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教案大全>《《雨霖铃》教案

《雨霖铃》教案

时间:2023-02-09 08:55:55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雨霖铃》教案精选15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雨霖铃》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雨霖铃》教案精选15篇

《雨霖铃》教案1

  教学目标:

  1、掌握《雨霖铃》这首词鉴赏的方法。(教学重点)

  2、深入体会作者的离愁别恨及对生平遭遇不幸的感慨。(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诵读,感受《雨霖铃》的音乐美。

  1、介绍作者及词的风格流派及有关文化常识。

  豪放派,壮美。 婉约派,优美。

  2、老师范读全词并稍作朗读指导。学生齐读全词。

  老师朗读指导:

  A 、读时要注意重音、节奏,语速要慢些,读出感情。脑中要有画面。

  ① 寒蝉凄切——要拖音(“切”字为韵脚,韵脚一般要读得鲜明;尾音读长更能读出词的凄切情感)

  ② 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也可以一字一顿,表示悲痛气塞。

  ③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要读出疑问语气,“杨柳岸晓风残月”应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

  B、要有节奏,诗句中要有短暂的停顿。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便/纵有/千种/风情。

  3、学生初步把握文章基调及主题。

  二、赏析,理解《雨霖铃》的语言美。

  (一)上阕:上片写离别时的情景,实写为主。

  1、学生个别读。

  2、同座讨论:

  ①找意象,说作用。(幻灯片上逐一展示有关意象的词及其表达的感情。)

  明确:寒蝉 晚 长亭 骤雨 兰舟 烟波(烟雾笼罩的江湖水面) 暮霭 楚天

  作用:渲染惆怅伤感之情(全词基调是:婉约哀怨)

  作者一开头就点明了季节。什么季节?秋季。

  寒蝉,是蝉的一种。《礼记》中说:“孟秋之月,寒蝉鸣。”时间大约是农历七月,寒蝉的叫声低微。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蝉叫声未必凄切,但因词人本就怀着一种伤心的情愫,听到了蝉叫声就产生了凄楚之感。

  ②“都门”一句是什么意思?(齐答)

  ③学生看情人惜别图,体会“执手相看泪眼“一句的情感。

  师问:这句怎样表现复杂细腻的情感?

  ④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虚写,想象,借景抒情)

  问1:“去去”应该怎样读才好,为什么?

  问2:用自己的话想象描述这个画面,并谈谈自己读后的感受。

  问3:既然是“沉沉的暮霭”为什么“楚天”却会“阔”呢?

  (二)下阕:

  ①学生齐读下阕。概括大意:设想别离后的凄清,是虚写。

  ②学生逐句品读下阕。

  1、“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点明了主旨“伤离别”。

  2、从“今宵”开始到词的结束,按什么顺序写,分几层?(按时间顺序,分两层)

  3、讨论: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哀景写哀情的写法。)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对比体会名句的美。

  4、“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点明与上文的.呼应关系,写法:呼应,虚写,以乐景写哀,倍增其哀。

  听录音小声读。学生然后大声齐读。

  (三)师生共同归结小结:

  这首词,句句、层层写的都是离情别绪,但手法多样,章法谨严,毫无拖沓、重复之处。就手法来说,有时借景抒情,有时叙事寓情,有时直抒胸臆。即使同是写景,但有的景与情合,以哀景写哀;有的景与情违,以乐景写哀,却都把抒情主人公的别情曲曲传出,使人有荡气回肠之感。就章法来说,全词委婉铺叙,既有实写,又有虚拟,既有时间的顺序,又有适当的剪裁,前后呼应,层层深入,构思完密,使人有天衣无缝之感。

  柳永曾长期过着羁旅生活,和歌女乐工们在一起。他对有些歌妓是有很深的感情的。在他抒写爱情的作品中,有一些是有色情倾向的,消极颓废的色彩较浓,但这首词的思想感情还是很健康的,虽比较伤感,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社会青年男女真实的感情。

  (四)小组交流讨论:

  你认为写得最好、感受最深的是哪句, 并且说出好在哪里。

  三、迁移,评析《雨霖铃》的特色美。

  1,运用本节学到的知识鉴赏张先的《江南柳》,并与本课学的《雨霖铃》相比较,说说它们的异同。

  江南柳 张先

  隋堤远,波急路尘轻。今古柳桥多送别,见人分袂亦愁生。何况自关情。

  斜照后,新月上西城,城上楼高重倚望,愿身能似月亭亭,千里伴君行。

  明确:同:都写别情,都描写了别时的典型环境。

  都写了别后,都是情景相生。都是婉约词。

  异:柳词想象别后远行的情景,虚实相生。

  张词着重写送行者别后情景,而未写别时情事。

  2,学生齐读课文。

  四、课后作业:

  1 、背诵《雨霖铃》。

  2、用细腻形象的语言描写你所经历的一段愁,可写成诗。

  附:教学流程图:

  一,诵读,感受《雨霖铃》的音乐美。

  二,赏析,理解《雨霖铃》的语言美。

  三,迁移,评析《雨霖铃》的特色美。

  教学反思:

  这堂课,我按照教学目标,通过三个教学环节,让学生较好地感受到了《雨霖铃》的音乐美、语言美、特色美。

  在诵读指导上,我指出韵脚要读得鲜明,尾音读长能抒情,注意拖音、词句中短暂的停顿,从重音、节奏、语速、感情方面读《雨霖铃》,指导得较细致,学生能较好地读出这首词婉约哀怨的情感。当然,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多安排两分钟。

  在对《雨霖铃》语言美的理解方面,我运用了讲解、问答、联想、讨论探究、朗读等方法,学生扣住了字、词、句,能品尝到词中饱含的离愁别恨,与作者产生了共鸣。

  采用对比阅读的方法,学生进一步掌握了《雨霖铃》细腻含蓄、婉丽多姿、缠绵哀怨的风格。

  延伸:以上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柳永雨霖铃的优秀教案,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雨霖铃》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词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并分析词的意境美。

  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诗歌的诵读技巧,积累诗歌鉴赏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词的魅力,体会词人别离时凄凉、哀伤的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感受词人在词中所流露出的浓浓别离之愁;领会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难点:理解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法、美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痛痛快快的说

  1.大千世界,悲欢离合仿佛是一个永恒的主题,离愁别绪也似乎是一种永恒的情怀,古往今来,众多的文人墨客给我们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和感人肺腑的文学作品,透过“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我们可以想见朋友分别时的悲楚,通过“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我们仿佛看到荆轲离开时的悲壮,“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那又是怎样的凄苦之别。我们轻轻叩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不经意间就会发现生命在演绎着悲欢与离合,嗅着浅浅的墨香眼前也仿佛浮现那一个个泪眼婆娑的丽姿和那一个个凄婉缠绵的动人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雨霖铃》,去感受一下柳永笔下那缠绵悱恻的离别深情。

  2.柳永(约984年—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福建崇安人,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

  柳永出身官宦世家,少时学习诗词,有功名用世之志。咸平五年(1002年),柳永离开家乡,流寓杭州、苏州,沉醉于听歌买笑的浪漫生活之中。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柳永进京参加科举,屡试不中,遂一心填词。景祐元年(1034年),柳永暮年及第,历任睦州团练推官、余杭县令、晓峰盐碱、泗州判官等职,以屯田员外郎致仕,故世称柳屯田。

  柳永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 也是两宋词坛上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柳永大力创作慢词,将敷陈其事的赋法移植于词,同时充分运用俚词俗语,以适俗的意象、淋漓尽致的铺叙、平淡无华的白描等独特的艺术个性,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当时就有“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的说法。

  3. 《雨霖铃》词牌名,也写作《雨淋铃》。相传,唐玄宗入蜀时因在雨中闻铃声而思念杨贵妃,故作此曲。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更多的时日跟歌伎们一起,过着依红偎翠,浅斟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 《雨霖铃》便是其中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已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二、认认真真的听

  1、播放《雨霖铃》的视频朗诵,学生听了后谈初步感受。

  2、这首词抒发的是怎样的情感?离别时依依惜别之情,浓浓的离愁别绪。

  本词的感情基调。明确:哀婉、悲伤、凄清。

  三、反反复复的读

  1.指名朗读,读准字音。

  2.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词作大意。补充:

  (1)对长亭晚: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的时候。

  (2)去去:往前走了又走,意思是“去了去了”。

  (3)楚天:楚地的天空,这里泛指南方天空。

  3. 用通俗的语言翻译这首词。

  秋后的知了叫得是那样地凄凉悲切,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候,一阵急雨刚刚停歇。在汴京城门外饯行的帐蓬里喝着酒,没有好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夫已催着出发。握着手互相凝望,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冷落凄凉的秋天,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在杨柳岸边,对着凄冷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纵然我有满腹的情意,又再同谁去诉说呢?

  4.学生展示朗读,师生点评。(语调、节奏、情感表达)

  5.讨论:总结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明确:上片:离别情景,以实写为主;

  下片:想象别后情景,以虚写为主。

  离别前:勾勒环境;

  离别时:描写情态;

  离别后:刻画心理。

  四、仔仔细细的赏

  (一)体悟直接抒情

  1.自由朗读,找出词中表现作者离别心情、神态、动作的句子并细细体味。

  上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下片: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以上词句都属于直接抒情。

  2、示范鉴赏“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无绪:饱含别离的苦涩;催发:浸透留恋的深情。

  关键词:写实笔法、矛盾之处、情感。

  词人以写实笔法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尖锐!无绪:饱含别离的苦涩;催发:浸透留恋的深情。“都门帐饮”,是指在京都的城门外设帐置酒送别。从这句看,这首词很可能是作者离开汴京南去,跟恋人话别时所写。依恋不舍却又不得不分离,因而也没有了心绪;可这时候,兰舟无情,正在催人出发。

  3、小组合作探究,鉴赏其他几句。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执手相看,无语凝噎——白描,柔情蜜意。

  关键词:表现手法、表现情感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既然欲饮无绪,欲留不能,这时,纵有千言万语也说不出口,只有泪眼相对,执手告别罢了,满腹哀伤情,尽在不言中。这是柔情蜜意的流露,是情感集中的表现。

  这两句通过白描的手法,让我们看到了哀婉缠绵、无比依恋、难舍难分的离别场景。临别之际,一对恋人该有千言万语要倾诉、叮嘱,可是手拉着手,泪眼朦胧,你看着我,我看着你,却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无言胜过有言,正因为气结声阻,就更能见出内心的悲伤。

  此时无声胜有声,说是“无语”,其实有千言万语。柳永和恋人“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悲痛得说不出话来。你能试着代他说两句吗?请展开想象替永哥说出心里话,和大家分享。

  参考:“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娘子,我这一去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得还再见到娘子,望你我各自保重!”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主题:伤离别、词眼。

  关键词:主题、感情。

  这三句,由个人的离别之苦而推及于一般离人的思想感情,俯仰古今,在难言的凄哀中去深沉地思索人们普遍的感情体验。可是跟苏轼在著名的中秋词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超旷态度不同,词人越是把个人悲苦的离情放到历史发展的广阔时空中来咀嚼,就越加陷入深沉的感伤之中,并让读者越发感受到那沉重感情的分量。“冷落清秋节”,照应到上头三句,使得情景交融,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关键词:表现手法、虚写。

  这两句更推开去,愈想愈远,愈远愈悲。和心爱的人长期分离,再好的时光,再美的景色,也没有心思去欣赏领受了。失去你,再美的风景也是暗淡无光!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关键词:收束全词、情感。

  这两句照应到上片“执手相看”两句,离别时是千言万语说不出,离别后是千种风无处说,这就在眼前与将来、现实与推想的对比中,把真挚深沉的情爱和凄苦难言的相思,表现得更加充分,在感情发展的高潮中收束全词。

  (二)体会“一切景语皆情语”

  1、找出词中写景的句子,分析这些景物有何特定含义。

  2、分析“寒蝉、长亭、晚、骤雨、烟波、暮霭、楚天、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传达出的作者情感。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寒蝉-悲凉,长亭,离别,骤雨,凄冷,烘托浓重的凄凉气氛,奠定全词伤感的基调。

  关键词:意象、特点、作用。

  寒蝉: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因此,寒蝉就成了悲凉的代名词。

  长亭:休息和告别之所。

  骤雨:凄冷(身心)。

  在深秋时节的一个黄昏,阵雨刚停,一对恋人到长亭告别。这里不仅交代了时间、地点,而且就所闻所见烘托出一种浓重的凄凉气氛。耳边是秋蝉凄切的鸣叫,眼前是令人黯然伤神的暮雨黄昏。这里所写的景象中已暗含了词人的感情,而又同时为下片“冷落清秋节”的概括埋下伏笔。“骤雨初歇”四个字意味着马上就要起行,自然地引出下面对临别时矛盾复杂心情的描写:“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烟波暮霭楚天—迷蒙辽阔,反衬孤寂。

  关键词:意象、特点、表现手法、情感。

  “念去去”道出了凝噎在喉的内心独白。采用了借景抒情,以虚景写实情的手法。借用想象之景,浩渺的烟波,沉重的暮霭,望不到边际的.楚天,营造了一种迷蒙辽阔的意境。含蓄深沉地表现了词人分别后抑郁难舍、孤独寂寞的感情。

  这三句以景写情,寓情于景。一个“念”字领起,说明下面所写的景象只是一种虚写,而不是眼前的实景。但虚中见实,由推想的情景中更能表现出一对离人此刻的思绪和心境。重复“去”字,表明行程很远。“念”字的主语是谁?词里没有交代。从感情来看,应该包括行者和送行者两个方面。分别以后,前去便是楚天辽阔,烟波无际,行人就要消失在烟笼雾罩、广漠空旷的尽处了。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酒,愁苦,柳,寂寥,风,清冷,月,破碎——虚写,烘托孤寂惆怅的心境。

  关键词:意象、象征含义、表现手法、情感。

  想象画面: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梢头。

  有人盛赞“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千古名句,你同意吗?为什么?

