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书所见教案

时间:2023-02-02 15:27:36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夜书所见教案15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夜书所见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夜书所见教案15篇

夜书所见教案1

  一、以旧引新,激趣导入。

  1、说说自己可爱的家乡,抒发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2、想象古人离开故土后如何抒发思乡之情。

  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下这首诗。(课件显示课题——夜书所见)

  二、指导看图,感知图意。

  (多媒体课件放映第二张幻灯片)观察电视中图画,说说所看到的情景。

  三、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有重点地指导识记。(放映第三张幻灯片,重点指导生字词)

  3、放映第四张幻灯片,指导古诗朗读: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指名朗读,先指导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让学生体会古诗朗读的特点。

  4、借助字典和诗后注释,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并圈出不理解之处。

  四、再读感悟,理解诗意。

  1、老师范读古诗。要求学生边听边仔细看图,思考两句诗的意思。

  (放映第五张幻灯片,画面中出现两个问题。)

  问题一:诗中描写了哪几种事物?

  问题二:这首诗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学生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各自对上面的问题发表见解。

  3、(放映第六章幻灯片,画面出现参考答案:)老师重点点拨理解:

  答案一:诗中描写了梧叶、秋风、儿童、灯明。

  答案二:一是动思乡之情,二是勾起对童年往事的回忆。

  4、有感情朗读。

  五、拓展阅读。

  1、你还知道哪些思乡的诗句?(放映第七张幻灯片)

  《舟夜书所见》(清?查慎行)《泊船瓜洲》(宋?王安石)

  教学反思:

  中年级的古诗教学,要重视指导学生感受诗的内容,充分领悟诗人的'情感,然而诗的语言是浓缩的精华,加之诗人的创作背景学生根本无法体验。所以,不能单单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而应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进行感悟。

夜书所见教案2

  一、教学目的

  1.理解诗句的思想内容,从中体会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体会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3.能正确背诵、默写《舟夜书的见》这首古诗。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根据诗句想象《舟夜书所见》中描绘的美丽景色。

  2.用自己的话表达诗的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导言激趣。

  古诗,是我国文化百花园中一要绚丽的鲜花。它以和谐的韵律,敏锐的观察,奇妙的联想,精巧的构思,精练的语言,含蓄的表达,博得人们的喜爱。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描绘大自然美丽景色的古诗。齐读课题。

  (二)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以前,我们学过许多古诗,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的?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出示小黑板,明确学习古诗的方法。

  1、知诗解诗题。2、解词连句知大意。3、展开想象悟诗情。

  谈话导入:这节课,我们就运用上述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舟夜书所见》这首古诗。

  (三)知诗人,解诗题。

  1.介绍作者。这首诗是清代诗人查慎行所见。

  2.解诗题。

  (1)逐字理解。

  舟:船。书:记。所见:见到的东西。

  (2)请学生补上诗的抒情主人公,再说说题目的意思。

  作者查慎行记夜间在船上所看见的景色。

  (四)读诗解意。

  1.学生自读全诗。要求:读准字音,画出不懂的词语。

  2.指名读全诗,纠正以下字的读音。

  “散作”的“散”读作“sàn”,不要读作“sǎn”。

  3.指导学生学习诗中的生字。

  “孤”字右边是“瓜”,不要写成“爪”。

  “萤”字是上中下结构,下部分是“虫”,不要写成“火”。

  4.齐读《舟夜书所见》这首诗。

  5.解词连句知大意。

  (1)指名读第一句。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2)让学生从中找出不懂的词语,逐一解释。

  月黑——没有月亮,一片漆黑。

  见——现。

  渔灯——渔船上的灯火。

  孤光——孤零零的灯光。

  萤——萤火虫。

  (3)让学生将这些词的解释连起来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漆黑的夜无,一盏渔灯闪现在河面,那盏渔灯的光亮,就像萤火虫似的,静静地映在洒面上。

  (4)指名读第2句。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5)让学生从中找出不懂的词语,逐一解释。

  簇——聚集、簇拥,这里是吹起的意思。

  散——散开。

  作——变作,变成。

  (6)让学生将这些词的解释连起来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一陈微风吹来,河面漾起了层层细浪。原来像萤火虫那样的`一点光亮散开了,变成了无数颗星星,在河面闪动。

  (7)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五)展开想象,悟诗情。

  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体会意境。

  2.让学生看书中插图,结合诗句内容,思考:这首诗讲的是诗人见到的一种什么样的景象?

  学生通过图文对照,从中体会到诗人夜间在船上所看见的景象是:漆黑的夜晚,没有风的时候,河面上孤灯闪烁的美妙景象及微风吹来时,河面上由静变动,渔灯倒影“散作满河星”的神奇画面。

  3.让学生讨论:在这首诗描绘的景象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4.教师小结。

  在这首诗中,诗人善于捕捉刹那间的景象变化,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相结合,巧妙地运用了“一点萤”“满河星”这两个形象贴切的比喻,把他所见的景象逼真地反映出来。不仅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充分表达了诗人赞美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5.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想象意境。读时注意停顿。

  (六)指导学生背诵这首诗。

  (七)作业:默写古诗。

  [板书设计]

  舟夜书所见

  清

  查慎行

  月黑见渔灯,

  静

  孤光一点萤。

  景美

  微微风簇浪,

  动

  散作满河星。

夜书所见教案3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所描绘的河上夜晚的迷人情景,陶冶爱美情趣,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理解词句意思了解古诗叙述的.内容。

  教学重难点:理解词句,想像诗歌内容。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引入新课。

  1、引导学生回忆古诗《所见》解释“所见”的意思。

  2、通过课前预习,你们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你对他有什么了解。

  二、观察画面、解题。

  1、出示图画,指导观察。

  2、解题。

  3、师配乐范读古诗,学生思考。这首古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三、指导自学

  1、你们有什么学习方法吗?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四、师生交流

  1、看第一句诗句,你们读懂了什么?

  2、学生质疑。

  3、指导朗读。

  4、过渡:此时诗人又看到了什么景色呢?

  5、在这一句中你读懂了什么?

