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意见>《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的现状与思考

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的现状与思考

时间:2022-03-25 03:53:19 意见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的现状与思考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者也。”古人告诉我们,作为教师,首先是“传道” ,然后才是“受业解惑” 。在大力推进课程改革、实施新课程标准的今天,中央大力提倡“以德治国” ,“科教兴国”,学校工作也把德育放在首要的位臵,广大教育工作者也为培养青少年倾注了大量心血,取得了一些成效。与此同时,我们也无可回避地看到:在经济信息全球化的影响下,人们的思想、道德及价值观念发生着深刻变化,社会意识和社会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取向也在多元化。在农村,现在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庭,一部分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不能与学校德育工作协调一致,家长对子女百依百顺、娇生惯养,一部分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拔苗助长、过分溺爱,只关心生活、不过问学习……严重阻碍了学生全面发展。加之农村人口外出务工成为趋势,留守儿童占很大比例,他们大都寄居在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亲戚家。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亲戚给予他们的只是物质上的满足,却无法给予他们父母亲情的温暖。他们有思念外地父母的伤痛,也有忌恨他们离去的愤懑。在父母缺失的家庭中,在缺失爱的环境中,他们的内心深处是孤独的,他们的感情需要寄托,他们的心灵需要慰藉。便自暴自弃,或自奋自勇。也许放荡、堕落、放任自流……,一直受之前的应试教育的影响,社会对学校的评价

主要是看学生的考试成绩,加之学生的成绩又要与教师的绩效工资挂钩,学校和老师受社会压力和功利主义的影响,部分教师传统的应试观念难以转变,不得不为了学校的名誉和单纯的成绩而忽视对道德教育的开展,在教学中重智育轻德育,这样的教育环境与方式导致目前出现了很多在校时贪玩、不喜欢学习、甚至厌学,目无尊长,在家不听从父母教导。在周六、 周日或躲在一起打游戏机, 或三五成群地在同学家看电视,高分低能、学优品劣的“高分缺德”学生。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五育并举,德育为先”,“少年兴,则国家兴;少年强,则国家强”。 胡-锦-涛在《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讲话中强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核心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这应该成为教育工作的主题。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增强学生热爱祖国、服务人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要激发学生发展的内在动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形成全社会推进素质教育的强大合力和良好环境。”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决定着社会主义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它又渗透在整个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之中,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德育主阵地之一

的学校在德育过程中担负着重大责任,应“把德育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抓紧抓实,常抓不懈。学校应尽量采取多渠道,多形式的教育,把德育落到实处。学校教育能否培养出数量足够、素质优良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德育工作的成效。面对这样的局面,学校如何应对呢?在此,本人试图就农村小学如何开展学校德育工作谈谈点滴拙见。

一、要充分认识学校德育的内涵和意义

学校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德育的内涵和意义,这对于广大教育 工作者切实开展德育工作至关重要。小学阶段正处于人的发展的基础阶段。儿 童期是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教育必须从他们发展的现实和 可能出发。儿童的品德行为处在“质”的形成与变化过程中,正由低级向高 级发展,可塑性强,只要正确地引导,就能促进儿童的“质变”向健 康的方向发展,反之,如果在德育的某一环节上出现偏差,则将是儿 童的“质变”向不良的方向发展。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不仅是现代 精神文明的体现,也决定着我国未来的社会面貌和民族精神。当今世界的竞争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所以,德育具有重要的奠基意义。

二、优化环境,活动与情感育人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可见外部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之大。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可以促进学生奋发向上,积极

进取,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面对社会、家庭在教育方面的负面影响,学校应当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利用校园主阵地,主动出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寓教育于讲故事之中;联系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之中;以表扬为主,坚持正面教育;身教重于言教,以身作则,做学生的表率。

《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的现状与思考》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三、持之以恒,耐心细致,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思想教育无小事,小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差,在平时的校园生活期间,老师应勤于观察,利用放学集队时间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教育,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熏陶,明白对在哪里,错在何处,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帮助他们养 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只有持之以恒地开展好这项活动,才能弥补学生在道德实践上的空缺。

四、课堂渗透思想教育,组织参加社会实践

小学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思想教育不光是品德课的任务,其他课任老师急需转变观念,明确认识到:学生的健康成长、综合发展任重道远,思想教育是所有课任老师义不容辞的共同职责,只有大家同舟共济,在自己执教的课堂上把好这一关,才有可能受到理想的教育成效。同时,学校尽可能 组织学生参加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把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加强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德育教育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只有教育思想正确, 真正把

学校德育摆在重要位臵, 才能把我们的学校办成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基地。

我相信,只要学校、教师、家庭、社会各方面力量都全力以赴,那么德育工作必将展现出崭新的风貌!

