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教案大全>《《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时间:2023-01-23 15:04:31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15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15篇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1

  【教学目标】

  1、认识除弊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2、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和其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

  3、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4、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中对文章的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的领悟

  2、本文记述了邹忌以自身的生活感受为喻,讽劝齐王纳谏除蔽的故事。如何较全面、正确地认识邹忌这个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1、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课时布置】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绩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资料导读

  1、《战国策》的资料:

  《战国策》由于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末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2、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

  3、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地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三、引导同学朗读课文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昳(yì)丽 朝(zhāo)服衣冠(guān) 窥(kuī)镜 期(jī)年

  朝(cháo)于齐 间(jiàn)进

  2、再读课文,理解词句:

  ⑴ 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邹忌讽齐王纳谏

  (讽:用委婉的语言暗示、劝告或指责。谏:臣子向国君提出的意见。)

  能谤讥于市朝

  (公开指出。谤,公开地指责,没有贬义;讥,微言讽刺。注意区别:诽,背后里议论、嘀咕)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指责)

  上书谏寡人者(信函,亦泛指文书、文件。这里指奏章)

  期年之后(期,一周年叫期年;一整月叫期月)

  ⑵ 词类活用:

  朝服衣冠

  (朝,名词作状语;服,名词作动词)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名词作状语)

  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使动用法)

  ⑶ 一词多义:

  修:

  ① 乃重修岳阳楼(兴建,建造)

  ② 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整治)

  ③ 邹忌修八尺有余(长,高)

  朝:

  ①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朝拜

  ② 于是入朝见威王《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朝廷

  ③ 朝服衣冠《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早晨(zhāo)

  孰:

  ① 我与城北徐公孰美代词,谁

  ②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同“熟”,仔细。

  诚:

  ①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的确)

  ②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确实、的确

  ⑷ 古今异义:

  今齐地方千里(古义,土地方圆;今义,地点。)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古义,国君旁边的近臣;今义,方位名词。)

  明日,徐公来。(古义,第二天;今义,今天的下一天。)

  四、安排作业

  1、掌握本节课的要点。

  2、参照课后练习整体理解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整体感知

  1、本文的题眼是什么?它有什么内涵?

  “讽”,即婉言规劝之意。

  2、邹忌讽齐王纳谏的原因是什么呢?

  “王之蔽甚矣!”

  3、邹忌讽谏齐王的方式是什么?

  邹忌善“讽”,表示在以自已切身感受来设喻,巧妙地讽喻齐王。

  4、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见威王,并没有单刀直入地向威王进谏,而是先讲自身的切身体会,他先叙述了妻、妾、客蒙蔽自身的原因,然后从自身的生活小事推动而至于治国大事,说明齐王处于最有权势的地位,因而所受的蒙蔽自身的原因,然后从自身的生活小事推而至于治国大事,说明齐王处于最有权势的地位,因而所受的蒙蔽也最深。这里,没有对威王的公开批评,而是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威王看到自身受蒙蔽的严重性,使他懂得纳谏的重要性。而且以自身的亲受经历为依据,推己和人,具有强烈的说服效果。语言委婉、含蓄、娓娓动听,使人易于接受。

  5、讽谏的结果如何?

  齐威王接受了谏言,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尔“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三、课堂小结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只有广开言路,修明政治,才干使国家强盛起来。

  四、安排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预习《愚公移山》。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2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给领导提意见,古往今来,都要冒很大的风险。历史上偏偏就有人不但屡次给领导提了意见,而且屡次被领导赏识,建议得以实施,又产生了奇效,其人其事也在历史上传为美谈。邹忌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是战国时齐国的谋臣,曾万事恒公、威王、宣王三朝,多谋善谏。一次,威王弹琴,邹忌进门就说琴弹得好。威王认为他未仔细听,是在说谎。邹忌说,琴声宽和像君主,清廉像章宰辅,舒缓像政令,谐调畅适像四时。威王听了,知道他在说治理国家的道理,极为赞赏,就拜他为相。课文所讲的是在这之后的另一个故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战国策》。

  能力目标

  1.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德育目标

  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理读课文,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现象。

  教学难点

  反复诵读,体会邹忌进谏的技巧。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用以读带讲的方式,使学生在自读、齐读、默读等各种形式的.朗读中感知课文,理解课文。

  2.讨论点拨法 教学过程中,从不同角度多设疑,巧设疑,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语设计

  唐朝名臣魏征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正是唐太宗的一面镜子,他敢触龙颜,一针见血地指出皇帝的过失;唐太宗纳谏如流,及时改正自己地错误。圣君、贤臣,使唐王朝的政治稳定,国泰民安。战国时期的邹忌也是齐威王的一面镜子,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资料助读

  1.《战国策》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的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最初有《国策》《国事》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

  2.邹忌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

  3.齐威王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工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录音,学生边听边在生字、多音字、通假字下作记号。听毕,借助注释、词典自行理解。

  2.译读课文,理解文意。

  学生自渎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如有疑难问题,同桌之间讨论解决。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教师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多媒体显示:

  (1)读准字音。

  帙丽 朝服 衣冠 窥镜

  期年 朝于齐 间进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朝服衣冠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闻寡人之耳者

  今齐地方千里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邹忌讽齐王纳谏 能谤讥于市朝

  (3)翻译下列句子。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忌不自信。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王之蔽甚矣。

  学生逐题完成,并全班交流。

  确:(1)yì zhāo guān kuī j cháo jiàn

  学生逐题完成,并全班交流。

  确:(1)yì zhāo guān kuī j cháo jiàn

  (2) 朝:名词作状语,在早晨。

  美:以……为美,形容词用作动词。

  面:当面,名词作状语。

  闻:使……闻。

  地方:土地方圆。

  左右:国君旁边的近臣。

  讽:委婉劝说。[来源:学,科,网]

  谤讥:公开指责。

  (3) 我同城北徐公比,哪个更美?(把握 “……孰与……”的句式)

  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把握宾语前置)

  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敌国。

  大 王您受蒙蔽很深啦!

