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技巧>《自主学习教学策略研究

自主学习教学策略研究

时间:2022-11-22 08:17:32 技巧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自主学习教学策略研究

一. 课题名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策略的研究》

自主学习教学策略研究

二. 课题简介:本课题以我中心校主持各校个别教师摸索探究在小学阶段,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力。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策略方面所作的工作为主线,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策略”的选题意义、研究的基本内容、研究计划及实施过程、取得的成果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总结,旨在为教育教学工作和相关专题的研究与推广提供借鉴。

三. 课题目标

1、教师目标:研究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趣味性,使学生树立自信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乐于学习的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2、学生目标:研究学生如何在课堂上进行自主学习的策略和方式,以“乐学、会学、会用”为指导思想,力求探索以兴趣教学贯穿课堂的教学流程:激发兴趣----输入信息-----实践应用-----体验成功。不断改进完善学法,在生动、活泼而又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下,力争各科课堂学习形象化、趣味化、交际化。

3、课堂教学目标:研究如何摸索探究进行高效的课堂教学,如何让学生参与完整的自主学习过程,如何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每一个环节上都能积极主动、勇于探索、乐意参与。实施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以兴趣为支点、以交际为目的、以任务为基础的四个基本教学原则。

四. 课题内容

(一) 课题的立题背景

1、背景的提出

重视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创造性与开发性思维的培养,尊重学生成长规律,突出学生个性发展是新形势下课堂教学的特点。倡导自主学习在于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局面,挖掘他们自我发现的潜能,提高他们自我构建的能力。

由于应试和传统思想的影响,与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忽视创新能力的培养,抑制学生智力能力发展的情况,仍然大有所在。课堂上缺少恰当的师生对话、师生互动和师生互相尊重的民-主氛围;学生学习强度大,教师教学任务教学手段与技术滞后等情况也还没有得到改变。很多学生习惯了接受知识,不去思考问题,思维没有得到提高,对学习无所适从,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提高了。

2、满足素质教育之求

教育肩负着培养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的特殊使命。素质教育的本质属性就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学校教育应爱护和启迪学生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勇于探索、大胆创新。教师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陈旧、僵化、呆板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手段,重新构建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有利于新颖人才脱颖而出的英语教育教学新模式。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如果在课堂教学中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寓教于乐,开发学生的潜能,发展其个性,激发学习积极性,那么教学就达其真正的目的。

3、符合新《各科课程标准》之规定

新《课程标准》关注的焦点是课程实施过程,重点是对学法的探讨,核心是“探究性学习”,即由被动接受性学习向主动探究性学习转变。新课程实施的关键是教师,教师应变革教育观念、教育方法和教育行为。从精心设计“教”向精心设计学生的“学”转变,从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全面发展转变,从忠实地执行教材向积极地开发课程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转变。新《课程标准》强调:课程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

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强调通过课程的学习,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4、加速我乡各学科教改之步伐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学生增强学习的内动力。针对我乡教学现状,结合各校学习实际情况,我们就课题进行研究,相信通过近三年的教育教学研究及工作实践,本课题的研究能对我乡教学起到一定借鉴作用,加速我乡各学科教改之步伐。

(二)课题的界定

1、“自主学习型” 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内涵

“自主学习型”课堂教学是将教学目标整合到一个或多个具体的活动内容中,使学生在使用知识的同时,不知不觉中学会,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即将知识作为一种运用的工具、一种技能,而不是作为一门知识来学习。教师需分析和设计具体内容,完成学习知识所需要的其它前提知识以及需要采用的学习方法和技巧等的收集,旨在将每一个学习目标拓展为教学活动中可用的具体内容。

《自主学习教学策略研究》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2、“自主学习型” 课堂教学模式的目标定位

“自主学习型”课堂教学模式,强调让学生的注意力主要放在怎样利用知识作为交流的媒介来完成学习任务,而不只是关心自己所说句子的结构是否正确,以便于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学生能在掌握一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获得基本的知识运用能力,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和运用知识进行交际的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研究学生的学法:

(1)、通过课题研究及教学实践,帮助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在主动、积极的学习环境中,促使学生“想学、乐学、会学”,激发好奇心和创造力,培养学生自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课题研究及教学实践,指导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运用和加深理解已学知识,发现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并尝试相关知识的结合,学会找知识源,从多种渠道获取、分析、处理和利用信息。

(3)、通过课题研究及教学实践,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精神、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并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学习精神。

2、研究教师的教法:

(1)、通过课题研究及教学实践,促使广大教师树立正确的师生观,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个性生命主动、积极、自由、全面的发展,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

(2)、通过课题研究及教学实践,帮助广大教师建立新的课程目标观,即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

(3)、通过课题研究及教学实践,促进广大教师构建新的知识学习观,即知识的获得离不开人的积极参与,离不开认识主体的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富有个性地学习。

