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案

时间:2023-02-28 08:15:55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高中生物教案集合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中生物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中生物教案集合15篇

高中生物教案1

  染色体变异

  【摘要】通过“问题——情境式”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勇于探索的热情,关注染色体加倍对人类未来的发展影响。

  【关键词】染色体变异问题——情境式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作用。本节课位于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五章第二节,本节课的内容是学习了基因突变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学好本节内容既能帮助学生巩固前面知识,又能为学生学习第3节人类遗传病做好铺垫,它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

  2。主要内容。本节内容包括“染色体结构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的变异”以及实验。教师应从雌雄果蝇体细胞和生殖细胞的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分析入手,设置一系列的问题情境,通过联系以前所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染色体组的概念。

  3。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A、说出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基本类型。B、说出染色体数目的变异。2)能力目标:A、培养学生识别生物图的能力和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B、通过对具体事例、概念的辨析和对比,认识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间的联系。3)情感目标:A、了解染色体数目变化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以致用的理想。B、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他人合作能力,激发学生勇于探索热情,使学生关注染色体加倍对人类未来的发展影响。

  4。重点、难点和关键。1)教学重点:染色体数目的变异。2)教学难点:A、染色体组的概念。B、二倍体、多倍体和单倍体的概念及其联系。3)教学关键:成功地用好各种直观教具与各种教学方法。

  二、教法运用和学法指导

  1。教法运用: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针对学科特点,坚持以启发探究性原则为主,综合运用讲授、讨论、观察、直观教具、电化教学等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学法指导:依据教法,指导学法,体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目的,直观教具的使用和电化教学手段,教给学生分析综合的思维方法;运用形象记忆,教给学生记忆的方法。

  三、教具使用

  依据直观性、科学性的原则,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获得感性认识,积极思考。

  四、教学程序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激活原有的知识系统,包括有丝分裂、减数分裂、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植物杂交、生长素在农业上的应用等知识,创设问题情境,新旧知识融会贯通,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言在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可以留下悬念。本节导言我以大家熟悉的西瓜引入:我们通常吃的西瓜是有子的,但是现在有一种西瓜无子,而且又大又甜,大家想知道它是怎样形成的吗?请看教材“问题探讨”,并讨论西瓜“无子”的原因。

  想知道更多有关的知识吗?据报载,在上海第五人民医院降生一猫叫综合症男婴,婴儿面容特殊:小头小脸、眼距宽、塌鼻梁、皮纹改变,生长发育迟缓,智力低下,因哭声像猫而得名,发病率只有十万分之一,解放后全国有记载的仅20例。研究证明,这是因为人的第5号染色体部分缺失而引起的遗传病。为什么染色体部分缺失就会引起这么严重的后果呢?引导学生思考分析这些问题,进入新知识的学习:染色体变异

  2。出示目标,自学交流。

  多媒体展示目标:1)说出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基本类型。2)说出染色体数目的变异。3。师生互动,建构目标。

  多媒体展示如下资料:

  A、人的第5号染色体短臂缺失,患猫叫综合征。

  B、果蝇X染色体上某一区段的重复,可使正常的卵圆形眼变为棒状眼。

  C、如果人的第22号染色体和第14号染色体发生易位,会使人患惯性粒细胞白血病。

  D、如果使萝卜的染色体增加一倍则主根粗大产量高;如果使番茄的染色体增加一倍则所含的维生素C大约多了一倍。对玉米和番茄来说细胞内少一条染色体就不能成活。

  根据上述材料,分析染色体的变异包括哪些类型?染色体变异有什么特点?得出结论:染色体变异可以分为结构的变异和数目的变异。染色体变异对生物的影响大多是有害的,因为遗传物质的稳定性是生物长期进化的结果,也是生物正常生命活动的基础。

  (1)染色体结构的变异。

  多媒体演示: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四种类型。教师点评:缺失和增加会使排列在染色体上的基因的数目发生改变,移接和颠倒会使染色体上基因的排列顺序发生改变。其结果导致了生物性状的改变。其实,染色体除了可以发生结构上的变异以外,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生物体染色体的数目也会发生改变,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那么,什么叫染色体组?

  多媒体演示:雌雄果蝇减数分裂形成精子和卵细胞的过程。

  教师小结:果蝇的精子和卵细胞中只含有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携带着控制一种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信息,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做一个染色体组。

  (2)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多媒体展示果蝇通过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图示

  让学生据图分析并思考:A、染色体组的概念?果蝇的体细胞中有多少条染色体?多少对同源染色体?B、分析配子中有多少条染色体?有什么特点?C、果蝇体细胞中有几个染色体组?