  6、学生质疑

  你最喜欢诗中哪一句或哪个词。

  五、感情朗读、激活画面、练习背诵。

  1、齐读,同桌互相说说你脑海中出现了哪些画面。

  2、自愿上台描述。

  3、背诵古诗。

  六、布置作业。

夜书所见教案4

  教材分析

  《小儿垂钓》生动地描写了小孩初学钓鱼的认真和天真可爱。《夜书所见》写作者夜里看到了灯火,不禁想起自己的童年思念家乡之情。

  教学要求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7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2.正确、流利地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受诗中描写夜晚所见和小儿垂钓的情景,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词。

  2.诵读诗歌,体会、想像诗歌描写的画面和意境。

  教学难点

  1.学习生字词。

  2.诵读诗歌,体会、想像诗歌描写的画面和意境。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法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

  2.教学挂图。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生字词。

  2.理解诗歌《小儿垂钓》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词。

  2.诵读诗歌,体会、想像诗歌描写的画面和意境。

  教学难点

  1.学习生字词。

  2.诵读诗歌,体会、想像诗歌描写的画面和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学过哪些古诗?(自由发言)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反映

  儿童生活的古诗。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

  2.出示生字卡片认读。

  蓬稚纶侧莓苔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小组合作认读生字。

  (3)交流认字方法。

  (4)自由读,开火车读。

  (5)读课文测读。

  3.出示会写的生字卡片。

  (1)指导写字。

  (2)认真读,观察字形。

  重点指导:

  垂:中间横最长,最后一横最短。

  招:右边是刀+口。

  (3)学生书写,师巡视指导。

  三、学习《小儿垂钓》

  1.听课文录音朗读后自读课文。

  从题目知道这首诗写什么。“小儿”指什么人?“垂钓”就是做什么?诗中的“垂纶”,“纶”是垂钓的线,钓鱼时需要把线垂在水中。“学垂纶”,也就是学钓鱼的意思。

  2.“小儿”是指小孩子,也就是诗中所说的“稚子”,幼稚的孩子。这首诗就是描写小孩子学钓鱼的情景。

  3.读第1、2两句。

  小孩在河边钓鱼,河边长着莓苔和青草。

  谁能说说小孩钓鱼坐在河边的样子?

  (一个头发乱蓬蓬的小孩,侧着身子坐在长着莓苔的河边,青草映着他的身影。)

  齐读第1、2句。

  4.读第3、4句。

  (1)当路人向小孩问路时,小孩有没有回答?你是从哪里知道的?(“遥招手”,远远地招手。教学“遥”,远远地。)

  (2)小孩为什么不作声光招手?

  (担心说话的声音惊动了鱼儿不上钩,所以不应答路人的问话,“应”,应答的意思。)

  指点:生动地描写了小孩初学钓鱼的认真和天真可爱。

  齐读第3、4句。

  5.朗读全诗。

  小结:短短的四句诗,将一个天真、专注的学钓鱼小孩的形象生动、真实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希望同学们朗读时,将这种感情读出来。

  6.有感情朗读全诗。

  四、作业

  1.背诵古诗。

  2.说说诗句大意。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生字词。

  2.理解诗歌《夜书所见》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诗歌。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词。

  2.诵读诗歌,体会、想像诗歌描写的.画面和意境。

  教学难点

  1.学习生字词。

  2.诵读诗歌,体会、想像诗歌描写的画面和意境。

  教学过程

  一、复习《小儿垂钓》

  1.出示生字卡片抽读。

  2.读古诗《小儿垂钓》。

  二、学习《夜书所见》,认识生字

  1.初读课文。

  (1)出示生字卡片认读。

  萧促篱

  (2)交流学习生字的方法。

  (3)自由读,开火车读。

  (4)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

  客:与容的区别。

  落:是上下结构,不要写成左右结构。

  (5)学生书写,师指导。

  三、学习《夜书所见》

  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把这首古诗读给学习小组内的同学听,互相评议

  3.小组合作,自学交流,互相交流。

  4.词语教学。

  萧萧:风声。挑:捉。

  促织:蟋蟀或蚰蚰。

  篱落:篱笆。

  5.题目《夜书所见》的意思。(将夜里看到的写下来)

  6.读第1、2句。

  (1)指名说大意。

  (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2)这时的作者心情是怎样的?(孤独、郁闷)

  7.读第3、4句。

  (1)由此,诗人想起了什么呢?(想起家乡和童年)

  (2)说说诗句大意。

  (3)可以想象诗人的童年是怎样的?

  8.指导朗读。

  (1)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孤独、寂寞,思念故乡的亲人,想起童年的生活)

  (2)带着这样的心情读古诗。

  (3)齐读古诗。

  9.背诵古诗。

  四、作业

  1.继续背诵古诗。

  2.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诗句大意。

夜书所见教案5

  学习《舟夜书所见》这篇文章,我依然采取了让学生搜集材料、小组合作学习再共同交流的方式。然而,由于学生与这首诗第一次接触,诗中所描写的美境感性认识又少,且部分学生也没有找到相关的资料。所以,理解上出现了一定的偏差。特别是对诗的后两句“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理解更不到位,导致了学生对文章中心思想的把握。针对这种现象,我采取了下面的教学方式。

  1、运用课件,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

  教学本课时,针对学生了解河(海)面渔火知识过少和“灯光”与“满河星”之间的关系不易理解的特点,结合“根据诗句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美丽画面”的要求,我从网上下载了多媒体课件:在漆黑的夜晚,一只小渔船点着孤零零的一盏渔灯,仿佛萤火虫的光亮,从远处缓缓驶来,那情景非常宁静;阵阵微风漾起层层细浪,原来那点亮光散开成河面闪烁的星星,又是多么迷人。以动画演示画面,不但轻而易举地解决了“灯光”与“满天星”之间的关系,而且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为进一步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做了铺垫。

  2、教师范读,强化诗所烘托的意境。

  受前两首诗的影响,特别是当学生看到“月黑”、“孤光”、“一点”等词后,学生往往会不自觉地联想到这首诗表达的.也应为作者孤独、寂寞的心情。其实不然。为强化诗所表达的意境,我在学生初步理解诗意后,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老师范读文章,边想象诗所描写的画面。通过老师的范读和课件演示,同学们悟出了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夜色中水面渔火景象的赞美。

  在学生理解诗意、作者的思想感情之后,我又要求孩子们各自背诵了查慎行的一首诗作结。

夜书所见教案6

  教学目标:

  1、认识并会写生字“促、深”。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古诗。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教学方法:

  以读激趣,以读代讲。

  教学学法:

  自读自悟,自主领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聊一聊,激诗趣。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唐诗宋词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两大瑰宝。之前,我们也已经学习积累了不少唐诗宋词,今天就请同学们来展示一下吧。

  学生展示《卜算子咏梅》、《中秋月》、《月下独酌》、《渔歌子》等诗词。

  二、猜一猜,解释题。

  今天,我们就一起再来学习一首古诗——叶绍翁的《夜书所见》。请同学们伸出右手的食指,跟老师一起写诗的题目。

  1、板书诗题——夜书所见。

  一首诗的题目就是这首诗的眼睛,透过这双眼睛我们能看到诗的灵魂,请同学们自读课题,想一想你能从诗的题目中知道些什么?

