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一带一路>《一带一路战略产业结构模式下

一带一路战略产业结构模式下

时间:2022-03-25 11:52:56 一带一路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一带一路战略产业结构模式下

“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通过区域经济顶层设计和资本“走出去”,帮助发展中国家建设大规模产业集群、发展产业集聚带经济是核心工作,其中,沿线城镇文化庄园经济和庄园经济集聚带建设为重中之重。

一、中国房地产向农业产业化发展

2017年的楼市,使曾经供需两旺、价格持续上扬俨然成为历史。 未来房地产行业面临“四大变局”:80%以上的城市住房供应已经严重过剩;宽松货币政策时期居民恐慌性购房街景未来将不复存在;2017年房地产资金增速26%,而在2017年前9个月的增速只有

2.3%,部分资金正在逃离房地产;过去的炒房者未来都将变成卖房者,供求关系将发生巨大变化。

随着市场大势的变化,房地产行业进入转型期,没有了“青年时期”的朝气蓬勃,任何环节的失误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房地产行业只有从原来的注重开发和传统的营销,转变成为注重产业规划,顶层设计,产业整合,注重三产服务,增加产业运营,实现跨平台的产业搭接,才有可能在新常态下的市场环境实现转型发展。

当前城市化进程已进入后城市化时代,从原来的土地城镇化向产业城镇化转型。部分房地产企业开始依靠自身力量专注导入和植入产 1

业,通过实现产业多元化来带动房地产业务并轨发展。后城市化阶段,由于城市化边界效应缩短,城市发展的弹性不足,城市创业门槛奇高,挤压效应将会使得大量的资金、资本、资源向中小型城市挤压,向农村挤压。

产业城镇化将会使中小型城市和农村成为中国未来主要发展区域,亦将是房地产行业未来主要的发展空间。从国内来看,庄园经济将会成为推动产业城镇化发展的支撑点。

国内农业市场处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农民存在资源不足、资金缺乏、信用不高、品牌意识薄弱和短视性农作等诸多问题,制约当前乡村经济的发展。国外农业市场:发展庄园经济,有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和庄园品牌认证及食品安全的标准。

2004年至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1年聚焦“三农”,2017年更是在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土地制度改革、新型农村经营体系构建以及农村金融制度等方面作出了重要决策和部署。未来中国的发展,将更加注重集约高效的农业现代化,以及创新的农业经营体系构建。本文研究的城镇文化庄园经济为重要落地方案。

二、 国内外庄园形态与类型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

我国农庄经济概况:我国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中国农村家庭承包制走过最辉煌的时期,其弊端也逐渐显现。千家万户分散经营的小农生产方式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抵御 2

风险能力差的农民们纷纷弃农入城务工。20世纪90年代后先驱者开始创新、尝试农庄经营,农庄经济应运而生。最近10年我国出现了对庄园经济的投资风尚, 广东已有规模以上的庄园超过100家, 其中有观光农庄园、集种养农庄、加工业农庄、旅游农庄、商贸开发型庄园。我国近年农庄经济初步发展,生态农庄旅游成为都市新兴的休闲方式,出现钓鱼泛舟、冬泳野游、单车漫游、真人CS野战、拓展游戏等丰富多彩的户内外活动。提供远离压力和污染,亲近自然的机会。“都市笼鸟”对农庄趋之若鹜、心神往之。人们找寻陶渊明笔下“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怡然自得、超凡脱俗的境界。

国外庄园经济概况:欧洲的农庄经济经历了三个阶段:19世纪末,农庄以家庭经营居多,提供的服务较单一,属萌芽期;20世纪中期二战后,农庄数量剧增,经营范围多样化,属发展期;20 世纪80年代后,步入发展的成熟期,农庄走上了连锁经营或产业园化发展的轨道,属成熟期。

