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考察报告

时间:2023-11-20 15:50:31 诗琳 考察报告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历史考察报告范文

  随着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报告十分的重要,多数报告都是在事情做完或发生后撰写的。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报告感到非常苦恼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历史考察报告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历史考察报告范文

  历史考察报告 1

  考察时间:

  20xx年10月21号

  考察地点:

  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陶寺村及侯马市

  考察对象:

  陶寺遗址及侯马市晋博园

  考查方式:

  参观

  考察报告:

  20xx年10月21日早7点左右,由我校历史系组织的陶寺、侯马考察由侯慧明、谢耀亭老师带领,从我校出发。约早上10点左右到达陶寺遗址。 陶寺遗址,龙山文化时期的考古遗址,出土了宫殿、王陵、城墙、贵族墓园与住宅、宗教礼拜场所等。在两位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最先参观了陶寺遗址古城墙的遗址,这里的保护程度比较低,有进行简单的修复。可以勉强看到古城墙的轮廓。在古城墙的周围的高低的丘陵上,有较多的大小山洞,分布比较密集。

  在经过短暂的休息之后,我们来到了陶寺遗址的手工业分布遗址,此处正处于开发状态,我们有幸碰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老师在这里进行挖掘。老师给我们进行了简单的讲解,讲到了夯,灰坑之类的专业知识,并在现场给同学们指导。而同学们也亲自下到约1米左右的坑道中观察。 大家在此处遗址收获颇丰,发现了许多疑似当时的石器,并可以亲自触摸感受。大家兴趣盎然。在离开之后,在车上,大家依旧热情不减,对刚才见到的,听到的.各抒己见,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这样的氛围也使大家对下一个考察地点带着美好的憧憬。

  在经过襄汾、曲沃两县之后,我们进入侯马市。侯马市要明显较襄汾发达,我们的第一个目的地是彭真故居博物馆。 彭真,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杰出的国务活动家,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主要奠基人,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1902年10月12日出生于山西省曲沃县侯马镇。从1954年起,任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全国人大会副委员长和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56年在党的八大和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在中央书记处协助邓小平同志负总责。建国后一直兼任中共北京书记,从1951年起兼任北京市,直至1966年5月。建国后十七年中,他作为以毛泽东为首的党和国家领导集体的成员,为党的建设、政权建设、经济建设,政法工作、统战工作、民族工作、思想理论工作、科学教育文化工作、外事工作,为首都的建设和发展,呕心沥血,作出了重大贡献。 此处彭真故居,在经过了修复与完善后,基本恢复了原貌,并树立了几座铜塑。另外,在博物馆内,还有对于旧时的街道,及一些职业的人的蜡像展览,非常逼真。 在参观完彭真故居博物馆之后,我们来到了今天的最后一站:晋博园。这个博物馆主要讲解了侯马地区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地方历史以及春秋时期的晋国的历史。

  走进晋博园,就走进了历史最深处。该园99%的陈列品为历史原物。大到夯土台基、小到草屋窑洞,大到车马、小到箭镞,大到陶罐、

  小到配饰,都弥留着千年风雨浸过的气味。一幅幅画面,一座座建筑,一片片钱币,一排排钟鼎,都似在诉说着这里曾经的富庶和荣耀。恍惚然,众仆簇拥的王侯达贵,驷马高车盛气而过,身后尘土飞扬;车水马龙的闹市,商贩浑厚的叫卖声,讨价还价声,不绝于耳;雄伟的城墙上狼烟四起,攻杀的喧嚣,战马的嘶鸣,刀枪剑戟狂猛撞击,强弓劲弩飞射如林,大将落马,军士厮杀,无数个场景再现又复原,在眼前反复播映。

  晋国700年的兴衰成败一路穿过风霜雨雪,站立在这个多情的季节,拉开了古今分界的帷幕。

  西周初,周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今山西翼城西),为当时重要封国之一。叔虞子改称晋,后曾迁都于曲沃(今山西闻喜)、绛(即翼,今山西翼城)、新田(今山西侯马)等地。晋博园就位于侯马市。公元前403年,晋国大夫韩虔、赵籍、魏斯三家自立为诸侯,晋国被韩、赵、魏三分天下。

