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教案大全>《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时间:2023-02-08 13:50:55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15篇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1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司马光和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的学习,知道《资治通鉴》的作者和体例,并能识别《史记》和《资治通鉴》两部史书的不同体例。

  通过对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及其代表作的学习,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

  过程与方法:

  对照《史记》和《资治通鉴》两部史书的不同体例,明确纪传体和编年体两类史书的编撰特点,初步培养比较问题的能力。

  对优秀宋词作品进行分析和讨论,提高对作品的鉴赏能力。

  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以增强对元代戏剧艺术的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

  宋元文化的繁荣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这一时期史学和文学艺术的高度发展,留给后人的不仅是一笔难能可得的精神财富,如司马光严谨治学的精神,李清照和辛弃疾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以及关汉卿同情人民疾苦的情结等。

  教学重点:《资治通鉴》的体例

  教学难点:宋词的成就

  教学方法讲述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北宋时期,一场激烈的朝廷论争围绕着一部名为《资治通鉴》的书展开,一些人坚持要毁掉这部已经雕版的著作,幸亏有人以书中有宋神宗的“御序”为由,将书保存下来。你想知道这部幸免于难的《资治通鉴》是怎样的一部书吗?“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你可知道这首千古绝唱的出处?你是否想走进意境悠远的宋词和“感天动地”的元杂剧世界,去尽情领略宋元文化的风采呢?

  内容分析

  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文化高度繁荣时期。本节课涉及了宋元时期的.史学、文学艺术等内容。

  一、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史书体例比较简表

  史学著作史书体裁主要特点

  《史记》纪传体以人物为中心

  《资治通鉴》编年体按时间顺序将史事

  和时间紧密结合

  二、意境悠远的宋词

  人物朝代代表作或名句

  苏轼北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李清照两宋

  之交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辛弃疾南宋《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三、“感天动地”的元杂剧

  元杂剧的含义。剧作家关汉卿及其代表作《窦娥冤》。

  重点难点

  《资治通鉴》、宋词、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和元杂剧是教学重点。

  教学建议

  多采用谈话法、讨论法和观察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解惑动机,进而积极思考和参与。

  问题解答

  对司马光幼年勤奋学习的精神,今天我们应该如何借鉴?

  提示我们应发扬其勤奋刻苦、自觉自律、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

  材料阅读阅读这段材料,想一下元曲为什么能够兴盛。

  提示元统一后,城市经济繁荣。城市人口高度集中,市民阶层进一步扩大,作为直接反映生活的戏剧形式元杂剧,适应了他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作业一课一练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2

  一、内容及分析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中华文明之祖,指的是炎黄战蚩尤,“禅让”时代的尧、舜、禹,大禹治水。其核心是黄帝对人类的贡献,理解它关键就是要通过一些资料图片信息等,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教学的重点是中华文明之祖的贡献。解决重点的关键是通过文字图片资料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多让学生动脑动手,培养学生学历史的积极性。

  二、目标及分析

  1、目标:了解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掌握传说和史实的区别。

  2、分析:理解远古传说时代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概况,掌握我们的祖先对人类文明的演变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黄帝是华夏族的人文初祖,

  三、问题诊断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禅让”的含义与实质,产生这一问题的困难的原因是七年级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较差,学习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教师引导学生去了解什么叫“禅让”制,其中关键是教师提供历史资料,学生讲述尧、舜、禹的传说故事,从中形成自己对人物的认识。

  四、教学条件支持

  本节课使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学生直观的了解掌握本课的历史知识。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华民族是一个重视历史的民族,我们向来有炎黄子孙的称谓,那么你们知道我们的祖先是哪些人吗?我们为什么称他为“人文之祖”?他们究竟对中华民族有什么历史贡献?今天,我们来学习第3课 中华文明之祖 问题一:炎帝、黄帝和蚩尤

  设计意图:通过此问题使学生了解炎帝、黄帝和蚩尤的基本史实和华夏族的形成。

  师生活动:学生看书,教师补充一历史内容提出问题。

  问题1:炎帝、黄帝对人类文明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见课本P11页)

  问题2:“涿鹿之战”是怎么回事?

  (1)炎,黄战蚩尤

  (2)时间:距今四五千年

  (3)地点:涿鹿

  (4)交战双方:炎帝、黄帝部落同蚩尤部落

  (5)性质:部落战争

  (6)结果:炎黄部落打败蚩尤

  问题3:华夏祖是怎样形成的?

  炎帝、黄帝部落联合打败蚩尤,此后炎、黄部落经过长期发展形成华夏族。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3

  [知识与能力]

  掌握教材中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认识到开发边疆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两汉经营西域

  [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授课过程]

  一、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二、导入新课:今天我们一块学习第17课两汉经营西域和丝绸之路

  三、讲授新课:

  (1)张骞出使西域:

  1、西汉时期,人们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新疆地区和更西的地方,称为西域。

  2、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

  3、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事务,这是西域各国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的开始。

  (2)丝绸之路:从长安往西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西亚,再由西亚转运到欧洲。

  (3)班超经营西域:

  1、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2、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

  3、166年,大秦的使臣来到东汉,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直接友好往来的`开始。

  四、小结。展示课件知识点汇萃

  五、作业

  附:板书设计

  一、张骞出使西域:

  1、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称为西域。

  2、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张骞出使西域。

  3、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事务,这是西域各国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的开始。

  二、丝绸之路:

  从长安往西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西亚,再由西亚转运到欧洲。

  三、班超经营西域:

  1、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2、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

  3、166年,大秦的使臣来到东汉,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直接友好往来的开始。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4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权,清朝的建立及其对全国的统治,清朝强化君主集权的措施,清朝制造文字狱及其危害。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满洲兴起及清朝建立对全国统治的历史,分析清朝强化君主集权的影响、清朝制造“文字狱”的影响等问题,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文字狱”的社会危害,理解政策制定得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到社会发展的道理。

  【教学目标】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清朝的建立和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

  本课的重点是君主集权的强化。教材从介绍满洲的兴起和清朝的建立,引出清朝君主集权强化这一主题。教材首先叙述清朝初期的制度——议政王大臣会议,说明当时君主的权力有限;然后介绍雍正建立军机处的目的和作用,说明君主集权的加强;最后叙述、分析了文字狱的出现及其影响,说明清朝是从政治、思想等多方面来强化君主集权制度。

  课的难点是君主集权强化的利弊作用。君主集权的强化一方面加强了君主的权力,有利于政治安定;另一方面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教学过程】

  导入:北京的中心有一处名闻世界的博物院,它叫什么?(故宫)它的原名叫什么?(紫禁城)它的用途是什么?(皇帝居住和办公的地方)在这里进行统治的最后一个王朝是什么王朝?(清朝)那么清朝是怎样建立的?清朝的皇帝是怎样进行统治的?

  一、满洲的兴起和清朝的.建立(略讲)

  1、满洲的兴起

  (1)明朝前期,女真属奴儿干都司管辖(出示《明朝疆域图》)

  (2)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16年)

  2、清朝的建立

  建立时间:1636年

  开国皇帝:清太宗皇太极

  都城:盛京

  3、山海关大战和清军入关

  附表:满洲发展的历史

  时间 族名 政权 建立者

  1115年 女真 金 完颜阿骨打

  1616年 女真 后金 努尔哈赤

  1636年 满洲 清 皇太极

  二、君主集权的强化

  1、设立军机处(雍正帝时设立)

  指导学生观看两组图片,并阅读有关图片的文字说明。一组图片包括乾清宫和乾清门外的军机处,另一组图片是沈阳故宫的大政殿和十王亭。文字说明指出了这几组建筑物的用途。在学生观看阅读的时候,可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说一说上述建筑不同布局的意图。(主要反映出皇帝与臣下的关系,沈阳故宫建筑突出了皇帝的中心位置和王公大臣的重要地位,说明王公大臣对皇帝的牵制作用;北京皇宫中乾清宫与军机处的建筑突出了皇帝的至高无上地位和大臣的低下地位,说明君主权力的加强)

  在学生对上述内容认识后,引导学生讨论军机处的设立对于君主集权的作用问题。军机处的设立,君臣等级关系进一步分化(君:独断专行;臣:惟命是从)

  2、文字狱

  文字狱: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从知识分子的诗词文章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再借题发挥,罗织罪状,制造了大批冤狱。

  文字狱往往是一些诗歌、文章中的文字引起的,清朝统治者为什么要小题大做,掀起文字狱?