  2、组织学生交流。

  时间:夜晚。

  书:写。

  所见:所看到的。

  重点强调:诗中的“书”,在这里当动词“写”来讲。

  适时介绍作者叶绍翁。

  叶绍翁:南宋诗人,最有名的诗是《游园不值》,流传千古的名句是“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3、课件出示古诗,学生自读。

  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检查朗读情况,适时正音。

  读给同桌听一听,看看有没有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三、品一品,知诗味。

  1、同学们读了古诗,谁能说一说诗中写的故事发生在哪个季节?(深秋)

  2、你是从哪些词中看出来的?

  再读古诗,把这些、词语用自己喜欢的符合标注出来。

  小组间交流。

  集体交流。

  (梧叶、寒声、秋风、促织)

  学生交流时,教师引导学生学会使用古诗的注释,来帮助我们理解诗意。并适时引导学生谈对这些词语的认识。

  3、教师引导:是的,诗人叶绍翁就是抓住了秋天的梧叶、寒声、秋风来写秋天的,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到了那个阴冷,萧瑟的深秋时节。

  (板书:景——冷)

  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并出示前两句:“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学生补充填空。

  一阵阵()吹动(),发出()的声音,让人感到()。

  4、此情此景,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怎样的作者的形象?

  (孤苦、忧愁……他最想念的就是家)

  教师点出,这就叫——思乡之情。

  (板书:思念家乡)

  于是,此情此景,独自一人在外的作者发出了由衷的感慨,写出了这样的诗句。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学生读,读出此时作者的悲秋、思乡之情。

  这就叫——我手写我心,我心抒我情。

  5、可是,叶绍翁的伟大之处,并不在于他能把秋愁写得淋漓尽致,更在于,他能让自己从秋愁中跳出来,发现生活中别样的美。

  你们瞧,作者走出了屋子,放眼望去,他看到了什么?

  ——“一灯明”

  这是什么呀?(这是小孩在打着灯笼捉蛐蛐呢!)

  于是,作者笔锋一转,写到:“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学生读,体会此时作者的惊喜。

  6、作者为什么如此肯定,这“一灯明”就是儿童在挑促织呢?

  (因为他小时候也在夜晚打着灯笼抓蛐蛐。他此时一定想到了自己的童年,想到了自己的朋友,想到了自己的`家。)

  童趣萦绕心头,让作者感觉如此温暖、如此亲切。这是一种暖暖的思乡之情。

  板书:事——暖

  四、品一品,悟诗韵。

  无论是深秋景色带给作者的冷,还是童年童趣带给作者的暖,都寄托的是作者对家乡浓浓的思念之情。

  1、小组合作读古诗,读出诗的韵律美。

  2、你可以和着熟悉的调子,唱一唱这首古诗,感受诗的意境美。

  3、你可以在诵读的基础上背诵这首古诗,把它也纳入你的积累库。

  板书设计:

  景——冷

  夜书所见思念家乡

  事——暖

夜书所见教案7

  一、导入

  1、复习:秋天来了(板书:秋)。你们还记得学过描写秋天的诗吗?同样是秋天,杜牧感受到了它枫叶似火的美,苏轼感受到了它橙黄橘绿的丰收,但叶绍翁感受到了它的秋风扫落叶的凋零,而心中生愁(板:心)是离人心上秋。

  2、解题:今天学习一首诗,诗人有什么感受呢?

  夜书所见:见:看见;书:写(书: 我们学过两种意思:(1)出示书本;(2)做动作——写

  3、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

  诗人夜晚看见了什么?请读读古诗

  1、按要求自读三遍

  2、结合注释再读古诗

  3、出示生字带读,挑(tio) 促(cù) 深(shn)

  4、齐读两遍 出示图片

  5、出示词语

  萧萧 促织 篱落 夜深

  6、书写

  促 深

  7、生写两遍

  三、解读古诗

  1、指名读古诗(2名)

  2、齐读1遍

  3、师配乐读,生边听边想:见到了哪些景物。

  4、交流、板画:我们一起来画一画

  看到:梧叶被风吹响了,被风吹落下来了。梧叶飘飞

  江:吹来带有寒意风,这是冷冷的江。江面清冷

  听到:秋风;萧萧。它们在风中瑟瑟发抖

  没有白天的热闹,现在只

  此时江水感到这寒不就是作者此时的'心境写照吗?

  第一句,该画什么,该如何画

  第二句,该画什么

  (树叶被吹落了,离开了哺育它的大树,失去依靠。诗人看着看着不禁想起自己也如这东里一样孤苦无依)画上梧桐树,没有树哪来叶。江水在秋风中静静地躺着,没有了白天的热闹,现在是冷冷清清的。

  (1)诗人在本诗中称自己为(客)(2)秋风动客情,其实有一个典故。

  这萧萧的秋风送来了阵阵寒气。寒(感到寒冷)

  这飘落的梧桐树叶送来了无依无靠。寒(感到孤苦)

  这静卧的江面送来了冷冷清清。寒(感到寂寞)

  这寒气袭人的秋风,这枯萎的梧叶,这冷清的江面评价的心里如这秋风一样寒,如这梧叶一样伤,如这江面一样冷。

  (3)在这夜深人静的夜晚,身在他乡的诗人看到了什么?

  一.二句

  (4)梧叶(比较夏天)

  江面(比较白天)

  三、四句

  (1)篱落,灯

  四、品读

  1、指导读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2、引读

  3、赞读

  五、拓展《静夜思》

  身在他乡的人无时无刻不在想家,秋天的秋容秋貌

  秋天的一草一木

  本课我们要学习一首秋天思念家乡的诗,板书《夜书所见》

夜书所见教案8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促、深”两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

  2.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1.会写本课的两个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通过诵读,悟出诗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提问:在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学过一首杜牧的关于秋天的诗,同学们还记不记得? 全班背诵杜牧的《山行》(注意“行”的读音)

  2.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也是一首与秋天有关的诗,请同学们打开书。

  板书课题:夜书所见

  二、新授

  (一)了解作者及诗题

  1.这首诗的作者是?(叶绍翁)

  2.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查查有关叶绍翁的资料,谁能把你查到的资料跟大叫说一下?

