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意见>《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与未来思考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与未来思考

时间:2022-03-25 05:03:11 意见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关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与未来思考

一、什么是生态文明

关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与未来思考

生态文明的含义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理解。从广义的角度看,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的新型文明形态。当今世界,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普遍关注的问题,人类文明处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阶段。作为一种新型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对工业文明进行反思的结果,是比工业文明更进步、更高级的人类文明形态。它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作为行为准则,建立健康有序的生态机制,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一般而言,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从狭义的角度看,生态文明是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并列的现实文明形式之一,着重强调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一方面,生态文明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所创造的生态环境,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提供必不可少的生态基础,是以其他三个文明为前提,又反过来有利于促进三个文明的建设;而三个文明则是在生态基础上创造出来的物质、精神和制度成果;四种文明共同构成文明建设的体系。另一反面,作为人类文明的最高形态,生态文明体现了三种文明建设的升华,是后者的落脚点,物质文明建设主要是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精神文明是指改造人的主观世界,提高人的自身素质,而生态文明不仅改造人与自然的关系,消除社会不公,使人与人的关系协调发展,而且还把许多新观念、新内容引进精神文明建设领域,全面推进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因此,生态文明这一崭新的文明形态完全可以与三个文明相提并论,形成新的“四位一体”建设。

二、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

(一)经济方面

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有人说,中华民族的生态环境已经到了“十分危险”的时刻,是五千年文明史以来最为严重的时期,这并非危言耸听。水污染、空气污染、水土流失、土壤污染、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使我国的生态环境现状岌岌可危。近30年来,我们在物质文明建设中,沿袭了对传统工业文明的依靠,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物质上的富裕,却付出了过大的资源环境代价。无节制地消耗自然资源和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生产方式,已经使经济社会的发展受到了极大制约,作为生产基本要素的环境和资源的匮乏,成为许多地方发展的瓶颈;追求高消耗、高消费的生活方式,也使人们在享受到物质增长带来的舒适甚至豪华的同时,忽视了生态环境的保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另外,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也不断受到国际社会质疑,环境污染、气候变暖成为“中国威胁论”的新内容。所以,建设生态文明,可以说是站在民族未来发展的高度,在对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严重生态问题进行理性反思后所做出的一个对中华民族甚至对全人类未来都有深远意义的重大决定。

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正确处理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利益追求的无限性之间的关系,真正做到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观念,也会进一步促进市场经济的繁荣。

(二)哲学方面

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我们要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在利用和改造自然时,做到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人与自然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关系,一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也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史。一方面,人是自然界的一员,人与自然共处在地球生物圈之中,人类的繁衍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大自然,必须以大自然为依托,利用自然,包括从自然界索取资源和空间,享受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功能等。这是自然为人提供的物质基础,人类应该尊重自然规律,与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保持一种相互依存、共生共荣的和-谐关系。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另一方面,人类又必须改造自然,让大自然造福于人类,服务于人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共赢,关键在于人的主动性。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要统筹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消除经济活动对大自然自身稳定与和-谐构成的威胁,逐步形成与生态相协调的生产、生活与消费方式。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倡导人际关系和-谐,承认社会分工而强调人格的平等,培植团结、互助、和睦、友好的人际关系。

《关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与未来思考》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三)政治方面

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一方面,生态文明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基础保障。生态文明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没有自然,就没有人类,人类生存和发展必须依附一定的自然生态环境。无论人类科学技术发展到多么先进的水平,也离不开他所处的自然环境。没有人与自然的和-谐,就没有人与社会的和-谐,也就谈不上人与人的和-谐。从而使和-谐社会建设因缺乏最基础的物质保障也变得不可能。所以,生态良好、生态平衡,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也从“又快又好”转变为“又好又快”。这不是简单地调换一下“好”与“快”的顺序,而是包含着发展观念的深刻改变。这里的“好”,生态是重要的内容。“又好又快”,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的地位。所以,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为和-谐社会提供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也为和-谐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创造条件,生态文明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保障。