  3、三读课文:理清结构层次

  明确:第一段:进谏的依据。邹忌与徐公比美,发觉受蒙蔽,从中体味出国君不易听到直言的道理,并决定“入朝见威王”。

  第二段:进谏的内容。邹忌以自己受蒙蔽之事讽谕齐王,用自己的切身体会,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威王省悟到纳谏的必要性。

  第三段:纳谏的举措及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3

  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巧妙的论辩能力

  2、认识纳谏除弊在今天的现实意义

  重点

  难点

  教法

  1、体会文章的说理方法和劝谏技巧

  2、归纳相关知识点

  一、品读课文,品味赏析。

  学习文言文不能仅停留于浅层次的字、词、句的'理解上,还要进一步品味语言的感情、韵味,分析人物形象,赏析行文技巧,领悟所含哲理。

  本文可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品味赏析:

  1、邹忌是由一件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这件家庭琐事是什么?

  明确: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

  2、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的语气有差别。有何不同?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情色彩。

  明确: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的赞美,口气易毋庸置疑。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讨好,口气有点勉强。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感情色彩是礼貌、尊重,口气有点客气。(可让三位同学分角色表演。)

  3、面对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

  明确:面对赞美,邹忌并未得意忘形。“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可见邹忌很有自知之明。

  4、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正如《古文观止》编者评价:“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详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

  5、讽谏的结果如何?

  明确:齐威王接受了谏言,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尔“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二、归纳整理:

  (一)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朝,名词作状语)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名词作状语)

  4、闻寡人之耳者(闻,动词使动用法)

  (二)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土地方圆)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国君旁边的近臣)

  3、邹忌讽齐王纳谏。 (委婉劝说)

  4、能谤讥于市朝(公开指出)

  (三)句式

  1、忌不自信(宾语前置)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介词结构后置句)

  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4、王之蔽甚矣(被动句)

  (四)实词见课后练习。

  三、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练习册

  附: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

  妻私我→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4

  教学目的

  1.认识齐威王纳谏除蔽的积极意义;

  2.了解讽谏(讽喻)的方法;

  3.学习对话技巧和详略安排;

  4.掌握文学常识和文言知识。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型设计

  自学辅导法

  教学过程

  自学定向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给领导提意见,古往今来,都要冒很大的风险。历史上偏偏就有人不但屡次给领导提了意见,而且屡次被领导赏识,建议得以实施,又产生了奇效,其人其事也在历史上传为美谈。邹忌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是战国时齐国的谋臣,曾万事恒公、威王、宣王三朝,多谋善谏。一次,威王弹琴,邹忌进门就说琴弹得好。威王认为他未仔细听,是在说谎。邹忌说,琴声宽和像君主,清廉像章宰辅,舒缓像政令,谐调畅适像四时。威王听了,知道他在说治理国家的道理,极为赞赏,就拜他为相。课文所讲的是在这之后的另一个故事。(板书课题)

  自读查疑

  1.运用工具书,默读课文,疏通文意;

  2.齐读课文,然后复述大意,概括文章思想;

  3.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三、讨论释疑:

  1.齐读段一:"比美"离题否?有何作用?

  《古文观止》有评语:"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勘察,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诌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评得好。

  2.段一中的"三问三答"写法上有何变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表现了人物间的什么关系)?

  提示:内容都是说邹忌的美,语言只有一两个字变化,却反映了对话人物间的关系亲疏远近的不同。

  (板书:妻→私:偏爱赞扬

  妾→畏:卑微喂怯

  客→有求:逢迎敷衍)

  3、(齐读段二)私事、国事有何相通?何以能以喻讽谏?

  4.(齐读段三、四)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威王确实受了蒙蔽?(讽谏是在比美中偶有所悟而为之的吗?何以见得?)

  延伸迁移

  (齐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王之蔽甚矣"一句,为何点到了却不深说?提示:善揣摩国君的.心理。对于聪明有为的国君,不要说多余的话。

  2.一"善"、一"朝",省略了哪些内容?提示:哪些意见,如何来朝。

  3.这个故事于今有何积极意义?提示:自知之明、直言劝谏、发扬民主、倾听民声等等。

  4.如何看待《战国策》?

  提示:由于《占国策》主要是记载战国时代策士们的言行的,某些地方便夸大了策士的作用。

  (河南省实验中学柴红森)

  教案点评:

  本文是一篇课内自读课文,语言较浅显,可使学生读读、议议、通过自学达到教学目的。课前教师曾让几个学生粗读课文,通过了解,学生对本文意思能够基本了解,只有个别字词难以确定其意义和用法,而对文章的思想意义和说理方法均未及考虑。据此,自学指导的重点可定为对文章的思想意义和说理方法的引导上,兼及重点字句的疏通。

  同时,本文篇幅不长而语美理严,可通过多次朗读,体会本文设喻的说理方法。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5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

  2、引导学生辨析文中出现的常用词语。

  3、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及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唐朝名臣魏征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出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臣的是否贤明,二看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

  (板书:标题;附带简单介绍刘向及《战国策》的文字常识)

  二、检查预习

  1、为正音。

  2、为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正音:(幻灯片)

  昳(yì)朝服(zhāo)衣冠(guān)孰(shú) 弗如(fú)间进(jiàn)期年(jī)

  三、学生朗读全文,纠正断句错误的地方,如“今齐地方千里”

  四、重点词语释义(幻灯片)

  修八尺有余

  熟视之

  旦日

  明日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入朝见威王

  臣诚知不如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

  时时而间进

  期年之后闻

  寡人之耳者

  五、完成课后练习二,完成常用文言词语

  “质”“及”“甚”“少”“异”“为”的辨析。

  六、再读全文

  七、品味赏析

  学习文言文不能仅停留于浅层次的字、词、句的理解,还要进一步品味语言的感情、韵味,分析人物形象,赏析行文技巧,领悟所含哲理。

  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品味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

  1、邹忌是由一件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这件家庭琐事是什么?

  2、妻、妾、客是如何回答邹忌的,有何不同?为什么?

  3、面对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

  4、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5、讽谏的结果如何?