  3.解诗题

  提问:“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

  “书”是“书写”的意思,“夜书所见”是指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古诗,正音。(教师相机教授多音字“挑”。)

  3.全班齐读。

  (三)再读古诗

  1.请同学们快速的读古诗,用笔把诗中描写的景物、事物及人物勾画下来。

  2.指名回答,板书。

  梧叶

  江 秋风

  儿童 促织

  篱落 灯

  3.将诗中意象进行归纳。

  4.理解“注释”

  a.同学们仔细看古诗,除了文字,你还看到什么?

  诗中的①②③④与下面注释中的①②③④是相对应的,注释是帮助我们读懂诗句用的。 b.学生利用注释解释诗中词语。

  (四)理解古诗诗意,体会诗人感情

  1.全班朗读第一句古诗

  “萧萧”指风声,“梧叶”是梧桐树的`树叶。萧萧的秋风把梧桐树的树叶吹落了,给人送来了一种寒冷的感觉。

  2.全班朗读第二句古诗

  a.这里的“客”指的是谁?

  b.为什么诗人要成自己是“客”?(远离他乡,孤身在外,就像在他乡作客一样)

  江上的秋风让叶绍翁觉得格外的寒冷,孤身在外的他不由得想起了家乡的亲人。

  3.前两句诗中诗人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学生思考,教师引导。(思念家乡,心情愁闷孤独。)

  4.全班朗读第三、四句古诗

  三、四句古诗应当颠倒过来看,古人有颠倒诗句的习惯。

  “夜深”指夜幕降临的时候,“篱落”指篱笆,“知”指猜想、推测,“促织”指蟋蟀。夜幕降临的时候他忽然看见篱笆外面有一盏灯亮着,他猜想可能是有孩子在捉蟋蟀。

  5.后两句诗作者的心情又是怎么样的?

  学生思考,教师引导。(回忆童年,心情亲切悲伤舒缓。)

  三、巩固提高

  1.根据板书重述诗意,体会诗人感情的变化。

  2.练习背诵,朗读。

  a.自由朗读,练习背诵。

  b.全班背诵。

  c.指名朗读,比赛朗读。

  四、课堂小结

  叶绍翁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秋天的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他思念亲人,思念家乡,心情非常愁闷,虽然儿时的回忆让他感到几分亲切,但思念家乡的感情仍然浓烈,于是他便提笔写下了这一首诗,《夜书所见》。

  五、拓展延伸

  另外还有一首诗和我们今天学习的这一首在题目上有点相似,只多了一个字。

  出示《舟夜书所见》

  舟夜书所见

  (清)查慎行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六、作业

  抄写本课生字并组词。

  板书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梧叶

  江 秋风

  儿童 促织 篱落 灯

夜书所见教案9

  一、 复习导入

  1、同学们,老师先带大家观赏一下美丽的田园景色,看谁能告诉老师这是什么季节?(课件出示秋景图)

  2、秋天的确是一个多彩多姿的季节,可丝丝的凉意和片片纷飞的黄叶,给人带来无尽的思乡情绪。还记得我们学过许多思乡的古诗吗?谁能来说一说?(背)

  3.看来同学们之前的知识掌握的不错哦.

  二、了解诗人及其背景:

  1.今天我们来学习另外一首写思乡的古诗. 让我们先去认识这个主人公吧.(出示课件:叶绍翁)

  2. 现在,我们了解到了他是一位南宋的诗人,(板书:南宋 叶绍翁)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他擅长写景抒情,字句华美精丽,如《游园不值》和《夜书所见》。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一)解题

  1.我们今天学的这首就是(板书:夜书所见),请同学们打开课本。

  2.全班一起读课题,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

  3.那谁能说说这里的书是什么意思?(写)

  4.谁能把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完整.(夜晚写下自己所看见的)

  (二)、初读诗词

  1、诗人究竟在夜晚看见了什么?下面老师想请大家自学这首古诗,

  在学习之前,老师想问问大家,你觉得可以用哪些方法来读懂诗歌中的字词或意思呢?(看注释,查字典,查资料,看插图,展开想象)好,下面就请大家以同桌为单位,用你们提出的办法来学一学古诗,看看你能读懂的有哪些,再给你读不懂的地方做个记号。

  2.学生反馈自己读懂的字词或句,再提出自己不明白的。

  3、好,让我们先读读这几个生字(课件出示生字词)

  4、让我们试着读读这首诗,用斜线划分好节奏。

  5.古诗是一种内涵丰富的语言,需要我们细细的去揣摩,才能更好的领悟其中的韵味,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诗文里,去细细品位,看看你们刚才的理解,对了多少,还有什么需要修正的地方。

  四、 品词析句,想象悟情

  1、看课件,听录音,感受诗中意境。(出示主题图)

  2.首先,我们来看看诗歌的第一二句。在这两句诗歌中,你们能体会到作者看到了些什么,听到了些什么,又想到了些什么吗?(出示课件前两句)

  2.师:是什么风?(秋风)怎样的秋风(凉凉的秋风)这风怎么吹?发出什么声音?(呼呼)(课件演示风声)什么感觉?(好冷啊)文中说到风声,用的是什么词?(萧萧)是啊,这萧萧的秋风吹打着梧桐树的叶子,发出什么样的声音?(沙沙,哗哗)你觉得怎样?(我觉得更冷了。)

  3.这样的风声,梧桐声,拂过诗人的`身体,掠过诗人的耳朵,送来阵阵的寒意,让诗人不禁打了个寒噤,那么你们觉得这一句该怎么

  读?个别读两三个,齐读。(萧萧梧桐送寒声)

  4.诗人还看到了什么?(课件图片,一轮明月)好一轮当空的明月啊,让我们想起了什么节日?(中秋节)中秋节,我们都做些什么? 生1:我们一家人吃月饼,看月亮.

  生2:全家围在一起很开心

  是啊,当你们围坐在院子里,阳台上,吃着可口的月饼,看着明亮的月亮的时候,我们不由的发出一声感叹,月亮真美啊!

  5.但诗人此时此刻眼中的月亮美吗?(美,不美。)

  6.看来意见不统一,说说各自的理由。

  生: 不美。因为作者此时,深处他乡.

  7.你怎么知道他在异乡?

  生:因为诗中提到动客情。这个客说明他在他乡做客,这时候,他一定……..

  8.说的真好,这里有个关键词,动客情,他动了哪些情?想了哪些事?大家来当当小诗人,设身处地的想想,在这样一个月圆的深秋之夜,秋风阵阵,凉意深深,你们会想到些什么?

