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教案大全>《二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

二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

时间:2022-02-25 11:18:18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二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二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二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

二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比较熟练地利用6-9的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除法,进一步体会乘法之间的关系。

  2、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让不同学生都能学到所需要的数学知识,让思维敏捷的学生能拓展应用知识,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思想。

  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在生动的情境中,让学生轻松运用关于6、7、8、9的乘除法综合知识。

  教学难点:

  使学生运用6、7、8、9的乘除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谈话:同学们,你们去过游乐场吗?和谁一块儿去的?

  师:在游乐场里,你看到了哪些游戏项目?

  二、问题探究

  1、观察主图,明白图意。

  今天,我们玩的第一个项目是小火车。现在我们已来到了小火车的附近,同学们,你们看见什么?

  2、肯定学生观察认真,现在丁丁和丽丽要考考大家,你们接受挑战吗?

  请一位学生说说丁丁提出了什么问题?谁能愿意解答这个问题?肯定这位学生说得好,再请一位同学说说丽丽的问题。谁能愿意解答这个问题。肯定这位学生解答得好

  3. 让学生同桌互动

  4. 反馈

  我们先请大家来提出问题。谁愿意先说呢?谁能解决这个问题?肯定解答学生做得,再请一个学生提出问题。

  5、谁能解决这个问题?

  6、有9个人坐碰碰车,够吗?

  三、体验感悟

  今天的'飞行塔和同学们平时玩的不一样,老师在飞行塔里的每一架飞机上都贴上一道算式。只有把算式的得数计算出来,飞机才能真正起飞。

  四、实践应用

  练一练

  1、第1题 同桌同学互相比赛,看谁做得又快又准。

  2、第2题 独立完成。老师指导。

  3、第3、4题:小组同学一起完成。

  五、小结

  这节课,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板书设计:

  游乐场

  提问: 回答

  买5张碰碰车的车票需要多少钱? 55=25(元)

  24人能坐满几节车厢? 244=6(节)

二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3页和练习一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意识到量物体应该用相同的工具来量。

  2.认识尺子,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4.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学习方法,并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过程】

  一、感知量物体可以用相同的工具来量

  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礼物,就放在盒子里面,想知道是什么吗?请把盒子打开,拿出来相互看一看,并说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学生打开盒子观察并进行交流)

  1.用学具量同样长的边。

  教师请学生挑出一件自己最喜欢的物体,摆一摆数学书的短边是几个物体的长。

  (学生动手操作,并汇报测量结果,同时用多媒体显示测量结果)

  师:难道你们数学书的短边不一样长吗?请动手比一比。

  (学生相互动手比数学课本并回答“一样长”)

  师:一样长的边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生:因为量书时用的东西有的长,有的'短。

  师:如果都用同样长的工具来测量,结果会怎样呢?请小组再用正方体摆一摆,数学书的短边是几个小正方体的长呢?

  (学生动手操作并分小组汇报,使学生知道,如果都用同样的物体量书的短边,得到的结果相同。)

  2.用学具量长度不同的边。

  (电脑出示数学课本和文具盒这两幅图,并演示用曲别针测量书的短边,用小刀测量文具盒的长边。)

  测量后教师问发现了什么(小刀比曲别针长,文具盒的边比书的边也长)。

  师:如果把小刀换成曲别针,让我们来看一看会出现什么情况。

  (多媒体演示用曲别针量文具盒的过程,让学生知道文具盒的长度比书的短边多用了6个曲别针。)

  小结:我们通过动手实践和观察,知道了量物体应该用相同的工具。

  3.实践活动。

  (1)处理第2页“做一做”中的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

  (2)处理第2页“做一做”中的第2题。

  (学生都用新铅笔量所想量的物体的长,可以自己量,也可以几人合作,最后相互交流并汇报测量结果。)

  (3)处理第2页“做一做”中的第3题。

  (多媒体显示题目内容,说明题意,让学生估算,电脑验证。)

  二、知道量物体的长度也可以用尺子来量

  1.认识尺子。

  师:刚才我们用铅笔来测量物体时,量了一次又一次,多麻烦呀。用什么去量比较方便呢?(尺子)

  教师请学生拿出尺子看一看,能发现什么(数字、刻度线、cm),教师介绍刻度线和“cm”;并向学生说明“厘米”是一种长度单位。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1)认识1厘米有多长。

  (电脑演示从0到1中间的长是1厘米)

  师:你认为还有从哪个数字到哪个数字中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在你的尺子上找出1厘米给你的同桌看一看。

  (小组活动)

  (2)感知厘米有多长。

  ①测量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的长。

  ②感知1厘米有多长(教师带领学生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轻轻夹住小正方体,右手慢慢把它拿走,告诉学生拇指与食指中间的空隙大约是1厘米,并让学生把它记在脑子里)。

  ③闭上眼睛想想1厘米有多长。

  ④睁开眼睛比画一下1厘米大约有多长。

  (3)寻找生活中的“1厘米”。

  ①举例(电脑出示图钉,请学生仔细观察,并演示它的长度是1厘米)。

  ②学生自己寻找生活中的“1厘米”。

  (自由活动,可以用尺子量,也可以目测)

  ③汇报交流。

  3.用厘米测量物体的长。

  师:请同学们拿出黄色纸条,试着量一量它的长是几厘米。

  (动手测量之后,让学生在展台上演示,并说出测量的方法。同时教师提醒学生,在测量时,要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师:请同学们用这个方法,再量一遍黄色纸条的长。

  三、课堂总结

  1.指导学生看书。

  2.课堂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先让学生总结,教师最后进行归纳)

  (1)要知道物体的长,可以用相同的物体量。

  (2)要知道物体的长,可以用尺子量。

  (3)用尺子量物体时,要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四、巩固练习

  1.进一步掌握用尺子测量物体的方法。处理课本练习一(第6页)第1题。

  2.通过学生用长度单位(厘米)量物体的实践活动,来体验用厘米量物体的过程。处理课本练习一(第6页)第2~3题。

  (学生自己量,之后同桌互查,小组交流)

  五、结束语

  师:请同学们用尺子量一量数学书的短边有多长。

  (学生测量后汇报)

  师:数学的短边长是14厘米多一点,到底多多少呢?这要用到另外一个长度单位,咱们以后再学。

二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3

  教学目标:

  1、借助情境图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入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计算。

  2、借助相同加数连加的计算,体会乘法的意义。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几个相同的数相加的学习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

  根据图意列出相应的加法算式,体会乘法的意义,体现算法多样化。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讲授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魔术表演吗?

  生:喜欢。

  师: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精彩的魔术表演吧。

  (出示主题图)

  二、新授,解决问题。

  1、初步感知画面。

  师:多神奇的.魔术表演啊,你都看到了什么?同学们这里会也藏着很多奇妙的数学知识,不信大家仔细的观察一下。

  2、提问题。

  师:小朋友观察得很仔细请你们接着看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和你的小伙伴交流一下。学生可能回答

  一共有多少朵花? 一共有多少条鱼? 一共有多少个灯笼?

  3、解决问题。

  师:小朋友们很了不起,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谁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生:2+2+2=6(朵)

  第二题:4+4+4+4=16(条)

  第三题:3+3+3+3+3+3=15(个)

  师:同学们说得不错,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几个算式,你发现有什么特点?