欧洲乡村农庄旅游为农庄带来可观的旅游收入,1999年欧洲GDP中农庄经济占10%。法国每年300万人前往乡村农庄旅游,直接营收110亿欧元。欧洲区国家开发特色自然风光、人文和历史底蕴。除特色美食品尝还提供露营、狩猎、各种球赛、赛马、钓鱼、出海、园艺等项目服务。

韩国农庄:“观光农园”和“周末农场”已经成为韩国郊区农民一项重要收入来源,同时韩式文化通过农庄国际旅游使软实力输出。 3

法国庄园:法国旅游庄园涵盖了农场客栈、农产品农场、点心农场、骑马农场、教学农场、探索农场、狩猎农场、暂住农场和露营农场等九大系列,法国公民在本国乡村旅游的消费额约为200亿欧元,对法国旅游影响巨大。庄园营销:加强宣传。出版指导手册, 制定旅游计划。“农庄计划”建立了1.6万户农家旅馆;法国鼓励农民参与乡村旅游开发投资并加强引导。

《一带一路战略产业结构模式下》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西班牙农庄: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推出乡村旅游,政府出资修建乡村旅游社区,将废弃的城堡改造开展旅游活动,主要有房屋出租型、别墅出租型、山地度假型、乡村观光型等,开展徒步、骑马、滑翔、登山、漂流等多种休闲活动,85%的乡村旅游者周末驾车前往农场休闲度假。农庄营销:注重主客交流和生活体验,游客可把农场租下,自行料理生活,重视文化的复兴和传统习俗的渗透,经营形式灵活。

意大利农庄:开展骑马、钓鱼、采摘、欣赏田园风光等乡村旅游,手工制作、古文化体验、乡村节日之旅、乡村美食、田园骑马等特色项目,专供“绿色旅游”者的农庄有6500间。农庄营销:成立旅游协会和行业互助组织,农业部门对乡村旅游进行资助,扩大乡村旅游产业能力。

美国庄园:美国自20世纪60年代后,政府政策上的鼓励,农庄旅游迅速发展。农业旅游主要形式是大型度假农场及观光牧场。据2001年美国旅行行业协会统计显示8680万成年人(占成年人三分之

一)。去农村休闲旅游。农庄营销:乡村文化遗产旅游、自然生态旅 4

游、农艺体验及教育农业科普旅游。

三、 城镇文化庄园经济的意义

纵观世界农业发展的历史,农业产业化最早产生于21世纪50年代的美国,然后迅速传人西欧、日本、加拿大等西方发达国家,充分显示了农业产业化给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带来的积极促进作用。各个国家对农业产业化的依托载体与模式各异,按照现代化大生产的要求,实行产销一体化;实行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的集约经营;形成生产专业化,产品商品化,服务社会化的经营格局。

国外农业产业化产生的条件及启示:发达的市场经济为产业化提供了体制条件。产业化组织中的各个层次的经营主体都必须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和市场制度的规范来保证其利益的实现。西方发达国家建立市场经济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无论是要素市场还是产品市场都十分发达。政府的宏观调控手段也较为健全和有效。

城镇文化庄园以乡村资源为依托,实现文化支撑、产业集约、跨界整合、规模经营。城镇文化庄园形态:是未来城镇化的基础细胞;是未来承接酱的基础载体;是未来产业下沉的载体;是未来承接创业热潮的载体;以庄园为空间载体,搭建以农业产业为核心,多种产业联动发展的大整合平台,通过跨界经营、多点互动、异业促进,引入新型投资经营主体,最终推动城镇统筹发展。

四、 城镇文化庄园经济模式

通过创新模式让投资成本碎片化,降低投资门槛,打通小微个体投资人的投资通路,利用专业产业管理公司和职业经理人进行统一管

理,使得发展乡村经济成为房地产行业未来发展的一条新路径!