  9.说的太好了,可见诗人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忧愁,孤单,寂寞,郁闷)(板书:孤单)因此,在诗人眼中,这轮明月并不美,他没有心情赏月,他的心被浓浓的思乡之情所取代,被对家人的深深思念所填满,那么这句又该怎么读?(江上秋风动客情)

  10.把作者想家的感情,味道读出来.

  11.大家读的太好了,赵老师也仿佛被你们带入了诗人的情感世界中,被他的忧郁和孤独所感染。

  10.这时候,诗人一个不经意的转头,他又看到了什么?(出示插图:篱笆下的一盏灯)

  你怎么知道他看到了一盏灯(夜深篱落一灯明)

  11.在这样满是忧愁的夜晚,却有一盏这样醒目的灯,大家想象下,在篱笆背后,可能有怎样的一幅情景呢?

  12.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老师真佩服你们,诗人和你们一样,他虽然没有看到篱笆后的情景,却也走出了一番猜想,他所想到的又是什么呢?大家来读读诗歌的后面两句,然后告诉我答案)

  13.诗人想到后面应该有两个孩子在捉蛐蛐。

  师:你从哪一句诗里知道的?这里的知是什么意思:猜想

  14.为什么作者会有这样的猜想?(因为,他小时侯一定也常常提着灯笼在篱笆下捉蛐蛐)

  15.你们知道孩子们捉蛐蛐是为了做什么吗?(斗蛐蛐玩)

  16.你们想知道他们是怎么捉蛐蛐的吗?(生:………)你们想捉蛐蛐吗?(想)好,下面请大家闭上眼睛,和诗人一起回到童年时代,在老师的语言带领下去捉一捉蛐蛐。

  17.这是深秋的一个夜晚,好大好圆的月亮挂在高高的天空,你和你的小伙伴,蹑手蹑脚的来到后院的空地上,兴奋地寻找着蛐蛐的踪迹,这时,你们听见了(放蛐蛐的声音),这可是一只好大的蛐蛐啊,你们悄悄地靠近发出声音的地方,提着灯笼,一边照亮,一边轻轻地拨动小草,忽然,你们眼前一亮,看到了那只蛐蛐,说时迟,那时快,

  你们一伸手,哈哈,蛐蛐被你们逮住拉。(怎样,你们这时有什么感觉啊?)

  18.捉蛐蛐真好玩啊,我们可高兴了。因此,这儿挑应读 tiao(第三声)

  19.当诗人也回想起这一段童年的往事的时候,你觉得他的心情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开心,快乐……)板书:快乐

  20.那你觉得应该怎样读诗歌的最后两句? (个别读全班读)

  21.这篇诗文写的太精彩了,作者在深秋的景致中融入了自己深深的思乡之愁,又从一盏明灯里回忆起童年的美好往事,由此产生了愉悦的心情,这样复杂的情感变化,却只用了寥寥几句精辟的诗句来演绎,并且表达的淋漓尽致,耐人寻味。让我们一起来好好的读一读这位伟大诗人的杰作吧。

  五、背诵诗歌

夜书所见教案10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熟读成诵《夜书所见》。

  2、通过读寓言故事悟出一定的人生道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3、通过口语交际,引导学生把学语文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收集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

  【教学步骤】

  〖教学目标

  1、读读背背叶绍翁的《夜书所见》。

  2、阅读寓言《邯郸学步》。

  〖教学过程

  一、读读背背

  1、小组学习: ⑴ 熟读古诗。 ⑵ 作者描写了秋天的哪些景物,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全班交流。

  3、熟读成诵。

  二、阅读《邯郸学步》

  1、自由读,理解内容。

  2、小组讨论: ⑴ 那个青年人为什么学来学去,连路都不会走了? ⑵ 作者借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3、全班交流。

  4、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谈谈对寓意的理解。

  〖教学目标 进行口语交际,介绍健康小常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要进行听,说话的训练,请同学们注意积累学习方法,提高听、写、读的能力。

  二、口语交际训练

  1、这次是练习谈谈自己保持身体健康做法的训练,老师把平时了解的一些健康小常识讲给大家,让同学仿照老师的方法,进行训练。

  2、同桌互相讲。 告诉学生,你们所讲的健康小常识,要准确,清楚叙述内容。然后谈谈自己保持身体健康的方法。别的同学讲的时候也要认真听,哪些地方讲的好,就向他学习,哪些地方讲的不好,就帮他改过来。

  3、推送代表在班上讲,同学们进行评价,教师酌情指导。

  〖教学目标

  指导并完成习作。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要进行写作练习,写自己想说的话,想写的内容。

  二、习作指导

  1、读题明确要求。 (重点明确:内容广泛,要写出自己最喜欢写的。)

  2、写文章要做到内容具体,语句通顺。

  3、同桌互说。

  4、全班交流,然后师生共同评议修改。

  〖范文点评

  位于四川省南坪县境内的九寨沟,是一个中外驰名的自然风景区,也是珍贵动物大熊猫的产地之一。九寨沟秀峰挺立,山谷幽静,湖泊棋布,河道纵横,道道瀑布点缀其间,是个景物奇异、风光秀丽的佳境,有“人间仙境”、“九寨风光胜桂林”的美称。(开头简洁,概括介绍九寨沟的秀美。) 7月28日这天,我游览了这个“人间仙境”。 我们顺着林荫小道向上走去,不一会儿,便看到诺日朗瀑布,恰似银河奔泻,抛珠撒玉,声震幽谷,映出道道彩虹。那些数不清的小瀑布,水势平缓,汩汩有声。这里,四季景色各异,春天百花点缀水面,夏天浓荫遮盖水面,秋天枫叶野果为水添色,冬天玉树琼枝倒挂水边。(描写瀑布生动自然。) 九寨沟的湖泊是美丽的。它像一面面镜子镶嵌在深山峡谷中,湖水清澈透明。放眼望去,水的颜色由浅处的天蓝色,变为较深处的.墨绿色。蔚蓝色的天空,银白的雪山,翠绿的树木、倒映在湖水中,美丽极了。水面上鸳鸯、野鸭和翠鸟成双结伴;水中,游鱼清晰可见,历历可数。湖水随风荡漾,远看就像水波仙子在翩翩起舞。 长海,是九寨沟中最大的一个湖泊。水天相接,浩渺无垠。我们乘船向上游而去,但见两岸峭壁千仞,大声一喊,山鸣谷应,余音袅袅。(具体写湖泊。) 最高兴的是,我见到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金丝猴。金丝猴全身金黄色,背毛很长,宛如肩披一件金黄色的蓑衣,鼻子向前翘着。它的爪子很尖,有一根长长的尾巴。从远处看,像一个威武的卫士,在守护着九寨沟。(写金丝猴,文笔俏皮,活泼。) 啊,九寨沟,你是镶嵌在祖国河山上的一颗明珠。