  从叔虞到静公,40位君主在三晋大地上或长袖善舞,或命运多舛,或精明或昏庸,你唱罢我登场,文治武功与辛酸屈辱一起载入史册,成王败寇,功过是非,任由后人评说。

  历史是一面镜子,背面是古人,照见的却是我们;历史是一面巨鼓,舞桘在过去,却响彻今天的天空。

  徜徉晋博园,辉煌灿烂的晋王霸业让我们仰视。这块因为历史沉淀而厚重的土地,镀满了岁月荡涤冲刷的所有荣光。

  参观完晋博园,我们一天的考察任务也结束了。在侯马匆匆的一顿午饭之后,我们也踏上归途。虽然疲惫却带着满满的收获。

  历史考察报告 2

  考察时间:

  20xx.4.24——20xx.4.26

  考察地点:

  西安、咸阳、临潼

  考察对象:

  陕西省历史博物馆、碑林、钟楼、鼓楼;茂陵、乾陵、汉阳陵;秦陵兵马俑、骊山、华清池

  考察方式:

  参观

  考察流程:

  西安——咸阳——临潼

  考察报告:

  在2013.4.22日,我们全体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xx级的师范类学生进行了为期一个星期的西安文物考察。在这次时间短暂的考察过程中,我们先后游览了西安、咸阳、临潼等地的部分景点,我们在开阔眼界的同时,也启迪了我们的心灵,陶冶了我们的情操。

  一、中华民族的缩影地——陕西省历史博物馆

  俗话说:“30年看深圳,百年看上海,千年看北京,万年看西安。”如果不到西安,我们似乎只是对于这句话一笑了之,但只有到了西安之后,我们才会明白这句话原来是十分正确的。

  西安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中国历史上十三朝的古都。进入西安市内,四处弥漫着的古典文化的气息使人有一种仿佛回到了古代的那种感觉,这种感觉即使在同为古都的北京是不能让人感受得到的。我们是在23号的晚上到达西安的。从火车站出来即是西安最具标志性的建筑——古城墙。坐在旅行社的大巴车上,夜晚的黑暗并不能掩饰住古城西安的风韵,现代的科技更是展示出西安这座古城不一样的柔情。我们都沉醉了,沉醉在这美丽的夜景中。

  24号正式开始了我们的西安考察之旅。我们的第一站就是陕西省历史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是位于陕西西安的一座国家级综合性历史类大型博物馆。筹建于1983年,1991年6月20日落成开放。陕西历史博物馆以其丰富的文物藏品成为展示陕西历史文化和中国古代文明的殿堂,被誉为“古都明珠,华夏宝库”。

  它一个仿古的建筑,外观着意突出了盛唐风采,馆舍由一组“中央殿堂、四隅崇楼”的仿唐风格建筑群组成。馆舍布局呈“轴线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楼”的结构特点。把唐代古典建筑风格与现代博物馆功能相结合,融中国古代宫殿与庭院建筑风格于一体。馆区占地6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5600平方米。 文物库区面积8000平方米,展厅面积11000平方米。

  众所周知,西安地区地处关中平原,四面有山有水,是人类生存的一个好地方。因此,我们民族的祖先就定居于此,生息繁衍。中国历史上强盛的周、秦、汉、唐等王朝曾在陕西西安附近建都。因此,它拥有丰富的宝藏馆藏文物达370000余件,上起远古人类初始阶段使用的简单石器,下至1840年前社会生活中的各类器物,时间跨度长达一百多万年。 博物馆一共分为四个展馆。一二三展馆外加一个唐朝壁画馆。分为史前;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七个部分。但我个人觉得最精彩的还是第一展馆。

