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书稿范文>总结>《高一必修一化学知识点总结

高一必修一化学知识点总结

时间:2022-02-22 14:51:20 总结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高一必修一化学知识点总结

  总结是把一定阶段内的有关情况分析研究,做出有指导性结论的书面材料,它可以有效锻炼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让我们一起认真地写一份总结吧。那么总结应该包括什么内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一必修一化学知识点总结,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一必修一化学知识点总结

高一必修一化学知识点总结1

  1、金刚石(C)是自然界中最硬的物质,可用于制钻石、刻划玻璃、钻探机的钻头等。

  2、石墨(C)是最软的矿物之一,有优良的导电性,润滑性。可用于制铅笔芯、干电池的电极、电车的滑块等

  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不同。

  CO和CO2的化学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分子的构成不同。

  3、无定形碳:由石墨的微小晶体和少量杂质构成。主要有:焦炭,木炭,活性炭,炭黑等。

  活性炭、木炭具有强烈的吸附性,焦炭用于冶铁,炭黑加到橡胶里能够增加轮胎的耐磨性。

  4.金刚石和石墨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两种不同的单质,它们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相同。它们的物理性质差别大的原因碳原子的布列不同

  5.碳的化学性质跟氢气的.性质相似(常温下碳的性质不活泼)

  ①可燃性:木炭在氧气中燃烧C+O2CO2现象: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碳燃烧不充分(或氧气不充足)2C+O22CO

  ②还原性:木炭高温下还原氧化铜C+2CuO2Cu+CO2↑现象:黑色物质受热后变为亮红色固体,同时放出可以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6.化学性质:

  1)一般情况下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

  2)与水反应生成碳酸:CO2+H2O==H2CO3生成的碳酸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

  H2CO3==H2O+CO2↑碳酸不稳定,易分解

  3)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CO2+Ca(OH)2==CaCO3↓+H2O本反应用于检验二氧化碳。

  4)与灼热的碳反应:C+CO2高温2CO

  (吸热反应,既是化合反应又是氧化还原反应,CO2是氧化剂,C是还原剂)

  5)、用途:灭火(灭火器原理:Na2CO3+2HCl==2NaCl+H2O+CO2↑)

  既利用其物理性质,又利用其化学性质

  干冰用于人工降雨、制冷剂

  温室肥料

  6)、二氧化碳多环境的影响:过多排放引起温室效应。

高一必修一化学知识点总结2

  高一必修二化学知识点总结:化学反应

  化学反应的本质是旧化学键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在旧键断裂和新键形成的过程中会伴有能量的释放和吸收。对于化学反应,我们一般关心其反应速率和限度。本章内容要求比较简单,在化学选修4有详细讲解,为高考重点和难点。

  考纲要求

  (1)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能说出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

  (2)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了解吸热反应、放热反应、反应热等概念。

  (3)了解能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了解化学在解决能源危机中的重要作用。

  (4)了解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能写出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方程式。了解常见化学电源的种类及其工作原理。

  (5)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反应速率的定量表示方法。

  (6)了解催化剂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大作用。

  (7)了解化学反应的可逆性。

  第一节 化学能与热能

  1、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化学反应的本质是旧化学断裂,新化学键形成。在任何的化学反应中总伴有能量的变化。

  原因是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要吸收能量,而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要放出能量。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在发生过程中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决定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E反应物总能量>E生成物总能量,为放热反应。E反应物总能量

  2、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常见的放热反应:

  ①所有的燃烧与缓慢氧化。②酸碱中和反应。③金属与酸反应制取氢气。④大多数化合反应(特殊:C+CO2加热条件2CO是吸热反应)。

  常见的吸热反应:

  ①以C、H2、CO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如:C(s)+H2O(g)加热条件CO(g)+H2(g)。②铵盐和碱的反应如Ba(OH)28H2O+NH4Cl=BaCl2+2NH3↑+10H2O。③大多数分解反应如ClO3、MnO4、CaCO3的分解等。

  3、能源的分类

  能源的分类

  第二节 化学能与电能

  1、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方式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2、原电池原理

  (1)原电池概念

  把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2)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的转移)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3)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①电极为导体且活泼性不同;②两个电极接触(导线连接或直接接触);③两个相互连接的电极插入电解质溶液构成闭合回路。

  (4)电极名称及发生的反应

  正极:较不活泼的金属或石墨作正极,正极发生还原反应。

  电极反应式:溶液中阳离子+ne-=单质。

  正极的现象:一般有气体放出或正极质量增加。

  负极: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电极反应式:较活泼金属-ne-=金属阳离子。

  负极现象:负极溶解,负极质量减少。

  (5)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

  ①依据原电池两极的材料:

  较不活泼金属或可导电非金属(石墨)、氧化物(MnO2)等作正极;

  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Ca、Na太活泼,不能作电极)。

  ②根据原电池中的反应类型:

  负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现象通常是电极本身消耗,质量减小。

  正极: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现象是常伴随金属的析出或H2的放出。

  ③根据内电路离子的迁移方向:阳离子流向原电池正极,阴离子流向原电池负极。

  ④根据电流方向或电子流向:(外电路)的电流由正极流向负极;电子则由负极经外电路流向原电池的正极。

  (6)原电池电极反应的书写方法

  ①原电池反应所依托的化学反应原理是氧化还原反应,负极反应是氧化反应,正极反应是还原反应。因此书写电极反应的方法归纳如下:

  a.写出总反应方程式。

  b.把总反应根据电子得失情况,分成氧化反应、还原反应。

  c.氧化反应在负极发生,还原反应在正极发生,反应物和生成物对号入座,注意酸碱介质和水等参与反应。

  ②原电池的总反应式一般把正极和负极反应式相加而得。

  (7)原电池的应用

  ①加快化学反应速率,如粗锌制氢气速率比纯锌制氢气快。②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③设计原电池。④金属的腐蚀。

  2、化学电源基本类型

  (1)干电池:活泼金属作负极,被腐蚀或消耗。如:Cu-Zn原电池、锌锰电池。

  (2)充电电池:两极都参加反应的原电池,可充电循环使用。如铅蓄电池、锂电池和银锌电池等。

  (3)燃料电池:两电极材料均为惰性电极,电极本身不发生反应,而是由引入到两极上的物质发生反应,如H2、CH4燃料电池,其电解质溶液常为碱性试剂(OH等)。

  第三节 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

  1、化学反应的速率

  (1)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化学反应速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量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量(均取正值)来表示。