  此句最妙就在于词人能寓情于景,借景抒情。词人把古代意象中最能触动离愁的四件事物:酒、杨柳、晓风、月影集中渲染成一幅凄清孤寂的画面,用酒的愁苦、柳的寂寥、晓风的清冷、残月的破碎来烘托离人形只影单、孤寂惆怅的心境。词人以风之凉,月之残透露离情别绪,抒情含蓄,的确应为千古名句。

  这两句被称为“古今俊语”。“酒醒”二字和上片“都门帐饮无绪”遥相呼应,使人将酒醒后的情景同前面送别时的情景自然地联系起来。妙在词人不写情而写景,寓情于景中。他不直接说自己酒醒之后如何寂寞孤凄,只是拈出在飘流的孤舟中所见所感的三种物象:岸边的杨柳,黎明时的冷风,空中的残月,心中那种凄哀悲苦的感情便充分地表现出来了。

  柳——古人有折柳送行的风俗。折柳赠人是希望对方留下来。离别的人一见杨柳,就会想起离别时依依不舍的场面,心中就会涌起一缕缕离愁。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首开了咏柳寄情借柳伤别的先河

  “一丝柳,一寸柔情”。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闲愁最苦,休去倚危阑,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

  这些都是大家所熟知的以柳衬情的名句。

  柳——留。

  月——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月是离合的象征,何况是残缺不全的月,最易引起词人的愁思。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酒——

  高兴时杜甫说:“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感慨时曹操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惜别时王维说:“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愁时李白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孤独时李白说:“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思念时苏轼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哀伤时李清照说:“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酒——愁,酒醒——愁来。离人借酒消愁,但举杯消愁愁更愁,帐饮时已然无绪,更何况酒醒之后?此时,前晚“执手相看泪眼”的景象依然鲜明在心,而如今却是形影相吊,前路“千里烟波”不知所终,只能离爱人越行越远,可想而知词人的心情。

  3、小结: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五、开开心心的写

  1、概括本词艺术特色。

  借景抒情:寒蝉、长亭、骤雨、兰舟、杨柳、晓风、残月、烟波、暮霭、楚天。

  虚实结合:“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描写了离别时凄清的环境和两人难舍难分的情景,写的是 现实之景,是实写。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想象中的别后所见景象和凄清孤寂的生活情景,是想象之景,是虚写。

  本诗虚实结合,丰富了诗歌离别的内容,拓展了诗歌凄清的意境,渲染和强化了诗歌词人与恋人离别时的伤感,孤独,无奈的感情。

  2.延伸拓展: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长亭送别,执手相看,柴门扶杖,生命总在演绎着悲欢离合的故事,而当我们轻轻敲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不经意间就会发现一个个凄婉缠绵的动人故事,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柳永的词《雨霖铃》,感受作者笔下哀婉动人的感情,请引用名言佳句回答下列问题。

  (1)这对有情人分别时的心境是怎样的?

  参考: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年年柳色,霸陵伤别。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复愁。

  (2)能不能说一两句劝慰他们的话?

  参考: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雨霖铃》教案3

  教学目标

  (一) 情感目标:

  借助多媒体和教师对作品的体验,带领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作品,培养诗歌兴趣和文学素养。

  (二) 知识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

  (2)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法;

  (3)鉴赏意象,掌握婉约派的特点;

  (三) 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学会合理、充分使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式、探究式学习,开拓知识面,丰富教学内容。

  教学重、难点

  1、 理解古典诗歌传统意象在作品中传情达意的效果。

  2、体会理解的基础上背诵《雨霖铃》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诗话故事: 《历代诗余》卷一百十五引俞文豹《吹剑录》:“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

  1、柳七所指何人?

  2、从答话中说明了诗歌鉴赏的那方面问题?

  一 、作者简介

  北宋词人柳永,字耆卿,原名三变。在家中排行第七,所以后世也有人称他为“柳七”。后来他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也被称作“柳屯田”。柳永年轻时到卞京应试,常常和歌妓们一起生活,为人狂放不羁。当时的皇帝宋仁宗听到柳永这个人之后,说:“此人任从风前月下浅斟低唱,岂可令士宦!”所以柳永落地了。到了景佑元年,也就是柳永在47岁左右的时候,他才进士及第。柳永终生潦倒,据说在他死后,家中没有多余的钱来安葬他,只能由几个歌妓一起出钱葬在了南门外。柳永的词作音律谐婉,词意妥帖;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其擅长抒写羁旅行役之情。词作中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在当时流传很广,对宋词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后人对柳词的评价也较高。

  二、题目和背景解说

  n 《雨霖铃》这一词调,又名“雨霖铃慢”,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相传,唐安史之乱中,玄宗西逃入蜀。杨贵妃在马嵬坡被赐死后,玄宗日夜思念。入斜谷后,遇上连日霖雨,在栈道中,又听见铃声阵阵,倍感凄凉哀婉,于是作《雨霖铃曲》,寄托思念之情,调极哀怨。前人称“一曲霖铃泪数行”,可见一斑。宋代成为词牌名。在词史上,双调慢词《雨霖铃》最早的作品,便是柳永的这首词。而当时的柳永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汴京(河南开封)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与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更是觉得痛苦万状。这首词就反映了柳永当时的这种复杂心情。下面请大家听一听课文的朗读。

  三、指导朗读

  1、教师范读或播放录音,学生感受词的感情基调。

  2、听完了词大之后,同学们感觉这首词的感情基调,应该是怎样的?

  明确:凄切低沉(从文章中找依据:凄切、伤离别)

  3、明确了词的感情基调之后,我们来齐读一遍,看看同学们对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把握的怎么样。

  (过渡:我觉得大家可以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在读文学作品的时候,我的心是不是和作者的心以同一个频率在跳动,我是否被感动了。

  如果你感动了,你又不妨用声音把它表达出来。

  实际上,在很多时候我们不防用我们的声音来表达文学作品所包含的情思,那个时候,你将会惊喜地发现,你获得了一种另辟蹊径的愉悦和享受。)

  5、下面我们先把上阕一起来读一下。

  (我们还可以把这首词处理得更细腻一些。要想用声音更细腻地处理这首词,有个前提,那就是得深刻地理解这首词。让我们一起进入到这首词的血肉和肌理中去。)

  四、词的鉴赏

  1、上下两阕各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把它表述出来。并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

  上阕: 离别时难分难舍的情景

  (离别难)

  下阕: 离别后孤寂凄清的情景

  (思念苦)

  2、既然是写离别时难设难分,就会有抒情,同学们看看上阕是不是都是全部是直接抒情啊?还有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就要涉及到景物了,开篇三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表现了什么情?

  节令:寒蝉

  地点:长亭

  时间:晚

  天气:骤雨初歇

  渲染气氛:萧瑟凄凉

  表达感情:词人与恋人将别未别时的痛苦心情

  3、“都门”三句展现了什么场景?

  明确:京城门外,情人设宴饯行,离别的愁苦使这对情人对佳肴美酒也兴味索然。正在难舍难分之际,船家催促出发,此时此刻,离别的痛苦达到顶点。

  4、怎样理解“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明确:两手紧紧拉在一起,两眼被酸楚的泪水模糊,便纵有千言万语,也难以一一倾吐,只好无言以对,泪眼相看。这两句用白描的手法,把彼此的眷恋之情、又无可奈何之心写的非常深刻.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句,以浩渺的烟波,沉沉的暮霭,辽阔的`天空,衬托出词人前途的广阔。你认为这样的说法对吗?

  明确:不对。作者选用三种景物来表达心情。用“千里”形容“烟波”,表明烟波的浩淼,去程的遥远;用“沉沉”形容“暮霭”,表明暮霭的浓厚,天地的苍茫;用“阔”形容“楚天”表明楚天的辽远无边。作者正是用如此广阔辽远的空间,以及如此浓密深重的雾霭,来表现离情之深之痛和自己前途的渺茫。

  5、自由讨论

  同学们自己鉴赏下阕,你喜欢下阕中的哪一句,为什么?

  (由学生自己讨论)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明确:在此句中词人写到了一些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典型意象,如酒、柳、风、月,这些意象给你什么样的联想呢?请同学们给合之前所学,讨论3分钟,谈谈看法。

  教师明确:关于酒:常言借酒消愁,酩酊大醉后,把一切苦恼抛诸脑后,依依惜别时,“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就痛快地一醉而别。自欺欺人也好,逃避现实也罢,“醉翁之意”已不在酒了。 喜时——杜甫说:“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兵收河南河北》) 哀时——曹操为功业人才而愁,发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慨。《短歌行》) 愁时——李白失意官场,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苏轼也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李清照思念丈夫时,说:“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声声慢》) 王维送别元二,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

  关于月: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月是离合的象征,何况是残缺不全的月,最易引起词人的愁思。

  关于风: 古语有云: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天是特别让人伤感的季节。晓风轻拂,带来的并不是快意,而是凉意,凄凉的感觉。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总结:柳有“留”意,残月西挂,伊人不再,晓风侵人,徒添冷意,借酒消愁愁更愁。“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作者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入词,酿造意境,增添了抒情色彩,渲染了浓烈的气氛,更能展现出微妙的心理活动,挑动读者的心弦。

  小结:“一切景语皆情语”,柳永以清秋之萧瑟,写离别之凄恻,即景抒情,融情入景,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课后作业

  1.比较鉴赏:将柳词与苏词作比较

  体会其风格的差异

  2.熟读并背诵诗篇

  附:上阕朗读指导

  解读第一句话“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这句话,一眼看过去,就是一句写景的文字。就这句话,我的一个朋友曾经打了一个很有趣的比方,他说,这句话就好比是一篇日记的开头,仅仅是为了交代时间、地点、天气状况,所以我们应当以一种平和的叙述语气来读这句话(师用“叙述语气”范读),这样来处理好不好?

  师问:为什么?

  学生发言指出此句话虽明写景,却暗含情,环境氛围多悲戚之意。

  教师明确:这句话作者以凄凉的环境来暗寓他凄凉的离愁。所以,此句起调应起得低沉伤郁,句与句之间应做稍长的停顿,要读出“悲”、“凉”的味道来。

  解读“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零噎。”

  随便抽一个同学。

  (让他想象)现在,你马上要和你的一个最要好的朋友分别,你到机场或车站去送他,两个人彼此握着对方的手,眼泪无声地落下,想开口安慰一下对方,可这一开口,到化成了一片哽咽唏嘘之声。

  让学生深入到这种情景中去,并试着用此种感情来读:“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零噎。”

  (进一步引导学生得出)此处写离别之情,当属离别之情的高潮。所以读这一句,语调应该来得更凄切一些。

  我想,这一句话由感情细腻的女生来读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女生朗读。

  解读“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我想这样来读这句话,大家看行不行。

  师以一种极有气势的,昂扬爽朗的语调朗读。

  (学生对此反映极强烈,议论纷纷,均表示这样来读这句话不妥。)

  在你们陈述你们的意见之前,我先来说一说我这样来处理的原因。此句景象阔大。大凡阔大之象,即有气势。我这样来处理就是为了表现一种气势。

  我读出这种气势没有?

  生答:读出来了。

  那么这样处理好不好呢?

  生答:不好。

  我读出这句话的味道没有?

  生答:没有。

  那我们这里该读出什么味道来?

  学生举手发言,他们认为老师的朗读处理方式违背了本词的基调,且这句话所写之景象仍是饱含愁绪的。

  继续问:这里仅仅只有因与心爱的人分别而造成的离愁吗?还有没有可能由其他什么原因引起其他什么愁绪?(提示结合前面看到的提示信息来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讨论,并举手作答,得出结论:还有此去前途未卜,前途渺茫的身世之叹,失意之愁。

  教师总结,并提示读这一句的时候在凄切的基调上应加上苍茫厚重之感。

  这句话由男生来读比较合适。

  全体男生读此句。

  好了,上阕我们分析得比较熟透了。现在,我们酝酿一下情绪,然后带着刚才大家一起分析品味出来的微妙细腻的情绪把上阕来一次完美的表现。

  生齐读。

  下一阕,我把它交给大家。你们喜欢那一句或那几句就去读那一句或那几句,不过你得告诉我你为什么要这样来读它,你要表达什么样的情绪?

  分组讨论,每组选派两个同学代表发言。一个同学负责朗读,一个同学负责解说他们这样来朗读的原因,他们要表达什么样的情绪。

  学生讨论。

  结束语:送大家一句话:学会声情并茂地品读文学作品,学会声情并茂地品读生活,你定会收益匪浅。

《雨霖铃》教案4

  教学目标:

  1、体会本词的感情

  2、欣赏本词的艺术风格

  3、学会比较鉴别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作者融情于景,善用点染的艺术手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回忆李商隐《无题》中的首句,引出本课的主题——离别。并与学生一道回忆关于“离别”的诗句,如:“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以江淹《别赋》中的“黯然消魂者惟别而已矣”作结,产生共鸣,烘托气氛。

  二、简介作者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第七,世称柳七。本热心功名事业,但仕途坎坷,曾以词诣宰相晏殊,却不为晏殊所喜,失意无聊流连坊曲,尝有《鹤冲天》词云:“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宋仁宗闻而使之落榜,曰:“何要浮名,且去填词。”由是自称“奉旨填词”以白衣卿相自居。改名后方中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

  他是北宋时代大量制作慢词的第一个词人,通晓音律又善于运用民间生动活泼的语言和铺叙手法,使慢词发展成为与小令双峰并峙的成熟的文学样式。著有《乐章集》,时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三、词调简介

  “雨霖铃”一作“雨淋铃”相传唐玄宗入蜀,到斜口,霖雨连日,他经过栈道耳闻铃声勾起往事,于是创作此曲悼念杨贵妃寄托哀思。大家可以想见这一词调悲怆低回、凄楚欲绝的情味。而当时柳永由于仕途失意,心情郁闷,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于是与恋人痛别。本词正是他当时心境的体现。

  四、阐析全词

  1、齐声诵读注:找出词中的入声字,解析入声字短促急迫容易传递悲切痛楚的情绪。

  2、讲解上阕

  首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问:本句交代了哪些背景?时令、地点、景物。深秋暮色中离别在即,秋雨虽停而寒意难消。离别的环境与内心的悲苦合二为一。

  第二句“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由别境转入直接抒发别情。设想在京都城外,设帐幕饮酒作别,但两人哪有心思宴饮,心乱如麻正难舍难分,不解风情的舟子又频频催发,不想离别却不得不别,正是这一矛盾把别情推向了高潮。

  第三句“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纯粹白描,感情坦率直露,一双泪眼胜过千言万语,这种无声的啜泣更觉深沉哀痛。

  延伸:白居易有“此时无声胜有声”苏轼有“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第四句“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遥想开船后的`景象,为下阕设想别后相思之苦先开前奏。这一去山水迢迢,烟波浩淼,暮色沉沉,天地苍茫,诗人空望浩瀚无边的楚天,却不知下一程在哪,真如沧海一粟,诗人那种荒凉、无望、彷徨、孤寂的复杂心理跃然纸上,令我们读者也随之怅惘。

  :上阕正面刻画别境别情,似已说尽心中无限凄凉。然而下阕荡开一笔,虚写别后情思,诗人无望的未来不难料想。

  3、讲解下阕

  首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紧承上阕,直抒离情,点出伤离恨别自古皆然。更呼应上阕,点出时令,所谓触景伤情。

  重点赏析第二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点拨:此句未叹一声,未见一人,却正应了“一切景语皆情语”。问:你从此句中看到了什么?