  第一展馆位于第一层。主要是先秦和秦一代的文物,其中西周和秦一代的文物占了很大一部分。先秦的文物中只要还是以陶器为主,这是当时老祖先生活的一种写照。当然,还有一些铜器,但是所占的份额并不十分突出。夏商西周的文物中主要是以青铜器皿为主,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今天的人们要称夏商西周时期为青铜时代了。这一时期的青铜器皿十分众多,让人眼花缭乱。各种样式的钟鼎,造型精美的酒具,保存完好的刀剑武器

  第一展馆的宝贝看得人眼花缭乱,无论是各种造型精美的青铜器,还是略显粗糙的陶器,都让我们这些现代子孙深深的折服于老祖先的聪明才智。伴随着讲解员的讲解,我们重点看了看一些重要的文物,但我个人认为,每一件文物都是无价之宝,它都是经过千年岁月的打磨才熬到今天的。

  第二层主要是秦以后的历史文物。它们种类全,品位高、价值广,具有深刻的研究和观赏价值。千姿百态的汉代陶俑已经明显反映出与秦代完全不同的风貌,而汉唐时代的陶俑有大相径庭。还值得一提就是汉、唐金银器和唐墓壁画,我们只是走马观花似的欣赏了它们的美,至于更深层次的内涵,我们还需要更多的时间去解读。以至于我们在离开的时候,依然十分遗憾。

  参观完了陕西省博物馆之后,我们就驱车赶到了大雁塔广场欣赏了亚洲最大的音乐喷泉。随着音乐渐渐响起,喷泉也自由舒展开自己妙曼的舞姿。在一段段优美的旋律之下,我们彻底放松了自己的心情。吃过午饭,我们来到了今天的最后一站——钟楼鼓楼广场。我们在此尽情的观赏美丽的风景,体验不同的民俗,想把西安的大气尽收入心底。

  二、寻觅地下雄风——帝王陵寝

  25号的我们开始正式踏上前往咸阳的道路。咸阳离西安大概一个多小时的路程。我们的第一站就是著名的茂陵。茂陵,是西汉武帝刘彻的陵墓。位于西安市西北40公里的兴平市城东北南位乡茂陵村,因而得名。它历时53年修建而成。茂陵封土为覆斗形,现存残高46.5米,墓冢底部基边长240米,陵园呈方形,边长约420米。至今东、西、北三面的土阙犹存,陵周陪葬墓尚有李夫人、卫青、霍去病、霍光、金日磾等人的墓葬。它是汉代帝王陵墓中规模最大、修造时间最长、陪葬品最丰富的一座,被称为“中国的金字塔”。

  我们参观的茂陵博物馆是建在茂陵东侧的骠骑霍去病的祁连山墓冢前。因为国家政策的保护,我们参观的只是被开发的霍去病的墓。站在霍去病墓的最顶端的亭子,我们所能看到的一直是茂陵的封土堆。

  茂陵博物馆建馆27年间,动员当地群众交献文物和广泛征集茂陵文物达4000余件,其中不乏国宝文物,如错金银铜犀尊、玉雕铺首、鎏金马、鎏金银竹节熏炉等。特别是鎏金马,通体用黄金打造而成,天衣无缝,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技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艺术瑰宝。

  墓前列有著名的‘马踏匈奴’等石刻,颇具有观赏价值。而在霍去病墓的西侧则有众多是国家级石刻,其价值不言而喻。

  离开了茂陵,我们下一站就是举世闻名的乾陵。乾陵为什么会闻名海外呢?主要是因为它中国乃至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一座两朝帝王、一对夫妻皇帝合葬陵,里面埋葬着唐王朝第三位皇帝高宗李治和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乾陵,位于陕西咸阳市乾县的梁山上,因而得名。它是陕西关中地区唐十八陵之一,历时23年才基本完工。乾陵气势雄伟壮观。据导游说陵区是仿京师长安城建制。

