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技巧>《初中地理教学策略初步探索

初中地理教学策略初步探索

时间:2022-03-25 05:23:48 技巧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初中地理教学策略初步探索

一、初中学生区域地理学习学情分析

初中地理教学策略初步探索

1、区域地理教学在初级中学的意义

(1)区域地理是地理学习的起点和归宿,是地理学科的基础和重要内容。 地理事物具有空间性,有具体的位置,对地理事物的把握必须立足于区域,同时,区域地理能鲜明地体现地理学科区域性、综合性的特点,因此,区域地理是地理学习的起点和归宿,是地理学科的基础和重要内容。

(2)初中阶段掌握必要的区域地理学习方法, 是学生培养地理学科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地理高考的趋势是要加强区域地理考查的力度,广东地理高考试题的命题特点是以区域为背景、图文材料为载体,综合考查自然、人文等地理知识和获取、描述、分析、论证信息等能力。由于初中地理以案例教学为主,教材侧重的是地理分布及特征,不求深入考究成因,与高考着重考察学生地理学科能力的要求相距甚远,使学生的区域地理知识遗忘率极高,因此,在初中阶段掌握必要的区域地理学习方法,是学生培养地理学科能力的重要途径。

2、学生未掌握区域地理学习方法是区域地理学习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 《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指出: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有:“1.运用地图和资料,认识某一区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概况。2.运用归纳的方法,认识某一个区域的地理特征。3.运用综合分析的方法,认识地

理特征的成因。4.运用比较的方法,认识某一区域与其他区域地理环境的异同。”1可见,区域地理教学的重点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而初中地理案例式教学方式,使师生更侧重具体区域相关知识点的识记,忽视系统的区域地理教法、学法研究。因此,未掌握区域地理学习方法是初中学生区域地理学习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

二、初级中学区域地理教学的主要方法

1、强调学生把握区域主要特征,并通过比较分析认识区域间的异同更好认识区域的独特性。

人教版初中地理的区域地理知识集中分布在七年级下册、八年级下册,涵括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的具体内容。教材中选择让学生学习的每一个案例区域均有其独特的、与其他区域相区别的特征,也就是地域性,如西北地区的干旱,青藏高原的高寒等。学生需要按照课程标准中关于特定区域的具体知识去把握每一个区域的特征,并学会通过比较分析去认识不同区域之间的异同。例如,八年级地理下册《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都位于我国的季风区,但自然条件差异大,学生若是能把握南方高温多雨、北方寒冷干燥的突出特征,就能很好地分析南北方地区不同的农业生产方式和人的生活方式。抓住地域性差异是区域学习的突破口。

2、教会学生找到学习区域地理的主线,构建自己的地理要素认知结构和学习方式。

每一种地理要素都有其认知结构和认识方法、思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把如何进行信息阅读、提取、分析、解释和地理原理描述融合为一体的思维模式和能力传授给学生。例如:七年级下册世界地理部分,每一个大洲或国家的学习,都涉及到大洲和国家的位置范围(包括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地形河湖、气候、居民、经济等内容。教师只要教会学生抓住“自然环境特征(位置范围、地势地形、气候、河湖)+人文环境特征(人口人种、交通、经济、习俗)”这一主线,他们就可以通过阅读某一大洲或国家在世界的位置图、地形图、气候分布图和其他相关的社会经济图来进行学习,构建属于自己的区域地理认知结构。又如:气候由气温和降水两大要素组成,学生抓住了这一个要点,就能在分析区域气候特征的时候从区域的气温和降水入手进行分析。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138-139

3、抓住人地关系主线,明确人类的一切活动均受自然环境影响,并反作用于自然。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的学科。“人地关系”也就是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之间的关系,要求学生辩证地分析人类生产、生活等活动,突出“人文”与“自然”相互影响的关系。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教会学生在理解区域地理特征的时候注意两方面:一是区域的独特性,二是其主导因素影响下地理事物的关联性。在区域特征的表述和成因分析过程教学中,要抓住其独特性的主导因素及其所引起的综合性、关联性,教会学生注重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的结合,把人文地理落实到具体的区域,掌握区域内各要素的作用、联系及其变化。