  以上问题由学生讨论回答,教师稍加点拔即可。

  附板书:

  邹忌 齐王

  妻──(私)──宫妇左右

  妾──(畏)──朝廷之臣

  客──(有求)—四境之内

  家事──类比──国事

  八、再读课文。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1、发放臧克家的《纳谏与止谤》这篇读后感,学生快速阅读之后,引发学生讨论:邹忌与齐威王的故事千载而下令人景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请同学们想想,我们今天的干部对上级领导如果都像邹忌那样,委婉讽谏,我们的群众都像邹忌那样对自己的上司,对自己尊敬的长者,对自己的同事、亲朋好友提出批评意见,你是赞成还是反对?你认为这是社会进步还是倒退?

  接下来的`时间留给学生讨论,教师加以引导启发。

  2、请同学们思考,古人云“横看成岭侧成峰,高低远近各不同”,《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文章的从同的角度切入可以得到不同的观点。

  如:“良药爽口更利于行”“贵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善于接受批评”“不能由已之好恶左右作出正确的判断”“要讲真话”“讲真话难。

  九、奇异的“三”构

  本文的结构层次从头到尾一直用三层排比的手法来写。妻、妾、客是三层;私我、畏我、有求于我是三层;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的百姓是三层;上、中、下赏赐是三层;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是三层;邹忌早上、旦日、明日是三层;邹忌的思想转变也是三层:自以为不如、有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全部事态的发展也是三层:邹忌讽谏、齐王纳谏、诸侯入朝。

  十、发放课后练习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6

  1、识记生字,理解重点实词的词义,语译全文。

  2、归纳词类活用和句式

  3、学习文章巧妙的讽喻手法

  4、体会本文讽劝统治者广开言路,修明政治才能国富民安的主题。

  1、识记生字,理解重点实词的词义,语译全文。

  2、归纳词类活用和句式

  学习文章巧妙的讽喻手法

  教师讲解,学生朗读、讨论、思考

  电脑多媒体

  一、导入

  二、出示本课目标和重难点。

  三、指导学生学习阅读提示,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四、简介《战国策》:

  《战国策》:又称《国策》,原为战国未期和秦汉间人怕编纂,后经西汉未年刘向编订成书,全书共33篇,反映了战国时期策士谋臣的言论和谋略,其体列为国别体,全书共12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一篇历史散文。

  五、识记生字:

  昳(yì)丽 朝(zhāo)服衣冠(guān) 窥(kuī)镜

  期(jī)年 朝(cháo)于齐 间(jiàn)进

  六、师生共同朗读课文。

  七、让学生结合书上注释,语译全文。

  八、分析课文内容,体会文章主题:

  第一段, 写妻、妾、客对邹忌的赞美以及赞美的原因。

  他经过了冷静的思考悟出了妻、妾、客的谬赞是有其原因的,就是“私臣”、“畏臣”、“有求于臣”。这一段是下文他用暗示比喻的.方法讽谏齐王的基础。

  第二段,写邹忌设喻进谏,由自己的不易听到直言,指出齐威王所受蒙蔽之大。

  邹忌以一家之事喻一国之事,向齐王进谏。通过设喻、类比,指出了齐威王所受蒙蔽之大,因而暗示出纳取直言的重要性。

  第三段.写齐威王受到邹忌的启发,虚心纳谏,广开言路,使国家获得大治。

  第四段,概述齐王纳谏的结果并点出了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深刻意义。

  先写齐王纳谏的效果。最后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主旨所在:“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即“不需用武力,在朝廷之中就能战胜别的诸侯国”。

  九、学习文章巧妙的讽喻手法:

  国君能不能广开言路,纳谏免受蒙蔽,修明政治,是一件关系国家兴亡的大事。但一开口就提到应该纳谏,可能会使他抵触,不易接受。个人美不美的问题,妻、妾、客和自己对这问题的看法是生活小事,很具体,又能引起国君的兴趣。二者在“受蒙蔽”这点上,有相似之处,可供类比,把两件事巧妙的联系起来,能收到很好的说服效果。

  十、归纳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句式:

  (一)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 (朝,名词作状语)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名词作状语)

  4、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使动用法)

  (二)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 (土地方圆)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国君旁边的近臣)

  3、邹忌讽齐王纳谏。 (委婉劝说)

  4、能谤讥于市朝 (公开指出)

  (三)句式

  1、忌不自信 (宾语前置)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介词结构后置句)

  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4、王之蔽甚矣 (被动句)

  十一、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一、二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7

  学习要点:

  1、 掌握有关《战国策》的文学常识;

  2、 能背诵全文;

  3、 重点掌握多义词:朝、修、孰、诚、方、善、间、旦;

  4、 掌握文中的词类活用、古今异议词,及特殊句式;

  5、 理解本文设喻说理的特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 多义词:

  朝:朝拜;朝廷;早上

  孰:谁;仔细;什么

  诚:诚心;确实;如果

  方:方圆;地方;正

  修:高;修理;修建

  善:善事;好的;擅长;好

  间:时候;间或;参与;夹杂

  旦:早晨;第二天;天天

  二、 古今异议:

  谤讥:指责今:讽刺

  地方:土地方圆今:处所

  明日:第二天今:将要到来的下一天

  左右:身边的人今:表方位

  修:长、高今:修理

  私:偏爱今:自私

  讽:委婉规劝今:中伤

  三、 词类活用:

  朝服衣冠:朝,名词作状语,早上

  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名词作状语,当面

  暮寝而思:暮,名词作状语,晚上

  闻寡人之耳者:闻,使动用法,使听到

  吾妻之美我者: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美

  朝服衣冠:服,名词作动词,穿戴

  四、 特殊句式:

  王之蔽甚矣。被动句,动词蔽直接表被动

  忌不自信。宾语前置,否定句中,用代词作宾语,往往前置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定语后置

  五、 设喻说理

  能变抽象为具体,变深奥为浅显,变复杂为简单,变逆耳为顺耳,委婉而有较强的说服力。提意见成功的条件:既有善于进谏的嘴巴,又要有善于纳谏的.耳朵。

  六、 奇异的三构

  本文的结构层次从头到尾一直用三层排比的手法来写。妻、妾、客是三层;私我、畏我、有求于我是三层;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的百姓是三层;上、中、下赏赐是三层;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是三层;邹忌早上、旦日、明日是三层;邹忌的思想转变也是三层:自以为不如、有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全部事态的发展也是三层:邹忌讽谏、齐王纳谏、诸侯入朝。

  七、 比较阅读:见《语文读本·召公谏厉王弭谤》

  1、 厉王被放逐的原因是什么?