  从乾陵头道门踏上坡路,高低落差为80多米。一直上去便到了“唐高宗陵墓”碑,这条道路便是“司马道”。两旁现有华表1对,翼马、鸵鸟各1对,石马5对,翁仲10对,石

  碑2道。东为无字碑,西为述圣记碑。在往上即是无头的石雕像,据说这是仿照当时来参加高宗葬礼的中国少数民族首领和友好国家使节雕刻的,一共有61尊。但因为后世各种原因才使得它变成现在这个样子。

  纵观整个乾陵,最使人熟知的就是那块碑石——无字碑。因为《述圣记碑》是为高宗皇帝歌功颂德的,所以没有什么大的价值,反而是什么也没有刻的《无字碑》却成为后世之人津津乐道的谈资。

  历经千年风霜洗礼的乾陵虽然残破,但依然掩盖不了其宏伟大气的容颜。零星的几点建筑似乎正在诉说着大唐曾经的辉煌。曾经的无字碑,而今已经镌字满。是非功过,又有谁能够说的清楚呢?这些曾经高高在上的统治者,死后也不过只是一抔黄土,而留在世上的巨大陵寝到底暗示着是谁的伟大?

  离开乾陵之后,我们马不停蹄的赶到了汉阳陵。汉阳陵,又称阳陵,是汉景帝刘启及其皇后王氏同茔异穴的合葬陵园。汉阳陵帝陵封土高约31米,陵底边长160米,顶部东西54米,南北55米,陵园为正方形,边长4l0米,四边中央各有一门,均距帝陵封土110米。陵园占地面积20平方公里,修建时间长达28年。现已建成汉阳陵博物馆,是一座巧妙融合现代科技与古代文明、历史文化与园林景观于一体的大型文化旅游景区,是中国占地面积最大的博物馆。

  参观汉阳陵最大的价值就是我们可以直接的深入到墓室里面去参观,近距离的感受和体验当时的发掘场景和历史原貌。汉阳陵出土的文物中最引人注目的即是汉俑。他们只有真人的三分之一大小,约60厘米高,赤身裸体且没有双臂。据研究,这些陶俑在刚刚完工时都身着各色美丽的服饰,胳膊为木制,插入陶俑肩部的圆孔,以便木胳膊可以灵活转动,但经过千年的风霜之后,衣服与木胳膊都已腐朽,因此只剩下了裸露而残缺的身躯。兵马俑的队伍中有一部分是女子,大多面目清秀,身材匀称,但也有一些颧骨突起,面貌奇异,可能是当时的异民族兵员。比起秦始皇兵马俑的肃穆与刚烈,阳陵汉俑显得平和而从容,正反映了“文景之治”中安详的社会氛围。

  三、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秦陵兵马俑

  26号开始了我们的临潼之行,也是最后一天的行程,也可以说是最有价值的一次考察。上午我们就早早的来到了举世闻名的秦陵兵马俑。秦始皇陵于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08年营建的,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陵园。 秦始皇陵兵马俑。据史书记载:秦始皇嬴政从13岁即位时就开始营建陵园。陵园由丞相李斯主持规划设计,大将章邯监工,修筑时间长达38年。工程之浩大、气魄之宏伟,开创历代封建统治者奢侈厚葬之先例。

  秦始皇陵兵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于陵园东侧1500米处。秦始皇兵马俑陪葬坑坐西向东,三坑呈品字形排列。最早发现的是一号俑坑,呈长方形,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深约5米,总面积14260平方米,四面有斜坡门道,左右两侧又各有一个兵马俑坑,现称二号坑和三号坑。

  现如今,我们大家经常所见的基本上都是一号坑,它是现在所发现的三个坑里面最大的一个坑。其中所发现的秦俑也是最多的。这个坑以车兵为主体,车、步兵成矩形联合编队。军阵主体面向东,在南、北、西边廊中各有一排武士面向外,担任护翼和后卫;东面三排武士为先锋。据统计,在一号坑中已发掘出武士俑500余件,战车6乘,驾车马24匹,还有青铜剑、吴钩、矛、箭、弩机、铜戟等实战用的青铜兵器和铁器。俑坑东端有210个与人等高的陶武士俑,面部神态、服式、发型各不相同,个个栩栩如生,形态逼真,排成三列横队,每列70人,其中除3个领队身着销甲外,其余均穿短褐,腿扎裹腿,线履系带,免盔束发,挽弓挎箭,手执弩机,似待命出发的前锋部队。其后,是6000个铠甲俑组成的主体部队,