另一方面,生态文明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资源支撑。资源是经济发展的保障,生态资源失去平衡,社会发展和资源供应矛盾突出,和-谐社会的建设就会因为缺乏资源支持,而成为无米之炊。没有自然资源,经济发展就无从谈起,没有经济发展,和-谐社会发展就失去推动力。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保护、节约、科学利用自然资源,维护生态平衡。生态文明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了维护稳定的条件。

三、怎样建设生态文明

(一)积极开展生态伦理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生态道德意识

生态道德意识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精神依托和道德基础。只有积极开展生态伦理教育,大力培育全民族的生态道德意识,使人们把生态环境的保护转化为自觉的行动,才能解决生态保护的根本问题,才能为生态文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有专家认为,当前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层面是伦理层面,解决的问题是“人类应当怎样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如果没有对待自然的正确态度,当然也就缺乏对待自然的合理行为。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的伦理仅仅限于人与人之间,传统道德只关注人的利益、权利,只承认人类是权利主体,而忽视自然界的生态权利,不承认自然界具备权利主体的特性。这可以说是传统道德的局限性。而新的生态道德观,要求人们树立崭新的生态意识,规范人对自然的行为,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和-谐中有序发展。

我们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把道德关怀引入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树立起人对于自然的道德义务感,养成良好的“生态德性”。首先,要在人们心目中树立起崇尚自然、热爱生态的道德情操。其次,要在人们心目中唤起关爱生物、善待生命的道德良知。再次,要在人们的心目中重新扶起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为此,要建立完善的生态教育机制,广泛宣传绿色产业、绿色消费、生态人居环境等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知识,将生态文明理念渗透到生产、生活的各个层面,增强全民生态忧患意识、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树立全民的生态文明观、道德观、价值观,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要克服这一制约,必须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向“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生态产业;要依靠科技进步,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目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构筑资源节约型的国民生产体系,降低资源消耗,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为此,我们必须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大力发展以生态工程和信息工程为代表的低物耗、高增值、高知识密集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将发展建立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上;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走以效益和质量为中心,经济、社会和环境均衡发展的新路子;坚持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三)逐步养成生态化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

生态化的生活方式的核心内容是生态消费方式。所谓生态消费,又称生态文明消费或绿色文明消费,是指以维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平衡为前提,在满足人的基本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基础上的适度的,绿色的、全面的、可持续的消费。生态消费方式对生态文明的建设具有基础性作用。适度的消费方式可以缓解生态环境的压力。它是只满足人基本生存需求的消费,排斥过度的物质消费,从而抑制人类对自然的过度索取,保护自然资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绿色消费有利于环境保护。它是一种以“绿色、自然、和-谐和健康”为宗旨的消费。绿色消费倡导消费者的循环再利用,引领生态化的生产方式,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能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破坏。

《关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与未来思考》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四)建立健全生态法律制度体系

健全的生态法律制度不仅是生态文明的标志,而且是生态保护的屏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相继颁布实施了一系列资源管理、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初步形成了保护环境资源法律法规体系,在引导和促进人们增强环保意识,防止和制裁破坏生态环境的不法行为,推进可持续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已有的法律法规尚有不完善之处,一些法律法规还不能适应建设生态文明的需要。因此,首先要加快建立健全生态法律制度体系,以制度规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其次,要加强环境立法工作,尽快建立起比较完善的、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环境保护-法律体系。按照市场经济体制下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依法改善我国自然源的配置方式,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快速发展的良性循环。再次,应根据经济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及时制定新的法律法规,规范和引导新出现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防止因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缺位而放纵生态环境破坏的行为。最后,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依法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加大执法力度,彻底改变"违法成本低,守法、执法成本高"的现象,使违法者不敢违法并得到应有的惩罚。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全社会的环保意识。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只有具备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强大的法律保障,生态文明建设才有可能取得成功。总之,生态文明是继工业文明之后的一个崭新的文明形态,它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我们要深入学习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生态文明要求,认真思考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

关于改革开放以来无锡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与思考2017-05-12 10:01 | #2楼

生态文明的崛起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世界性革命。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工业化的加速推进,全球性的生态环境危机频发,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日益受到生态环境恶化的严峻挑战,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一场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我们党对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十分重视,在胡-锦-涛所作的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