3、加强教学理论的学习与研究:

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施,促动我乡广大教师提高认识,加强教学理论的学习与研究,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初步形成自主学习方式下的课堂教学操作要求、模式、评价方式,丰富对自主学习方式的理论认识。尤其是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张扬个性和大胆创新、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方面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道路。

4、完善改进小学各学科的教学评估:

(1)、评价从重个体向重集体过渡;

(2)、评价从重结果向重过程过渡,坚持用发展眼光看学生。

(四)课题研究的意义:

1、本课题研究旨在对“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进行反思与调整

一直以来,学生的学习方式呈现出“他主、被动、机械接受”的基本特征。一提起学习,学生的行为便是读书、听讲、练习、考试,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和一刀切现象,既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灵感和思维,又削弱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空和阻碍了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导致学习能力下降。倡导“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并不是以取代或削弱知识为代价,而是教学生怎样去获取知识技能,为实现学生的主动学习、全面发展乃至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本课题研究重在适应现实情况对教育教学的需求

随着知识经济和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教育面临新的挑战。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无疑是当今国内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热点、亮点和难点。21世纪的教育强调知识学习的探索性和创新性,即不仅注重知识的存量,更注重知识的流量、变量和增量。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能力。因此,不能继续一味地传袭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而不思革新进取。

3、本课题研究吻合《新课程标准》对英语教育教学的要求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是此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改变原有的单纯的接受性学习、被动性学习,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促进师生、生生之间合作学习以及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自主学习方式的培养已是势在必行。

(五)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人本主义”基本原理

人本主义教育目标:培养能够适应变化的、知道如何学习的、个性充分发展的人。人格化的教学过程:强调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强调认知与情感相结合的教学;强调学生个性化的自我评价;强调情感化的师生关系。

2、“建构主义”教育理论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知识是主动建构的,而不是被动接受的,知识的意义是不能机械地灌输给学生,必须靠学生根据其个人先前知识经验主动建构。基于此基本观念,学习应由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个要素构成。情境是意义建构的基本条件,师生、生生之间的协作与对话是意义建构的核心环节,而意义建构则是学习的目的。

《自主学习教学策略研究》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3、创新教育思想

创新教育的根本在于创新意识、创新个性的培养。“自主学习”是对创新教育的继承,它体现了创新教育的基本要求,把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落实到实处。通过此种学习方式的构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发展知识、自主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意识和精神,形成独立、自信、坚毅、勇敢的个性;培养抓住机遇,捕捉灵感的观念和大胆实践的勇气等。

4、素质教育理论

素质教育强调尊重、关心、理解、信任每一个学生,坚持“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和邓-小-平的“三个面向”的教育思想。

(六)课题研究的现实状况及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A、 现实状况

1、教育部《课程标准》中新课程理论认为,学生上学期间的“学习”是为了“学会学习”而学习,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教是为了不教”。

2、心理学家认为,兴趣具有动力作用,即兴趣可以转化为激发人们进行某种活动的推动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保持兴奋的情绪,从而养成持久不衰的热情。

3、我学校按现有分层次教育教学模式,从培养兴趣、提高能力入手,激发学习的自觉性,突出学生学得主动,即“主体性地位”,让学生获得乐趣,体验成功。

B、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全乡1-6年级的部分学生(随机抽取)

实验对比班:1-6年级部分班级(随机抽取)

C、研究方法

利用课堂教学,心育教育及综合实践课,多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建立新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1、行动研究法。以行动研究法为主,通过教学研究,检测就本课题研究所运用的对策与措施的效果,进一步加强或及时调整研究的方式、内容。

2、研究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形式,了解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的现状并针对他们自主性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寻求相应的对策,采取有效的措施。

3、文献研究法。通过对建构主义理论、现代信息传播理论和自主学习等相关教学理论的学习,了解现代教育的基本观念和自主学习能力和各种教学模式的特点,为本课题的研究打下理论基础。

本课题是应用研究课题,其进程为:研究——实践——改进——提高,良性循环,不断完善。

(七)课题研究计划及实施过程

第一阶段与具体措施:准备和启动阶段

1、准备阶段:2011.3

2、申报阶段:2011.3——2011.4

3、批复后开题 2011.5

第二阶段:课题实施阶段: 学校统筹安排,层层管理,落实到人人认真对待负责课题研究;

1、深入课堂,对比实验, 及时反馈,取长补短;

2、围绕课题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

第三阶段:验收阶段 :

1、整理收集文本材料 (注重点滴积累,装订成册)

2、成果的收集、汇编

3、总结阶段:(2017年2月------2017年5月) 整理资料、撰写实验报告。

4、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在教学策略上,我们积极、大胆地实施激发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各种教学方式,创设一个全员乐于参与、主动参与的氛围,实行集体教学、小组教学、个别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尝试让学生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提出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思路,即:

