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技巧>《高中数学导学式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与实践

高中数学导学式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与实践

时间:2022-11-22 08:16:34 技巧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高中数学导学式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与实践

一、 课题研究的背景

高中数学导学式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与实践

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由“关注学生学习结果”转向“关注学生活动”,重塑知识的形成过程。课程设计由“给出知识”转向“引导活动”,注重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数学教学不仅仅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更重要的是鼓励学生观察、操作、发现,并通过合作交流,让学生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个性品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为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改变传统数学教学中长期存在“重知识传授,轻引导启发”,“重教法设计,轻学法指导”,“重教师讲授,轻学生参与”的现象,我们尝试以“导学稿”为课堂教学的主要载体,采用“先学后教或边学边教,当堂训练”的教学策略,以“导”为主。既考虑到教育教学目标共同性、规定性方面的要求,又考虑到教育教学目标中个性发展方面的要求,既重视学习者的主动性和探索性学习,同时又强调-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对学生的知识建构和自我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特点:

意义:学生的思维发展是要在老师的引导下才能是健康、科学的。以课堂为基本形式的教学活动,应当成为引导学生良好的自我发展主阵地。数学课堂教学是以获取数学知识、技能和能力进而促进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为目的。技能作为由知识向能力过渡的桥梁,长期以来是被曲解的,人们要么强调死记硬背,机械模仿;要么是采用“地毯式”“滚动式”的“题海战术”,以期能达“熟能生巧”促进能力发展目的。从而缺乏对数学技能的认识、分类,更缺乏有意识地组织学生进行系统科学合理的训练。本课题旨在探索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在深刻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前提下,通过科学合理的训练,形成数学技能,并在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和发展各种的能力。

特点:以“导学稿”为课堂教学的主要载体,采用“先学后教或边学边教,当堂训练”的教学策略,以“导”为主,(1)主体性原则(确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2)导学性原则(具有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3)探究性原则(尽可能设计可供学生在研究中学习的内容);(4)层次性原则(关照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5)开放性原则(有可供师生丰富完善的“留白 1

处”);(6)民-主性原则(师生共用、共同参与、共同完成);(7)实践性原则(老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根据高中新生的知识和能力基础,以及其生理、心理特点和高中数学能力构成要素的根本要求,确立以创新为核心的数学学科素质教育思想,构建以提高学生技能为价值取向的训练模式和学习模式。

2、寻求高中学生获取知识,培养数学学科素质,发展个性提高创新能力的高中数学学习规律和技能训练模式。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 数学基本技能的要素分析

1、概念界定

数学技能是顺利完成数学任务的一种活动方式或心智活动方式,往往表现为完成数学任务的动作协调和自动化。这种动作是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步骤完成的,它包括显现于外部行为动作的外部操作技能和内隐于头脑中的不可见的内部心智技能两类。外部操作技能是指在完成某一数学活动时,涉及的一系列外部可见的实际动作有顺序地组织起来并顺利地进行。内部心智技能是顺利完成某一数学活动的心智活动方式,是指借助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的认识活动,它包括感觉、知觉、想象、思维等心理活动。正确的思维方式、方法是心智技能的本质特征。

任何数学活动的完成都是外部操作技能和内部心智技能共同作用的结果,都是以一定的步骤或程序组织起来的合理且完善的行为方式。这种行为方式通过外部操作技能显现,但却是内部心智技能的直接反映。“讲”并不是课堂教学的中心,要想提高课堂效率,必须充分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把课堂教学真正变成学生的学习过程。要想学生能有效参与课堂教学,教学设计就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实际,着重解决好学生与教材的之间的矛盾,必须在备课上下功夫,而且努力将课后提前到课上甚至课前,我们在借鉴江苏洋思中学和东庐中学的“讲学稿”的基础上,对我们原来使用的每日一练进行修改,增加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学法指导、教学后记等内容,把老师的教学意图贯穿其中,在教学过程中,把一节课分成自主导读、典型例题、变式训练、和能力提升等时段。形成一份老师上课和学生学习共同使用的文稿----“导学稿”。之所以称之为“导学稿”,主要是因为教学过程重在“导”。以“导学稿”为载体来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完成学习任务,引导课后复习,实现能力的提升,从而实现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目标。“导学稿”不是由某个老师单独完成的,而是备课组全体老师集体备课的成果,凝结备课组全体老师的智慧。 2

《高中数学导学式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与实践》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2、数学活动的基本技能

3、数学技能的形成过程

数学技能的形成过程就是将一连串外部操作方式或内部心智活动方式,经过反复练习而达到熟练的自动化的反应过程。

外部操作技能的形成分四个阶段:①认知阶段:了解有关的知识、性能、功用以及动作难度和动作进程。教师讲解和示范;学生观察、记忆和想象。②分解阶段:掌握局部动作。教师将过程进行分步分解示范;学生按要求进行模仿。③连锁阶段:掌握整体动作。通过练习,协调各局部动作形成整体;④自动化阶段:动作的协调和完善。通过多次练习,使动作敏捷,具有高度的准确性、稳定性和灵活性,形成定势。

