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教案大全>《数学六年级教案

数学六年级教案

时间:2023-02-06 16:10:57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数学六年级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数学六年级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数学六年级教案

数学六年级教案1

  教学目标:

  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角、垂直与平行、三角形和四边形的概念,掌握它们的特征和性质,以及各图形的联系。‘

  教学过程:

  1、直线、射线、线段。

  提问:

  1)分别说一说什么叫直线、射线、线段?

  2)直线、射线和线段有什么区别?

  完成123页上面的“做一做”。(学生笔做)

  提问:

  1)什么叫做角?

  2)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整理:把表中的空格填写完整。

  完成123页下面“做一做”的1题、2题。

  2、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

  大于0°

  小于90°

  垂直与平行

  提问:

  1)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相互位置有哪几种情况?

  2)什么样的两条直线叫做互相垂直?

  什么样的两条直线叫做互相平行?

  回答:下面几组直线中,哪组的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哪组的两条直线互相平

  完成教材124页的“做一做”

  提问:

  1)什么叫做三角形?

  2)在下面的`三角形中,顶点A的对边是指哪一条边?

  动笔做:以顶点A的对边为底,画出三角形的高,并标出底和高。(前页一幅图)

  在下面的表中填写三角形的名称和各自的特征。

  名称

  图形

  特征

  回答: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联系与区别。

  3、四边形

  提问:什么叫四边形?

  回答:看图说出下面各图的特点,再说一说图中各字母表示什么

  想一想:为什么说长方形、正方形都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为什么说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完成125页“做一做”中的1、2题。

数学六年级教案2

  教学说明:

  乘法运算定律的归纳、总结和运用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能力的提高,它区别于一般计算的学习,需要学生有更强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与之相配合,所以学习的困难会更大,特别是合理运用乘法运算定律使一些计算简便这部分内容。本课是要完成的是乘法分配律的学习与研究,下面就教学安排作简单说明。

  一、 观察与思考:通过对例题和生活实例的观察、研究和学习,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在生活中寻找和学习数学知识。

  二、 讨论与归纳:这是比观察与思考更高层次的要求。在观察与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通过相互讨论、研究、补充、完善,归纳出乘法分配律,从而使学生体验合作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体验成功的喜悦,懂得合作,学会合作。

  三、 练习与提高:通过两部分内容的练习,进一步熟悉、理解、认识和掌握乘法分配律。

  四、 简便运算:完成例2的学习,这一部分内容的思考性比较强,特别是对乘法运算定律的灵活运用学生的困难较大,所以在教学时要区别对待。基本内容部分要求全体学生掌握,也就是这一教学段的前三部分内容,这一教学段的最后一部分内容是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准备的,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但同时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内容:乘法分配律 P28-29 例1、例2

  教学目标:

  1、知道乘法分配律的字母表达式。

  2、懂得可以用乘法分配律把一个数与两个数的和相乘改写成两个积的和。

  3、会用乘法分配律使一些计算简便。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得出及其运用。

  教学安排:

  一、 观察与思考:

  1、 出示例1:(1)看下图计算,有多少个小正方体?

  A、用实物演示引出两种算法。

  (5+3)2=16(个) 52+32=16(个)

  B、观察以上两式得到:(5+3)2=52+32

  2、 出示生活实例:

  ①一件上衣30元,一条裤子20元。买4套这样的服装一共需要多少元钱?

  引导学生用两种方法解答,然后通过计算观察得出:

  (30+20)4=200(元) 304+204=200(元)

  即:(30+20)4=304+204

  ②2角硬币和5角硬币各6枚,一共有多少钱?

  请学生同桌说说两种计算方法,然后汇报结果。

  (2+5)6=42(角) 26+56=42(角)

  即:(2+5)6=26+56

  3、 请学生仔细观察上面讨论得到的三组等式之间有什么相同的特点?

  (前后两式是相等的、先算和再算积与先算积再算和是一样的)

  这就是今天我们重点要研究的乘法分配律。板书课题:乘法分配率

  二、 讨论与归纳:

  1、 出示问题,读读想想。

  A、 以上三组算式分别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B、 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先小组讨论,再派代表汇报交流。

  得出乘法分配律的'正确说法。

  看书,齐读乘法分配律。

  2、 质疑。

  为什么乘法分配律说: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而不是两个数的和去乘以一个数。?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这个数可写在两数之和的前面,也可写在两数之和的后面,而两个数的和乘以一个数,这个数只能写在两数之和的后面。)

  3、 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

  (A+B)C=AC+BC

  三、 练习:

  1、 根据乘法分配律填上适当的数或运算符号。

  (8+6)3=8○3○6○3

  (25+9)40= 40+ 40

  (56+ )3=56 +8

  2、 判断:

  13(4+8)=134+8 ( )

  13(4+8)=138+48 ( )

  13(4+8)=134+138 ( )

  四、 简便运算:

  1、 出示例2:(125+70)8

  请同桌两人右边的按运算顺序算,左边的用乘法分配律先去掉括号再算。

  算好后同桌观察讨论:怎样算比较好?为什么?

  教师总结:用乘法分配律能使一些计算简便。

  2、 选择题:

  1624+8424的简便算法是( )。

  A、(16+24)84 B、(16+84)24 C、(1684)24

  3、 用简便方法计算下列各题(先同桌讨论,再独立完成)。(有的不会做的学生可以不做)

  (25+9)8 29175+2529 48128-2848 7599+75

  4、在方框里填上适当的数,使算式能用简便方法计算,你有几种不同的填法。(不会做的学生可以不做)

  41□+5923 □□+6328

  五、 小结:

  1、 乘法分配律及字母表达式。

  2、 运用乘法分配律应注意什么?

