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教案大全>《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混合运算》教案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混合运算》教案

时间:2023-02-24 08:30:01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混合运算》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混合运算》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混合运算》教案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混合运算》教案1

  教学内容:

  教材第61、62页的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提示: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对混合运算已有初步的认识,在学习用小括号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困难不是很大。关键是让学生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掌握有小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购物”的情境,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小括号的作用,掌握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能按运算顺序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计算本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口算,说说运算的顺序。

  课件出示课堂活动:÷8+32 80-5×9

  说说这两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含有两级的混合运算,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2.小明是个粗心的孩子,他在计算15-6×2时,得到的结果是18,你知道他在计算时犯了什么错误?

  让学生讨论,指名回答:运算顺序是错的,他先算减法,再算乘法。

  追问:对于15-6×2,如果要先算减法,有办法?(添上小括号)

  3.揭题: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

  设计意图:通过对旧知识的复习寻找新知识的生长点,提出问题,引出本课内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学习新知

  1、出示例题:说说图上所能看到的数学信息?

  生:阿姨买了一件衣服和3件同样的儿童衣服一共用了207元,衣服一件120元。一件儿童衣服多少钱?

  师:先列分步算式,再列综合算式。

  设计意图:为学生提供购物的情景,让学生收集信息,提出问题,为学习新知打下基础。

  2、学生尝试练习,教师巡视辅导。

  3、全班交流。

  (1)指名说分布算式,教师板书

  207-120=87(元)

  87÷3=29(元)

  (2)师:每步算式求出的是什么?这道题先进行什么计算,再进行什么计算?

  生:第一步求出的是3件儿童衣服的钱,第二步求的是1件儿童衣服的钱。

  生:先算减法,再算除法。

  (3)让学生汇报自己列出的综合算式,教师板书

  207-120÷3 (207—120)÷3

  师问:要求一件儿童衣服多少钱,必须先求什么?(小组讨论)

  生:必须先求3件儿童衣服的钱。

  师:207—120÷3 这样列式能先算出3件儿童衣服的钱吗?要求3件儿童衣服的钱应先算哪一步?

  生:不对。

  师:怎样才能先算207—120?这里要先算减法,列综合算式时必须在减法这部分添上小括号,因为数学上有个规定:算式中有小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的。

  所以(207—120)÷3是对的。

  师:这个括号起着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

  4、完成试一试教材61页。学生立计算,指定两人板演。

  提问:这两道算式里都有括号,都要先算哪一步?

  小结:在一个算式里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的。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探索新知,发现矛盾,通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的形式解决矛盾从而得出正确结论。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巩固练习

  1、说说运算顺序。(80-25)×8

  2、第62页课堂活动2题。

  3、计算:(34+22)÷7 25×(34-26)

  四、达标反馈

  1、比一比,看谁算的对。

  35÷(21-14) (51-43)×7

  2、找朋友,连一连。

  3、一袋开心果有60颗,要想分给7个人,每人分9颗,还差多少颗?

  五、课堂小结

  师:说一说,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生: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小括号外的。

  师:要是没有小括号呢?

  生:先算乘除后算加减。

  师:计算时要先理清顺序,再仔细计算。

  六、布置作业

  1、把下面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

  51-43=8 8×7=56

  2、第62页练习十五1—3题。

  3、三年级有男生27人,女生21人,如果每排坐8人能坐几排?

  板书设计:

  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分步:207-120=87(元)

  87÷3=29(元)

  综合算式:(207-120)÷3………………必须加小括号

  =87÷3

  =29(元)

  答:一件儿童衣服29元。

  (算式里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混合运算》教案2

  教学内容:教科书P48页例2。

  教学目标:

  1.借助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先乘除后加减”的道理。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和运用含有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理解规定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必要性。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2+4+30=2×4×7=

  6÷3×2=15+10-8=

  问题: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法、减法运算或只有乘法、除法运算时,我们要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

  二、探究新知

  (一)仔细观察,收集信息,解决问题

  问题:1.观察这幅图,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2.根据这幅图我们能提出什么问题?

  3.你能列算式解答“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吗?

  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二、探究新知

  (二)反馈交流,总结混合运算的顺序

  分步算式综合算式综合算式

  4×3=12

  12+7=19

  追问:这是谁列的?

  说说是怎么想的。

  (三)练习辨析,进一步巩固混合运算的顺序

  7+(4×3)

  =7+12

  =19

  追问1:这道题我们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追问2:为什么先算4×3?

  4×3+77+(4×3)

  =12+7=7+12

  =19=19

  追问:

  问题:1.有的同学是这样列式的,和刚才的有什么不同?

  2.加这个小括号什么意思?

  3.不加这个小括号先算谁?

  4.这个小括号该加吗?

  5.用脱式计算的形式怎么算的啊?

  说明:这道题有乘法,还有加法,那么我们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在算式下面第一行抄下没有参加计算的数(7+),再写出第一步计算的结果(12),在第二行写出第二步计算的结果(19)。

  7+12÷3

  =7+4

  =11

  问题:1.这道题谁会用脱式算一算?

  2.这个算式我们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三、巩固练习

  (一)下面各题第一步要先算什么?把它圈出来

  20-8÷27×5-34+4×681÷9+2

  问题:这些题里有乘、除法,还有加、减法,我们按什么顺序

  进行计算?

  (二)小动物回家

  (三)下面的计算对吗?如果不对,把它改正过来

  问题:

  1.谁读懂题目的意思了?

  2.你能说说错误的原因吗?

  3.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四、课堂作业

  作业:第50页练习十一,第4题。

  延伸阅读

  二年级数学下册《乘除法和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下册《乘除法和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一、把握教材,找准重、难点。

  教材先复习已学过的加、减法和乘、除法的两步计算式题,指出它们的运算顺序,然后通过例1着重教学怎样脱式,分步写出每次计算的.结果。在这之前,计算两步式题,考虑到数目比较小,大都是口算,运算顺序也比较简单,同学书写能力也较差,只要求直接写出得数。从本单元开始,要求分步写出每次计算的结果,以便为今后学习四则混合运算打好基础。在同学通过“做一做”初步掌握脱式计算的写法以后,再通过例2教学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法和加、减法的运算顺序。例2中有两个例子,左边是同学熟悉的,右边的例子是教学的重点。通过两个例子的比较,使同学更清楚地认识到,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法和加、减法,不论乘法在前面或是后面,都要先算乘法。接着通过例3教学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除法和加、减法的运算顺序,也是把右边的例子作为教学的重点。这里要说明一下,有关运算顺序的结语都放在例子的前面,是因为运算顺序自身都是规定(当然这些规定是合理的),所以可以先出结语,然后用例子说明,不需要先出例子,再概括出法则。

  二、注重对比,在对比中掌握运算顺序和格式。

  比较,是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本节课安排了三次组织学生进行对比,如例题教学第1题中分步算式与综合算式的对比,在对比中解释综合算式的特征。如例题教学后第1题和第2题的对比,从对比中揭示出运算顺序。如练习中32+3×20与32+3-20、56-7×8与56÷7×8的对比,在对比中让学生体验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

  三、以多种形式的练习,加深对运算顺序的体验。

  在这一课中我设计了4个层次的不同练习:1、把分步算式列成综合算式,培养逆向思维。2、说一说,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3、在改错中体验混合运算的格式和运算顺序,巩固新知,培养认真负责的态度。4、比一比,在比较中沟通联系,建立认知结构。

  计算教学是很枯燥的,混合运算的掌握需要一定量的练习,重复机械的训练,往往造成学生的厌烦。因此我们追求形式多样练习,激发学生计算的兴趣,使学生愿意计算,从而充分发挥每一道题的作用。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混合运算》教案3

  教学内容:

  教材第61、62页的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提示: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对混合运算已有初步的认识,在学习用小括号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困难不是很大。关键是让学生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掌握有小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购物”的情境,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小括号的作用,掌握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能按运算顺序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计算本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口算,说说运算的顺序。

  课件出示课堂活动:÷8+32 80-5×9

  说说这两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含有两级的混合运算,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2.小明是个粗心的孩子,他在计算15-6×2时,得到的结果是18,你知道他在计算时犯了什么错误?