(1)、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主旨,精心编写预习、学习、复习案

(2)、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契机,悉心安排学生课堂教学活动

(3)、以鼓励学生改进学习方法为主导,决心克服不良的学习习惯

(4)、以引导学生自我反思、自我评价为手段,专心致志于过程性学习

(5)、以创设多层次课外学习环境为抓手,全心全意发挥环境教育作用

五. 课题成效

通过课题研究,我们已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取得一定成效,并在全乡教学中加以推广运用,以求不断改进完善。

(一)初步明确了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操作要求:

1、主体性要求

“自主”是建构主义的核心理念。课堂教学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内隐、外显的各种权利,满足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阅读、交流、实践,有效促进学生自主求知、自主发现、自主发展。具体表现在:(1)、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上的“能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认知策略的培养,帮助学生对所学内容通过内化、理解、记忆加以反思,激发起学生潜在意识上的独立学习能力。(2)、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愿学”。教师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如创设丰富的情境、采用富于激励性的语言、改变常规授课手段等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形成自主学习的心向

(3)、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恰当地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注重学习策略的内化和迁移、运用。(4)、建立在意志基础上的“坚持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注重师生评价,强化学习动机,激发学生为突破自己而不断努力的激-情。

2、差异性要求

尊重学生的差异,是教育民-主化的需要。我们承认人类社会发展的多样性,承认人与人之间在发展方向、发展方式等方面存在种种差异,我们就必须承认教育的差异性,努力使“学生适应教育”转变为“教育适应学生差异”。(1)、目标分层。目标具有导学、导教、导评的功能。课堂上,教师如果用统一的目标去要求参差不齐的学生,就会造成一部分学生“吃不成”,一部分学生“吃不饱”。教师所制定的教学目标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水平及需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发展特长,让每个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通过目标分层,实施分层教学,因材施教,来适应学生的差异,使每个学生获得进步。(2)、内容分层。学习内容的分层主要是指学生具有学习内容自主选择的权利。怎样的教学内容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触及学生心灵深处的体验?当然是那些“属于自己的内容”,那些与学生生活相连、兴趣相投、期待相合的内容。(3)、作业分层。作业是教学目标达成与否的重要体现。长期以来,作业布置总是统一要求,造成后进生“吃不消”,优等生“吃不饱”。而真正民-主的教学、真正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是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设计不同要求的作业,如作业量的分层、作业难度的分层、作业的自主选择、方法的自主选择等。

3、互动性要求

互动是自主学习课堂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特性。它是多向多层的,既有学生与书本的互动,也有师生的互动、生生的互动。学生与书本的互动意味着学生与书本的亲密对话,实现入乎其中的情知整合;师生互动意味着信息传递与反馈的顺畅,是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精神等方面得以提升的必要流程;生生互动更多地体现为合作性学习,是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动性学习,这里既有行为互动,也有思维互动;既有知识交流也有情感的交流合作。

4、创造性要求

鼓励学生自主创新,让课堂充满活力是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所追求的目标之一。这就需要我们在课堂中做到:(1)、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这是创新火花能否得以闪现的重要环境,只有在一个允许犯错、勇于争辩、关系和-谐的课堂氛围里,学生才能“异想天开”,畅所欲言,才能激起火样的创造热情。(2)、在培养学生“求同”思维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求异”。“求异”就是敢于发表与别人不同的意见,敢于循着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寻问题、解决问题。(3)、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培养思维的创造性。大胆的想象与设想比知识更为重要,

它可以使人的思维更具有广度,更具有超乎一般的创造性。(4)、培养学生敏于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能力培养的构成要素,这是学生学会认知、发展、创造,养成探究学习的态度与习惯的起步与提升。

5、实践性要求

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实践,就是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建构知识、掌握技能、发展品质。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实践空间,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1)、保证充分的实践时间。课堂中必须保证学生有充分的读书、操作、练习等时间,保证学生最大限度地动脑、动口、动手。(2)注重实践方法的积累和内化。(3)、注重与生活的相关联系,引导学生开发生活资源,拓展学习途径,学以致用。

(二)初步形成了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操作模式:

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我们根据自主探究性学习的一般规律,初步构建了如下操作模式:

1、以预习案为引导、以话题为线索,把握自主学习主题 。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自己想要了解或有疑难的问题,通过师生共同讨论、归纳出探究的主题。

2、以学习案为指导、以活动为主线,体验自主学习过程,领悟学习策略。围绕主题自主探究,并利用相关书籍、图片、实物、实验或网络,配合学习、思考。既可以独立自主学习,也可以合作探究学习。