  生:都是连加

  生1:加数相同。

  师:对每一题的加数都相同。2+2+2是几个2相加?

  生:3个2相加,(依次说出后几个算式。)

  师:请同学说一说20串灯笼的个数,怎么写算式?

  生动手写:3+3+3+3

  师:你觉得写起来怎么样?

  生:很麻烦。

  师:怎么就不麻烦了?

  生:用乘法。

  师:你真爱学习。这个内容我们在下节课里学。

  三、巩固练习

  1、出示图:生说,师判断

  2、出示图:师说题意,生填写,集体订正。

  四、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五、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

  乘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把教学重点放在了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上,引出多种不用的解决方法,然后着重认识几个几连加。引导学生充分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这样对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都是非常有益的。

二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4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科书P74-75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情境创设,让学生在观察、思考、推理的活动中,经历7的乘法口诀的整理过程。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经历7的乘法口诀的整理过程,并运用口诀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独立整理7的乘法口诀。

  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对7的乘法口诀的整理。一星期正好是7天,本设计通过创设情境,在体育用品商店中的几个同学的对话进行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借机引导学生回答问题,调动起学生主动的参与意识,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第二环节是师生互动、探索新知。先是让学生独立填写表格,并说出为什么填得这么快,特别是7个星期、8个星期、9个星期各有多少天的算法,让学生充分的`交流。然后根据所填表格的数据小组合作整理7的乘法口诀,学生很容易就能完成了。接下来是引导学生对口诀进行整理和记忆。为了帮助学生记忆,设计了对口令的游戏,使枯燥的记忆变成了有趣的数学活动。

  最后是7的乘法口诀的应用。通过看口诀写算式,解决实际问题和看算式编故事等多种形式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充分地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也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师:同学们,老师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那就是我们学校再过四个星期就要广播操比赛了,你们想参加吗?有谁知道2个星期有多少天?

  同学们,再过4个星期就是元旦了,你们高兴吗?有谁知道4个星期有多少天?

  2、知道了2(4)个星期是14(28)天,那3(5)个星期、4(6)个星期呢?算才最简便呢?如果学习了7的乘法口诀我们就能很快的算出来了。

  揭示课题:7的乘法口诀

  二、师生互动、探索新知

  1、填一填

  出示表格,师:仔细观察你发现这张表格向我们提出了什么问题?你能独立把这张表格填完吗?

  学生同桌交流后,独立完成表格的填写。

  师:同学们这么快就填写完了,而且完成得很好,说说你的窍门好吗?

  生:我按每次都加7算的。

  生:从1个星期到6个星期的填写,可以运用前面学过的乘法口诀来算,从7个星期到9个星期的填写,是按每次都加7算的。

  生:

  师:真棒!你们都有自己不同的解决方法,而且问题都解决得很好。那你们能根据自己填写的表格的数据,四人小组合作,编出7的乘法口诀吗?

  2、理一理

  (1) 学生四人小组合作进行7的乘法口诀的整理,写到小组记录单上。

  (2) 全班交流编写的7的乘法口诀。

  (3) (师在黑板上出示从学生编的口诀中整理出来的一张大的7,8并排的乘法口诀表。)师:你们仔细观察,发现7的乘法口诀中有哪些秘密?师:你们仔细观察,发现7的乘法口诀中有哪些秘密?

  3、记一记

  (1)口诀意义的理解

  师:(指口诀:六七四十二)谁知道这句口诀表示什么意思?

  生:六七四十二表示6个7相加是42,也表示7个6相加是42。

  师再指两个口诀让学生进行练习。

  (2)引导学生记住口诀,让学生交流如何记得又快又准的?

  (4) 对口令

  同桌进行如:四七二十八的对口令游戏。

  三、联系生活,巩固应用

  师:口诀记熟了吗?老师来考考你们行吗?

  1、抢答比赛

  如:7( )=( )

  2、解决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练一练的第3题,全班交流。

  3、编有趣的数学故事

  电脑显示:78

  师:同学们,这是一道普通的乘法算式,但它蕴藏着好多有趣的数学故事,你能看算式编出一个有趣的数学故事吗?比一比,谁编的故事最动听。

  四、情境交流、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

二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5

  一、教学目标

  1、在简单的猜测活动中感受不确定现象,初步体验有些事情的发生是不确定的,有些是确定的。

  2、会用一定可能或不可能等词汇描述生活中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在课堂学习中接触不确定现象,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全新的认识,必须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亲身感受,获得直观的体验。教学时,应重视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从有趣的猜测活动中感受不确定现象。教师应充分地给学生提供猜测、实验、探索、验证的时间,使学生在大量试验的基础上自己体会事件发生的确定与不确定性。

  三、学生分析

  我校是一所全州闻名的学校,环境优美,师资力量雄厚。教室里配备了电脑,为使用多媒体课件提供了条件,非常有利于低年级的教师创设生动的情境,开展丰富活泼的课堂教学活动。

  学生大部分来自于市区,经过一年的学习,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教学中我一直培养学生写数学日记,学生能把所学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了解周围的事物,从数学角度去发现、分析生活。我班学生比较喜欢体育运动,特别是足球,因此,我设计了一个有关足球的活动。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我的手里有一枚硬币,猜猜这枚硬币在我的左手还是右手?

  (学生进行猜测)

  师:有的同学认为在左手,有的同学认为在右手,在这种不能肯定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怎么说?

  生:可能在左手,也可能在右手。

  ( 评析 引入比较自然、合理。)

  师:你们瞧,硬币在老师的右手。

  (出示硬币)

  师:硬币有两个面,一个是正面,一个是反面,老师这样一抛(抛硬币),硬币落下后,结果会怎么样呢?让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抛硬币的游戏,好吗?

  ( 评析 刚提出问题没让学生进行猜测,就让学生做试验验证,没有引起学生的心理需要。可让学生猜测,再验证。)

  (板书:抛硬币)

  (二)实践验证,探索求知

  1.活动一:抛硬币。

  (请一学生抛硬币,其余学生做记录。)

  (评析这种游戏简单、易操作,应尽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体验。)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们的记录单,谁愿意告诉我硬币落下后的结果是什么?

  生:硬币落下后,可能是正面朝上,也可能是反面朝上。

  (板书:可能)

  师:就像大家说的那样,硬币落下时可能是正面朝上,也可能是反面朝上,这就是我们数学中的不确定现象。

  (评析此处若能就抛硬币深入展开,引出不可能一定更好,下面活动太多,没有层次有些杂乱。)

  师:为了表扬大家通过观察、思考发现了新知识,我们再来玩个游戏吧?

  2?活动二:摸球。

  (出示袋子)

  师:这里有1个袋子,我在里面放入3个红球、3个绿球。如果从袋子中任意摸出1个球,摸出的可能是什么颜色的球?请同学们来摸一摸。

  (小组合作摸球:小组长装球,记录员记录,其余同学摸球。)

  (各小组的记录员汇报摸球的情况。)

  师:从摸球游戏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们摸到的球,可能是红球,也可能是绿球。

  师:在盒子里能摸到黑球吗?为什么?