  2、 召公规劝厉王,他的观点是什么?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8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唐朝名臣魏征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君王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今天我们来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初读课文

  1、一读:疏通文意,了解大意。学生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理解文意,教师补充相关文言知识。

  (1)“窥镜”的“窥”,本义是从小孔、缝隙或隐蔽处偷看,又引申为观察、侦察。“窥”,必然是仔细的。“窥镜”,不是一般的“对着镜子看”或“照镜子”,而是对镜端相的意思。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我与城北徐公相比,谁更漂亮?

  “孰与”:与……比,谁……。“美”:漂亮,形容词。但“吾妻之美我者”的“美”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为“以……为美”。

  (3)“今齐地方千里”:“方”,古代称面积的用语,“方千里”就是“纵横各千里”。据考证,齐国当时的面积为116500平方公里,约占现在山东省面积(150000平方公里)的五分之四。“地方”为古今异义词。

  (4)“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刺”:指责。能当面指责寡人的'过错的人,给予上等奖赏。

  (5)“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几个月以后,隔一段时间偶有进谏;一年以后,即使想再提,也没有可提的了。

  “虽”:即使。“言”:说,批评,建议。“进”:进谏。“者”:相当于“……的”。

  2、二读:理清思路。

  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小结:

  第一段:邹忌与徐公比美,发觉受蒙蔽。(提出问题)

  第二段:邹忌以自己受蔽的事讽喻齐主。(分析问题)

  第三段:齐王纳谏除弊,内政修明。

  第四段:燕、赵、韩、魏都来朝见齐王。(解决问题)

  (三)研读课文

  1、文章开始由一件家庭琐事写起,这件家事是什么?

  ――邹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与徐公比美的问题。

  2、由于感情不同,邹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问题时的口气有所不同,注意揣摩各自的语气所含的感情色彩。

  问妻: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亲昵)

  问妾:吾孰与徐公美?(严肃)

  问客:吾与徐公孰美?(平淡)

  3、由于邹忌的妻、妾、客各自的身份与心理不同,所以回答问题时语气感情色彩有明显差异。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热情地赞扬)

  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地位低微,拘谨,害怕)

  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逢迎应酬)

  4、面对妻妾与客的赞美,邹忌态度如何?得出什么结论?

  ――他并未得意忘形,很有自知之明。(从“忌不自信”……内容可知)。

  他思之的结果是“妻私我,妾畏我,客有求于我也”。

  5、反复思考,分析邹忌“入朝见威王”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齐王进谏,而是将比美这件生活小事讲给齐王听,谈自己体会,然后同国家大事进行类比,将妻、妾、客与齐王的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类比,推理委婉地进谏,得出一个结论:“蔽甚”。(这里由生活琐事推及国家大事采用了设喻手法。)

  6、讽谏结果如何?

  ――最后齐王纳谏。文中写到齐王纳谏决心之大,行“三赏”朝廷内外出现了“三变”,使得“四国朝齐”。

  (四)拓展延伸

  1、写法借鉴:通过对话表现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文中的三问三答。

  2、思想内容借鉴:文中的“纳谏除蔽”这种见解在当时有积极意义,虽然邹忌讽谏与齐王纳谏都是为巩固封建统治,但在客观上有利于人民,有利于社会进步。今天,我们也应虚心听取他人意见,培养多谋善断能力。、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9

  教学目的:

  掌握常用词“朝、孰、诚、方、善、间”并背诵课文。

  根据教师设计的问题学生独立理解文章的内容。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组织语言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劝诫刘禅要“开张圣听”,广开言路有什么好处呢?今天我们来自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体会多方听取他人意见对自身成长的好处。

  初读课文,提出问题。

  学生小声自读课文。注意字音和断句。有问题提问。

  注:讲大纲要求掌握的常用词“朝、孰、诚、方、善、间”用幻灯打出这些常用词在初中使用过的句子,并注明出处,让学生快速回答。

  再读课文,初步感知。

  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找出本文写了几个人,人与人之是什么关系?写了几件事?

  明确:

  邹忌、邹忌的妻、妾、客人、徐公、齐王

  齐王是国君,权力最大的人。邹忌是齐王的臣子。邹忌妻、妾、客都与邹忌有不同的关系。

  四、再三读课文,理清思路

  1。邹忌长什么样?邹忌提出“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的问题,妻、妾、客是怎样回答他的`?他相信了吗?他反思后得出什么结论?

  2。邹忌怎样给齐王讲他的感受的?他如何向齐王进谏的?

  补充:正如《古文观止》编者评价:“邹忌从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详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

  3。听了邹忌的分析,齐威王说了什么?采取了什么措施?

  4。齐王纳谏后,收到什么效果?

  明确:学生回答时要尽量用原文回答。

  五、作业布置

  背诵课文。

  探究活动。

  《战国策》是记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历史的著作。它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游说之辞的汇编,而当时七国的风云变幻,合纵连横,战争不断,政权更迭,都与谋士献策、智士论辩有关,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请以合作小组的方式阅读《战国策》,选一个你们小组最感兴趣的点做些研究,要求每个人都要有事可做,最后形成一篇关于《战国策》的小论文,文体不限,如果是议论文,观点要是自己的。字数也不限。文章要求用打印出来,要注意排版。

  找一节课的时间进行交流,表达要思路清晰、重点突出。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10

  [开场白]

  话说战国时期诸侯林立,尔虞我诈,一批某臣策士周旋其间, 因势据时为国君出奇策异智,转危为安,运亡为存 邹忌便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九课《邹忌讽齐王纳谏》。

  [检查作业 ]

  一.首先,让我们来检查一下预习作业

  1:大声朗读课文三遍,疏通文章的 字,词,句。大家给老师推荐一位嗓门较大的同学,请他为我们读一下课文,(同学推荐,朗读课文)