  〖评析

  这篇小游记,作者抓住了所观景物的特点,展示了九寨沟的迷人景色。开章简洁,概括介绍了九寨沟的秀美。全篇着重写九寨沟美丽的湖泊,运用一系列形象生动的比喻,具体描绘“人间仙境”。由静到动,动静结合、给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三、学生写作,教师巡视指导

  四、修改作文

夜书所见教案11

  教材简析:

  《夜书所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两首》其中一首。《夜书所见》这首诗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设计理念

  努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重视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在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理解诗中的词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乡情感,并注重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体验、积累。另外,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反复诵读,加深对诗句内容和情感的理解感悟,领略古诗的意境,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促、深”两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1、会写本课的两个生字。

  2、感情朗读,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通过诵读,悟出诗情。

  教学准备:

  相关课件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古诗《夜书所见》。

  教学目的:

  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用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情,激发学习古诗兴趣。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词句,想像诗歌内容。

  教学准备:

  1、PPT课件。

  2、学生课前查阅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3、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教学过程:

  一、对话激趣,导入古诗

  1、 同学们到外地去作过客吗?在别人家里作客的心情怎么样?谁来说说?

  2、为什么总是想家?

  3、刚才,他说的在人家家里作客的心情,大家都有过吗?

  4、好。这就叫:作客的心情。下面,我们学一首古诗【课件:夜书所见 叶绍翁】看看诗人在外作客时是怎么想念家乡和亲人的。先齐读题目。

  5、谁知道这个“书”字在这里的意思?

  6、“书”字有这个意思。但是,把它用在题目里,和前后的词连接起来,特别是和“所见”连接,想想看,还有什么意思?谁说一说?

  7、说得太对了,说明你肯动脑筋!再想想,“所见”,联系前面“夜书”来理解,是什么意思?

  8、很好。你把题目的意思说得完整、清楚。再齐读一遍题目。

  9、“书”这个词有两个意思,主要是看把它放在什么句子里,如“我们读书”,那就是“书本”;可在“夜书所见”里呢?

  10、对!就是“写”,这叫“一词多义”。大家再来说说“夜书所见”的意思?(诗人在夜里写下他看见的情景。)

  二、初读古诗,感知大意

  1、诗人究竟写了些什么?我们读了诗歌就知道了【课件出示:全诗】。自由默读,注意有拼音的.字。

  2、【课件出示生字】谁来拼拼音?

  3、【课件出示生字: “促、深” 】这两个字要特别注意写法。你们看“促”的左边是单人旁还是双人旁?所以不要多写一撇;“深”字右边头顶上有一点没有?那就不要加点!

  4、这首诗的左下角有【课件出示:“注释”】,它是帮助我们了解生字生词的,要联系课文来理解。现在,大家边读课文边看注释,看看谁先初步弄懂全诗的大意?

  5、这首诗都能通读了。能背吗?谁来?

  6、现在,同桌的互相背,看能背这首诗的有多少?

  7、看来多数同学都能背这首诗了。请大家跟着老师一起背一次。

  三、品读古诗,感悟诗意

  1、现在,我们来进一步学习这首诗,提个要求:诗人在这个夜里到底写了他见到的一些什么?【课件出示:前两句】 先学前两句,仔细默读,认真想,在重点词语下边画一横。想好了就举手。

  2、你说对了。不过,请大家再仔细想想,【课件出示:“秋风、落叶、寒冷,江上刮来秋风??”】这前两句诗中“秋风呀、落叶呀、寒冷呀,江上也刮来秋风??”这么一个夜晚,诗人心里会是一种什么感觉?认真体会后,谁想好了谁回答。

  3、诗人一个人在外地作客又在这么冷冷清清的夜里还会很自然地感到什么?读读想想后回答。【课件出示:孤单、寂寞、苦闷。】

  4、对,诗人这时确实感到孤单、寂寞、苦闷,就像你们在别人家里作客人时有过的那种心情呀!有了这样的心情就会很容易产生另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很容易想家、想亲人。)

  5、对,对!很容易想家,想亲人。这就是在外作客时最容易引起的一种心情。这就叫【课件出示:动客情】“动”就是牵动(引起),“客情” 就是作客的思乡之情。请大家把前两句再读一遍。【课件出示:前两句】

  6、现在来学后两句诗【课件出示:后两句 】。【课件出示插图】边读边看看注释。

  7、你们读了后两句,又看了插图,高兴吗?

  8、你们高兴,我也高兴。诗人在这深夜里忽然从远处看到灯火下的儿童捉蟋蟀,他会高兴吗?

  9、是的,诗人一定会高兴的。请把后两句诗再读一下。读时,想想“知”字的含意是什么?

  10、【课件出示:“知”】想想:诗人是在深夜从远处看见篱笆底下有灯火,他能够看见(知道)那么小的蟋蟀吗?想想看,“知”字该怎么解释?(料定)

  11、这些解释都有“想”的意思。不过,“料定”多少带有肯定的意思,要确切些。请再读全诗。

  12、是的,诗人看到那两个儿童捉蟋蟀玩得真开心呀,他自己当然也很高兴!可是,诗人这时毕竟不是在自己的家乡呀,他看到这里的儿童们玩得那么高兴的时候,就越会想到什么?【课件出示:想起他的家乡和自己的童年。】

  13、是的,诗人会想起他的家乡和他的童年。那么,这首诗的第二句写了“江上秋风动客情”中的“动客情”是诗人想念家乡、亲人的意思。从这里可以看到诗人在前两句中“动”了客情;在后两句诗中看到儿童们玩蟋蟀他又一次“动”

  了客情,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和童年。

  14、所以,“动客情”就成了全诗的中心词。全诗从头到尾都融进(蕴含)了诗人的思乡之情。我们要抓住这个中心词更好地用心去感受这种感情。【课件出示:全诗】请再读一遍,看能不能读出这种感情?

  15、你们都在认真读,很好。不过,有的读得太快了,有声音太高??。你想,诗人当时一个人很孤单、很苦闷,思乡心切,情绪低沉的呀,声调要缓慢些。这首诗就是要把诗人“想家”(乡愁)的感情、味道读出来,读得浓浓的。 再自由读,看谁读得最好?

  16、现在,我看诵读好多了。只是“动客情”是诗中的中心词,吐字要清,适当放慢。【课件播放:范读】“江上/秋风/动??客情!”最后两句“捉蟋蟀”场景确实令人高兴,但同时又牵动了诗人“动客情”思念家乡呀!所以后两句语气可明快些,但不可过快。

  17、(范读)“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我再请大家齐读全诗。

  18、为了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感情,我建议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里去,看看他是怎么写成这么美好的诗篇的,好不好?