  让学生讨论,指名回答:运算顺序是错的,他先算减法,再算乘法。

  追问:对于15-6×2,如果要先算减法,有办法?(添上小括号)

  3.揭题: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

  设计意图:通过对旧知识的复习寻找新知识的生长点,提出问题,引出本课内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学习新知

  1、出示例题:说说图上所能看到的数学信息?

  生:阿姨买了一件衣服和3件同样的儿童衣服一共用了207元,衣服一件120元。一件儿童衣服多少钱?

  师:先列分步算式,再列综合算式。

  设计意图:为学生提供购物的情景,让学生收集信息,提出问题,为学习新知打下基础。

  2、学生尝试练习,教师巡视辅导。

  3、全班交流。

  (1)指名说分布算式,教师板书

  207-120=87(元)

  87÷3=29(元)

  (2)师:每步算式求出的是什么?这道题先进行什么计算,再进行什么计算?

  生:第一步求出的是3件儿童衣服的钱,第二步求的是1件儿童衣服的钱。

  生:先算减法,再算除法。

  (3)让学生汇报自己列出的综合算式,教师板书

  207-120÷3 (207—120)÷3

  师问:要求一件儿童衣服多少钱,必须先求什么?(小组讨论)

  生:必须先求3件儿童衣服的钱。

  师:207—120÷3 这样列式能先算出3件儿童衣服的钱吗?要求3件儿童衣服的钱应先算哪一步?

  生:不对。

  师:怎样才能先算207—120?这里要先算减法,列综合算式时必须在减法这部分添上小括号,因为数学上有个规定:算式中有小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的。

  所以(207—120)÷3是对的。

  师:这个括号起着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

  4、完成试一试教材61页。学生立计算,指定两人板演。

  提问:这两道算式里都有括号,都要先算哪一步?

  小结:在一个算式里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的。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探索新知,发现矛盾,通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的形式解决矛盾从而得出正确结论。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巩固练习

  1、说说运算顺序。(80-25)×8

  2、第62页课堂活动2题。

  3、计算:(34+22)÷7 25×(34-26)

  四、达标反馈

  1、比一比,看谁算的对。

  35÷(21-14) (51-43)×7

  2、找朋友,连一连。

  3、一袋开心果有60颗,要想分给7个人,每人分9颗,还差多少颗?

  五、课堂小结

  师:说一说,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生: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小括号外的。

  师:要是没有小括号呢?

  生:先算乘除后算加减。

  师:计算时要先理清顺序,再仔细计算。

  六、布置作业

  1、把下面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

  51-43=8 8×7=56

  2、第62页练习十五1—3题。

  3、三年级有男生27人,女生21人,如果每排坐8人能坐几排?

  板书设计:

  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分步:207-120=87(元)

  87÷3=29(元)

  综合算式:(207-120)÷3………………必须加小括号

  =87÷3

  =29(元)

  答:一件儿童衣服29元。

  (算式里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混合运算》教案4

  教学内容:

  p.35、36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联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感悟、理解并掌握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并能用以解决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增强类比迁移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获得成功体验,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重点难点:

  理解三步计算运算顺序;运用三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光盘

  教学过程:

  一、学习例题

  1、很多同学都喜欢下棋,我们一起去看看王老师买棋时遇到了什么数学问题

  演示例题,指名说说图上的信息

  买3副中国象棋和4副围棋。象棋的单价是12元,围棋的单价是15元

  读问题:她一共要付多少元?

  这是一道购物的实际问题,遇到这类问题你马上会想到哪个基本数量关系式?

  复习:单价数量=总价

  2、学生尝试列式,并交流

  (1)分步列式:123=36元 154=60元 36+60=96元

  (2)综合:123+154

  (可能还有):(12+15)(3+4)

  讲评:指着分步列式,让学生明确每一步算式的意思。

  比较两个综合算式,让学生说说下面的算式为什么是错的?它这样算出的.结果表示什么?

  明确:要用象棋的单价乘象棋的数量等于象棋的总价,围棋的单价乘围棋的数量等于围棋的总价;分别算出两样棋的总价加起来就是一共要付的钱。

  3、运算顺序

  123+154 123+154

  =36+154 =36+60

  =36+60 =96(元)

  =96(元)

  比较这两种运算顺序,它们都对吗?哪个更好?为什么?

  指出:这是一个三步混合运算,有乘有加,先算乘,即分别先算象棋和围棋的钱。

  4、学生完成试一试:150+12065

  做完后交流,可能会有个别学生先算乘,如果有可请学生说说正确的运算顺序,乘除在一起的时候,谁在前谁先算。

  5、结合两题引导学生总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二、巩固练习

  1、学生立做在自备本上

  802+7

  2406-217

  45-20xx

  51-363+25

  指名板演再结合具体问题交流。

  2、下面的运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题略)

  建议:做混合运算,要先观察该题的运算符号,可把先算的步骤划线表示,然后再算。

  3、比一比,你能说出原因吗?

  2530+2520

  84040-40040

  25(30+20)

  (840-400)40

  第一组题可引导学生结合乘法意义来说,或是结合具体问题来举例说明。

  三、解决实际问题

  1、(第4题)读题后让学生解释人均居住面积的含义和求法,并列出综合算式。

  2、(第5题)分析我们组比你们两组的总人数多6人,指名说说你们两组的总人数怎么算?

  3、(第6题)比较两小题,说说两题的联系。

  4、把这3道联系实际问题做在作业本上。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混合运算》教案5

  课题名称

  同级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同级混合运算

  重点分析

  本节课主要内容有“掌握含有加、减法或乘、除法同级运算的两步式算式的运算顺序的脱式计算”和“初步体会用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两方面的内容,重在梳理混合运算的顺序和脱式计算的方法。

  难点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加、减混合运算的基础知识,懂得了简单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以及最简单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但是对于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方法,还不是非常的清楚和了解,很容易出现运算顺序错乱的问题。

  教学方法

  利用情景教学法、演示法、发现、讨论法,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同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过程

  导入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放映东风小学图书馆的动画,吸引学生的兴趣。

  2.提出问题,学生设问题。

  知识讲解(难点突破)

  二、尝试探究,明确规则。

  1.尝试解题,感受规则。

  (1)分析解题思路,初步感受规则。

  ①出示问题:图书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来了38人,阅览室下午有多少人?

  ②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经验,立解答。解答后,让学生交流自己是怎样算的。

  学生口述,板书:53-24=29(人),29+38=67(人)

  学生口述,板书:53-24+38=67(人)

  这一种综合算式是怎么想的.呢?可以这样列式吗?