  ①运算符号 ②分配合理

数学六年级教案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数的整除有关概念,明确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

  2、能力目标结合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推理、概括、归纳等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养成合作学习和勇于探索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明确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难点:在整理中构建数的整除的知识网络。

  教学过程:

  一、结合情境,搜集概念。

  师:今天一共有多少位同学来这里和老师一起学习?

  生:40位同学。

  师:40位同学又分5个学习小组,哪位同学能用数的整除的知识说说40与5的关系?

  生:40能被5整除。

  生:5是40的约数。

  生:40和5的'最小公位数是40,最大公约数是5。

  师:刚才大家说的很好,说到了整除、倍数、最小公倍数、最大公约数,同学们再想一想,在数的整除里,除了这几个概念外,我们还学习了哪些知识呢?

  生:整除能被2、3、5整除的特征,倍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约数、公约数、最大公约数、质数、合数、质因数、分解质因数、变质数、奇数、偶数。

  二、叙述概念意义,梳理知识网络。

  (1)学生在小组内通过相叙述,质疑问难等方式回忆概念的意义。

  (2)学习复习完后各组互派代表相查概念的掌握情况,并向老师汇报抽查结果。

  2、梳理知识网络。

  (1)小组活动。

  师:从同学们反馈情况来看,各小组这些复习概念较好,但数的整除里知识之间存在什么联系和区别呢?请同学们动手整理一下。

  (2)对比交流。

  抽一小组在黑板上整理,然后各小组表示。

  师:通过展示,你们认为哪种观点有道理呢?

  各小组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后,都说出了道理。

  下面看到老师这里也有一个网络图。

  师:通过网络图更清楚地知道,在整除的前提下产生了一对概念倍数、约数、倍数下面又产生了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约数下面又产生了公约数,最大公约数的概念;从分析自然数的个数又引入了质数合数的概念;能被2、3、5整除的数一定是2、3、5的倍数,从能被2整除的这个角度,出现了奇数偶数概念。公约数只有1的两个数叫互质数,所以互质数与公约数有联系。

  三、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在56□的□里填上一个数字,使它能被3整除,又能被2整除。

  2、填空。

  (1)在1~20中是偶数的有()是奇数的有(),是质数的有(),合数的有()

  (2)如果a、b两数互质,那么它们的最大公约数是()最小公倍数是()。

  如果a是b的倍数,那么它们的最大公约数是()最小公倍数是()。

  (3)18和24的最大公约数是(),最小公倍数是()。

  四、全课总结,交流收获。

  1、今天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概念?

  2、这节课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

  五、布置作业。

数学六年级教案4

  单元目标:

  1、使同学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特征;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

  使同学理解求圆柱的侧面积和外表积的计算方法,并会正确计算。

  使同学理解求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容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单元重点:

  掌握圆柱的外表积的计算方法和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单元难点:

  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 1、圆柱

  (1)圆柱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12页圆柱的认识,练习二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圆柱体,认识圆柱的特征和圆柱各局部的名称,能看懂圆柱的平面图;认识圆柱侧面的展开图。

  2、培养同学细致的观察能力和一定的空间想像能力。

  3、激发同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看懂圆柱的平面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已知圆的半径或直径,怎样计算圆的周长?(指名同学回答,使同学熟悉圆的周长公式:C=2πr或C=πd)

  2.求下面各圆的周长(教师依次出示题目,然后指名同学回答,其他同学评判答案是否正确)

  (1)半径是1米 (2)直径是3厘米

  (3)半径是2分米 (4)直径是5分米

  二、认识圆柱特征

  1.整体感知圆柱

  (1)谈谈圆柱.你喜欢圆柱吗?请同学说说喜欢圆柱的理由。(美观、实用、平安、可滚动……)

  (2)找找圆柱,请同学找出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

  2.圆柱的外表

  (1)摸摸圆柱。请同学摸摸自身手中圆柱的外表,说说发现了什么?

  (2)指导看书:摸到的上下两个面叫什么?它们的形状大小如何?摸到的圆柱周围的曲面叫什么?(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圆柱的曲面叫侧面。)

  3.圆柱的高

  (1)课件显示:一根竖放的大针管中的药水由高到低的变化过程,引导同学考虑:药水水柱的高低和水柱的什么有关?

  (2)引导小结:水柱的高低和水柱的高有关.

  (3)结合课本回答什么叫圆柱的高。(板书: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4)讨论交流:圆柱的高的特点。

  ①课件显示:装满牙签的塑料盒,问:这些牙签是圆柱的高吗?假如牙签细一些,再细一些,能装多少根?

  ②初步感知:面对圆柱的高,你想说些什么?

  归纳小结并板书:圆柱的高有无数条,高的长度都相等。

  ③深化感知:面对这数不清的高,丈量哪一条最为简便?

  老师引导同学操作分析,得出丈量圆柱边上的这条高最为简便,同时课件上的圆柱体闪烁边上的一条高.

  4.圆柱的侧面展开(例2)

  (1)动手操作:请同学分小组拿出橡皮、蜡笔、水彩笔、固体胶水等有商标纸的圆柱形实物,分别把商标纸剪开,再打开,观察商标纸的形状.

  反馈后讨论:展开后得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是怎样剪的?展开后得到平行四边形的是怎样剪的?