  生:不可能摸到黑球,因为我们没有装黑球。

  师:除了不可能摸到黑球,还有什么颜色的球不可能摸到?

  (板书:不可能。)

  师:老师有一种魔法,无论谁从这个袋子里摸出球,我都能猜到摸的球是什么颜色的,你们相信吗?

  生:不信。

  师:谁来摸摸看,注意观察,看谁最先发现老师的秘密。

  (学生摸,老师猜。)

  师:老师怎么猜得这么准?谁发现老师的秘密了?

  生:老师袋子里全是蓝球,所以摸出的一定是蓝球。

  (出示袋子里的球,板书:一定。)

  师:同学们真聪明,你们想不想也来试一试?

  生:想。

  师:请这三组的同学分别在袋子里装10个球,让老师不可能摸到红球;这三组的同学请你们也分别装10个球,但是要让老师一摸就摸到红球;这两组的同学请你们也装10个球让老师有可能摸到红球。装之前先商量一下,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最先装好。

  ( 评析 让学生在活动中反馈什么现象是不可能可能一定,有助于学生加强对确定不确定现象的'理解。)

  (三)实践应用

  1?活动一:结合生活经验,分析生活中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师:同学们通过抛硬币、摸球游戏发现,生活中有的事是可能发生的,有的事是不可能发生的,还有的事是一定会发生的,现在请同学们帮老师判断一下这几件事是可能、不可能、还是一定会发生的。

  (1)西瓜变桃子。

  (2)我们会长大。

  (3)明天会下雨。

  (4)人要喝水。

  师: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这样的事,你能举出事例吗?

  (学生举例)

  2?活动二:足球比赛。

  (课件播放:红队和蓝队举行了一场足球比赛,比赛中,红队和蓝队各踢进一个球,比分是1比1,整场比赛马上就要结束时,红队得到一个罚点球的机会,准备射门。射门后比赛就结束。)

  师:同学们,比赛马上就结束了,红队能踢进去吗?

  生:可能踢进去,也可能踢不进去,我希望他们能踢进去。

  师:如果红队踢进去了,比赛结果会怎样?

  生:红队一定取胜。

  师:如果红队踢不进去,比赛结果又会怎样?

  生:红队就不可能取得胜利。

  (四)课后小调查

  师:请同学们课后调查一下,在我们生活中还有什么事情是一定发生的,什么事情是可能发生的,什么事情是不可能发生的。把调查的结果记录在你们的数学日记中。

  四、教学反思

  1?把问题情境生活化。

  把问题情境生活化,就是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置身于生活问题情境中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抛硬币作为帮助人们作出两难选择时常用的方法在生活中运用很广,因此,从抛硬币这一生活现象引入,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和兴趣,使学生产生想弄清抛硬币背后存在的数学事实,从而自然而然地投入到抛硬币的探索中。

  2?以猜想实践验证为活动主线,让学生从亲身实践中体验事件的可能性。

  对数学的认识要从数学活动的亲身实践中去体验,教学中安排了抛硬币、摸球等游戏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学生通过猜想实践 验证来获得结论。活动中充分地给学生提供猜想、实践、探索、验证的时间,使学生亲身经历对不确定现象的探索过程,获得直观的体验,积累丰富的活动经验。

  3?组织游戏,激发兴趣。

  根据我班学生好动、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我安排了一系列富有情趣的游戏,进一步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4?结论要从实践中得出。

  第一次教学时,无论是抛硬币活动还是摸球活动,我都是让学生先猜一猜,再实际地抛一抛、摸一摸。我发现这样一来,结论实际是学生在猜的时候就得出了。因此,第二次教学时,我没有让学生猜,而是让学生直接实践,通过实践得出结论。

  5?活动的要求应由学生自己提出。

  在学生装球教师摸球的这一活动中,如果要求不是由教师提出而是由学生自己相互提出、相互摸球,教师仅作为活动的组织者来进行,效果可能会更好。

  五、案例点评

  本案例设计比较精巧。比如让学生自己装球,使教师摸到的一定是红(或有可能是红)球的活动,使学生在直观的活动中体验客观事件的不确定性。

  不足之处是活动较多,没有明显的层次。如在抛硬币时,只是让学生体验了可能性,接下来又换了一个活动,让学生进行摸球游戏。若是能就抛硬币深入展开,如提问硬币可不可能到天上去硬币一定会落到地面上吗?,让学生体验确定不确定现象,则效果就更好。或就摸球游戏深入展开都可,下面的游戏就可作为巩固练习。

二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6

  教学内容:

  人教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第3840页: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与实际操作中,感知角的基本特征。

  2、利用角的特征来发现角,画角,创造角。

  3、在小组合作中养成倾听的习惯,培养口头表达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上课前,将学生按作为分成5个小组,师在黑板右边写着:星级小组,及1、2、3、4、5字样。接着说明星级小组评比方法。

  上课

  师(拿出一个五角星):同学们,喜欢这个吗?

  生:喜欢。

  师:怎样的小朋友可以得到五角星呢?

  生:上课好,听得认真的

  生:举手积极

  师:为什么叫五角星呢?

  生:因为它有五个角。

  师:谁上来找找?

  生上台指五角星的五个角(点了一下角尖)。

  师:老师有个小小的问题要补充,刚才这个同学指得太快了,只指了个头,应该还有什么?

  生:边,2条边。

  师:谁再来指?

  生上台指(这次是将整个角捏住)。

  师:看老师怎么指。(指点、边)大家一起跟老师指。同桌2人互相指。

  生拿起桌上的五角星互相指角。

  师:张老师看大家指得都很好,每个小组加一个五角星,现在你们是几星级了?

  生:一星级。

  师:下面我们继续学习,拿出三角板,看看上面有几个角?互相指一指。(后补充:看谁指得好)

  师(指名一学生拿三角板上):大家看好了,看他指的是否和大家一样?

  生指。

  师:同意的给他鼓鼓掌。

  再指名一学生上台指。

  师:找一个你自己最喜欢的角,轻轻压它的头,有什么感觉?

  生1:痒痒的。

  生2:有点痛。

  生3:尖尖的。(板书:尖尖的)

  师:再压压边,有什么感觉?

  生1:滑。

  生2:温柔。(课堂上出现一阵笑声)

  生3:舒服。

  师:为什么会舒服?

  生:平平的。

  生:直直的。(板书:直直的)

  师:请大家在自己的身边找一找,哪些地方有角。

  生1:桌子上的角。

  师:请指出。

  生上台指桌面上的4个角。

  师:对,这张长长的桌子有4个角。

  生2:这个铅笔盒上有角。

  师(举铅笔盒):大家看看,这个头是(生:圆圆的),所以(不是角)。

  生3:书(用手指)。

  师:书本有4个角。

  生4:门。

  师:上来指一指。

  生指教室门上的角(4个)。

  师:大家找的很好,老师这儿有几张图,看谁能找出角,把它指出来。(课件出示剪刀图)

  生1指剪刀头。

  师:同意吗?(生不同意)谁来说说不同意的理由。

  生:有一条边是弯弯的,不能算。

  师:回答的很好,给第二小组加一个五角星。

  生2:指剪刀把上突出的部分。

  师:这个是角吗?