  (2)认识混合运算

  请学生观察左边的分步算式和综合算式,看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小结:不论是分步算式还是综合算式,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先求出中午剩下的人数,再去加下午来的人数,不同的是分步算式列出了两个立的一步算式,一个减法,一个加法;而综合算式是把这两个立的算式综合成一个算式,既含有减法又含有加法。像这样,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运算的算式,通常叫混合运算

  (3)学习书写规范,应用运算规则。

  示范:刚才这位同学列出综合算式,并且直接口算出结果,如何把每一步的计算过程表示出来,它有特定的书写格式(教师边板书边阐述基本格式规范。)

  说明:在计算综合算式时,可以把先算的一步划线,提醒自己注意运算顺序。

  在第二行先写上等号(为了便于第二行的算式和第一行的算式对齐,第二行的等号要写在算式稍左的位置),再写上第一步的得数,暂时不参与运算的符号与数按顺序移下来。(边说明边板书)

  指出第二步要再写等号,等号和上面对齐,再写出得数(板书)

  揭示:像这样的计算过程就是用递等式计算。

  谈话:对于混合运算,你能进行计算吗?请大家试着算一算。算完后,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自己计算的顺序,先算了什么,再算的什么。

  课堂练习(难点巩固)

  小结

  你们今天学会了什么呢?有什么样的收获?

  计算没有括号,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两步式题应按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混合运算》教案6

  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习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包括只含同一级的混合运算,含有两级的混合运算,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以及用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具体情境,体验运算顺序规定的合理性,帮助学生理解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解决问题主要是将两步计算的应用题,转化成混合运算的应用题,运用括号,能使列出的综合算式与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相一致,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学情分析

  运算顺序是人貌同遵循的计算规则,是一整套合理的规定。二年级学生已经学会了加、减、乘、除的基础知识,懂得简单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有一定的计算基础,但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先乘除、后加减”“有小括号先算小括号里的算式”的运算顺序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在让学生立计算时进行演绎推理,经历“观察算式——回忆运算顺序——规划计算步骤——按次序进行计算——反思并积累体会”的过程,既发展了他们数学思考的能力,又提升了掌握运算顺序的水平。以观察、比较、分组讨论、推理和应用及口算、听算为主线。使学生对学习有兴趣,留给学生学习思考的空间。采用问题——发现法与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积极主动获得新知。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二级运算的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学会计算含有乘除混合以及带有小括号的两步式题。

  数学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提高计算能力。

  问题解决: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掌握列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习兴趣和敢于探索的科学精神,训练学生养成认真审题、仔细验算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能联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理解并掌握两步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难点:

  在认识和理解混合运算顺序的过程中,积累学习的经验,形成计算技能,并且能用两步计算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第一课时:

  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够进行正确运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理解乘加的运算顺序,通过知识迁移应用到除加或除减混合运算,学会解答两级两部混合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含有两级的.两步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知道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引入

  教师:同学们,春天到了,看公园多美啊!你们想不想也到公园欣赏这美丽的景色呀?但去之前我们先要为自己准备午餐。

  教师:看,这是超市的食品专柜,从图中你都知道了什么?

  学生:一包饼干7元,一个面包4元,一个蛋糕6元,一盒牛奶2元,一筒可乐3元。

  师:图中告诉了我们一些食品的价格。小红为春游活动准备了午餐,她想买3盒牛奶和1包饼干,一共要花多少钱呢?你能帮小红列式计算吗?把你的想法写在本上。

  学生1: 2×3=6(元)

  6+7=13(元)

  学生2: 2×3+7=13(元)

  生3: 7+2×3=13(元)

  教师:你们是怎么想的?(学生说说自己列式的想法)其他同学同意吗?这三种方法都很好。

  教师:三位同学说的都很好,老师告诉你们第2个同学和第3个同学列的算式叫做综合算式,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混合运算。

  二、 新授

  (一)乘加问题。

  教师: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两个算式

  ① 2×3+7

  ② 7+2×3

  学师:观察这两个算式应该怎样计算呢?

  学生1:2×3+7先算2×3=6(元)也就是三盒牛奶的钱数,再用三盒牛奶的钱数加上一包饼干的2元就是一共花的钱数。

  教师:7+2×3又该怎样计算呢?

  学生2:虽然7在前面,但也要先算2×3=6(元)再加上一包饼干的2元,一共花了13元。

  教师小结:现在我们一起回顾一下这三位同学的想法,请你认真观察,动脑筋想一想,这三种方法之间有什么联系吗?

  教师:细心的同学一定发现了,这三种做法表面有所不同,但是要求一共花了多少元?都要先计算三盒牛奶的钱数再用三盒牛奶的钱数与一包饼干的钱数这两部分合在一起就是要求总钱数,你们发现这三种方法之间的联系了吗?

  教师:那老师想问问你们,像这样有乘法又有加法的综合算式,我们应该先计算哪一步呢?

  学生:先计算乘法再计算加法。

  教师:刚才我们计算了小红出游准备午餐的价钱,现在你想不想为自己的出游准备午餐呢?任选2种食物试着买一买,数量不限,想想该怎样列式?

  学生汇报,一个同学说他列的式子。

  教师:快结合这幅图猜猜这位同学想买什么?这个综合算式该怎样计算?

  教师总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一个算式中如果有乘法有加法,我们应该先算哪一步呢?

  学生: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二)乘减问题。

  教师:相信同学们也计算出了自己买东西要花多少钱了吧,小明也准备了午餐,但是小明在买东西的时候,遇到了困难,你们想帮助他吗?

  教师:你们真是乐于助人的好孩子,我们来看看小明遇到什么困难,小明带了20元,想买4个面包,他想请大家帮他算算,他还能剩多少钱呢?你们会列示吗?把你的想法写在练习本上。

  学生:20—4×4=4(元)

  教师:观察这个算式,你知道他是怎么想的吗?

  学生:先算买4个面包用去多少元,再用小明带的20元减去用去的钱数就是剩下的钱数。

  教师:你的思路真清楚,那这个算式应该怎样计算呢?

  学生:先算4×4=16,也就是4个面包用去16元,再用小明带的20元钱减去用去的16元就是剩下的钱数。

  教师:同学们你是这样想的吗?

  教师:同学们你们真棒,这么快就帮小明解决了问题。刚才我们通过为春游准备午餐,一起认识了乘加,乘减的混合运算,现在请大家再来看看这些综合算式,(出示)想一想像这样有乘法,又有加法或减法的综合算式,我们应该先记算哪一步呢?

  学生:都应该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或减法。(找2个同学说)

  (三)除加、除减问题。

  教师:同学们总结的真好,现在我们来做几组小练习,看看谁学得最好,请你观察这个综合算式,应该先算哪一步,再算哪一步,最后口算出结果。

  28-6×3= 5×9-40= 54÷9—4= 20+48÷6=

  教师:通过3、4题我们知道了像这种有除法,又有加法或减法的综合算式,我们要先计算除法,再计算加法或减法。(找2个同学说)。

  教师:那么通过我们上面的学习内容,你能总结一下在一个算式里,有加法或减法,又有乘法或除法时,我们应该按着什么样的顺序进行计算吗?

