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教案大全>《《有的人》教案

《有的人》教案

时间:2023-02-17 13:58:15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有的人》教案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有的人》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有的人》教案

《有的人》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能正确、流利、感情地朗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这种用法的好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鲜明的爱憎情感,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死亡的道理。

  教会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明白自己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教学重点】

  诵读诗歌,体会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词语铺垫导入,揭示新课

  1、词语铺垫。

  丑陋 渺小 鸿毛 卑微 唾弃 灭亡

  美丽 伟大 泰山 崇高 爱戴 永生

  2、本单元我们已学过关于鲁迅的哪些文章?你了解到鲁迅先生是怎样一个人?生简单汇报。

  3、揭示课题,板书,齐读。(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纪念鲁迅的文章,著名诗人臧克家于1949年写的经典诗篇《有的人》)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指三名学生朗读,检查学生是否读通顺、正确。

  2、根据朗读表现,简单评价。及时指导字音,呵在诗中读啊的音。呵平时读---笑呵呵,还可以读-----呵斥,呵在这应该读第---四声。试着读好这一句。

  三、范读引领,指导朗读

  1、听读录音。(今天,我帮大家请来了一位老师。听,他来啦!)

  2、教师教给方法,指导学生划分节奏,读好停顿和重音。(教师示范第一小节,指名练习第二小节,自由完成三到七小结。)

  3、学生自由展示朗读,把握节奏。

  4、齐读,慢慢读出诗的味道。

  读出了诗的味道!我相信你们已经感受到了诗歌的魅力。

  四、对比品读,理解内容,体验情感

  1、可是诗歌的魅力不仅仅表现在它有明显的节奏,更表现在它独特的写法上。请同学们默读这首诗,看看你能发现什么?(生默读体会)

  2、生汇报发现:对比的写法,读出相应诗句。再读读,还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说出每小节中还有对比,2、3、4小结对比的是有的人对人民的不同态度;5、6、7小结对比的是有的人的不同结果;其实这两部分内容之间又是一一对照的'。)

  3、根据学生汇报的适时出示插图和文字,图文对照,男女生对比朗读。

  4通过对比,我们发现这“有的人”指的就是哪两类人?引读第一小节,这两类人你能用两个词语概括一下吗?(虽生犹死,虽死犹生)

  3、对这两类人,你认为作者的态度一样吗?生汇报出几种态度:批判,赞扬,热爱。你对这两类人的态度呢?充分激发学生情感。

  4、对待不同的人,势必会有不同的态度,不同的表情和不同的语气。请同学们两两对读,一人一句,让我从你们的表情中看看谁最能读出臧克家的心声。

  5、师生对读,烘托诗情。

  小结:同学们读得真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我们更——爱戴、敬仰、怀念…….损害人民利益的人我们更——痛恨,蔑视,憎恶......

  五、研读品悟,升华情感

  1.看课文题目,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齐读),有一个奇特的现象,你发现了吗?诗中却没有提到鲁迅的名字。诗人该不会忘了吧?你一定能从文中找到鲁迅的影子。学生读诗找诗句。

  2、汇报读诗句。结合所学课文简单谈谈你的理解。

  3、感悟鲁迅精神:这首诗只是在赞扬鲁迅一个人吗?在我们的记忆中,在我们的身边,还有哪些人也和鲁迅先生一样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4、让我们把深深的敬仰献给那些值得我们永远怀念的人。齐读描写鲁迅的诗句。

  六、课堂小结,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你打算做个怎一个什么样的人?

  3、总结:读两句诗,把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用到学习,工作生活中。做一个对人民,对社会有用的人。

  七、拓展训练,从容练笔

  1、看课件资料,了解人们纪念鲁迅的活动及评价。

  2、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对鲁迅先生一定有了更深刻地认识。也更激起了我们对先生的深切怀念。《有的人》是臧克家在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的时写的,今年是鲁迅逝世75周年,也是鲁迅诞辰130周年,让我们深切缅怀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鲁迅先生。请你为先生献上真挚怀念词吧!(如果能试着运用对比的写法,用上课前积累的词语写几句诗,会更精彩!)

  3、交流展示

  总结鼓励:同学们写的真好!你们的诗是所有我看到的诗中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我相信,很多人就从这节课开始叩响了诗歌的大门。期待你们爱上诗歌!期待你们当中能够诞生杰出的诗人!

  20* 有的人

  纪念鲁迅有感

  虽死犹生 骑 人民恨

  对比

  虽生犹死 俯 人民爱

《有的人》教案2

  教学目的:

  1、领会诗歌所表达的阶级感情和深刻哲理

  2、学习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树立高尚的人生观

  3、理解对比的写法

  4、了解诗中议论的特点

  5、有感情的朗读全诗

  教学设想:

  1、计划学习两课时

  2、在学生感悟的基础上理解内容

  第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我们学习过鲁迅先生的文章,知道鲁迅先生怀着对祖国前途的深沉的忧虑、怀着对祖国人们的赤诚的爱,始终站在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前列,用自己的笔,与帝国主义的附庸、与封建势力的余孽、与一切人民的敌人做不妥协的斗争。因此,他得到了广大人民的崇敬与爱戴,当然也遭来了阶级敌人的攻击与谩骂。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一篇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而作的诗歌——《有的人》。

  二、熟读全诗

  1、教师范读,学生划节奏,标重音,悟语气。

  2、教师指导、学生齐读。

  三、感悟诗歌内容,思考以下问题。(不急于寻求统一答案)

  1、“有的人”具体指什么人?诗歌既然为纪念鲁迅而作,为何题目却是《有的人》?

  2、诗人写出了这两种人各自的什么特点?

  3、全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4、诗人写此文有什么深意?

  四、在激起学生求知欲的基础上介绍诗人及其创作背景。

  臧克家:祥见注释。

  从“中华民国”这块招牌高高挂起之后,看到、亲身经历了旧军阀、新军阀的种种罪恶残暴的迫害,也悲愤地目睹了地主阶级和一切达观贵人为非作歹、欺压群众、视人民如草芥的种种情况,他们利用他们的走狗作吹鼓手,替他们歌功颂德,同时,还想在石头上刻上自己的名字,为自己树碑立传,以期“流芳百世”。

  鲁迅活着的时候,和逝世之后,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国民党反动派,怕他、恨他,发动攻势“围剿”他,造谣侮辱、中伤他,连他的坟头都怕得要命。而人民呢,尊敬他、爱他,把他作为自己的代言人,作为阶级斗争的勇士、文化的旗手伟大的民族英雄。

  1949年全国解放,臧克家回到北京,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的纪念日,全国第一次公开隆重纪念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诗人目睹了人民群众的纪念盛况,深切追忆鲁迅先生,于是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之情和着以前郁积胸中的感情一齐迸发,就写下了《有的人》这首诗歌,抒发了自己的无限感慨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五、在此基础上明确前面思考题的答案。

  对比对象 对比角度 对比内容

  表现 结果

  为人民的'人 对人民 恭恭敬敬

  全心全意 永远记住他

  对人生 为革命

  愿献身 到处是青清的野草

  对社会 让别人活得更好 抬得很高,很高

  反动派及剥削者 对人民 作威作福

  任意欺压

  把他摔跨

  对人生 为自己

  想不朽 烂得更早

  对社会 使别人不能活 下场可以看到

  1、“有的人”指两种人、两种阶级,一种是鲁迅及以鲁迅为代表的革命战士,另一种是指国民党反动派及那些剥削人民的人,诗人赞扬前一内人鞭挞后一种人。因为诗中通过揭露鲁迅的对立面——官僚地主阶级和一切骑在人民头上的反动派,来衬托伟大的战士鲁迅的,因此,用“有的人”作标题,对全诗内容做了概括和提示。

  2、略。

  3、对比手法表现诗人爱增憎分明的感情。

  揭示了为人民的人在人民中永生,与人民为敌的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六、学习第一小结。

  1、指名读。

  2、完成练习一的第一小问。

  3、明确这一节是从什么角度进行对比的。

  七、思考以下内容是怎样对比的。

  第二教时

  教学内容:

  后面所剩内容。

  一、有感情的朗读全诗,讨论第二——第七节是如何进行照应的。

  二、讨论这几节是从哪些角度进行对比的,是怎样进行对比的,并列表说明。

  三、深入思考以下问题。

  1、把第二节改为“有的人/欺压老百姓;有的人/为人民服务。”行不行,为什么?