  读得不错,声音洪亮,语句流畅,看来是有备而来,但在某些字的读音上还稍欠准确,其他同学能否帮他更正?(谤,bang读第四声;燕,yan读第一声)

  二.很好,更正得既完整又准确。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几组需要特别注意的字,词,句的练习,检验一下自己课前预习得怎么样(预习2):

  朝服衣冠,窥镜_______________

  于是入朝见威王_______________

  能谤讥于市朝_______________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________________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___________________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________________

  燕王私握臣手曰__________________

  已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_______________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_______________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_______________

  上述这样同一个字根据不同的情况,其解释不同,通常我们把这种情况称为(一词多义现象。)

  翻译以下各句,特别注意黑体的词与划线处的译法。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孰与一词在《廉》中已经学过,温故而知新)

  2.忌不自信

  3.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

  4.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5.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6.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7.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交流体会]

  相信通过预习,我们对这篇文章一定有自己的体会,下面给大家几分钟时间4

  人一组交流各自的感受,然后自由发言。(2位同学进行了阐述)

  [小结与引导]

  刚才我们的同学各抒己见,有理有据,谈出了自己的想法,由于时间关系,还有一些没有机会发言的同学,我们课后还有时间。一篇好的文章,能给人一多方面的启示与感受,那么,老师有一个问题,提出来与大家商讨:本书的编者将这篇文章放在第二单元,而不是高二,高三,同样也没作为课外读物,我想并不是很随意的,你们同意吗?(深思片刻后点头)

  好,那么你们想想编者究竟要让我们从这篇文章中学会什么?(互相讨论,在座位上发言,大部分同学都能在短时间内得出答案,让我们学会品味语言)

  非常正确,把书翻到单元主旨(打幻灯):

  品味语言,除了要理解词语的含义,体会它们在表情达意中的作用外,还要重

  视句子的品味.句子是语言的使用单位,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理解句子,

  才能进而理解篇章的含义。

  品味句子,对于看似平常但含义丰富的句子,要作深入的理解和辨析,要细

  心体会它们所具有的表现力。

  [示范阅读]

  史老师先来体会,把我在这方面对这篇文章感触最深的部分提出来,我们一起来感受一番: 有感于邹忌的三问

  三问,邹忌问了哪三个人,他们的回答分别是什么?

  (问妻: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问妾:吾孰与徐公美?

  问客:吾与徐公孰美?)

  可千万别小看这三问,先来体会

  第一问: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轶丽-------修引申为身高;

  1,八尺请问有多高?

  (同学可互相讨论)

  八尺:1尺=10寸,但古代的尺寸比现代短(古代尺寸小),

  1尺=7寸;1寸 ≈1.33厘米

  所以,八尺=1.86米左右

  形貌轶丽指容貌与体形光艳照人。由此可知邹忌是个美男子

  2,朝服衣冠,窥镜。

  试问一位相貌堂堂,风度翩翩的美男子,早晨起床,对着镜子一照,问他的妻子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心里应该是对自己的美貌充满信心,并且并不用妻子回答便知道结果。

  所以,这第一问的语气应充满自信,沾沾自喜的。(模仿)

  第二问: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

  对自己的美貌略有怀疑,因此问此句的时候,应带有疑虑,并且急于知

  道结果,另外,考虑到所问的对象是小妾,

  因此,语气是:严肃,疑虑,急切。(模仿)

  第三问: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

  设想一下当时的情景。客,外人,看问题可能更客观,但问这样的问题

  似乎又不好意思,因此,即使问,也是试探着小声问到。(模仿)

  这三问,看似平常,普通,问的都是同一个问题我和徐公比谁美,但由于问的对象不同,问的背景情况不同,因此问的语气与神态都会不同,细细品位这些语言,人物的形象更鲜明,能帮助我们进一步掌握文章。

  老师就体会到这里,接下来,请同学们四个人一组,讨论一下,文章中还有那些语言可供我们品味的。(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参与,时间10-15分钟,按情况而定)

  分别请同学发言:

  学生1:既然刚才说的是三问,那么我来说三答

  妻答: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妾答:徐公何能及君也?

  客答: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妻,就像妈妈一样,有哪个母亲不喜欢自己的'孩子的,即使孩子是最丑的,她也会说他是最好

  看的。和丈夫待的时间长了,会有一种关爱。(或是情人眼里出西施)

  妾,回答时自然要有所顾忌,否则的话可能会失宠,所以直接就用反问的语句加强肯定语气。

  客,他是有事拜访,有求于邹忌,所谓无事不登三宝殿,所以回答总得让对方满意,其实客人

  是能分辨谁更美的,从他的否定句的语气中能体会到这一点。

  所以,这三句话的意思也是一样的,但由于身份不同,想法不同,因此他们的回答,语气与神

  态也就有差别。(言为心声)

  老师:这位同学分析的很有道理,并且能运用日常生活的点滴体会进行论证,有理有据。为了进一

  步体会人物的不同心理,不妨四人一组,分角色朗读一下,品味品味这些看似平常的语句所

  体现出的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学生四人一组投入朗读

  请四位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老师读旁白。

  学生2:文章中除了一些看似平常的语句值得品味外,邹忌进谏的话语同样是非常值得细细品味

  的。2句整句3个对照

  邹 忌 齐 王

  妻------ ( )------宫妇左右

  妾------ ( )------朝廷之臣

  客------ ( )-- ---四境之内

  老师:好在什么地方?

  学生2:一一对照。都是由于私,畏,有求。

  老师:这些原因导致的最终结果是什么?