内部心智技能的形成分四个阶段:①认知阶段:知识和法则的学习,即了解并记忆与技能有关的知识及注意事项,形成表象,了解活动的过程和结果;②示范模仿阶段:教师进行示范,在言语指导的同时显现数学活动过程;学生模仿教师进行数学活动以获得经验。③有意识的言语阶段:由具体模式的模仿转入言语模仿,即学生离开教师的言语指导和示范,通过自己的言语指导来完成数学活动;④无意识的内部言语阶段:学生心智活动简缩化,自动化,刺激与反应几乎同时发生(似乎不需要意识的参与便能顺利进行心智活动),数学活动达到非常熟练的程度。

“导学稿”课时教学设计,主要包括四个环节:课前预习导学(自学导读),课堂学习研讨(典型例题),课内训练巩固(变式训练),课后拓展延伸(能力提升)。

课前预习导学(自学导读)环节主要以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为出发点。将“导学稿”提前一天发给学生,让学生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主要知识,自主解决教材和教学要求中的基础性问题,引导学生对疑难问题做好标记,并写下自己在预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以便在课堂上讨论、交流。老师在上课前也要再次阅读“导学稿”即再备课,一方面是对学生在自主预习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预判,并设计好解决方案。另一方面是收集学生在预习过程

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对比较典型的问题,要设计一些恰当的问题进行引导、点拨。课堂学习研讨(典型例题)环节主要以分析和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典型问题为立足点。课堂上,我们不是简单地按知识点顺序进行讲解,而是以学定教,学生会的坚决不讲,针对学生的质疑,组织学生进行思考、探究、讨论、交流,引导学生合理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总结学习中的经验,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课内训练巩固(变式训练)环节主要针对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和要求掌握的重点知识进行针对性训练。老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在正确把握教材重点难点的基础上,预设相应的练习,进行变式训练,加强知识的迁移。

课后拓展延伸(能力提升)环节立足于课内、课外相结合。要求学生做好知识整理工作,并在“导学稿”的空白处写学习后记,归纳学习方法和解题规律。教师完成教学后记,以便改进自己的教学。

(二)技能训练模式的构建

教师选择一定的方法使用媒体进行技能示范,学生模仿,逐步掌握技能。

模式程序:

1、明确目标

2、示范动作

3、解释原理

4、积极模仿

5、互评互学

6、巩固技能

(三)技能评价

1、练习的正确性

2、练习的速度

3、动作的自动化

4、思维的灵活性

五、课题研究的重点、难点和研究思路

本课题研究的对象是2017年入学的高一全体新生约760人,按“导学”模式对他们进行系统训练,控制其学习过程使他们能系统全面的掌握知识,提高技能,优化知识结构,提高运用数学的能力。

制订“导学稿”的编写原则以及完善课堂教学策略是本课题的重点,在实施过程中对变数条件的把握和控制以及具体操作的方式方法是难点。

研究思路:

1、 确定研究对象:高一全体新生两个班约760人

2、 利用教育统计测量的知识和手段,对整个研究过程的不同阶段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类比、归纳和总结。

3、 实施过程中不断修正、调整和控制各种相关条件,使结果尽可以向较理想方面发展。

4、 写出阶段性实验报告和论文。

六、课题的研究方法:文献法、实验法、测验法、问卷调查法、分组对比法、统计分析法、跟踪评价法、个案法。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和阶段性任务。

1、 研究时间:时间跨度为三年,2017年9月—2011年9月

2、 研究步骤:

(1)实施阶段:

第一阶段:(2017年9月—2017年9月)在全级根据本研究方案,进行学情调查,按照新的教学训练模式开展教学活动,记录、收集、整理、积累有关活动资料。

第二阶段:(2017年9月—2017年9月)在全级深入实施本课题研究与实践,选取典型课例、案例作重点观测、讨论和评价,写出课例或案例的分析报告及阶段性研究报告,制出相关课件。

第三阶段:(2017年9月——2011年7月)继续深入研究,整理、分析、对比所收集资料,重点观测教学案例,分析研究教学活动过程中的结构形式、特点和成效,形成本题的研究报告。

(2)总结阶段(2011年7月—2011年9月)撰写论文。

八、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1) 实施阶段各个阶段性的研究报告。

(2) 课例实录、课件或论文

(3) 结题报告或论文

【高中数学导学式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与实践】相关文章:

新课程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09-25

课堂有效教学策略反思09-25

抛锚式教学策略的优缺点12-04

小学数学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09-24

中考历史复习教学策略研究03-03

优化课堂教学策略构建历史高效课堂09-25

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策略09-25

有效教学策略学结09-25

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模式实践的研究09-24

小学数学的开放式教学策略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