  ┌长方形

  板书:沿高剪┤ 斜着剪:平行四边形

  └正方形

  强调:我们先研究具有代表性的长方形与圆柱的关系.

  (2)寻求发现.展开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关系.

  ①师生一起把展开的'长方形还原成圆柱的侧面,再展开,在重复操作中观察。

  ②同学再观察电脑演示上述过程.(用彩色线条突出圆柱底面周长和高转化生长方形长和宽的过程。)

  ③同学交流后说出自身的发现:这个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底面的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

  (3)延伸发现.展开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和正方形的边长与圆柱的关系。

  ①讨论:平行四边形能否通过什么方法转化生长方形?

  课件显示:平行四边形通过割补转变生长方形,再还原成圆柱侧面的动画过程。

  ②想一想:当圆柱底面周长与高相等时,侧面展开图是什么形?

  ③引导小结:不论侧面怎样剪,得到各种图形,都能通过割补的方法转化生长方形.其中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三、巩固练习

  1.做第11页“做一做”的第2题。

  2.做第15页练习二的第3题。

  教师行间巡视,对有困难的同学和时辅导。

  3.做第15页练习二的第4题。

  四、安排作业

  完成一课三练P15的1、2题。

  板书:

  ┌长方形

  沿高剪┤ 斜着剪:平行四边形

  └正方形

  圆柱的底面周长 → 长方形的长

  圆柱的高 → 长方形的宽

数学六年级教案5

  教学内容:

  欣赏与设计 第27~28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与设计图案 ,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已学过的轴对称、平移现象。

  2、欣赏美丽的对称图形,并能自己设计图案。

  教学重点:

  通过欣赏与设计图案,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已学过的轴对称、平移现象。

  教学难点:

  欣赏美丽的对称图形,并能自己设计图案。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师:在本单元里,我们学习了哪些有关图形变换的知识,轴对称、平移?师:举例说明生活中有哪些轴对称和平移的现象?这两种现象有什么特点?

  生自由汇报。

  二、欣赏图案

  1、导入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想成为一名小小设计师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欣赏设计》,只要你们好好学习,我想你们就一定能设计出美丽的图案。

  板书课题:欣赏与设计

  2、图案欣赏。 出示课件,学生欣赏图案。

  3、说一说。

  师:上面这几幅图的图案是由哪个图形变换得到的'?

  小组讨论,再进行交流。

  4、想一想。

  出示课件。

  仔细观察这图案是由哪个图形经过什么变换得到的?同桌交流汇报。请你在方格纸上继续画下去。

  设计图案图案前,让学生说说要注意哪些?

  三、设计图案

  1、利用轴对称、平移设计一个图案。 2、交流并欣赏。说一说好在哪里?

  3、师生活动,教师提问,学生互评。

  四、练习巩固

  1、完成教材第28页练一练第1、2、3、4题。 五、课堂总结:轴对称和平移知识广泛地应用于平面、立体的建筑工艺和几何图像上,而且还涉及到其他领域,希望同学们平时注意观察,成为杰出的设计师。

  六、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欣赏与设计

  轴对称与平移

  学生设计作品展示

数学六年级教案6

  教学目标:

  1、理解圆的周长的概念

  2、通过实践操作体验圆周率得出的过程

  3、会用圆周长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4、结合课堂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教重难点:

  体验圆周率的得出过程

  教学准备:

  PPT课件,尺子、绳子,每个同学准备直径是3厘米、5厘米、8厘米的圆一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圣诞节到了,动画城里的小动物们要召开一次运动会。兔八哥和鸭小弟参加跑步比赛,场地如图,猜一猜谁跑得比较快

  二、用心感悟,理解概念

  a)要求兔八哥所跑的路线,实际上就是求这个正方形的什么?

  要知道这个正方形的周长,只要量出它的什么就可以了?能说出你的依据吗?(突出:正方形的周长与它的边长有关)

  b)要求鸭小弟所跑的路程,实际上就是求圆的什么呢?板书课题:圆的周长。

  c)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圆的周长吗?(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叫做圆的周长)

  d)指出你手上的圆的周长

  三、动手操作,体验过程

  1、动手操作,那我们能不能想个办法来求一求圆的周长呢?动手之前老师先来访问几个同学你们打算怎么去测量呢?(在尺子上滚动、用绳子绕)滚动的方法如果没有没有就课件演示一下

  2、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测量任意两个圆的周长并完成表格

  圆的直径

  圆的周长

  周长是直径的几倍?

  3、提出猜想

  你觉得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呢?引导学生观察手上三个圆,说说你的想法。

  跟直径、半径有关。那你觉得有什么关系呢?

  直径越长,圆的周长就越长

  4、刚才我们说正方形的的周长是边长的4倍,那么圆的周长是否也和圆的直径(半径)成一定的倍数关系呢?