  通过引导学生的讨论,分析清朝制造文字狱的目的和危害。(可以从清朝之前的明朝以及满洲贵族统治者与汉族民众的矛盾等方面进行提示。在分析文字狱的影响时,鼓励学生从其禁锢知识分子的思想、使人不敢过问政治等方面进行讨论。)

  目的: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

  危害:

  (1)造成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

  (2)使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从而禁锢了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讨论:君主集权强化的利弊

  总结君主集权加强后,对解决当时清朝政治矛盾、减少官僚之间的扯皮、巩固清朝统治方面的作用;另外,君主集权加强后,对皇帝的独断专行、大臣的惟命是从、不利于正确决策等方面的弊端。

  作业:课后作业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5

  篇一

  一、教材分析

  进行教材分析,首先要明确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1、教材地位和作用

  宋元文化,上承隋唐、下启明清,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本课主要介绍了宋元时期我国居世界领先地位的科技成就,向学生展现了我国古代的重大科技发明和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杰出贡献。

  2、教学目标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教学目标的确立,应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出发点。以此为依据,我制订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利用信息技术优势,掌握宋元时期科技成就的基本概况,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培养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概括归纳能力,想象能力及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合作探究三大科技的发明、改进和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宋元时期的科技,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通过反思古今科技的落差,培养学生振兴中华、赶超世界先进科技的历史责任感。学习古代科学家勤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依据教材和课程标准,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及应用。

  突破方法:通过录像资料和图片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利用网络搜索和本课相关的重要信息,拓展学生的思维;再通过动手制作活字,从而使教学重点得以突出。

  教学难点:充分认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突破方法:利用视频、图片、网络等教学资源,进一步认识四大发明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影响。

  为更好的完成本课的教学,还需要做以下准备。

  4、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在教师博客中建立四大发明的专题资料等。

  学生准备:准备自制活字、指南针的材料和工具。

  二、教法分析

  常言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任何教学方法的选择都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

  本节课我主要运用直观教学法、网络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三、学法分析

  在学习方法上,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采用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动手操作、上网搜索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和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四、教学流程

  为了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情境导入、探究新知、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1、情境导入:以一组烟花绽放的画面和音乐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对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联想,导入本课。

  然后进入——

  2、探究新知:(环节)

  首先探究——

  (1)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有人在“百度知道”上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知道世界上最早的印刷术吗?”,由此引出雕版印刷术,并探讨雕版印刷术的不足。在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过程中,北宋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请学生观看一段有关活字印刷术的视频,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提高课堂效率。视频播放完毕,与学生一起回顾印刷术的发展历程,了解印刷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认识印刷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影响。介绍当代毕升-----王选的事迹,进行知识延伸和情感教育。

  作为中国人都知道是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然而在世界上关于印刷术发明权的争论却从未止息。争论之一:“韩国学者称:活字印刷术是他们祖先最先发明的。”争论之二:“西方一些学者认为中国只是雕版印刷术的发明者,活字印刷术是由德国人古登堡发明的。”这两个观点一抛出,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势必会产生一连串的问题。(韩国人为什么说活字印刷术是他们祖先发明的呢?为什么西方学者认为活字印刷术是古登堡发明的呢?)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被激发,迫切想要解决这些问题。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上网搜索相关资料,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来解决由此产生的的问题。学生可以直接在百度输入关键词进行搜索,也可以到老师提供的网站和老师的博客去参阅相关的资料。然后小组进行讨论交流,分组汇报各组得出的结论、个人的看法及由此所想到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上网搜索、小组讨论等活动,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同时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也在实践中得到了培养。

  接着再来探究——

  (2)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

  “远离尘世的喧嚣,回归大自然的怀抱,旅游已经成为当今的时尚。假如你要去原始森林旅游,为防止迷失方向,你应该携带哪些物品?”由此引出指南针。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归纳总结指南针的发明过程,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为后来的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创造了条件。由此联系世界史新航路的开辟,请学生讲一讲欧洲航海家的主要事迹,为将来学习世界史做一个良好的铺垫,同时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结合课前导入的烟花图片,自然过渡到火药的.学习。展示早期的火药武器,启发学生思考“火药除了用于军事外还有哪些用途?”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生活的能力。出示古今火箭的图片,通过思考“宋元时期的火箭发射与我们现在的火箭发射是否有相同之处?”,认识古今科技是一脉相承,不断向前发展的。

  探究新知结束后,进行——

  3、课堂小结

  启发学生思考:“通过本课的学习,你获得了哪些新知识?有何感想?”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使每个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得到升华。

  最后一个环节是——

  4、课外延伸

  (1)动手体验:(在这一环节中,我设置了以下两个活动)

  ①活动一:用橡皮、萝卜等自制一些活字,蘸上墨印在纸上。

  ②活动二:自制指南针。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最终达到理解知识,运用知识的目的。如果课上时间不充裕,可以把此活动改在课下进行,同时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完成。

  (2)网上交流:学完本课后,把你的收获和感想整理成电子稿发表在自己的博客或个人空间里,也可以发表在本班的网页上,与大家一起交流分享。如果有疑问,可以登录老师的博客留言,与老师及时进行交流与探讨。

  充分利用网络优势,达到资源共享、学习交流的目的,同时通过网上交流增进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感情。

  五、板书设计:

  本课的板书设计为一个向上的火箭形状,寓意我国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国家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让我们共同期待祖国的明天会更好!在《明天会更好》的歌声中结束本课。

  六、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学习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三大发明。我在设计本课时,以活字印刷术为教学重点,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也许对指南针或火药更感兴趣,所以在真正操作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调整本课重点,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教学机智和课堂调控能力。

  篇二

  一、教材分析

  进行教材分析,首先要明确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1、教材地位和作用

  宋元文化,上承隋唐、下启明清,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本课主要介绍了宋元时期我国居世界领先地位的科技成就,向学生展现了我国古代的重大科技发明和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杰出贡献。

  2、教学目标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教学目标的确立,应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出发点。以此为依据,我制订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利用信息技术优势,掌握宋元时期科技成就的基本概况,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培养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概括归纳能力,想象能力及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合作探究三大科技的发明、改进和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宋元时期的科技,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通过反思古今科技的落差,培养学生振兴中华、赶超世界先进科技的历史责任感。学习古代科学家勤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依据教材和课程标准,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及应用。

  突破方法:通过录像资料和图片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利用网络搜索和本课相关的重要信息,拓展学生的思维;再通过动手制作活字,从而使教学重点得以突出。

  教学难点:充分认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突破方法:利用视频、图片、网络等教学资源,进一步认识四大发明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影响。

  为更好的完成本课的教学,还需要做以下准备。

  4、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在教师博客中建立四大发明的专题资料等。

  学生准备:准备自制活字、指南针的材料和工具。

  二、教法分析

  常言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任何教学方法的选择都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

  本节课我主要运用直观教学法、网络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三、学法分析

  在学习方法上,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采用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动手操作、上网搜索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和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四、教学流程

  为了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情境导入、探究新知、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1、情境导入:以一组烟花绽放的画面和音乐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对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联想,导入本课。