  学生:在算式中,有加减或乘除法,先算乘除,再算加减。(板书)

  三、 练习

  1. 说一说先算什么,再计算。

  6×4+4= 25—3×7= 72÷8—4= 20—63÷9=

  2.当小老师,判断,并改错。

  6+9÷3=5 5÷5+5=6 9—3×2=12 48÷8—4=2

  四、 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老师相信只要你在课堂上积极开动脑筋,你就会越来越聪明的。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混合运算》教案7

  教学目标:

  1、借助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明白“先乘除后加减”的道理。

  2、理解并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同时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体会数学表达的简洁美。

  目标解析:

  创设跷跷板乐园的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并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同时在算法的比较中体会数学表达的简洁美。在练习的设计中注意层次性,让学生在不同层次的'练习中掌握运算顺序。

  教学重点:

  能正确理解和运用正确的运算顺序进行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

  理解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准备:

  课件、尺子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第48页例2的情境图。

  (一)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从图中获得哪些信息?(注重学生语言表达的完整性)

  提取信息:跷跷板乐园场地内有3个跷跷板,每个跷跷板上有4个人,场地内还有7个人。

  (二)根据上面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问题预设:

  1、跷跷板乐园里有多少人在玩跷跷板?

  2、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三)解决以上两个问题

  1、解决“跷跷板乐园里有多少人在玩跷跷板?”

  (1)学生立列式并计算。

  (2)学生汇报、交流。

  2、解决“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1)想一想: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怎样列式计算?

  (2)学生立列式并计算。可能出现以下方法。

  方法一:分步计算 方法二:不含括号的综合算式 方法三:添加小括号的综合算式

  4×3=12(人) 4×3+7 7+(4×3)

  12+7=19(人) =12+7 =7+12

  =19(人) =19(人)

  3、指解法不同的学生进行板演,并让他们分别说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设计意图:例2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不仅数量关系简单,而且有情景图作为直观支撑,学生还有过学习乘加的经验,给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和处理信息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因此这个素材是极好的学习资源,教学时应充分运用。同时,有这个直观媒介,学生大多能依据主题图比较清楚地阐述自己解决的思路,为后面探究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做好了铺垫。】

  二、合作交流、初步探究

  (一)交流比较、理解运算顺序的必要性

  引导学生发现:无论哪种方法,都要先求玩跷跷板的人数。

  (二)优化算法、体会数学表达的简洁美

  1、呈现算式:7+(4×3)和7+4×3。

  2、引导学生比较。

  (1)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讨论交流:加上小括号是什么意思?不加小括号行吗?让学生明确在这里小括号可以不要,这样就更简洁些。

  3、学生立脱式计算7+4×3,指定学生板演,教师巡视,关注脱式书写规范的指导。

  4、师生归纳总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设计意图:此环节依据学生提供的不同解题方法,引导他们围绕每种方法都是先算什么以及在比较中优化算法,展开充分的交流。让学生结合生活情境,并经历探究的过程,更好

  地理解规定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必要性。同时在比较中体会小括号的作用,体会数学表达的简洁美。】

  三、运用规定,进行计算

  课件出示:7+12÷3 43-24÷6 18÷3+67 54÷9-3

  1、让学生立解决,同时指定学生板演,教师巡视指导,要求书写规范。

  2、全班交流,并根据学情进行归纳指导。

  【设计意图: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表述较长,且二年级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时需要一个过程,所以在这里分两步(乘和加、减混合,除和加、减混合)分别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类比、迁移的能力。】

  四、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一)计算(课件出示教材第48页“做一做”)

  教师引导学生读题,明确先算什么,加深对没有括号的含有两级运算的算式中“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的巩固。

  (二)接力赛(课件出示教材第50页第4题)

  以小组接力的形式完成,每小组派6名学生上台板演,一人做一题,一人做完下一位才能接着做下一题。最后以正确率、书写规范和速度等方面对学生加以评价。

  (三)比大小(课件出示教材第50页第5题)

  先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算出综合算式的得数,再标记在算式的下面,最后进行比较。教师巡视,关注学生解题的习惯。

  (四)改错(下面的计算对吗?如果不对,把它改正过来。)

  8×3+4 12-3×4 4+4÷4

  =24+4 =9×4 =8÷4

  =28 =36 =2

  ( ) ( ) ( )

  先让学生立完成,然后指定学生说说错误的理由,加深学生对运算顺序的理解。

  (五)列综合算式(课件出示教材第51页第6题)

  教师利用课件进行动态展示,帮助学生理清运算顺序,加强对列综合算式的指导。

  【设计意图:每个练习题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而且是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过程,这样能化解难点。同时让学生在掌握运算顺序的基础上,形成灵活运用的能力。单纯的计算练习形式难免会使学生产生枯燥、疲倦和懈怠,所以适当采取竞技的形式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

  五、课堂小结、畅谈收获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的运算顺序和昨天学习的有什么不同?你还有什么不懂之处?你知道在什么情况下该用今天学的运算顺序?

  【设计意图:提纲挈领的小结,不仅引导学生掌握运算顺序,还要学会根据情况正确选择。】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混合运算》教案8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没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并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2、培养观察、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3、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数学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没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含有两级运算(没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和书写格式。

  教学过程:

  一、直接揭示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五单元混合运算。(板书课题:5.混合运算)

  二、复习旧知。

  在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先看大屏幕(课件),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两道题的运算顺序。

  (学生回答)

  哪位同学能用一句话来概括它们的运算顺序?

  (学生回答)

  谁能用自己的理解形象的说一说它们的运算顺序?

  (学生回答)

  看来同学们对上节课的知识掌握的很扎实,理解的很透彻。

  三、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其实,数学之间是有联系的,只要你们留心观察、认真思考,就能从旧知识中发现并学到许多新知识,不信,你们看这道题(板书:7+4×3),观察一下,与上两道题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

  1)做一做

  那么,当他们遇到一起的时候,你们应该怎么办呢?请同学们拿出本子试着做一做。

  2)读一读

  同学们想知道自己做的对不对吗?(想)请打开书48页,对照48页的'脱式计算,看一看自己做的对不对。做对的同学就在旁边为自己画上一个大大的笑脸,以示鼓励。做错的同学,认真观察,找到自己错误的原因,并在旁边改正过来。

  (学生立看书并更正)

  3)说一说

  (请做错的同学分析错误原因并更正:请做对的同学说说正确

  的计算顺序)

  4)做一做

  我们知道了当加和乘遇到一起时,要先算乘法,后算加法, 那么,当减法和除法遇到一起的时候呢?请同学们再试着做一做这道题。(课件显示:15-10÷5)

  (学生试做)

  5)说一说

  (请做错的同学分析错误原因并更正:请做对的同学说说正确的计算顺序)

  6)议一议

  同学们知道了当乘加在一起时,先算乘后算加;当减除在一起时先算除后算减,那么这些算式你们知道他们的运算顺序吗?

  (课件显示10道不同级的混合运算算式,请同学们说运算顺序)

  下面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组算式的运算顺序,和你的同桌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讨论)

  谁愿意把你的发现与同学们分享?

  (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7)读一读

  我们打开书,看看书上是怎么写的?