  学生2:受蒙蔽。

  老师:很好。其实像这样由此及彼,由私事推而谏国事,由小及大的设喻令齐王广开言路,纳谏除蔽,修明政治的方法,我们称为

  学生齐声回答:讽

  老师:书本上对讽字的解释是什么?读出声来,

  学生:用暗示,比喻等方法委婉地规劝。

  老师:很好。其实历史上还有许多进谏的方式,我们对此了解有多少?(请同学交流)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11

  一、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欣赏邹忌的说话艺术,体会讽喻说理的妙处。

  3.领悟以事喻理的委婉劝说方式在今天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1. 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领悟以事喻理的委婉劝说方式在今天的现实意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难道一定是这样吗?战国时期的`一位谋臣告诉我们“忠言”不一定“逆耳”,一“逆耳”的忠言更乐于让人接受,取到更好的效果。请看《邹忌讽齐王纳谏》。

  作者作品:关于《战国策》。《战国策》杂记东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之事。其时代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约 240年(460~220)。《战国策》是国别体。作者不可考,西汉刘向重加整理,定名为《战国策》。

  《战国策》的基本内容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保存了不少纵横家的著作和言论。《战国策》的文章特点是 长于说事,无论个人陈述或双方辩论,都喜欢夸张渲染。就历史散 文的明白流畅来说,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常用寓言阐述道理,著名的寓言就有“惊弓之鸟”“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 威”等。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解题讽,婉言规劝。谏,直言规劝。“讽”与“谏”是相对的,目的相同,但方法不同。这题目不能解 释成“邹忌劝告齐王听取意见”,而应该 把题目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邹忌讽齐王”,一部分是“齐王纳谏” 。

  (三)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

  读准字音。

  佚丽 朝服 衣冠 窥镜 期年 朝于齐 间进

  明 确:(1)yigrave; zhāo guān kuī j chaacute;o jiagrave;n

  2.分角色朗读

  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①朝服衣冠 朝:名词作状语,在早晨。

  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以……为美,形容词用作动词。

  ③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当面,名词作状语。

  ④闻寡人之耳者 闻:使……闻。

  ⑤今齐地方千里 地方:土地方圆。

  ⑥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左右:国君旁边的近臣。

  ⑦邹忌讽齐王纳谏 讽:委婉劝说

  ⑧能谤讥于市朝 谤讥:公开指责。

  ⑨王之蔽甚矣 蔽: 受蒙蔽

  4.翻 译下列句子。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我同城北徐公比,哪个更美?(把握“……孰与……”的句式) ②忌不自信。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把握宾语前置)

  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敌国。

  ④王之蔽甚矣。大王您受 蒙蔽很深啦!

  (四)参照课下注释,通译课文。

  学生合作讨论后再对照注释翻译。

  小组内再翻译全文。

  (五)课堂练习

  1.辨析下列每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的差异。

  ①a.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b.孰视之

  ②a.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b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③a.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b.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④a.朝服衣冠,窥镜 b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2. 翻译下列句子

  ①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②忌不自信。

  ③王之蔽甚矣。 ④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六)课堂总结

  在这节课,我们认识了有知慧、善劝谏的邹忌和胸怀广、能纳谏的齐王。他们君臣一心,使齐国革除积弊,政治清明,最终“战胜于朝廷”。使周边的国家臣服于自己。希望大家能以史为鉴,取其精华,成就自 己精彩的人生。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二、三段

  2.掌握重点的注释和翻译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12

  教学步骤

  一、讨论问题(最好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来讨论)。

  1.为什么说邹忌进谏的方法很巧妙?邹忌为什么不“直谏”而要“讽喻”?

  明确:个人美不美的问题,妻、妾、客人和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本是生活小事,但在这种小事中,却隐含着大道理。在“受蔽”这一点上,生活小事和国家大事之间有着共同点,可以进行类比。而齐威王又爱好类比(隐语),从美不美的问题谈起,威王喜欢听,阐明道理,由抽象变具体,由深奥变浅显,由逆耳变顺耳,威王就容易接受。

  2.本文的题目是《邹忌讽齐王纳谏》,而作者却用占全文1/2的篇幅去写邹忌和徐公比美,这是不是详略不当?

  明确;不是。写比美,是为后文铺垫,是设喻手法。从全文来看,设喻、讽谏写得详,而齐王纳谏除蔽写得略。这种详略得当的手法,值得我们学习。

  3.本文的人物对话为何不同?

  明确:本文第一段里的三问三答,答的内容都是说邹忌美,只有一两个字的增减或变化,但却反映了对话人物问的关系亲疏远近的不同。妻是热情地赞扬邹忌“美甚”,反映了妻对夫的偏爱;妾在家庭中地位卑微,因为害怕,不得不敷衍地说一句“徐公何能及君也”,她的赞美比妻差多了。客回答是:“徐公不若君之美也。”用陈述句,比妾的反问句,语气更轻了。

  二、课堂自测(20分钟)。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词。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身长) ②形貌昳丽(光艳) ...

  ③徐公何能及君也(比得上) ④臣之妻私臣(偏爱) ..

  ⑤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 ⑥王之蔽甚矣(受蒙蔽) ..

  ⑦时时而间进(有时候) .

  2.辨析加点词的意义和词性。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谁,代词) .

  孰视之(仔细地,副词) .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之(周详地,副词) .

  3.“于”作介词用,在不同的句子中有不同的解释:A. 副 B.向

  C.对 D.比 E.跟 F.在;给下面加点的“于”选择正确的解释。 ①客之美我者,有求于(C)我也。 .

  ②??皆以美于(D)徐公 ③皆朝于(A)齐。 ④此所谓战胜于(F)...朝廷 ⑤曹操比于(E)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

  4.“于”和“是”连用,有:A.于是 B.因此 C.在这事上。给下面的`加点词选择恰当的解释。

  ①于是(B)入朝见威王。 ..

  ②于是(A)众枪齐发,敌人纷堕入落叶。 ..

  ③吾父死于是(C)。 ..

  5.比较下面两个疑问句的意思是不是相同?哪一个句子与现代汉语的词序相同?

  ①吾孰与徐公美?

  ②吾与徐公孰美?