改革开放30年来,无锡在生态环境面前,曾经的迷茫,是令人痛心的;曾经的作为,是令人感怀的。今天,跋涉在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征途上,无锡坚持环保优先、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正在深入人心、形成共识,一系列“组合拳”也收到了明显的成效,更是令人倍感欣慰。本文通过回望无锡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艰难历程,解读无锡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举措和成效,并提出若干思考和建议,以期更进一步地推进无锡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科学发展,实现社会和-谐。

一、无锡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阶段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内涵十分丰富且处于不断的深化递进之中。要厘清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阶段,只能抓住影响地域生态的主要环境因素来展开。

无锡地处江南水乡,在近4800平方公里的辖区内,水域面积占到近三分之一。水,成为影响无锡生态环境最直接、最主要的要素。因此,本文把无锡对水环境的治理和保护作为样本进行切片分析,据此对无锡三十年来生态文明建设进行阶段性划分。

1、休眠阶段(1978年--1996年)。改革开放“一声炮响”,曾经的民族工商业发祥地,有着光荣工商传统的精明的无锡人,一时先声夺人,乡镇工业高歌猛进,异军突起,创造了辉煌的经济奇迹,成就了享誉全国的“苏南模式”。尽管当时对生态环境的淡漠在今天看来有些触目惊心,但在那个发展经济争先恐后、只争朝夕的大背景中,可以说是一种普遍的常态。只是当时的环境承载负荷在总量上还能忍受,矛盾并不尖锐,所以这种粗放的发展方式并没有使问题即刻暴露出来,也没有引起过多的质疑,而是以一种潜伏的方式淡出人们的视线。直到1993年,梅园水厂的停产,也没有引起大的警觉。人们心安理得地以一种休眠的方式消受着身边的生态环境,很少有人产生顾忌甚至敬畏。在这个阶段,要说在环保方面有什么作为,也仅限于对工业企业超标排放的被动处罚了。随着承接国外产业转移的更大体量的外资的蜂拥侵入,加之无锡处于水体下游,污染来量大,生态环境这张网被捅破,就只是个时间问题了。

2、苏醒阶段(1996年2001年)。当生态环境的破坏以量变的累积越过一定的临界状态后,就会产生质变,矛盾就会凸显出来。随着大量消耗能源资源的工业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太湖终究不能承受虐-待之重。1996年,太湖被国家列为重点治理湖泊,国务院环委会在无锡召开了太湖流域环保执法现场会。无锡开始睁眼看太湖了,对待太湖生态环境问题的态度开始苏醒。1996年,中共无锡在太湖里的船上,召开了第九次党代会第一次会议,现场讨论太湖水污染防治和饮用水取水口的水质保护问题,第一次明确把太湖水污染防治列为全市环境保护重中之重的工作。随后,一系列政策措施鱼贯而出。1997年1月,成立了无锡市环境保护委员会;9月,通过了《无锡水域水污染防治“九五”计划和2017年远景规划》;1998年6月,无锡市首次公布了环境质量公报。经过努力,成效初现。在1998年年底国家环保总局开展的“聚焦太湖零点达标行动”中,无锡300多家榜上有名的重点排污单位基本实现了达标排放。

3、清醒阶段(2001年2017年)。2001年初,市第十次党代会提出了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的奋斗目标。无锡踏上了有条不紊的创建环保模范城市和生态城市的征途。2001年,制定了《无锡市城市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三年目标的实施意见》、《爱我无锡、美化家园、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三年行动纲要》和《无锡市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工作方案》,提出要用三年时间争创国家环保模范城市。随后开展了碧水恢复、蓝天重现、工业污染源减排和舒适人居环境建设等四大环境保护措施,实施了五里湖专项整治、贡湖水源保护、工业污染防治、机动车专项整治、工业结构调整、增绿工程、洁净工程等十六项工程。2004年4月,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授予无锡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称号;5月8日,国务院在无锡召开现场会,总结推广无锡的治太经验。无锡马不停蹄,不断地向新的更高的目标挺进。2017年8月,制定了《无锡市生态市规划纲要》,这是指导全市生态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提出了到2017年建成国家生态城市群的总体目标。至此,无锡对生态环境的认识日益清醒,目标日渐明晰。