  (学生自读两遍,齐读两遍)

  8)讲一讲

  现在,谁能告诉老师,我们下次再遇到这样的算式,该怎么计算?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板书: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加法),那么,我们再来看这道题,先算什么?(4×3=12),再算(7+12=19)(同时提醒注意事项)

  9)练一练

  同学们,你们学会了吗?(学会了)老师现在要考一考你们,有信心接受老师的挑战吗?(课件显示)

  四、总结提升

  同学们,数学是一门很神奇的学科,你们看(课件显示)我们把昨天学的知识稍微变动一下,就成为了我们今天所学的新知识 ,如果老师把今天学习的知识再添加一个小括号,它的计算顺序又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你们说,神不神奇?(神奇)其实,数学还有许许多多的奥秘正等待着你们去研究和探索呢?加油吧!同学们。老师期待你们更精彩的表现。下课!

  板书设计:

  5.混合运算

  7+4×3 先算乘、除法

  =7+12 后算加、减法

  =19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混合运算》教案9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9—40页。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认识中括号,理解并掌握含有中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学会正确地计算。例题安排了三个层次的学习活动。第一层次,从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中提出问题要求学生立解答,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解题过程。第二层次,告诉学生要先算出美术组的人数,列综合算式时,就要用到中括号,引导学生列出正确的综合算式,并按顺序完成计算。第三层次,引导概括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累的经验上升为数学结论。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联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认识中括号,以及中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理解并掌握含有中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运算。

  2、让学生经历认识和理解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产生自主探索的兴趣,获得发现数学结论的成功体验。

  3、培养学生立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理解中括号的作用是改变运算顺序。

  教学准备:

  挂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观察算式,说说下面两题的运算顺序。

  小黑板出示:120÷6+4×2120÷(6+4)×2

  指名回答,并说出理由,集体口头解答。

  2、小结计算顺序。(小黑板出示)

  回忆: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算式里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提问:比较这两题,你还发现了什么?

  总结:括号能改变算式的运算顺序。

  [设计意图:巩固前两课所学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为新知的学习做准备]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创设情境,整理信息。

  谈话:学校艺术节快到了,每个兴趣小组正在进行紧张的练习,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出示2个小挂图)

  提问: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指名汇报信息)

  根据回答板书相关信息:航模组:男生8人、女生6人

  美术组:是航模组的2倍

  谈话:请你列综合算式,算出美术组有多少人。

  指名板演,并说说每一步算的是什么。

  2、提出问题,分步解答。

  继续出示挂图:合唱组及问题。

  板书:合唱组:84人

  提问:要我们解决的问题是——?

  提问:合唱组的人数是美术组的几倍,你想到了哪个数量关系式?

  板书:合唱组的人数÷美术组的人数=几倍

  提问:解决这个问题,关键要先求出什么?(美术组的人数)

  谈话:刚才我们已经算过了,只要再加一步。

  板书:84÷28=3(口答)

  3、尝试列综合算式。

  谈话:刚才,我们分步解答了这个问题,先算出了——(美术组的人数),然后用——(合唱组的人数÷美术组的人数),现在你能不能把这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综合算式,在自备本上试试看,只列式。

  (学生尝试,教师巡视,指名用不同方法的学生板演)

  4、说明:数学上规定,这个算式中已经有小括号了,再添加括号,就要用到中括号,(出示方法三:84÷[(8+6)×2])。

  谈话:像这样的括号就是中括号。伸出手来,一起跟我写一遍(描)。

  让学生尝试加中括号:请你在你的综合算式里添上中括号。

  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来研究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谈话:这时的算式中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应该怎样计算呢?同桌互相说说这题的运算顺序。

  有信心试一试吗?(立完成计算,最后集体校对)

  5、介绍递等式中一步一步脱式的过程和书写的格式要求(等号位置,小括号算好后脱掉,移下来的是中括号)。

  提问:你觉得第一步应该先算?也就是要算出——(航模组的人数)。

  84÷[(8+6)×2]

  =84÷[14×2]

  =84÷28

  =3

  谈话:口答。有错的同学请你订正一下。

  谈话:回顾头来看一下,这里的两个算式,一个只有小括号,一个又添加了中括号,那这个中括号在这里起到了什么作用?

  总结:对呀,中括号和小括号一样,也能改变题目中的运算顺序。

  谈话: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应该按什么顺序运算?(学生尝试概括运算顺序)

  6、总结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小黑板出示: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谈话:打开书39页,请你把书上的空白填一下,填好了和黑板对照一下。

  设计意图:把例题分解组合成两问的题目,利于以旧引新,充分发挥旧知在学习新知中的“脚手架”作用,也有利于学生在总体上把握题目数量之间的关系和结构,使教学直指本课的要点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运算顺序,能使学生对中括号的作用以及运算顺序有更深的了解。

  三、巩固练习,不断深化

  1、做“想想做做”第1题。(重点说运算顺序)

  同桌相互说说每题的运算顺序,立完成,集体评讲。

  2、做“想想做做”第2题。(比一比,算一算)

  (1)观察每组的三道题,说说他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同桌活动,每人说一组题。指名说:重点讨论同样的数、符号,为什么运算顺序会不一样)

  (2)男、女生各计算一组,交流计算过程和结果。

  总结:看来,虽然每组的三道题目数据一样、运算符号一样,但因为有了小括号和中括号,所以运算顺序就不一样了,结果也不一样了。

  (还可让学生说说体会,仔细看题、细心计算的习惯培养)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1)观察情境图,理解图意。

  (2)理解题意后,立完成。

  (3)交流时说说是怎么算的。

  设计意图:围绕本课的教学重点,让学生在比比算算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同时把相关内容进行了整理,使学生对混合运算的顺序有更全面的认识。

  四、拓展知识,评价总结

  1、谈话:每一个数学知识、任何数学方法的背后,总是凝结着人类漫长的探索过程。一个个括号的产生,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凝聚着人类无穷的勤劳和智慧。阅读“你知道吗?”

  学生阅读,交流:从中你知道了什么?

  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1)为什么要引入中括号?

  (2)中括号、小括号的作用是什么?

  (3)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是什么?

  2、根据运算顺序添上小括号或中括号。

  (1)32×800-400÷25先减再乘最后除。

  (2)32×800-400÷25先除再减最后乘。

  (3)32×800-400÷25先减再除最后乘。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混合运算》教案10

  学习目标:

  1、经历探索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过程,体会类比思想。

  2、掌握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3、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纸条。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

  (师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掌握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课件出示,师指一名学生读)。

  师:要达到学习目标,离不开同学们认真看书自学,同学们有信心达到学习目标吗?(有)

  三、口述自学指导(教师边口述,学生边自学)

  出示青蛙吃蚊子和蝌蚪吃蚊子幼虫的情境图,仔细观察这幅图,根据图中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出示课件:信息窗情境图)

  生1、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蚊子?

  生2、两只蝌蚪一共吃了多少只蚊子幼虫?