  然后进入——

  2、探究新知:(环节)

  首先探究——

  (1)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有人在“百度知道”上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知道世界上最早的印刷术吗?”,由此引出雕版印刷术,并探讨雕版印刷术的不足。在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过程中,北宋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请学生观看一段有关活字印刷术的视频,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提高课堂效率。视频播放完毕,与学生一起回顾印刷术的发展历程,了解印刷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认识印刷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影响。介绍当代毕升-----王选的事迹,进行知识延伸和情感教育。

  作为中国人都知道是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然而在世界上关于印刷术发明权的争论却从未止息。争论之一:“韩国学者称:活字印刷术是他们祖先最先发明的。”争论之二:“西方一些学者认为中国只是雕版印刷术的发明者,活字印刷术是由德国人古登堡发明的。”这两个观点一抛出,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势必会产生一连串的问题。(韩国人为什么说活字印刷术是他们祖先发明的呢?为什么西方学者认为活字印刷术是古登堡发明的呢?)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被激发,迫切想要解决这些问题。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上网搜索相关资料,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来解决由此产生的的问题。学生可以直接在百度输入关键词进行搜索,也可以到老师提供的网站和老师的博客去参阅相关的资料。然后小组进行讨论交流,分组汇报各组得出的结论、个人的看法及由此所想到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上网搜索、小组讨论等活动,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同时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也在实践中得到了培养。

  接着再来探究——

  (2)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

  “远离尘世的喧嚣,回归大自然的怀抱,旅游已经成为当今的时尚。假如你要去原始森林旅游,为防止迷失方向,你应该携带哪些物品?”由此引出指南针。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归纳总结指南针的发明过程,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为后来的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创造了条件。由此联系世界史新航路的开辟,请学生讲一讲欧洲航海家的主要事迹,为将来学习世界史做一个良好的铺垫,同时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结合课前导入的烟花图片,自然过渡到火药的学习。展示早期的火药武器,启发学生思考“火药除了用于军事外还有哪些用途?”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生活的能力。出示古今火箭的图片,通过思考“宋元时期的火箭发射与我们现在的火箭发射是否有相同之处?”,认识古今科技是一脉相承,不断向前发展的。

  探究新知结束后,进行——

  3、课堂小结

  启发学生思考:“通过本课的学习,你获得了哪些新知识?有何感想?”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使每个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得到升华。

  最后一个环节是——

  4、课外延伸

  (1)动手体验:(在这一环节中,我设置了以下两个活动)

  ①活动一:用橡皮、萝卜等自制一些活字,蘸上墨印在纸上。

  ②活动二:自制指南针。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最终达到理解知识,运用知识的目的。如果课上时间不充裕,可以把此活动改在课下进行,同时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完成。

  (2)网上交流:学完本课后,把你的收获和感想整理成电子稿发表在自己的博客或个人空间里,也可以发表在本班的网页上,与大家一起交流分享。如果有疑问,可以登录老师的博客留言,与老师及时进行交流与探讨。

  充分利用网络优势,达到资源共享、学习交流的目的,同时通过网上交流增进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感情。

  五、板书设计:

  本课的板书设计为一个向上的火箭形状,寓意我国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国家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让我们共同期待祖国的明天会更好!在《明天会更好》的歌声中结束本课。

  六、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学习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三大发明。我在设计本课时,以活字印刷术为教学重点,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也许对指南针或火药更感兴趣,所以在真正操作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调整本课重点,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教学机智和课堂调控能力。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6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农业、手工业以及海外贸易三个方面的主要发展标志及成就,明确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成于南宋,分析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表现。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自行阅读课文,概括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

  以学生合作交流、师生互动等方式,引导、分析解决问题宋代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通过文字、图片等史料展示,用语言描述宋代的社会生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宋代经济发展的成就,认识我国劳动人民用辛勤和智慧,创造了经济繁荣。

  通过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原因等分析,认识经济重心的南移不仅是长时期的历史过程,也是各种因素综合的结果。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过程。

  教学难点:通过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原因等知识点讲解,引导学生总结归纳“经济重心的南移不仅是长时期的历史过程,也是各种因素综合的结果”这一结论。

  三、教学方法

  教师讲析为主,师生讨论为辅

  四、教学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在许多人看来,宋朝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最糟糕的王朝之一了,“弱宋”二字似乎是把这个统治中国大部或半部300多年之久的朝代给盖了棺定了论。但是,如果我们改变一下自己的视角,试试按另一种标准来看待历史,不是只看王侯将相的“千秋功绩”,而是看看社会经济的发展,看人民群众的生活,也许情况就会大不相同。通过对宋朝经济状况的学习,同学们也许会改变对大宋王朝的上述认识。

  第一个环节:宋代经济成就,弱宋与富宋的对比

  (1)展示反映宋代经济成就的表格,学生阅读课本整理知识。

  (2)学生讨论海上丝绸之路的条件、原因

  为什么陆上的丝绸之路转到了海上?从政治和技术两方面去考虑

  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先进;周边民族的兴起与强大,陆路受阻;商业的繁荣和经济重心南移;政府的鼓励政策。

  为什么南宋没有禁止海外贸易?(这里需要对比明清)

  一则来自海外贸易中巨额的财政收入;二则当时的海外贸易还没有遇到后来明清所遇到的困难——倭寇、海盗、叛逆……;三则国内危机也不像明清时期那么严重。相对而言,局势的变化使得后来的王朝根本无法继续南宋开始的宽容自信的对外政策。

  (3)史料补充,论证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小结:南宋时南方经济已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

  从此南重北轻的经济格局形成,并一直持续到今天。

  第二环节:经济重心的南移过程。

  阅读以下史料,分析南移的过程

  材料一:楚地之越,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斤之家。

  材料二:(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材料三: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抵,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总结:

  1、初步开发:汉末,南方等区域经济发展。孙吴,开发经营江南地区,水稻种植、丝麻纺织、铜铁冶炼、造船技术等发展、进步。

  2、继续发展:唐代是中国封建经济发展的又一高峰,北方黄河流域和南方长江流域是唐代的两大基本经济区。以安史之乱为界,两大经济区在国家经济中的地位发生了逆转。

  3、完成南移:两宋时期,南方经济在压倒性优势下继续发展,我国古代经济南强北弱的局面成为定局。

  过渡——白居易的《忆江南》和一系列图片展现江南的繁荣景象屏幕展示(《耕获图》;《货郎图》;宋代景德镇的代表性瓷器图片;哥窑的冰裂纹瓷器图片;南宋海船图片;包括交子在内的各种货币图片;《清明上河图》局部。)

  提问:“为什么江南会从一个落后、荒凉的地区成为一个经济繁荣、风景如画、人人向往的美好地方?是什么原因使江南得到开发?”

  第三个环节:学生讨论交流重心南移的原因

  (1)什么造成了北方的落后?

  黄河中下游地区自三国起,军阀混战,再加上北方匈奴、契丹、党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频频南下,长期战乱不已,经济破坏严重。五代十国期间,北方几乎平均每十年就要爆发一次大规模战争。

  (2)南方有什么先天的有利条件?

  北方战乱,北方人民大批南迁,既为江南经济发展带去大量劳动力,又带去中原地区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相反,江南长期处于一个相对和平安宁的环境。

  从三国时期(公元3世纪)起,政局不稳,战争纷起,中原地区民不聊声,促使北方人口向南迁移。两晋时期(4世纪)北方少数民族政权轮番入主中原,民族矛盾激化,再次推动北人南移。进入隋唐时期(7、8世纪)以后,南方仍是北人迁移的首要目标。历经这样多次自北而南的人口大迁徙,安史之乱后南重北轻的'人口分布格局最终形成。

  小结一:北方人口的南迁是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重要原因。

  (3)什么使得这些长时期没有得到利用的先天条件终于开始发挥影响?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动力之一:技术进步。

  (4)农业和手工业方面发生了什么进步?