4、警醒阶段(2017年5月开始)。正当无锡按部就班,甚至有些踌躇满志地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行之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危机让人们目瞪口呆,始料未及。2017年5月,太湖蓝藻集中暴发,部分地区自来水发臭无法饮用,严重影响到了人们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秩序,给人以深度的焦虑和火烧眉毛般的警醒。时不我待,无锡的生态文明建设霎然变奏,吹响了大强度、高速度推进的集结号。无锡除了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加速快跑之外,已经别无选择。面对这次危机,无锡快速反应,在极短的时间之内,使出“铁腕”、“重拳”,向污染宣战。出台了《关于举全市之力开展治理太湖保护水源“6699”行动的决定》、《关于全社会动员全民动手开展环保优先“八大”行动的决定》等一系列文件。一场前所未有、声势浩大的全民行动就此拉开了大幕,并延续至今。这次刻骨铭心的遭遇,让无锡人民永志难忘,子孙谨记,并倍加努力。

二、无锡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

无锡水资源十分丰富,但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工业和生活污水排放量剧增,水质受到了污染,使无锡成为了典型的水质型缺水城市。要让无锡的水系休养生息,就要充分运用法律的、经济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形成强大压力。既要实行最为严格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又要综合运用工程的、技术的、生态的方法,加大水环境的治理力度。

在30年的生态文明发展道路上,觉醒了的无锡,牢牢把握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在生态意识文明、生态制度文明和生态行为文明三个方面很下功夫,逐步从被动治理走向主动防治,与水展开了艰苦鏖战。其重要举措包括如下四个方面:

1、增强生态意识。生态意识文明是人们正确对待生态问题的一种进步的观念形态。生态问题与人的活动和行为密切相关,必须大力提高市民群众的参与意识。无锡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把生态意识的形成作为一项基础性、先导性工作,努力把生态文明意识变成全民共识,变成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无锡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和企业负责人的环保培训,积极推进企业环境诚信建设。授予有重要贡献的民间环保工作者“无锡环保卫士”称号。搭建“中国·无锡生态市建设高层论坛”平台,邀请专家学者把脉无锡,共同探索生态建设之路。开展各类环保专项活动,将每年5月29日定为“水安全日”,每年6月定为“环境月”,每年3月和11月定为“义务植树月”,大力号召全社会积极参与,形成了人人关心环境、珍惜环境、保护环境、美化环境的浓厚氛围。

在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过程中,无锡召开了“爱我无锡、美化家园、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千人动员大会,进行社会动员。在创建节水型城市过程中,下发了数万份节水宣传教育提纲和手册。在“每人每天节约一升水”主题活动中,节水宣传志愿者们走上街头,深入社区,指导帮助市民更换使用节水器具,并利用企业员工学校、社区市民学校等阵地,开展节水知识宣传,组织市民开展节水经验交流观摩活动。在中小学校广泛开展了“小手牵大手”、“节约用水从家庭做起”主题教育实践活动。

2、严控污染源头。生态行为文明是人们在生产生活实践中推动生态文明进步发展的活动。从源头上控制污染是保持良好生态的根本。无锡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着力严控污染源头,守住“闸门”。无锡坚持产业引导,大力实施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通过严格环保审批、实现工业企业达标排放、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优化产业结构和调整产业布局、开展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和环境标志产品认证等措施,严控源头污染物排放。