  问题一:

  先看一看: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蚊子?(想一想:该怎样列算式?你能用纸条来表示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吗?说出自己的想法。)

  师:先观察情境图,找出相关的数学信息。

  生1:青青吃了150只蚊子。

  生2:蛙蛙比青青少吃了30只。

  师:那我们该怎么计算呢?(课件出示纸条图)

  生:要求两只青蛙一共吃多少只蚊子,就是用青青吃的蚊子数加上蛙蛙吃的蚊子数。

  师:根据图示,应该先求蛙蛙吃的蚊子数,再求两只青蛙一共吃的蚊子数。

  师:同学们,自己算一算蛙蛙吃的蚊子数。

  学生做在练习册上,老师抽查,指生板演。

  (1)分布计算。

  ①先求蛙蛙吃了多少只蚊子。

  150-30=120(只)

  ②再求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蚊子。

  150+120=270(只)

  (2)列综合算式。

  150-30+150。

  (3)探究150-30+150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

  ①算法分析:从分步计算可知,150-30求的是蛙蛙吃的蚊子数,应先算出结果,因此计算150-30+150时,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②计算过程。

  150-30+150=270(只)

  列竖式计算,两步竖式和综合竖式,教师板演。

  (4)解决问题。

  两只青蛙一共吃了270只蚊子。

  问题二:

  再看一看:两只蝌蚪一共吃了多少只蚊子幼虫?(想一想:该怎样列算式?你能用纸条来表示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吗?说出自己的想法。)

  师:先观察情境图,找出相关的数学信息。

  生1:蝌蝌吃了60只蚊子。

  生2:蚪蚪比蝌蝌多吃了30只。

  师:那我们该怎么计算呢?(课件出示纸条图)

  生:要求两只蝌蚪一共吃多少只蚊子幼虫,就是用蚪蚪吃的蚊子幼虫数加上蝌蝌吃的蚊子幼虫数。

  师:根据图示,应该先求蚪蚪吃的蚊子幼虫数,再求两只蝌蚪一共吃的蚊子幼虫数。

  师:同学们,自己算一算蚪蚪吃的蚊子幼虫数。

  学生做在练习册上,老师抽查,指生板演。

  (1)分步列示。

  蚪蚪吃蚊子幼虫的只数:60+30=90(只)

  两只蝌蚪一共吃蚊子幼虫的只数:90+60=150(只)

  综合算式:60+30+60=150(只)

  (2)60+30+60是连加算式,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3)计算过程。

  列竖式计算,两步竖式和综合竖式,教师板演。

  (4)解决问题。

  两只蝌蚪一共吃了150只蚊子幼虫。

  四、归纳总结

  1、计算万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不带括号)时,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2、连加、连减算式,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同级运算》教案分析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同级运算》教案分析

  第一课时:同级运算

  教学内容:教材47页例1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够进行正确运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理解乘加的运算顺序,通过知识迁移应用到除加或除减混合运算,学会解答两级两部混合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含有两级的两步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知道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6+9+8=32-10-6=

  25+20-10=48-8+17=

  二、探究新知

  (一)仔细观察,收集信息,解决问题

  图书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

  问题:1.同学们做什么呢?2.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和读书有关的信息啊?3.要求“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该怎样列算式?

  (二)反馈交流,总结加减运算的顺序

  分步算式综合算式

  53-24=2953-24+38=67

  29+38=67

  问题:像53-24+38这样的算式是综合算式,能说说你是按怎样的

  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的吗?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法、减法运算时,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三)学习脱式计算格式

  53-24+38

  =29+38

  =67

  问题:1.这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说明:(在“53-24”的下面画上横线)为了清楚地看出运算的顺序,可以脱式进行计算,呈现出运算的顺序和每次计算的结果。在算式的下面写出第一步计算的结果(29),还没有参加计算的数照抄下来(+

  38),在算式的下面再写出第二步计算的结果(=67)。注意:把等号上下对齐。

  问题:2.在书写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3.谁能完整地说说这道题我们是怎么算的?

  (四)巩固脱式计算格式,体会同级运算的顺序

  48-8+17=15÷3×5=

  问题:1.你能把这两道题写成脱式计算的格式吗?2.这个算式(15÷3×5)先算什么?再算什么?3.这样的题我们是按什么顺序计算的?

  三、巩固练习

  (一)计算

  问题:想一想,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二)下面的计算对吗?如果不对,把它改正过来

  问题:1.谁读懂题目的意思了?

  2.第2题哪错了?

  3.第3题哪错了?

  4.这些综合算式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啊?

  四、课堂作业作业:第50页练习十一,第1题、第2题。

  《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二年级数学优秀教案

  《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二年级数学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自主探索三个数连加、连减的计算过程。学会灵活地进行计算。

  2.会用自己的方法计算,会计算100以内的`连加、连减。

  3.培养书写工整,认真计算的好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竖式的写法。

  难点:正确计算进位和退位,口算和笔算相结合的式题。

  教具学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劳动吗?(喜欢)

  师:是啊,大家都应该做一个爱劳动的好孩子。

  你瞧,同学们热火朝天地干得多带劲啊!(课件出示教材第27页情景图)

  【设计意图:用学生比较熟悉和感兴趣的活动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自主探究

  1.连加。

  师:看,同学们正在帮着摘南瓜呢。你们想知道他们的劳动成绩吗?(课件出示教材第27页统计表)师:这就是三个小组的劳动成绩,观察这张表格,你了解到哪些情况?

  生:第一组同学摘了28个,第二组同学摘了34个,第三组同学摘了22个。

  师:一共摘了多少个?同学们能试着算一算吗?

  学生试做,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计算方法。

  学生可能有多种计算方法,。〔这几种方法都是计算连加的基本方法,教师都应该给予肯定。以引导学生的学习。三个数连加的竖式,学生以前没有遇到过,如果交流过程中没有出现,教师可作为参与者交流〕

  师:刚才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出了三个小组一共摘了多少个南瓜,你喜欢哪种计算方法?为什么?

  生1:喜欢第(2)种,因为这样先凑成整十数,第二步计算就简单多了。

  生2:喜欢第(4)种,这样计算一次完成,比较简单。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今后我们解决问题的时候就应该这样先观察再计算,找到简单的方法。【设计意图:个性化算法的交流是学生体验成功的平台,同时也是相互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学习新知识,培养学生优化自己算法的意识和能力,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2.连减。

  师:同学们,老师的问题又来了。(课件出示教材第27页例2)先认真看一看,想一想,试着帮老师解决一下。学生尝试解答,教师巡视,了解解答方法。学生可能有多种计算方法,如下。

  重点让学生说说第(1)种和第(4)种算法是怎样想的。

  如果学生交流时,没有出现第(4)种方法,教师就作为参与者,引导学生思考:可以先算一共运走多少个,再算剩下多少个。该怎样列式呢?]【设计意图:激发学生探求的愿望和兴趣应贯穿在教学活动的全过程。给学生提供自主尝试的机会,连减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先算一共运走多少个,再算还剩多少个,既是让学生体会解题策略的多样化,又为下一节课“加减混合”的教学做准备,一举两得】

  三总结提升

  师:经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算法多样化是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必然反映。提倡算法多样化不是标新立异、无中生有,而是还原计算教学的本来面目。算法多样化带来的另一个现实要求是适时引导学生对多种算法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其中的规律,最终能够实现算法的优化。

  2.对于多种算法,不应急于作出优化选择,而是应该适时引导学生自我选择,实现算法的优化。要尽量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让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在交流中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逻辑的条理性。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笔算下面各题。(考查知识点:连加、连减;能力要求:选择合适的方法运用连加、连减解决问题)

  B类有85个西瓜。(考查知识点:连加、连减;能力要求:选择合适的方法运用连加、连减解决实际问题)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混合运算》教案11

  教材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给学生呈现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材料,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引导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尽量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教材分析:

  混合运算是数与代数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在学生已经掌握100以内加减法,表内乘、除法及两步加减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是今后继续学习四则混合运算和解决稍复杂问题的基础。教材通过游戏情景,提出运用混合运算解决的问题,展开对简单四则混合运算知识的学习。本节课的设计遵照以解决问题为框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混合运算的顺序。这样安排,一方面,可以利用现实的'素材帮助学生理解运算顺序。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体会运算的价值。