  讨论作结:诗人睁开眼,不见佳人,只见一些勾人离愁之物,深秋的晓风,寒意彻骨,微拂的柳枝,又让人想起执柳相送的苦痛,空中的一轮残月更叫人感慨人月两难全,世事无常,聚散离合皆无度,此时诗人心中的离愁可谓达到了顶点。

  而且这样的景况于诗人而言恐怕是常事常景。

  一叶孤舟,夹岸杨柳,天边残月,这样的一幅画面,疏落有致,呈现出烟水凄迷的阴柔之美,淋漓尽致地体现出作者婉约的风格,创造出“凄美清丽”的境界和美感。而“晓风残月”、《雨霖铃》和柳永这三者也已融为一体了。

  关于第三句“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用一句通俗诗句解释,“你不在,这座城市便空了。”可见词人的心内百转千回,痛彻肺腑。

  4、本词特色

  善用点染,点,直抒胸臆(明朗精当);染,融情入景,以景写情(隐约委婉)。齐诵相关诗句。

  五、布置作业

  背诵全诗,并且把“晓风残月”一句写成一段字数不少于字的想象短文。

《雨霖铃》教案5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作品,培养诗歌兴趣和文学素养

  2、通过课堂教学进行自主式、探究式学习,开拓知识面,丰富教学内容

  3、通过反复诵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

  4、掌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法

  5、鉴赏意象,掌握婉约派的特点

  重点与难点:

  掌握古典诗歌传统意象在作品中传情达意的效果

  教学方法:

  以学生活动为主,点拨启发,引导讨论,朗读背诵,检查落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如果把我国的古代文学比做一个花园的话,那么其中开的最美最大的两朵就是唐诗和宋词,前两单元我们领略了唐诗的美妙,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体味宋词的别致之美。提到宋词,就不能不提到第一位专力写词的作家——柳永,提到柳永,就不得不提到婉约派,提到婉约派,就不得不提到他的代表作《雨霖铃》。多年来,它常诵不衰。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这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二、作者简介:

  明确三点:

  (1)名字:柳永、柳三变、柳七、柳屯田。

  (2)特点:精通音律,擅长词曲,创制慢词,贴近市民,“变一代词风”。

  (3)影响:“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背景介绍 :

  这首词的基调格外低沉。作者当时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跟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更觉得痛苦万分。这首词就集中地反映了他这种复杂的心情。

  词牌由来:

  “雨霖铃”原为唐教坊曲名。相传唐玄宗因安史之乱入蜀,路上发生兵变,杨贵妃死。当时阴雨连日,栈道中闻铃声,无比凄切,作《雨霖铃》曲以寄托离恨。宋代人依旧声填词,遂为词牌。

  三、整体感知:

  (一)自渎诗歌,感知内容,回答问题

  1.这一首词的基调是什么?(感受是什么)

  凄凉、伤感、悲凉、忧伤、痛苦

  2.这一首词写的是什么内容?————离别

  3.这一首词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时间顺序

  4.那么离别可以分为几个阶段?————离别前、离别时、离别后

  离别之前: 勾勒环境

  离别之时: 描写情态

  离别之后: 刻画心理

  (二)生读,其他同学点评,老师指导阅读

  寒蝉凄切---要拖音(“切”字为韵脚,韵脚一般要读的鲜明,尾音读长更能读出词的凄切感情)

  竟无语凝噎---要稍重,稍停,并读出哽咽之声,冷瑟之感(人物情感的高潮)

  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要读出疑问语气, “杨柳岸晓风残月”应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三)学生再尝试阅读,老师示范

  四、重点分析(边朗读边进行)

  第1句:写景。通过寒蝉凄切痛楚的叫声、令人伤感的时间和地点以及骤雨初歇后的萧条冷落的景物,映衬出离人此时内心深沉的痛楚。景中有情,字字含情。点明时间、地点、天气。

  第2句:写人。京城门外,情人临时搭起帐篷,设宴饯行,然而离人心情不好,食之无味。正当二人难分难舍之时,船公却催促登船。两个转折句,足见其留恋之情深。不管是写景,还是写人,都是为了勾勒出离别前的环境:凄清、萧瑟(板书:凄清、萧瑟)

  第3句:写景。用白描手法,神情逼真地写出了二人分手时的情况,刻画出“别亦难”时的悲痛心情。“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与苏轼的《江城子》中的“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有异曲同工之妙,(可提问),简直使人柔肠寸断,悲痛欲绝,“语虽不奇,而意致绵密”。

  第4句:过渡。一个“念”字,说明下面所写的景物是想象的,是虚写。虽无语凝噎,但思绪万千:浩渺的烟波、沉沉的暮霭、辽阔的'天空。

  【提问】此处的景物描写应如何掌握?是否给人以宽广雄伟的气势之感?

  【解说】不是。结合写作背景,不难看出此处是借此景衬托离愁的无边无际、离人前途的渺茫及情人相见之无期;也反衬离人孤舟行驶的飘零渺小、孤苦伶仃。由此可以想象出离人在离别时虽无无语凝噎,但望空凝思、情意绵绵之态,自然引出了下文对别后漂泊孤寂的联想,承上启下。(板书:留恋、难舍)

  第5句:点题。用 “伤别离”点题(板书),并用对比手法,衬托出自己的离愁比古人更深更重。

  第6句:名句。是作者的想象。“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作者的名句,它好在哪里?古人:折柳相赠,暗“留”之意杨“柳”—“留”的谐音 离人:见柳思人,离愁又生。 眼前景 晓 风 —“凉”(特点),衬别后心情之凄凉。别后情 (明) (暗) “残”月— 不团圆,透出凄凉冷落之感。景中有情

  第7句:高潮。两个让步假设句,把离别之情推向高潮。纵有“良晨美景”,谁与共欢?纵有“千种风情”,谁与共话?设想细腻,语出辛酸,痛切地道出相期之愿,重聚之难。多么伤感!多么苦涩!(板书:伤感、苦涩)

  五、小结归纳:

  离愁别绪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传统题材。显然,这一首词脍炙人口不是以题材取胜,而在于它能够“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把“自古伤别离”和“冷落清秋”的景巧妙地结合,把“千种风情”和“良辰美景”巧妙结合,相互穿插,情景交融。

  六、课外作业:

  1、挥自己的想象,把这首词改编成其他文学形式。

  2、写一段真情实感,情真意切的离别文字

《雨霖铃》教案6

  教学目标:

  1.体味本词的意境及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法。

  2.能够背诵其中的句子。

  教学重点:

  体味本词的意境及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法。

  教学难点:

  1.体味意境

  2.赏析名句。

  教学设想:

  充分贯穿诱思探究法思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思维为主攻。在教学过程中,始终遵循两个贯穿要素和三个层次要素。通过阅读想象完成教学重点,通过点拨讨论完成教学难点。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工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渲染气氛创设情境激发情意

  一、课前播放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渲染气氛。

  二、导入

  1.展示图片

  2.师生活动:

  师:这些图片展现的是什么场面?

  生:送别的场面。

  师:是的,在现实生活中,别离是一件常事,在诗词中更是一种历写不衰的主题。请你说出写送别的名句。

  生:说名句。

  师:展示名句。送别人与被送人之间是什么关系?

  生:朋友。

  师:请大家想象一下夫妻间.情人间离别的情景。

  生:表述。

  师:今天我们来欣赏柳永描写的情人离别情景——《雨霖铃》。

  三、展示目标:(略)

  认真观察整体感知初步研读

  四、展示全词

  1.观察该词,回答以下问题:

  ⑴从段落上看,本词是( )(答案:双调)

  ⑵从字数上看,本词是( )(答案:长调)

  五、简介作者

  1.学生说出自己了解的柳永

  2.展示作者简介

  六、了解写作背景

  1.让学生从书中找

  2.教师补充

  七、研读本词

  1.学生看书

  2.做练习:选出对词中部分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 )

  A.骤雨:急雨。歇:停。

  B.都门:京城门外。帐饮:“帐”通“畅”,痛快地喝。

  C.无绪:没有心思。风情:深情密意。

  D.沉沉:深沉。经年:一年。

  (答案:B)

  3.配乐范读

  积极探索活跃思维深入研读

  4.本词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请概括(学生答)这两幅画面都是实景吗?

  5.教师引导学生从画面入手借助想象和联想体味意境。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体味意境,下面我们转换一下角色,我是一名导演,你们是演员,我要选五名演员演一部巨作,希望你们抓住机会,积极表现。考题是进入柳永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一、要尽情感受。二、不要打扰主人公。三、要积极回答我的问题。)问题:①你现在进入了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什么季节?什么时间?什么地点?②请描述一下周围的环境。③主人公在干什么?他的情态怎样?④第一幅画面定格在主人公身上,他这时的情态怎样?⑤第二幅画面是作者想象的,你们要想方设法进入他的思想,看看他想了些什么?(考试结束,到底谁能被选上呢?请注意收听明天的新闻播报。请回到现实中来。)

  6.分别找出描写景物和情感的词句。

  7.第一幅画面无论写景还是写情,都是为了突出什么?第二幅呢?

  8.体味意境美的方法(点拨:1.抓画面;2.抓情感。)

  9.归纳表现手法:1.情景交融;2.虚实结合。

  10.找出主旨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11.名句赏析: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点拨:1.分析意像;2.联系环境。)

  12.体味婉约风格(点拨:1.从题材上看;2.从情感上看;3.从基调上看。)

  运用迁移及时反馈促进同化

  13.做练习:对《雨霖铃》意境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点明了时间.地点.环境。

  B.“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是虚实结合,刻画了人物的语言和动作。

  C.“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二句意思是说伤离惜别自古都这样,更何况在这冷落凄凉的秋季。

  D.“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二句是想象今晚旅途中的情景:一舟临岸,词人酒醒,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

  (答案:B)

  14.检查背诵

  15.教师小结: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体味意境和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法。其中体味意境也是教学难点,因而掌握体味意境的方法非常重要。今天我为大家提供的主要方法是一要抓画面,二要抓情感。赏析名句也是教学难点,主要方法一要分析意象,二要联系情景。但愿这些方法对你们以后鉴赏诗词有所帮助。

  八、布置作业:请运用今天学习的赏析意境的方法欣赏下面这首词。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九、继续播放《梁祝》,在优美的乐曲声中结束。

《雨霖铃》教案7

  【组织教学】(1分钟)

  师生互致问好,检查学生出勤情况。

  【复习提问】(3分钟)

  回忆学过的词,并说说词的特点

  【导入新课】(3分钟)

  1、听乐曲说出曲名《送别》

  2、导入别离之情诗词中历写不衰的主题,如我们学过的李白的诗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也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今天来学习一首关于离别的词《雨霖铃》(板书

  【讲授新课】(72分钟)

  一、走近作者

  1、学生介绍柳永概况。

  2、教师补充: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他对北宋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与影响,第一他制作了大量慢词长调,对宋代慢词的发展颇有影响;第二他发展了词的表现手法,善于铺叙、写景、抒情密切结合,语言通俗易懂,音韵和谐美。柳词在宋代时期流传最广、相传当时“凡有井水处,既能歌柳词。”

  二、背景资料

  柳永虽然才情卓著,但一生任途坎坷。这首词写的就是他任途失意心情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又不得不和心爱的人痛苦分离的思想感情。

  三、重难点解决过程

  (一)齐诵《雨霖铃》

  (二)听课文录音、注意节奏和语调(悲凄低沉)

  (三)学生随录音带自由读全词理解词义,在音乐中进入词所描绘的情境,并使词的意境在头脑中浮现出来,从而把握词的景与情领悟意境。

  (四)赏析词的意境

  1、让学生把上下篇内容生动地描述出来。

  2、教师示范:一个秋天的傍晚,一场暴雨刚刚停歇,蝉凄切地鸣叫不已,词人面对着长亭,心情更觉悲凉。京城门外,长亭边,一个临时搭建的蓬帐里他的心爱之人为他送行,两人面对美酒佳肴却毫无心情,正在恋恋不舍之际,船夫催促着“开船喽——开船喽——。”两人双手紧握,泪眼相对,有千言万语要说却哽咽着说不出一句话来。词人想在即将踏上的旅途中只有浩渺的烟波,沉沉的暮霾,空旷的天空。

  小结:上篇写的是一个秋天的傍晚,词人和他心爱的人在长亭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景。下篇紧承上篇:是词人想象别后的情状,小船临岸,词人酒醒只见习习晓风吹拂杨柳,一弯残月挂在天空。词人现在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

  总结:全词凄凉的意境让我们感觉的浓浓的.别离之情。

  过度:我们的生活里也有别离的苦痛,如何把它用文字表达出来。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下《雨霖铃》的写法。

  (五)鉴赏要点(先读后赏,在探讨)

  1、融情入景的写法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寒蝉”“长亭”“骤雨”词人一开头就捕捉到有特征的秋景来渲染气氛,“寒蝉”透着秋意,而蝉的叫声更让人感觉的悲凉,骤雨过后天气陡然变凉,更使人感到凄切冷落,所以这首词不仅交代了离别的时间、地点、更是在写心情。

  (2)“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念”字表明下面的景物是想象、的虚构的浩渺的烟波,沉沉的暮霭,空阔的楚天这些景物在南方是很平常的。可是这些平常的景物注入深沉的情感之后就变得不平常不了。那浩渺的烟波,另人惆怅;沉沉的暮霭让人压抑忧伤,那空阔的楚天与愁绪的无边无际相似。词人对景物的描写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3)“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一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有人拿它代表柳词。这没有一个字写情,而没有一个字不写情。李白诗云“年年柳色,灞陵伤别。”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后,杨柳和离别就似乎有必然的联系了。借杨柳抒离情成了常用的手法。如白居易“杨叶比愁眉,愁长比柳丝。”因为有这种习俗的存在,所以离别的人一看杨柳就会涌起离愁别绪,因而“杨柳岸”三个字明写前景,暗写别时情,显得含蓄而有韵味。词中“晓风残月”也是最能触动人的感情的事物,温庭筠在一首送别词里曾写过:“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曹植也曾写过“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秋月的风是凉的,秋日的早晨的风更凉;月光是清冷的,残月的光更加清冷,而早晨残月就显得特别凄凉。所以晓风残月给人一种特别浓重的凄凉冷落之感。

  这样在短短的两句词里,作者集中写了一件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中成为一幅鲜明的画面,而这幅凄清的画面又出现在一个特定时刻里——酒醒之后,离人饮酒为的是消愁,然而“举杯消愁愁更愁,”更何况是在酒醒之后。

  酒醒之后的惆怅和眼前最能触动离愁的景象交融在一起,这情景是多么的凄凉难耐的啊!