  生:不是。

  师:到底这个角藏在哪里呢?再仔细找找。

  生3:指剪刀张开部分。(课件显示找正确了)

  师:大家一起来做运动,描一描角。这个角找得好辛苦呀!下面来看这个(显示插一根吸管的可乐罐)。

  生指吸管上的角。

  师:你也找对了吗?对的给自己鼓励一下。

  师:看看钟面上的。出示第三幅图:一个钟面。

  生指分针和时针的夹角。

  师:很好,我们一下子就找到了三个角。现在我们把这些角的外衣脱掉,来仔细看看。(课件显示3个角)

  师指第一个角:这个点叫什么?

  生:起点。

  生:顶点。

  生:点。

  师:(板书顶点)这两条呢?

  生:边。(师板书:边)

  师:请同学们指这个角(第二个角)的顶点和2条边。

  生指。

  师指第三个角:看你指的是否和大家一样。

  师: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些是不是角,是的请露出你的笑脸,不是的用哭脸表示。

  逐个判断:1、两条边没连上的(离得较远);

  2、正确的;

  3、一边是曲线的。

  师:为什么不是?

  生:因为有一条边是圆圆的。

  4、两条边没连上的(离得较近);

  师:为什么不是?

  生:两条边没有连住。

  师:没有顶点了。

  5、正确的。(要求学生指出顶点和边)

  师:刚才大家表现得很好,每个小组再加一个五角星。现在是几星级了?还是二星级的别灰心,因为还有(生:机会)。

  师:这是老师画的一个角。大家也想画画吗》

  生画角。师提醒不要用波浪线画角,有的尺子的一条边是波浪线的。

  很快有学生画好了。

  师:画好的,再好一个。

  生继续画,有的还没画好,有的2个都画好了。

  师:画好的小朋友把漂亮的姿势摆出来,让老师一看就知道你已经画好了。

  师:谁愿意把你画的角展示给大家?

  生1上台展示:画了2个。

  师:你是怎么画的.?

  生1:先画一条边,再画一个点

  师插:叫什么?

  生:顶点。

  生1:再画一条边。

  师:我知道了,他是先画

  生2展示。

  师:你是怎么画的?

  生2:先画2条边,再画顶点。

  生3展示:画了2个三角形。有学生叹气。

  师:为什么?他画了2个三角形,其实他画了几个角呀?

  生:6个角。

  师问生3:你是不是描出来的?

  生3:是的。

  师:大家想不想知道老师是怎么画的?

  生:想。

  师边画边说:先画一个顶点,再画一条边有没有和老师一样画的?(有几个学生举手)大家用老师这样的方法再画一个角。

  生画,师提醒:角的嘴巴可以朝上,也可以朝左边。

  师:画角就到这儿。下面我们来做游戏。

  要求学生用信封里提供的材料做角,材料有:绳子,图钉,长方形小纸片,小棒。可以自由选择。

  生做角。

  师:做好后将你的角展示给同学看,你的角在哪里。

  有学生开始展示。

  师展示一学生的角(用纸片和图钉做的):你们看看,这个角会怎样?

  生:会变形。

  师:对,可以变形,它的嘴巴可以张大,也可以缩小。(边说边演示)

  有一个学生说象:剪刀。

  师:做好的可以展示给听课老师看看。

  师:我们今天学了什么?

  生:认识角。(师板书)

  评课意见:

  总体感觉:从这堂课的总体效果来说,我认为执教者已经树立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课堂很活跃,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一、学生的动:

  1、叶圣陶先生倡导的六大解放,新课程提出的让学生自主、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都是为了让学生动起来,在动的过程中学习数学,在动的过程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这堂课的很多地方正体现了这一点:从2次不同要求的指五角形的角,到感受三角板上的角,找身边的角,到后来画角、做角,学生动起来了,而且动的很充分,学的很充分,角的知识就这样在学生的动中被消化、吸收。

  2、课堂的动态生成。这堂课上得很精彩,因为有很多学生的回答是动态的,非预设的,反映了学生的真实想法。下面我说一处亮点:在教学角的各部分名称时,老师问学生:压边有什么感觉?第一个学生回答是:滑。第二个学生回答是:温柔。这时课堂上还出现一阵笑声。第三个学生回答的是:舒服。这三个回答虽然是学生的真实感受,但看似与正确答案无关。(当时我也很体上课教师担心:该如何引导)很快,老师的一句为什么会感到舒服?就轻易的得到了平平的、直直的的好答案。巧妙的引领,真实的体验,是那么的自然无痕,让听课的我也感到是那么的舒服!

  二、学生的笑

  整堂课感觉学生学得很开心,笑声阵阵,我认为主要原因又以下几个:

  1、体现了学生的自主。

  首先是教师珍视学生的回答,创设了良好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敢于说出不同的、真实的感受。如在讲角的概念时的那段精彩的引领。当学生的回答得到老师的肯定时,就有了开心的笑。

  2、知识不再是全靠教师的授给,而是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自主体验,不断得到的成功体验使学生对学习更有兴趣,更乐于学习,所以在课堂上,学生有了更多的成功的笑。

  3、教师观念转变了,对学生更尊重了,教师对于学生的表现更多的是肯定的评价、激励,好象没听到错、不好等话语,以前常说的失败,更多的被成功是成功之母所代替。这也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更增添了不少骄傲的笑声。

  4、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星级评比从上课开始就进行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用笑脸和哭脸展示学生的评价结果,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请学生用漂亮的姿势展示出来这些都让学生有了更多的笑。

  三、值得探讨的5个问题。

  1、教学目标的确定:数学教学的目标是从三个维度来确定的。张老师制定的第三个目标是:在小组合作中养成倾听的习惯,培养口头表达的能力。但实际在课堂中合作的成分并不大,学生交流的机会也挺少的。是否可以从此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学习数学方面去考虑。

  2、小组评价应有结果:虽然在黑板上已经展示了结果,但应在小结时对本次比赛进行总结、肯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更好的延伸,这也关系到评价的完整性。

  3、角的呈现方式应多样化。这堂课呈现的角基本上是朝右的,虽然在画角时,教师提到过可以朝上、朝左,但强调得不够,应该将角的形式多样化的呈现给学生。

  4、这张长长的桌子有4个角。书本有4个角。这两句话叙说不够妥当。课后的做一做1是这样描述的:说一说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角。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我们教师的教学语言也应注意科学性。

  5、活动角的展示可否再充分些。活动角展示时不少学生还在做角,是否可以等学生做完了再展示。老师说的那些活动角的认识也应该让展示的学生来说,从学生的表现来看,他们应该能说也能够说完整的,而且这是下节课角的认识的知识基础。

二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7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教材第10页“小熊购物”及“试一试”练习题。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小熊购物”的问题情境引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乘法,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的密切联系。

  3.能正确计算有关的两步试题。

  三、教学重点:

  掌握先乘法,后加减的运算顺序。

  四、教学准备:

  挂图,实物,课件。

  五、教学流程:

  (一)切入举偶

  1、出示课件,故事引入。

  今天是星期日,熊妈妈领着小熊贝贝去超市购物,超市里的东西可真多呀!小熊贝贝都看不过来,这也摸摸,那也碰碰,嘴里还一个颈地嘟囔:“妈妈,我想买这个。妈妈,我还想买那个……”最后,他们来到了超市的东南角。

  2、出示挂图,谈话引入。

  谁能用故事的形式说出这幅图的图意。

  (二)对话平台

  玩中学

  1、说一说。

  通过看图,获取信息,提出问题。

  (1)同学们,请你也仔细观察一下超市的东南角,看一看从图中你能获得什么信息?