  [答]有连接相比较事物的连词“与”,两个句子表达的意思完全相同。第②句符合现代汉语的词序。

  6.对话的个性化是本文的写作特点之一。在回答邹忌提出的“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的问题时,妻、妾、客人的回答有何不同?试结合他们的不同身份扼要回答。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13

  《邹忌讽齐王纳谏》出自《战国策·齐策一》,讲述了战国时期齐国谋士邹忌劝说君主纳谏,使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的故事。文章塑造了邹忌这样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勇于进谏的贤士形象。

  教学目的

  1、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和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

  2、了解课文运用讽喻,通过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等特点。

  3、认识邹忌进谏和齐王纳谏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本文语言不太艰深,可以根据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的要求,明确教学重点:

  (1)在理解内容、层次的基础上熟读全文;

  (2)结合写作背景,领会本文在当时的进步意义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难点

  学生对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方法的领会和运用是教学的难点。教师不应该简单地把概念告诉给学生,而应结合课文内容,启发学生思考,用学生讨论的方法来解决。

  教学设想

  1、按“在朗读中感悟,在吟诵中品味”的思路设计教学过程。

  2、立足于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他们通过阅读理解课文的深层内涵。

  3、采用以探讨为主,以点拨为辅的教学方式,力求做到师生互动。

  预习要求

  1、借助课文注释,扫除字词障碍。

  2、结合习题一,熟读课文,划出妻、妾、客对邹忌赞美的话语。

  课时、课型的安排

  1、课时:一节课。

  2、课型:说读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2分钟)

  (板书课题及作者)

  教师三言两语析题(根据职业高中学生文言文诵读水平而定):

  本文选自《战国策/齐策》,标题是后人加的。

  邹忌——齐国国相;

  讽——规劝别人,使别人接受;

  齐王——指齐威王;

  纳谏——就是君王接受臣民的劝告。

  “邹忌讽齐王纳谏”可理解为“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二、整体把握(10分钟)

  提出下面四个方面的问题,让学生逐一回答:

  1、邹忌向他的妻、妾和客提出了什么问题?得到了怎样的回答?

  2、邹忌从这些回答中受到什么启发?

  3、邹忌是怎样分析“王之蔽”的?

  4、听了邹忌的分析,齐王采取了什么措施?收到了怎样的效果?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师生共同分析,理解课文内容和结构。

  板书以下内容:

  三问

  比美反思、三答、讽谏的依据

  三思

  巧谏齐王、三比(类比)、讽谏的内容

  下令——三种赏赐

  纳谏强国、进谏——三种情况、讽谏的结果

  强国——“朝于齐”

  三、讨论交流(26分钟)

  (职高学生与普高学生相比在文言文诵读能力方面有一定的差距,加上这是职高学生

  在高中阶段接触的第六篇文言文,鉴于这一点,可以适当降低教学难度。)

  采用诵读、答疑、讨论、交流、点拨、归纳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一>学生诵读课文,疏通文意。

  正音:朝服、间进、期年、数目

  <二>引导学生提出自学中发现的问题,运用师生互动方式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1、落实本课的重点实词、虚词和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

  (1)实词、虚词:“阅读提示”中已列出8个。

  (2)句式:文中涉及了4种句式,让学生注意分辨掌握。

  判断句,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倒装句,如“皆朝于齐”。

  省略句,如“朝服衣冠”。

  被动句,如“王之蔽甚矣”。

  2、分析人物形象

  这篇课文有两个主要人物,即邹忌和齐王。根据这两个人物的不同举动,有针对性地设计具体有趣的问题。

  (1)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A、邹忌的两次“窥镜”,反映了他当时什么样的心态?

  B、邹忌为什么不厌其烦地询问妻、妾、客?

  C、邹忌的“三思”,反映了他有什么样的品格?

  通过学生的'回答及争议,概括出邹忌的人物形象。

  板书以下内容:

  邹忌

  头脑冷静、善于思考

  实事求是、缘事及理

  忠于职守、足智多谋

  善于辞令、勇于进谏

  (2)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A、邹忌进谏后,写齐王的两个举动,反映了齐王的什么精神?

  B、从进谏的三种情况看,反映了齐王的什么精神?

  通过学生的回答及争议,在教师的指导下概括齐王的人物形象。

  板书以下内容:

  齐王

  闻过则改、虚心纳谏

  明智果断兴利除弊

  3、引导、学生提出“设喻”和“类比”,解决这一教学难点。

  教师点拨:“设喻”是指设置或借用一个寓言、故事或自然现象来说明一个抽象的道理。“设”是设置,“喻”是比方。

  “设喻”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设置一个故事说明一个道理(如“愚公移山”);另一种是借用乙事物比方甲事物来说明一个二者共同蕴含的道理。

  (1)提问:本文邹忌是怎样设喻说明的?

  教师点拨:邹忌抓住私事与国事之间的相似点,拿私事去比国事,说明了“私”、“畏”、“求”可以导致听话人受蒙蔽,所以不能轻信奉承话的道理。

  (2)提间:邹忌用设喻说明的方法,拿私事比国事,推导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从逻辑角度讲,他运用的是哪一种推理?

  教师点拨:邹忌与徐公比美,省悟了妻认为我美是因为偏爱我,妾认为我美是因为害怕我,客人认为我美是因为有求于我。妻私、妾畏、客求的结果使邹忌受了蒙蔽。与邹忌相比,齐王如何呢?宫妇左右没有不偏爱王的,朝庭中的大臣没有不害怕王的,全国范围内的人没有不有求于王的。齐王与邹忌的相似处境,导致了他的结果也仍然是受蒙蔽。

  这种根据两个同类事物某种属性的相同,推出它们的其他属性也可能相同的推理,叫做类比推理。

  板书以下内容:

  邹忌、齐王(设喻说理)

  妻——私——宫妇左右

  妾——畏——朝廷之臣

  客——求——四境之内

  受蔽受蔽(类比推理)

  四、感悟全文(5分钟)

  (职高学生虽然基础差,但口头表达能力都比较好,感悟能力也比较强,因此适合于这种开放式的讨论题。)

  提问:学了这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谈谈你有那些感悟?