  2、虚实相济(简单介绍)

  词的上片除“念去去”二句写的都是眼前的实景实事,已经淋漓尽致地写出了词人和他心爱的人不忍分别而又不得不分别的心情;下片对别后生活的设想,则是虚写了。虚写中所着意描写的是词人孤单寂寞的心情,连良宵好景也排遣痛苦。读完下片回过头来看上片,便会懂得词人和他心爱的人之间的感情是多么的深厚,的确是难舍难分啊!

  (六)再次齐背《雨霖铃》

  四、板书设计

  寒蝉长亭骤雨实

  烟波暮霭楚天虚

  杨柳晓风残月虚

  【课后作业】(1分钟)

  预习现代诗二首

《雨霖铃》教案8

  教学目标:

  1、理解诗人在作品中抒发的感情。

  2、鉴赏词融情于景、虚实相济手法。

  3、体会词缠绵婉约的风格。

  教学重点:

  1、理解诗人在作品中表达的感情。

  2、鉴赏词融情于景、虚实相济手法。

  教学难点:

  1、鉴赏本诗融情于景、虚实相济手法。

  2、对“今朝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赏析。

  具体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俄国著名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说:“诗人是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的,大凡一首好的诗或词,都是诗中有画,具有自己独特的意境、风格。”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词作《雨霖铃》就是一幅优美的画。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雨霖铃》的世界,请同学们和我一起,用耳朵去听,用心去感受这首词吧!

  二、一进感觉:初步感受。

  (一)听录音

  (二)全班齐读

  (三)初步感受:

  刚才我们第一次共同走进这首词,听了录音,自己也读了一下,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对这首词的第一感觉,你们觉得这首词美吗?

  ——学生发言,言之成理即可。

  我的感受这首词很美,它是一种凄美,不知道大家是否同意。

  (三)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是谁创作了这样一首凄美的词?

  ——柳永

  柳永:(约987--约1053年),北宋词人婉约词派创始人。原名三变,后改名永,字耆卿,福建崇安人。排行第七,又称柳七。他少年时代到汴京应试,屡试不中,后流连于秦楼楚馆,常为歌伎填词作曲,和她们生活在一起,放荡不羁。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47岁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柳永死之日,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于南门外。

  写作这首词的时候作者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跟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更觉得痛苦万状。这首词就集中地反映了他这种复杂的心情。

  (四)明确基调:

  通过我对柳永生平以及这首词创作背景的介绍,结合同学们对这首词的第一感觉,我们朗读这首词,应该如何正确把握呢?换句话说,这首词的基调应该是 ?请几位同学谈一谈,读一读。

  ——基调:低沉、哀婉、悲伤、凄清。

  三、二进文字:整体把握。

  下面请同学们以这样的基调自己诵读这首词,再次共同走进这首词的世界。如果说第一次是走进这首词的第一感觉的话,这一次我们要走进这首词的文字,请同学们结合注释,疏通这首词的文字,理解词的字面意思,有疑问举手,并且思考词的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同桌讨论,回答)

  ——上片写词人和他心爱的人分别的情景;

  下片是词人想像别后羁旅生活的情状。

  四、三进意境:体会情感。

  到底词人和心爱的人是如何分别,他想象的别后生活到底是何种情状,让我们第三次走进这首词,去感受词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齐读)

  设问,串讲:

  (一)“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1、我相信同学们的头脑中已经有了一幅爱人离别之图,那么你们头脑中的这个图景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

  ——时间:傍晚

  地点:长亭(古人送别的地方)

  2、怎样的一个傍晚?

  ——阵雨初停的傍晚

  3、你们是从哪里获取这些信息的?

  ——第一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4、这里不能忽视一个小东西——寒蝉,这蝉鸣助添了悲凉,“凄切”一词一开始就为这个画面乃至这首词定了调子,展开了一个凄切的氛围。时当秋季,景已萧瑟,且值天晚,暮色阴沉,而骤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凄切: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此句虽明写景,却暗含情,环境氛围多悲戚之意。

  (二)“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1、这样的情境下,叫人如何能够忍受这离别的痛苦!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宴给他送别,虽然有酒相送,但是也无心饮用,因为心中有百般留恋,依依不舍,难舍难分。但是人要留,船却要开了“兰舟催发”。 “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尖锐。如何是好呢?

  2、正因为如此,后面迸发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时应有千言万语,为何却无言了呢?

  ——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当登舟分别之际,两个人手拉着手儿,含泪相视着,大约是想把心上人的面容身影再最后一次深深地印进记忆中去吧。此时此地,他们心里该有多少话啊,然而却只是默默相对,谁也说不出一个字来,而他们相互真挚深沉的爱和内心极度的痛苦却正是通过这彼此极力抑制着的无言的哽噎而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体现。一个“竟”字,突出地强调了这种极为矛盾复杂的感情表达方式。“此时无声胜有声,一切尽在不言中。”古往今来恋人离别都是一样的。

  有人说这两句“当属离别之情的高潮”。

  这里通过“兰舟催发”这个场景,抒发了作者不舍之情。

  (三)“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1、除了寒蝉、长亭、骤雨、兰舟,上阕里还有哪些景物?

  ——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2、三种景物与词人离别的愁绪有何联系?

  ——浩渺无际的江面上的粼粼水波与词人心头长时间难以排解的愁肠相似;

  傍晚云雾浓重的特点与词人心情的沉重压抑相似;

  楚地天空的空阔辽远与愁绪的无边无际相似。

  词人用比喻的修辞方法选取了三种有代表性的景物充分表现了离别的愁绪:如千里烟波般的绵长,如沉沉暮霭般的浓重,如楚地天空一样无边无际。

  全句写景,又全句写情,诗人想到前路茫茫,自己将越走越远,离心爱的人越来越远,心越来越苦,愁思也越来越深。

  通过上阕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词人的依依不舍之情,请女同学带着这样的情感诵读上阕。

  (四)“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下面我们就要进入词人想象的别后情景了。请男生一起诵读下阕,让我们感受一下别后的生活。

  离别总是令人神伤。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冷落凄凉的秋天,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下片紧承上片的“念”字推展开去,泛论离愁别恨,“伤离别”点明这首词的主旨。再用“更那堪”翻进一层,突出当秋而悲,甚于常情。离愁别绪不断涌上心头,只能借酒消愁,但是酒醒之后又会是何种景象呢?

  (五)“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被明代词评家贺赏称这一句是“千古俊句”,那么这句俊在哪里呢?(四人一组讨论,品读)提示:切入点——什么时候看到的景象?哪些景象?

  ——俊在:

  (1)“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典型意象组合在一起,引起读者无尽的想象和遐思。寓情于景,融情入景,意在言外。“杨柳”、“风”、“月”这些本是自然界的景物,不少文人曾予以特殊意义,从《诗经》开始,“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就首开了咏柳寄情借柳伤别的先河。天下千树万树,“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刘禹锡《杨柳枝词》),“杨柳”成了送别的象征,古人往往于黎明时分踏上征程,送别也是在这个时候,韦庄就有“惆怅晓莺残月”(《荷叶杯》)的诗句,因而“晓风残月”更见依依惜别之情。作者把杨柳、风、残月这三件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中成为一幅鲜明的画面。这样一幅凄清的画面会使离人勾起对往事的回忆,深感眼前的孤寂、落寞,并渴望再次团聚,言外之意无穷。

  (2)这幅画面又是出现在一个特定时刻里——“酒醒”之后。句中的“醒”字,更提醒了两个世界的存在——一个过去沉醉的熟悉;一个醒后对面的陌生。离人饮酒,为的是消愁,然而“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诗句),更何况是在“酒醒”之后!试想,柳永此时不过是他离开心爱的人的第二天早晨,“执手相看泪眼”的图景依然鲜明地留在心上,面对着眼前的凄清景象,而前路是“千里烟波”,他还要继续前行,离自己心爱的人更远,真是“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词句)啊!

  (六)连绵不断的愁包围着词人,词人日后的生活将是“此去经年,应试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两句历来被评为“余恨无穷,余味不尽”,你有没有体会到这不尽的余味?请谈谈你的感受。

  ——学生谈感受。

  (1) 作者设想了以后什么样的情景?

  ——推想到离别之后惨不成欢的情景。

  (2) 为什么会是这样一幅图景呢?

  ——因为词人深沉地感到即使有良辰好景值得欣赏流连,可也等于“虚设”,而千种情、万种意又能向谁倾诉呢?以孤寂落寞之情收束全诗,既突出了前景渺茫,又表露出余恨无穷的哀怨。

  五、归纳写作特色:

  1、融情于景的写法:

  2、虚实相济

  六、课堂小结:

  经过一堂课的学习,我们对这首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让我们和着录音一起诵读,去品味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欣赏这幅美丽的画。

  七、布置作业:

  1、完成《赢在课堂》中《雨霖铃》的内容。

  2、准备字词默写

  3、准备全词默写

  4、预习《声声慢》

  八、拓展:(时间允许的话)

  读完这首词,让我想到了当代人写的一首歌——黄磊的《背影》。这首歌的意境与《雨霖铃》有几分相似。让我们在歌曲中,去体会去品味吧。

  附一:板书设计:

  雨霖铃

  景 情

  寒蝉 骤雨 长亭 悲戚 别时 兰舟 不舍

  (实)

  烟波 暮霭 楚天 愁 苦 别后 杨柳 晓风 残月 孤寂 落寞

  (虚)

  附二:课后小结:

《雨霖铃》教案9

  教学目的:

  1.理解婉约派词融情入景、叠字抒情的特点。

  2.感受词人撷取意象表述情感的方法。

  3.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

  体味融情入景、叠字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

  品味诗词意象,体会作者感情。

  教学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主要内容:

  了解柳永和李清照的生平,了解创作动机;理解婉约派词融情入境,情景交融的写法;学会通过分析歌词意象来揣摩词人情感的方法。

  一.导入:

  前天我们学习了宋词中一首婉约派的作品,题目叫——《蝶恋花》,作者是北宋词人晏殊。

  除了晏殊,婉约派的代表人物还有柳永和李清照。

  今天我们来学习柳永的《雨霖铃》和李清照的《声声慢》,体会婉约词的融情入境的特点,缠绵凄切的基调。

  二.先了解两个词人的生平和词作的背景,以理解创作的动因。

  1.柳永,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 他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并替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当时有人在仁宗面前举荐他,仁宗批了四个字说:“且去填词”。柳永在受了这种打击之后,别无出路,就只好以开玩笑的态度,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在汴京(即开封),苏州,杭州等都市过着一种流浪的生活。

  他精通音律,创制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慢词。“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雨霖铃》,唐时旧曲,这支曲本来就是寄托相思的,词调极尽哀怨。柳永充分利用这一词调声情哀怨、篇幅较长的特点,写委婉凄侧的离情。此词当为词人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

  2.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明水人。她的父亲是当时礼部员外郎,同时也是一位学者兼散文家,母亲是卸任宰相王圭的长女。李清照自小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

  李清照十八岁嫁给了当时宰相之子赵明诚,这是一个喜爱收集金石古玩的收藏家,夫妇俩常常在一起诗词唱和,过着美满和谐的生活,

  我们学过她的词作《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就是表现了她年轻时无忧无虑,无端生愁的情愫。

  但其后不久,金兵入侵,北宋灭亡,李清照举家南逃,开始颠沛流离。先是父母双亡,第二年赵明诚去世,再后来,赵明诚生前多年收集的金石古玩大部丢失,境况也变得越来越艰难。一连串的变故,李清照的性格由开朗变得忧郁。这我们在初中学的《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中已有所了解。

  《声声慢》就创作于这个时期。此时词人正飘泊江南,流落无依,形影相吊。

  三.听课文录音,整体感知。

  提示:1、注意朗读时的重起轻落,语调舒缓。

  2、注意通过准确的停顿、拖音传达出词人哀婉悲戚之情。

  四.找出两首词的词眼,说说这两首词分别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愫。

  ……

  《雨霖铃》:自古多情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声声慢》: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教师解说:《雨霖铃》以一个冷落的秋景作为背景,表达了人间难以割舍的离情。上阕写了一个秋天的傍晚,词人和他的朋友在都门外长亭分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下阕写词人想象离别后孤独寂寞的清冷之情。《声声慢》写的是无法言说的“愁”,也是通过描写清冷的秋景来渲染愁情的,表现词人因国破、家忘、夫死而只身流落江湖的孤苦无依。

  五.寻找归纳婉约词中典型意象,理解它们在表达作者情感上的作用。

  (一)《雨霖铃》

  1.找出主要意象:

  寒蝉、长亭、晚、骤雨初歇 长亭 兰舟 泪眼 烟波 暮霭 楚天 杨柳 晓风 残月

  2.说说这些意象给你什么样的联想

  ……

  缠绵绯恻,悲苦凄冷,难舍难分……

  3.哪些意象我们在以前的诗歌里面学到过?