  计算公式:化学反应速率公式

  ①单位:l/(Ls)或l/(Lin)。

  ②B为溶液或气体,若B为固体或纯液体不计算速率。

  ③以上所表示的是平均速率,而不是瞬时速率。

  ④重要规律:(i)速率比=方程式系数比;(ii)变化量比=方程式系数比。

  (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内因:由参加反应的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决定的(主要因素)。

  外因:

  ①温度:升高温度,增大速率

  ②催化剂:一般加快反应速率(正催化剂)

  ③浓度:增加反应物的浓度,增大速率(溶液或气体才有浓度可言)

  ④压强:增大压强,增大速率(适用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化学选修4详细阐述。

  ⑤其他因素:如光(射线)、固体的表面积(颗粒大小)、反应物的状态(溶剂)、原电池等也会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2、化学反应的限度——化学平衡

  (1)在一定条件下,当一个可逆反应进行到正向反应速率与逆向反应速率相等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改变,达到表面上静止的一种“平衡状态”,这就是这个反应所能达到的限度,即化学平衡状态。

  化学平衡的移动受到温度、反应物浓度、压强等因素的影响。催化剂只改变化学反应速率,对化学平衡无影响。

  在相同的条件下同时向正、逆两个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叫做可逆反应。通常把由反应物向生成物进行的反应叫做正反应。而由生成物向反应物进行的反应叫做逆反应。

  在任何可逆反应中,正方应进行的同时,逆反应也在进行。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到底,即是说可逆反应无论进行到何种程度,任何物质(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的量都不可能为0。

  (2)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逆、动、等、定、变。

  ①逆:化学平衡研究的对象是可逆反应。

  ②动:动态平衡,达到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仍在不断进行。

  ③等:达到平衡状态时,正方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但不等于0。即v正=v逆≠0。

  ④定:达到平衡状态时,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各组成成分的含量保持一定。

  ⑤变:当条件变化时,原平衡被破坏,在新的条件下会重新建立新的平衡。

  (3)判断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

  ① VA(正方向)=VA(逆方向)或nA(消耗)=nA(生成)(不同方向同一物质比较)

  ②各组分浓度保持不变或百分含量不变

  ③借助颜色不变判断(有一种物质是有颜色的)

  ④总物质的量或总体积或总压强或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前提:反应前后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不相等的反应适用,即如对于反应xA+B可逆号zC,x+≠z )

  高一必修二化学知识点总结:元素周期表

  一、 元素周期表

  ★熟记等式: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1、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

  ①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成一个横行——周期;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纵行——族

  2、如何精确表示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周期序数=电子层数;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口诀:三短三长一不全;七主七副零八族

  熟记:三个短周期,第一和第七主族和零族的元素符号和名称

  3、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判断依据:

  ①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单质跟水或酸起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

  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的碱性强弱; 置换反应。

  ②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单质与氢气生成气态氢化物的难易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 置换反应。

  4、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①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A == Z + N

  ②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同位素。(同一元素的各种同位素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相同)

  二、 元素周期律

  1、影响原子半径大小的因素:①电子层数: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最主要因素)

  ②核电荷数:核电荷数增多,吸引力增大,使原子半径有减小的趋向(次要因素)

  ③核外电子数:电子数增多,增加了相互排斥,使原子半径有增大的倾向

  2、元素的化合价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最高正价等于最外层电子数(氟氧元素无正价)

  负化合价数 = 8—最外层电子数(金属元素无负化合价)

  3、同主族、同周期元素的结构、性质递变规律:

  同主族:从上到下,随电子层数的递增,原子半径增大,核对外层电子吸引能力减弱,失电子能力增强,还原性(金属性)逐渐增强,其离子的.氧化性减弱。

  同周期:左→右,核电荷数——→逐渐增多,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多

  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

  氧化性——→逐渐增强,还原性——→逐渐减弱,气态氢化物稳定性——→逐渐增强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逐渐增强,碱性 ——→ 逐渐减弱

  三、 化学键

  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就是离子化合物;只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才是共价化合物。

  NaOH中含极性共价键与离子键,NH4Cl中含极性共价键与离子键,Na2O2中含非极性共价键与离子键,H2O2中含极性和非极性共价键

  一、化学能与热能

  1、在任何的化学反应中总伴有能量的变化。

  原因: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要吸收能量,而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要放出能量。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在发生过程中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决定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E反应物总能量>E生成物总能量,为放热反应。E反应物总能量

  2、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所有的燃烧与缓慢氧化。②酸碱中和反应。③金属与酸、水反应制氢气。

  ④大多数化合反应(特殊:C+CO2 2CO是吸热反应)。

  常见的吸热反应:①以C、H2、CO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如:C(s)+H2O(g) = CO(g)+H2(g)。

  ②铵盐和碱的反应如Ba(OH)28H2O+NH4Cl=BaCl2+2NH3↑+10H2O

  ③大多数分解反应如KClO3、KMnO4、CaCO3的分解等。

  [练习]1、下列反应中,即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同时又是吸热反应的是( B )

  A.Ba(OH)2.8H2O与NH4Cl反应 B.灼热的炭与CO2反应

  C.铝与稀盐酸 D.H2与O2的燃烧反应

  2、已知反应X+Y=M+N为放热反应,对该反应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 )

  A. X的能量一定高于M B. Y的能量一定高于N

  C. X和Y的总能量一定高于M和N的总能量

  D. 因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故不必加热就可发生

高一必修一化学知识点总结3

  一.原子结构

  1.能级与能层

  2.原子轨道

  3.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⑴构造原理:随着核电荷数递增,大多数元素的电中性基态原子的电子按右图顺序填入核外电子运动轨道(能级),叫做构造原理。