  答:不行,这样改,两种对立的人生观,两种对人民截然不同的态度表达得不形象,原诗反动者典型的动作和典型的语言非常形象的揭露了反动统治者的残暴无耻。“俯下身子”的典型动作加上“当牛马”的贴切比喻,准确生动的刻画了鲁迅先生鞠躬尽瘁为人民的形象。

  2、第三节中“把名字刻入石头”是什么意思?

  答;为自己树碑立传,妄想流芳百世。

  3、如何理解这一节的最后一句?

  答:比喻鲁迅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革命事业,并以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深信革命的地下之火一定会燃烧起来。

  4、如何理解第六节,“春风”,“野草”各指什么?

  答:把名字刻入石头的人,想流芳百世,实际这种人活在世上,灵魂早已死去,名字早已遗臭万年;鲁迅以野草自比,(因为这一句鲁迅的《野草》)为了荡涤旧社会的黑暗、腐朽,宁可牺牲自己的一切,一但革命蓬勃发展起来,野草就会萌生,到处是一片青绿。

  5、最后一节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反复,起强调作用,评价鲁迅先生的伟大。

  四、分析诗中的议论。

  1、找出议论句。

  2、分析议论的特点。

  A、诗中的议论,是通过高度凝练的语言来表达的。

  B、诗中的议论,是用形象化的语言来表现的。

  五、总结全文。谈谈你学了这首诗后懂得了哪些道理?

《有的人》教案3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2、品味诗句语言,领会作者对鲁迅先生崇敬、怀念的思想感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

  学习过程:

  一、预习:

  1、朗读诗歌(注意读音、节奏、停顿、语气、语调和感情)

  (1)正音

  摔垮不朽臧克家

  (2)辨形

  藏跨摔

  臧垮蟀

  (3)辨音

  数更恶

  (4)解释

  不朽:

  抬举:

  俯:

  尸首:

  (5)朗读示例: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狂妄、轻浮)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庄重、崇敬)

  (说明:/表示停顿,表示重音,-----表示拖音,表示曲折升调,表示降调。)

  2、了解鲁迅的《自嘲》诗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在最艰苦的生活和最险恶的环境中,不管国民党的天下是“冬夏”还是“春秋”,鲁迅先生始终爱憎分明,与敌人顽强作战,为人民勤恳工作。

  3、了解鲁迅在散文诗集《野草》的《题辞》里的话语:(原话见书下注释)

  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革命,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乃至于生命。这是一种彻底的牺牲精神,一种“无我”的人生境界。

  4、了解作者

  臧克家(1905年生),现代著名诗人,山东诸城人。193O年考入青岛大学,得到闻一多先生直接帮助和鼓励,更热衷于新诗创作,和陈梦家同为闻一多先生培养出来的诗人,被人称为“闻门二家”。他1932年开始发表新诗,1933年自费出版了第一本诗集《烙印》。1934年出版反映城市工人生活的诗集《罪恶的手》。抗日战争爆发后,访问战地有五年之久,写下《从军集》《泥淖集》滩上吟》等诗集。1942年去重庆,加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接着出版了诗集《泥土的歌》和长诗《古树的花朵》。抗战胜利后,到上海主编《文讯》月刊,先后出版讽刺诗《宝贝儿》《生命的零度》,小说集《挂红》等。1948年因受国民党当局逼迫逃至香港。1949年来到北京,先后担任中华全国文艺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诗刊》主编等职务。出版诗集《春风集》《一颗新星》《凯旋》《欢呼集》,长诗《李大钊》,还写了《学诗断想》等论诗著作。文革后,仍有诗作不断发表。他的早期诗作《老马》《老哥哥》》春鸟》,解放初的诗作《有的人》,都是脸炙人口的名篇。

  5、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1949年11月1日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写的,1949年,臧克家来到了北京。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胜利了的人民在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先生。臧克家亲身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并去瞻仰了鲁迅故居,看到了鲁迅文章中提到过的“枣树”、“老虎尾巴”。睹物思人,百感交集,心中充满了对鲁迅的思念和崇敬,写了《有的人》这首短诗。

  二、课堂学习:

  1、导入:毛泽东曾这样评价鲁迅先生:“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强、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一连五个“最”,论定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不可替代的地位。

  这样一个伟大的人,已经离我们而去了,但他们的精神仍留在我们的心中。正如司马迁所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与泰山,或轻于鸿毛。”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赶快收敛,埋掉。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这是他最后的遗言。然而,我们能忘记他吗?事别13年,著名诗人臧克家写下了《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让我们共同分享。

  人都有生死。对待生和死,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态度。有的人活得崇高、伟大;有的人活得无耻、卑微。在死的问题上,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哪个同学能举出这两方面的例子?

  2、整体感知诗歌的基本内容

  (1)自由、大声地朗诵;

  (2)自由谈朗读感受(初步体会诗人的爱与憎,颂扬与鞭斥等情感);

  (3)互评同伴的朗读。(注意从读音、节奏、停顿和感情方面去评价)

  (4)把握主要内容,理清诗歌的写作思路,分清诗歌的结构层次。

  3、自主研读、自主体会(自主阅读体会,书上圈点批注。)

  (1)看看哪些诗句清楚地体现出是对鲁迅先生的纪念?诗人为什么不明白点出鲁迅的名字?

  (2)既然这首诗是为纪念鲁迅先生,为什么标题不是“纪念鲁迅先生”,“鲁迅赞”、“鲁迅颂”之类,而是“有的人”?

  (3)全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4、小组内讨论交流,班内展示,互相评价。(没有发言的同学要学会倾听,发言的同学在回答问题时要适时朗读,要求读出语气,感情。)

  5、精读诗歌,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

  (1)自由朗读诗歌,注意体会每节诗歌中感情。

  (2)每小组一名代表朗读诗歌,读出各节的真情实感。

  (3)齐读第一节,讨论:

  A、这节中两个“活”字和两个“死”字怎样理解?

  B、两个“有的人”分别指谁?

  (4)自由读第二、三、四节,边读边独立思考:

  A、这三节,分别从哪三个方面写两种人的具体表现?

  B、“把名字刻入石头”是什么意思?

  C、怎样理解“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D、为什么“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思考后小组内讨论明确,班内展示。)

  (5)听读五、六、七节,边听边独立思考:

  A、“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是什么意思?

  B、怎样理解“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思考后小组内讨论明确,班内展示。)

  (6)同桌对应朗读第二----七节,分别读出有的人的不同表现及相应结果。

  (7)对比是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在诗歌中使用对比,能产生强烈的感情冲突。这首诗每一小节都使用了对比的手法。细读诗歌,体会诗歌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的。

  6、全班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7、探究:学习这首诗,我们悟出了什么道理?

  (自主思考、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8、归纳主题:

  9、比较阅读(见探究练习三)

  附:某人

  泰戈尔

  你的天性是忘掉自己

  我们心中却把你牢记

  你总是爱把自己隐匿

  我们的爱戴使你发射光芒

  你把发自心灵的光芒

  带给那黑暗的东西

  你从不寻求名声和崇拜

  可是爱之神发现了你

  10、反馈矫正:

  a.《有的人》是作者在新中国成立后,为____,怀着的情感而写的。

  b.题目不直接写作“纪念鲁迅”,而叫做《有的人》,其理由是____

  C.用诗句填空。“有的人”在诗中一指____的人,一指的人。你喜____欢一种人。鲁迅属于____一种人。

  d.“纪念鲁迅有感”中的“有”是意思,“感”是____的意思。诗中表达感慨用的表达方式是。

  e.通篇采用手法,褒贬鲜明,但重在____。作者从鲁迅生前____,故后____这两点来表现他的伟大。

  三、拓展

  诗歌为纪念鲁迅先生而作,却不用“鲁迅赞”或“纪念鲁迅”为题,而是以“有的人”进行反复咏叹。这首诗的前四节一连用了八个“有的人”,语言极为凝练。同学们能不能试着动笔写一写,用自己的语言将它们具体化,将“有的人”替换为某一种人或某一类人。

  小结:鲁迅先生虽然已经逝世多年,生命已不复存在,但是他的精神永存。早在鲁迅逝世的那一年,臧克家就写下了《喇叭的喉咙──吊鲁迅先生》,其中有这样一句:“死的是肉体/你的精神已向大众心底去投生!”