3、以复习案为成果、以自我展示为主体,让学生充分获取学习愉悦。围绕学习主题展开讨论,教师适时诱导,启发思维,将学习活动引向深入。

4、强化学习实践,类化自主学习体验。开放课堂,组织有效的课外延伸实践活动,以发挥课内外学习的整体效益。

(三)初步构建了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1、学生的参与状态:学生在课堂上有饱满的热情,强烈的自我需要,注意力集中,师生关系融洽。

2、学生的参与面:学生参与学习的面广,教师真正面对全体学生,多数学生能够在课堂上积极地动脑、动口、动手。

3、学生的参与时间:学生在课堂上有充裕的参与时间,听、说、读、写、讨论、总结等所用时间不少于三分之二。

4、学生的参与方式:引导学生以多种方式参与学习,如:小组学习、独立学习、集体讨论、动手操作等。

5、学生的参与品质:培养学生善于倾听、理解他人发言并能抓住要点。学生有问题意识,敢于质疑问题、发表意见,有较强的动脑、动口、运用的能力。

6、学生的参与效果:即在“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都得到较好地建构。

六. 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1、研究方案;

2、阶段和终结性研究报告;

3、优秀课堂教学设计;

4、反映学生各种能力发展成果:小故事、小报、演讲比赛、各种节目汇报;

5、反映教师科研能力的论文,教案、说课、听课、评课记录,课外活动安排记录等;

6、典型教学活动影像资料。

七. 课题研究的师生成果:

通过近三年的课题实践与研究,我们从自主学习能力策略的研究中受益匪浅。通过对比

实践,运用多种激发兴趣、互动合作、自主学习等教育教学方式,改善了课堂内外的学习气氛,调动了大多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题组举行了县级的公开课。教师合计上公开课、研讨课10节。通过进行课题研究,主研教师的水平也得到了提高。教师论文、案例在全国、省级发表或获奖多篇,市级发表或获奖8多篇。学生习作多次发表或获奖。

八. 课题研究引发的思考及存在问题

1、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有效学习的关键,在考试功能日益彰显,学生负担逐渐加重的现状下,如何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需要,使学习成为学生自觉自愿的活动仍是我们今后的工作重点。

2、如何有效广泛地拓展校园、社会、家庭资源,使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课内外联系,还需加大研究探索的力度。

3、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显然还不够,要在逐步改善学习方式的情况下,加快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4、教师队伍发展的不平衡性制约着研究的全面铺开。一些教师在观念、实验能力、手段上还滞后于课题研究步伐。

5、自主学习教学难度较大,不易操作,实验教师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不少实验教师对如何处理好“合”与“分”的关系还掌握得不够好,同时实验教师在教学过程选取的活动资源太少,不能满足教材的实际需要。

6、对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有关因素的变化数据和资料的收集积累还不够科学,课题实施的教师还应积极总结与反思,要进一步做好过程性资料的及时收集工作。

我们已按既定目标取得了一些成绩。今后,我们将按照已形成的初步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巩固,并不断学习新方法、更新理念,尝试新教法。我们要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学习的机会,既让他们学到知识,又让他们感觉到学习是一种乐趣。回首课题研究历程,我们愈加深刻地感受到,教育科研是完善教育、完善人的重要载体与途径,是学校得以持续发展的强大驱动力,是显示现代教育魅力之所在。我们将继续求真务实,积极创新,努力谱写自主学习教学特色的新篇章。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研究2017-05-12 21:06 | #2楼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新课改的发展趋向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自主学习”,指学生在明确学习任务的基础上,自觉、自主地进行学习,并努力使自己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学习方式。

关于自主学习,国内外已经有大量的研究。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认为:自主学习包括三个子过程:自我监控,自我指导,自我强化。而认知建构主义学派认为,自主学习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的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的过程。

西方学者提出:自主学习的动机应该是内在的或自我激发的,学习的方法应该是有计划的或已经熟练到自动化程度,自主学习者对学习时间的安排是定时而有效的,他们能够意识到学习的结果,并对学习的物质和社会环境保持高度的敏感和随机应变能力。

著名教育家齐莫曼教授判断“自主学习”的五个特征是:

①学习的动机是内在的或自我激发的;

②学习方法是有计划的或已熟练达到自动化的程度;

③对学习时间的安排是定时而有效的;

④能意识到学习结果;

⑤对学生的环境保持着高度的机敏和随机应变的能力。

查找资料,“自主学习”的理想模型是:

学生:我要学→我会学→我自己学→我能学好→我能适应环境

教师:支 持 → 指 导→ 放 手 → 激 励 → 帮 助

因此,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运用多种策略、多种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创新学习有着很大的可行性。

二、研究目的:

期望通过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及相应的实践研究,找到多条切实可行的方法和途径(即策略),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引导学生乐学、愿学,实现自主学习、创新学习。