新课程背景下农村小学德育教育的现状及思考2017-05-11 21:02 | #2楼

针对现在的小学德育教育:重“智”轻“德”.学校天天讲要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大力抓好素质教育.而当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与德育教育发生冲突的时候往往是以减少德育课程、挤占德育教育时间为代价.有些学校迫于社会压力,片面追求升学率,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现象,德育工作得不到落实,使德育工作“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仍然是一种不争的事实. 

课程的育人功效被忽视.小学的《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没有发挥出它们实施德育教育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

家校结合工作显得十分薄弱.在农村小学,学生家长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大部分家长过于溺爱子女,单亲家庭、隔代看管、留守、寄养等情况较为普遍,家校联系、家庭教育这一块相当薄弱.

网络文化对学生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信息网络的迅速扩大,虽然为学校德育工作提供了新手段、新技术、新条件,但是也增加了学校德育工作的难度.网络对学校德育、对学生所带来的负面效应,正日趋明显.

针对上述存在的种种现状和问题,作为一名小学校长我认为要正确把握新课程背景下农村中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特点、规律、思路及政策,才能开展好学校德育工作

一、建全考核制度,从素质教育的高度入手,充分认识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地位

学校教育长期以来没有真正解决好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问题,因而在相当一部分领导观念中,认为智育是硬指标,德育是软指标,出现了重“智”轻“德”、以“智”代“德”现象.德育与智育虽然同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达到培养人的目的,但从完成的任务看是有所侧重的,德育主要任务是提高学生思想觉悟,识别是非善恶,形成一定的品德与良好道德行为,它主要是解决学生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即如何做人的问题.

学校工作的改革和创新,应以全面实施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为着力点.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全面推进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必然要求学校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发挥德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为智育和其他各育提供精神动力.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正处在人生的奠基阶段,是健康人生观的可塑时期.学校理应在学生思想品德成型阶段担当重任.有关部门应建全考核制度,扭转“唯智倾向”,构筑“道德长城”,从素质教育的高度入手,把培育“德才兼备”的育人目标作为学校的指导思想,这便是改进德育工作的前提条件.

二、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把德育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以及各项活动之中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观点,课改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要求教学要做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因此我们要强调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的观点:开发各学科的德育资源,注重学科渗透,发挥各学科课程育德优势.各学科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在备课和上课环节上,充分挖掘教材内涵,把握好教材中学科知识与德育的结合点,注重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中真正体现“教材是对生活的总结、生活是对课本的延伸”这一宗旨.让每一个教师都认真参与,真正实现每一个教育者都是德育工作者的设想.

以活动为载体,并使活动形式科学化、系统化.各种“主题活动”往往会给学生各种积极的情感体验,在活动中,学生情绪愉快,态度以及兴趣极高,乐在其中.通过各种活动渗透德育教育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让学生以积极向上、乐观的的态度来认识周围的人和事,在活动中表现出有坚韧的意志、良好的道德品德、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从而使学生的心理品质朝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只有这样,学生长大以后才会挺起胸膛去面对各种各样的困难,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

三、进一步加大家校协作的力度

作为教育工作者,更应该积极与家长配合起来,通过家庭走访、电话联系、家校联系卡、开家长会等各种方式,及时了解学生在家里的思想发展、心理变化,并作好学生在校的反馈情况,让老师和父母都有所了解,这样才能对孩子的德育教育做出正确的指导.可以说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最好的补充,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连接纽带.只有家校两方面共同努力,相互配合,达成共识,才能给孩子心理健康成长架起一座牢不可破的桥梁.

【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的现状与思考】相关文章:

农村管理现状调研报告12-22

当前农村现状调研报告05-18

农村养老现状调研报告05-18

农村产业现状调研报告05-18

农村环境现状调研报告05-18

农村金融现状调研报告05-18

农村卫生现状调研报告05-18

统计宣传工作的现状不足和思考06-02

农村教育现状与对策调研报告01-17

农村社会管理现状调研报告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