国奥集团以“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合一”思想为准则,围绕国家改革方向,紧扣“三农”问题,构建新型城乡统筹、城镇化发展模式:生产上,以农业产业为主题,构建现代农业综合发展体系;生活上,将国奥集团奥运运营的理念和文化注入新农村建设中,引导新型生活方式;生态上,注重环境统筹与生态和-谐发展,保护性利用湿地,打造国家级现代农业生态发展样板区,成为智慧科技、绿色低碳、文化体育的引领项目。

国奥示范农庄将打造“庄”、“园”、“坊”、“驿”四种业态

庄:面向企业客户,绿色有机、食品安全领导者,文化内涵新诠释。园:面向家庭,颐养自然,“归园田居”诗意栖居,远离喧嚣,大自然中的“家庭会客厅”。坊:面向个体小微投资者,道法自然,生态古法手工坊,个体农业领军者。驿:面向个体消费型投资者,田园生活,全年侯旅居定制休闲养老。

示范农庄营销体系搭建,重点是异业促进,住宅产品与农产品互动;农庄与农产品互动,以及网络众筹运用:1、互联网产品众筹:通过互联网平台,众筹农产品,丰富农产品的营销渠道;2、农庄与农产品互动:邀消费者参与众筹农场,一起寻找味蕾上的乡愁,享用品质健康、味道纯粹的乡间食材。3、将农庄和农产品两者结合带动,将农庄使用权和农产品等作为众筹回报。

示范农庄十大亮点1、回归田园生活:农庄实现“归本、归家、归原、归园、归梦”为目标,让居者回归田园。2、鸭稻田景观:体

验鸭稻米栽种、养植、收割脱壳过程。体验丰富的稻田鸭、鱼、蟹、冷水鱼特色农田种养植情景。3、古法手工工坊:体验古法、原生态、纯手工的农产品加工,感受道法自然的生产方式。4、田野体育运动:农庄健身步道、生态骑行道、野泳5、知青电影院、怀旧照相馆:追思青年时代6、定制化养老居所:实现网络医疗保障“云医院”。

7、 农庄5D音药:从音、乐、韵、音色和波段来阐述透析其对身 体、精神及人体磁场的影响。8、湿地观景平台:微风吹过,苇尖如波浪般摇曳。芦苇丛中,鲫鱼、泥鳅等游鱼身姿矫健,野鸭、丹顶鹤及缤纷水鸟穿梭觅食9、四季采摘:扎龙庄园沃土辽阔,四季丰产,是享受采摘乐趣的乐园。10、农庄标识塔:实时监测天气状况的智能化平台。

《一带一路战略产业结构模式下》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城镇文化庄园经济的发展要有一整套相对完善的市场经济政策和法规,要有发达的市场服务体系、产品的销售渠道和资金融通渠道。中国的农业产业化是市场经济的新兴产业,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将促进了社会劳动的分工和协作,使农业格局细划分为专业机构和公司,彼此相互紧密衔接,组成包括从种子研发农用物资生产和供应到农业生、收购、物流、加工、包装和销售的各个环节在统筹的有机体。

中国迅速发展的社会生产力是推动农业向产业化发展的内在条件。政府应对为农业提供低息贷款的金融机构予以补贴,对合作社、私人银行所发放的农业贷款,广泛提供担保,补贴农产品价格,提高农民收入和福利,帮助兴修水利和实现电气化,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政策环境。

五、 “一带一路”建设城镇文化庄园经济集聚带

“一带一路”沿线、沿岸大部分是发展中国家,甚至是贫穷国家,以沿线国家广袤的土地资源为依托、互联、互通,创建国际合作共赢机制。

城镇文化庄园能够拥有高效管理和规模产出,可设计这样的运营机制:建立农业上下游产业链的系统和信用体系的完善。期货公司可在播种时节前与庄园订货,签订订货合同后,期货公司就提高一定价格在期货市场挂牌,庄园可向银行抵押销售合同,获得生产流动资金,播种季节庄园可与专业种子公司预定,专业种子公司如约用飞机播洒种子,同时,银行给专业种子公司开局信用证,担保会在麦子收获后向专业种子公司付款。施肥、施药、锄草、收割等生产流程庄园可协议给专业公司和产业农民进行种植操作,完成整个农业产业生产流程。