  附:反馈矫正答案:

  (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对鲁迅先生崇敬)

  (课题更含蓄,便于对比突出主题,将鲁迅精神加以提炼、引伸,让读者获得深刻的教益。)

  (最佳选择是第二节中的2、4行。)

  (引起、感受、感慨,议论)

  (对比,赞颂,为人民奋斗牺牲而从不想到个人,人民热烈纪念他)

《有的人》教案4

  教学建议

  课文主题

  “有的人”这个题目包含了诗中所写的两种人:即作者歌颂、赞美的是以鲁迅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作者揭露、批判的是一切反动派。联系诗的副标题,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诗是以歌颂、赞美为主旋律的。这首诗主要采用对比的写法,也就是把揭露和批判作为歌颂与赞美的一种反衬,在鲜明的对比中,抒发作者的感情。

  思路结构

  这首诗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作者开门见山,以两种对立阶级的人为代表,紧紧抓住参加鲁迅纪念活动感触最深的两点,即:鲁迅生为人民鞠躬尽瘁,死后人民怀念他,从对鲁迅虽死犹生的感受入手,提出了生与死的辩证观点。

  第二部分(第2、3、4节),从两种人对待人民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热情赞颂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伟大精神。

  第三部分(第5、6、7节),从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

  小结:第一部分是全诗的总纲,二、三部分就第一部分提出的感触最深的两点分别进行解说和深入开掘,形成了以赞颂鲁迅鞠躬尽瘁为人民的伟大精神的抒情主线。

  对比的写法

  这首诗的每一节一反一正对比,使正反面人物对立得更为鲜明,从而达到突出主题的作用:

  一、生死价值的对比。

  第l小节中,前一个“活着”指人还在社会上生活,“死了”是指其精神已死。后一个“死了”是指人已离开人世,“活着”是指其精神不死。反动统治者“活着”,不过是行尸走肉,毫无价值;革命者“死了”,却虽死犹生,精神永存。

  二、对待人民群众态度的对比。

  第2一4小节的前两句都写反动统治者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

  A、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

  B、不知羞耻地为自己歌功颂德,妄想“流芳万世”;

  C、残害人民,养肥自己。

  诗的后两句都写像鲁迅这样的人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

  A、“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B、“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意思是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革命事业。

  C、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三、人民群众对两种人态度的对比。

  第5一7小节的前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反动统治者的态度:

  A、“把他摔垮”,即打倒、推翻之。

  B、“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即被人民忘记,被人民唾弃。

  C、“他们的下场可以看到”,即身败名裂、遗臭万年。

  诗的后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鲁迅这样人的称颂:

  A、“永远记住他”;

  B、“到处是青青的野草”,即鲁迅精神到处被传颂,被延续;C、“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比崇拜,无限爱戴的深厚感情。

  通过以上3种对比,反映了两个对立阶级不同的人生观,显示了人民群众强烈的爱与憎,从而很好地突出了诗的主题。

  前后呼应的结构特点

  一、弄清全诗哪些小节之间存在着呼应关系:

  1.第五小节呼应第二小节

  2.第六小节呼应第三小节

  3.第七小节呼应第四小节

  二、体会这些呼应所起的`作用:

  1.深化所表达的主旨。

  2.使全诗形成有机的统一体。

  难点解析

  1、“有的人”指哪些人?

  每节诗的前两句都指反动统治者,他们虽然“活着”,却如行尸走肉,他们欺压百姓,下场可耻。每节诗后两句都是指鲁迅以及像鲁迅这样的人。他们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赢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颂。诗作的侧重点是歌颂鲁迅及像鲁迅一样的人。

  2、“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两句诗该怎样理解?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指的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只躯壳活着,他们徒具形骸,虽生犹死,生命毫无价值;“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指的是一生为人民,甘愿做人民的牛马的人,这种人虽生命不复存在了,但他们的思想,精神永驻人间。

  第一个“活”字充满了作者的鄙夷和轻蔑,第一个“死”宇却表达了作者的惋惜的怀念之情,第二个“死”字充满了作者的痛恨和咒骂;第二个“活”宇是作者对鲁迅伟大一生的充分肯定和赞美。

《有的人》教案5

  一、导语

  我们学习过鲁迅先生的文章,知道鲁迅先生怀着对祖国前途的深沉的忧虑、怀着对祖国人们的赤诚的爱,始终站在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前列,用自己的笔,与帝国主义的附庸、与封建势力的余孽、与一切人民的敌人做不妥协的斗争。

  因此,他得到了广大人民的崇敬与爱戴,当然也遭来了阶级敌人的攻击与谩骂。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一篇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而作的诗歌——《有的人》。

  二、熟读全诗

  1、教师范读,学生划节奏,标重音,悟语气。

  2、教师指导、学生齐读。

  三、感悟诗歌内容,思考以下问题。(不急于寻求统一答案)

  1、“有的人”具体指什么人?诗歌既然为纪念鲁迅而作,为何题目却是《有的人》?

  2、诗人写出了这两种人各自的什么特点?

  3、全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4、诗人写此文有什么深意?

  四、在激起学生求知欲的基础上介绍诗人及其创作背景。

  从“中华民国”这块招牌高高挂起之后,看到、亲身经历了旧军阀、新军阀的种种罪恶残暴的迫害,也悲愤地目睹了地主阶级和一切达观贵人为非作歹、欺压群众、视人民如草芥的种种情况,他们利用他们的走狗作吹鼓手,替他们歌功颂德,同时,还想在石头上刻上自己的名字,为自己树碑立传,以期“流芳百世”。

  鲁迅活着的时候,和逝世之后,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国民党反动派,怕他、恨他,发动攻势“围剿”他,造谣侮辱、中伤他,连他的坟头都怕得要命。而人民呢,尊敬他、爱他,把他作为自己的代言人,作为阶级斗争的勇士、文化的旗手伟大的民族英雄。

  1949年全国解放,臧克家回到北京,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的纪念日,全国第一次公开隆重纪念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诗人目睹了人民群众的纪念盛况,深切追忆鲁迅先生,于是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之情和着以前郁积胸中的感情一齐迸发,就写下了《有的人》这首诗歌,抒发了自己的无限感慨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五、在此基础上明确前面思考题的答案。

  1、“有的人”指两种人、两种阶级,一种是鲁迅及以鲁迅为代表的革命战士,另一种是指国民党反动派及那些剥削人民的人,诗人赞扬前一内人鞭挞后一种人。因为诗中通过揭露鲁迅的'对立面——官僚地主阶级和一切骑在人民头上的反动派,来衬托伟大的战士鲁迅的,因此,用“有的人”作标题,对全诗内容做了概括和提示。

  2、与人民为敌的人: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为自己,想不朽,他活着别人不能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俯身给人民当牛马,为革命,愿牺牲,他活着,别人更好活。

  3、对比手法表现诗人爱增憎分明的感情。

  4、揭示了为人民的人在人民中永生,与人民为敌的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六、理清各部分的关系。

  1、第2—4节分别是从什么角度进行对比的?

  〖明确〗分别是从两种人对人民的不同态度、人生目的、社会影响三个角度进行对比的。

  为人民鞠躬尽瘁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横行霸道却恬不知耻、自我标榜

  利用权势为自己树碑立传,妄想“流芳百世”为革命不惜牺牲

  极端自私不惜牺牲自己

  2、第1节与第2-4节之间是什么关系?

  【参考】果因关系(总分关系)

  3、第5—7节与前四节在内容、结构上有怎样的联系?

  〖明确〗因果关系(前三段写两种人对人民截然相反的态度,后三段则逐一写出人民对他们的不同回报)、逐一对应的关系。

  4、为什么说“把……早”?如何理解“只要……野草”?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想“把名字刻入石头的”,活着早已被人民唾弃,死后也只能遗臭万年,“烂”既道出了反动派恶贯满盈,又显示了人民的心愿和力量;而一旦“春风”劲吹(革命蓬勃发展起来),野草就会萌生,到处将一片青绿(甘愿为革命献身的先驱者将会后继有人)。前句是对一心想流芳百世的反动派的讥讽、嘲笑、鞭挞、讨伐;后句是对为人民奋斗一生的革命战士蓬勃的生命力和不朽精神的热烈歌颂。

  5、第7段中说“他的下场可以看到”,这个“下场”在前文的什么地方已经体现了?“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一句中“抬举”一词是什么意思?