  农业生产工具的发展;耕作技术的提高,稻麦轮种的推广;土地的开发和高效利用(圩田、沙田、梯田)

  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小结二:技术进步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除上述历史原因外,中国古代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的冷暖干湿变化、过度垦伐造成生态失衡及江南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也是经济重心南移的重要历史地理因素。

  总结: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需从地理、政治、历史等多角度综合分析。

  第五环节:学生讨论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开放性话题)

  1、对我国交通贸易的影响。由于经济重心的南移,造成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2、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南方的人口迅速膨胀,我国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

  3、对民族关系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使我国各民族更好地融合在了一起,北方人民的南迁,使游牧民族和汉族有了更深更广泛的交流和合作,促进了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

  4、对南方环境的影响。南方一些地区的过度开发,如“放火烧荒、围湖造田”等,在一定程度上破坏生态环境,影响可持续发展。

  拓展总结

  经济重心的南移不仅是长时期的历史过程,也是各种因素综合的结果。

  作业布置

  探索与争鸣:为何宋以后的中国始终未成为“海上强国”?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7

  一、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2.了解我国领土范围,记住我国的面积;

  3.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领土和濒临的海洋,说明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

  4.通过在地图上量算我国东西两端的经度差、时区差,南北两端的纬度差,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我国地理位置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教材中涉及的地名的空间观念的建立;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用课件播放《歌唱祖国》,带领大家走进新课堂。教师设问:人们常说,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可是,地球是一个球体,哪里才算东方呢?经过学生的讨论、思考后教师补充:要确定我国在地球上的位置,可以从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两个方面入手。

  (二)引导学生读图:位置优越

  1.经纬位置。用半球位置描述中国的经纬度位置,更加简洁易记。而半球的划分借平面地图来说明,学生不易理解。这时引导学生观察《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经纬网立体图:中国位于东西半球的哪个半球、南北半球的哪个半球?学生能很快地做出回答:中国位于东半球、北半球。

  2.海陆位置。让学生观察经纬网立体图《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在图上找出中国、亚洲、太平洋的位置:中国在亚洲的哪个位置、在太平洋的哪个方位?学生能很容易描述中国在世界上的海陆位置: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三)借景观图探究:国土辽阔

  教师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出我国领土四端点的大致位置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在教材《中国疆域示意》图上找出我国四端点的大致经纬度范围:(1)我国最西端大致在哪两条经线之间、最东端大致在哪两条经线之间?它们是东经度还是西经度?(2)我国最北端大致在哪一条纬线以北?是北纬还是南纬?我国最南端呢?

  1.南北景观差异。用课件演示并让学生观察我国南北春季景色差异景观图后分析:在同一时节,漠河冰天雪地,海南正春耕农忙,从气候上来说,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差异?学生回答:是气温。教师再问:是什么原因造成我国南北温差这样大?学生回答:我国南北跨的纬度(距离)大。

  2.东西景观差异。让学生观察我国领土东西部的晨昏差异图片后

  分析:从时间上看,乌苏里江上旭日东升时,帕米尔高原上却星光满天,为什么?学生回答:我国东西时差大。教师再问:是什么原因造成我国东西时差大呢?学生回答:我国东西跨的经度(距离)大。

  活动: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加深对上述问题的理解,用课件展示我国南北端的.大致纬度数:53°N、4°N,要求学生计算一下我国南北跨大约多少纬度。通过活动练习,学生理解了我国南北跨纬度大。再根据教材《中国疆域图》,教师要求学生用直尺量算我国南北端的实际距离大约是多少。通过活动练习,学生理解了我国南北跨距离大。用同样的方法要求学生计算我国东西所跨的经度、量算我国东西所跨的距离。接着,教师设问: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我们不仅感到我国南北温差大,也感到了东西时差大,这说明了我国的疆域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回答:我国疆域辽阔。

  (四)利用地图比较:地理位置优越

  1.中国的面积。我国疆域辽阔,面积是960万平方公里。为了让学生起清晰准确地记住这个数据,用课件展示世界政区图,重点显示中国、俄罗斯、加拿大三个国家;出示一组三个国家面积数据:俄罗斯(1710万平方公里)、加拿大(997万平方公里)、中国(960万平方公里)。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归纳得出:中国面积居世界第三位。

  2.中国的内海。我国不仅有广大的陆地,还有辽阔的海域。引导学生读《中国的海域》图,准确地找出我国的四大海域的位置。从位置上看,我国有一个海与其他三个海的位置不一样,是哪一个?学生很快找出它是渤海,并说出它是内海。引导学生在图上找出琼州海峡,并强调它也是内海;让学生从地理位置上比较它与渤海的异同。学生经过比较、探讨、归纳得出:渤海一面是海,三面是陆地;琼州海峡两面是海,两面是陆地。

  3.半岛与岛屿。用课件展示我国主要的半岛(辽东半岛、山东半岛、雷州半岛)、岛屿(台湾岛、海南岛),引导学生观察说出其名称,并从其位置上比较,区别其名称。

  4.中国的邻国。邻国有陆上相邻的和隔海相望的两种。将学生分成4-6组,通过竞赛形式让学生在图上按逆时针顺序一一找出。学生提出了问题:朝鲜和韩国都是中国的邻国,有什么区别?我们再仔细观察地图,从位置上做比较,学生很快发现:两国都是半岛国家,韩国与中国之间被朝鲜隔开了,所以韩国是与中国隔海相望的海上邻国,朝鲜是中国的陆上邻国。

  5.中国的疆界。我国陆上国界线长达2万多千米,大陆海岸线长达1.8万多千米。用课件做动态演示、比较,学生很容易明确两者的不同。

  6.优越的位置。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第3页俄罗斯、加拿大、巴西的纬度位置图,再与中国的纬度位置做比较,说明中国的纬度位置有什么优越性?

  为了让学生更深切体会我国海陆位置的优越性,教师用课件展示亚洲政区图,重点显示中国、蒙古、日本,设问:从位置上看这三个国家有什么不同?经过比较,学生发现:蒙古是个内陆国,日本是个岛国,中国既临海洋又靠陆地。教师再问: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是什么?学生回答:我国海陆兼备。同时学生也产生了民族自豪感。

  活动:设置读图、填图练习,让学生竞赛完成,巩固所学知识。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留下以下问题供学生课后探究:我国海陆兼备,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这对我国的气候、农业以及经济发展有哪些有利的影响?

  【教学反思】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读图掌握基本地理事物,利用地图(地理图片)进行观察、比较分析获得地理知识,形成地理事物空间分布观念,掌握一定的读图、运用地图的基本技能。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8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讲述蒙古族的兴起及其所建立的元朝在中国历史上的贡献,涉及元朝的政治史和经济史内容,是“特立独行”的一课,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上承《北方民族大融合》,下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学好本课能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联系与理解,。因此在整个课程标准中,是十分重要的一节课。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结构和内容,结合初一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蒙古族的兴起、统一和元朝的建立过程,以及元朝的政治统治和经济发展情况。掌握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忽必烈建立元朝,文天祥的抗元斗争,元世祖恢复和发展农业的主要措施、水路交通运输的发展,行省制度的建立,民族融合的`发展等史实。 2、通过概括元朝在我国历史上的贡献,使学生了解元朝的历史地位,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历史的能力.

  三、教材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蒙古族的兴起和元朝建立及措施;行省制度的内容和影响;民族融合的表现。 教学难点:行省制度的内容和影响。

  四、教法分析

  在本课的讲授中我采用了讲述法、问题探究法及情景教学法等。

  五、学法分析

  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阅读法、分析归纳法。

  六、学情分析

  学生的基础存在差异, 其中有少部分同学对历史不感兴趣.