  5、汇报展示

  观察数据,你有什么发现得出结论:圆的周长总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板书:3倍多一些。

  6、认识圆周率

  这个倍数呢是一个固定的数,叫做圆周率。用公式表示圆周率=圆周长圆直径。圆周率用字母表示,读做pai。在1500多年前数学家祖冲之计算出圆周率的值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比欧洲早1000多年是当时世界上算最精确的圆周率的值了。经过精密计算,知道是个无限不循环小数。我们通常取3.14

  7、引导出圆周长计算公式: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用字母表示C=d

  四、运用所学,解决问题

  1、计算下面圆的周长

  两个圆先求出示一个知道直径的圆,利用公式完成练习

  第二个只知道半径,抛出问题,这个只知道半径你会求吗?得出求圆周长的另一个公式:圆的周长=半径2圆周率字母公式为C=2r然后完成计算

  2、判断题:

  1)圆的直径越大,圆周率就越大()

  2)圆周长是它直径的3。14倍()

  3)半圆的周长就是它所在圆的周长的一半()

  3、解决开始跑步的问题

  4、计算我们人民币1元的外周长,不知道条件怎么办?先测量然后计算

  5、拓展

  五、温故知新,总结课堂

数学六年级教案7

  教学目标:

  1、理解比的意义,学会比的读写法,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及求比值的方法。

  2、弄清比同除法、分数的关第,明确比的后项不能为0的道理,同时懂得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3、通过主动发现的小组合作学习,激发学合作意识,培养比较、分析、抽象、概括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4、养成认真观察,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和运用比的意义及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

  教学难点:

  理解比的意义。

  教学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表格、四幅比例不同的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四幅画,(A、头身一样长 B、头:身=2:3 C、头:身=1:5 D、头:身=1:6)选出你认为最美的人物速写。

  师:早在一千多年前,德国心理学家费希纳也做过这样一个类似的实验,而评选的结果与我们刚刚的评选竟惊人地不谋而合。那这些人物画为什么会被大家公认为是最美的,其中的奥秘到底又在哪里呢?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开始今天的学习。

  师:根据经验,你觉得一幅人物速写美不美,主要跟它的什么有关?

  师:确实,人物画的美与所画的头与身之间的关系有密切的联系。想想怎样比较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探索规律,揭示意义

  (一)出示:

  1、一个镜框长5分米,宽3分米。长是宽的几倍?

  还可以怎样表示长与宽的关系?

  像这种表示长与宽的.关系有时也说成长与宽的比是5比3,

  宽与长的比是3比5。这两个长度的比属于同类的量相比。

  2、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90千米。

  已知什么?可以求什么?

  路程与时间两个不同类的量,表示它们的关系时可以用速度来表示,也可以说成:汽车所行路程与时间的比是90比2。

  三、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1)看书自学,小组讨论交流: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理解了比的意义,在课本的46~47页还涉及到一些关于比的其他知识,你们想自己研究、探索吗?那么就请你们先独立自学,自学完了在四人小组里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开始吧!

  (2)汇报。(允许学生无序汇报,注意让学生举例说明,并即时练习)

  ①写法。

  我学会了比的写法,5比3记作5∶3。(让学生板演)

  问:这个∶叫做什么呢?谁愿意给它起个名字?(强调:写∶应该注意上下对齐,点要圆一点,它不同于冒号。)那么4比3、110比12.51又记作什么?(指名板演,其他同学写在练习本上)3∶4 4∶3 110∶12.91又怎样读呢?

  思考:刚才大家学会了用∶的形式来写出两个数的比,除了这种形式,还可以写成什么形式呢?(指名板演)读作什么?还可以读作二分之三吗?为什么?(把3∶4改写成分数形式的比,并齐读。)

  ②各部分名称。(结合板书)

  ③比值。

  我学会了什么叫做比值。(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问:那么怎样求比值呢?(前项除以后项的商)

  练习:求出下面各比的比值。3∶4 0.7∶0.35 8∶4

  0.2∶

  让学生观察求比值的过程,想想比与除法有什么联系?

  (四)探讨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区别

  根据分数与除法的联系想想比与分数有什么联系?

  小组合作,让学生拿出所发表格进行填写。

  展示学生整理的内容:

  联 系 区 别

  比 前项 比号(:) 后项 比值 两数之间的关系

  除法 被除数 除号() 除数 商 一个算式

  分数 分子 分数线() 分母 分数值 两数之间的关系或具体的量

  用字母a和b分别表示两数,想想比、除法、分数的关系可以怎样表示呢? (a:b=ab=(b0))

  比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如3:5也可写成。。。。

  【1】第一层练习

  1、填空:

  (1)小华家养了12只鸡,9只鸭。

  鸡和鸭只数的比是 ( ),比值是( )。

  鸭和鸡只数的比是 ( ),比值是( )

  (2)买3千克苹果用了7.5元。买苹果的总价和数量的比是( ),比值是( )。

  2、把下面的比改写成分数形式、

  25∶100 21∶18

  这里注意:改写成分数形式后读法还是和比的读法一样,读做谁比谁。

  并且不能约分,因为约分后的结果是比值,不是比。这里要区分

  3、选择

  买4支钢笔是12元,钢笔总价和数量的比是( )

  A、4∶12 B、12∶4 C、12/4

  为什么B和C的答案都对呢?(因为比还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但是读还是读做几比几。)

  4、判断:

  (1)小明今年10岁,爸爸37岁,父亲和儿子的年龄比是10∶37。

  (2)一项工程,甲单独做要7天完成,乙单独做要5天完成,甲乙两人的工作效率比是7∶5。

  (3)大卡车的载重量是6吨,小卡车的载重量是3吨,大小卡车载重量的比是2。

  【2】第二层练习

  1、写出比值是2的比。

  【3】随机练习(看时间情况定)

  陈俊明今年12岁,是六年(4)班学生,该班共有48个学生,小明爸爸今年38岁,在科技公司上班,每月工资5000元,年薪60000元,小明妈妈每月工资800元,年薪9600元,她所在单位有职工24人。

  要求:根据题目中提供的条件,寻找合适的量,说出两个数之间的比。

  五、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1、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2、你能说出一些生活中的关于比的例子吗?(学生举例)

  师:同学们,其实,比在我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1)松下高清晰数字彩电有4:3的宽屏幕,与未来标准接轨,超 值影院享受。

  (2)雀巢咖啡是由白砂糖和速溶咖啡按2:5混合而成的,香气浓郁,味道好极了!