  (让学生把自己所看到的.说出来,教师给予鼓励性的评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2)如果你是小顾客,你想买些什么东西呢?

  指名汇报。

  (3)如果只允许你买两种食品,每种食品数量不限,你又准备买些什么呢?

  指名汇报,根据学生汇报,教师可板书问题。

  (此问题的设计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做准备。学生上面所提出和解答的问题大多是本节课的知识点,学会后可让学生自己独立解决。自己提出问题再自己解答,学生回兴趣浓,积极性高。)

  2、算一算。

  在解决问题中掌握运算顺序。

  (1)仔细看图,说一说小熊买了什么食品?

  (2)那么小熊该付多少钱呢?请你来帮它算一算。

  学生独立解答后再小组交流汇报。

  (学生的解答可能回出现多种形式:有的列两个算式分步解答;有的把两个算式合在一起列综合算式解答。无论哪种形式,都必须让学生明确每一步求出的是什么。如果班中学生只有分步解答的,教师要启发学生将两个算式合在一起。教师可根据学生汇报把不同的三种形式进行板书。)

  (3)说一说有加法又有乘法,要先算什么?

  (通过学生自己探索,得出运算的规律,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4)教师介绍脱式计算的格式及方法。

  (脱式计算的格式及运算顺序是本课难点,教师在此处要多加强调,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使他们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逐步提高计算能力。)

  学中做

  1、做一做。

  (1)大家真聪明。你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黑板上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吗?

  任选一题,做一做。

  (2)指名汇报。

  (用所学知识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学生积极性高,兴趣浓。)

  2、想一想,议一议。

  通过小组探究,进一步掌握运算顺序。

  熊妈妈有20元钱,买3包饼干应找回多少钱?

  (1)试着做一做。

  (2)小组议一议。

  (完全放手,给学生自学的空间,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解决这个问题。本题既可以用两个算式解答,也可以合并成一个算式解答)

  (3)说一说。

  结合刚才的练习,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引导学生根据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既有减法又有乘法的情况下,先算乘法,再算减法。)

  3、试一试

  (1)如果用20元钱买3瓶饮料,应朝晖多少钱?

  (2)如果用50元钱买7包花生,应找回多少钱?

  (通过试一试的练习,进一步巩固含有乘减的运算顺序。)

  做中得

  1、综合练习。

  (1)完成试一试的第(1)题。

  先认真观察,然后说说图意,最后列式计算。

  (2)完成试一试的第(2)题。

  先说一说运算顺序,然后再计算。

  (3)完成做一做的第(3)题。

  (这是一题思考题,让学生根据“小熊购物”的情境叙述算式的意思。例如30—4×5可以这样叙述:小熊有30元钱,买4袋糖果应找回多少钱?教学中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创设情境,再根据情境叙述算式的意图。)

  2、全课总结。

  提问:计算乘加、乘减两步式题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二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8

  教学内容: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30-31页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2. 借助乘法的意义编制乘法口诀。

  3. 培养社会人文意识。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乘法口诀的归纳方法。

  教学难点:

  熟记乘法口诀。

  教具:

  挂图、口诀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松鼠在松树林里采了一大筐松果,你能帮他们数一数吗?

  二、教学新课。

  1. 数松果(出示松鼠数松果图)哪位同学能帮小松鼠数一数?

  根据同学口述:每堆有5个松果,在表格中板书。

  堆数 1 松果的个数 5 那么两堆松果呢?

  你是怎么算的?

  你们能继续将这个表格填完吗?同桌两个同学互相说一说。

  汇报,填表。

  从这张表格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2. 5的乘法口诀的编写

  你能把松果的个数用乘法算式计算出来吗?

  板书:1个5是5,1×5=5或5×1=5。

  2个5是10,2×5=10或5×2=10。

  接下去写,你们会吗?请你们在本子上接着往下写,指名板演。

  集体订正。

  齐读所写的算式。

  有谁知道10×4的积是多少?独立计算,小组交流。

  根据这些乘法算式,你还能算哪些乘法题?

  大家所说的这些算式都是根据黑板上这9个算式推算出来的,让我们再来观察一下这些算式,它们都含有一个乘数5,为了方便我们应用,我们将这些算式改编成一句句的口诀,我来说一句:一五得五。

  你能试着说下去吗?小组说一说并分组把它写出来。

  强调几个编写要注意的问题。

  齐读5的乘法口诀。

  给3分钟记忆口诀。

  你是怎样记口诀的?有什么好的方法?

  3. 寻找生活中5的乘法口诀

  生活中和5的'乘法口诀有关系的事情还有很多,老师把它们编成儿歌,你们想听吗?

  一个小组5个人,两个小组10个人,三个小组15个人,四个小组20个人……

  你还能编出其它的儿歌吗?

  三、巩固练习。

  请你用今天所学的口诀,解决问题。

  1. 5的乘法口诀口算题。

  2. 填一填:P11第3题。

  3. P11第4题。

  四、全课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读、背有关5的乘法口诀。

  板书设计:

  数松果 1×5=5,一五得五, 2×5=10,二五一十 3×5=15,三五十五, 4×5=20,四五二十 5×5=25,五五二十五, 5×6=30,五六三十 5×7=35,五七三十五, 5×8=40,五八四十 5×9=45,五九四十五 教学反思:

二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9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活动体验到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不一样,并且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

  2. 知道哪是物体的正面,哪是物体的侧面和上面,能正确辨认从上面、侧面、背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3. 发展空间观念、合作意识和初步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

  能结合具体事物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形状。

  教学难点:

  体验从不同角度看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并且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

  教具准备:

  长方体、正方体几何模型各一个;各种几何形体的实物。

  学具准备:

  小长方体、正方体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第三单元(板书:引导学生读一读)

  同学们可能会猜想:老师叫我们看什么呢?(让学生猜一猜,激起兴趣。)

  老师坐在小板凳上,分别请三位学生站在老师的正面、侧面和高处拍照。

  在电脑上展示刚才拍的照片。

  生:这些都是老师吗?为什么不一样呢?

  师:同学们天天都在学校学习,肯定都离不开自己面前的课桌,老师也离不开讲台。今天,老师就请同学们来观察这张讲台,看一看从不同角度观察这张讲台能不能看到不同的形状。

  小结:刚才我们用相机当成自己的眼睛让同学们发现在不同的位置进行观察,所看到的画面是不一样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看一看。

  二、观察、交流(实践活动)

  以小组为单位,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讲台。

  (1)师: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每人选择一个位置来观察这张讲台,然后互相说说

  观察到的形状是什么样子的,然后再交换位置观察、交流。想一想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2)学生活动。

  注意:老师应该引导学生有序的观察。如,可以先引导某个小组的学生站在一个角度观察,再帮助他们调换位置,使其他小组的成员知道观察的方法。

  (3)汇报交流。

  师:刚才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了讲台。现在请同学们来说一说,你看到的讲台是什

  么样子的?