三、研究内容:

分别以“创设情境”、“质疑问难”、“学法指导”、“合作学习”、“活动参与” 为主要策略,打破传统型教学模式,对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创新学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四、课题研究的过程及案例:

(一)准备阶段(2004年8月——9月)

1、学习有关理论:(略摘)

1

教学不仅不能等同于发展,而且也可能妨碍和阻滞发展,成为摧残、贬抑、泯灭学生发展的力量。只有那些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需要与兴趣的教学,只有那些能够带给学生理智的挑战的教学,那些在教学内容上能够切入并丰富学生经验系统的教学,只有那些能够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的教学,也只有那些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的教学,那些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才能有效地增进学生的发展,因为发展的即时感受大多表现为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悠然心会、深得吾心;表现为怦然心动、浮想联翩、百感交集、妙不可言;表现为心灵的共鸣和思维的共振;表现为内心的澄明与视界的敞亮。

2、以问卷调查形式,了解学生对自主学习认识程度和参与意识并制定相应的策略:

①了解学生感兴趣的语文话题,喜欢的语文课堂类型,并为老师提供积极建议;

②教室的布置、黑板报的栏目、班级活动的主题都明示知识话题或作隐性熏陶;创办班级刊物提供学生作品展示和相互交流的舞台。

③摸索师生合作的最佳方式。

(二)课题研究的全面展开(2004年9——2017年7月)

一点说明:这五种策略是初步设想,不能孤立地理解,在课堂教学中往往要综合运用,即一堂课中往往要用上好几种策略。这是由教材特点、学生特点以及教师风格决定的。

(1)实施以“创设情境”为主的教学策略。

阅读教学中,视觉、听觉、视听觉和交互媒体的运用,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对丰富学生的表象,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理解文章意境等有着重要作用。

情境—想象教学策略实施的一般步骤为:创设情境——激发想象——领悟课文。即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吻合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想象的欲望,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从而培养创新精神。

例如:可以充分发挥电教手段的优势,如配乐朗诵、录音示范朗读、配乐讲解、吟诵等;还可以采用以语感训练为主线的电教(或多媒体)基本课型,诸如听读欣赏课、速读速听课、艺术表演课、渗透训练课、综合训练课等,使课堂图文并茂、动静成趣,直观而又生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再如,结合教材内容,充分利用课前两分钟,引导学生搞一些小竞赛,如朗读、朗诵、演讲、讲故事、猜谜语、背记格言警句、书法、听写字词、背诵古诗文、默写课文成语、写作文片段、介绍名胜古迹等等,同桌之间比,小组之间比,男女生之间比,班级之间比,把竞争带入语文课堂,利用学生自尊心、自我表现欲、荣誉感强,好胜不服输的心理年龄特点,在教师的引导调动下便可为课堂教学创设一种适合学生的竞争气氛,有效防止学生疲劳和产生厌烦情绪,积极的参与到竞争学习中,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

我在语文教学中,具体的做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利用相关课文或故事:在学习有“空白”美的课文(如《皇帝的新装》等)时,或是在给学生讲一段无结局的故事时,鼓励他们去想象、推测故事的结局。

②利用艺术作品(美术、音乐):组织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然后鼓励学生推测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意境。或让学生听未曾听过的音乐,推测作曲家创作时的情景,尝试将美妙的音乐想象成动人的图画,并让学生描述自己的感受或作品的主题。例如在讲《天上的街市》前,我给学生播放钢琴曲《星空》,让学生谈自 2

己的感受。当学生们踊跃发言,课堂气氛活跃时顺势引出牛郎织女的传说导入新课,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③利用报纸传媒:首先让学生只看报纸标题,不看内容,根据标题猜想(写)下文,然后核对报纸,检验自己猜测的信度。

④补叙课文:在许多课文中,作者留下的“空白”,给学生以想象的空间。补叙课文能让学生把作者留下的“空白”填补起来。

⑤换结尾法: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和故事情节,从多角度进行想象,设计出新的结尾。

当然仅仅凭以上的设境激趣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我们教师树立“大语文观”,构建起“大语文”结构,向课外延伸,覆盖课堂与课外两个空间,为学生创造更多接触社会和自然的机会,丰富他们的生活体验和生活阅历,激活学生的有意注意,促使他们意识聚焦,观察,积累,感悟,去采撷、累积、存储和积淀更多的生活表象、经验。

(2)以“质疑问难”为主的教学策略。

质疑是创新的萌芽,是创新的起点。教师激励学生发现问题,是阅读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可靠途径。

实施“质疑问难”教学策略的一般步骤为:自学课文—质疑问难—集体讨论—解决问题。

课堂中教师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学生围绕学习内容充分质疑,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或有异议的地方,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教师重点选择有价值的学生质疑,组织全班同学展开讨论、交流。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摆观点、讲道理,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要重视学生讨论的过程,而不仅是问题的答案。这种质疑、介意解疑的过程就是对课本内容反复消化的过程,也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创造能力的过程。