(-)城镇文化庄园实行农业专业化和集中化。农业专业化包括农业企业专业化、农艺过程专业化和农业地区专业化三个方面。农业企业之间实行明显的社会分工,摆脱“小而全”的生产结构,各地区逐步由“千篇一律”、 “自给自足”的生产结构转变为集中为市场生产定制农产品的专业化地区。

(二)城镇文化庄园实行农工商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是农业产业化的表现必然形式。指农业企业集团内部、农业企业之间以及农业企业与非农业企业之间,通过经济约束,把农业的生产过程纳入,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经济利益共同体。

(三)城镇文化庄园实行服务社会化。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其基本内容包括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一条龙”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四)城镇文化庄园实现利益分配机制合理化。这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本质所在。由于农户处于出卖原料的地位,作为价格的消极接受者,难以得到正常的利润,而农业产业化,通过农工商一体化经营,使农户也分享到农产品在加工、流通过程中增值的平均利润。从国外农业产业化成功的经验中看出,企业与农民互惠互利是产业联结的基础,妥善调节企业与农民的利益关系则是农业产业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五)城镇文化庄园实行股份合作制,各方以资金、技术、土地、设施等资产折价入股,实行资产联结,凭借自身股份参与管理与决策,并通过按劳分配与按股分红相结合的原则得到合理利润,同时也按比例承担风险,真正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农民通过建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获得合理的利益分配;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经济契约,逐步完善农业产业化运行约束机制,以保证庄园各方股东利益的实现。

“一带一路”城镇文化庄园的单体开发和建设中重点融入地方文化、异域民俗、特色乡愁为文脉、为软实力支撑,不同文化的庄园通过集聚带运营平台机构有机链接,实现文化交融、经济合作、优势互补、真正实现“一带一路”国际互联、互通和沿线城镇文化庄园集聚带建设发展。

“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的国内产业布局2017-05-16 06:04 | #2楼

■“一带一路”战略为平衡国内区域发展提出了新思路。一方面,它强调提高面向西北的中亚、西亚乃至欧洲的对外开放水平,为中西部地区开拓了新的市场空间;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带动产业、资金等资源流向中西部地区,应对当前东部地区成本上升和转型压力增大、制造业加快对外转移等问题,促进制造业向中西部转移,加强东、中、西部之间的经济联动性。在“一带一路”实施过程中,如何促进经济产业化是中西部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建议充分利用“一带一路”战略大力推进的有利契机,加强区域间合作,优化国内产业链布局,推动国内不同区域协调发展。

国内产业布局的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产业布局的现状与特征看,大部分工业产业仍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2017年东部沿海地区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为61.7%,其中广东、江苏、山东工业增加值占比排名前三位,工业增加值之和占全国的35.7%。各细分行业中,除采矿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饮料制造业、烟草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有色金属加工业外,其他行业在东部沿海地区的工业总产值占比均超过50%。

而西南、西北地区资源密集型行业较为集中。食物原材料、煤、油、气、水等为该地区的优势资源,煤炭、石油、有色金属、黑色金属等能源原材料采选业,有色金属、黑色金属、石油等加工及冶炼,食品、饮料加工业是这些地区的优势产业。

中部内陆地区工业体系较为齐全,已经出现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趋势。资源类行业中,山西、河南的煤炭开采,河南、江西、湖南的有色金属开采,河南、湖南、湖北的非金属矿开采,以及相关的资源加工和冶炼行业的占比在全国位居前列。由于中部地区承东启西、联南通北,基础设施也日益完善,食品制造、纺织、服装等轻工业和一些设备制造业,甚至是医药制造这类高技术类行业开始不断向中部地区转移,中部内陆地区的这些行业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除山西外,中部地区基本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