  生:我站在左侧面,看到了桌子的上面和这里(指了指侧面)

  师:哦。看到了两个面,这是左面。

  生:我站在讲台的前面,也看到了两个面,是上面和前面。(让学生指一指)

  生:我观察到的讲台的形状和某某同学是一样的,只不过我是站在这边(指了指右侧面)

  师: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还有哪位同学是怎样观察的?

  (学生可以从一个角看到三个面,或者趴在上面看到一个面,又或者在每个面前蹲下来,看到一个面。)

  总结: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已经发现,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看到的面的个数也是不一样的,每个位置最多能看到三个面。

  三、巩固练习。

  1. 出示课本的观察讲台图。

  2. 说一说图上的三个人可能分别看到讲台的哪几个面?

  3. 想一想,说一说。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图中的三个人可能分别看到讲台的哪几面?

  生:我先说图上的老师。我认为老师可能看到讲台的上面和前面。

  生:我不同意。我觉得老师很高,他只能看到上面。

  生:笑笑看到桌子的上面和她前面的一面。(左面)

  生:淘气是站在右角边,他可能看到上面、前面和右面三个面。

  师:为什么?

  生:我刚才在观察物体时体会到的。如果不是站在桌子的一个面的正前方看,而是站在桌子斜的方向,就能看到三个面。

  小结:通过上述验证活动引导学生发现站在一个固定的位置观察长方体,一次最多能看到三个面。

  4. 连一连

  (1)按照刚才讨论的结果,让学生连书上的图。

  (2)交流。(让学生说说哪幅图是谁看到的。)

  四、认一认

  1. 自己看书,认识长方体的上、侧、正面。

  2. 交流、体会长方体的上、侧、正面。

  (1)教师拿出一个长方体,分别指着上、侧、正面,让学生说说是哪个面?同时板书。

  (2)再将一个长方体不停地变换着摆,每次都让学生指出上、侧、正面,从而加深理

  解:一般朝上的那个面叫上面,对着观察者的那面是正面,两侧的面称侧面,最后让学

  生自己说说,只要意思说对即可。

  (3)拿出不同的长方体,让学生说说它们的上、侧、正面。

  (4)拿出一些长方体形状的实物,让学生指着说说它们上、侧、正面在哪里?

  小结:通常我们把长方体或正方体朝上的一面称为上面;面对自己的那一面称为正面;两侧的面称为侧面。

  五、完成练一练

  1. 第一题。

  (1)引导学生审题,独立完成,同桌交流。

  (2)反馈:说一说你的同桌对了没有,如果错了帮他纠正过来。

  2. 口算

  学生独立计算,小组交流反馈。

  3. 连一连,说一说。

  4. 观察一个物体,小组内说说他们的上、侧、正面各是什么样的?

  六、全课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七、作业

  回家观察一个物体向家长说出你看到的面。

二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10

  教学内容:

  上海市九年义务教育课本小学数学新教材二年级第一学期P54

  教学目标:

  1、熟练3、6、9的乘法口诀。

  2、通过自主探究得出3、6、9的乘法之间的关系。

  3、培养学生类比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探究3、6、9的乘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探究6、9的乘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1. 填表

  2. 复习2、4、8的乘法之间的关系

  板书:4的倍数一定是2的倍数

  8的倍数一定是2的倍数

  8的倍数一定是4的'倍数

  3. 猜测3、6、9的乘法之间的关系(出示课题)

  预设:6的倍数一定是3的倍数。

  9的倍数一定是3的倍数。

  9的倍数一定是6的倍数。

  二、探究新知

  (一)探究两两之间的关系

  1. 3与6的乘法之间的关系

  (1)拼一拼,验证猜想

  6的1倍=3的2倍

  6的2倍=3的4倍

  6的3倍=3的6倍

  结论:6的倍数一定是3的倍数。

  (2)数射线

  师:3的倍数一定是6的倍数吗?(出示数射线)

  2. 3与9的乘法之间的关系

  (1)验证猜想

  板书:9的1倍=3的3倍

  9的2倍=3的6倍

  9的3倍=3的9倍

  结论:9的倍数就一定是3的倍数。

  (2)数射线

  师:3的倍数一定是9的倍数吗?(出示数射线)

  3. 6与9的乘法之间的关系 (1)拼一拼,验证猜想

  板书:9的2倍=6的3倍

  9的4倍=6的6倍

  9的6倍=6的9倍

  结论:9的双数倍一定是6的倍数。

  (三)探究三者之间的关系

  1. 数射线

  共同的积:18、36 猜想下一个共同的积。

  2. 表格

  (1)第一次出示

  再次验证3、6、9的乘法之间的关系

  预设:6打勾的地方3一定打勾,3打勾的地方6不一定打勾。

  (2)第二次出示

  结论:9的双数倍是3、6、9的乘法共同的积

  (3)第三次出示

  验证36、54等都是3、6、9的乘法共同的积

  三、练习巩固

  1.书本第54页的练一练。

  30=()6 30=()3

  隐藏积,出示算式

  ()6 =()3

  2. 媒体出示

  ()3 = ()9

  ()6=()9

  四、总结

二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11

  教学目标:

  1. 学会正确迅速地运用6~9的乘法口诀求商,初步知道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2.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以及归纳、迁移、类推的能力。

  3. 能结合具体的情境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及解决问题,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在美丽的.动物乐园,长颈鹿正在跟小动物们开会。

  长颈鹿说:春天到了,大地开始复苏,南方的小鸟又回来了,我要为他们准备几间房子。

  小猴子说:我们也参加盖房子的劳动。长颈鹿伯伯,飞回来多少只小鸟?几只小鸟住一间房呀?

  二、讨论计算方法(独立尝试)

  观察画面上飞来了多少只小鸟?如果每间房子住6只小鸟,需要准备几间房子?

  三、体验乘、除法的关系

  1. 动物乐园飞来了一些小鸟,如果每间房子住6只小鸟,有7间房子可以住多少只小鸟?

  怎样列式计算?用哪句乘法口诀?

  生:67=42(只) 六七四十二

  2. 动物乐园飞来42只小鸟,每6只鸟住一间房子,需要准备几间房子?

  动物乐园飞来42只小鸟,平均住在7间房子里,每间房子住多少只小鸟?

  观察以上三题,说说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正确迅速地进行除法口算的关键是什么?

  四、变式练习

  如果来了48只小鸟,长颈鹿需要准备几栋房子?

  五、巩固练习

  完成书上练一练的题目。

二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12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了解用乘法口诀想商的思路,初步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2、培养学生联想推理的能力。

  3、联系实际,对学生渗透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经历探索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同学们,你们看,这是我们班的小画家白宗岳和宋润杰画的画。

  这幅画的是猴妈妈,这幅画的是一只可爱的小猴子。它们之间发生了一个小故事:在美丽的花果山上,由于猴妈妈突出的表现,得到了猴王的表扬,并奖给猴妈妈12个又大又肥的鲜桃。

  同学们,请你猜一猜,猴妈妈是怎样处理这些鲜桃的?说说你的理由。

  (评析:让学生去猜一猜,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猜测猴妈妈可能要把这些桃平均分给小猴吃,从而巩固了“平均分”的概念。)

  二、新课

  1、教师:猴妈妈是这样想的:我有12个桃,每个孩子分4个,正好分完。

  请你算一算,猴妈妈有几个孩子?