  七、教学过程

  在整个新课教学过程中,我以“自主学习,实践创新”为主线,对本课教学环节做如下构想和设计。

  1.导入新课:

  北方还生活着一个马背上的少数民族——蒙古族。带领学生踏上一望无际的蒙古大草原去探究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2.讲授新课:

  本节课共设有三个子目录,第一目录着重介绍“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历史功绩;第二目录主要讲述元朝的统一,包括忽必烈建立元朝、元朝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对外交往及行省制度的确立等内容;第三目录呈现的是元朝民族融合的发展和表现。接下来我会逐一讲解。

  (1)“一代天骄”统一蒙古 “没有逃避地方,只有冲锋打仗。没有平安幸福,只有互相伐杀。” 来思考公元12世纪的蒙古的社会状况什么样子的,这种状况又是谁来改变的?从而自然引出主人公———成吉思汗。 由此过渡到介绍成吉思汗,首先会让学生阅读第一目录的内容和小字部分的内容,找出本目中成吉思汗统一蒙古的重要时间、地点、事件的过程。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归纳历史信息的能力,加强对成吉思汗的印象。 接下来教师归纳,出示成吉思汗及他统一蒙古的的图片,并对成吉思汗统一蒙古的过程作一个讲解。对成吉思汗作出评价,主要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铁木真的历史功绩,和他身上有什么品质? 设计意图:分组讨论,增强合作又最大限度地发展和张扬学生的个性。有助于学生理解蒙古草原统一的意义和成吉思汗的历史功绩,让学生明白“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的道理。 总结:在蒙古各部互相混战的时候,铁木真顺应人民的愿望和历史发展的要求,以非凡的智慧、卓越的才能和坚强的性格,组织了一支强大的军队,经过多年的战争,统一了蒙古各部,在 1206 年建立起蒙古政权,被尊为成吉思汗。他是我国古代蒙古族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统一蒙古,为后来元朝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过渡:蒙古政权建立后,成吉思汗和他的儿孙发动了大规模的扩张战争,以图建立统一而强大的政权,然而在灭西夏前夕,成吉思汗病逝,他的宏图大业就由他的孙子来完成。

  (2)忽必烈建立元朝 ○1情境一:元的建立采用图说历史,启发学生思维 请同学位阅读课本第二段,了解蒙古族是如何统一全国的。屏幕显示蒙古统一全国的过程。学生看后结合课本内容说说蒙古族是如何统一全国的? 蒙古建立( 1206 年)——灭西夏、金-―忽必烈继承汗位――建立元朝( 1271 年)――定都大都――灭南宋统一全国( 1276 年)

  设计意图:

  用直观教具演示能够让学生直观清晰把握历史发展脉络,掌握元朝建立的过程,提高课堂效率。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9

  第3课 盛唐气象

  课 题

  第3课 盛唐气象 授课时间 :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知 识 目 标 了解唐朝前期经济繁荣的情况,了解唐代民族交往、民族交融情况和社会风气,以及多彩的文学艺术。

  能 力 目 标 理解文成公主对汉藏团结的历史贡献。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了解盛唐气象,增强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认同 感;在学习唐代民族交往与交融的历史过程中,感受各民族之间的友好团结,了解各族人民共同谱写了中华文明发展的光辉篇章。

  教学重点 经济的繁荣,民族交往与交融。

  教学难点 民族交往与交融。

  教学准备 PPT

  教学方法 讲授法、读书、合作研讨等

  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爱我中华》,下图为拉萨布达拉宫)学生应该很熟悉《爱我中华》这首歌曲。这首歌唱出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心声,表现了各民族爱我中华的强烈凝聚力,表达了人们团结一心、建设国家的雄心壮志。

  唐朝时候周边有哪些少数民族呢?繁荣开放的唐代与周边的少数民族关系如何呢?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就会找到答案。

  自主学习,初感新知

  阅读学习目标,指导学生完成预习导学。

  师生合作,探究新课

  一、经济的繁荣

  1.(多媒体展示以下历史图片)

  曲辕犁、筒车,蜀锦、唐三彩、瓷器,长安城、开元通宝

  2.(多媒体展示问题:唐朝经济发展的表现,小组合作)结合教材,要求分组学生从三个方面概括唐朝经济发展的表现

  (农业:垦田面积逐渐扩大, 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修建了很多水利工程。

  手工业:纺织业品种繁多,蜀锦冠于全国;陶瓷器生产水平也很高,越窑、 邢窑、唐三 彩。

  商业:商业十分繁荣,水陆交通发达,贸易往来频繁;长安城规模宏伟,布局严整对称,街道宽敞整齐,商业繁荣,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

  二、民族交往与交融

  (多媒 体展示以下两张历史图片)《步辇图》、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像:

  材料: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带来了各种粮食三千八百种,给吐蕃粮库打下坚实的基础;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带来各种手艺的工匠五千五百人,给吐蕃工艺打开了发展的大门;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带来了各种牲畜共有五千五百种,使西藏的乳酪酥油从此年年丰收。

  ——选自乌廷玉编写《隋唐史话》

  1.提出问题:吐蕃人生活在哪里,是哪个民族的祖先?

  教师讲述:吐蕃族的基本概况?(吐蕃族生活在青藏高原,是今天藏族的祖先。)

  2.松赞干布统一了青藏高原的各个部落,定都逻些,实行了一系列发展生产、改革制度的措施。他还仰慕中原文化,多次派使者到唐朝求婚。

  3.(多媒体出示材料,提出问题:简要介绍一下文成公主远嫁的基本情况)读材料和课本知识,老师引导学生说出文成公主远嫁的情况及其影响。

  答案提示:①情况:唐太宗时期,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了谷物种子、药材、茶叶、工艺品 以及历法、科学技术方面的书籍。还带去了很多手工工匠。

  ②影响: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 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汉藏 两族的友好关系。

  4.读课文材料,回答问题。

  “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 钟禾黍。……城头山 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

  “据统计,唐代少数民族宰相即有二十四人,分别来自十五个民族。将军、节度使多不胜数,以至《唐书》专立《诸夷番将传》”——《中国国 民性演变历程》

  “文皇(唐太宗)南面坐,夷狄千群趋。……献号天可汗,以覆我国都。”

  ① 汉族和一些北方少数民族杂居、 通婚,民族之间的交融进一步发展;

  ② 在朝廷中,有很多重要的官职由少数民族人士担任。

  ③ 唐太宗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唐太宗被尊奉为各族的“天可汗”。此外,

  西北、西南等地区一些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唐王朝保持着友好而密切的联系。

  三、开放的.社会风气

  过渡:唐朝经济繁荣、民族关系友好、对外交流广泛,国力强盛。这样的社会会出现什么样的风貌呢?

  1. 图片展示唐朝妇女骑马打球、下棋等活动

  点评:唐代妇女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受教育)。

  2. 敦煌文书“放妻文书”

  唐代人对婚姻的态度比较开放。

  3. 唐代家具、食品(唐周昉《宫乐图》——画中餐桌踢打浑厚, 装饰华丽。贵妇们座下是月牙凳,凳 面略有弧度,符合人体工学。)

  衣 食住行等方面受西北少数民族的影响,具有兼容并蓄的特点。

  唐代辽阔的疆域、强盛的国力、开明宽容的民族文化政策和广泛的对外交流,为社会风气的开发与包容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四、 多彩 的文学艺术

  1.分组合作,完成表格

  诗人或艺术家 代表作 作品特点

  李白 李白的诗飘逸洒脱,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具有浓郁的浪漫情怀,李白因此享有“诗仙”的美誉。

  杜甫 杜甫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情实况,故有“诗史”之称,他被誉为“诗圣”。

  白居易 他的诗歌平易近人,通俗易懂,妇孺都会吟诵,深受大众欢迎。

  颜真卿 《颜氏家庙碑》 端正劲美,雄浑敦厚

  欧阳询 《九成宫醴泉碑》 方折峻丽,笔力险劲

  阎立本 《历代帝王图》 形态各异,神形兼备

  吴道子 《送子天王图》 落笔雄劲,风格奔 放

  2.展示学生表格,评价。

  3.PPT展示诗歌、书法、绘画作品

  课堂小结,巩固新知

  本课学习了《盛唐气象》,这个盛唐的“盛”体 现在哪些方面?