  教学目标:

  1.借助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先乘除后加减的道理。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养成先想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和运用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

  理解规定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必要性。

  教法学法:

  1.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具体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理解混合运算的顺序。

  2.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对知识和方法不是直接地揭示,而是靠学生在自己感知的基础上探索获得。教师要帮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先算乘除、后算加减的道理,体验运算顺序的合理性,而不是把这个规定强行灌输给学生。这样的安排,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的习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习过程成为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和有个性的过程。

  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一些习题,激发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热情,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不同途径和方法,并有目的地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混合运算》教案12

  设计说明

  帮助学生重新组织知识结构,形成一个有条理、有系统的“知识链”是复习课的重要任务,知识只有形成“链”才能发挥整体功能。因此本设计注重引导学生围绕重点知识进行系统梳理,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针对计算,设计有效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算理,提高运算能力。

  1.围绕重点知识,帮助学生系统梳理知识。

  复习课的任务之一就是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因此在复习万以内数的认识时,就围绕十进制概念进行复习。从计数器入手,唤起学生的知识经验,通过对数的顺序、数的组成、读写数、比较大小和计数等知识进行系统的复习,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所学知识,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

  2.通过计算复习,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计算部分的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重要载体,因此在复习混合运算及整百、整千数加减法时,注重让学生说清楚计算方法和算理,掌握运算顺序,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计算、检查的习惯,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计数器 算盘

  教学过程

  ⊙引入课题,明确目标

  导语:今天这节课我们将复习万以内数的认识和混合运算。(板书课题:万以内数的认识和混合运算)

  ⊙分工合作,梳理知识

  1.引导学生在小组内用适当的方式概括性地整理第五单元和第七单元的内容,可以用文字、表格等方式表示出这两个单元的知识结构。

  2.提示整理知识的一般方法:

  (1)先想一想这两个单元学习了哪些知识,教材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安排这些内容的。

  (2)再看一看教材上的例题,每个例题是什么内容,例题之间有哪些联系。

  (3)根据目录和例题,概括出这两个单元的知识结构,用自己的理解方式表示出来。

  3.展示知识结构。

  (1)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将自己整理的知识结构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然后寻找整理较全面、较有逻辑性的.学生作品,全班展示,引导学生进行评价。

  (2)将自己整理的知识结构图向学生展示。结合知识结构图,引导学生回忆这两个单元所学的知识:

  混合运算

  万以内数的认识

  4.引导学生交流质疑:对以上的学习内容,你们有什么疑问?

  组织学生质疑、释疑并交流整理知识的体会。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交流与汇报,梳理重点和难点,使下面的教学能有的放矢。教师为学生的学习活动作出好评,学生从教师欣赏的话语中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乐趣,用更加积极的心态和饱满的热情迎接更大的学习挑战。

  ⊙复习重点,强化提高

  1.复习没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1)课件出示算式。

  68-19+25 42÷6×8 64-56÷7

  (2)小组交流:这3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然后汇报。

  预设

  生1:它们都是没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生2:前2个都是同级运算,第3个是两级运算。

  (3)组内交流同级运算和两级运算分别按照怎样的顺序计算,然后汇报。

  预设

  生:同级运算时,要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两级运算时,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4)组织学生独立完成,汇报交流,集体订正。

  2.复习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1)课件出示算式。

  81-(40-24) (18+36)÷9

  (2)小组交流:这2个算式和刚才的3个算式有什么不同?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然后汇报。

  预设

  生:这2个算式都带小括号,计算时要注意先算括号里面的。

  (3)组织学生独立完成,汇报交流,集体订正。

  3.复习解决问题。

  (1)组织学生交流:解决问题时应该注意什么?

  (2)引导学生汇报明确:

  ①找出已知条件。

  ②根据题意画图分析。

  ③解答时,要想好先解答什么,再解答什么。

  ④完成后,用结果作为已知条件进行检验,并判断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3)完成教材117页8题。

  ①让学生理解题意,根据已知条件画图分析。

  ②列式计算,集体订正。

  4.复习1000以内数的认识。

  (1)出示计数器。请学生从右往左,依次说一说各数位的名称及其计数单位。

  (2)在计数器上任意拨一个三位数,指名口述这个数是由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3)小结:一个数由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就是几百几十几。根据这个规律,我们可以读出千以内的数,如657、609、900。

  (4)先指名读一读,再集体齐读。

  (5)课件出示一百二十七 、三百、六百零五。指名口述这些数的组成,学生先独立写数,然后集体订正。

  (6)小结:写数时,如果哪一位上一个计数单位也没有,就在哪一位上写0占位。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混合运算》教案13

  设计说明

  本设计注重让学生经历“观察算式——回忆运算顺序——规划计算步骤——按顺序进行计算——反思并积累体会”的过程,一方面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达解题思路和过程,另一方面引导学生理解运算顺序规定的合理性。从而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运算顺序,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

  1、注重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达解题思路和过程。

  由于学生有了一定的用两步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基础,因此本设计引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唤起学生对旧知的回忆。组织学生充分表述解题的思路,在学生理解了“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的基础上,结合分步算式与综合算式帮助学生理解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通过设置冲突引导学生理解运算顺序规定的合理性。

  在引导学生解决例2时,仍然注重让学生用语言表述解题思路,再列出算式。由于例2含有两级运算,因此学生列出的算式会呈现几种不同情况,由学生的解答入手,抓住冲突,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讨论,进一步体会规定保证结果唯一及追求数学表达简洁的目的,使学生深入理解运算顺序规定的合理性。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出示计算题。

  (1)用竖式计算:45+37= 90-48=

  (2)指名板演,并说出用竖式计算加法和减法时应注意什么。

  2、出示口算题。

  (1)口算下面各题。

  2+4+3= 30+40+20= 2+30+5=

  70-30-20= 17-7-5= 14-9-2=

  (2)引导学生思考:连加、连减算式要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3、引入新课。

  师:我们已经掌握了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那么加、减、乘、除混合运算又该怎样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没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下一环节学习同级的混合运算奠定基础。

  自主探究,总结同级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1、出示教材47页例1主题图。

  (1)引导学生有序地观察主题图,说一说图中的同学们在做什么。

  (学生观察,互相交流)

  (2)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全班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数学信息)

  2、引导学生思考:要求“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必须要知道什么条件?

  3、引导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式解答。

  4、全班讨论、交流计算方法。

  (1)小组讨论这道题的计算方法。

  (2)每组派代表展示算法,并汇报计算方法。

  预设

  生1:因为要求阅览室下午有多少人,就要先求中午时阅览室有多少人,所以先列式计算53-24=29(人),中午有29人,再加上下午来的38人,就可以求出下午一共有29+38=67(人)。

  生2:要求阅览室下午有多少人,要先求中午时阅览室有多少人,再加上下午来的人数,就是下午阅览室的人数,列综合算式是53-24+38=67(人)。

  (3)引导学生比较两种解法,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然后汇报。

  生3:不同点是第一个算式是分步计算;第二个算式是综合算式。相同点是都先算减法,再算加法。

  5、引导学生根据题意理解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

  6、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时,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混合运算》教案14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9—40页。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认识中括号,理解并掌握含有中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学会正确地计算。例题安排了三个层次的学习活动。第一层次,从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中提出问题要求学生立解答,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解题过程。第二层次,告诉学生要先算出美术组的人数,列综合算式时,就要用到中括号,引导学生列出正确的综合算式,并按顺序完成计算。第三层次,引导概括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累的经验上升为数学结论。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联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认识中括号,以及中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理解并掌握含有中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运算。

  2、让学生经历认识和理解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产生自主探索的兴趣,获得发现数学结论的成功体验。

  3、培养学生立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理解中括号的作用是改变运算顺序。

  教学准备:

  挂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观察算式,说说下面两题的运算顺序。

  小黑板出示:120÷6+4×2120÷(6+4)×2

  指名回答,并说出理由,集体口头解答。

  2、小结计算顺序。(小黑板出示)

  回忆: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算式里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提问:比较这两题,你还发现了什么?