  〖明确〗“垮”形象地表现了反动派可耻的失败下场,“烂”表明他们会遗臭万年。“抬举”在这里是推崇、尊崇的意思,“抬举得很高很高”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限崇拜、无比爱戴的深厚感情。

  小结:从以上分析中,我们能够看出:这首诗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对两种人的生死进行评价;第二部分写两种人对待人民截然不同的态度;第三部分写人民对两种人的截然不同的态度。第一部分是全诗的总纲,二、三部分就第一部分提出的感触最深的两点——“虽生犹死”和“虽死犹生”分别进行解说和深入开掘,形成了以赞颂鲁迅鞠躬尽瘁为人民的伟大精神的抒情主线。

  6、诗歌采用对比手法的作用是什么?

  【参考】使正反面人物对比得更为鲜明,反映了两个对立阶级不同的人生观,显示了人民群众强烈的爱与憎,从而达到突出主题的作用。

  7、这是一首富含生活哲理的诗。诗中告诉我们哪些通俗而深刻的道理呢?

  〖明确〗有很多方面的道理,例如:人,到底应该怎样活着?应该如何对待广大人民群众?我们纪念鲁迅,是因为鲁迅有高尚的人生观、伟大的人格,我们应该像鲁迅那样,为人民而活着,勤于工作,乐于奉献,追求最有价值的人生,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才能得到人民永久的崇敬和怀念。那些瞧不起人民大众甚至与人民对立的人,那些一心为自己谋私利的人是渺小的,他们只能被人民大众所唾弃。

  七、归纳主题

  这首诗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热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伟大精神,无情鞭挞了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反动阶级,深刻地揭示了热爱人民的人在人民中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真八、本诗的议论有何特点?

  这首诗纪念鲁迅,主要不是介绍鲁迅的生平,追记鲁迅的业绩并作评价,而是对比讨论两种不同的人生意义和价值,特别提出如何对待人民群众的问题,从而提炼出深刻的哲理,启示读者,议论用语形象生动。

  (一)人生活着——死了(虽生犹死)

  价值死了——活着(精神永存)

  (二)

  1.对人民“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态度 俯身“当牛马”,恭恭敬敬不同

  2.人生为自己,“想不朽”表现 目的为革命,愿牺牲

  3.社会他活着,别人不能活影响他活着,别人更好活

  (三)

  1.人民把他摔垮 人民永远记住他 不同

  2.名字“烂得更早” 结果“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3.“下场可以看到”“抬举得很高很高”

《有的人》教案6

  教材分析:

  《有的人》写于1949年11月1日,是作者在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因此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

  作者说过:“对于这样一位巨人作全面的歌颂,那是很难下笔的。我只是概括地从生前为人民奋斗牺牲而不想到个人,在他死后,人民热烈纪念他这两点上来表现的伟大。”“为了加强、突出主题的意义,丰富这篇短诗的内容,通篇用了对比的表现方法,题目不写做纪念鲁迅而叫做‘有的人’。”这首诗以《有的人》为题,是对全诗内容所作的揭示和概括,它蕴涵着深意。诗的第一节即第一部分,诗人揭示了这种深刻含意的具体内容,精辟地概括了人生的意义:“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作者热情颂扬了鲁迅先生战斗而伟大的一生。

  这首诗歌是臧克家为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作,不仅仅是单纯怀念鲁迅,而是通过与有的人的对比阐扬了一种人生哲理,容入了作者的爱憎感情。学习时,要通过反复的诵读、揣摩、品味,把握诗人感情的脉络,学习诗歌中运用的对比手法。

  教学目标: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诵课文。

  2、学习诗歌中运用的'对比手法。

  3、体会诗歌的结构与表达方式方面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的含义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有的人》这首诗,是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作。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播放视频文件)请同学们在听的同时,注意诗歌的朗读节奏和重音。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全诗,注意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然后齐读全诗。

  3、鲁迅简介

  为了更好的学习这首诗歌,我们先回顾一下鲁迅先生的生平。(出示幻灯片)

  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881年9月25日诞生。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逝世,国民党反动派血腥镇压人民,不允许人民悼念鲁迅先生,直到1949年,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他。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人民群众纪念鲁迅的盛况,并瞻仰了鲁迅在北京的故居。他深切追忆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1949年11月1日写了《有的人》这首短诗,抒发自己由纪念鲁迅所引起的无限感慨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4、思考讨论:这首诗可以分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明确:全诗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节):以鲜明的对比评价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第二部分(第2、3、4节):从两种人对人民不同态度的对比中,热情颂扬了鲁迅先生战斗而伟大的一生。第三部分(第5、6、7节):从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

  二、品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1、学习诗歌第一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第一部分。

  (2)思考问题:这一节诗有两个“活”字和两个“死”字,如何理解它们的含义?

  第一个“活”指肉体活着,第二个“活”指精神活着;第一个“死”指精神的死亡,第二个“死”躯体的死亡。

  2、比较学习诗歌第二、三部分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三部分,思考这两部分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互相照应,2、3、4节分别照应5、6、7节。

  (2)这首诗使用了一种很典型的表现手法,那位同学看出是什么?这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

  2、3、4节每一节的前两句都写反动统治者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每一节的后两句都写像鲁迅这样的人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5、6、7节每一节的前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反动统治者的态度,每一节的后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鲁迅这样的人的称颂。

  (3)这几节诗中有几个句子出自鲁迅先生的作品:“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自嘲》

  “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野草 题词》

  (作者借鲁迅的诗来表现鲁迅的高尚品质 )

  (出示幻灯片9、8,齐读)

  (4)这两种人最后的结局如何?

  a:(1)“把他摔垮”,即打倒、推翻之意。

  (2)“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即被人民忘记,被人民唾弃。

  (3)“他们的下场可以看到”,即身败名裂、遗臭万年。

  b:(1)“永远记住他”。

  (2)“到处是青青的野草”,即鲁迅精神到处被传颂,被延续。

  (3)“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比崇拜,无限爱戴的深厚感情。

  三、再次品读诗歌

  要求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

  四、课内延伸

  1、迅速默读全诗,体会:“有的人”究竟指哪些人呢?(可以互相讨论)

  学生讨论后明确:每节诗的前两句都指反动统治者,他们虽然“活着”,却如行尸走肉,他们欺压百姓,下场可耻。每节诗的后两句都是指鲁迅以及像鲁迅这样的人,他们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赢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颂。诗作的侧重点是歌颂鲁迅及像鲁迅一样的人。

  2、既然文章主要是纪念鲁迅,那么把诗的题目改为“鲁迅赞”或者“纪念鲁迅”好不好?

  《有的人》更含蓄,而且扩大了诗歌的内涵,使得诗歌更具有普遍意义。

  六、课内延伸

  阅读泰戈尔的《某人》,比较两首诗的异同。

《有的人》教案7

  目的要求

  1、理解诗中对鲁迅先生的热情赞颂,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理解对比的写作手法及其作用。

  3、会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要点难点

  1、体会诗歌中带有形象性的哲理。

  2、理解对比、前后呼应的写法。

  写作背景

  1949年,臧克家来到了北京。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胜利了的人民在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先生。臧克家亲身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并去瞻仰了鲁迅故居,看到了鲁迅文章中提到过的“枣树”、“老虎尾巴”。睹物思人,百感交集,心中充满了对鲁迅的思念和崇敬,写了《有的人》这首短诗。

  作者简介

  臧克家(1905─)现代诗人。1905年10月8日生于山东诸城县一个地主家庭。臧克家自幼受到中国古典诗词民歌的熏陶。青少年时代在农村度过,农民的苦难引起他的深切关注和同情。1919年上小学时受到“五四”新思潮的影响。1923年中学时代开始习作新诗。

  1930年至1934年在国立山东大学读书期间正式创作新诗,先后出版了诗集《烙印》(1933)和《罪恶的黑手》(1934)。这两个最初的诗集,集中描写了旧中国的黑暗,突出表现了农民遭受的重压和悲苦,抒发了诗人自己深沉的情感,在当时新诗坛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大学毕业后,臧克家又写下了长诗《自己的写照》和短诗集《运河》等作品。

  抗战爆发后,臧克家在前方进行宣传文化工作达5年之久。写下大量颂扬抗战将士,歌咏民族精神,揭露法西斯罪恶的诗歌,出版了《从军行》(1938)、《泥淖行》(1939)、《淮上吟》(1940)等诗集。

  抗战后期到达重庆,又创作了《古树的花朵》(1942)、《泥土的歌》(1943)等有影响的诗集,继续为农民的苦难呼喊。抗战胜利后,他又及时写下了很多政治讽刺诗,揭露国统区的黑暗、腐朽,有《宝贝儿》、《生命的零度》、《冬天》等诗集出版。