  能级交错:由构造原理可知,电子先进入4s轨道,后进入3d轨道,这种现象叫能级交错。

  说明:构造原理并不是说4s能级比3d能级能量低(实际上4s能级比3d能级能量高),

  原子结构与性质【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

  而是指这样顺序填充电子可以使整个原子的能量最低。也就是说,整个原子的`能量不能机械地看做是各电子所处轨道的能量之和。

  (2)能量最低原理

  现代物质结构理论证实,原子的电子排布遵循构造原理能使整个原子的能量处于最低状态,简称能量最低原理。

  构造原理和能量最低原理是从整体角度考虑原子的能量高低,而不局限于某个能级。

  (3)泡利(不相容)原理:基态多电子原子中,不可能同时存在4个量子数完全相同的电子。换言之,一个轨道里最多只能容纳两个电子,且电旋方向相反(用“↑↓”表示),这个原理称为泡利(Pauli)原理。

  (4)洪特规则:当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的不同轨道(能量相同)时,总是优先单独占

  据一个轨道,而且自旋方向相同,这个规则叫洪特(Hund)规则。比如,p3的轨道式为↓↑

  洪特规则特例:当p、d、f轨道填充的电子数为全空、半充满或全充满时,原子处于较稳定的状态。即p0、d0、f0、p3、d5、f7、p6、d10、f14时,是较稳定状态。

  前36号元素中,全空状态的有4Be2s22p0、12Mg3s23p0、20Ca4s23d0;半充满状态的有:7N2s22p3、15P3s23p3、24Cr3d54s1、25Mn3d54s2、33As4s24p3;全充满状态的有10Ne2s22p6、18Ar3s23p6、29Cu3d104s1、30Zn3d104s2、36Kr4s24p6。

高一必修一化学知识点总结4

  1、硫酸根离子的检验: bacl2 + na2so4 = baso4↓+ 2nacl

  2、碳酸根离子的检验: cacl2 + na2co3 = caco3↓ + 2nacl

  3、碳酸

  钠与盐酸反应: na2co3 + 2hcl = 2nacl + h2o + co2↑

  4、木炭还原氧化铜: 2cuo + c 高温 2cu + co2↑

  5、铁片与硫酸

  铜溶液反应: fe + cuso4 = feso4 + cu

  6、氯化钙与碳酸钠溶液反应

  :cacl2 + na2co3 = caco3↓+ 2nacl

  7、钠在空气中燃烧:2na + o2 △ na2o2

  钠与氧气反应:4na + o2 = 2na

  2o

  8、过氧化钠与水反应:2na2o2 + 2h2o = 4naoh + o2↑

  9、过氧

  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2na2o2 + 2co2 = 2na2co3 + o2

  10、钠与水反

  应:2na + 2h2o = 2naoh + h2↑

  11、铁与水蒸气反应:3fe + 4h2o(

  g) = f3o4 + 4h2↑

  12、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2al + 2naoh + 2h2

  o = 2naalo2 + 3h2↑

  13、氧化钙与水反应:cao + h2o = ca(oh)2

  14、氧化铁与盐酸反应:fe2o3 + 6hcl = 2fecl3 + 3h2o

  15、氧化铝与盐酸反应:al2o3 + 6hcl = 2alcl3 + 3h2o

  16、氧化铝

  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al2o3 + 2naoh = 2naalo2 + h2o

  17、氯化铁

  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fecl3 + 3naoh = fe(oh)3↓+ 3nacl

  18、硫酸

  亚铁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feso4 + 2naoh = fe(oh)2↓+ na2so4

  19、氢氧化亚铁被氧化成氢氧化铁:4fe(oh)2 + 2h2o + o2 = 4fe(oh)3

  20、氢氧化铁加热分解:2fe(oh)3 △ fe2o3 + 3h2o↑

高一必修一化学知识点总结5

  氯气

  物理性质:黄绿色气体,有刺激性气味、可溶于水、加压和降温条件下可变为液态(液氯)和固态。

  制法:MnO2+4HCl(浓)MnCl2+2H2O+Cl2

  闻法: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使少量氯气进入鼻孔。

  化学性质:很活泼,有毒,有氧化性,能与大多数金属化合生成金属氯化物(盐)。

  也能与非金属反应:

  2Na+Cl2===(点燃)2NaCl

  2Fe+3Cl2===(点燃)2FeCl3

  Cu+Cl2===(点燃)CuCl2

  Cl2+H2===(点燃)2HCl

  现象:发出苍白色火焰,生成大量白雾。

  燃烧不一定有氧气参加,物质并不是只有在氧气中才可以燃烧。燃烧的本质是剧烈的氧化还原反应,所有发光放热的剧烈化学反应都称为燃烧。

  Cl2的用途:

  ①自来水杀菌消毒Cl2+H2O==HCl+HClO2HClO===(光照)2HCl+O2↑

  体积的水溶解2体积的.氯气形成的溶液为氯水,为浅黄绿色。其中次氯酸HClO有强氧化性和漂泊性,起主要的消毒漂白作用。次氯酸有弱酸性,不稳定,光照或加热分解,因此久置氯水会失效。

  ②制漂白液、漂白粉和漂粉精

  制漂白液

  Cl2+2NaOH=NaCl+NaClO+H2O,其有效成分NaClO比HClO稳定多,可长期存放制漂白粉(有效氯35%)和漂粉精(充分反应有效氯70%)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③与有机物反应,是重要的化学工业物质。

  ④用于提纯Si、Ge、Ti等半导体和钛

  ⑤有机化工:合成塑料、橡胶、人造纤维、农药、染料和药品

高一必修一化学知识点总结6

  一、物质燃烧时的影响因素:

  ①氧气的浓度不同,生成物也不同。如:碳在氧气充足时生成二氧化碳,不充足时生成一氧化碳。

  ②氧气的浓度不同,现象也不同。如:硫在空气中燃烧是淡蓝色火焰,在纯氧中是蓝色火焰。

  ③氧气的浓度不同,反应程度也不同。如:铁能在纯氧中燃烧,在空气中不燃烧。④物质的接触面积不同,燃烧程度也不同。如:煤球的燃烧与蜂窝煤的燃烧。

  二、影响物质溶解的因素:

  ①搅拌或振荡。搅拌或振荡可以加快物质溶解的速度。

  ②升温。温度升高可以加快物质溶解的速度。

  ③溶剂。选用的溶剂不同物质的溶解性也不同。

  三、元素周期表的规律:

  ①同一周期中的元素电子层数相同,从左至右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依次递增。

  ②同一族中的元素核外电子数相同、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从上至下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层数依次递增。

  硅单质

  1、氯元素:

  2.氯气

  1、二氧化硫与碳相似,有晶体和无定形两种。晶体硅结构类似于金刚石,有金属光泽的灰黑色固体,熔点高(1410℃),硬度大,较脆,常温下化学性质不活泼。是良好的半导体,应用:半导体晶体管及芯片、光电池第二节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位于第三周期第ⅦA族,原子结构:容易得到一个电子形成氯离子Cl-,为典型的非金属元素,在自然界中以化合态存在。物理性质:黄绿色气体,有刺激性气味、可溶于水、加压和降温条件下可变为液态(液氯)和固态。制法:MnO2+4HCl(浓)MnCl2+2H2O+Cl2闻法: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使少量氯气进入鼻孔。化学性质:很活泼,有毒,有氧化性,能与大多数金属化合生成金属氯化物(盐)。也能与非金属反应:2Na+Cl2===(点燃)2NaCl2Fe+3Cl2===(点燃)2FeCl3Cu+Cl2===(点燃)CuCl2Cl2+H2===(点燃)2HCl现象:发出苍白色火焰,生成大量白雾。燃烧不一定有氧气参加,物质并不是只有在氧气中才可以燃烧。燃烧的.本质是剧烈的氧化还原反应,所有发光放热的剧烈化学反应都称为燃烧。Cl2的用途:①自来水杀菌消毒Cl2+H2O==HCl+HClO2HClO===(光照)2HCl+O2↑1体积的水溶解2体积的氯气形成的溶液为氯水,为浅黄绿色。其中次氯酸HClO有强氧化性和漂泊性,起主要的消毒漂白作用。次氯酸有弱酸性,不稳定,光照或加热分解,因此久置氯水会失效。②制漂白液、漂白粉和漂粉精制漂白液Cl2+2NaOH=NaCl+NaClO+H2O,其有效成分NaClO比HClO稳定多,可长期存放制漂白粉(有效氯35%)和漂粉精(充分反应有效氯70%)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③与有机物反应,是重要的化学工业物质。④用于提纯Si、Ge、Ti等半导体和钛⑤有机化工:合成塑料、橡胶、人造纤维、农药、染料和药品氯离子的检验使用硝酸银溶液,并用稀硝酸排除干扰离子(CO32-、SO32-)HCl+AgNO3==AgCl↓+HNO3NaCl+AgNO3==AgCl↓+NaNO3Na2CO3+2AgNO3==Ag2CO?3↓+2NaNO3Ag2CO?3+2HNO3==2AgNO3+CO2↑+H2OCl-+Ag+==AgCl↓第三节硫和氮的氧化物制法(形成):硫黄或含硫的燃料燃烧得到(硫俗称硫磺,是黄色粉末)S+O2===(点燃)SO2物理性质:无色、刺激性气味、容易液化,易溶于水(1:40体积比)化学性质:有毒,溶于水与水反应生成亚硫酸H2SO3,形成的溶液酸性,有漂白作用,

  遇热会变回原来颜色。这是因为H2SO3不稳定,会分解回水和SO2

  SO2+H2OH2SO3因此这个化合和分解的过程可以同时进行,为可逆反应。

高一必修一化学知识点总结7

  一、物质的分类

  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分散系.被分散的物?食谱鞣稚⒅?(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起容纳分散质作用的物质称作分散剂(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溶液、胶体、浊液三种分散系的比较

  分散质粒子大小/nm外观特征能否通过滤纸有否丁达尔效应实例

  溶液小于1均匀、透明、稳定能没有NaCl、蔗糖溶液

  胶体在1—100之间均匀、有的透明、较稳定能有Fe(OH)3胶体

  浊液大于100不均匀、不透明、不稳定不能没有泥水

  二、物质的化学变化

  1、物质之间可以发生各种各样的化学变化,依据一定的标准可以对化学变化进行分类.

  (1)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可以分为:

  A、化合反应(A+B=AB)B、分解反应(AB=A+B)

  C、置换反应(A+BC=AC+B)

  D、复分解反应(AB+CD=AD+CB)

  (2)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离子参加可将反应分为:

  A、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的一类反应.主要包括复分解反应和有离子参加的氧化还原反应.

  B、分子反应(非离子反应)

  (3)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可将反应分为:

  A、氧化还原反应:反应中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

  实质: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

  特征: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有变化

  B、非氧化还原反应

  2、离子反应

  (1)、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酸、碱、盐都是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

  注意:①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不同之处是在水溶液中或融化状态下能否导电.②电解质的导电是有条件的.:电解质必须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才能导电.③能导电的物质并不全部是电解质:如铜、铝、石墨等.④非金属氧化物(SO2、SO3、CO2)、大部分的有机物为非电解质.

  (2)、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它不仅表示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而且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复分解反应这类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沉淀、气体或水.书写方法:

  写: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拆: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拆写成离子形式

  删:将不参加反应的离子从方程式两端删去

  查:查方程式两端原子个数和电荷数是否相等

  (3)、离子共存问题

  所谓离子在同一溶液中能大量共存,就是指离子之间不发生任何反应;若离子之间能发生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

  A、结合生成难溶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Ba2+和SO42-、Ag+和Cl-、Ca2+和CO32-、Mg2+和OH-等

  B、结合生成气体或易挥发性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H+和CO32-,HCO3-,SO32-,OH-和NH4+等

  C、结合生成难电离物质(水)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H+和OH-、CH3COO-,OH-和HCO3-等.