  总结:括号能改变算式的运算顺序。

  [设计意图:巩固前两课所学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为新知的学习做准备]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创设情境,整理信息。

  谈话:学校艺术节快到了,每个兴趣小组正在进行紧张的练习,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出示2个小挂图)

  提问: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指名汇报信息)

  根据回答板书相关信息:航模组:男生8人、女生6人

  美术组:是航模组的2倍

  谈话:请你列综合算式,算出美术组有多少人。

  指名板演,并说说每一步算的是什么。

  2、提出问题,分步解答。

  继续出示挂图:合唱组及问题。

  板书:合唱组:84人

  提问:要我们解决的问题是——?

  提问:合唱组的人数是美术组的几倍,你想到了哪个数量关系式?

  板书:合唱组的人数÷美术组的人数=几倍

  提问:解决这个问题,关键要先求出什么?(美术组的人数)

  谈话:刚才我们已经算过了,只要再加一步。

  板书:84÷28=3(口答)

  3、尝试列综合算式。

  谈话:刚才,我们分步解答了这个问题,先算出了——(美术组的人数),然后用——(合唱组的人数÷美术组的人数),现在你能不能把这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综合算式,在自备本上试试看,只列式。

  (学生尝试,教师巡视,指名用不同方法的学生板演)

  4、说明:数学上规定,这个算式中已经有小括号了,再添加括号,就要用到中括号,(出示方法三:84÷[(8+6)×2])。

  谈话:像这样的'括号就是中括号。伸出手来,一起跟我写一遍(描)。

  让学生尝试加中括号:请你在你的综合算式里添上中括号。

  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来研究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谈话:这时的算式中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应该怎样计算呢?同桌互相说说这题的运算顺序。

  有信心试一试吗?(立完成计算,最后集体校对)

  5、介绍递等式中一步一步脱式的过程和书写的格式要求(等号位置,小括号算好后脱掉,移下来的是中括号)。

  提问:你觉得第一步应该先算?也就是要算出——(航模组的人数)。

  84÷[(8+6)×2]

  =84÷[14×2]

  =84÷28

  =3

  谈话:口答。有错的同学请你订正一下。

  谈话:回顾头来看一下,这里的两个算式,一个只有小括号,一个又添加了中括号,那这个中括号在这里起到了什么作用?

  总结:对呀,中括号和小括号一样,也能改变题目中的运算顺序。

  谈话: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应该按什么顺序运算?(学生尝试概括运算顺序)

  6、总结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小黑板出示: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谈话:打开书39页,请你把书上的空白填一下,填好了和黑板对照一下。

  设计意图:把例题分解组合成两问的题目,利于以旧引新,充分发挥旧知在学习新知中的“脚手架”作用,也有利于学生在总体上把握题目数量之间的关系和结构,使教学直指本课的要点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运算顺序,能使学生对中括号的作用以及运算顺序有更深的了解。

  三、巩固练习,不断深化

  1、做“想想做做”第1题。(重点说运算顺序)

  同桌相互说说每题的运算顺序,立完成,集体评讲。

  2、做“想想做做”第2题。(比一比,算一算)

  (1)观察每组的三道题,说说他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同桌活动,每人说一组题。指名说:重点讨论同样的数、符号,为什么运算顺序会不一样)

  (2)男、女生各计算一组,交流计算过程和结果。

  总结:看来,虽然每组的三道题目数据一样、运算符号一样,但因为有了小括号和中括号,所以运算顺序就不一样了,结果也不一样了。

  (还可让学生说说体会,仔细看题、细心计算的习惯培养)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1)观察情境图,理解图意。

  (2)理解题意后,立完成。

  (3)交流时说说是怎么算的。

  设计意图:围绕本课的教学重点,让学生在比比算算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同时把相关内容进行了整理,使学生对混合运算的顺序有更全面的认识。

  四、拓展知识,评价总结

  1、谈话:每一个数学知识、任何数学方法的背后,总是凝结着人类漫长的探索过程。一个个括号的产生,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凝聚着人类无穷的勤劳和智慧。阅读“你知道吗?”

  学生阅读,交流:从中你知道了什么?

  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1)为什么要引入中括号?

  (2)中括号、小括号的作用是什么?

  (3)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是什么?

  2、根据运算顺序添上小括号或中括号。

  (1)32×800-400÷25先减再乘最后除。

  (2)32×800-400÷25先除再减最后乘。

  (3)32×800-400÷25先减再除最后乘。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混合运算》教案15

  设计说明

  1.注重直观演示,引导讨论交流,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由于二年级学生对抽象问题的理解需要直观形象的支撑,因此本设计注重教师在黑板上直观演示,讲解算理,采用发现法与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分组观察算式,发现问题、讨论算法、总结算法,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易于学生积极主动获得新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运用迁移类推的方法探究新知。

  由于学生在一年级已经学过含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因此本节课注重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运用迁移类推的方法,对带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进行脱式计算,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含有两级运算(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进行计算,培养学生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练习本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说出各算式的运算顺序并计算。

  (1)12-7+4=(2)8+(9-6)=

  12-(7+4)=8+9-6=

  2.提出问题。

  (1)观察每组题中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为什么数字相同,运算符号相同,运算顺序和结果却不同呢?

  3.引入新课:我们在一年级的时候就学过算式里有小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同样,在混合运算里,如果算式里有小括号,我们也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板书课题: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设计意图:

  通过组织学生复习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教学计算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1.发放课堂活动卡辅助完成教材49页例3的教学。

  (1)课件出示例3第一题:7×(7-5)。

  (2)鼓励学生试着用脱式独立计算,完成此题。

  (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解答后汇报)

  (3)课件展示学生汇报的结果。

  方法一:7×(7-5)

  =7×2

  =14

  方法二:7×(7-5)

  =49-5

  =44

  (4)引导学生比较两种方法,讨论:哪种方法正确,哪种方法错误?为什么?

  (学生观察比较、组内交流,全班汇报)

  预设

  生1:第一种方法是正确的,因为我们一年级就学过,有小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

  生2:第二种方法是错误的,因为没有先计算小括号里面的,而是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的。

  (5)引导学生思考:计算混合算式,要注意什么?

  (学生组内讨论后,全班交流)

  生:要注意题中有没有小括号,如果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如果没有小括号就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

  (6)教师进行示范并板书。

  7×(7-5)

  ↓

  =7×2

  =14

  (7)教师说明:在脱式计算时,要注意在算式下面第一行抄下没有参与计算的数和运算符号,在第二行写出第二步计算的结果,等号要对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