  臧克家的诗作,以纯朴凝重的笔调抒发了真挚深重的感情,显示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尤其是他以对农村生活的关注而被称为“农民诗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臧克家继续创作新诗,计有《春风集》、《欢呼集》等诗集。臧克家的主要创作分别收在《臧克家诗选》(1978)和《臧克家散文小说集》(1982)之中。

  臧克家的代表诗作之一《有的人》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这首诗是1949年11月1日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写的,它通过两种人的鲜明对比,热情地歌颂了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精神,无情地鞭挞了骑在人民头上的反动统治者,启示我们要树立革命的人生观。

  段落大意

  全诗共七节,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是全诗的总起,摆出现实生活中的两种人,并就其生命价值做出截然相反的评价。

  第二部分(第2至4节):是对第一部分所提出的问题的具体阐发,从不同侧面写这两种人对人民群众截然相反的态度。

  第三部分(第5至7节):是全诗的收尾,从人民对这两种人的不同态度,正确地归结出他们各自不同的结局。

  主题思想

  这首诗热情赞颂了鲁迅先生甘愿“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的伟大精神;有力鞭笞了“骑在人民头上”,“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深刻地揭示了为了人民的人在人民中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写作特点

  对比,也叫对照,是把相反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的两个方面并举出来,用比较的方式加以描述和说明,从而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和启示。比如这首诗的开端,第一、三句,从人的自然生存现状写不同的两种人。至于这里的“活”是怎么个活法儿,这里的“死”又是怎样的一种死,并未标明,潜伏着疑问,

  可谓“蓄势待发”。第二、四句,又说那明明活着的人却是“死了”;这明明死了的人竟然还“活着”,使上面的疑问又提高到更令人注目的程度。这是从人的精神因素即政治生命力这个角度,来分别喻指他们“生”与“死”的意义的,这是虚写。由这个简洁而又意味深长的开头,引出了下面的连续对比,层

  层荡开,步步深入,把反动统治者的卑劣、丑恶、渺小揭露得淋漓尽致;又以此为反衬,把鲁迅及所有革命者的纯朴、善良、高尚的形象刻画得十分鲜明,令人敬仰。特别应提到的是,为了形成强烈的对比,作者选用了两两相对的反义词,如:“骑”与“俯”,写出了对待人民群众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有力地反映了两个对立阶级的人生观,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对比到底

  诗一开始作者就把自己要歌颂与鞭挞的两种人最本质的不同摆在读者面前,一种虽生若死,另一种虽死犹生,鲜明地构成了善与恶、美与丑的强烈对比。诗就顺着这对比一直写到底。如果说第一节是极概括的总的对比,那么后六节便是具体的`、形象的对比。2-4节对比了他们与人民的关系。第2节从外在表现看:一种是昂头“骑在人民头上”;另一种是俯首“给人民当牛马”。这后一种是从鲁迅的诗句“俯首甘为孺子牛”衍化而来的。鲁迅原用来表示自己对人民与对反动派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此处发展为对人民两种态度的对比。第3节从内在思想看:一种想扬名传世;另一种想作无人知道的小草。这后一种也是从鲁迅《野草·题辞》的意思提炼而成的。鲁迅说:“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至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此诗中“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攻”,表现的是一种完全彻底的牺牲精神。第4节从生活目的看,一种是利己的;另一种是大公无私的。这三节诗人客观描述了两种人不同的形象,对比鲜明突出。5-7节又与前三节一一对应地对比了他们的不同下场。反动派是藐小的,名声是短暂的,下场是可卑的;给人民当牛马的是伟大的,名声是永恒的,前途是崇高的。在这三节中,诗人主观评价了两种人生追求所得到的两种人生结局。诗中的“有的人”是典型化了的,不是指具体的一个人,而是虚指一类人。因此,诗中所蕴含的深刻的人生哲理,就有普遍的意义,给人启迪,促人取舍,或自勉,或儆戒。

  先反后正对比

  对比是这首诗的主要写法。鲁迅先生的一生,始终站在文化斗争的前列,他的伟大精神正是在这光明与黑暗的搏斗中形成的,采用对比的写法来赞颂他,非常符合斗争的现实,同时亦有较强的生活真实。诗的每一小节都用对比写,每一节都是先反后正,这样,使正反两方面的形象更加鲜明,使主题更突出。

  作业练习

  一、《有的人》是政论的诗化,又是诗化的政论,它既给人以艺术美的享受,又给人以思想上的启迪,启示我们去思考做人的道理。作品中所说的两种人,一种是指什么人,另一种又是指什么人?读了这首诗以后,试运用正确的标准,从古今中外的实际生活中,分别找出上述两种人的实例来,并扼要加以分析,表明自己的看法。

  二、分别找出下列各个词语的反义词。

  1。伟大2。腐烂3。满4。陌生5。宽广6。损7。骄横8。无忧无虑9。俭朴10。生气勃勃

  三、判断正误。

  1。《有的人》,是当代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写的一首富有深刻哲理的抒情诗。()

  2。这位当代著名诗人还曾先后创作了《老马》、《罪恶的黑手》、《回延安》、《生命的零度》等。()

  3。这首诗的题目《有的人》,是指鲁迅先生和一切革命者。如果理解为“有这样两种人”,是不对的。()

  4。鲁迅先生在逝世前不久写的《死》这篇文章里,叮嘱后人,在他死后“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情”,叫人们“忘记”他。这和那种“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的人形成强烈的对比。()

  5。下面是鲁迅《野草·题辞》中的一段引文,只是语序不正确:“①熔岩一旦喷出,②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③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④将烧尽一切野草,⑤我自爱我的野草,⑥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正确的语序应为:②①④⑥⑤③。()

  答案

  二、1、渺小;2、新鲜;3、缺;4、熟识;5、狭窄;

  6、增;7、谦逊;8、多愁善感;9、奢侈;10、死气沉沉。

  三、1、√;2、×;3、×;4、√;5、×、

《有的人》教案8

  教学目的

  1、把握这首诗运用对比抒发感受的写法,体会哲理性议论的作用。

  2、了解诗歌语言的一般特点。

  3、认识本诗所表达的活与死的辩证关系,使学生受到革命人生观的教育。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反复诵读。

  2、通过读,理解诗的深刻哲理。

  3、把较难懂的内容(第三、第六、第七节)讲清楚,讲透彻。

  教学重点

  1、理解对比的写法。

  2、体会用诗讲道理。

  教学难点

  1、"有的人"指哪些人?

  (每节诗的前两句都指反动统治者,他们虽然"活着",却如行尸走肉,他们欺压百姓,下场可耻。每节诗后两句都是指鲁迅以及像鲁迅这样的人。他们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赢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颂。诗作的侧重点是歌颂鲁迅及像鲁迅一样的人。)

  2、“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两句诗该怎样理解?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指的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只躯壳活着,他们徒具形骸,虽生犹死,生命毫无价值;“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指的是一生为人民,甘愿做人民的牛马的人,这种人虽生命不复存在了,但他们的思想,精神永驻人间。)

  3、为什么说“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为什么说“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人,是想流芳百世,实际上这种人活在世上,灵魂早已死去,名字早已臭名昭著。“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荡涤旧社会的黑暗、腐朽,宁可牺牲自己的一切。一旦革命蓬勃发展起来,野草就会萌生,到处是一片青绿。)

  课时安排

  第1、2课时:熟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理解课后题。

  第3、4课时:理解对比的写法,和本诗蕴含哲理。

  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

  (第1节)(第2、3、4节)(第5、6、7节)

  人生意义

  (对比)(对比)(对比)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作家简介

  臧克家,生于1905年,是我国"五四"运动以来最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一直受到人民的喜爱和欢迎。

  1949年全国解放后,藏克家由香港回到北京。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这位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学家。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人民群众纪念鲁迅的盛况,并瞻仰了鲁迅在北京的故居。他深切追忆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1949年11月1日写了《有的人》这首短诗,抒发自己由纪念鲁迅所引起的无限感慨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三、解题

  “有的人”这个题目包含了诗中所写的两种人:即作者歌颂、赞美的是以鲁迅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作者揭露、批判的是一切反动派。联系诗的副标题,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诗是以歌颂、赞美为主旋律的。这苜诗主要采用对比的写法,也就是把揭露和批判作为歌颂与赞美的一种反衬,在鲜明的对比中,抒发作者的感情。

  四、导入

  人都有生和死。对待生和死,不同的阶级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态度。活着的人,有的活得崇高、伟大;有的活得无耻、卑微。在死的间题上,毛主席曾经指出:“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举例说明)

  《有的人》这首诗以形象、凝练、通俗的语言写了对于生和死截然不同的两种人的态度和表现,抒发了作者由此而发的感受,以此来纪念鲁迅以及以鲁迅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五、通读课文

  1、熟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2、理解课后题一: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说说这两句诗中两个“活”字和两个“死”字的不同含义。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指的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只躯壳活着,它们徒具形骸,虽生犹死,生命毫无价值;“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指的是一生为人民,甘愿做人民的牛马的人,这种人虽生命不复存在了,但他们的思想、精神永驻人间。)

  (第一个“活”字充满了作者的鄙夷和轻蔑,第一个“死”宇却表达了作者的惋惜的怀念之情,第二个"死"字充满了作者的痛恨和咒骂;第二个"活"宇是作者对鲁迅伟大一生的充分肯定和赞美。)

  3、体会:“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得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一个"骑"宇,深刻地揭露了反动统治者骄横的.形象,凶暴的本质;"啊,我多伟大!"刻画了反动统治者的外强申干、自我吹嘘的丑态,对反动派迸行有力的讽刺;对于鲁迅先生,则用"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俯下身子"把鲁迅精神表达得多么充分,把鲁迅的形象写得多么崇高,多么感人,多么形象!")