如何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呢?我是这样做的:

1、学会联系生活实际的质疑方法。如:课文《伟大的悲剧》,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很容易感受到斯科特一行五人虽是,但精神伟大。"可既然探险如此危险,为什么人类还是如此执着呢?"马上就有学生问起,"对啊,他们明知道这很危险,为何还这样做呢?"针对学生所提的问题,我们就可以直入课文内容。后面还可引导马上联系到生活实际:探险不只是探险家的专利,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或大或小的探险,你能说出些探险知识吗?甚至还搞了个即兴辩论:探险有无意义。效果很好。

2、抓住关键词句的质疑方法。如《风筝》这一课中,让学生理解鲁迅的“悲哀”还是不容易的。我就紧紧抓住“我”踩断弟弟风筝的关键词句,让学生边想象边质疑,先让学生找出句子中表示动作的词,并作出记号,然后让学生自己质疑发问:为什么这边要用这些不同的词语,他们代表什么意思等等。随后老师再让学生思考讨论,突破重难点。

3、有意识地引导激发,变无疑为有疑。刚开始,学生常常读后无疑,教师可在指导学生读书过程中有选择地让学生的思维在某句上定格,发现问题。如读了“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一句后,问:看到这种现象有疑问吗?又如读了“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中直掉下来。”后,让学生针对这句提出问题。

4、授课前让学生先预习,并针对预习提出要求:边读边想,尝试读懂课文,

记下没弄懂的问题,提出有困惑、有异议的和自己感兴趣想知道的问题。明确的要求避免了自读的肤浅性,促使学生把“读”和“思”结合起来,把读引向深层。探索属于读书,使注意力更集中,思维更活跃,更易发现问题。

当然,在培养质疑能力的过程中,老师要引导学生总结方法,找出途径。例如:

1.对题目提出疑问。如《伟大的悲剧》:为什么说悲剧是伟大的?《爸爸的花儿落了》:,“花儿落了”是指什么呢?

2.对不懂的词句提出疑问。如“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亲切的怀念”指什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3.对词语的选择运用提出疑问。如“把中原大地南北两面。”(《黄河颂》)

4.对重复语句提出疑问。如“好一个安塞腰鼓”(《安塞腰鼓》)为什么要重复写? 5.对句式的选择提出疑问。如:“在山的那边,是海!”为什么不说成“海在山的那边”(《在山的那边》)

6.对打比方提出疑问。如(字帖)就好象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最后一课》)“字帖”为什么会又像“小国旗”呢?

7.对反义词的运用提出疑问。如《行道树》中为什么“忧愁”、为什么“快乐”。 8.对人物的行为提出疑问。如《贝多芬》一文中,为什么“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 9.对标点符号提出疑问。如《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文中“说”和“做”为什么要加上引导?

10.对时代背景提出疑问。如《邓稼先》一文中,为何要写近百年中国历史,当时的社会情况是怎样的?

11.对不明白的现象提出疑问。如为什么会出现如此海市蜃楼呢?(《山市》)

12.对景物的描写提出疑问。如《社戏》一文中,为什么要描写月下景色呢?

13.对结构的安排,内容的选择提出疑问。如《紫藤萝瀑布》一文中,为什么要插写十多年家门口的树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诚然,学习过程是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由学生提出,最终还应由学生自己解答,教师不地包办代替,全盘端出,而应“疏”、“引”、“拨”,用不同的方法启发和激励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浅显的问题个别点悟;普通性的难题组织集体研讨,教师当众点拨讲解;有争议的问题,教师不急于表态,让学生各抒已见的,可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答案需具体分析概括的,可把一个大问题分为几个问题,层层剥笋,启发学生一步一步思考,逐渐揭开谜底。

(3)以“学法指导”为主的教学策略。

学法指导,即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鼓励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主动地进行学习。

实施“学法指导”教学策略的一般步骤为:揭示学法——学生自学——集体交流。或者把教法转化为学法,即教师由“扶——半扶半放——放”的过程。将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掌握识字、谴词造句、分段、概括段意和主要内容,以及作文中审题、定中心、选材、谋篇布局等方法。并引导学生学会发问、学会思考,把“读”与“思”紧密结合起来。

鉴于初一学生基础,我侧重了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

①背诵。方法有:抓联系点背诵;想象画面背诵;想象画面背诵与抓联系点背诵相结合练习背诵。

②分段,归纳段意,理清线索。其训练类型有:把内容相同或相近的自然段合成一段;按时间、地点、部位的变换给文章分段;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文章分