  (3)在雅典奥运会上,共32次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它的宽和长的比是著名的黄金比 1:1.618.。

  (4)人的脚长与身高的比大约是:1︰7;拳头翻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的比大约是:1︰1知道这些有趣的比很有用,如果你到商店买袜子,只要将袜底在你的拳头上绕一周,就会知道这双袜子是否适合你穿。

  课后,希望同学们能继续调查比在生活中的应用,并且把你的发现写成一篇数学日记。

数学六年级教案8

  【教学内容】

  北京五日游。

  【教学目的】

  通过制作旅游计划,进一步理解时间、路程等知识。

  【重点难点】

  对时间、路程的整体把握。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情境导入】

  1、课件展示:我们来帮小明设计一个旅游计划。

  (1)旅游计划包括什么?(5天的全部行程)

  (2)全部行程由哪几部分组成?(日期、行程、交通工具、住宿、费用等)

  (3)哪些景点要去呢?(天安门广场,毛主席纪念堂、故宫博物院、景山公园、王府井大街等)

  2、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利用以上信息,如何安排五日xxx程?”

  学生汇报,并说明安排理由。教师将各组汇报的.计划板书。

  3、将学生们设计的旅游计划和第108页小明的计划对比,看看各有什么优点和不足,如何改进。

  如:第二天小明全家刚到北京就去那么多景点,时间和精力都会不够。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1、通过互联网连接更多旅游信息。

  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第2课时北京五日游

  日期行程交通工具住宿费用

  ①景点大小;

  ②景点距离;

  ③景点路线;

  ④游览时间。

数学六年级教案9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36页上面的第1~3题及练习三十一的第1~6题。

  教学目的

  1、通过周长和面积的对比复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周长和面积的理解。

  2、通过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对比复习,使学生加深对它们的认识,进一步熟悉长度单位间和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3、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

  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周长和面积的理解,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面积和周长的概念

  1、让学生指出自己的课桌面的面积和周长。

  2、做第136页的第1题。让学生指出黑板的面积和周长并指名学生到讲台前用教鞭指一指。

  通过指实物的面积和周长,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物体的面积;围成一个图形所有边长的总和就是周长。

  二、复习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概念。

  (1)让学生用手势比划出1厘米、1分米、1米实际长度。

  (2)让学生用手势比划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实际大小。

  (3)做练习三十一的第1题。填写时,要让学生联系实际来确定在每件物品的后面应填哪个长度单位或哪个面积单位

  2、复习长度单位间和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1)教师板书:1米=()分米=()厘米

  每相邻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

  让学生回答()里应填几,教师用彩色笔板书出来。

  (2)教师板书:1平方米=()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每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

  让学生回答()里应填几,教师用彩色笔板书出来。

  (3)教师板书:30米=()分米=()厘米

  指几名学生说一说如何推想。

  接着教师板书:42平方米=()平方分米

  5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

  指几名学生说一说如何推想。

  然后,让学生做练习三十一的第2题。做完后,集体订正。

  三、复习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1、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长方形,如下图:

  15厘米

  30厘米

  让学生说一说这是一个什么图形,如何计算它的.面积。然后指两名学生到黑板前板演,其他学生在下面计算。计算完后,指名学生订正黑板上的计算,其他同学也检查一下自己的计算是否正确。

  让学生根据刚才的计算,想一想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的。学生说出后,教师板书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并加上框。

  2、仿照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复习方法复习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3、做练习三十一的第3题。

  先让学生计算出表中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并填入表中,然后集体订正。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有什么不同。使学生通过计算同一个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进一步明确周长和面积的含义。

  四、混合练习

  1、做练习三十一的第6题。

  先让学生自己判断各题的对错。集体订正时,说一说判断的理由。第(4)题,如果学生判断有困难,教师可以画出图来帮助学生理解,使学生直观地看到用两个相同的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它的长等于正方形的两个边长,宽等于正方形的边长,所以长方形的周长应等于正方形的6个边长。正方形的边长是1分米,所以长方形的周长应是6分米而不是8分米。第(5)题比较难判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弄清下面的问题后,再判断就不困难了。

  (1)用8分米铁丝围成的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分米?

  (2)周长是8分米、边长是整分米的长方形有几个?边长是多少分米?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3)周长是8分米的正方形边长是多少分米?面积又是多少平方分米?

  2、做练习三十一的第4题。

  这是一道联系实际的有关面积计算的应用题。如果学生理解题意有困难,教师可以画出洒水车的工作示意图,使学生直观地看到洒水车每分洒水的地面是一个长50米、宽8米的长方形,然后再让学生自己计算。

  3、做练习三十一的第5题。

  指名学生读题并说出条件和问题。这道题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第二个问题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提示:要求1平方米的阔叶林每天能制造氧气多少克,还需要知道什么条件?这个条件题目给了没有?然后让学生自己完成。

数学六年级教案10

  学生特点分析:

  我所教的学生有104人,我们虽然地处甘肃,可因为嘉峪关地下水相对丰富,就目前而言学生还没有感觉到水资源的缺乏,但是学生的节水意识还比较强。

  教学内容分析:

  综合应用节约用水是结合前面学过的量的计量、统计等知识设计的。旨在通过测量等操作活动,一方面让学生经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另一方面促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科学地认识日常生活中水资源浪费的问题。此外,还可让学生积累节约用水的方法,加强环保意识。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了解一些我国水资源知识,感受水资源的宝贵,培养学生节约能源的意识与习惯。

  2、能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解决一些有关的实际问题,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难点分析:

  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解决一些有关的实际问题,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师:这节课活动的主题是节约用水

  板书:节约用水

  二、组织活动

  1、你对我国水资源知识有哪些了解?