  让学生充分展示讨论,集思广益,畅谈自己多方面的感悟。答案是开放的,即使有错误的感悟也不要紧。在讨论的同时,要引导学生总结出以下几点:

  1、一个人在受蒙蔽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客观事物的。

  2、一个人,即使是普通公民,也应当积极向有关部门或上级领导提出意见及合理化建议。

  3、提出批评建议时,要考虑方式方法,选择恰当的语言,抓住恰当时机,便于别人接受采纳,以提高建议效果。

  4、作为领导者,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要广泛听取批评意见,及时发现和纠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

  在这种开放式的讨论中,教师在备课时要为教学设计预留空间,要培养学生多向思维和求异思维,并且要善于处理课堂上可能出现的超出这个话题之外的其它争议。

  五、布置作业(2分钟)

  1、课后反复诵读课文,分组归纳本文的文言知识。

  2、课后互相讨论,在疏通文义的基础上,试译全文。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14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落实本文的字词句,掌握易读错的字,理解重点字词。

  2、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3、通过探讨本文记叙的故事、人物形象等,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4、引导学生初步学会委婉劝说别人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培养学生委婉劝说别人的能力。

  教学方法

  练习法、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词句

  (一)读准易错的字

  昳(yì)丽朝(zhāo)服衣冠(guān)窥(kuī)镜期(jī)年朝(cháo)于齐间(jiàn)进

  (二)理解标题中的“讽”、“谏”两个字意思

  1、讽,这里是动词,讽,这里是动词,讽谏,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

  2、谏,这里是名词,指批评意见。

  (三)巩固其它字词

  (1)修

  (2)尺

  (3)明日

  (4)美我

  (5)地方千里

  (6)王之蔽甚矣

  (7)面刺

  (8)虽欲言

  (9)皆朝于齐

  (四)翻译以下各句: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2.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

  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4.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二、再读课文,感知文意

  (一)提问:结合本文,说一说怎样朗读,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朗读课文

  三、整体把握课文

  1、你能讲一讲本文记叙了一个什么故事吗?

  2、邹忌是怎样成功说服齐王的?

  3、讨论:邹忌和齐王分别是个怎样的人?为什么?

  四、拓展延伸

  提问:邹忌的劝说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五、学一学劝说

  语境1:初春天气,时冷时热,假如你要劝你的母亲多穿件衣服,你该怎么说?你的母亲要劝你,又该怎么说?

  语境2:小英时不时的'在看男同学写给自己的信,假如你是母亲,你将如何与女儿谈话?

  语境3:齐景公酷爱打猎,非常喜欢捉野兔的老鹰。烛邹不当心,让一只老鹰逃走了。景公大发雷霆,命令将烛邹推出去斩首。晏子走上公堂,怎样进谏才救得了烛邹?

  六、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二。

  2、发挥想像力,以邹忌或齐王为第一人称改写这个故事。

  3、课外选读《战国策》中的《狐假虎威》《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等寓言故事。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15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理解本文学习古人说话的艺术

  2、通过比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教学时数一节

  预习准备:本课比较浅显,要求同学借助参考资料弄清文意,编课本剧并表演,以增强兴趣

  【导语】

  我国有句名言叫做:“苦口良药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句话确实有道理,逆耳的忠言往往利于行,然而,我们知道现在有一种药,并不苦,叫“糖衣片”,那么,有没有不逆耳却又利于行的忠言呢?难道忠言就一定要逆耳吗?今天,让我们来看一下我们的.古人是如何做的。

  (书写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

  授课过程

  一、用课件介绍背景知识

  1、关于《战国策》

  2、邹忌其人

  3、解题

  二、范读课文,整体把握

  请同学们思考:邹忌为什么会成功?他的劝说有什么特点?

  邹忌用设喻的方法来进谏的自己切身的感受设喻,巧妙地讽喻齐王。

  四、请问,比喻说理有什么好处?

  能用具体的事物说明抽象的道理,变深奥为浅显,变复杂为简明,变逆耳为顺耳,委婉而有较强的说服力。

  五、请注意一下本文,在说理以及记叙上有什么特点。

  本文采用了“三叠法”:

  三问:妻、妾、客三答

  三比:妻私我 →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 →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三赏:上赏

  中赏

  下赏

  三时:令初下

  数月之后

  期年之后

  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形成一种奇特的篇章结构。

  六、分析三比的设喻说理如何易于被人接受(以家事说国事,现身说法,由已及人)

  联想

  妻私我→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于我→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三、分两大组比赛积累文言知识

  1、正音:形貌()丽朝()服衣冠

  皆朝()于齐期()年

  时时而间()进窥()镜

  2、通假字:有孰

  3、解释下列红色词的意义:

  邹忌修八尺有余——朝服衣冠,窥镜——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王之蔽甚矣——

  期年之后——

  4、解释下列句子中红色字的词类活用情况:

  (1)、朝服()衣冠,窥镜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3)、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4)、闻()寡人之耳者

  5、指出下列古今异义词的含义

  (1)、邹忌讽齐王纳谏古义:

  今义:

  (2)、今齐地方金千里古义:

  今义:

  (3)、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古义:

  今义:

  (4)、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古义:

  今义:

  (5)、能谤讥于市朝古义:

  今义:

  6、多义词:

  旦: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

  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危在旦夕()

  信誓旦旦()

  孰:吾与徐公孰美()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7、句式:

  判断句: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宾语前置:忌不自信

  省略句:客从外来,(邹忌)与(之)坐谈

  比较或选择:吾与徐公孰美?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呼

  与其杀是童,孰若卖之?

  8、8分钟课本剧表演

  9、抢答:

  (1)、作者为何详写邹忌与徐公比美,而略写齐王纳谏?

  (2)、你如何看待妻、妾、客的回答?他们的语气有否不同?

  (3)、你认为真的会出现“皆朝于齐”吗?

  (4)、有一个成语就是从这个故事中来的,是哪个?

  10、总结本课所学

  课外练习:

  (1)、你认为邹忌是个怎样的人?齐王是个怎样的人?我们从这个故事能吸取什么有益的教诲?写600字作文

  (2)自学并翻译《叔向谏杀竖襄》,学习劝谏艺术

  平公射鹌。不死,使竖襄搏之,失。公怒,拘将杀之,叔向闻之,夕,入告之。叔向曰,“君必杀之!昔吾先君唐叔。射兕(sì)于徒林(地名)壹;以为大甲。以封于晋。今君嗣吾先君唐叔。射鹌不死,搏之不得,是扬吾君之耻者也!君其必速杀之,勿令运闻。”君忸怩,乃趣赦之。

  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

  妻→私←宫妇左右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相关文章: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09-02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06-08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15篇)02-26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12篇03-09

精选《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四篇04-03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10篇10-29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6篇10-24

精选《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三篇04-07

邹忌讽齐王纳谏原文及赏析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