段等分段方法。在理解段落的基础上,抓住主要内容用简明的语言(可以是文中的原句)归纳段意的方法。线索可以抓住题目,也可以抓住人物心理变化等。

③边读边提问题。主要训练学生提问的方法,具体包括提问的时机(即在何处发问);提问的内容,即写了什么(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怎样写的(重点是什么,有几层意思,句与句或自然段之间是怎样联系的等),为什么这样写(或说明了什么)等。

④整体感知。主要是训练学生对文章的直接感悟以及概括全文内容中心的能力。主要是采用这样的句式让学生参与:“读了本文,我读出了 。”或者“他(它)是一个 的人(物)”。

⑤语言赏析。主要训练学生对各种修辞方法运用的理解能力。教师做好示范,与学生共同找规律。实践证明,学生讲讲容易,但答题不够规范全面,需要教师的指导。

通过实验,部分从前不爱学习的学生变得爱学习了,平时少数不爱看书的学生变得爱读书了,85%的学生学到了许多关于背诵、朗读、提问、归纳、赏析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自己阅读的能力。

(4)以“活动参与”为主要策略,

“活动参与”教学一般步骤为:学生自学——参与活动——交流收获。 教师在课堂中让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实践的能力,并培养创新精神,发展个性。

例如:语文课安排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甚至自主表演,以学生的主动体验代替原先由教师直接分析人物心理的做法。

再如:在教学中,尤其是在学习一些写景优美、人物形象丰满鲜明、故事情节动人的文章时,可鼓励、引导学生尝试以诗配文、以画衬文;对有些“电脑小高手”还可以鼓励他们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与感受去设计制作课件。笔者在《春》、《秋天》、《济南的冬天》及唐宋诗词等的教学中就做过尝试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们充满丰富想象的稚拙、巧妙而又富有灵气的诗文、绘画和细腻逼真、绘形绘色绘声的课件作品(PowerPoint幻灯片、Flash动画等),令人耳目一新,让人不得不感叹学生头脑中蕴藏的巨大潜能,这也许就是学生去发现,去研究,去探索的资本。还可以组织、引导和指导学生去设计板报、自办班刊校刊,开展课本剧表演,组建文学社诗社,让学生自己去动手写稿、组稿、编辑、设计、出版等等。通过这种既动手又动脑的活动,既学会了新知,培养了动手能力,丰富了想象力,又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充分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积累,有利于表达学生的独特的感受和体会,

又如:鼓励学生经常动手练笔,也是培养语文能力的一条极好的途径。引导学生在练笔的过程中,养成锤炼词句认真修改的习惯。从遣词造句到布局谋篇,都认认真真的思考、斟酌、反复修改、亲自实践,凭自己已有的语感开始训练,到自认为满意时为止,这样感受深、体会深、记忆深。每练一次,改一次,写作就加强一步。假以时日,持之以恒,何愁作文之不强?

再以《春》为例,有些同学开始认为本文主题就是表达对春天的无比喜爱和赞美之情,但课后查阅许多资料后又有了新想法,他们把本文和《绿》和《荷塘月色》以及当时历史联系起来考虑,大胆断言本文主题应该是作者借助春天表达对新生活的热爱向往,春是对祖国命运前途的暗喻。这里,我们不得不惊叹学生自主探究的胆量和能力。学生在自主探究中真正得到了自主的发展。

⑸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的教学策略。

小组合作学习,就是把课堂教学活动看成是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采用分组互助合作学习的方式,优化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活动形式,从而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实施“合作学习”教学策略的一般步骤为:出示自学题——小组学习(小合作)——集体交流(大合作)。

分组时要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有利于学生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学生自学时,教师鼓励学生加强合作,相互促进。这样,学生间存在的差异在合作学习中形成了一种宝贵的资源,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例如:我在教学中就按优、中、差搭配,编成四人小组,全班共十组。在教学中积极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长处,教师只是适时点拨、引导。这样,教学中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重点、难点 ,就以四人小组为单元开展讨论;四人小组不能解决的难题就在全班开展讨论,集思广益。在小组学习中优生能起到“小先生”的作用,对差生(潜能生、学困生)是一个很好的帮助机会,而小组与小组之间则又形成了平等的竞争伙伴。课堂讨论如此,基础知识竞赛、读背课文、智力游戏、抢背抢答活动、作业完成、出黑板报、出墙报手抄报、编班刊等,都以小组为单元进行,使得四人小组成为互助合作,共同进步的战斗集体,从而培养新型的合作学习关系,激发学习兴趣,发掘学习潜能,发展个性。实践证明,小组式合作学习明显优于个人学习。

当然我在实施时注意: ①精选内容,内容要有探究价值。②独立思考,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③明确分工。首先是组内成员要有角色分工,其次是任务分工到位。④及时指点,如要尊重别人,不随便打断别人发言,善于采纳别人意见,控制自己情绪等。⑤下课自我反思与小结。