  D、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水解反应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待学)

  注意:题干中的条件:如无色溶液应排除有色离子:Fe2+、Fe3+、Cu2+、MnO4-等离子,酸性(或碱性)则应考虑所给离子组外,还有大量的H+(或OH-).(4)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六看)

  (一)看反应是否符合事实:主要看反应能否进行或反应产物是否正确

  (二)看能否写出离子方程式:纯固体之间的反应不能写离子方程式

  (三)看化学用语是否正确:化学式、离子符号、沉淀、气体符号、等号等的书写是否符合事实

  (四)看离子配比是否正确

  (五)看原子个数、电荷数是否守恒

  (六)看与量有关的反应表达式是否正确(过量、适量)

  3、氧化还原反应中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如下:

  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是还原剂(有还原性)

  得到电子——化合价降低——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是氧化剂(有氧化性)

高一必修一化学知识点总结8

  1、溶解性

  ①常见气体溶解性由大到小:NH3、HCl、SO2、H2S、Cl2、CO2。极易溶于水在空气中易形成白雾的气体,能做喷泉实验的气体:NH3、HF、HCl、HBr、HI;能溶于水的气体:CO2、SO2、Cl2、Br2(g)、H2S、NO2。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尾气吸收时要用防倒吸装置。

  ②溶于水的有机物:低级醇、醛、酸、葡萄糖、果糖、蔗糖、淀粉、氨基酸。苯酚微溶。 ③卤素单质在有机溶剂中比水中溶解度大。

  ④硫与白磷皆易溶于二硫化碳。

  ⑤苯酚微溶于水(大于65℃易溶),易溶于酒精等有机溶剂。

  ⑥硫酸盐三种不溶(钙银钡),氯化物一种不溶(银),碳酸盐只溶钾钠铵。

  ⑦固体溶解度大多数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少数受温度影响不大(如NaCl),极少数随温度升高而变小[如Ca(OH)2]。气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变小,随压强增大而变大。

  2、密度

  ①同族元素单质一般密度从上到下增大。

  ②气体密度大小由相对分子质量大小决定。

  ③含C、H、O的有机物一般密度小于水(苯酚大于水),含溴、碘、硝基、多个氯的有机物密度大于水。

  ④钠的密度小于水,大于酒精、苯。

  3、物质燃烧时的影响因素:

  ①氧气的'浓度不同,生成物也不同。如:碳在氧气充足时生成二氧化碳,不充足时生成一氧化碳。

  ②氧气的浓度不同,现象也不同。如:硫在空气中燃烧是淡蓝色火焰,在纯氧中是蓝色火焰。

  ③氧气的浓度不同,反应程度也不同。如:铁能在纯氧中燃烧,在空气中不燃烧。 ④物质的接触面积不同,燃烧程度也不同。如:煤球的燃烧与蜂窝煤的燃烧。

  4、有色气体:F2(淡黄绿色)、Cl2(黄绿色)、Br2(g)(红棕色)、I2(g)(紫红色)、NO2(红棕色)、O3(淡蓝色),其余均为无色气体。其它物质的颜色见会考手册的颜色表。

  5、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HF、HCl、HBr、HI、NH3、SO2、NO2、F2、Cl2、Br2(g);有臭鸡蛋气味的气体:H2S。

  高一必修一化学重要知识总结

  1、伏加德罗常数:(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1)科学上规定为:0。012KgC中所含的碳原子数。

  如果某物质含有与0。012KgC中所含的碳原子数相同的粒子数,该物质的量为1mol。

  注意:不能认为6。02×10就是阿伏加德罗常数,也不能认为1mol粒子=6。02×10个—123N

  (2)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与粒子数间的关系n=NA

  2、区分元素、同位素、原子、分子、离子、原子团、取代基的概念。正确书写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离子符号,包括IA、IVA、VA、VIA、VIIA族、稀有气体元素、1~20号元素及Zn、Fe、Cu、Hg、Ag、Pt、Au等。

  3、理解原子量(相对原子量)、分子量(相对分子量)、摩尔质量、质量数的涵义及关系。

  4、同素异形体一定是单质,同素异形体之间的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基本相同。红磷和白磷、O2和O3、金刚石和石墨及C60等为同素异形体,H2和D2不是同素异形体,H2O和D2O也不是同素异形体。同素异形体相互转化为化学变化,但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5、同位素一定是同种元素,不同种原子,同位素之间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基本相同。

  6、同系物、同分异构是指由分子构成的化合物之间的关系。

高一必修一化学知识点总结9

  一、元素周期表的规律:

  ①同一周期中的元素电子层数相同,从左至右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依次递增。

  ②同一族中的元素核外电子数相同、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从上至下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层数依次递增。

  二、原子结构知识中的八种决定关系:

  ①质子数决定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数(核电荷数)

  因为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

  ②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

  ③质子数、中子数决定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因为原子中质子数+中子数=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④电子能量的高低决定电子运动区域距离原子核的远近。

  因为离核越近的电子能量越低,越远的能量越高。

  ⑤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决定元素的类别。

  因为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4为金属,>或=4为非金属,=8(第一层为最外层时=2)为稀有气体元素。

  ⑥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因为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4为失电子,>或=4为得电子,=8(第一层为最外层时=2)为稳定。

  ⑦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合价。

  原子失电子后元素显正价,得电子后元素显负价,化合价数值=得失电子数。 ⑧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决定离子所带的电荷数

  原子失电子后为阳离子,得电子后为阴离子,电荷数=得失电子数

  化学能与热能

  1、在任何的化学反应中总伴有能量的变化。

  原因: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要吸收能量,而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要放出能量。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在发生过程中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取决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E反应物总能量>E生成物总能量,为放热反应。E反应物总能量

  2、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常见的放热反应:

  ①所有的燃烧与缓慢氧化。

  ②酸碱中和反应。

  ③金属与酸反应制取氢气。

  ④大多数化合反应(特殊:是吸热反应)。

  常见的吸热反应:

  ①以C、H2、CO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如:

  ②铵盐和碱的反应如Ba(OH)2·8H2O+NH4Cl=BaCl2+2NH3↑+10H2O

  ③大多数分解反应如KClO3、KMnO4、CaCO3的分解等。

  3、能源的分类:

  【思考】一般说来,大多数化合反应是放热反应,大多数分解反应是吸热反应,放热反应都不需要加热,吸热反应都需要加热,这种说法对吗?试举例说明。

  点拔:这种说法不对。如C+O2=CO2的反应是放热反应,但需要加热,只是反应开始后不再需要加热,反应放出的热量可以使反应继续下去。Ba(OH)2·8H2O与NH4Cl的反应是吸热反应,但反应并不需要加热。

高一必修一化学知识点总结10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

  一、元素周期表

  ★熟记等式: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1、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①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成一个横行——周期;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纵行——族

  2、如何精确表示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周期序数=电子层数;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口诀:三短三长一不全;七主七副零八族熟记:三个短周期,第一和第七主族和零族的元素符号和名称

  3、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判断依据:①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单质跟水或酸起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的碱性强弱;置换反应。②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单质与氢气生成气态氢化物的难易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置换反应。

  4、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①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A == Z + N②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同位素。(同一元素的各种同位素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相同)