  学生思考后发言。用以前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以下4种算法

  学生1:12÷4=3

  学生2:3×4=12

  学生3:12-4-4-4=0

  学生4:4+4+4=12

  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计算,让其他的学生能听懂,并做出简单的评价。

  教师:这几种算法,你最喜欢哪种?说说理由。

  教师:试试看,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卡片上的题目,验证一下哪种方法比较简便!

  出示卡片:10÷2=

  15÷3=

  16÷4=

  20÷5=

  ……

  教师:通过刚才的计算,你想说什么?

  (评析: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一算猴妈妈有几个孩子,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新知识的学习,开阔了学生的思维。对于学生的多种算法,力争从多方面进行评价,注重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认真倾听的良好习惯,而通过验证活动,则让学生自己本能地体会到用乘法口诀求商比较简便。)

  2、 教师:刚才我们已经算出了猴妈妈有3个孩子,猴妈妈也可以这样分:把这些桃平均分给3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几个?

  学生列出:12÷3=4

  说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是怎样算出来的。

  (评析:这一环节过度自然,既复习了除法的含义,又体会了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简便。)

  3、教师:猴妈妈正想把这些桃平均分给它的3个孩子,有1只小猴提出了不同的意见。

  你猜,它提出了什么意见?应该怎样分?

  引导学生知道,有好东西时不要自己独用,要想着妈妈,想着别人。

  列出算式:12÷4=3

  说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它与刚才写出的12÷4=3有什么不同?

  (评析:设计“小猴提出不同意见”这一环节,对学生渗透关爱父母、关爱他人的思想感情,提高数学课的人情味,同时深化对除法意义的认识。)

  4、课堂小结:谈谈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教师:计算除法时,要看除数和哪个数相乘得被除数,就用哪句乘法口诀求商。

  三、巩固练习

  1、你能很快地算出来吗?

  15÷5= 20÷4= 25÷5=

  18÷3= 30÷5=

  出示一组口算题,让学生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算法计算,抽几道题让学生说说是用哪句乘法口诀求商。

  特别地说一说像5÷5= 、1÷1=这样的算式是怎样求商的?

  2、你知道这句乘法口诀可以算几个除法算式吗?

  三六十八

  四五二十

  五五二十五

  ……

  出示乘法口诀,让学生说出除法算式,特别要注意像“五五二十五”这样的乘法口诀。

  3、自编5道除法式题,并用乘法口诀算出来。

  小组交流。注意学生出现的问题,如:20÷2= 引导学生用除法的意义来解答。

  4、课本练习题。

  四、 课后小结。

  (评析:本课的练习设计巧妙,层次感强,循序渐进,步步深入,既需要独立思考,又体现了小组合作的作用,使学生在练习活动中巩固了基础知识,分散了教学难点,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13

  教学内容:

  本册教科书第29页例1、例2,练习八第1~3题。

  教学目的:

  使同学认识新的计数单位百和千。初步理解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借助计数器掌握三位数的数法,并在数数中加深对“十进关系”的理解。

  教具准备:

  按教科书第29页例1所示方块图制成实物或图形,并自制若干计数器供同学使用。

  教学过程:

  1.复习

  (1)观察下列两组数,先回答是怎么数的,再接着后面数出5个数来。

  ①73,74,75,76,____,____,____,____,____。

  ②19,29,39,49,____,____,____,____,____。

  (2)99是几位数?再添上一个是多少,它是几位数呢?

  2.导入新课

  怎样数一百以后的三位数,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三位数的数法(板书课题)。

  3.新课

  (1)教学例1。

  先出示一个小木块,要求同学随着教师的小木块的逐个出示,一个一个地进行数数。当数到10时提问:

  “十里面有几个一?多少个一是十?”

  教师把十个小木块换成一个由同样多木块排成的木条。

  提问:“能不能十个十个地数数?”

  随着木条的逐个出示,同学一十、二十……地数数。数到九十时提问:“它加上一个十是多少?”

  “一百里面有几个十?多少个十是一百?”

  教师把10个小木条换成由100个小木块排成的一层木块,然后说明,刚才数数是一个一个地数和十个十个地数,一和十是已经学过的计数单位,今后数一些较大的数,还可以一百一百地数,用红笔在“十、一”左边板书“百”。

  教师把木块一层一层地出示,同学一百、二百……地数数。数的过程中教师提问:

  “刚才数了几个一百,是多少?”

  “再添上一个一百是几百?”

  当数到九百时问:

  “九百里有几个一百?”

  “再添上一层,就是几个一百?是多少呢?”

  多让一些同学说一说。教师用红笔在“百”的左边板书“千”,并重述九百再添上一个百就是10个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出示“10个一百是一千”的结语,让同学齐读一遍。

  教师说明,百和千是我们新认识的计数单位,它们是互相紧挨着的邻居,所以又称它们是相邻的计数单位。(板书:相邻)

  让同学看教科书第29页例1的插图,要求联想刚才一个一个、十个十个、一百一百地数数过程,回答:

  “十里面有几个一?十和一是什么关系?”(10个一是十,我们就说十和一是十进关系。)

  “一百里面有几个十?百和十是什么关系?”

  “那么千和百之间是不是也是十进关系?为什么?”

  随着同学的回答,教师在每两个相邻的计数单位之间板书:10

  (即 千 百 十 一)

  / / /

  10 10 10

  问:“谁能用一句话说一说每两个相邻计数单位之间是什么关系?”

  在同学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表述这个关系,再让同学复述。

  教师稍加小结:一、十、百、千都是计数单位,它们每两个相邻计数单位之间都是十进关系。今后可以根据需要,用不同的计数单位来数数。

  (2)教学例2。

  ①出示计数器,让同学说一说每一档所表示的数位名称,要求从右至左按顺序回答。着重认清千在右起第几位,它和哪一位相邻。让同学在自身的计数器上找出千位。教师在千位上拨珠,让同学回答其表示实际的数是多少。

  ②教学例2的(1)。

  出示例2的(1),从一百起,一个一个地数到一百二十。

  教师结合计数器的演示,边拨珠边数数,一百零一,一百零二……拨珠过程要清楚,动作要慢一些。当数到一百零九时问:

  “再加上一个珠子,个位上就有几个一?”

  “10个一是多少,这时应该怎样拨珠?”

  “看一看各个数位上的数是怎样变化的,所以接下去要数多少?”

  接下去数到一百二十(教法同上)。每个同学再拨珠数一遍。要求数数和拨珠速度一致,一开始可以数得慢一些。教师巡视,和时给同学协助。数完的同学可以和教科书第29页例2的(1)图对照一下。

  ③教学例2的(2)。

  出示例2的(2),从一百九十八起,一个一个地数,数到二百零六。

  让同学在自身的计数器上拨一百九十八。教师先拨珠并让同学数数。数到一百九十九时,问:

  “个位上再加一个珠子,九十九后面就是多少?应该怎样拨珠?这时计数器各个数位上的数出现了怎样的变化?一百九十九后面的数应该怎样数?”