东北是发展最早的工业基地,石油和黑色金属开采及加工冶炼等重化工业、设备制造业是其优势产业。黑龙江的石油、天然气开采位居全国前列,辽宁的石油化工、黑色金属冶炼、通用设备、专用设备和吉林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都是东北地区重要的支柱产业。

现有产业布局存在三方面的主要问题。

一是不同区域规划和产业政策之间缺乏有效协调。目前我国已经制定了一系列区域发展规划,从大的区域看包括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京津冀一体化等国家战略;从小的区域看包括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等规划。这些既有区域性国家战略或规划往往着眼于某一区域或地区自身,没有针对区域与区域之间的协同和融合,容易导致不同地区之间出现重复建设。

二是地区间产业结构趋同。由于财政体制不健全、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考核机制,地区之间的竞争逐渐强化,各地区都追求“大而全”、“小而全”的产业结构,东、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工业结构相似率较高。有研究表明,除海南、黑龙江和西藏外,其余或多或少都存在产业结构同质化现象,其中四川、山东、安徽与全国31个省区中的9个以上地区制造业结构相似度系数在0.8以上;而相邻区域省份产业结构趋同问题也较为突出。地区产业结构趋同加大了地区之间的竞争,不利于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企业规模不经济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也造成了地区市场分割,使得全国统一市场体系难以形成。

三是工业布局过度集中于东部地区。虽然中西部省份工业不断发展,但我国工业布局仍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更多是资源输出,大量的资本、劳动和和自然资源仍不断从中西部地区流向沿海地区。其原因主要在于:一是我国贸易渠道仍较单一,几乎全部集中在海上通道,仅有西部沿边地区贸易渠道部分集中在陆上;二是我国对外贸易主要面向美国、日本、韩国等东南方向,2017年东部地区进出口总额占比仍高达85%;三是中西部地区水利、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水平较东部地区仍有较大差距。在这种开放格局下,工业布局不断向东部地区聚集,中西部地区资源输出的地位得到了强化,工业的自我发展能力和产业优势难以发挥。

“一带一路”战略

为平衡国内区域发展提出新思路

实体经济健康发展是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根本动力,面对新形势、新挑战,“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为平衡国内区域发展提出了新思路,对促进我国区域产业平衡发展意义重大。

首先,覆盖面广,强调区域间协同发展。2017年3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明确提及了18个省份,还涉及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河南等内陆地区的节点城市和沿海城市,基本上涵盖了我国主要经济地带,贯穿了由东向西、由南向北的地区。同时,对各地区进行了明确定位,如广西要发挥加快北部湾经济区和珠江-西江经济带开放发展,构建面向东盟区域的国际通道,形成海上与陆上丝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与过去的区域发展战略相比,“一带一路”战略更加注重区域与区域之间的互动,强调跨行政区域的协同发展。

其次,促进对西开放,为产业的发展提供市场基础。中西部地区既不靠海、也不沿边,存在开放口岸少、物流费用高、区域转关难等制约因素。“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将打开面向西北的中亚、西亚乃至欧洲的开放大门,有助于深化中西部地区的开放程度,从而使中西部地区更贴近市场,将临近东盟、中亚、南亚、中东欧等贸易伙伴的地缘优势充分发挥出来,释放经济发展的内在潜力。

第三,打开路上通道,为东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提供通道基础。过去路上通道不发达是制约中西部地区经贸和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将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先导和突破口,依托国际大通道积极打造国际经济合作走廊,构建安全高效的现代化交通运输网络。中西部地区可以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提升交通、通讯、电网、管道等基础设施水平,显著增强沿线经济带和城市群的连接性,形成横贯东中西、联结南北方的对外经济走廊,为要素集聚和产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第四,加快产业向中西部的转移,为东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创造空间。当前,我国产业发展面临转型升级和产能过剩的双重压力,东部地区成本上升和转型压力增大,制造业也在加快对外转移。而中西部地区的低成本优势仍较突出。2017年其他省份工资为沿海省份工资的77%左右,商业营业用房平均销售价格约为沿海省份的60%左右。同时,随着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中西部地区的交通、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有助于扩大产品供应和服务半径。“一带一路”的提出将进一步引导资源流入中西部地区,提高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承接能力,一些区位优势明显、基础设施完善、产业优势突出、要素集聚能力较强的区域,如长江中游、成渝、中原、呼包鄂榆、哈长等重点城市群,具备成为潜在战略性增长区域的有利条件。此外,“一带一路”下大范围的区域协同合作将成为重要趋势,新市场的开拓、东中西联动性增强也将为东部地区产业的转型升级创造有利条件。