  (1)学生交流讨论展示信息,说说各自从报纸、网站上查找的有关水资源的资料。

  (2)教材介绍

  使学生树立节约用水的意识,认识到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

  2、分析数据,计算浪费的水量

  问:我们生活中哪些地方有漏水现象?

  (1)学生介绍所收集到的资料。

  第5 / 9页

  (2)利用收集到的数据,算一算。

  课前同学测量了一下水管的滴水速度大概是每分钟滴60毫升, 那我们就用这个数据来具体计算一下,究竟一天能滴多少,把你们计算的结果填入老师发下来的表格上,同时根据统计表绘出一个相应的统计图。(生分组进行,师巡视观察。)

  (3)估算:照这样1个水龙头一年会漏掉多少升水?

  3、解决问题

  (1)同学们计算一下,假设按每个人一年浪费一个水龙头的滴水量计算,我们全市30万人一年将会浪费多少升水?

  (2)如果平均每吨水价为1.5元,一共要支付多少水费?

数学六年级教案1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页例2及练习二第3~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分数、小数化成百分数的方法。

  2.让学生经历分数、小数化百分数的过程,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3.能应用分数、小数化百分数的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分数、小数化成百分数的方法和规律。

  【教学准备】

  收集的情境资料,图片,投影一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教师: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医生常常给病人推荐有益于病情好转的食品,纤维素是适合IBS患者食用的健康食品,常见的1 kg食品含纤维素大约如下:麦麸:0.31 kg;麦片:2/25 kg;燕麦片:3/42 kg;豆类:0.15 kg;辣椒:2/5 kg;坚果:0.14 kg。

  教师:看了这些你们觉得应该推荐什么食品呢?

  让学生猜测,说出自己的看法。

  学生:这些数不好比较。

  教师:怎么办呢?如果我们把这些数都化成百分数就便于比较了。

  板书课题:分数、小数化百分数

  二、合作探究,归纳方法

  (1)根据学生的回答,分小组进行讨论,探索比较的方法。学生可能会有以下几种方法:

  ①全部化成小数进行比较。

  ②全部化成分数进行比较。

  ③全部化成百分数进行比较(每种食品的含纤维素的百分率)。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小结前两种方法的优势和劣势,具体探究第三种方法。

  (2)让学生独立尝试完成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并思考怎样转化成百分数。

  0.31=31% 2/25=8/100=8%

  (3)分小组讨论小数化成百分数、分数化成百分数的方法。找出本组中最好的一种方法,并写出计算的流程。教师进行指导,对学习有困难的小组进行讲解。

  (4)学生交流方法,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强化。

  对于小数化成百分数,重点强化最常用的方法即: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然后再添上%。

  对于分数化成百分数,教师重点强化:一是当分母只含质因数2,5时可以直接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将其化成百分数;二是当分数除了2,5外还有其他的质因数的`分数,要先把分数化成小数,然后再化成百分数(当除不尽时应强调保留三位小数)。比如:3/420.071=7.1%。

  三、练习应用,巩固提高

  1.游戏:对口令

  三个同学一组,对口令,一人说百分数,另一名同学说分数,第三位同学说明这样做的理由。(要求学生每个同学说两个后要互换角色)。

  2.看谁填得多

  0.35<( )<37.6%(括号里面只能填分数)

  25%>( )>1/5(括号里面只能填小数)

  3。解决问题

  解决课前出示的问题,化成百分数比较一下,确定给病人推选的食品。

  四、反思小结

  回顾本节课的课堂流程,反思每个流程点中的得与失,反思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的具体方法。

数学六年级教案12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体会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和按相同的比扩大或缩小的实际意义。

  2.通过图形的放缩,结合具体情境,感受图形的'相似。

  教学重点:

  图形的缩小与放大。

  教学难点:

  图形放缩的原理。

  教学过程:

  一、 揭示课题

  1.谈话引入:小红一家外出旅游,照了许多照片,小红把几张照片放大后,挂在家里,把几张照片缩小后,放在夹子里。你知道相片放大缩小的原理吗:

  2.板书课题:图形的放缩。

  二、 探索新知

  1.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

  ①认真观察图形。

  ②说一说:谁画得像?

  ③你是怎么想的?说出你的思维过程。

  ④教师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看法:笑笑和淘气画得最象。

  (2)讨论:

  师:你知道他们是怎样画的?

  ①学生独立思考,探究他们的画法。

  ②教师巡视课堂,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引导他们观察图形的长与宽的长度变化情况

  ③同学之间交流、讨论。

  ④反馈讨论结果。

  (3)小结。

  ①由学生说说有什么体会。

  ②教师小结:只有长与宽都按相同的比来画,画得才象。

  3. 完成课本画一画。

  三、 探索活动

  活动(1)

  1. 说一说点A(2,0)中,2和0分别表示什么?