  4、体会: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刻入"一词,真是入木三分。反动统治者硬想留名"不朽",认为"刻入石头"是万全之法,但事实上,他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这里的一个"烂"字,既道出了反动派恶贯满盈,又显示了人民的心愿和力量。青青的野草"则给人以无限生机、无限活力、无限希望的感受和联想。"抬举得很高,很高",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限崇拜、无比爱戴的深厚感情。)

  5、体会:“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骑”、“摔”、“垮”字分别说明什么?

  (“骑”生动地表现了反动派欺压人民,作威作福的神态。而人民要推翻他们,打倒他们,便把仇恨和力量凝聚在一个“摔”字上,“垮”作为结果又形象地表现了反动派的可耻而又必然的下场。)

  6、理解课后题二:

  为什么说“把名字刻人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又应当怎样理解?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人,是想流芳百世,实际上这种人活在世上,灵魂早已死去,名字早已遗臭万年。"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末,于是并且无可朽腐",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荡涤旧社会的黑暗、腐朽,宁可牺牲自己的一切。一旦革命蓬勃发展起来,野草就会萌生,到处是一片青绿。)

  (“刻入”和“烂”是讥讽、嘲笑,是对一心想流芳百世的反动派的鞭挞、讨伐;“春风”、“到处”、“青青”这些感情色彩鲜明的词语,是作者对为人民奋斗一生的革命战士蓬勃生命力和精神不朽的热烈歌颂。)

  六、课文分析

  1、这首诗分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三部分:第1节是第一部分;第2、3、4节是第二部分;第5、6、7节是第三部分。)

  (第一部分,作者开门见山,以两种对立阶级的人为代表,紧紧抓住参加鲁迅纪念活动感触最深的两点,即:鲁迅生为人民鞠躬尽瘁,死后人民怀念他,从对鲁迅虽死犹生的感受入手,提出了生与死的辩证观点。

  第二部分,从两种人对待人民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热情赞颂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伟大精神。

  第三部分,从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

  2、小结:从以上分析中,我们能够看出:第一部分是全诗的总纲,二、三部分就第一部分提出的感触最深的两点分别进行解说和深入开掘,形成了以赞颂鲁迅鞠躬尽瘁为人民的伟大精神的抒情主线。

  3、教师提间:这首诗所以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在人民群众中有广泛的影响,在于它包含着深刻的哲理。想一想,这一深刻的哲理是什么?

  (一切危害人民的人,必将被人民所唾弃;而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则会得到人民永久的崇敬和怀念。)

  4、这首诗是为纪念鲁迅而作的,为什么以"有的人"为题?

  (因为诗人是"借着纪念鲁迅这样一个机会,用诗作为出口,抒发心中的积愤"(臧克家语)。诗中不仅歌颂了伟大的战士鲁迅,而且热情地赞颂了以鲁迅为代表的千千万万向着恶势力冲锋陷阵的革命战士的崇高精神。同时,也无情地揭露和批判了鲁迅的对立面——官僚地主阶级和一切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反动派。诗中写的两种人,代表了两个阶级的斗争,从而深切地表达了人民群众对恶势力的无比憎恨,对以鲁迅为代表的革命先驱的崇敬和热爱。)

  5、这首诗在写法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这首诗的每一节一反一正对比,使正反面人物对立得更为鲜明,从而达到突出主题的作用:

  ①生死价值的对比。

  第1小节中,前一个"活着"指人还在社会上生活,"死了"是指其精神已死。后一个"死了"是指人已离开人世,"活着"是指其精神不死。反动统治者"活着",不过是行尸走肉,毫无价值;革命者"死了",却虽死犹生,精神永存。

  ②对待人民群众态度的对比。

  第2一4小节的前两句都写反动统治者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a、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b、不知羞耻地为自己歌功颂德,妄想"流芳万世";c、残害人民,养肥自己。

  诗的后两句都写像鲁迅这样的人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a、"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b、"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意思是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革命事业。c、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③人民群众对两种人态度的对比。

  第5一7小节的前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反动统治者的态度:a、"把他摔垮",即打倒、推翻之。b、"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即被人民忘记,被人民唾弃。c、"他们的下场可以看到",即身败名裂、遗臭万年。

  诗的后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鲁迅这样人的称颂:a、"永远记住他";b、"到处是青青的野草",即鲁迅精神到处被传颂,被延续;c、"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比崇拜,无限爱戴的深厚感情。

  通过以上3种对比,反映了两个对立阶级不同的人生观,显示了人民群众强烈的爱与憎,从而很好地突出了诗的主题。)

  6、课后题五:

  毛泽东同志称赞鲁迅“在黑暗与暴力的进袭中,是一株独力支持的大树,不是向两旁偏重的小草”,而这首诗却说鲁迅“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应该怎样理解?

  (毛泽东同志所说的"小草"与这首诗里所说的"野草"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指没有坚定立场的骑墙派,后者指愿与旧社会同归于尽,一起被革命烈火烧掉,为革命斗争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者。鲁迅说,"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这黑暗的社会背景就是"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鲁迅先生以彻底革命的英雄气概,以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深信革命的地下之火一定会燃烧起来。)

  七、教学小结

  八、布置作业

  课后题六

《有的人》教案9

  教学目标:

  1、在朗读中领会诗歌所含的深刻哲理。

  2、通过学习本诗,体会人生的意义,树立正确高尚的人生观。

  3、体会诗歌的特点。

  教学重点:

  1、在朗读中领会诗歌所含的深刻哲理。

  2、理解诗中所运用的对比写法及其表达作用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本诗,体会人生的意义,树立正确高尚的人生观。

  教学设想:

  1、诗歌篇幅短小,语文精练,感情分明,爱憎强烈,因此,通过的反复朗读,让学生受感染,渐入佳境,品出诗味。

  2、对关键词语及对比写法进行讨论分,达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目的。

  3、启发学生联系生活,深思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一、导入新课:

  师: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同学们知道这是谁的作品吗?

  生:这是鲁迅的《自嘲》

  师:(鼓励)哪一句体现鲁迅先生甘于给人民当牛马的崇高品德?

  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师:在中国最困难的时候,鲁迅先生弃医从文,唤醒了沉睡的民众。同时,他以笔为武器,和敌人进行顽强的斗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臧克家为了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

  二、简介作者

  1、由学生汇报自己收集的关于臧克家的知识。

  2、师总结:

  臧克家,我国现代著名诗人主要作品收在《臧克家文集》中。1949年10月19日,是鲁迅逝世13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隆重举行各种纪念活动,诗人参加了首都人民的纪念活动,瞻仰了鲁迅的故居,于11月1日写下了这首诗。

  1933年出版了第一部诗集《烙印》,长诗有《罪恶的黑手》、《自己的写照》、《泥土的歌》、《宝贝儿》、《生命的零度》等十多部。

  三、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放范读音频。

  2、朗读要求:

  正确、流利、有感情

  3、以第二小节为例,指导朗读:

  有感情就是要进入角色,这里通过两种人的形象对比,表达了爱憎之情,这种感情朗读时就体同在语气和语调上。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狂妄、轻浮)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庄重、崇敬)

  4、学生放声自由读。

  5、指名配乐朗读。(师生互评)

  四、品读诗理

  1、生:观看《有的人》视频、结合诗文讨论:

  ①有的人分别谁?