国内产业布局的新思路

“一带一路”是辐射范围最广的国家级区域发展战略,目前各省区在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战略,相继提出各自的对接方案,未来“一带一路”工作领导小组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协调好各地区对接规划之间及其与既有区域性战略的关系,通过“一带一路”战略重点城市或地区将沿线区域性战略连接起来,以点带线促面,促进各区域产业协调发展。

(一)加强区域间的通道建设

各地区产业布局的基础是通道的联通。一是加强东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民用航空航线、高速铁路、公路等;二是加强各区域内部设施联通,以各区域内重点城市为支点,加强区域内其他城市与支点城市的道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区域道路网络和信息化网络一体化水平;三是加强各区域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的陆上通道建设。目前“一带一路”沿线省份已开通多条国际班列,基本覆盖我国东、中、西部铁路货运枢纽。从部分省区“一带一路”对接方案来看,通道建设的区域合作和整合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如江西、四川等中部地区的通道建设方案多有重合,未来需要注意加强各地区特别是相邻地区之间的协调,构建高效、一体化的运输网络。

(二)加强各地区经济平台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技术经济开发区、高新区、工业园区等经济平台已成为各地产业发展主要载体。截至2017年底,国家级高新区有113家,国家级边境经济合作区有16个,国家级技术经济开发区218个。这些经济平台将不同企业集中,形成显著的产业集群优势,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但仍存在建设面积贪大、产业项目雷同、维持成本高、闲置率高等问题,多数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竞争力不强。

未来要完善经济平台建设,一是加强区域内和跨区域的产业协调联动,整合闲置的、效率和效益低下的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二是加强区域内平台之间的交流,促进平台产业、人才、技术等合作;三是在政府引导下加强不同区域平台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特别是东西部之间,可以加强政策沟通协调机制,在优势互补的基础上探索技术合作、产业转移、共建产业园等,实现和创新各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

(三)立足本地优势发展特色产业

“一带一路”战略下交通运输类、基建相关产业、装备制造业、能源建设、文化旅游、信息产业、出口竞争力较强的消费类产业将面临较大发展机遇。未来各地区可根据自身优势,加强地区间合作协调,优化各产业链布局。

西北、西南地区的农业、石油、煤炭等资源较为丰富,可继续凭借其天然优势,延长资源产业链,促进食品制造业、上游采选业、中游冶炼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推进与周边国家和地区旅游文化的合作与发展,同时依托西安、成都、重庆、兰州等中心城市,进一步发挥陕西、甘肃、四川、重庆在信息产业和生物、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型环保产业的基础和优势,促进其相关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带动周边地区工业技术水平的提高。

中部内陆地区有靠近东部发达省份的区位优势,是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先锋队,目前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设备制造业已经出现了从广东、浙江、上海等东部沿海地区向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河南等内陆地区的转移,未来可继续加强其与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对接。

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具有人才和科研优势,要着力建立自立创新的先进制造业体系,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资金和技术密集型高技术产业,同时,以上海、北京、深圳等地区为核心,加快服务业特别是金融业的发展,探索金融、管理、开放等方面制度的创新。