  (1) 学生尝试说说自己的理解。

  (2) 教师明确说明,2表示列,0表示行。

  2. 分别说说B(4,0),C(6,2),D(6,6)各数对中的数字所表示的意义。

  3. 把表示点E、F、G、H、I、J的数对填入相应的空格。

  活动(2)

  (1) X表示什么?Y表示什么?

  (2) 2X表示什么?2Y表示什么?

  活动(3)

  1.学生独立描点。

  2.展示学生的作品。

  3. 观察比较,说说哪只猫长得象乐乐。

  4.你知道为什么?

  四、 课堂小结

  说一说把图形放大或缩小的关键是什么。

数学六年级教案13

  本学期总第7课时

  教学课题:百分数折扣

  教学内容:第8页“折扣”、做一做及练习二第1至3题。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明确折扣的含义,能熟练地把折扣写成分数、百分数,正确解答有关折扣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学会合理、灵活地选择方法,锻炼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会解答有关折扣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合理、灵活地选择方法,解答有关折扣的实际问题。

  教法与学法:引导交流,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白板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圣诞节期间各商家搞了哪些促销活动?谁来说说他们是怎样进行促销的?

  二、新课讲授

  1、理解“折扣”的含义。

  (1)刚才大家调查到的打折是商家常用的手段,是一个商业用语,那么你所调查到的打折是什么意思呢?比如说打“七折”,你怎么理解?

  (2)你们举的例子都很好,老师也搜集到某商场打七折的售价标签。(课件出示)

  (3)引导提问:如果原价是10元的铅笔盒,打七折,猜一猜现价会是多少?如果原价是1元的橡皮,打七折,现价又是多少?

  (4)仔细观察,商品在打七折时,原价与现价有一个什么样的关系?

  (5)学生动手操作、计算、讨论,找出规律:原价乘以70%恰好是标签的售价或现价除以原价大约都是70%。

  (6)归纳定义。

  通俗来讲,商店有时降价出售商品,叫做打折扣销售,通称“打折”。几折就是十分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十。如八五折就是85%,九折就是90%。

  2、解决实际问题。

  (1)爸爸给小雨买了一辆自行车,原价180元,现在商店打八五折出售。买这辆车用了多少钱?

  ①导学生分析题意:打八五折怎么理解?是以谁为单位“1”?

  ②先让学生找出单位“1”,然后再找出数量关系式:原价×85%=实际售价

  ③学生独立根据数量关系式,列式解答。

  ④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2)爸爸买了一个随身听,原价160元,现在只花了九折的.钱,比原价便宜了多少钱?

  ①导学生理解题意:只花了九折的钱怎么理解?以谁为单位“1”?

  ②学生试算,独立列式。

  ③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汇报并板书。

  3、提高运用

  在某商店促销活动时,原价200元的商品打九折出售,最后剩下的个,商家再次打八折出售,最后的几商品售价多少元?

  引导学生分析,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交流,让学生明确:“折上折”相当于连续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8页“做一做”练习题。

  2、完成教材第13页练习二第1~3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数学六年级教案14

  教学内容:

  苏教版课标本第十二册7172页、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十四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转化的策略分析问题,灵活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题目的特点选择具体的转化方法,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2.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转化策略的应用。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经验,感受转化的多样性。增强解决问题时的转化意识,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感受转化策略的价值,初步掌握转化 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揭示转化的策略

  1.出示

  师:这是什么图形?(长方形)图中每个小方格的面积都是l平方厘米。

  如何求出这个长方形的面积?(54=20(平方厘米))

  2.出示

  师:你能求出这个图形的面积吗?怎样思考?(把左边的三角形剪下来,平移到右边

  去,使原来的图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演示转化过程。(板书:转化)师:转化成的这个长方形与原来的图形面积有什么关系?(面积相等)

  (评析:用较为简单的图形过渡,把它转化为面积相等的长方形。孕伏转化的策略,使学生初步感受转化的作用)

  3.出示例1的两幅图,(作业纸)

  师:这两个图形你们学过吗?

  我们能用已有的面积公式直接计算它们的面积吗?它们的面积相等吗?有什么办法来比较它们面积的大小呢?

  (1)同桌讨论。(数方格,转化(割补))

  (2)动手操作?

  (3)交流自己所用的转化方法,鼓励学生采用多种转化的方法:(如果有学生提出数方格,则提示他们进一步想想不完整的方格如何处理)重点让学生说一说如何将两个图形转化成已学过面积计算公式的图形。然后课件演示。

  师:你是怎样进行转化的?

  (第一幅图:先割下上面的`半圆,再将这个半圆向下平移5格,就转化成了54的长方形了;第二幅图:先把下半部分凸出来的两个半圆割下来,再绕直径的上端旋转180度,补到图形上半部分凹进去的地方,于是这个图形也转化成54的长方形)

  师:转化后的两个图形的面积什么关系?(都等于20格)

  师:你怎么想到把图形分割后重新拼合进行转化的?(原图复杂,转化后的图形容易计算面积,而且转化前后图形的面积不变)(板书:复杂简单)

  (4)总结评价。

  师小结:刚才我们为了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先把它们转化成长方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

  (评析:转化的目的是为了把困难的问题化为容易的问题,或者把复杂的问题化为简单的问题,利用动画使转化的过程更加直观,更加便于理解,学生动手操作亲身体验了转化的好处)

  二、回顾转化实例,感受转化的价值

  1.回顾以往转化的经验。

  师:其实在我们以前的学习中,已经多次运用过转化的策略,想一想,在哪些地方用到了这种策略?(可适当提示不同领域的转化)

  生可能会说:

  a、 面积或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中用过形的转化。(平行四边形长方形;三角

  形、梯形平行四边形;圆长方形;圆柱长方体;圆锥圆柱)

  b、 计算中用过数的转化(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小数乘除法整

  数乘除法;分数除法分数乘法)

  C、简便计算中用过的式的转化。

  2、初步感受转化的价值。

  师:这些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什么共同点?(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陌生的新问题为熟悉的问题)

  板书:新问题熟悉的问题

  师:以后你再遇到一个陌生的问题时,你会怎样想呢?