无锡坚持环保优先的政策导向,把结构调整作为减少排放的关键手段,切实提高新建企业环保准入门槛,以产业优化升级减少环境污染,以发展循环经济降低废弃物排放,以集约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发展生产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生态农业、环保农业。集中整治“高消耗、高污染、高危险、低产能、低效益”企业,将整治工作与节能减排、环保达标、安全生产和提高效益结合起来。积极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等专项行动,对占市区污染总量75%以上的重点水污染企业实现了自动监控,对污染严重企业实施了限期治理和依法关闭。大力推广排污许可证制度和企业环境行为信息公开制度,重点排污企业均做到了持证排污,并参加了企业环境行为评级。加大力度调整传统工业布局,强力推进城区工业“退城入园”和乡镇工业布局调整。积极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大力提高农业生产标准化水平,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精确定量栽培等先进适用技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3、强力修复生态。为广大市民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居住环境和工作环境,是城市发展的根本目的。改善太湖水环境,除了加强源头控制,还必须努力修复和重建良好的生态系统。蠡湖通过实施生态清淤、污水截流、退渔还湖、动力换水、生态修复、湖岸整治和环湖林带建设等重点工程,累计清淤248万立方米,实施退渔还湖3282亩,铺设截污管网11.8公里,搬迁关闭企业48家,完成生态修复1410亩,投资1.27亿元建成梅梁湖动力换水工程投入运转,蠡湖水质明显改善,成为国内水治理的典范。启动了梅梁湖清淤、长广溪湿地建设、十八湾生态修复等重点工程并基本竣工。梁溪河、直湖港、小溪港等出入湖河道综合整治加快推进,环蠡湖11座节制闸和小溪港翻水站全部建成,全面完成了国家下达给无锡市的治太“十五”计划。按照“河湖共治”的方针,2003年起无锡市实施了城区河道综合治理三年行动计划,三年内重点治理了梁溪河、环城河等26条城市河道和88条小河浜,大力实施截污、调水、搬迁、监管、保洁等工程。近几年,城市河道共清淤6000万立方米,沿河周边地区进行了污水截流,已封堵500多个排污口,市区古运河航段全面实施禁航,并组织了工业企业搬迁和老新村改造,使城市河道水环境质量得到持续改善。

进入2017年,在无锡市勾画的国家生态城市群的创建蓝图中,更是明确要投资400亿元,用于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服务业、城乡人居环境、水环境综合整治、生态环境修复、生态安全保障等九大工程建设,形成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运作的发展模式。

4、落实制度保障。 生态制度文明是人们正确对待生态问题的一种进步的制度形态。无锡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特别注重加强制度建设,用法律法规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和依据。先后出台了《无锡市城市绿化管理条例》、《关于抓紧治理太湖无锡水域污染的议案决议》、《关于加快清除城乡河道积淤的议案决议》、《关于治理大气污染,提高环境质量的议案决议》、《关于保护贡湖供水水源的决定》、《关于实施城市河道水环境综合整治的议案决议》和《城市河道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等。

无锡市第十三届人大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无锡市生态市建设规划纲要》,指出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核心,突出发展循环经济这一重点,依法推进生态市建设。

供水危机发生后,无锡市相继制定出台了近10部政策文件,实施了一系列力度空前的“综合治太”行动,全市形成了铁腕治污、科学治水的强大声势和环保优先、共建生态的强大-法制环境。制定了举全市之力开展治理太湖、保护水源“6699”行动和环保优先“八大”行动计划。通过建立六大工作机制、实施六大应急对策、建设九大清源工程、落实九大治污措施和开展锡城减废行动、铁腕治污行动、企业自愿协议管理行动、城市生态重建恢复行动、排污权交易行动、环境标志行动、环境治理代理人行动和全民环保行动等八大行动,明确了目标责任。

三、无锡生态文明建设的明显成效

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生态文明意识的觉醒和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无锡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日益明显,环保问题也成了无锡最热门的话题。对照生态市创建的指标体系,在6项基本条件中,无锡已有4项达到考核要求;28项考核指标中,22项已顺利出线。2017年年初,当、市政府专程赴京汇报太湖水污染防治和总量减排工作时,得到国家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的充分肯定。他对无锡的工作表示满意,认为无锡工作力度大,治太“抓到了点子上”,“成效很大”。

1、环境面貌焕然一新。蠡湖新城突出休闲区功能定位,沿湖36公里岸线及十八湾沿湖地区环境综合整治全面完成,建成全省最大的开放式景区,成为山水城市核心标志。2017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0.5%,空气良好天数占比达到93%,环境质量综合指数82。全市已建成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群,江阴成为全国首批生态市。