  ②怎样理解两个“活”和两个“死”?

  ③两种人的不同表现是什么?

  ④两种人的下场分别是什么?

  2、全班交流。

  ①第一个“有的人”指反动统治者,他们只是为了自己而活,生命毫无意义,因此,他们虽生犹死;第二个“有的人”指鲁迅一样为人民服务的人,他们即使生命已息,但精神永驻人间。

  ②第一个“活”指躯体活着,第一个“死”指精神死了;第二个“死”指生命结束,第二个“活”指精神永存。

  ③反动统治者:骑在人民头上把名字刻入石头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革命者:给人民当牛马情愿作野草为了多数人更好的活

  ④反动统治者:人民把他摔垮;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革命者:人民永远记住他;到处都是青青的野草;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3、合作探究品味佳名及对比写法

  生:合作探究

  ①把名字刻入石头想干什么?“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是什么意思?

  ②怎样理解”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③为什么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④怎样理解“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针对以上问题,学生可自由举例谈。

  ①师生共同交流。

  ②男女对比读,体会特点。

  4、链接生活:

  师:本诗为纪念鲁迅而写,却远远超出了纪念鲁迅的范围,是对人生价值的议论。你能结合当今,联系实际谈谈“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吗?

  5、你认为人应该怎样活着?

  学生自由发言

  ①人,就应该怎样活着?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并甘于吃苦,乐于奉献。

  ②应该像鲁迅那样,树立为大众,为革命的人生观。

  ③对人民的不同态度,必将得到人民的不同回报。

  ……

  五、自由表演读,总结全文。

  六、作业:

  1、背诵这首诗歌。

  2、小作文:

  搜集身边让你受感动得人和事,写一篇小作文。

《有的人》教案10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2、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采取多中对比朗读的形式,让学生熟读成诵。

  课前准备

  课件:毛泽东对鲁迅先生的评价。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通过对本组前几篇课文的学习,我们对鲁迅先生有了更多的了解。毛泽东曾这样评价鲁迅先生(课件出示,老师朗读或者指名让学生朗诵):“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强、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一连五个“最”,论定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不可替代的地位。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于上海。“赶快收殓,埋掉,拉倒”“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是他最后的遗言。然而,人们真的会忘记他吗?事隔13年,诗人臧克家写下了《有的人》一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板书课题)

  二、诵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诗,注意读流畅。

  2、指导学生读出节奏。

  3、指名读,师生评议。

  4、齐读,注意读出感情。

  三、自主感悟,自由表达

  1、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刻的地方,自主研读。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交流,结合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对鲁迅的了解以及课外收集的资料,谈谈理解和体会。(可以谈难理解的诗句,可以说说诗句的深刻含义,也可以点评诗人的斟词酌句艺术,还可以品评诗歌的'表现手法)

  3、集体交流学习心得,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4、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article/,朗读感受深刻的句子。

  四、联系实际,总结反思

  1、谈谈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和感受。

  2、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些像鲁迅先生一样为人民服务的人,他们给了你怎样的教育和启迪?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

  2、模仿本诗的格式写作两节小诗,写作的对象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类人。

  3、根据本单元小课题研究情况,办一期手抄报:“走近鲁迅”。

  教学后记:在教学中,我将死的意义拓展为如何看待生死,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学习时,让学生感受到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人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心中。当这些孩子们平时熟知的语言和事例和课文联系起来的时候,他们的思维也活跃起来,这样一篇离孩子们很远的文章一下子走进了孩子们的生活。

  语文即生活,尤其是这样一篇经典的文章,如果不把它的根深植在生活的土地里,它就会枯萎在学生的心灵里。

  板书设计:

  20、有的人

  有的人有的人

  死(肉体)活(肉体)

  活(精神)死(精神)

  作牛马骑头上

  记住摔垮

《有的人》教案11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2、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引导同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指导同学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

  【课前准备】

  课件:毛泽东对鲁迅先生的评价。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通过对本组前几篇课文的学习,我们对鲁迅先生有了更多的了解。毛泽东曾这样评价鲁迅先生(课件出示,老师朗读或者指名让同学朗诵):“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半殖民地人民最可珍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强、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一连五个“最”,论定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不可替代的地位。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倒霉病逝于上海。“赶快收殓,埋掉,拉倒”“忘记我,管自身的生活”是他最后的遗言。然而,人们真的会忘记他吗?事隔13年,诗人臧克家写下了《有的人》一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板书课题:

  有的人

  二、诵读全诗,整体感知

  1、同学自由读诗,注意读流畅。

  2、指导同学读出节奏。

  3、指名读,师生评议。

  4、齐读,注意读出感情。

  三、自主感悟,自由表达

  1、选择自身感受最深刻的地方,自主研读。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交流,结合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对鲁迅的.了解以和课外收集的资料,谈谈理解和体会。

  (可以谈难理解的诗句,可以说说诗句的深刻含义,也可以点评诗人的斟词酌句艺术,还可以品评诗歌的表示手法。)

  3、集体交流学习心得,鼓励同学勇于发表自身的见解。

  4、引导同学采用多种形式,朗读感受深刻的句子。

  四、联系实际,总结反思

  1、谈谈自身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和感受。

  2、说说自身还知道哪些像鲁迅先生一样为人民服务的人,他们给了你怎样的教育和启迪?

  五、安排作业

  1、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

  2、模仿本诗的格式写作两节小诗,写作的对象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类人。

  3、根据本单元小课题研究情况,办一期手抄报:“走近鲁迅”。

《有的人》教案12

  教学目标:

  1.做到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

  2.通过对比朗读,体会诗歌整体内容与形式上的对比、对应,并基本能背;

  3.激发学生做服务于人民的人。

  教学重点:

  对比朗读。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内容与形式上的对比、对应。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

  说说你所了解的鲁迅?

  二、题解

  1.题解:板书主标题,让学生说副标题。

  2.作者:结合连接语,出示作者语,指出读文的感情基调(语调)。

  三、通读课文

  1.自由朗读一遍这首诗,有问题的请举手。

  2.出示第一节课件。

  3.有感情地再读一遍,注意停顿。

  四、理解对比和对应

  1.出示作者语“为了加强、突出主题的意义,丰富这篇短诗的内容,通篇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诗歌是怎样体现对比的表现手法的?(可以同桌交流)

  (两类不同的人的对比<板书>,每小节前半节和后半节的对比)

  对比读。

  2.(一共有几节)出示:可以分成几个部分?这几个部分之间有什么关系?(可以同桌交流)

  (板书:行为——结果)

  3.“怎样的'行为就会有怎样的结果。”

  对应读。

  4.理解两句诗:出示⑴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⑵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五、出示:

  背。“熟读成诵,先有感情地再读一遍这首诗,然后我们来背。”(齐背——个背)

  板书:

  20﹡有的人

  —纪念鲁迅有感臧克家

  欺压人民的人——活着却死了(白)

  服务于人民的人——死了还活着(红)

《有的人》教案13

  课前交流

  自信的人怎么站?自信的人怎么坐?

  谈话导入

  六年的小同学活,让我们从书本上认识了许多人格上伟大的人。你能用简短的语句评价一个人吗?(同学评价)这些伟大的人,都离我们而去了,但他们的精神仍留在我们的心中。正如司马迁所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与泰山,或轻于鸿毛。”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倒霉病逝。“赶快收敛,埋掉。忘记我,管自身的生活。”这是他最后的遗言。然而,我们能忘记他吗?事别13年,著名诗人臧克家写下了《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我很喜欢这首诗,让我们一起分享。

  初读:

  你想给这首诗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吗?初次见面,一定要真诚:读两遍,不要忽视一个字。(检查,评价)

  再读

  仅仅准确就够了吗?还必需流畅:把每一句都读流利,再读两遍。

  挑战朗读,启发个性化理解,适时点拨:谁敢跟我竞赛朗读?光有自信是不行的,我读了十多次,而且有我自身的理解,现在就比对你们不公平。给你时间,试着理解,不动笔墨不读书,把你的.见解写在书边的空白处。(同学自读自悟)交流自身的感悟,适时点拨:1 《自嘲》诗中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先生始终泾渭分明,与敌人顽强作战,为人民勤恳工作。2“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一切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革命,甘愿献出自身的一切,乃至于生命。这是一种彻底的牺牲精神,一种“无我”的人生境界。3讨论:这首诗写了拿几种人?鲁迅属于哪种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提炼板书: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的活,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再做准备,竞赛朗读。