  (评析:学生曾经多次运用转化的策略学习新知识,引导学生对这些过程进行回忆,从策略的角度重建相关知识的联系,有利于他们理解转化的共同点)

数学六年级教案1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巩固线段、射线和直线的概念,使学生巩固角的概念,进一步认识角的分类及各类角的特征,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垂线和平行线的概念。

  2、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学过的四边形的特征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能正确地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进一步认识圆的特征,能正确地画圃;巩固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能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并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和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能够掌握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并且理解相互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

  根据平面的基本特征,能够理解平面图形的相互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线段、射线和直线。

  1、复习特征。【演示课件“平面几何图形的'认识”】

  (1)请你在本上分别画出5条不同的线,然后同桌互相说说你画的是什么线,有什么特点?他们之间又有什么不同?

  (2)全班汇报。

  指出:线段、射线和直线都是直的,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线段有两个端点,是有限长的;射线只有一个端点,直线没有端点,射线和直线都是无限长的。

  2、判断反馈。

  (1)一条射线长5厘米。()

  (2)通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

  (3)通过两点可以画一条直线。()

  (4)通过一点可以画一条射线。()

  二、复习角。【继续演示课件“平面几何图形的认识”】

  1、什么叫做角?请你自己画一个任意角。

  提问:根据你画的角说—说,怎样的图形是角?(板书:角)

  2、复习各部分名称。

  学生填写各部分名称。

  教师提问:(1)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画的长短无关)

  (2)角的大小的计量单位是什么?

  3、复习角的分类。

  教师说明:根据角的度数,可以把角分类。

  教师提问:我们学习过哪几类角?每种角的特征是什么吗?

  (板书:锐角直角钝角平角)

  三、复习垂线和平行线。【继续演示课件“平面几何图形的认识”】

  1、教师提问: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说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你能举出日常生活里的例子吗?

  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说两条直线平行?

  谁来举出平行线的例子?

  2、画图。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画一组垂线和一组平行线。

  四、复习了平面图形。

  (一)复习三角形的概念。【继续演示课件“平面几何图形的认识”】

  1、提问:什么叫做三角形?你能够画出几种不同的三角形?

  老师板书分类:a.按照边分类;b.按照角分类

  2、教师口述,学生作图。

  (1)等腰三角形

  (2)等腰直角三角形

  3、判断。

  出示一组三角形,让学生说说各是什么三角形。

  4、复习三角形的内角和。

  提问: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和是多少度?我们是怎样发现的?

  (二)复习四边形。【继续演示课件“平面几何图形的认识”】

  教师提问:四边形是怎样的图形?我们曾经学习过哪些四边形?

  1、复习图形特征。

  出示:

  请你说说图里学过的四边形的名称、特征和字母表示的意义。

  小组共同回忆:

  (1)长方形有什么特征?

  (2)正方形有什么特征?

  (3)平行四边形有什么特征?

  (4)梯形有什么特征?

  2、从图上看,我们学过的四边形可以分为哪几类?正方形,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之间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教师小结:由于长方形、正方形两组对边都分别平行,所以长方形、正方形都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而正方形又是特殊的长方形。

  板书:(完善四边形的关系)

  (三)复习圆。【继续演示课件“平面几何图形的认识”】

  1、复习圆的特征。

  (1)画圆,并用字母表示圆心、半径和直径。

  (2)提问:圆是怎样的一个图形?

  同一个圆中直径和半径有什么关系?

  2、复习轴对称图形。

  (1)请同学们把圆对折。

  提问:你发现圆对折后有什么特点?

  再把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对折,使折痕两边完全重合。

  (2)提问:你认为刚才对折的图形都有什么特点,是什么图形?

  (板书:轴对称图形)

  这里对折的折痕就是什么?

  (板书:对称轴)

  怎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什么叫对称轴?

  等边三角形有几条对称轴?圆有多少条对称轴?

  我们学过的其他图形里,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你还能说出哪些见过的轴对称图形?

  五、综合练习。

  1、判断。

  (1)小于180度的角叫做钝角。()

  (2)平角是一条直线。()

  (3)两条直线相交组成的四个角中,如果有一个角是直角,那么其他的三个角也是直角。()

  (4)不相交的两条线叫做平行线。()

  (5)等边三角形一定是等腰三角形。()

  (6)任何两个等底等高的梯形都能够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2、选择题。

  (1)直角的两条边是()

  ①直线②射线③线段

  (2)等边三角形是()

  ①锐角三角形②直角三角形③钝角三角形

  3、下面这个图中有多少个长方形?多少个三角形?多少个梯形?

  六、小结。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能够说出哪些包含关系的图形?

【数学六年级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的六年级教案12-15

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02-17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比的教案12-09

六年级数学教案12-14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9-30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11-10

数学六年级下册教学教案01-06

数学的教案10-16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教案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