  (1)长亭

  长亭:(看注解)古代在交通要道边每十里设一长亭供行人休息,又称“十里长亭”。靠近城市的长亭往往使古人送别的地方。

  明确:古人常在长亭送别,此处用长亭,既交代了地点,又暗寓离愁别绪。

  (2)兰舟

  兰舟:“看注解”相传鲁班曾经刻木兰树做小船,后来“兰舟”变成了船的美称。

  明确:本词中“兰舟”其实指的是“驾船的人”,即船夫,它在表达主要集中在“催”字上,本来应该上船出发的时候了,船夫催发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但在作者听来却是声声催心,让两人肝肠寸断。一个“催”字传神地写出了两人不忍分离,却又不得不分离的情景,把离别的伤表现得淋漓尽致。)

  (3)泪眼

  泪,是中国古典诗词中“送别诗”一类的重要意象,绝大多数别离者都难免泪下沾巾。

  如:王实甫《长亭送别》“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苏轼《水龙吟》“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明确:泪眼,也就成了离别的典型意象,以致有了成语“挥泪而别”。

  (4)清秋

  清秋:本身就是万物调令,肃杀萧条的季节,在这样的.生理感受和心理体验下,清秋意象就积淀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悲剧性的心理记忆。

  如: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明确:“冷落的清秋”与上文“寒蝉”呼应,再次以情景交融来渲染,情意更浓。

  (5)杨柳 残月

  1.杨柳:古人便有折柳赠别之俗。柳成为寄别之物,自汉代始。古人赠柳,寓意有二:一是柳树易生长,用它送友意味着无论漂泊何方都能枝繁叶茂,而纤柔细软的柳丝则象征着情意绵绵。二是,柳与“留”谐音,折柳相赠有“挽留”意,

  中国古典诗词中“柳”意象在表赠别的诗歌中出现的频率是很高的。

  例如:《诗经》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送别》“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残月: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月是离合的象征,何况是残缺不全的月,最易引起词人的愁思。

  例如:白居易:《琵琶行》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苏轼:《水调歌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明确:面对杨柳、残月,作者不禁黯然神伤。

  本句堪称柳永词的千古绝唱,特别为人们所爱赏,甚至有人拿这两句词来代表柳词,原因在于这两句中集中了许多触动离愁的典型意象来表现他这次的愁怀。

  (二)《声声慢》

  1.请找出诗歌中的主要表现愁绪的意象

  ……

  酒 雁 黄花

  2.酒

  酒:常言借酒消愁,特别是离人更爱饮酒。如:

  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何以解忧 惟有杜康

  李白《月下独酌》: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将进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明确:常言道:借酒浇愁,愁更愁,本句中作者却不说此意,但言酒淡,不足敌急风,实则非指酒淡,更指愁浓,浓到任何烈酒都化不开,可见其词之含蓄婉约。

  3.雁

  雁:雁为候鸟,春日南飞,秋日北归,古人早把它作为秋季一种有特征性的意象,人们把雁与依恋故乡联系起来,或寄寓对故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音信的盼望。如: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明确:于是“雁”就成了诗人用于寄寓离别伤情的典型意象。

  4.黄花

  黄花:菊花。菊花给人以幽静清瘦之感,颜色比较朴素。中国古典诗词中也经常提到“落花”这个意象,用它暗示着时光流逝,青春不再,美人迟暮的感慨与恐惧。如:

  李煜《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几道《临江仙》:“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还有像“梧桐 细雨”等,诗人运用这些典型的意象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自己的国恨家仇,表达了自己的孤苦寂寞。

  六.小结。

  婉约派词表达情感含蓄委婉,喜欢用典型的意象来表情达意,《雨霖铃》和《声声慢》都是婉约派词的代表作品。

  以后接触这些作品时,我们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来分析理解。

  第二课时

  主要内容:

  背诵《雨霖铃》和《声声慢》;学习《雨霖铃》中“点染”法,理解《声声慢》中叠词的作用;再听名家朗诵《雨霖铃》和《声声慢》,感悟词人离别之苦和流离之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我们昨天学习了两首宋代婉约派词,它们的题目和作者分别是:

  ……

  《雨霖铃》柳永 《声声慢》李清照

  二.朗读背诵《雨霖铃》、《声声慢》

  ……

  指名背诵。

  三.理解《雨霖铃》中“点染”的作用和效果。

  清代文学批评家刘熙载在《艺概》中指出,柳永的词善于运用“点染”的手法。所谓“点”,指的是点明情感的内涵;所谓“染”,指的是用景物来渲染烘托所点明的情感。比如“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句中,先点明离别之情“念去去”,再用“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的警务渲染烘托。请你在《雨霖铃》中再找出这样的句子1-2句,体会这样写的作用和效果。

  ……

  (1)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留恋处”是“点”,“兰舟催发”是“染”。词人先用“留恋处”来说离别,再用“兰舟催发”来烘托离别的恋恋不舍。

  (2)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伤别离”是“点”,“冷落清秋节”是“染”。词人先说出离别之苦古来如此,接着用“冷落清秋节”来渲染自己的离别之苦已经超越了古人的。

  (3)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酒醒何处”是“点”,说明离别之苦,再用“杨柳岸、晓风残月”来渲染这种离别,让人更深切地体会词人的这种愁苦之甚。

  归纳:如此写法,使得情与景直接交融,即事言情,情由景生,抒情与叙事相结合。

  四.南宋文学批评家张瑞义在《贵耳集》中评价李清照的《声声慢》说:易安秋词《声声慢》, 此乃公孙大娘舞剑手。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后叠又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又使叠字,俱无斧凿痕。结合这段评价,讨论“声声慢”中叠字所包孕的情感内涵及其递进层次,并联系你所学过的古代诗文,说说叠字的修辞作用。

  ……

  寻寻觅觅——反复寻找又找不到,渲染一种失落之感。

  冷冷清清——这是寻觅不着的结果,这叠词给人一种渐次浓重的感觉。“冷冷”时外部环境,而“清清”却是内在感受。

  凄凄惨惨戚戚——“凄凄”,是由冷清的环境凝聚在心而表现的,“惨惨”比“凄凄”心情更凄凉,而“戚戚”所表达的情感更甚,似乎已无法承受。这三个叠词有浅入深,最终把人物内心深处的悲哀、孤独、苦痛表现得淋漓尽致,道尽了流离颠沛之苦。

  点点滴滴——“点点”是雨声,而“滴滴”却滴在词人的心上。这个叠词也是逐层推进,道尽了人世沧桑。

  课外举例:

  (1)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运用叠词法形象写出了声音的逼真和自然流畅,显示了弹奏者高超的技艺。

  (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萧萧,写出了秋的肃杀气氛;滚滚写出了长江的浩荡。

  还有语气词的重叠,如: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噫吁嚱,危乎高哉,这些叠词的运用或加重语气,或加深情感,起到很好的表达作用。

  五.小结。

《雨霖铃》教案10

  教学目的要求:

  1、知识目标:了解柳永、李清照其人及其词作风格;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词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深刻体会词的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2、能力目标: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3、思想感情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体会这两首词作者各自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教师采用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等,教师继续渗透词的学法指导,进一步提升他们的鉴赏能力。

  教学步骤

  一.语言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这学期我们也一直徜徉于诗的园林,在“国风”粗朴而纯美的乡野民声里结识了散璞玉之辉的“诗经”,在屈原浪漫而深沉的情感激流里邂逅了纵日月之光的“离骚”。我们的心灵之谷还回荡着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铿然之音、杜甫“万里悲秋常做客”的苍凉之叹。今天,我们又将在这瑰丽的园子里摘取另一朵奇葩----宋词,并把我们关注的目光投向一个“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杰出词人---柳永。(板书标题)

  二.柳永简介(幻灯片展示)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仁宗景祐元年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他通晓乐律,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是以描写城市风貌见长的婉约派代表词人。

  柳永对北宋词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和影响,对后来的说唱文学和戏曲也有很大影响。柳词在宋元时期流传最广,相传当时“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跟歌妓们一起过着依红偎翠、浅酌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这些歌妓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所传诵的一首,被称为“宋金十大曲之一”。本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三.整体感知

  1.播放《雨霖铃》朗读,让学生在歌声中体会这首词,并谈谈观看后的一个整体感受。

  (同学们听了这首词,你觉得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呢?)

  明确:浓情厚意从低徊婉转、一唱三叹的旋律里汩汩而出,离愁别恨也从悱恻动人、缠绵哀怨的诗意里幽幽而泻。“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让我们在音乐叹惋的余声里走进作者用文字所营造的意境。

  A.请学生概括这首词的内容:

  明确:在萧瑟的秋天里,词人和他的红颜知己伤心地告别。

  B.那么词中哪句话最能体现这个内容呢?

  那么这首词就是在冷落清秋的景色中抒发他离别的伤感之情?(板书)

  明确:冷清秋之景今宵酒醒何处?

  伤离别之情杨柳岸晓风残月。

  ①、寒蝉凄切——要拖音(“切”字为韵脚,韵脚一般要读得鲜明;尾音读长更能读出词的凄切情感)

  ②、竟无语凝噎——要稍重、稍停,并读出哽咽之声、冷涩之感(人物情感的高潮);

  ③、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④、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要读出疑问语气,“杨柳岸晓风残月”应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

  ⑤、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⑥、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2、再请学生试读

  3、教师稍做提点再自己示范朗读(下面老师也来尝试一下,力争把自己的理解通过朗读体现出来)

  4、学生听录音朗读(好,我们在独立理解、交流想法的基础上再来听名家朗读,让自己静心凝神的去意会语之精妙、情之精诚。)

  5、跟读(听了因为不同理解而呈现不同风格的几次朗读后,我相信大家一定发展或完善了自己原有的想法,那么就请带着你新的感悟一起轻声跟读)

  五.鉴赏本词的艺术特色

  (刚才我们是通过诵读来意会全词,那么下面我们可是要以讨论的形式来言传自己独到的理解和真切的体悟了)

  1.提问:大家一起说说,本词最大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明确:情景交融

  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深刻体会《雨霖铃》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一切景语皆情语”,大凡诗词,一般都具有情景交融这个特点,那么这种艺术手法在柳永的《雨霖铃》中又是如何体现的呢?)

  明确:①、用哀景和乐景同写悲情

  (作者在词中选用了哪一类景?这种景怎么表现作者的情感?)

  (A、秋雨黄昏送别图“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处歇”,一阵骤雨过后,景色特别鲜明刺眼,周围都是凄切的蝉声,又正是暮色苍茫时分,对着这送别的长亭,这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啊。这句词表面写景,实际是在写情,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打下全词情感的基础,以增强下面抒写酒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虹收残雨,蝉嘶败柳长堤暮”、“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高柳乱蝉嘶”。“河桥望行旅,长亭送故人”(王褒《送别裴仪同》、“西陵侠少年,送客短长亭”王昌龄《少年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长亭,古代大道上每五里设一短亭,十里设一长亭,供行人休息,所以,长亭已经被当作离别地点的通称。)

  B、“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烟波浩淼的江面上的粼粼水波与词人心头长时间难以排解的惆怅相似,傍晚云雾浓重的特点与词人心情的沉重压抑相似,楚地天空的空阔辽远与愁绪的无边无际相似。词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选取三种具有代表性的景物充分地表现了离别的愁绪:如千里烟波般的绵长,如沉沉暮霭般的浓重,如楚地天空一样无边无际。

  C.“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良辰好景”原为欢乐愉快的场景,但是随后而来的“虚设”二字顷刻间就使这种欢乐消失得无影无踪,而是沉入了无边无际的愁伤之中,所以,这个地方是以“乐景写悲情”。与前面几处的景物描写是有区别的。

  ②景情水乳交融,妙合无痕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a.“柳”的情感内涵。

  明确:“年年柳色,灞陵送别”(李白〈忆秦娥〉)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周邦彦〈兰陵王〉)柳既是送别的象征物,又是送别的见证人,如今独在旅舟上见柳,怎不惹起满怀离思?

  b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中为一幅鲜明的画面。

  明确:(温庭筠《菩萨蛮》“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曹植“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李清照“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

  c.虚中有实,虚景实写,以景“染”情,融情入景。他写的是真景物,汴河堤畔,本多垂柳。杨柳岸三字随手拈出“本地风光”,令人感到亲切、自然。一夜行舟,醒来时早已置身于寥廓开阔的山驿水程中,所以唯觉晓风清冷、唯见残月凄楚,晓风残月四字便写出了此种扁舟晓行的真切风光。

  d.写出幽美深约的新境界。常人在离别时,往往能深切的感受到它悲哀的一面,而优秀词人却在此同时写出了它的美:夹岸残柳,参差拂动于秋风之中:孤舟离人,黯然独对天边残月,悲剧性加上美感,凄清加上丽景,词人在舒缓而哀恻的声调中传递出一种抑郁惝恍的.凄情和烟水迷离的凄美来,这种“绮怨”的风味,正是最典型的“婉约”词的风味。

  e.情景妙合无痕。明写眼前景,暗写别时情,含蓄蕴藉。

  ③浓情郁结于心、难于化解

  明确:全词始终笼罩在一股化不开的浓情里面,开篇这份离情就已慢慢酝酿,离别之际,“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情感到达高潮;离别之后,这种愁绪仿若绕梁的余韵始终萦绕在词人的心头,此时此刻“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六、拓展

  将《雨霖铃》与《念奴娇.赤壁怀古》进行比较阅读,体会它们的不同风格。

  1、诗词中有"景语""情语"之分,请从两词中找出各自的"景语"(景物描写)和"情语"(情态、情事),并填写下面的表格:

  《雨霖铃》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之比较(从内容、特点等去考虑)

  A景语(景物描写)寒蝉、长亭、骤雨、烟波、暮霭、杨柳、晓风、残月凄美

  大江、乱石、惊涛、雪浪壮美

  B情语(情态、情事)帐饮无绪、留恋、执手相看泪眼、无语凝噎缠绵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却敌豪迈

  C情感清秋离别之苦凄凉壮志难酬之恨悲愤

  2、区别豪放词派与婉约词派:

  苏学士问其幕僚:“我词比柳词何如?”幕僚擅讴,对曰:“柳词须十七八女子,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而学士词当关东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

  婉约词派豪放词派

  题材:A多以男女恋情、离愁别绪为题材。

  B抒情记事说理怀古感旧,无事无意不可入词,开拓了词的题材领域。

  写法:A尚贵含蓄,语言精丽、清新,严格遵守音律。

  B直抒胸臆,语言流利畅达。

  境界:A蕴藉雅正,情思曲折而真切B雄奇阔大,豪迈奔放

  《赤壁怀古》实写:赤壁形胜早生华发虚实相济

  虚写:火烧曹营雄姿英发(宾主相衬)

  3、这两首词都有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试分析这两个名句,说说它们的好处。

  明确:"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两句是设想作者与爱人分手次日酒醒的景况。词句勾画出拂晓江岸的秋景,把词人强烈的思想感情融化在景物描写中。"杨柳"、"晓风"、"残月"这些意象,在古人心目中,都具有离别或相思的意味,用以描绘凄清孤寂的秋景,和词人此时此刻的处境、心情,都非常恰当。景物的凄清、寂寥,正好烘托出人物形只影单的孤零心境。因此,这两句的写景,景中含情,情景相辅相成,耐人寻味,妙不可言,历来被广为传诵。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作者首先从大处着笔,总写登高远眺的所见所感。滚滚长江,浩浩荡荡,永不停息地向东奔流;千百年来,多少英雄豪杰,就象东流的江水,后浪推前浪,一去不复返了。此处把江山和人物合写,不仅创造了一个雄浑旷远、豪迈深沉的意境,而且点出了词作"怀古"的旨意。

  4、小结:"婉约者欲其词调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弘"

  七.小结

  细致深入、动情用心地体悟了字里行间散发的魅力,我们被和谐的音律打动,被隽永的语言吸引,我们更惊艳于凄美的意境,伤怀于哀婉的离情。大凡好的作品,它所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一点知识的补充,几次能力的训练,它所馈赠给我们的更多的是心灵的丰富,情感的升华。希望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能用自己多情多思的心灵去感知绵绵文化的经纬,悠悠生命的掌纹!