五、课题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解决困难的方法:

困难之一:学生在过去形成狭隘、传统的积习难改,有重读轻写或只写不读的偏颇现象,有畏难心理等不良因素作祟。两个班基础不同,步调上不能一致。 困难之二:做课题,虽是朝着成功的目标努力,但结果不一定会全是大功告成。比如学校硬件(多媒体)运用还是有些困难。

排除困难的方法:

㈠以在研究课题之前所学理论渗透于学生,使学生在慢慢接受的过程中慢慢进步。

㈡遵从传统读写结合中可行的规律:先读后思,边思边议,边议边写,读促进写,写促进读,让学生明白读文章学语文无非是为这研究文章的内容和作法。内容使人长见识、发悟性,但它往往因写作目的而千差万别,然而不管什么内容,归根结底还是要靠形式来表现,所以坚持自主地写作练习。

㈢从语文课程、课外阅读、班级刋物、电脑读盘或下载等方面入手,及时作个案的积累、分析归纳,寻找促进学生学习的规律性东西。

㈣以班刊、讲台为舞台,让学生通过展示自己作品而获得成就感、喜悦感。 ㈤坚定理念,脚踏实地 ,以善始求善终。

六、课题实践成果及启示:

一年成果:

㈠学生:

有郭蓝天等获市级作文一等奖。

年级语文个人最高分为我班王涵聪,班级41人占有30人。郦梦露、钟莹子、

胡亚妮等10篇文章分别登上《初中生作文指导》、《绍兴晚报》、《诸暨教育专刊》、《初航》等杂志报刊。

学习成绩:期末语文平均分居年级前茅。

㈡课题主持者(本人):

写成论文四篇,其中有本课题开题报告,有写作指导论文《材料作文写作思路举隅》,有小说赏析《<鲁宾逊漂流记>赏析》、有获国家级一等奖的语文论文《作文创新能力的培养》、协办班刊二期;做课件共六个(《口-技》、《观沧海》、《天净沙》、《多角度立意》、《次北固山下》)。

四点启示:

1、创设自由、民-主的教育教学氛围,优化师生关系,能激发学习自主兴趣 “没有情感的教育不会成为成功的教育;没有情感的课堂不是成功的课堂。”因此,平等、和-谐、信任的师生关系,自由、宽松、民-主、融洽的课堂气氛是唤起学生学习兴趣并促其主动学习的基础,也是实现主体性参与教学的前提。对学困生和潜能生更要关注,多与他们沟通,不挖苦、不歧视,用真情关心、爱护他们,使他们真正感受到老师的爱,减少他们因学业成绩不理想而造成精神上的沉重压力,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以促其建立自信,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

2、组织学习小组,通过互帮互学,合作学习,能激发学习兴趣学习动力。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正如契诃夫指出的:“儿童有一种交往的需要,他们很想把自己的想法拿来跟同学老师交谈。”小组合作学习正好为学生创造了这样的环境。

3、创设动手操作的情境,满足学生需要,激发学习兴趣,自主发现探索。 有句名言:“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更能学得好。”因此,在教学当中,我们就应尽可能地创设各种动手操作的情境,在教学中尽可能让学生的手、眼、脑、口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知识的内化过程,既有助于知识的掌握,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满足学生作为个体的人的需要,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去努力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4、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的质疑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更好自主学习。 学贵有疑。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西人有谚:“通往成功的道路上,铺的都是错误的鹅卵石。”因此,教学中有时视情况还可故意创设“搭错梯子爬错墙”的错误问题情境,如此就可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设一种不协调,激发学生产生弄清未知和错误,寻求真知的迫切愿望,这样,就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去动脑、动手,自己去推敲文本,去探索,去发现,直至走出错误的迷宫,这比简单的塞给他们一大包知识,灌进一肚子理论和思想更有好处。

七、课题实践与研究过程的不足之处:

主观上,不想在实验未出成果前弄得沸沸扬扬,与家长联系不够,客观上参与者旁观者观念还不能立即换位,因而只是形成单枪匹马进军的局面,如此以来致使多边活动难以顺利进行。但好在学校各级领导关怀有加,后与学生的接触深入到互磋互切,因而获得学生普遍好评,但为时恨晚。

【自主学习教学策略研究】相关文章:

自主阅读教学策略研究阶段小结09-25

中考历史复习教学策略研究03-03

小学语文有效认知教学策略研究09-25

小学语文优化朗读教学策略的研究09-25

小学习作教学策略06-05

小学科学课教学策略的研究09-25

幼儿园寓言故事教学策略的研究09-25

初中英语语块教学策略研究09-25

寒假自主的学习计划05-02

小学数学复习课教学策略研究学习心得体会(精选13篇)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