4、强化读图技能培养,学会学生从地图中获取有用的信息。

《初中地理教学策略初步探索》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运用地图,是教与学区域地理的最基本方法。七年级下册世界地理的内容,对学生来说一切都很陌生,如何帮助学生获得相关的知识?强化读图技能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注意教会学生从“读会图”向“会读图”转变,强调让学生养成三步读图法:第一步,根据图名确定图表反映的主题,利用图例从图表中的线条、符合、数据中找出“有什么”;第二步,对获取的地图信息进行整理,认识图中各要素特征,明确“怎么样”;第三步,分析揭示图中各要素反映的问题及其相互关系,理解“为什么”。另外,在教学和练习中注意对学生进行地图信息的叠加和图文转换训练,提高学生图表阅读的深度。

5、掌握区域地理学习的比较法、归纳分析法、综合法,实现知识的迁移运用。

区域地理教学的基点是地理要素和学习能力,所学习的每一个区域只是一个“案例”,要求学生学会从案例区域中抽取有共同意义的、能迁移到其他区域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因此,掌握必要的区域地理学习方法是知识有效迁移运用的前提。区域地理知识看起来零散分散,但学习的规律总是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为核心,推导地理要素间的联系,归纳区域特征,比较区域差异,并以人地关系为主线评价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探讨区域发展的问题。所以,比较法、归纳分析法、综合法是区域地理主要的学习方法。学生通过案例区域的地理要素学习后,能运用以上方法学会从案例区域中抽取具有共同意义的、便于迁移的区域知识、技能、方法,在独立认识新的区域时,便知道从哪些方面去理解、认识、和解释一个新学习地区的区域特征,知道从哪里和怎样获得需要的区域地理知识。例如:通过七年级地理下册亚洲地形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地势决定河流流向

的规律,在学习东南亚中南半岛的地形时,也能从中推导出中南半岛河流自北向南流的特点。又如八年级地理下册,学习了西北地区干旱的特征及成因,也可以迁移到新疆地形、气候特征及绿洲农业的学习。

受课时和教材的限制,地理课堂教学不可能把世界或中国所有的区域都安排让学生学习,教学最关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掌握区域地理学习的思路、方法,掌握扎实的地理基础知识,形成分析与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建构属于学生自己的地理要素认知结构,这样就能真正达到地理教学“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要求。

浅谈初中地理教学方法2017-05-12 22:06 | #2楼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广大地理教师需要探索的重要问题。近几年来,中学地理教育在社会上急功近利思潮和学校中应试教育思想的双重冲击下,教学水平处在低谷状态。特别是初中地理教学的师资、课时、质量不令人满意,而地理课堂教学,仍有相当多的学生没有学会判读经纬度、量算实地距、判断方位等实用技能,没有具备基本的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知识。本人结合十几年教学实践经验,谈谈初中地理教学的方法。

一、创设新颖情境

郭沫若说:兴趣出勤奋,兴趣出天才。兴趣是学习的挚友,是学习的一种原动力。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要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无疑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巧引歌曲。如学习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国际枢纽功能时,我引入了《东方之珠》中的歌词:小河弯弯向南流,流到香江去看一看,东方之珠我的爱人,你的风采是否浪漫依然……然后我问,歌词中唱到的东方之珠,是指我国哪个地方吗?知道东方之珠的含义吗?用这样的方法把问题提出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巧用古诗文。把古诗中与地理知识结合紧密的诗句巧妙引用到课堂中,使人耳目一新引人入胜。例如,讲我国的地势地形时用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提问,天上是指哪儿?海又是哪里呢?讲梅雨时用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讲内蒙古高原时用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来说明内蒙古高原的平坦开阔,一望无际的地形特点和景观。

3.巧插趣味故事。在初中地理课堂中可以用趣味性较强的地理故事,来增强初中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如在讲中东一节时,讲了有关阿拉伯国家风俗习惯的一些小故事,阿拉伯人喜爱白色,很多建筑物的外观是白色的,在电视里也可以看到阿拉伯人戴着白色的缠头巾和穿着宽大的白色长袍。讲完后,我问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他们喜爱白色呢?当然,这与他们的风俗习惯有关,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本地气候炎热干燥,白色对强烈阳光有反射作用,这样吸热就少,人们穿着、风俗习惯等要与自然环境相适应。