以太湖水环境治理为核心,环太湖生态修复全面启动。无锡市已规划环太湖5公里范围内建立一级保护区,在1公里范围内开展以“三退三还”为主的生态修复。2017年重点在环太湖200米内营造全湖最美、水平最高的涵养林、生态景观带,面积1.5万亩。2017年已基本建成管社山湿地,即将启动长广溪湿地(二期)、亮河湾湖滨湿地、大溪港口湿地、宜兴西太湖、梁鸿湿地公园等湿地工程。

大力植树造林,积极推进生态湿地和绿色景观建设,实施惠山青龙山显山透绿工程,殡葬整治工作全面结束。五年累计绿化造林3.3万公顷,新增城市绿地3697万平方米,新增森林面积39.7万亩,超过了过去30年的总和。共建省级以上绿色通道600多公里,约8万亩。在河道绿化方面,目前65%的河道两侧、湖泊沿岸建成防护林,绿化面积约5万亩。

加快以治乱、治脏、治污为重点的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再现江南水乡秀丽景色。第一轮农村五件实事工程全面完成,新五件实事开局良好,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八项重点工作加快推进。86.4%的乡镇建成了省级以上环境优美乡镇。

2、节能减排效果明显。2017年,无锡市被省建设厅、经贸委、环保厅命名为“江苏省节水型城市”。2017年9月,无锡市获得“国家节水型城市”称号。

2017年,万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6%;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实现了在2017年基础上削减8%的目标;无锡环太湖及主要出入河流两侧农田化肥、农药使用量明显下降;全市化学需氧量(cod)、二氧化硫(so2)排放总量分别在2017年的基础上下降了10.1%和19.3%,cod年度减排任务全面完成,so2“十一五”减排任务提前完成。

2017年上半年,无锡市的节能降耗、环保减排取得了积极成效,能源消费水平有所下降。从节能来看,1-5月份,全市347家重点能耗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800万吨,增速却低于工业产值增速20.6个百分点。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下降为0.38吨标准煤/万元,比2017年同期下降了16.3%。从用电情况来看,工业产值增速高出用电增量近16个百分点。在减排方面,截至5月底,全市68家城镇污水处理厂中已经有19家完成提标改造,44家在建。市区污水日处理能力增加到近80万吨,铺设污水管网2100公里,城镇污水处理率由56.6%提高到84%。建成2座日处理能力一千吨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直湖港、梁溪河等65条河道79个考核断面实施了全国首创的“河长制”。前五个月,79个“河长制”考核断面中,平均达标断面增加到55个,达标率攀升至71.4%。

2017年1-6月份,全市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到91.9分,全面小康考核的37个断面中已有31个达标,水质达标率为83.8%。无锡杀出一条低能耗高产出的新路,为无锡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3、太湖治理初见成效。无锡市近几年在太湖水污染防治上投入巨大、成效明显。无锡投入26亿元,相继建成芦村、城北、新区、东亭等51座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能力达102万吨/日,城镇截污区域逐步扩大,生活污水处理率超过75%。

太湖无锡水域的蠡湖、梅梁湖、贡湖水质均有较大改善。2017年3月份与2017年同期相比,蠡湖水域水质明显好转,主要水质指标已全面达到《江苏省十一五水污染物总量削减目标责任书》规定的目标;梅梁湖总氮、高锰酸盐指数浓度有所降低,总磷指标基本持平,总体水质处于轻度-中度富营养化之间;贡湖总氮、氨氮和高锰酸盐浓度有所下降,总体水质处于轻度-中度富营养化之间。

太湖水污染防治取得了“四个明显改善”的初步成效。自来水水质明显改善。2017年8月份出水有机物含量、氨氮指标分别比5月份下降了1/3和60%,优于国家标准,实现了市民对自来水问题“零投诉”。水源地安全状况明显改善。2017年前10个月,以《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28项评价,无锡的太湖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贡湖、小湾里)水质达标率为93.82%,7-10月贡湖、小湾里水源地的总氮浓度较前6个月分别下降了69%和81%。出入湖河流水质明显改善。

太湖无锡水域水质有明显好转。2017年1-11月,五里湖水质继续呈好转趋势,其中,高锰酸盐、氨氮、总氮浓度显著下降,总磷浓度保持基本稳定,富营养指数由2017年的62.8(中度富营养)下降到目前的59.9(轻度富营养),上述这些指标全部达到了国家治太“十一五”考核要求。