  二、元素周期律

  1、影响原子半径大小的因素:①电子层数: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最主要因素)②核电荷数:核电荷数增多,吸引力增大,使原子半径有减小的趋向(次要因素)③核外电子数:电子数增多,增加了相互排斥,使原子半径有增大的倾向

  2、元素的化合价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最高正价等于最外层电子数(氟氧元素无正价)负化合价数= 8—最外层电子数(金属元素无负化合价)

  3、同主族、同周期元素的结构、性质递变规律:同主族:从上到下,随电子层数的递增,原子半径增大,核对外层电子吸引能力减弱,失电子能力增强,还原性(金属性)逐渐增强,其离子的氧化性减弱。同周期:左→右,核电荷数——→逐渐增多,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氧化性——→逐渐增强,还原性——→逐渐减弱,气态氢化物稳定性——→逐渐增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逐渐增强,碱性——→逐渐减弱

  2化学键

  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就是离子化合物;只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才是共价化合物。

  NaOH中含极性共价键与离子键,NH4Cl中含极性共价键与离子键,Na2O2中含非极性共价键与离子键,H2O2中含极性和非极性共价键

  3化学能与热能

  一、化学能与热能

  1、在任何的化学反应中总伴有能量的变化。原因: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要吸收能量,而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要放出能量。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在发生过程中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决定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E反应物总能量>E生成物总能量,为放热反应。E反应物总能量<E生成物总能量,为吸热反应。

  2、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所有的燃烧与缓慢氧化。②酸碱中和反应。③金属与酸、水反应制氢气。④大多数化合反应(特殊:C+CO2= 2CO是吸热反应)。常见的吸热反应:①以C、H2、CO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如:C(s)+H2O(g) = CO(g)+H2(g)。②铵盐和碱的反应如Ba(OH)28H2O+NH4Cl=BaCl2+2NH3↑+10H2O③大多数分解反应如KClO3、KMnO4、CaCO3的分解等。

  4化学能与电能

  一、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方式:

  电能(电力)火电(火力发电)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

  缺点:环境污染、低效原电池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

  优点:清洁、高效

  二、原电池原理

  (1)概念:把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2)原电池的工作原理: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的转移)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3)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1)有活泼性不同的两个电极;

  2)电解质溶液

  3)闭合回路

  4)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

  (4)电极名称及发生的'反应:负极: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负极发生氧化反应,电极反应式:较活泼金属-ne-=金属阳离子负极现象:负极溶解,负极质量减少。正极:较不活泼的金属或石墨作正极,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式:溶液中阳离子+ne-=单质正极的现象:一般有气体放出或正极质量增加。

  (5)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①依据原电池两极的材料: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K、Ca、Na太活泼,不能作电极);较不活泼金属或可导电非金属(石墨)、氧化物(MnO2)等作正极。②根据电流方向或电子流向:(外电路)的电流由正极流向负极;电子则由负极经外电路流向原电池的正极。③根据内电路离子的迁移方向:阳离子流向原电池正极,阴离子流向原电池负极。④根据原电池中的反应类型:负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现象通常是电极本身消耗,质量减小。正极: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现象是常伴随金属的析出或H2的放出。

  (6)原电池电极反应的书写方法:(i)原电池反应所依托的化学反应原理是氧化还原反应,负极反应是氧化反应,正极反应是还原反应。因此书写电极反应的方法归纳如下:①写出总反应方程式。

  ②把总反应根据电子得失情况,分成氧化反应、还原反应。③氧化反应在负极发生,还原反应在正极发生,反应物和生成物对号入座,注意酸碱介质和水等参与反应。

  (ii)原电池的总反应式一般把正极和负极反应式相加而得。

  (7)原电池的应用:

  ①加快化学反应速率,如粗锌制氢气速率比纯锌制氢气快。

  ②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

  ③设计原电池。

  ④金属的防腐。

  5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

  一、化学反应的速率

  (1)概念:化学反应速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量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量(均取正值)来表示。计算公式:v(B)==①单位:mol/(Ls)或mol/(Lmin)②B为溶液或气体,若B为固体或纯液体不计算速率。③重要规律:速率比=方程式系数比(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内因:由参加反应的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决定的(主要因素)。

  外因:①温度:升高温度,增大速率

  ②催化剂:一般加快反应速率(正催化剂)

  ③浓度:增加C反应物的浓度,增大速率(溶液或气体才有浓度可言)

  ④压强:增大压强,增大速率(适用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

  ⑤其它因素:如光(射线)、固体的表面积(颗粒大小)、反应物的状态(溶剂)、原电池等也会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二、化学反应的限度——化学平衡

  (1)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逆、动、等、定、变。①逆:化学平衡研究的对象是可逆反应。②动:动态平衡,达到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仍在不断进行。③等:达到平衡状态时,正方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但不等于0。即v正=v逆≠0。④定:达到平衡状态时,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各组成成分的含量保持一定。⑤变:当条件变化时,原平衡被破坏,在新的条件下会重新建立新的平衡。(3)判断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① VA(正方向)=VA(逆方向)或nA(消耗)=nA(生成)(不同方向同一物质比较)②各组分浓度保持不变或百分含量不变③借助颜色不变判断(有一种物质是有颜色的)④总物质的量或总体积或总压强或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前提:反应前后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不相等的反应适用,即如对于反应xA+yBzC,x+y≠z)

  6有机物

  一、有机物的概念

  1、定义: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为有机物(碳的氧化物、碳酸、碳酸盐、碳的金属化合物等除外)

  2、特性:①种类多②大多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③易分解,易燃烧④熔点低,难导电、大多是非电解质⑤反应慢,有副反应(故反应方程式中用“→”代替“=”)

  二、甲烷CH4

  烃—碳氢化合物:仅有碳和氢两种元素组成(甲烷是分子组成最简单的烃)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极难溶于水,密度小于空气,俗名:沼气、坑气

  2、分子结构:CH4:以碳原子为中心,四个氢原子为顶点的正四面体(键角:109度28分)

  3、化学性质:

  ①氧化反应:

  CH4+2O2→(点燃)CO2+2H2O

  (产物气体如何检验?)甲烷与KMnO4不发生反应,所以不能使紫色KMnO4溶液褪色②取代反应:

  CH4+ Cl2→(光照)→ CH3Cl(g)+ HCl

  CH3Cl+ Cl2→(光照)→ CH2Cl2(l)+ HCl

  CH2Cl+ Cl2→(光照)→ CHCl3(l) + HCl

  CHCl3+ Cl2→(光照)→ CCl4(l) + HCl

  (三氯甲烷又叫氯仿,四氯甲烷又叫四氯化碳,二氯甲烷只有一种结构,说明甲烷是正四面体结构)

  4、同系物: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的物质(所有的烷烃都是同系物)

  5、同分异构体:化合物具有相同的分子式,但具有不同结构式(结构不同导致性质不同)烷烃的溶沸点比较:碳原子数不同时,碳原子数越多,溶沸点越高;碳原子数相同时,支链数越多熔沸点越低同分异构体书写:会写丁烷和戊烷的同分异构体

  三、乙烯C2H4

  1、乙烯的制法:工业制法:石油的裂解气(乙烯的产量是一个国家石油化工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

  2、物理性质:无色、稍有气味的气体,比空气略轻,难溶于水

  3、结构:不饱和烃,分子中含碳碳双键,6个原子共平面,键角为120°

  4、化学性质:(1)氧化反应:C2H4+3O2= 2CO2+2H2O(火焰明亮并伴有黑烟)可以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说明乙烯能被KMnO4氧化,化学性质比烷烃活泼。

  (2)加成反应:乙烯可以使溴水褪色,利用此反应除乙烯

  CH2=CH2+Br2→CH2BrCH2Br

  乙烯还可以和氢气、氯化氢、水等发生加成反应。

  CH2=CH2+ H2→CH3CH3

  CH2=CH2+HCl→CH3CH2Cl(一氯乙烷)

  CH2=CH2+H2O→CH3CH2OH(乙醇)

  四、苯C6H6

  1、物理性质:无色有特殊气味的液体,密度比水小,有毒,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本身也是良好的有机溶剂。

  2、苯的结构:C6H6(正六边形平面结构)苯分子里6个C原子之间的键完全相同,碳碳键键能大于碳碳单键键能小于碳碳单键键能的2倍,键长介于碳碳单键键长和双键键长之间键角120°。

  3、化学性质(1)氧化反应

  2C6H6+15O2=12CO2+6H2O(火焰明亮,冒浓烟)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褪色(2)取代反应①铁粉的作用:与溴反应生成溴化铁做催化剂;溴苯无色密度比水大②苯与硝酸(用HONO2表示)发生取代反应,生成无色、不溶于水、密度大于水、有毒的油状液体——硝基苯。(3)加成反应用镍做催化剂,苯与氢发生加成反应,生成环己烷

  五、乙醇CH3CH2OH

  1、物理性质:无色有特殊香味的液体,密度比水小,与水以任意比互溶如何检验乙醇中是否含有水:加无水硫酸铜;如何得到无水乙醇:加生石灰,蒸馏

  2、结构: CH3CH2OH(含有官能团:羟基)

  3、化学性质(1)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

  2CH3CH2OH+2Na=2CH3CH2ONa+H2↑(取代反应)(2)乙醇的氧化反应★

  ①乙醇的燃烧:

  CH3CH2OH +3O2=2CO2+3H2O②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

  2CH3CH2OH +O2=2CH3CHO+2H2O③乙醇被强氧化剂氧化反应

  5CH3CH2OH+4KMnO4+6H2SO4= 2K2SO4+4MnSO4+5CH3COOH+11H2O

  六、乙酸(俗名:醋酸)CH3COOH

  1、物理性质:常温下为无色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液体,易结成冰一样的晶体,所以纯净的乙酸又叫冰醋酸,与水、酒精以任意比互溶

  2、结构:CH3COOH(含羧基,可以看作由羰基和羟基组成)

  3、乙酸的重要化学性质

  (1)乙酸的酸性:弱酸性,但酸性比碳酸强,具有酸的通性①乙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②乙酸能与碳酸盐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利用乙酸的酸性,可以用乙酸来除去水垢(主要成分是CaCO3):

  2CH3COOH+CaCO3=(CH3COO)2Ca+H2O+CO2↑乙酸还可以与碳酸钠反应,也能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2CH3COOH+Na2CO3= 2CH3COONa+H2O+CO2↑上述两个反应都可以证明乙酸的酸性比碳酸的酸性强。

  (2)乙酸的酯化反应

  CH3COOH+ HOC2H5CH3COOC2H5+H2O

  (酸脱羟基,醇脱氢,酯化反应属于取代反应)乙酸与乙醇反应的主要产物乙酸乙酯是一种无色、有香味、密度比水的小、不溶于水的油状液体。在实验时用饱和碳酸钠吸收,目的是为了吸收挥发出的乙醇和乙酸,降低乙酸乙酯的溶解度;反应时要用冰醋酸和无水乙醇,浓硫酸做催化剂和吸水剂

  7化学与可持续发展

  一、金属矿物的开发利用

  1、常见金属的冶炼:①加热分解法:②加热还原法:铝热反应③电解法:电解氧化铝

  2、金属活动顺序与金属冶炼的关系:金属活动性序表中,位置越靠后,越容易被还原,用一般的还原方法就能使金属还原;金属的位置越靠前,越难被还原,最活泼金属只能用最强的还原手段来还原。(离子)

  二、海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1、海水的组成:含八十多种元素。

  其中,H、O、Cl、Na、K、Mg、Ca、S、C、F、B、Br、Sr等总量占99%以上,其余为微量元素;特点是总储量大而浓度小

  2、海水资源的利用:(1)海水淡化:①蒸馏法;②电渗析法;③离子交换法;④反渗透法等。(2)海水制盐:利用浓缩、沉淀、过滤、结晶、重结晶等分离方法制备得到各种盐。

  三、环境保护与绿色化学

  绿色化学理念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上减少和消除工业生产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又称为“环境无害化学”、“环境友好化学”、“清洁化学”。从环境观点看:强调从源头上消除污染。(从一开始就避免污染物的产生)从经济观点看:它提倡合理利用资源和能源,降低生产成本。(尽可能提高原子利用率)热点:原子经济性——反应物原子全部转化为最终的期望产物,原子利用率为100%

高一必修一化学知识点总结11

  一、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方式:

  电能(电力)火电(火力发电)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

  缺点:环境污染、低效

  原电池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优点:清洁、高效

  二、原电池原理

  (1)概念:把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2)原电池的工作原理: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的转移)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3)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1)有活泼性不同的两个电极;

  2)电解质溶液

  3)闭合回路

  4)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

  (4)电极名称及发生的反应:

  负极: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电极反应式:较活泼金属-ne-=金属阳离子

  负极现象:负极溶解,负极质量减少。

  正极:较不活泼的金属或石墨作正极,正极发生还原反应,

  电极反应式:溶液中阳离子+ne-=单质

  正极的现象:一般有气体放出或正极质量增加。

  (5)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

  ①依据原电池两极的材料:

  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K、Ca、Na太活泼,不能作电极);

  较不活泼金属或可导电非金属(石墨)、氧化物(MnO2)等作正极。

  ②根据电流方向或电子流向:(外电路)的电流由正极流向负极;电子则由负极经外电路流向原电池的正极。

  ③根据内电路离子的迁移方向:阳离子流向原电池正极,阴离子流向原电池负极。

  ④根据原电池中的`反应类型:

  负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现象通常是电极本身消耗,质量减小。

  正极: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现象是常伴随金属的析出或H2的放出。

  (6)原电池电极反应的书写方法:

  (i)原电池反应所依托的化学反应原理是氧化还原反应,负极反应是氧化反应,正极反应是还原反应。因此书写电极反应的方法归纳如下:

  ①写出总反应方程式。

  ②把总反应根据电子得失情况,分成氧化反应、还原反应。

  ③氧化反应在负极发生,还原反应在正极发生,反应物和生成物对号入座,注意酸碱介质和水等参与反应。

  (ii)原电池的总反应式一般把正极和负极反应式相加而得。

  (7)原电池的应用:

  ①加快化学反应速率,如粗锌制氢气速率比纯锌制氢气快。

  ②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

  ③设计原电池。

  ④金属的防腐。

高一必修一化学知识点总结12

  氯离子的检验

  使用硝酸银溶液,并用稀硝酸排除干扰离子(CO32-、SO32-)

  HCl+AgNO3==AgCl↓+HNO3

  NaCl+AgNO3==AgCl↓+NaNO3

  Na2CO3+2AgNO3==Ag2CO?3↓+2NaNO3

  Ag2CO?3+2HNO3==2AgNO3+CO2↑+H2O

  Cl-+Ag+==AgCl↓

  二氧化硫

  制法(形成):硫黄或含硫的燃料燃烧得到(硫俗称硫磺,是黄色粉末)

  S+O2===(点燃)SO2

  物理性质:无色、刺激性气味、容易液化,易溶于水(1:40体积比)

  化学性质:有毒,溶于水与水反应生成亚硫酸H2SO3,形成的`溶液酸性,有漂白作用,遇热会变回原来颜色。这是因为H2SO3不稳定,会分解回水和SO2

  SO2+H2OH2SO3因此这个化合和分解的过程可以同时进行,为可逆反应。

  可逆反应——在同一条件下,既可以往正反应方向发生,又可以向逆反应方向发生的化学反应称作可逆反应,用可逆箭头符号连接。

  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

  一氧化氮在自然界形成条件为高温或放电:N2+O2========(高温或放电)2NO,生成的一氧化氮很不稳定,在常温下遇氧气即化合生成二氧化氮:2NO+O2==2NO2一氧化氮的介绍:无色气体,是空气中的污染物,少量NO可以治疗心血管疾病。

  二氧化氮的介绍:红棕色气体、刺激性气味、有毒、易液化、易溶于水,并与水反应:3NO2+H2O==2HNO3+NO这是工业制硝酸的方法。

高一必修一化学知识点总结13

  金属+酸→盐+H2↑中:

  ①等质量金属跟足量酸反应,放出氢气由多至少的顺序:Al>Mg>Fe>Zn。②等质量的不同酸跟足量的金属反应,酸的相对分子质量越小放出氢气越多。③等质量的同种酸跟足量的不同金属反应,放出的氢气一样多。

  3、物质的检验

  (1)酸(H+)检验。

  方法1将紫色石蕊试液滴入盛有少量待测液的试管中,振荡,如果石蕊试液变红,则证明H+存在。

  方法2用干燥清洁的`玻璃棒蘸取未知液滴在蓝色石蕊试纸上,如果蓝色试纸变红,则证明H+的存在。

  方法3用干燥清洁的玻璃棒蘸取未知液滴在pH试纸上,然后把试纸显示的颜色跟标准比色卡对照,便可知道溶液的pH,如果pH小于7,则证明H+的存在。

  (2)银盐(Ag+)检验。

  将少量盐酸或少量可溶性的盐酸盐溶液倒入盛有少量待测液的试管中,振荡,如果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加入少量的稀硝酸,如果沉淀不消失,则证明Ag+的存在。

  (3)碱(OH-)的检验。

  方法1将紫色石蕊试液滴入盛有少量待测液的试管中,振荡,如果石蕊试液变蓝,则证明OH-的存在。

  方法2用干燥清洁的玻璃棒蘸取未知液滴在红色石蕊试纸上,如果红色石蕊试纸变蓝,则证明OH-的存在。

  方法3将无色的酚酞试液滴入盛有少量待测液的试管中,振荡,如果酚酞试液变红,则证明OH-的存在。

  方法4用干燥清洁的玻璃棒蘸取未知液滴在pH试纸上,然后把试纸显示的颜色跟标准比色卡对照,便可知道溶液的pH,如果pH大于7,则证明OH-的存在。

  (4)氯化物或盐酸盐或盐酸(Cl-)的检验。

  将少量的硝酸银溶液倒入盛有少量待测液的试管中,振荡,如果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加入少量的稀硝酸,如果沉淀不消失,则证明Cl-的存在。

  (5)硫酸盐或硫酸(SO42-)的检验。

  将少量氯化钡溶液或硝酸钡溶液倒入盛有少量待测液的试管中,振荡,如果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加入少量的稀硝酸,如果沉淀不消失,则证明SO42-的存在。

【高一必修一化学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06-08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01-17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1-23

高一物理必修1知识点归纳总结05-25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0-27

高一物理必修公式总结01-17

高中化学必修一教案02-17

高一数学必修一教案02-06

高一语文必修一教案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