  八、导入:中国文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屈原到曹雪芹,历代都有不少优秀杰出的文学家。他们灿若星辰,名垂青史。请同学们猜猜看,这其中我最钦佩的会是谁?

  那就是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宋朝女词人李清照!由于中国文坛几千年来都由男性统治,这位女中豪杰就更加光彩夺目!现在我先讲一个李清照的故事:李清照的夫君叫赵明诚,是宋朝小有名气的金石考证家。他们燕尔新婚后不久,赵明诚就只身外出做官,让多愁善感的李清照留在济南独守空房。李清照在寂寞难耐思夫心切时,常写些诗词寄去,一吐愁肠!那赵明诚忙于官场应酬,难得写出好诗词回应。李清照既失望又担心,怕丈夫长此以往,才思枯竭。赵明诚为了让爱妻放心,当然也怀有我堂堂大丈夫岂能须眉输于巾帼的念头,便闭门谢客,苦思三日,先成词50首,又选出20首加以精雕细刻,再把李清照刚寄给他的《醉花阴》重抄之后混杂其中。然后置办酒宴,特邀好友们来对这些词做些评价,并再加以精选。酒过三巡,众人传阅罢这21首词。商议毕,便推举某名士讲评。该名士抽出其中一首词,捻须夸赞道:“老兄真是奇才!虽说你的诗词大多平庸,但这一首确是沙里淘金、绝妙好词!其中有一句,真堪称千古绝唱,定将流芳百世。可喜可贺啊!”那赵明诚一瞧,乃是《醉花阴》,陡然红了脸,躬身一揖到地,喃喃道:“惭愧呀,惭愧!鄙人岂敢贪天之功。实话相告,此首《醉花阴》乃内人清照所作。我不该心怀忌妒,移花接木,做出东施效颦之举,以致贻笑大方”

  《醉花阴》是一首绝妙好词!而我们今天要赏读的《声声慢》也是一首流芳百世的词作。它的影响不止于中国,还漂向了国外

  九、整体诵读,整体感知。

  1、然后全班齐背(学生已会背)李清照的《声声慢》。

  2、整体赏析

  上片主要用清冷之景来衬托孤寂、凄凉的心境。“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起首三句比较形象,委婉细致地表达了作者在遭受深创巨痛后的愁苦之情。七组十四个叠字,犹如信手拈来,”看似平平淡淡,实则显示了作者高超的文字功底。十四个字无一愁字,却写得字字含愁,声声是愁,造成了一种如注如诉的音韵效果,如徐虹亭语:“真是大珠小珠落玉盘也。”

  “寻寻觅觅”,是作者的动作行为,作者在经受了国破家亡、夫丧、金石丢失等一连串的打击后,内心极为哀愁,再加上一人孤处,更是百无聊赖,空虚郁闷,为了排解这一哀愁,作者开始了漫无目的的寻觅。寻啊觅啊,想寻些什么呢?不太清楚,一切都是那么茫然,或许她是想找回一些温馨的回忆来慰藉自己,但茫然的作者只感到四周“冷冷清清”。这是作者的心境使然,常言说“人悲物亦悲”,在一个悲伤凄凉人的眼中,所有的事物都是暗淡天光的。正所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寻觅的结果给作者最深的感受是“凄凄惨惨威威”,它不但没有减轻内心的伤痛,反而使其由这清冷之景更生一种凄凉、惨淡和悲戚之情。这就为全词定下了一个感情基调,使全词笼罩在一种凄惨愁苦的氛围中。“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作者由以上的茫然和结果转到写气温骤变的感受,说天气变化无常,忽暖忽寒,人最难调养身体。然而其内蕴又何止这些呢?联系李清照的生平,可知她在金兵入侵、南渡避难之前的生活一直是优裕、安宁而美满的,而写作此词时,已是形单影只,孤身飘零,生活一下从幸福的峰巅跌入痛苦的深渊,这种情形与“乍暖还寒”的天气是多么相像啊,它让作者的身心一时都难以承受。怎么办?只有借酒驱寒,借酒浇愁。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欲以酒暖身,借酒浇愁,可是酒的滋味却又那么淡。“淡酒”无力,怎么能抵挡住那一阵紧似一阵的急风,更何言消去心中的愁苦呢?这里酒味为何那么淡?是酒淡吗?不是。酒性依旧是烈的,只是因为作者的愁太重了,酒入愁肠愁更愁,满心都是愁,致使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就觉得酒味淡了。李清照在前期词作《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中也写到过为驱寒消愁曾饮酒之事,然而却是“浓睡不消残酒“。酒力显得那么大,让作者浓浓地睡了好长时间都没有消下去,这里的酒力之所以大,是因为作者此时没有什么切入肌骨的愁病,有的只是作为一个年青贵族女子的闲愁,闲愁不痛,所以才会有“浓睡不消残酒”之说。两相对比,一个“淡”字,表明作者晚年是何等的凄凉,心境是何等的凄苦。

  十、一般地说,诗歌讲究含蓄蕴藉,讲究把所要表达的情感艺术地表达出来。《声声慢》里词人要表达的情感是愁(痛苦、绝望),这在词里也有极明确、极直接的表达。

  1、这是词里的哪一句?

  明确:最末一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师结:这句也算得上是此词的关键句、主旨句。这一“愁”字算得上此词的词眼。

  2、从某种意义上说,诗是意象的艺术。为写“愁”,词人主要选取了哪些意象?

  明确:秋风,淡酒,征雁,黄花,梧桐,细雨。

  3、这些意象是如何体现出“愁”来的?

  明确;秋风:秋风砭骨,天寒心冷。

  淡酒:举杯浇愁愁更愁,酒入愁肠化作“伤心”泪。

  雁:相思,想丈夫,丈夫已逝,飘零金陵。人不如雁!

  黄花:繁盛,无心赏,无人一起赏。

  (人):衬人憔悴,不止是“为伊(丈夫)消得人憔悴”,还有家亡,国破呢。

  梧桐、细雨:“噼哩啪啦,虽细不断,落在叶上,打在心上......(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_温庭筠《更漏子》)

  小结:风寒心冷,酒难浇愁;风送雁声,反添思乡之痛.征雁、黄花又引发词人“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的感伤;后又以梧桐、细雨渲染,这份愁思已浓得化不开。这些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意象,把词人的愁形象化了,具体化了,生动化了,带给人更多的艺术想象、艺术享受!

  4、这首词中,有一句形式很特别,同学们注意到了吗?

  明确: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请同学们展开想象,描述词人起床后的情状。

  明确:依次写及动作、结果、感受,词人尚未从梦中走出,含有双重的哀愁!(寻寻觅觅——词人一起床便百无聊赖,如有所失,东张西望,要找点什么来寄托自己的空虚;冷冷清清——是“寻寻觅觅”的结果,不但无所获,反被一种孤寂清冷的气氛袭来;凄凄惨惨戚戚——是“寻寻觅觅”的感受。)奠定了全词悲苦愁绝的感情基调。(与末句呼应)

  5、此词开篇就见愁,结尾又点愁,可见愁绪满溢于全词的字里行间。除了我们刚才提及的词句外,还有哪些词句彰显了词人的愁绪?

  明确:最难将息——难熬啊!

  独自怎生得黑——痛苦愁绝如不能捱至天黑。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以愁之少来写愁之多,可谓别出心裁。

  总结:同学们,我们整天嘻嘻哈哈不识愁滋味,难得李清照把这愁情描述得如此刻骨铭心,让我们看到了一颗痛苦、绝望、寂寞、至愁的心,而这份愁又体现了多少人的苦痛。也许正是因为词人把深藏心底的那份愁情推向了极至,也才有了这千古绝唱!

  十一、写愁名句集锦:

  (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2)、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秦观《江城子》)

  (3)、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4)、休问离愁轻重,向个马儿上驼也驼不动。(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5)、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王实甫《西厢记》)

  问题:以上五句均用夸张的________来形容愁。(填一修辞手法)

  明确:这些优美诗句运用夸张的比喻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形象:李煜将愁变成水,秦观将愁变成随水而流的东西,李清照又进一步把愁搬上了船,董解元则把愁从船上卸下,驼在马背上,到了王实甫,又把愁从马背上卸下来,装在车子上。多美的诗句啊!

  好了,同学们。诗啊,是要用心来读的。

  十二、最后送大家两句话:现实生活中,但愿快乐幸福与我们永远相伴;阅读世界里,希望大家能走近李清照,真正体会到那份美丽的忧伤与忧伤的美丽!

  附板书:

  雨霖铃

  柳永

  冷清秋之景今宵酒醒何处?

  伤离别之情杨柳岸晓风残月。

  声声慢

  李清照

  秋风:秋风砭骨,天寒心冷。

  淡酒:举杯浇愁愁更愁,酒入愁肠化作“伤心”泪。

  雁:相思,想丈夫,丈夫已逝,飘零金陵。人不如雁!

  黄花:繁盛,无心赏,无人一起赏。

《雨霖铃》教案11

  一、导入

  师:今天,我们的教学内容依然是宋词,在本单元的第一节课上,我们就知道,宋词从风格上来说,大体可分为两类,哪两类?

  生(异口同声):婉约词和豪放词

  师:前几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具阳刚之美的豪放词,下面,我们先请一位同学为大家归纳一下豪放词的特点:

  (生归纳,幻灯片总结归纳)

  1、题材广泛:上至民族兴亡、历史更替、人生悲喜、宇宙奥妙、下至功名之志、家国之念、朋友之情、心中之思“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入”既反映时代风云变幻,又关注人生百态,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

  2、情感表达上以铺陈、直抒为主;气魄雄宏,风格刚健,情调昂扬,意境超脱,多抒襟怀抱负、爱国壮志;多发时代感慨、怀古伤今。

  体现在诗歌的意象选择上,多以自然山水、惊涛骇浪、金戈铁马、景象宏大,意境恢弘

  师:今天我们这堂课的学习重点是词的另一类即婉约词,如果把豪放词比作一位东北大汉的话,那么,婉约词就是江南女子;如果把豪放词比作长江黄河,那么婉约词就是小桥流水。如果把豪放词比作高山大海,那么婉约词就是山涧小溪。如果把豪放词比作《黄河大合唱》,那么婉约词就是《夜半小夜曲》。可以说,与豪放词相比,婉约词在题材的选择上、在情感的表达上都与豪放词大相径庭:

  1、题材狭窄:描摹男女相思,抒写离情别绪,吟咏风花雪月,感喟春愁秋恨

  2、情感表达上:宛转含蓄,缠绵悱恻,用典雅委婉的笔触,浓丽富赡的词藻,状相思,抒离情,伤春悲秋。

  体现在诗歌的意象选择上,喜欢描写纤细柔美的景物,如:杨柳、晓风、细雨、落花等

  师:这些意象其实都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典型意象,如果我们在鉴赏婉约词之前,对这些意象的古代蕴意和内涵十分熟悉,那么我们解读婉约词就一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请同学们和我一起通过赏析柳永的《雨霖铃》和李清照的《声声慢》走进婉约词,走进婉约词中的这些优美意象。

  二、听录音朗诵《雨霖铃》、《声声慢》,体会婉约词中的韵律美,整体感知两首词哀婉缠绵的情感基调。

  提示:1、注意朗读时的重起轻落,语调舒缓。

  2、注意通过准确的停顿、拖音传达出词人哀婉悲戚之情。

  三、归纳婉约词中典型意象在古代的蕴意和内涵,并同学生一起分析它们在两词中的作用。

  (一)《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1、请找出本句诗歌中的主要意象

  明确:寒蝉、长亭、晚、骤雨初歇

  2、说说这些意象给你什么样的联想

  提示1:寒蝉

  寒蝉: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寒蝉”是悲凉的同义词。柳永自己就一再用过这个意象,如

  《引驾行》“虹收残雨,蝉嘶败柳长堤暮”、《少年游》“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又如,骆宾王《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明确:蝉在人们的印象中总是在炎热的盛夏鸣叫,历来文人笔下的蝉声也是热闹嘈杂的,可在柳永的笔下为何如此凄寒,关键在一个“寒”字含义丰富,首先,一个寒字直接点明了当时的天气和季节,说明已是寒气袭人,不是盛夏而是清秋;第二,这一寒字,说明蝉本身觉得寒,故曰“寒蝉”,第三,作者非蝉,怎么知道蝉“寒”呢?其实寒的'不是蝉,而是人的心境。这一“寒”字,指的就是诗人心境的凄寒。所以,这一“寒蝉”用得极妙,一开篇就渲染了凄凉伤感的气息,突出了“伤离别”的主题。)

  提示2、长亭

  长亭:古代大道上每五里设一短亭,十里设一长亭,供行人休息,人们常在长亭送别,因此,它不是一个专有的地名,在送别的场合都用得着,如,王褒《送别裴仪同》的“河桥望行旅,长亭送故人”,王昌龄《少年行》的“西陵侠少年,送客短长亭”两首诗里的“长亭”'和这首诗里的“'长亭”,当然不能看作是实指一个地名。但作为送别的所在是一样的。

  (明确:古人常在长亭送别,此处用长亭,既交代了地点,又暗寓离愁别绪,也有其妙)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1、请找出本句诗歌中的主要意象

  明确:兰舟

  2、提示:“舟”就是小船的意思,相传鲁班曾经刻木兰树做小船,后来“兰舟”变成了船的美称。

  (明确:本词中“兰舟”其实指的是“驾船的人”,即船夫,它在表达主题方面方面的作用主要集中在“催”字上,本来“骤雨初歇”是应该上船出发的时候了,这时候,船夫告知要开船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但在作者听来却是声声催心,让两人肝肠寸断,而船夫却不解诗人此时的心情。一个“催”字传神地写出了这一对恋人不忍分离,却又不得不分离的情景,把离别的伤表现得淋漓尽致。)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1、请找出本句诗歌中的主要意象

  明确:泪眼

  2、提示:泪,是中国古典诗词中“送别诗”一类的重要意象,绝大多数别离者都难免泪下沾巾。临别挥泪,在他们,恰如临别饮酒、临别折柳一样经常、一样普遍。如:第一单元王实甫《长亭送别》“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欧阳修《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明确:泪,虽不是独为别离而流,感时忧国等亦可以使古代诗人词人涕泪纵横,但在别离的场合,泪却总是适时地挥洒而出,以致“挥泪而别”几乎成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常用语。正如,词中深爱的情人即将分离,两两相对,泪眼相看,满腹的哀伤,一腔的柔情,尽在这一双“泪眼”朦胧中,表情很是真挚感人。)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1、请找出本句诗歌中的主要意象