《初中地理教学策略初步探索》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二、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性

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学生的学习环境也变化了,特别是地理知识传播的渠道更广了,地理课已经不再是学生获取地理知识的唯一渠道。因此,地理教师应该转变教师角色,改变过去教师单向讲授为主的习惯教法,将师生互动教学引入地理课堂教学,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授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时,往往需要创设教学情境,可以把学生组织起来亲历这些过程。如进行学生地理新闻发布会和点评活动、地理角色扮演活动等。要注意有适当的教学民-主。又如在学习我国的黄河时,提出面对我国黄河中下游水资源紧张的严峻局面,如何治理?学生围绕问题,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我在八年级四班上课时,有一位男同学一本正经地提出,将黄河的几字形拉直,从甘肃兰州到河南洛阳挖一条运河,使黄河上游的水少走弯路流到中下游。而在一次地理观摩课中,我也同样听到了这样的教学情景,也有同学提出同样的治理办法。可见学生的想法很幼稚而出乎意料,但任课教师没有指责、嘲笑,也没有回避,而是允许学生继续发言。在表扬有大胆设想的同时,老师话锋一转:假如全班一半的同学住在这‘几’字形地区,你们是否同意他的意见,为什么?由此,学生在这个问题上产生了共鸣。

三、地理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作为老师,面对的是一群正在成长中孩子,中学生具有求知欲强,充满好奇的心理特点,教师的素质尤为重要。因为教师的影响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每位教师都应该处处起模范作用,为人师表,以严谨的教学态度,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孜孜不倦的精神影响和教育学生。教师的一言一行可能会对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还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该学科的情感及个性品质的形成,树立良好的师表形象。

作为中学地理教师,必须在实践中不断自我教育、自我反省、自我充实、自我提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能墨守成规,只凭经验办事,一张嘴巴讲到底,而应开动脑筋,用于接收新鲜事物新观点,创造性地进行工作。对教材的处理、教法的设计、教学手法的运用,都应该用于探索、大胆创新地上好每一节课,创设良好的地理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地

理课堂教学,达到教学相长。从而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形象与威信,并能成为他们的榜样。

四、地图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

地图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在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阅读、运用各种图表,把地理知识落实到地图上,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地图是地理语言的浓缩,是学生获得直观地理知识的源泉,是地理教师进行教学不可缺少的教学工具,只有利用地图,才能形象、直观地反映出地理事物的空间与时间分布规律,可以说: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因此,我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地图,配合学生的地图册及课本上的插图,引导学生阅读、分析,把课本上的地理知识迁移到地图上,把地理知识记忆在地图上,充分发挥地图的作用。

比如我在讲中国的行政区划、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东北地区等基础知识时,教会学生把众多的地名,繁杂的地理事物和现象落实到地图上,印记在脑海中。这样,既便于学生理解、便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储存与捉取,又改变了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记忆深刻。

五、合理地对学生进行作业的布置、评价

布置作业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复习巩固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长期以来,一些教师为了达到让学生有效训练的目的,不惜布置大量的地理作业,这些作业不过是简单重复的机械完成过程,根本没能在学生大脑中留下什么,反而让学生失去兴趣。给学生减负,首先应该让学生从这种重复低效的作业堆中解脱出来,有针对性的进行作业布置。作业不一定每次都要布置,但只要布置就一定要突出教材的重难点,要以训练课堂所讲内容为主,难度要适当,面向全体学生。每次只要布置的作业,都要认真对每个学生进行评价,这样的评价方式可以拉近师生情感,改变学生怕地理、背地理的心理;同时也可以促进教师教学观念与教学习惯的更新;可以引导师生双方明确地理学习的方法和目标,强化了地图在地理学习中的作用,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地理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增强了,培养了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总之,以科学发展观,在地理课堂教学中,通过互动的地理教学与生活密切的地理知识联系,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的能力,最终使学生从认识地理到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的海阔天空。

【初中地理教学策略初步探索】相关文章:

初中地理教案03-29

初中地理总结11-08

初中地理教案11-07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策略03-09

教学策略的选择05-12

初中地理地形教案03-01

初中地理教学措施08-26

初中地理教学总结05-10

有关初中地理教案11-25

关于初中地理教案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