  经济繁荣;民族关系和睦,民族交融有新的发展;社会风气开放;文学艺术丰富多彩。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盛唐气象?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统治者注重施行“仁政”,减轻百姓负担,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为盛唐气象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历史上每个朝代都可能会有经济发展、社会繁荣,但唐朝的社会风尚磅礴大气,有海纳百川之势,无论是外国还是周边少数民族的文学艺术及生活习俗都能融入唐朝的社会生活之中,这是为什么?

  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开放的心态和博大的胸怀,使唐朝社会能够吸 纳外来文化。

  这也告诉我们,开放的心态和勇于接纳外来新鲜事物的胸怀,对社会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备 注

  教学反思:1、使用图片和视频,增加直观性。利用各种途径找到本节课教学所需要的曲辕犁的视频、筒车和唐三彩等的图片。找学生现场讲解曲辕犁、筒车的使用方法,这样既有趣味性,又使学生对历史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2、 及时的小结,回归课本。这节课学生上的轻松,课堂上讨论声热烈,学生被老师设计的活动调动起来,在剩下的五分钟时间里让学生归纳本课。并围绕一根主线──盛世气象,探究出现盛世气象的原因,盛世气象的表现和唐由盛转衰的历史事件,这样这一节就做到了有放有收。

  3、 活动设计反复推敲,使之不断完善,学生也饶有兴趣,改变了老师一味讲历史的局面,使历史课堂活起来,动起来,并尝试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主动学习模式。

  4、 不足:一节课下来,活动的时间把握上较难,在突破本课的难点时比较仓促,这是我需要认真修改的地方;

  在活动的设计上更应注重活动的趣味性,这点还可斟酌。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是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

  [教法、学法]

  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具]

  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课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和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然后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文,进入学习状态。

  2.探究过程

  (1)教师出示探究问题: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需要不断迁徒,等等),然后引出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怎么办的问题,从而得出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的认识。

  (2)学生阅读教科书上的《白虎通》引文,看看能得出什么结论。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并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

  (3)展示历史图片:观察在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成就中,有哪些农耕经济现象?各种因素的内在联系如何:原始农业中的生产工具与产量的关系,原始农业与渔猎的关系,原始农业与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的关系,生产、生活与原始艺术和早期文字的关系,原始陶器和纺织与定居生活的关系等。

  (4)利用《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学生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的具体地点后,启发学生观察、分析该时代文化遗址分布的情况,寻找分布特点。

  (5)在了解了大汶口原始居民农耕生产的内容后,让学生阅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小字,然后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讨论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应怎样看这一现象?

  (四)巩固小结

  1.出示话题:我国的原始居民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你愿意生活在那个时代吗?为什么?(根据老师展示的历史实物图片,学生发挥想象力,任意选择一种居民设计、表演他们一天的生活)

  2、 小制作:看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设计出一个经济实用的表格,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类,明确农耕经济中的劳动分工。

  (五)推荐作业

  1、制作与本课农耕经济有关的自由阅读卡,可以是神化传说、历史故事,诗歌,也可以是农耕小知识。

  2、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到农村感受一下农民耕作的苦与乐。

  附:板书设计

  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1、时间---距今7千年 2、生活位置:河姆渡居民位于长江流域

  3、农业: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4、河姆渡居民会建造房屋,还会开挖水井。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时间---距今五六千年

  2、生活位置:半坡居民位于黄河流域

  3、农业:半坡居民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4、半坡居民会制造彩陶。

  三、大汶口居民

  1、时间---距今四五千年 2、地点---山东大汶口

  3、在后期,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11

  课标内容:

  1、了解隋朝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

  2、以大运河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① 隋朝的建立;

  ②隋朝统一的时间及其意义;

  ③大运河开凿的时间、南北起止及中心点;

  ④大运河的作用;

  ⑤隋文帝开科举制的先河;

  ⑥隋炀帝创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

  ⑦科举制的作用和影响。

  1、结合《隋运河》图讲解大运河的开凿,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和结合图文理解历史知识的能力。

  2、联系隋以前中国古代的主要选官制度,说明隋创立科举制的作用和意义,培养学生综合说明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隋炀帝的'评价,培养学生全面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4、通过课后题“比较隋朝和秦朝,看看它们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培养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隋朝统一及其历史作用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2、结合课中题,补充历代诗人对隋大运河的咏叹,对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功过进行讨论。结合卡通问答中有关科举制的介绍和课后题,对科举制的作用进行讨论。通过这些活动,引导学生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在共同探讨的过程中,对历史事件做出评价。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学习,进一步认识到国家的统一、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2、了解隋运河是世界上最古老、最长的运河,至今还在发挥重要作用,它的开凿显示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3、理解科举制的作用,初步认识人事制度建设对国家的重要性。

  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

  1、大运河的开凿

  2、科举制的创立

  二、难点:

  1、大运河为什么在隋朝时开凿?

  2、进士科的创设标志着科举制正式形成。

  3、就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功过和科举制的作用引导学生勇于多角

  度提出问题,共同探究,并做出解释。

  教学方法:

  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

  教学时间:

  2课时

  导学程序:

  (简要复习上册知识,导入新课)

  一、隋朝统一南北:

  1、隋朝的建立,弄清楚隋建立的时间、建立者及都城所在地。

  2、就定都长安,要求学生归纳隋以前还有哪些朝代在此建都。

  3、隋统一南北讲清时间及所灭的政权。其意义结合“隋朝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讲解。

  二、大运河的开凿:

  1、隋炀帝下令开凿大运河

  2、大运河是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3、大运河的作用

  三、科举制的创立:

  1、隋文帝通过分科考试选拔人才

  2、隋炀帝创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

  3、科举制的作用和影响

  (导学小结)

  就隋的建立和统一南北的有关知识提问,指出隋开凿的大运河和创立的科举制对后世影响巨大。请一至二位学生简要归纳这两个历史事件的影响。

  课后作业:

  1、( )年,( )废北周皇帝,建立隋朝,定都( )。

  2、( )年,隋朝灭掉南方的( ),南北统一,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局面。 3、605年,( )下令开凿大运河。

  4、大运河以( )为中心,北通( ),南达( ),全长( )多千米。

  5、开凿大运河的意义或作用:大运河的开凿,对南北( )和( )起了很大的作用。

  6、开凿大运河的目的:隋朝统一后( )。

  7、开科举制先河的是( )。( )又创设( ),科举制正式形成。

  8、隋文帝创立科举制的目的:改革( )的办法,通过分科考试( )。

  9、科举制打破了( )的限制,给一般的知识分子提供了( )的机会;同时,为统治者( )拓宽了道路。隋朝创立的科举制对后世影响深远,以后各朝都相继沿用。

  10、隋末农民起义军中( )、( )领导的( )势力最大。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12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自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情况,包括农业生产的发展、手工业水平的提高和商业的繁荣及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史实,进而明确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于南宋之时。

  通过思考和概括唐朝中晚期至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通过思考和总结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我国的农业、手工业生产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商业和对外贸易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居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对外贸易的发展为传播中国古代文明、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讲述自唐朝晚期至两宋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及其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南方商业的繁荣”是本课的重点。本课的难点是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复习辽、北宋、西夏、金、南宋的建立。

  北宋与辽、西夏,南宋与金都发生过战争,战场主要在北方。这时,南方相对安定,在这种有利的.环境下,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并逐渐超过了北方。

  一、南方农业的发展

  出示《耕获图》

  指导学生看图,并回答:

  仔细观察《耕获图》,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宋朝农业生产的情况。

  ①图画上有哪些人,他们在做什么?

