多对一的照顾,到了新集体中,很多日常环节都开始需要自己动手,这一心理上的落差也诱发了幼儿的恋家情绪。

  5.时常以送幼儿园、告诉老师来恐吓孩子,造成了孩子对幼儿园、对老师的恐惧心理,加剧在幼儿园的不安全感。

  6.当着孩子的面评价老师,发泄对老师的不满。造成孩子对老师的不信任,有的孩子甚至会把父母评论老师的话说给老师听,影响了教师、家长之间的合作。

  7.在孩子哭闹紧抱大人不放时,会以哄骗的方式安抚或编借口离开。具体表现为:谎称去拿个东西或以马上来接为借口离开。这其中主要集中在祖辈,具体占73.91%,父辈中也有,占26.09%。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该做法非但不能缓解幼儿分离焦虑现象的发生,反而会影响孩子对父母的信任度,由此加剧分离焦虑的产生。

  我们认为,幼儿入园初期出现分离焦虑的情况是正常的,幼儿的分离焦虑较多表现为间歇性的。因为他们这个阶段注意力易转移、不持久,只要教师、家长积极配合,采取有效的应对和疏导,孩子们的分离焦虑都能得到缓解,且绝大部分幼儿均能在一个月内得到消除,无需担心。

  拓展:儿童分离焦虑症的表现

  分离焦虑的危害

  分离焦虑症对儿童的身心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及早发现并减少孩子的分离焦虑,对其将来能力的发展和健康人格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美国一位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早期的分离焦虑如果比较严重的话,会降低孩子智力活动的效果,甚至会影响其将来的创造力以及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因此,在早期减少孩子的分离焦虑,对他能力的发展和健康人格的形成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值得注意的是,近两年,新入园的幼儿中,焦虑程度严重的幼儿数量在增加。

  分离焦虑在宝宝不同年龄段的表现

  0-3个月的宝宝 处于没有差异的依恋发展阶段,只要身体舒服,就不会产生分离焦虑。

  3-6个月的宝宝 处于有差别的依恋发展阶段,他可以区分熟人和生人,并对不熟悉的面孔有所拒绝,但对那些似曾相识的熟人他都接受,只要与幼儿园老师熟习几天,他就会很快就把她纳入熟人圈内,爸妈走了也不会产生明显的分离焦虑。

  6-24个月的宝宝 处于依恋关系单一化阶段,并在24个月到达高峰,即宝贝在熟人圈里开始寻找跟自己关系最近的人,并对他产生强烈的依恋,此年龄段的宝贝对陌生的幼儿园老师非常排斥,他的分离焦虑最厉害。

  24-36个月的宝宝 宝贝开始有能力把依恋对象伙伴化,能够容忍与妈咪暂时的分离,如果告诉他,他能明白妈咪走了还会回来。但焦虑情绪仍比较严重。

  36个月以后的宝宝 宝贝对分离现象的正确判断和适应能力都有所增强,他们上幼儿园的分离之"痛"要轻一些。

  影响宝宝分离焦虑的因素

  1、对儿童的过分呵护、娇惯溺爱,使儿童依赖性增强。 在生活中对儿童的过分呵护、娇惯溺爱,使孩子的独立性变差,生活技能缺失,自理能力差,一旦要走出家门离开父母亲人,便不知如何应对,这是产生儿童分离焦虑症的主要原因。

  2、朋友多的孩子,分离焦虑较轻。 在大家庭长大的宝宝,日常接触的人多,容易产生对别人的信任,依恋的对象广泛,分离焦虑较轻。反之,在小家庭长大的孩子,如果亲友走动少,每天只和爸爸妈妈在一起,和外界接触少,容易认生,对爸爸妈妈往往产生强烈的依恋。

  3、性格开朗的孩子,分离焦虑轻。 平时活泼开朗、乐呵呵的孩子,和爸爸妈妈分手时,也不免大哭几声,但很快就会适应;性格内向、独立性较差的孩子,一般焦虑较严重,注意力难以分散,焦虑持续时间较长。