  多让几个同学上前面拨珠演示,并数出后面的.一个数。

  “谁能说一说为什么是数二百而不是一百,不是向百位进一吗?”

  再继续数到二百零六。

  让同学再拨珠数一遍。教师巡视。

  教学完例2后,教师提问:“一百九十九加一是二百。那么二百九十九再加上一是几百?三百九十九再加上一是多少?……”

  4.巩固练习

  做教科书第30页“做一做”中的题目,练习八中的第1~3题。

  (1)“做一做”中的题。同学独立拨珠数数后,可以通过提问了解同学数数情况。例如:

  “二百九十九后面一个数应该怎样数?”

  “和四百相邻的两个数是多少?”等等。

  也可以让同学判断数数中发生的问题,以便加深认识,例如:

  “接着九百八十九后面的数是九百九十九,对不对?”等等。

  对于数数掌握较好的同学可以进一步提问。例如:

  “谁能不用计数器,任选一题给大家数一下?遇到有困难时,仍可以请计数器帮助。”

  (2)做练习八中的第2题。指名让同学说一说。

  (3)数数接力竞赛。要求按横排数数,每排人数相等,可以拨计数器数。

  竞赛开始,教师先在自身的计数器上拨一个三位数,每横排第一个同学立即小声地数出它后面的六个数来,并将数的第六个数拨在计数器上;下一位同学看清前一位同学计数器上的数再接着数出六个数……直至最后一个同学在计数器上拨出他数的最后一个数。数得正确且快的一排获胜。教师可以根据每个同学拨在计数器上的数,找出数数中存在的问题,和时协助解决。

  5.作业

  练习八第1题(口头练习)。

二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14

  学习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观察物体”第一课时(第67、70页内容)。

  学习目标

  1.知道在不同的位置上,观察到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2.通过学学生活动,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背面观察到的物体。

  3.培养学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学习、互动。

  学习重难点:使学学生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教、学具准备:学学生喜欢的玩具、小黑板等。

  学习过程

  一、用学学生喜爱的游戏入手,创设情境

  1。 播放有多种动物叫声的vcd,请学学生猜一猜都有动物(如孔雀、恐龙、狮子等),同时问:“你是怎样猜出这些可爱的动物的?”(学学生回答说是根据动物的声音。)

  2。 出示几张动物卡片,遮住动物的一部分,又请学学生是什么动物?

  3。 根据学学生的回答,逐步撤掉遮住动物的纸片,问学学生是怎样猜出来的?

  4。 学生:我看见大象的长鼻子;我看见老鼠的尾巴;我看见骆驼的驼峰……

  老师:你们看见了动物的不同形状,有正面的、侧面的、后面的。那今天我们就玩一玩,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你看到了什么?(出示课题)

  二、引导探索,体验不同位置观察到的不同的物体形状

  1。 老师:请同学拿出汽车玩具放在桌面上,小组内的同学互相玩耍,并说出自己在座位上所看到的汽车的形状。

  小组汇报:看到的是什么形状?

  ××学生:我看到的是它的车门和车轮;我看到的是它的车灯;我看到的是它的.车尾。

  2。 画学学生看到的汽车形状。老师:咱们来一个画画比赛,看谁能把自己看到汽车的形状简单而又比较准确的画出来。(小组活动)

  3。 展示图画。请每组小组长把本组的画收集到一起,并贴在黑板上。

  老师:请小朋友来介绍自己的画,讲讲画出来的形状是在什么位置看到的?为什么汽车有这么多不同形状?

  学生:因为我是从侧面看的;因为我是从正面看的;因为我是从后面看的……

  老师:原来站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汽车形状也不同。

  4。 老师:请学学生交换位置,再观察,说说自己在座位上所看到的汽车的形状。

  ××学生:我看到的是它的车门和车轮;我看到的是它的车灯;我看到的是它的车尾。(让学学生回原位。)

  5。 请学学生拿出自己喜爱的玩具(每组一个)放在桌上,坐在现在的位置上观察玩具的形状并把它画出来。(全班交流,介绍画出来的形状是在什么位置上看到的。)

  三、应用拓展

  1.找朋友。请小组每一个成员将自己的数学书合在一起,摆放在桌上,再请每一个同学从自己所在的位置介绍看到书的形状。老师同时出示图片请学学生判断。

  2.连线游戏。教科书第70页第一题,请学学生仔细观察从不同的位置所看到的汽车形状。

  四、小结评价

  我们的学生活中有许许多多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出示卡片)所以在我们的眼睛里世界是多姿多彩的,而这里面有我们许多数学的知识。因此我们更应该热爱我们的学生活。

二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15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新课标二年级数学上册第76页例2,例3,“做一做”及练习十七第1、4题,倍的认识教案。

  【教学目标】

  1、经历“倍”的概念的初步形成过程,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

  3、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推理能力及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经历“倍”的概念初步形成过程,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

  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课件。

  师:今天的数学课,老师要介绍一位新朋友给同学们认识,它就是小狗菲菲,小学数学教案《倍的认识教案》这节课,我们的新朋友菲菲将和同学们一起学习数学知识,同学们原意吗?

  2、学生活动。

  师:上课前,老师请一些同学上来。

  师叫3名女同学站在第一排,再叫6名男同学站在第二排(3个3个地站在一起)。

  师:第一排有几个女同学?(3个)第二排有几个3?(2个3)

  生回答后,师引出课题:像这种情况,我们就说男同学是女同学的2倍。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道,学习“倍”的认识。(板书课题)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初步形成“倍”的.概念。(教学例2)

  菲菲有三个好朋友,他们正在用小棒摆正方形,下面我们来看看他们摆的情况,用了多少根小棒。(课件演示例2中第一个小朋友,摆了一个正方形)

  学生观察。你知道了什么?

  生:摆了一个正方形用了4根小棒。

  4根小棒还可以说是几个?

  生:一个4根。

  下面我们来看看另外两个小朋友,他们摆图形的时候用了几个几根。

  出示例2中另外两个小朋友摆的两个和三个正方形。

  学生观察。

  学生说自己的发现。

  引导学生得出:2个4根,3个4根

  (板书:2个4根,3个4根)

  揭示倍的含义,指出第三个学生摆的小棒说:第三个同学摆了3个4根,3个4根也可以说成4的3倍。

  让学生反复说几遍。

  (2)巩固“倍”的概念。

  判断第二行是第一行的几倍?生解答时,师要求学生说出想的过程。

  (3)教学例3。

  ①出示例3,问:同学们会摆吗?下面,同学们自己动手摆摆看。

  ②要求第二行有几个图片,应怎样列式?为什么?

  ③小结:要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也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三、拓展延伸,巩固深化。

  1、拍手游戏。

  师拍表示一倍的次数,生按要求有节奏地拍表示几倍的次数。

  2、76页“做一做”。

  3、78页第1题。

  四、全课小结。

  同学们,今天你们有什么收获呢?

【二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02-06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1-09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2-08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30

二年级上册数学练习课教案11-18

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15篇02-17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1-14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4-22

二年级上册数学练习四教案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