  19、那好,我就带领大家一起去——(深情地)夜深了,诗人孤单单的,多寂寞呀!上床睡吧,又睡不着。秋风萧萧地吹,树叶落了,送来寒意;那篱笆下捉蟋蟀的儿童啊,更加思念遥远的故乡、亲人??!这一幕幕情景涌上心头,越想越怎么样?(越睡不着,越兴奋。)

  20、这时,诗人眼前一亮,蹬开被子,翻身下床,就干什么啦?(诗人就写下了《夜书所见》这首思念家乡、亲人的诗篇。)

  21、你们看:“诗,就是诗人在生活中的激情碰撞出来的浪花!”??大家再把这首古诗诵读一遍吧!

  22、刚才,我们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世界”,我们也来学做小诗人,好不好?现在我们根据《夜书所见》这首诗的意思,把古人的诗句变成自己的语言说一说;要想像、顺口、有感情。先分组讨论,看哪组表达最好?【课件出示:诗意】

  四、拓展阅读

  1、你们还读过那些诗人所写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呢?谁来背一首试试!

  2、老师这里也有一首古诗【课件出示】,请你们认真听一听,跟着一起体会诗歌的感。

  3、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把这首古诗带回去背一背,讲一讲,你一定会成为现代小诗人的。

  五、作业。

  1.背诵《夜书所见》。

  2.收集一些关于思乡的古诗,把自己喜欢的背下来,还可以与大家一起交流。

  3.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细心观察一下自己周围的景色,看看有哪些景物反映了秋天的特点,这时你也有怎样的感受呢?

  板书设计: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见:梧叶 促织 一灯明

  听:寒声 思乡之情

  感:动客情

夜书所见教案12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1、掌握本诗的生字、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3、学会借助注释理解诗意,在此基础上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过程方法:1、反复朗读诗歌,培养学生对诗歌学习的兴趣。2、让学生展开想象理解诗句并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3、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反复朗读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1、词语积累。2、感情朗读,理解诗意,背诵古诗。3、通过诵读悟诗情。

  教学难点:1让学生借助注解、理解诗意。2、通过诵读体会诗人在诗中所流露的思想情感。

  教学准备:PPT

  过程设计

  一、淡话导课。

  孩子们,现在是什么季节?(秋季)在这个季节最容易激发文人墨客的诗兴,古人给我们留下好多诗篇。你们知道哪些写秋天的古诗?快打开记忆的闸门找一找。(《山行》,《赠刘景文》)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写秋天的古诗,希望孩子们喜欢。板书课题《夜书所见》

  二、解诗题和作者

  1、解诗题。

  书:写所见:(诗人)所看见的

  诗人把夜晚所看见的景物写下来。

  2、解作者。

  你了解作者吗?让他穿越时空来给我们做一下自我介绍吧!

  三、三读诗歌。

  (一)一读解字词

  1、初读古诗,用笔圈出诗中的生字、词语,并画出诗歌的节奏。

  2、教师检查学生完成情况。

  生字:萧、梧、促。

  词语:书、见、萧萧、寒声、动客情、知、挑促织、篱落。

  节奏划分:2/2/3

  (二)二读绘意境

  1、孩子们,诗歌的文字高度凝练,一字、一词、一句话就会呈现出一幅栩栩如生的画面。请孩子们再读诗歌,边读边想,把自己读到的`画面描述出来。试用“读了这首诗,我仿佛看到了------------,听到了----------,我是从诗中---------读出来的”句式说话。读完同桌之间交流。

  2、抽学生班上交流,师生作评价。

  (三)三读悟情感

  好诗我们要反复朗读,理解诗意,才能更好地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1 齐读诗歌,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2、抽生讲述诗意。

  3、男女生互读,思考:这首诗写了秋天的哪些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四、指导背诵

  1、读一首好诗如聆听一首美妙的乐曲,读一首好诗如欣赏一幅优美的画卷,读一首好诗如与诗人促膝交谈。好诗就让我们把它背下来,珍藏在记忆深处。孩子们,快快背下来吧,看看谁是最强大脑!

  2、教师巡视并检查学生背诵情况。

  五、作业布置

  1、背诵《夜书所见》2、预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夜书所见教案13

  教学目的:

  1. 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学习《夜书所见》

  (一)导入新课:

  1、简介作者

  2、解题:从古诗的题目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如:可以知道是.写作者在晚上的所见所闻。

  (二)初知诗意

  1、自主学习,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古诗读通、读准确。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着听,互相评议,相互指正。

  3、指名读古诗,正音。

  (三)合作学习

  1、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结合图意,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划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2、全班交流,理解诗意

  (1)小组汇报读懂的地方。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互相补充诗意,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2)交流不懂的地方。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心情。

  3. 诵读全诗

  自由读——赛读——评读——齐读

  4、练习背诵

  (四)指导写字“促、深”。

  第2课时: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过程:

  一、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王维很有才华,他的诗被人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诗是诗人十七岁时离开家乡,远在京城长安写的。

  二、初读

  1、我们先把诗读正确、连贯。

  2、教师范读自由读指名读。

  3、请再读题目,想一想,哪个字写出了诗人离开亲人的心境?(忆)

  围绕“忆”字,你能提问,启发大家思考吗?(根据学生质疑,板书)

  (简单的疑问根据诗题释疑,重点为:“九月九日”:重阳节,古人有在重阳节这天插着茱萸,登高饮酒风俗;“山东”: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与今天常说的山东不同。)

  三、精读理解

  1、四人一组思考、讨论黑板上的问题。

  2、全班交流。

  教师相机引导。

  如:第一句诗。

  ①“忆”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看看一二两行,找找哪个字就是忆的意思?

  ②诗人会怎样思念亲人呢?(“倍思亲”。“倍”:加倍)什么时候“倍思亲”?(“每逢佳节”,“逢”:遇到。)可见诗人平时怎样?

  ③诗人为什么会平时思亲,“每逢佳节倍思亲”呢?

  从而理解“独在异乡为异客”

  ④朗读指导:“是啊,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看见的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怎能不感到孤独、寂寞呢?让我们读出诗人寂寞的',极度思念亲人的感受。(指名读→评:突出独、异、倍→范读→指名读、评议)

  如:第二句诗

  ①诗人极度思念亲人,想到兄弟们干什么?(生齐读三四行)有什么不理解的字词?(标出字:遥、遍,说字义)再说句意。(板书:登高)

  ②诗人在家时,总和兄弟们一起登高,可见独自在外,多么遗憾啊。他知道家乡的兄弟们此时此刻也一定在思念着诗人呢。现在,就请你们做诗人的弟弟妹妹,说说家乡的兄弟们会怎么想,怎么说?