  4、照料人的改变,会让孩子产生分离焦虑。 新照料人和宝宝关系亲密,孩子容易适应分离。如果宝宝是在宝宝妈妈爷爷奶奶的共同照料下成长,妈妈上班后,宝贝由爷爷奶奶共同照料,孩子很容易适应。如果宝宝一直是爸爸妈妈自己带,妈妈上班了,将宝宝托付给陌生人(如保姆)照料,孩子往往容易产生严重的分离焦虑。

  家长对待宝宝分离焦虑的办法

  1、降低亲子依恋强度 因为孩子将父母作为自己安全的港湾,所有的事情都依靠父母来完成,所以在父母离开时便会产生这种分离焦虑,因而降低亲子依恋程度,是首先要考虑的事情。在生活中要适当地放手,让孩子做自己能做的事,使其感受到成就感,知道自己能独立完成,自己是可以的。

  2、积极的引导 在孩子入园之前要让孩子知道幼儿园是个有趣的地方,家长可以不断地跟宝宝说:老师像妈妈一样地爱你,老师就像是你的朋友,你有什么不高兴的事,都可以和老师说等等。首先要让宝宝在心理上不排斥老师,这样老师才可以接近宝宝并加以引导。同时放低对老师的排斥心理。有很多小伙伴在一起玩游戏,老师阿姨还会和大家一起做很多有意义的活动,可以学本领,也可以玩游戏,使孩子对幼儿园留下一个好印象,并且产生向往与期待。

  3、形成新的依恋关系 分离焦虑主要是孩子失去了所依恋的人,出现了不安全感。要让孩子不产生焦虑,适应父母不在场的环境,就要让孩子与老师建立新的依恋关系。家长平时要对孩子多夸奖老师的和气、漂亮;告诉孩子老师会讲很多故事,会唱歌,会带你们做游戏;在送孩子入园和接孩子回家时,可以刻意的在孩子面前与老师友好的交流,让孩子觉得老师是爸爸妈妈的好朋友。每天入园的时候,在家里就应该说好,妈妈送到教室就会去上班,并且实际上也坚持这样做,不要表现出不舍,否则聪明的宝宝一看到你的不舍,马上就会以哭来要挟你。

  回到家里,爸妈要问一问宝宝在幼儿园是怎么玩的,不要带任何的暗示,就让宝宝凭自己的理解和表达叙述出来,爸妈再以很夸张和惊讶的表情说:幼儿园这么好玩,有那么多小朋友和玩具,还有老师爱你们、和你们做游戏,妈妈都想上幼儿园了。这样就可以激发宝宝上幼儿园的兴趣。

  4、注意孩子生活技能的培养 焦虑的产生有时还因为孩子的生活能力差,在幼儿园需要自己动手的事情不会做。婷婷的哭闹就与生活技能的缺乏有关系,尤其是在吃饭和睡觉的时候,自然也就想起妈妈了。所以在孩子入园前,家长应该给予生活技能上的指导,如要求他坐在桌子旁自己吃饭,不能在吃饭时随意走动等。指导孩子试着在大小便后自己脱、提裤子。自己洗手,自己睡觉,认识自己的物品等等。家长在指导时不要心急,因为你越着急,孩子就越紧张,越怕上幼儿园。

  5、增强幼儿园的吸引力 家长来接孩子时,不要接了孩子马上就回家。幼儿园一般允许家长陪幼儿在户外活动场地的活动器械上玩一会儿,但要注意安全。当孩子玩得高兴时,家长要表示应该结束了,并答应他明天再来玩。这样,幼儿可能会“怀念”在幼儿园玩耍的情景,明天有了到幼儿园更强的动力。

【老师与家长该如何缓解小孩的分离焦虑症】相关文章:

如何缓解孩子的分离焦虑06-14

如何缓解小班新生幼儿入园分离焦虑09-23

焦虑症发作怎么缓解09-23

教师该如何预防和缓解职业倦怠09-23

狗狗的分离焦虑症基础知识04-10

缓解新入园分离焦虑05-31

四招缓解考生考前焦虑症09-23

如何缓解便秘09-23

女性经期该如何做可有效预防缓解痛经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