(四)引导产业链中下端的加工制造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

一方面,中西部地区有靠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的区位优势,如新疆与中亚、南亚、西亚等国家接近,内蒙古紧邻俄罗斯、蒙古等国家,广西与东盟国家陆海相邻。这些沿线大部分国家能源、矿产、农业原材料等较为丰富,工业化程度较低,技术水平相对落后,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处于价值链的低端,在与中国的贸易往来中,多向中国出口原油、矿石等初级产品,从中国进口机械和交运设备等工业制成品及纺织等轻工业产品。另一方面,从国内区域比较优势看,中西部地区的低成本优势仍较突出,资源丰富,同时,随着“一带一路”的推进,中西部地区设施、产业配套能力逐步增强。此外,中西部地区自身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中西部地区人口总量为7.7亿人,约占中国总人口的57%。可在生态环保的基础上,将东部地区产业链中下端的加工制造、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

一是探索省省对接合作,如近期在民盟甘肃、民盟福建和兰州新区管委会的共同推动下,福建、甘肃两地政府、企业探讨建立政策沟通协调机制、产业转移和共建新能源等合作模式,这是促进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转移、优化地区产业链布局的可行方式。

二是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中西部地区要注重加强技术的引进,充分利用东部沿海地区创新发展的带动和辐射作用,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上下游产业一体化,同时坚持绿色发展,发展循环经济,做好资源综合利用和深度加工。

三是承接省份之间要加强合作,避免恶性竞争,特别是中部地区一些省份,产业结构和相对优势较为接近,要积极探索区域协作模式,首先要明确本地区的定位及核心发展地区,在原有功能分区的基础上,整合分散、功能单一的功能区,促进本地区内部特色鲜明、高度关联的产业布局,其次围绕本地区主导产业,从省际产业链合作视角优化本地区主导产业。

优化产业布局需要相应的保障措施

按上述产业布局思路,为实现产业链和区域互动发展,还需要政府提供相应的保障措施。

第一,中央政府加强统筹作用,促进地方政府间协调合作。完善地方政府有效合作机制,突破行政壁垒,制定跨区域投资合作的考核制度、土地等资源共享的税收分享制度;建立和完善具有实质性权力的超行政区划的协调与监督机构;组建区域性行业协会,将区域内的企业按行业组织起来,建立市场与政府间的沟通和对话渠道,推动政府合作向纵深发展。地方政府要转变思路,从单一化的各个区域竞争转向共赢合作,清理各种变相优惠政策,避免盲目投资和恶性竞争,实现产业跨区域的协调发展。

第二,加强对中西部地区的政策扶持,引导资源向中西部流入。加大中央政府的转移支付,支持中西部地区在改善民生和基本公共服务上的投入,通过贴息、减免税收或设立专项资金等方式引导投资或产业流向中西部地区。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对符合条件的产业转移或兼并项目提供信贷、融资、财务顾问等服务支持。根据中西部地区产业发展实际,研究制定差别化产业政策,适当降低中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门槛。

第三,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改善营商环境。地方政府尤其是中西部地区政府要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公共信息、技术创新、技术评估、产权交易等一系列公共服务平台或中介机构。要顺应市场化需要,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促进投资贸易便利化;推进依法行政,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法制环境,保障投资者权益;进一步简政放权,着力消除行政性体制障碍,推动政府职能向提供优质服务和良好发展环境改变。

第四,外交支持助力西向外部市场的开拓。秉承合作共赢的理念,与沿边国家建立高层交往和磋商机制,加强与这些国家的交流、沟通和协调,促进中西部地区与这些国家的经贸合作,可考虑优先推动安全状况高、地理位置较近、与我国外交关系较好的国家和地区合作的开展,建立示范性项目,以支点国家带动区、片联动,先近后远,先点后面,有序推进。

【一带一路战略产业结构模式下】相关文章:

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03-15

核心员工战略性管理模式研究04-16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调研报告05-18

收入证明模式05-06

关于农村特色产业结构的调研报告05-18

一盔一带安全教案02-11

一盔一带小班教案02-11

战略绩效考核05-20

战略合作方案05-09

战略与绩效考核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