  3、朗读指导,并背诵。

  ①自由练读

  ②配乐范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③练习背诵。(师生接龙背→指名背)

  四、拓展

  1.今天就是中秋节,我们寄宿在学校,不能回家,就让我们说一说对他们的思念吧!

  学生畅所欲言。

  2、写字指导

  重点写“异、遥、插”字

夜书所见教案14

  学习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课前准备

  1.课文插图。

  2.学生课前查阅这两首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3.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第一课时

  学习《夜书所见》

  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学生交流课前所查阅的资料。

  2.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

  3.看图说话:(出示课文挂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5.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

  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

  5.感情朗读: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图文结合,熟读成诵

  根据诗意,参照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

  2.让学生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拓展活动

  你还读过哪些诗人所作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夜书所见教案15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所描绘的河上夜晚的迷人情景,陶冶爱美情趣,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理解词句意思了解古诗叙述的内容,想象美景。

  3、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教学重难点】

  在朗读诗句中进入情境,有感情朗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解读诗题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清代诗人査慎行经常畅游于山水之间。他饱览过无数奇观异景。一个宁静的夜晚,游玩了一天的他独自坐在船上休息,没想到却被此时河上美景深深吸引。他不禁诗兴大发,提笔写下:

  板书课题:舟夜书所见

  2、师:听了老师的介绍,同学们也预习了,你们知道诗人坐在船上写下的是什么吗?

  解读诗题

  3、齐读课题

  4、师配乐范读

  二、读准读顺,过好语言关

  1、师述:想去看看这美景吗?走,让我们到诗中去感受吧!打开书,轻声读读诗,注意把生字读准。

  2、师:读给同桌听听,字没读准帮她纠正过来。

  3、师:谁愿意第一个试试读给我们听听。

  4、全班齐读

  三、营造氛围,体验情感美

  1、师:诗人此时正被这河上美景深深吸引,同学们现在再读读诗,边读边想象,好吗?

  2、师范读学生听读想象[配乐]

  3、同位互说诗意

  四、以画为媒,感悟语言美

  1、师:同学们说的非常带劲!有位小朋友看到书上为这首诗画了一幅画,他也忍不住按照自己的理解画了一幅,我把画带来了,你们来看看!

  2、CAI:出示画面

  3、师:看!这就是她的画。她把诗人描绘的景象画出来了吗?

  4、小组讨论,师巡视指导。

  指导第一句: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一)理解“月黑”

  1、 指名说

  2、 指导理解诗意

  3、 生谈体会,指出画出月亮的错误

  4、 师描述:你真会读书。哦,诗中写“月黑”,原来是一个漆黑的,没有月亮的夜晚呀!

  5、师相机板书:月黑

  [CAI:师操作(隐去月亮)]

  6、指导朗读

  (二)理解“孤光”

  1、师:这么宁静的'夜晚,瞧,岸边还有点点灯火呢!是这样的吗?

  2、生谈体会。指出“点点灯火”的错误

  3、师:你抓住了“孤光”,原来诗人看到的只有小船上的一盏渔灯。难怪诗人称它为“孤光”。(板书:孤光)

  4、指名读

  (三)理解“一点萤”

  1、师:那你们还从哪知道是一盏渔灯呢?

  2、生谈体会

  3、师:原来那盏渔灯的光太弱了,就像萤火虫的光似的。好,我们来一起看一看。(板书:一点萤)

  【CAI:隐去岸边灯光】

  4、指导朗读

  师:天地一片漆黑,只有孤零零的一盏渔灯静静地映在河面上。可是它的光虽然微弱但是在漆黑的夜晚却显得特别明亮。难怪诗人说“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能把这样的景象读出来吗?自己试试读读吧!

  五、放飞想象,领悟意境美

  指导第二句:“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1、师:这时,一阵微风吹来,河面起风了....看看这幅画,你还想说什么

  2、生描述画面生读第二句

  师:你们说的景象小朋友没有画出来啊,怎么办呢?他没有画,我们可以闭上眼睛去想象啊。

  3、师配乐范读,生闭眼想象

  师:你们看到什么了?把你看到的美美的说给大家听听。

  4、师CAI:微风拂过,那倒映在河面上的一点渔火呀,一下子被细浪搅碎了,散向远方,河面的灯光好像漫天的星星向我们眨眼呢。你们能把看到的景象读出来吗?同桌之间试着读读这句。

  5、同位互读

  6、指导朗读

  师:那点点像萤火一样的渔灯在风的吹动下,散开成满河的星星。(板书:散作---满河星)

  7、师:是啊,在诗人的眼中,满河的灯光如同星星闪动,那么在你的眼中像什么?

  六、悦纳语言,倾吐心语

  师:经过我们的想象,这幅画面就呈现在我们眼前了,看,夜深了,岸边农户家的灯火熄灭了,只剩下一盏渔灯,起风了,渔火随风摇晃,满河的灯光闪动。来,请一个同学读诗助兴吧!指名读诗(配乐,全过程)

  师:我们都陶醉了!让我们站起来随着画面一起吟诵吧!(全班配乐吟诵)

  七、拓展实践,发现创造美

  1、师:现在老师还要给大家推荐一首描写夜景的诗,看看这首《枫桥夜泊》

  2、师:你们还收集了哪些描写夜景的诗,让我们一同欣赏。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特别美,老师要给大家布置一个很有意思的作业:(音乐)大家都很喜欢这首诗,那你用喜欢的方式表达对这首诗的喜爱吗?可以画一画,也可以说一说,甚至为它谱上曲子唱一唱。咱们武汉的夜晚越来越美了,看看江滩,看看长江大桥,尝试着去写写武汉的夜景,如果你有兴趣可以像小诗人一样写首小诗。

  【板书设计】

  舟 夜 书 所见

  月黑

  ↓见

  渔灯

  一点萤→满河星

  散作

【夜书所见教案】相关文章:

《夜书所见》教案03-09

夜书所见教案01-24

《夜书所见》教案15篇03-18

鲁教版《夜书所见》教案03-09

夜书所见教案(15篇)02-17

夜书所见原文及赏析08-20

夜书所见原文及赏析03-07

夜书所见教案(合集15篇)03-29

夜书所见教案汇编15篇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