  ——这幅图反映了宋代南方地区田庄里的农民繁忙劳动的景象。图中的农民在从事犁地、车水、挑送、插秧、扬场、舂米、磨粉等劳动。

  ②种植的主要作物是什么?——稻谷

  ③插秧和扬场的场面同时出现,说明什么问题?

  ——证明宋代已有了双季稻了。

  ④为什么在宋朝时能够由一年一熟变为一年两熟?

  新引进的品种占城稻耕作周期短;南方气候温暖。

  总结南方农业的发展的表现:

  1、农作物品种的引进(占城稻)

  2、以水稻为主的粮食产量的大幅提高(“苏湖熟、天下足”)

  3、茶叶、棉花等经济作物种植的推广(棉花:从两广、福建到长江流域)

  学生思考:江南农业迅速发展的原因?

  1、经济因素:大量中原人口的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经验;

  2、自然因素:宋代南北气候变冷,南方相对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南方自然条件保持较好。

  3、政治因素:南方战乱较少,为经济发展提供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南方手工业的兴旺

  思考“宋代南方手工业与前代相比有哪些发展?”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归纳:丝织业水平超过北方;棉织业首先在南方兴起并初步发展;江南地区成为制瓷业的重心,制瓷工艺取得新的突破;造船业发达,居世界首位。

  1、丝织业水平的提高(蜀地、江浙)

  2、棉织业的兴起(海南岛发展到东南沿海)

  3、制瓷业的成就(哥窑的冰裂纹瓷器,瓷都:景德镇)

  4、造船业的发展(广州、泉州)

  (通过图片展示说明南方手工业的水平)

  三、南方商业的繁荣

  1、南方商业都市的发展(商业都市:开封、杭州)

  强调杭州改为都城临安后,繁荣程度远远超过了北宋时的开封。

  2、海外贸易的发展

  (1)外贸港口:广州、泉州;

  (2)市舶司的设立

  3、货币制度的变化(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两宋时期,南方经济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已经超过了北方,对朝廷的财政收入起着重要作用,表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进程最终完成。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进程进行归纳、总结,对历史发展的脉络形成较为完整的认识。

  4、小结:

  类别 发展成就

  农业的发展

  粮食作物 占城稻的引进与推广;苏湖成为粮仓;水稻产量居粮食首位

  经济作物 棉花、茶树的种植和栽培得到推广

  手工业的发展

  纺织业 南方丝织业胜过北方;棉织业发展到东南沿海地区

  制瓷业 江南地区成为制瓷业重心;浙江哥窑烧制冰裂纹瓷;景德镇成为瓷都

  造船业 居世界首位,广州、泉州造船业发达

  商业的繁荣

  商业都市 杭州是南宋时最大的商业都市

  对外贸易

  在当时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广州、泉州是大商港;对外贸易范围扩大;外贸收入是朝廷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货币 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5、作业:课后作业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1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宋元时期的文化成就(宋词、史学、绘画、书法),通过对不同风格作品的了解与比较培养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资治通鉴》和《史记》体例的比较,培养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归纳历史知识更新的能力。

  ②注重探究式学习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

  ③采用列表格的方法帮助学生记忆。

  ④举行古代名诗、词比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宋元文学艺术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学习司马光对工作的执著和严谨的。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司马光与《资治通鉴》。宋词和苏轼、辛弃疾、李清照。

  难点:本课头绪多,应突出重点,繁简适度。

  课前准备收集历史典故,著名词人作品,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宋元时期我国科技达到了最高水平,同一时期我国古代文学也呈现空前繁荣局面。(或多媒体《清明上河图》导入)

  二、探究新课:

  (一)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师:古代史学著作很多,请大家说说看你能说出几部?(学生思考后回答)然后用幻灯打出《资治通鉴》,接着提问:这部书的作者是谁?你知道书名的来历吗?

  生:司马光。因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政道”故名。

  师:请两名同学表演“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师:刚才两位同学表演非常精彩,同学们,你知道《资治通鉴》这部书的体例吗?它和《史记》有何不同呢?

  生:先分组讨论后回答(略)。

  多媒体显示表格(对纪传体和编年体进行比较)

  师:北宋在人们心目中是一个孱弱的王朝,为什么出现了《资治通鉴》这样一部通史巨著?

  生:可直抒已见,从多角度回答问题

  师:从根本原因和客观原因两个方面归纳。根本原因是宋王朝与少数民族政权长期冲突中处于劣势,加上阶级矛盾尖锐,使北宋政治家们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于是他们把目标转向历史,以为当世统治者的借鉴。客观原因是书院制度完备学习风气活跃,北宋文化普及较高,为《资》的编写大量人才,同时印刷术进步,使书籍得以大量印刷。加上司马光等人严谨治学。

  (二)宋词的杰出词人

  师:词是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它是怎样形成的呢?词的产生是随着音乐的发展而出现的,唐中期以后,音乐发展较快,句式整齐的诗较难配乐,因为了便于歌唱,人们便按乐曲节拍来填写歌词,出现长短不一的句式,这就是词。它在唐出现,到宋时达到顶峰。(主要原因是在于城市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的扩大。)这一时期主要词人有哪些?

  生:苏轼、李清照、辛弃疾

  (用幻灯打出三人头像,介绍他们生平)

  (用多媒体讲述三人作品及特点)多媒体显示苏、李、辛三人代表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如梦令》及《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要求同学跟着大声朗读,并体会他们的风格特征。得出苏、辛词豪迈奔放(豪放派),李词特点风格委婉(婉约派)。

  要求学生制表归纳三人主要作品及风格

  (三)风格多样的绘画和书法

  师:我国绘画有悠久的历史。从东晋的顾恺之到唐代的'吴道子,风格各异,到宋元时得到进一步发展,出现了表现大众生活的风俗画,它的代表作就是《清明上河图》。指导学生看书。

  幻灯:展示《清》图,向同学介绍该图的主要内容(可本单元活动课)

  教师作:画卷表现了城乡百姓的社会生活,展现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时代风貌,折射出北宋经济发展状况,该图以浓厚的生活气息,精湛的笔墨及淳朴的艺术风格代表了宋代风俗画的突出成就。

  师:宋元时期出现了许多画家,你能列举几个吗?

  生:(略)

  师:书法在宋元时期成为文人的一种爱好,涌现出很多的书法家,被称为“宋四家”的是谁?

  生: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师:元朝的赵孟頫也是著名的书法家。

  幻灯:展示书法家的作品,给学生以直观印象。增强艺术鉴赏力。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收集从东汉至宋元时期著名书法家的作品(字帖、拓片)

  :宋元时期不仅科技领先,而且文化灿烂。我们祖先为我们奉献了一份丰厚的文化大餐,面对祖国优秀的文化传统,我们在自豪的同时,更应认识到我们的责任与重担,为中华民族腾飞而努力。

  三、课堂

  指导学生完成课件出示的图表。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14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隋朝的建立及统一概况、隋初经济繁荣的表现;了解大运河的开通和科举制的创立;知道隋朝灭亡的原因;理解隋朝实现统一、开通大运河的条件以及科举制的历史影响。

  过程与方法:讲述本课知识,让学生了解隋朝建立的基本概况;详细地讲解大运河的基础知识,要求学生会识图看图;探讨隋朝的灭亡,培养学生从历史教训中得出正确的历史启示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和科举制的创立的积极历史作用,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和智慧,通过这种精神的感染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复兴中华的情愫。

  【重点】大运河的开通;科举制的创立及影响。

  【难点】大运河开通的影响;科举制创立的标志和影响。

  【导学过程】

  目标导学一:隋朝的建立和统一

  学生阅读教材“隋的统一”一目,找出隋朝建立的时间,开国皇帝的姓名,都城的位置,了解隋朝统一全国的时间,统一的标志及统一的意义。

  学生自主学习,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最后再次强调并归纳学生的回答。

  教师讲述:隋朝建立后,国家统一,社会相对安定,那在此基础上隋朝的国力发展如何呢?