四、无锡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建议

生态文明建设是当今时代一个现实而紧迫的命题,其实现方式和路径亟待研究探索。

几点思考:

无锡在新的发展阶段,要认清大势,率先走生态文明之路。

1、生态文明是人类发展的新阶段。人类文明的历史演进,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个阶段。在漫长的原始文明时期,人类主要依靠采集和渔猎为生,人们顺从、敬畏自然,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生。在农业文明时期,人类生产方式转向农业生产,改造自然的能力有了质的飞跃,在人与自然的基本和-谐中出现了对立的萌芽。在工业文明时期,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只是作为满足人类需要的工具,人类“统治自然”、“战胜自然”、“做大自然的主人”,把满足不断增长的物质需要看作是唯一目的。大自然也以自己的方式开始了对人类的报复和惩罚。觉醒了的人们,不得不开始重视审视和检讨自己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生态环境。一种全新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的发展雏形开始萌动,它是人类社会进行的一次新的选择。

2、生态文明是中国发展的新指向。我们党在确立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渗透着生态文明的追求。党的十七大报告旗帜鲜明地提出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同时强调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放在突出位置。建设生态文明,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理念与时俱进的产物,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障。在今后的发展布局中,相信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将会得到更进一步的提升和不断升华,朝着“五位一体”方向发展。

3、生态文明是无锡发展的新选择。无锡有山有水,山在城中、湖在城边,且拥有强大的经济、技术和人才支撑,具备建设生态文明的优越条件。但同时,无锡又是一个资源匮乏、人口密集的地区,面临的首要制约仍然是环境容量和生态底限。高速的经济增长、快速的城市化进程,打破了无锡城市与自然之间的平衡,削弱了区域生态系统对城市活动的支持能力,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的矛盾日益凸现,水环境与发展的矛盾尤为逼人,直接威胁着发展的可持续性。无锡在扑面而来的生态文明建设浪潮面前,如何选择、如何作为,将成为决定无锡在新一轮发展中是再立潮头、还是被淘汰出局的关键抉择。

尽管无锡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采取了许多扎实有效的措施,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不能掉以轻心。必须清醒地看到,生态环境随时可能出现反复,必须坚定不移地继续推行综合整治,切实把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放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位置,始终坚持环保优先方针,大力实施环境优化发展战略,加快建设经济循环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特别需要引起重视的是,尽管无锡的生态文明建设是基于一种现实的压力被动展开的,但在进一步的推进中,则不能被动应对,而要从根本上、从本质上进行全面的规划设计。因为,我们这次面临的是一次文明型态的转型,不同于工业化阶段的升级,无锡必须率先跨越工业化理念和执行时期,抢先进入生态文明发展阶段,占得先机。

综观世界文明发展进程,不经过工业化而直接进入现代化的,也有许多先例。新西兰就依靠旅游业、畜牧业和种植业进入到了世界发达国家行列。何况无锡的工业化已经十分充分,先后成为民族工商业和乡镇工业的发祥地,经济增速高位运行,经济总量全国领先。在此情形下要转入生态文明发展轨道,实现华丽转身,既可以说是水到渠成,同时船大难掉头,面临的难度和风险也可想而知。这就需要我们有百般的勇气,有壮士断腕的决心,率先祭出“生态文明”大旗,走出工业文明的阴影,再领全国风气之先。

几点建议:

无锡生态文明建设要以生态产业为核心,生态文化为支撑,生态环境为基础,突出循环经济、知识经济和服务经济的生态内涵,创建有无锡特色的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模式。