  个个手执3米左右长矛、戈、戟等长兵器,同35乘驷马战车间隔在11条东西向的过洞里,排成38路纵队。南北两侧和两端,各有一列武士俑,似为卫队,以防侧尾受袭。这支队伍阵容齐整,装备完备,威风凛凛,气壮山河,是秦始皇当年浩荡大军的艺术再现,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自然而然的成为了轰动全球的奇迹。

  二号坑面积约6000平方米,由车兵、步兵和骑兵组成曲尺形军阵。它分为四个部分。但是二号坑基本上没有被怎样发掘,据说主要还是我们当前的技术还没有达到保护这些兵俑的程度。因为在这些兵俑出土之前,它们身上是带有各种颜色的,但是因为一接触到空气,它们身上的彩绘图案就会立即脱落,而我们现在还没有技术对其进行保护,所以我们考古工作者干脆不对其进行发掘。通过现在技术对二号坑进行探测,考古工作者发现二号坑的四个部分既相对独立,又彼此密切联系,集各军兵种于一个阵列中,是一个混合型的军阵。对此,考古工作者有一个比较乐观的估计,预计在二号坑中可出土各种武士俑1300余件,战车89乘,车马356匹,鞍马100余件。这还是相当丰富的。

  三号坑则是被发掘的秦军的指挥中心。三号坑面积520平方米,呈“凸”字形状。出土战车一乘,马俑四件,武士俑68件。坑内陶俑以夹道式排列,它是秦军阵的指挥中心。相较于一号和二号坑,三号坑实在是太小了,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坑,却向世人真实展示出了当时横扫六国的秦军的指挥机构是一个什么样子。

  其实在秦陵兵马俑博物馆之中,有一个很多人都容易忽略掉的四号坑。四号坑位于三号坑的后面,相当的小,而且它的顶棚只稍稍高于地面几厘米,目的就是在于防止雨水流入四号坑内。据导游介绍,四号坑只是发掘了一点点而已,而发掘的一点地方没有挖到任何东西,所以考古工作者最后放弃了发掘。这是因为这个四号坑在秦始皇死后依然没有修好,而这个时候农民起义已经达到咸阳附近了,当时的秦朝统治者秦二世只得将修建陵墓的这些人全都征发到部队之中以对付起义军。而对于刚刚挖好的四号坑只能在没有任何陪葬品的情况下匆匆掩埋掉。这就是现如今为什么四号坑里面什么也没有的原因。

  谈到秦陵兵马俑,我们似乎鲁克就会想到秦始皇这个人,而那些曾经为秦始皇陵墓修建做出牺牲的劳动人民谁又还会记得呢?这似乎就是的悖论。我们承认历史是人民大众所创造的,但是名留史册的往往是那些大人物,而我们的劳苦大众又去了什么地方?

  据史料记载,在修建秦始皇陵的时候,每年全国役使的劳力差不多有70万人,这在我们今天拥有近15亿人口的中国来说似乎不算什么,但是在当时只有2000万人口的秦朝来说是不是这份劳役过分沉重了呢?当然,历史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

  参观完了秦陵兵马俑之后,我们又参观了骊山和华清池。我们为骊山的风景所沉醉,也为唐明皇与杨玉环的爱情所哀婉。参观完了之后,也就宣告着我们这次西安考察之行圆满结束了,时间也许短暂,但其中的收获却是值得我们一生回味的。

  历史考察报告 3

  20xx年5月6日至13日,我们台州市礼宾协会9名同志组团赴台湾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考察活动。整个行程环绕台湾岛一圈,经过台北、台南、高雄、台东、花莲等多个大中城市,重点考察了城乡建设、历史文化、文明礼仪等等,短短几日,我们收获很多,感触很深。