  明确:烟波、暮霭、楚天

  2、提示:“烟雾”也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一个重要意象,它的蕴意和内涵主要在于象征情感的朦胧、惨淡,前途的迷惘、渺茫,理想的落空、幻灭,是一种愁人的景象。

  楚天:楚地的天空(战国时楚国很大,包括湖北、湖南、安徽、江苏、江西等地),这里泛指南方天空。

  (明确:本诗句中“烟波”这个意象的特征是“千里”,暮霭(傍晚的云气)这个意象的特征是“沉沉”,“千里”极言路程的遥远,“沉沉”重重下压,极深邃的样子。加上时值黄昏,眼前的景色越来越模糊了,离别的情绪也随之黯淡。楚天“阔”,一个“阔”字极言楚天的广阔,这个景象本来境界阔大,颇有点豪放的意味。可是加上“千里烟波”和“沉沉的暮霭”却又给壮阔的景色蒙上了一层阴影,衬托出行人黯然神伤的不尽愁绪,反更深刻地感受到了这种景色中充塞着茫无边际的离愁别恨)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1、请找出本句诗歌中与柳永“伤别离”主要关系最密切的一个意象

  明确:清秋

  2、提示:秋风多厉,草木凋落,万物蛰伏。在这样的生理感受和心理体验下,秋意象积淀着民族的悲剧性的心理记忆。它的主要内涵是凄凉、愁怨和悲伤。秦观《菩萨蛮》“虫声泣露惊秋枕,罗帏泪湿鸳鸯锦……残更与恨长。”刘禹锡《秋风引》“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明确:“冷落的清秋”与上文“寒蝉”呼应,再次以情景交融来渲染,情意更浓。)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1、本句堪称柳永词的千古绝唱,特别为人们所爱赏,甚至有人拿这两句词来代表柳词,原因在于这两句中集中了许多触动离愁的典型意象来表现他这次的愁怀,是哪三个意象?请从诗句中找出。

  明确:杨柳、晓风、残月

  2、提示:柳是寄别之物,自汉代始古人便有折柳赠别之俗。古人赠柳,寓意有二:一是柳树易生长,用它送友意味着无论漂泊何方都能枝繁叶茂,而纤柔细软的柳丝则象征着情意绵绵。二是,柳与“留”谐音,折柳相赠有“挽留”意,中国古典诗词中“柳”意象在表赠别的诗歌中出现的频率是很高的。例如,《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李白《忆秦娥》“年年柳色,灞陵送别”,周邦彦《兰陵王柳》“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吴文英《唐多令》“垂柳不萦裙带住,漫长是,系行舟”

  3、提示:风,在古人的眼中,风也是最能触动离愁别恨的事物,尤其是秋风,更是离愁、忧怨、感伤的“愁种子”。晓风,指清晨的凉风,因为前面已交代了“冷落清秋节”,故此处,指深秋的凌晨清冷微带寒意的风,“自古逢秋悲寂寥”晓风轻拂,带来的并不是快意,而是凉意,凄凉的感觉,如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4、提示:残月。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月是离合的象征,何况是残缺不全的月,最易引起词人的愁思。《琵琶行》几个地方写到月:“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明确:月缺难圆,人别难聚,再加上凉风习习,作者不禁黯然神伤,自然更觉寒意袭骨,凄凉悲伤。)

  (二)《声声慢》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1、请找出本句诗歌中的主要意象

  明确:酒风

  2、提示:酒,常言借酒消愁,酩酊大醉后,把一切苦恼抛诸脑后,离人饮酒,是作为麻醉剂来削减愁怀的,“酒醒”就无异愁醒。经过麻醉后再醒过来的愁,就越发使人感到无法排遣了。李憬《应天长》“昨夜更阑酒醒,春愁过却边病”,周邦彦《关河令》“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都明显的说明这种情况。

  (明确:常言道:借酒浇愁,愁更愁,本句中作者却不说此意,但言酒淡,不足敌急风,实则非指酒淡,更指愁浓,浓到任何烈酒都化不开,可见其词之含蓄婉约。)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1、请找出本句诗歌中的主要意象

  明确:雁

  2、提示:雁为候鸟,春日南飞,秋日北归,古人早把它作为秋季一种有特征性的意象,其定时回归,文学家便把雁与依恋故乡联系起来,或寄寓对故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音信的盼望。因此,诗人词者,看到雁之后,往往会引发思乡的愁情。如,柳永《曲玉管》“断雁无凭,冉冉飞下汀洲,思悠悠。”(自从分手以来,再也没有她的音信,令我思念悠悠。我望断南飞的大雁,也未等到来任何的凭据,只能使我的愁思更长。)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李清照《一剪梅》“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1、请找出本句诗歌中的主要意象

  明确:黄花

  2、提示:黄花,菊花。菊花给人以幽静清瘦之感,颜色比较朴素,这里人与菊有一种应合。“满地堆积”“无人摘”写的是花的凋谢,而“憔悴”的不只是花还有人,作者在这里把外界的环境与内心的感受打成一片了。中国古典诗词中也经常提到“落花”这个意象,花是植物美丽的部分,花在一个春天完成从盛开到凋落的生命周期,提示着四季循环,暗示着时光流逝,这种美丽、短暂、动态的意象,给诗人留下的印象必然更为深刻。飘零的落花中,弥漫着春光不再、青春不再、美人迟暮的感慨与恐惧。而在婉约词中,落花意象由于它的柔美纤细而染上更多个人化、女性化的色彩。如,李清照的《一剪梅》第一句“红藕香残玉簟秋”就为相思怀人设置了一个凄艳哀婉的场景:色彩鲜艳、气味芳香的红色荷花已经凋零殆尽。此外还有“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李煜《乌夜啼》)“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等。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全词字字写愁,层层写愁,却不露一“愁”字,末尾始画龙点晴,以“愁”归结,而又谓“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愁”还不足以概括个人处境,推进一层,愁情之重,实无法估量。满纸呜咽,撼人心弦。

《雨霖铃》教案12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识记作家作品,了解柳永词的写作背景及其艺术风格。

  2、过程与方法:

  (1)、反复吟咏,整体把握词的内容,感受词的音律美。

  (2)、品味语言,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情与景浑然交融的意境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词中作者流露出的浓浓的离情。

  【教学重点】

  (1)、鉴赏词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写作手法。

  (2)、准确把握作者情感,培养词的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

  词的意境的鉴赏。

  【教学时数】

  1课时 45分钟

  【教具准备】

  PPT课件。

  学习过程

  一、导入

  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长亭送别,执手相看,柴门扶杖,汽笛声催,生命总在演绎着悲欢离合的故事,而当我们轻轻敲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不经意间就会发现一个个凄婉缠绵的动人故事。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柳永的《雨霖铃》,感受作者笔下抒写的哀婉动人的别离。

  这首词是作者离开汴京(当时为北宋首都)与情人话别之作,当时作者由于仕途失意,尽情十分抑郁,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不能跟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了爱的慰藉,更觉痛苦万状。

  【知识预热】

  1、词,是诗歌的一种。古代的词都合乐歌唱,故唐五代时多称为曲、杂曲或曲子词。词体萌芽于隋唐之际,与燕乐的盛行有关(一说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句子长短不一,故也称长短句。另有诗余、乐府、琴趣、乐章等别称。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又一座高峰。宋词习惯上分为婉约和豪放两派;婉约派以写闺情、离绪为主,以清丽婉约见长,代表作家有柳永、李清照等;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对社会生活的种种感受皆可入词,大气磅礴,飘逸洒脱,代表作者有苏轼、辛弃疾等。

  2、走进柳永

  二、朗诵

  1、思考:本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明确:本词是一首写离别之情的词,感情基调格外低沉悲戚。

  2、诵读点评

  诵读时要注意把握感情,注意字音、语调、节奏。

  寒蝉凄切--“切”要拖音,“切”字为韵脚,韵脚字一般要读得鲜明;尾音读长更能读出凄切之情。

  竟无语凝噎--要稍重、稍停,并读出哽咽之声、冷涩之感。(人物情感的.高潮)

  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读出疑问语气,杨柳岸,晓风残月,就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

  更那堪--稍重、稍停,拖音。(统领字)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稍重、稍停,拖音(统领字)

  3、指名朗诵,要求感受情感氛围。

  三、诵读品味,探究赏析

  《雨霖铃》一词,通过描写冷落凄清的秋景,衬托了情人间缠绵哀怨、伤感低沉的离情别绪。

  1、思路探究

  贯穿这首词的线索是什么?从时间角度看,这首词应如何划分?

  【明确】这首词基调低沉,作者尽情十分压抑,“离情”线索贯穿全篇。从时间角度看,别时与别后自然分为上下两阕。

  【方法指津】理清思路,一要抓开头,二要抓过片(下片首句),三要抓结尾。

  2、意境赏析

  意境的欣赏是属于文学鉴赏较高层一种学习活动。所谓“意境”,就是作品所描绘的自然、生活图景和所表现的主观思想感情融会一致所形式的一种艺术境界。在鉴赏诗词时,要引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透过字句和画面,去细心体会、感受作者的情怀,从而领会意境中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赏析意境,一要抓画面,二要抓情感。

  问题 :上阕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概括这一传神画面,并拟作标题。

  【明确】标题为“执手相看,泪眼相向”等,词人首先交代了离别的季节、时间和地点。“寒蝉凄切”(点明时令);“对长亭晚”(点明时间和地点);“骤雨初歇”(点明气候);“帐饮无绪”(凄凉心情);“兰舟催发”(不得不分离)。词人巧妙地把自己忧伤的感情融入对景物的描摹中,不仅点染了送别的气氛,也暗示了送别的地点。

  “执手相看,泪眼相向”,这个标题精妙地概括了这幅画面。本已经愁苦不堪的“愁人”,生离死别、执手凝视、千方百计、千般思绪,愁苦尽在两双含情的泪眼里。有道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真是“一切尽在不言中”。

  问题 :这幅“别离图”,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作为背景?

  【方法指津】抓住意象,展开联想和想象,各抒己见,描述送别画面背景。

  【明确】设想以下几组来渲染这幅“别离图”。意象:寒蝉、长亭、骤雨、兰舟 渲染气氛。

《雨霖铃》教案13

  教学目标:

  1、巩固诗歌鉴赏的方法。

  2、培养感知意境的审美能力。

  3、通过情景合一的意境引起共鸣,熏陶情趣 。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训练巩固诗歌鉴赏的能力,掌握诗歌鉴赏的简单方法。

  2、通过朗读品味情感,分析作者用通过景物塑造意境表现情感的借景抒情、虚实结合艺术手法。

  教学方法:

  综合导读法,点拨法,讨论法,情景教学法,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情景导入

  古代曾有人生四大喜事: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的说法。但生活是现实的,人的一生中不可能都是顺境总要经历一些磨难与坎坷,悲伤与离别,尤其是离别,南朝的江淹在他的《别赋》中写道:“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家人团聚是幸福的,情人相会是甜蜜的,朋友相逢是欣喜的,然而一旦这些顷刻间就要离你远去的时候,你会怎么样呢?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柳永的《雨霖铃》就是一首写离别的词,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情感世界。

  二 了解作者、创作背景和词牌

  1作者: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第七,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他的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词集有《乐章集》。

  2创作背景: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适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跟歌伎们一起,过着依红偎翠、浅斟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这些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他们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同他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传诵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城(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3词牌:《雨霖铃》,唐太宗时教坊大曲名,后用为词调。霖,一作“淋”。马嵬兵变后,杨贵妃缢死,在平定叛乱之后,玄宗北还,一路戚雨沥沥,风雨吹打皇鸾的金铃上,玄宗因悼念杨贵妃而作此曲。《碧鸡漫志》卷五引《明皇杂录》及《杨妃外传》云:“明皇既幸蜀,西南行,初入斜谷,霖雨弥旬,于栈道雨中闻铃,音与山相应。上既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焉。时梨园弟子惟张野狐一人,善筚篥,因吹之,遂传于世。”这也就是词牌《雨霖铃》的来历。

  三 整体感知诗歌,把握主旨。

  1教师朗诵,学生感受

  2 学生朗读,把握生字词

  3思考讨论以下三个小题:

  (1)本词写于哪个季节的`哪个时间段,当时的氛围是如何的?

  季节:秋季 地点:长亭 时间:晚上

  全词凄凉的意境透出浓浓的别离之情

  (2) 在脑海中勾勒一下当时的画面。

  找出实写和虚写的景物,分析上下阕的主要内容。

  上片:离别时难分难舍的心情(融情入景,虚实相生)

  下片:想象中的别后情景(以情带景,情景交融)

  上阙写的是一个秋天的傍晚,词人和他心爱的人在长亭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景。下阙紧承上阙是词人想象别后的情状,小船临岸,词人酒醒只见习习晓风吹拂杨柳,一弯残月挂在天空。词人想到这一别后自己的万千风情竟无人可说不禁感慨万分。

  四 名句欣赏:

  1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要点:“自古”二字把自己的感情赋予普遍的意义,自古以来多情的人为离别而伤心,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下句又推进一层,更何况我在这冷落凄凉的秋季,要和恋人痛苦分别,所以说“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要点:

  ①选取杨柳、风、月这三件最能触动离愁,象征离别的典型景物,集中在一起,构成为一幅凄清的画面,最能勾起离人对往事的回忆,让人倍感孤单,产生共鸣。

  “杨柳岸 ” 古人有折柳送行的习惯。柳””留”谐音,折柳赠人有挽留之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所以古代文人写离别之情,往往要写到杨柳。“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晓风” 古人出行多在黎明时分登程送别,晓风意味着离别。清秋的晓风是凉的,和人凄凉冷落的心境相吻合。

  “残月” 圆月象征团圆,而残月相对而言就是离别了。残月清冷的形象暗合凄清冷落之感。

  ②特定情境

  画面出现在一个特定时刻里——“酒醒”之后,离人借酒消愁,但举杯消愁愁更愁,帐饮时已经无绪,更何况酒醒之后?诗人此时,昨晚“执手相看泪眼”的情景尚历历在目,而自己却在“千里烟波”之外,离爱人越来越远,“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交流互动:

  生活中我们也遇到过别离,结合学习本词的感受谈谈你对别离的看法。

  五:写作方法:

  融情入景的写法

  例:“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

  “寒蝉” “长亭” “骤雨”词人一开头就捕捉到有特征的秋景来渲染气氛,“寒蝉”透着秋意,而蝉的叫声更让人感觉的悲凉,骤雨过后天气陡然变凉,更使人感到凄切冷落,所以这首词不仅交代了离别的时间、地点、更是在写心情。

  虚实相济

  词的上阙除“念去去”二句写的都是眼前的实景实事,已经淋漓尽致地写出了词人和他心爱的人不忍分别而又不得不分别的心情;下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则是虚写了。虚写中所着意描写的是词人孤单寂寞的心情,连良宵好景也排遣痛苦。读完下片回过头来看上片,便会懂得词人和他心爱的人之间的感情是多么的深厚,的确是难舍难分啊!