1、大力倡导生态理念。进行生态教育,提高人们对生态文化的认同,增强人们对自然生态环境行为的自律,牢固树立生态文化意识,是解决生态问题的一项重要举措。生态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摒弃了人类自我中心思想,按照尊重自然、人与自然相和-谐的要求赋予文化以生态建设的含义。要通过思想解放大讨论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在全社会广泛宣传动员,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努力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生产模式、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形成走生态文明之路的坚定的决心和信心,形成以生态文化意识为主导的社会潮流,树立以文明、健康、科学、和-谐生活方式为主导的社会风气。强生态道德教育,可以使人们自觉地承担起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和义务,同一切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作斗争。应广泛动员人民群众参与多种形式的生态道德实践活动,努力形成防止污染、保护生态、美化家园、绿化祖国的社会文明新风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没有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和主体作用的发挥,生态文明建设将一事无成。应保证人民群众生态文明建设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让人民群众从生态文明建设中深切体会和明确认识自己的利益所在,从而激发其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热情。

2、大力督导生态治理。把生态治理的绩效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及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体系,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严格执行太湖地区城镇污水处理厂及重点工业行业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确保实现太湖治理规划确定的治理目标。强化污水接管措施,切实保证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入网,生活污水必须全部集中处理。建立环境污染赔偿和资源利用奖惩机制,实行主要污染物总量削减保证金和环境资源区域补偿制度。对高污染企业实行高收费,逐步使排污费用超过治污成本,扭转“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不合理局面。运用以奖代补、财政贴息等政策,对治污成效明显的企业给予奖励,让他们从治污中得到实惠。对化工企业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关停一批、转产规范一批、改造提升一批,早日彻底解决"小化工"污染。政府部门、企业、科教机构要联合起来,积极利用高科技改造传统产业。所有电厂都要上脱硫设备,停批申办新热电企业。所有园区都要配套建设环境基础设施,设施不到位的园区一律不准上新项目。控制好农药、化肥和重金属污染,确保农产品和食品的安全。切实加强面源污染整治,严格落实保护区种植、养殖限制规定。加快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普及推广节水器具,实施污水再生利用工程。积极控制城市扬尘,扩大烟尘控制区覆盖范围,加快城市清洁能源区建设。加快城乡生活垃圾收集体系建设,形成以焚烧为主的处理方式。加强固体废弃物回收利用,推进资源化循环。改善和加强太湖、长江和横山水库等饮用水源地保护措施,全面推进太湖一级保护区生态防护林、湖滨生态湿地、水生植物示范工程建设,加快退耕还湖、还林、还湿地,改善水域自然生态环境。加大森林保护和城乡绿化建设力度,积极开展绿色村镇、绿色家园、绿色单位创建。

3、大力引导生态发展。无锡处在创新发展的新阶段,要在谋求有质量的发展上有所突破。必须加快产业升级,从粗放型的以过度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增长模式,向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模式转变,从重物轻人的发展观念向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发展理念转变。从产业引导来看,无锡要加速构建循环经济体系,依法实施清洁生产审核,积极扶持生态型、节能型产业优先发展,严格限制并坚决淘汰环境资源依赖程度大、生产工艺落后的企业。坚持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服务业双轮驱动,走制造业高新化、服务业高端化、农业高效化的发展路子,加快形成传统产业品牌化、主导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的发展新格局。加大自主知识产权、自有品牌培育力度,引导企业从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转变,增强核心竞争力。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加大全社会特别是企业对科技研发的投入,推动工业企业从“无锡制造”向“无锡创造”转变,逐步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布局调整,将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企业留下来,将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和高污染、高消耗的企业淘汰出局。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是解决农村环境面貌和生活污染的根本途径。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候,要做到投入资金和硬件设施向农村倾斜,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力度,提高农村污染防治能力。但城乡一体化切不能搞成农村工业化,即使是清洁工业也要严加控制,要确保农村是“绿”的。虽然理论上讲经济总量与环境污染并不是正相关关系,通过治理能够减少排放甚至是达到零排放,但农村是城市的呼吸器,是城市的生态屏障,只能通过集约化经营,大力发展生态农业、高效农业、旅游农业。只在这样,才能为无锡未来的生态文明建设保持一方水土、预留延展空间。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与未来思考】相关文章:

生态文明建设口号03-07

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05-11

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计划02-26

大学生社团的发展现状及建设思考03-10

生态村建设主要措施及未来打算02-03

精神文明建设现状调研报告(精选11篇)03-03

中国荔枝酒的产业现状05-23

统计宣传工作的现状不足和思考06-02

生态文明教案01-24

中国饭店员工培训现状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