  评价赏析,引导创作:你认为作者哪儿写得好,值得你学习。试创作一句或一小节。(交流展示)。

  赠送诗歌:

  某人

  泰戈尔

  你的天性是忘掉自身,

  我们心中却把你牢记。

  你总是爱把自身隐匿,

  我们的敬爱使你放射光辉。

  你把发自心灵的光芒,

  带给那黑暗的东西。

  你从不寻求名声和崇敬,

  可是爱之神发现了你。

《有的人》教案14

  教学目的

  1、领会诗歌所表达的阶级感情和深刻哲理

  2、学习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树立高尚的人生观

  3、理解对比的写法

  4、了解诗中议论的特点

  5、有感情的朗读全诗

  教学重点难点

  1、在学生感悟的基础上理解内容

  教学时数两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导入

  我们学习过鲁迅先生的文章,知道鲁迅先生怀着对祖国前途的深沉的忧虑、怀着对祖国人们的赤诚的爱,始终站在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前列,用自己的笔,与帝国主义的附庸、与封建势力的余孽、与一切人民的敌人做不妥协的斗争。因此,他得到了广大人民的崇敬与爱戴,当然也遭到阶级敌人的攻击与谩骂。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一篇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而作的诗歌——《有的人》。

  二、熟读全诗

  1、教师范读,学生划节奏,标重音,悟语气。

  2、教师指导、学生齐读。

  三、感悟诗歌内容,思考以下问题。(不急于寻求统一答案)

  1、“有的人”具体指什么人?诗歌既然为纪念鲁迅而作,为何题目却是《有的人》?

  2、诗人写出了这两种人各自的什么特点?

  3、全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4、诗人写此文有什么深意?

  四、在激起学生求知欲的基础上介绍诗人及其创作背景。

  臧克家:详见注释。

  从“中华民国”这块招牌高高挂起之后,看到、亲身经历了旧军阀、新军阀的种种罪恶残暴的迫害,也悲愤地目睹了地主阶级和一切达观贵人为非作歹、欺压群众、视人民如草芥的种种情况,他们利用他们的走狗作吹鼓手,替他们歌功颂德,同时,还想在石头上刻上自己的名字,为自己树碑立传,以期“流芳百世”。

  鲁迅活着的时候,和逝世之后,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国民党反动派,怕他、恨他,发动攻势“围剿”他,造谣侮辱、中伤他,连他的坟头都怕得要命。而人民呢,尊敬他、爱他,把他作为自己的代言人,作为阶级斗争的勇士、文化的旗手伟大的民族英雄。

  1949年全国解放,臧克家回到北京,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的纪念日,全国第一次公开隆重纪念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诗人目睹了人民群众的纪念盛况,深切追忆鲁迅先生,于是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之情和着以前郁积胸中的感情一齐迸发,就写下了《有的人》这首诗歌,抒发了自己的无限感慨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五、在此基础上明确前面思考题的答案。

  从三个方面考虑:对比对象;对比角度;对比内容。他们的表现和结果。

  为人民的人:

  对人民——恭恭敬敬,全心全意;结果:人民永远记住他。

  对人生——为革命,愿献身;结果: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对社会——让别人活得更好。结果:抬得很高,很高

  反动派及剥削者:

  对人民——作威作福,任意欺压。结果:把他摔跨

  对人生——为自己,想不朽结果:烂得更早

  对社会——使别人不能活,结果:下场可以看到

  总结问题答案:

  1、“有的人”指两种人、两种阶级,一种是鲁迅及以鲁迅为代表的革命战士,另一种是指国民党反动派及那些剥削人民的人,诗人赞扬前一种人鞭挞后一种人。因为诗中通过揭露鲁迅的对立面——官僚地主阶级和一切骑在人民头上的反动派,来衬托伟大的战士鲁迅的,因此,用“有的人”作标题,对全诗内容做了概括和提示。

  2、见上分析。

  3、对比手法表现诗人爱憎分明的感情。

  揭示了为人民的人在人民中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六、学习第一小节。

  1、指名读。

  2、完成练习一的第一小问。

  3、明确这一节是从什么角度进行对比的。

  七、思考以下内容是怎样对比的。

  第二教时

  一、有感情的朗读全诗,讨论第二——第七节是如何进行照应的。

  二、讨论这几节是从哪些角度进行对比的,是怎样进行对比的,并列表说明。

  三、深入思考以下问题。

  1、把第二节改为“有的人/欺压老百姓;有的人/为人民服务。”行不行,为什么?

  答:不行,这样改,两种对立的人生观,两种对人民截然不同的态度表达得不形象,原诗反动者典型的动作和典型的语言非常形象的揭露了反动统治者的残暴无耻。“俯下身子”的典型动作加上“当牛马”的贴切比喻,准确生动的刻画了鲁迅先生鞠躬尽瘁为人民的形象。

  2、第三节中“把名字刻入石头”是什么意思?

  答;为自己树碑立传,妄想流芳百世。

  3、如何理解这一节的最后一句?

  答:比喻鲁迅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革命事业,并以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深信革命的地下之火一定会燃烧起来。

  4、如何理解第六节,“春风”,“野草”各指什么?

  答:把名字刻入石头的人,想流芳百世,实际这种人活在世上,灵魂早已死去,名字早已遗臭万年;鲁迅以野草自比,(因为这一句鲁迅的《野草》)为了荡涤旧社会的黑暗、腐朽,宁可牺牲自己的一切,一但革命蓬勃发展起来,野草就会萌生,到处是一片青绿。

  5、最后一节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反复,起强调作用,评价鲁迅先生的伟大。

  四、分析诗中的议论。

  1、找出议论句。

  2、分析议论的特点。

  A、诗中的议论,是通过高度凝练的语言来表达的。

  B、诗中的议论,是用形象化的语言来表现的。

  五、总结全文。谈谈你学了这首诗后懂得了哪些道理?

  六、布置作业。

《有的人》教案1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活”与“死”的深刻含义。

  ⑵把握这首诗运用对比、反复抒发感受的写法。

  ⑶品味诗歌形象、意味深远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加强学生个性化的情感体验,从而带动对诗歌的理解品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树立正确、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设想

  ㈠教学重难点

  1、重点

  ⑴对比的手法。

  ⑵形象的语言,深刻的哲理。

  2、难点

  对两种人生态度的认识,对人生意义的参悟。

  ㈡课时安排1课时

  ㈢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㈠链接生活,入其境。

  1、播放视频。

  2、教师导语。

  ㈡诵读揣摩,感其情。

  1、播放朗读录音。

  2、学生自由诵读(要求把握节奏、重音等,读出抑扬顿挫)。指名朗读。

  3、感受诗中激情。

  你刚才是带着怎样的感情来朗读的?

  ㈢捕捉品味,明其意。

  1、诗歌副题为“纪念鲁迅有感”,请在诗中找出暗指鲁迅先生的诗句。

  2、进而回忆鲁迅先生一生中重大的转折事件,感悟鲁迅先生伟大的人格力量。

  3、捕捉诗中的意象,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诗歌是用具体的形象思维的,读诗要抓住意象,闭上眼睛,有哪些感受最深的形象浮现在你的眼前?

  ㈣联想延伸,悟其理。

  1、诗的副标题为“纪念鲁迅有感”,为什么以“有的人”为主题?

  2、在历史或现实中,有许多流芳百世、永垂千史的人物,这首诗唤起了你的哪些联想?

  ㈤激情诵读,抒其志。

  学生设计中选方案:

  [方案1]女生齐读每节诗的前两句,男生齐读每节诗的后两句。领会诗中的对比、反复手法。

  [方案2]领读第一节,女生齐读后六节的'前两句,男生齐读后六节的后两句。领会诗的总分结构。

  [方案3]领读第一节,女生齐读二、三、四节,男生齐读五、六、七节,对应朗读,明确诗中的对应。

  老师设计

  [方案4]教师诵读题目、作者,一女生领读第一、二、三、四节的前两句,一男生领读第一、二、三、四节的后两句,然后女生齐读五、六、七节的前两句,男生齐读五、六、七节的后两句,最后全班齐读第一节。

【《有的人》教案】相关文章:

《有的人》语文教案(精选11篇)12-01

六年级语文《有的人》教学反思10-14

六年级《有的人》语文教学反思(精选10篇)12-02

教案教案及反思04-18

教案中班教案02-23

小班教案安全教案03-16

教案幼儿中班教案02-15

小班教案小班教案03-10

语言类教案中班教案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