  总结:这首千古名词,通篇围绕“伤离别”三字构思: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之时,重在描摹情态;再写别后想象,重在刻画心理。全词情景交融,词韵谐婉,情深意挚,凄楚动人,具有极强的婉约美,不愧为宋代词坛上的一件精品。

  六 板书设计:略

  七 拓展阅读,送别名句:

  1 柳条折尽花飞尽, 借问行人归不归。(《送别诗》 [隋]无名氏 )

  2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3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别董大》 [唐]高适 )

  4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

  八 课后要求:

  一背诵全词并写篇读后感。

  二比较阅读《雨霖铃》与《念奴娇·赤壁怀古》(南宋俞文豹《吹剑录》中云“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尝试归纳出豪放派与婉约派的不同特点。

《雨霖铃》教案1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柳永及其词作风格;

  2、了解词牌“雨霖铃”;

  3、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4、深刻体会《雨霖铃》“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能力目标

  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读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

  2、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

  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

  诵读法;探究法;点拨法。

  【教具准备】PPT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清赵翼有诗:“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唐诗过后是宋词,好诗在唐代已被诗人们写尽了,于是宋人就另辟蹊径,使词这种文学形式趋于完善、臻于完美,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使宋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

  宋词的风格比较

  豪放派: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气象宏大意境雄浑,抒发豪情壮志。(苏轼 辛弃疾) 婉约派:题材狭窄,多抒情,婉约缠绵细腻,语言含蓄, 多写个人遭遇或者男女恋情。(柳永 李清照)

  二、作者简介:

  柳永 (约980——约1053年),福建崇安人,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狂放不羁,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经常流连于秦楼楚馆,为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柳永因了这举第不进倍受打击,之后在汴京、苏州、杭州一带过着流浪的生活。54岁方考取进士,做过几任小官。晚年客死襄阳,家无余财,群妓合金葬之南门外 。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在北宋著名词人中,他的官位最低,但在词史上却占有重要地位。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者,也是第一个大量写作慢词的词人。

  他的词在当时便为人传唱,据说“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柳永在与歌妓一起生活中得到了感情上的慰藉,同时他深深了解歌伎们的生活,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所以他的作品,很多是反映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感情真挚。《雨霖铃》便是其中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已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板书:雨霖铃 柳永)

  三、词牌由来:

  马嵬兵变后,杨贵妃缢死,在平定叛乱之后,玄宗北还,一路戚雨沥沥,风雨吹打在皇鸾的金铃上。唐玄宗听闻铃声而思念杨贵妃,故作此曲。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

  四、鉴赏分析:诵读词篇,感知课文。(朗读时请注意字音、停顿、情感)

  1、学生朗读,专家朗诵,齐声朗读,并请用通俗的语言翻译这首词。 秋后的知了叫得是那样地凄凉悲切,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候,一阵急雨刚刚停歇。在汴京城门外饯行的帐蓬里喝着酒,没有好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夫已催着出发。握着手互相凝望,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冷落凄凉的秋天,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在杨柳岸边,对着凄冷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纵然我有满腹的情意,又再同谁去诉说呢?

  2、内容把握

  上片: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下片:离别后的孤寂伤感 (板书)

  3、分析鉴赏(关键词:意象 意境 修辞 表现手法 情景关系)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板书:寒蝉—悲凉,长亭—离别,骤雨—凄冷,烘托浓重的凄凉气氛,奠定全词伤感的基调)

  关键词:意象 特点 作用

  赏析——A寒蝉: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因此,寒蝉就成了悲凉的代名词。B长亭:休息和告别之所 C骤雨:凄冷(身心)

  在深秋时节的一个黄昏,阵雨刚停,一对恋人到长亭告别。这里不仅交代了时间、地点,而且就所闻所见烘托出一种浓重的凄凉气氛。耳边是秋蝉凄切的鸣叫,眼前是令人黯然伤神的暮雨黄昏。这里所写的景象中已暗含了词人的感情,而又同时为下片“冷落清秋节”的概括埋下伏笔。“骤雨初歇”四个字意味着马上就要起行,自然地引出下面对临别时矛盾复杂心情的描写:“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雨霖铃》教案15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整体把握本词抒发的情感,掌握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及其表达效果,并学会运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探究、运用的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柳永词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热爱之情。

  2学情分析

  本课是对人教版教材必修四宋词单元第一课《柳永词二首》中第二首《雨霖铃》进行学习。本班学生是整个年级中上层次学生,基础比较扎实,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学生在《望海潮》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词的相关常识,初步了解了词人柳永,了解了其词的一些风格特点。因而《雨霖铃》的学习,把学生鉴赏、探究、运用作为课堂目标,进一步感受作者细腻的情思,精妙的艺术手法。本课字词、知人论世、基本内容的学习放到了预习的微课中,也要求学生提前能背。本课的教学点有很多,比如情景交融、虚实结合、意向的叠加、名句的赏析等。我选取了虚实结合作为本课的教学点,把虚实结合的赏析、运用作为重难点。原因是学生在必修二散文单元,必修三唐诗单元中已经多次接触到情景交融的手法,这些名篇中也不乏名句赏析,而高中必修篇目中虚实结合的手法本篇是一个典型,且近年高考诗歌鉴赏的考查中虚实结合是一个常考点。针对本层次的学生,本课力求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虚实结合的艺术效果,达到能鉴赏也能在写作中运用的目标。设计了两道作业题,一道鉴赏题,来源于高考;一道扩句题,以必修四已学《苏武传》为素材进行虚实的运用。此设计,是引导学生巩固和扩展本课所学内容。

  3重点难点

  1、掌握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2、学会鉴赏运用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整体把握本词抒发的情感,掌握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及其表达效果,并学会运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探究、运用的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柳永词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热爱之情。

  评论(0) 学时重点

  掌握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评论(0) 学时难点

  学会鉴赏运用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

  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预习活动微课学习

  《雨霖铃》预习指导

  一、解决字词

  骤( zhòu )雨 留liàn(恋 )处 凝( níng )噎( yē ) mù( 暮 )ǎi( 霭 )

  那(nǎ,通哪 )堪 良chén( 辰 )好景

  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骤雨: 急雨 初歇:刚刚停下 凝噎:因为悲伤而喉咙梗塞得说不出话来。 无绪:没有心思,心情不好 暮霭:傍晚的云雾

  那堪:怎能忍受 经年:年复一年

  三、作者简介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诩。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极其广泛,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对宋词的发展及金元戏曲、明清小说有重大影响。

  推介阅读: 梁衡《读柳永》

  四、《雨霖铃》的由来

  雨霖铃:词牌名

  马嵬兵变后,杨贵妃缢死,在平定叛乱之后,玄宗北还,一路戚雨沥沥,风雨吹打皇銮的金铃上,玄宗因悼念杨贵妃而作此曲。

  虚实结合的手法

  虚实结合: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融合的一种艺术手法。所谓“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景、实事、实境,是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等感觉捕捉到的部分。所谓“虚”是指主观意识中存在的情感、设想、梦境、回忆,是通过诗人主观想象得到的部分。

  作用:古典诗歌历来追求“虚”与“实”的完美结合,这可以形成对比反差,使诗意含蓄委婉,又可以激发想象,大大丰富诗歌的内容,开拓诗歌的意境,为欣赏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使其获得充盈的审美趣味。

  示例: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

  诗歌一二两句是实写,橘柚飘香的季节,诗人江楼与友人饯别,以酒解愁。江上凄风带着冷雨,侵入舟中,天凉心也凉。诗的三四两句是虚写,诗人从对面落笔,想象了朋友离别后,在潇湘明月下愁卧舟中,短短的梦竟也被猿的悲啼侵入情景。全诗虚实结合,表现出离别的难舍与分别后的牵挂。情感真挚曲婉动人。想象的情景丰富了诗歌的内容,拓宽了诗歌的意境。

  六、语文学习小组,分组讨论赏析这两首诗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

  邯郸冬至夜思家 唐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含山店梦觉作 [唐]韦庄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七、课外补充阅读梁衡《读柳永》

  活动2【导入】古诗词导入

  江淹在《别赋》中写到:“黯然销魂者,唯别而矣也!” 欧阳修在《踏莎行》中吟道:“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长亭送别》中也有这样的句子“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阔别家乡,远离亲朋,在人生中是一件沉重的事情,但我们中国的诗人携着才情,借着文字把哀婉的离别变得浪漫,真挚,动人,于是一座长亭回响起一曲离歌,一支柳条挽着一叶扁舟,一杯清酒倒映着一弯残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柳永的《雨霖铃》感受这美了近千年的离别。

  活动3【活动】诵读入境

  师生诵读,感受词人的.离情别绪。

  活动4【讲授】介绍本词写作背景

  柳永仕途坎坷,长期过着漂泊的生活,他和歌伎、乐工们感情很好,在他的词中常抒发离别之痛,羁旅之苦。《雨霖铃》即是描写他要离开汴京(开封)去各地漂泊时和他心爱的人难舍难分的痛苦心情。

  活动5【讲授】整体感知本词抒发的离情别绪

  本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离情别绪?

  离别在即的烦乱 无绪 留恋

  离别时的悲痛、难分难舍 执手、泪眼、凝噎

  离别后的哀伤 伤离别

  离别后的借酒难消愁,无依孤独之感 酒醒 何处

  离别后的孤独,苦闷、无奈 虚设、与何人说

  总结:词人以时间顺序抒写了离别前后心理情感的变化,深沉而哀伤。那么词人是怎么做到的呢?

  活动6【讲授】深入探究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

  学生二读本词

  1、抒发离情,词人在词中描绘了哪几幅图景或场景?

  别前:寒蝉、长亭、骤雨 残败、凄冷

  别时:执手、泪眼、凝噎 凄婉、缠绵

  别后傍晚:千里烟波、暮霭、楚天阔、清秋节 清远、凄迷

  别后拂晓:酒醒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清冷、孤寂

  别后多年:良辰好景、千种风情,无人说 孤寂、凄凉

  2、别前和别后的图景或是场景有何不同?

  别前别时实写凄凉之景中难舍难分的离情别绪;别后是虚写,对分别后的情状进行想象预设。

  3、请思考别后的虚写词人为何写了三个场景?

  (1)以时间的变化(暮霭——傍晚,晓风——早上,经年——年复一年)来写离别从开始到多年带给词人的孤独苦痛。

  (2)预设的三个不同场景,抒发的离情侧重不同。

  A、第一个场景侧重在写天广地阔、前程茫茫,独身一人,不知归处,未来难卜的落寞茫然。

  B、第二个场景侧重在写难忍分离的悲伤,以酒解愁,但酒醒之后更添愁绪。

  C、第三个场景侧重表达多年之后,时间也不能淡去这种离愁,良辰好景,千种风情无人分享也变得索然无味,孤独苦闷之情自然流泻。

  4、词人这样实虚的安排有何艺术效果呢?

  本词虚实结合,并预设三个场景,激发了我们的想象,丰富了本词的内容,拓宽了本词的意境,让我们感受词人因离别而不舍、孤独、苦闷、无奈的情感历程,看到了词人丰富而细腻的情感世界,离情别绪层层深化,曲折哀婉,缠绵悱恻,让人与之共伤,与它同悲。

  5、准确把握情感,三读诗歌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通过本词虚实结合手法的学习,我们感受了柳永词的艺术魅力。尽管词人仕途坎坷,未能遂愿,但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却占据了醒目的位置。因而梁衡在《读柳永》一文中写道:“历史记住了秦皇汉武,也记住了柳永。”

  活动7【讲授】小试身手——运用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

  看多样虚实,感诗歌魅力。

  1、快速阅读下面诗歌,找出诗中虚实结合的手法,说说各有怎样的艺术效果。(小组讨论修订预习鉴赏文字)

  邯郸冬至夜思家 唐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含山店梦觉作 唐韦庄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2、生生、师生交流两首诗虚实结合艺术手法的鉴赏

  虚实结合: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融合的一种艺术手法。所谓“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景、实事、实境,是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等感觉捕捉到的部分。所谓“虚“是指主观意识中存在的情感、设想、梦境、回忆,是通过诗人主观想象得到的部分。

  作用:古典诗歌历来追求“虚”与“实”的完美结合,这可以形成对比反差,使诗意含蓄委婉,又可以激发想象,大大丰富诗歌的内容,开拓诗歌的意境,为欣赏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使其获得充盈的审美趣味。

  邯郸冬至夜思家 唐白居易

  (教师示范)鉴赏:前两句实写冬至在邯郸驿站里,形单影只的孤独凄凉,后两句虚写了家中亲人夜深灯下说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全诗虚实结合,从对面落笔加以想象,丰富了内容,拓宽了意境,婉曲的表达了思家思亲的浓重情感。

  含山店梦觉作 [唐]韦庄

  (教师示范)鉴赏:诗的一二句实写自己“等闲挥袂”客居天涯的潇洒豪迈,第三句虚写自己灯前梦到江南,表达自己离家的苦闷。诗歌末句再用眼前实景山月西沉来映衬自己别家的孤独惆怅之情。全诗虚实结合,用梦境来强化了思乡别家之愁,拓宽了诗歌的意境。(1分)

  总结:鉴赏既要有手法的判定,也要有内容的概括分析,还要有术语的定位,评价。

  活动8【作业】巩固扩展鉴赏运用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

  1、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琅琊溪①[宋]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在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琅琊山。

  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赏析(6分)

  2、请以“苏武牧羊”为内容,扩写一段描写性文字,要求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字数不少于100字。

【《雨霖铃》教案】相关文章:

《雨霖铃》教案01-23

雨霖铃的教案03-02

《雨霖铃》优秀教案02-08

雨霖铃高中教案02-26

《雨霖铃》教案15篇02-08

《雨霖铃》教案(15篇)02-08

雨霖铃的教案15篇03-02

高中语文雨霖铃教案11-21

《雨霖铃》教案(合集15篇)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