  一、书香熏陶的社会文明

  与大陆相比,台湾并没有太多宏伟建筑和壮丽山川,因此去之前,听许多去过的朋友将其评价为并不好玩的“乡下”。然而,当我们走过一个个城镇和乡村,目睹整洁的街道和绿色成阴的村寨时,却别有一番感受。

  这种宁静、内敛、精致的城乡气质,源自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国民党政权迁台后,并没有对原有的城市规划大修大改,而是在此基础上稳步改进。再加上台湾法律保障私人土地所有权和物业,客观上保护了台湾城镇的历史文化基因。而让人印象更深刻的是,在台湾各大城市的中心街道,座落着众多的'大型书店,这些相互守望的书店招牌成了台湾城市的文化名片;在各大城市奢华的商场、百货公司里,也为书店保留了一席之地,向世人展示着台湾的书香气息并没有被商业社会所淹没。

  浓郁的书香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也是文明的养育。台湾普通民众给我的印象是安静有礼、遵守秩序、尊重规则。在餐厅、旅游景点等公共场所,很少听见台湾人大声喧哗甚至相互争吵。商家推销产品也是彬彬有礼、点到为止,绝无蒙骗强卖之虞。这一切,完全颠覆了曾在新闻报道中看到的台湾议会相互争斗、游行示威大打出手的暴烈形象,展示了台湾基层社会的文明程度。

  二、以传统文化为主的多元文化

  台湾的文化有其多元化的一面,原住民文化、近代西方海权文化、闽粤文化、日本殖民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欧美政治文化等,都是台湾文化的源头,都曾被接纳到台湾文化之中,成为台湾文化的重要元素。

  从政治文化上看,台湾有100多个政党,既有执政党又有在野 党;从宗教文化上看,东方的道教、佛教、妈祖与西方的基督教、天主教并存;从礼仪文化上看,台湾民众见面后互致问候、讲究人脉关系、强调孝敬父母、尊重师长,都是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真实反映,大饭店里大多摆有《圣经》,讲究西方民主法制的生活习惯,又有西方发达国家的礼仪文化痕迹。而日本人在台湾留下的深度弯腰鞠躬礼节也 仍有不少台湾人在使用。

  然而,在这些中西占今文化的大拼盘中,中国的传统文化仍是主色调。台湾的语言、文字、艺术、伦理、哲学、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宗教信仰、审美情趣等文化“深层结构”,以及饮食习惯、节日习俗、婚丧嫁娶、各种礼仪等“表层结构”,均沿袭了中国传统,并未因其他文化的浸染而出现质变。尤其是台湾岛上的漫天神佛,五步一宫,十步一庙,儒释道一应俱全,传达着中国传统文化从未断裂的强烈信 号。在台湾著名的中台禅寺,“对上以敬,对下以慈,对人以和,对事以真”的四箴行,已深入人心,成为台湾民众的礼仪要求和行为准则。

  三、赋予礼仪文化以现实生命力

  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自古重视礼仪文化建设。“礼”起源于祭神祈福,之后融入原初的是非善恶、长幼尊卑等社会道德价值和伦理关系,礼仪也从一“种生活仪式,上升到伦理道德高度。

  孔子日:“克己功夫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制之于外,以安其内,克己复礼,久而诚矣。”可见礼仪的本质是指导个人通过不断的修身、反省、自律来实现内圣外王的道德理想人格。苟子曰:“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无礼则不宁。”则说明了礼仪不仅是构成社会文明的基本因素,还是法律法规的必要补充,是规范人的行为,调节人际关系的有效手段。

【历史考察报告】相关文章:

西安历史遗迹考察报告09-22

个人考察报告_个人考察报告范文09-30

党员考察报告范文_入党综合考察报告09-29

绘画考察报告格式_绘画考察报告范文09-30

大学考察报告06-11

酒店考察报告09-09

考察报告格式05-27

项目考察报告05-06

出差考察报告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