  4.图文展示含嘉仓,一个在文献里被屡屡提到,却给墨甚少的名字,直到20世纪70年代,含嘉仓才在洛阳市老城区北部被发掘。据统计,含嘉仓内已勘探出粮窖287座,其中160号仓窖保存有约50万斤炭化谷物。50万斤粮食在当时的生产条件和生活水平下,约合近千农民一年辛勤劳动的果实、数千农民一年的口粮,可见含嘉仓规模之大,储粮之丰富。

  5.请同学们回答:隋朝的经济为何如此繁荣?

  6.学生阅读教材,自主学习与交流,教师总结归纳。

  提示:(1)发展经济;(2)编订户籍;(3)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4)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教师设疑:这些措施的实施给隋朝带来怎样的结果?

  师生共同总结:隋朝实施这些措施,促进了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一个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目标导学二:大运河的开通

  请同学们结合材料与教材“开通大运河”一目,指出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目的是什么。

  反馈指导:为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605年,隋炀帝一声令下,仅用了六年的时间,大运河就开通了。

  PPT呈现“大运河图”,学生根据教材完成填空,并勾画出大运河简单示意图。

  反馈指导:学生自主填空、画示意图,教师展示部分同学的成果,进行点评。

  教师讲述:大运河全长2700多千米,三点四段五河流,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自北向南依次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

  教师设疑:有人说大运河“功在千秋,罪在当时”,你觉得这种说法有道理吗?

  学生小组内交流,自由发言。

  师生共同总结:从地图上看,中国江河大都是东西走向,造成南北交通不便,大运河的开通沟通南北,加强了南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为祖国的长远发展立下汗马功劳。古人语“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天下转漕,仰此一渠”所以说大运河“功在千秋”。不过,隋朝为开通大运河征发了几百万人,占当时全国人口的.将近十分之一,男丁不够,妇女也被征调去。百姓对此不满,隋炀帝便用高压手段镇压,规定凡是反抗者,不管罪行轻重,一律处斩,且无须上报。古人语:“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所以说大运河“罪在当时”。过渡:俗话说,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隋朝取得如此大的发展,是因隋文帝“治国有方”,有一批优秀人才为国“出谋划策”,那“优秀人才”如何选拔呢?

  目标导学三:科举制的创立

  同学们看提示,猜古代的一种选官制度。

  提示一:金榜题名;提示二:名落孙山;提示三:十年寒窗;提示四:连中三元;提示五:一举成名。

  材料展示隋王朝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取消了官吏任用门第限制。开皇七年(587年),隋文帝命诸州每年送三人到中央参加秀才、明经两科考试,正式设立了每年举行的常贡之科。隋炀帝时又添设了进士科。

  依据材料并结合教材思考问题。九品中正制选官的标准是什么?科举制的选官标准又是什么?

  教师设疑:这种新的选拔官员的制度——科举取士最受哪些人欢迎?有什么积极作用?5.学生结合史料与教材知识,小组交流,回答问题。科举制间接扩大了教育范围,打破了豪门贵族垄断教育的状况,刺激了官学和私学的发展,促进了学校数量的增加,也扩大了学习的内容,除“四书”“五经”外,有诗赋杂文,也有经史典籍,还有策论。

  总结:科举制的创立,最受门第不高的读书人欢迎。这是中国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门第不高而有才学的人可以参政,有利于巩固统治,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此后科举制不断完善,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持续了约1300年。

  目标导学四:隋朝的灭亡

  学生阅读教材“隋朝的灭亡”一目,回答隋朝速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反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在教材上适当标注,归纳回答。教师小结:隋炀帝因实行“暴政”,成为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但是,我们要全面地看待这些历史事件,客观评价隋炀帝。

  材料展示征吐谷,讨高丽,用兵力既劳民力,固才冠诸王,然祸及百姓。若雄才兼安宇内,后世论名,可与汉武齐功;建东都,修运河,享独乐不与众乐,虽罪在当代,但利延千秋。如恩泽能至斯民,今朝评绩,当和禹王同辉。

  4.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你如何客观看待隋炀帝?

  5.反馈指导:隋炀帝虽说是公认的暴君,可他通音律,善诗赋,治军旅,绝非一般昏君可比,而且他开运河,修驰道,建东都也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如运河就“功在千秋”,而且他还创立进士科,使科举制正式确立,影响深远。所以我们在看待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时一定要全面客观公正。

  教师小结:隋朝,因隋文帝而勃兴,因隋炀帝而速亡,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四、课堂小结:

  “隋朝就像流星一样,瞬间摧残,瞬间毁灭,勃兴速亡,魅力十足!”历时37年,二世而亡。隋朝的短暂历史让我们知道一个道理:民众是国家的根本,治国必须考虑社会的承受能力,文武之道,有张有弛。只有人民丰衣足食,生活安定,国家才能强大,社会才能和谐发展。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15

  一、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两宋时期人们衣食住行以及娱乐和传统节日上的新的发展和特点。

  2.思想教育目标:两宋时期,人民的生活水平高度发展,尤其在衣食住行方面,以此激发学生的自豪情感。通过对衣食住行和城市娱乐,传统节日等方面发展的介绍,使学生体会到,这个时期的精神文明之所以能取得卓越的成就,依靠的是社会的安定和各个民族之间的'交往。

  3.能力培养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从史学的角度感知两宋时期的社会风貌,从而提高学生对历史某一时期社会发展的理解能力。

  二、教学方法:以讲述法为主的综合教学。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衣食住行,包括娱乐和节日的发展内容和特点。

  难点:为什么这个时期的社会风貌会有这样的繁荣特点。

  四、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上堂课的知识。经济重心的南移过程,以及为什么南方经济能有很大的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在南方经济发展繁荣的情况下,两宋时期人们的衣食住行和娱乐等很多方面有着跟以往不同的新的风貌,我们来学习第11课。

  一、衣食住行等习俗的变化

  1、衣北宋初年穿衣节俭,各级官员的服色有严格规定,普通百姓只能穿黑白两色的衣服。后来奢侈风气盛行。妇女缠足的陋习开始传播。还有在两宋时期,从穿戴的服饰上,可以辨认出士、农、工、商从事行业的特点。

  2、食两宋时期的饮食也很丰富。早市和夜市的小吃很多。还有这个时期南方个北方的居民在饮食上有着不同的特色。北方人吃羊肉多,主食是面食。而南方人吃鱼肉多,主食是稻米。(讲讲产生差异的原因。简介一下这个时期一些在饮食上有贡献的人物。)

  3、住两宋时期,农村百姓的住房简陋,以茅屋为主。城市居民的住房多为四合院。

  4、行宋朝缺马,人们多用牛车和驴车。达官贵人出门多乘轿子,士大夫骑驴和骡。那时的交通也很发达,邸店很多,旅店业兴旺。

  二、热闹的瓦子和欢乐的节日

  1、热闹的瓦子

  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东京城内就有许多娱乐兼商业场所叫“瓦子”。瓦子里面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

  2、欢乐的节日

  今天的传统节日,像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在宋代都有了。最受到重视的是春节,宋代称为元旦。(介绍这些节日的风俗习惯)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02-23

高二历史下册教案01-29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学计划02-21

七年级历史教案02-23

七年级历史优秀教案02-24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12-15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02-07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学工作计划03-24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