  引导学生分析并回答上述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既有利于组织教学又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符合认知规律,把难点分散、转化,便于学生接受。

  (3)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

  我们在初中学过蜜蜂中的工蜂和蜂王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成,而雄峰是由未受精卵发育而成。因此,雄峰体细胞的染色体数是工蜂和蜂王的一半。像这样,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的个体,称为单倍体。

  由受精卵发育形成的个体,体细胞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叫二倍体;体细胞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叫多倍体。

  由学生分析回答:玉米(2n=20)由其花粉直接发育成的个体为(单倍体)。

  普通小麦六倍体(6n=42)由其花粉直接发育成的个体为(单倍体)。

  教师总结:可见多倍体、二倍体和单倍体的划分依据是不同的;多倍体、二倍体是以含有的染色体组数来划分;单倍体则只要含有本物种体细胞染色体数的一半即是,与含有的染色体组数的多少没有关系。

  4。巩固练习,及时反馈

  五、教后反思

  对于染色体数目变异的知识,学生不太了解,但是,无子西瓜、多倍体草莓等,学生并不陌生。我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引导学生进入相关概念的学习;并提醒学生,尽管大多数染色体变异是有害的,但也有少数变异是有利的。而染色体组的概念较为复杂,直接讲述学生难以理解其实质,可从具体实例,如:果蝇的染色体分析,创设问题情境,来帮助学生认识,效果不错。在教学中以爱心鼓励学生,促使学生“亲其师,并信其道”,各方面都得到发展。

高中生物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氨基酸脱水缩合的过程。

  2.通过学习氨基酸脱水缩合的过程,提高有关蛋白质相关计算的能力。

  3.认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关注蛋白质研究的新进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氨基酸脱水缩合的过程。

  难点:氨基酸脱水缩合的过程及相关计算。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提问:

  之前我们学习过了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氨基酸,如果把氨基酸比喻成珍珠的话,那么这些“珍珠”是如何穿成串儿,成为“珍珠项链”蛋白质的呢?如果告诉你氨基是具有碱性的,而羧基是具有酸性的,那么大胆猜测一下会发生什么?(酸碱中和。)带着这样的思考,接下来共同学习一下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二)新课讲授

  1.蛋白质的结构层次

  过渡:蛋白质是生物大分子,所谓大分子就是相较无机物来说分子量大百倍或千倍以上的分子。比如牛胰岛素的相对分子质量为5700,人的血红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64500等。

  提问:那么小小的氨基酸是如何组成那么大的蛋白质的呢?请同学们结合课本,说一说从氨基酸到蛋白质大致有哪些结构层次。(经历了二肽→三肽→多肽,通过盘曲、折叠形成了具有空间结构的蛋白质。)

  过渡:这种氨基酸和氨基酸的连接方式称为脱水缩合。

  2.脱水缩合过程

  组织学生自学课本,说出脱水缩合的含义: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相连接,同时脱去一分子的水,这种结合方式叫做脱水缩合。此时重点强调肽键的含义及写法。

  活动(角色扮演):请4位同学分别扮演一种氨基酸,如果每位的右手代表氨基,左手代表羧基,然后站成一排,相邻的同学手牵手,牵手的部分可以称作什么?(肽键。)

  问题:

  怎样才能更高地还原脱水缩合过程?(每人右手拿着NH和H的.卡片,左手拿着CH和OH的卡片,一个同学和另一个同学左右手相连的时候,拿掉H和OH的卡片。)

  其他同学观察,4位同学站成一排,会形成几个肽键?脱去几分子水?(3;3。)

  如果是5位同学呢?(4;4)6位同学呢?(5;5。)

  继续提问:那么n个氨基酸形成一个肽链时,脱掉几个水分子?形成几个肽键?如果n个氨基酸形成m条肽链呢?(n-1;n-1;n-m;n-m。)

  (三)巩固提高

  提出启发性问题:如果4位同学站的不是一排,是一个圈,结果跟之前的有什么区别?(形成环肽,形成4个肽键,脱去4个水。)组织学生进行表演,其他同学点评,总结结论。

  (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

  作业:如果同学们在进行角色扮演时,改变站位、人数、人员等等,结果又是如何?形成的蛋白质是一样的么?请同学们课下进行活动,并且探究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原因,下节课进行分享。

  四、板书设计

  中公讲师解析

高中生物教案3

  一、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的学生,经过两年的生物学学习,学生已经储备了很多生物学知识,具有一定的生物学基础。本节课主要讲述酶在生物新陈代谢中的重要作用及其生理特性,教材对酶的本质和特性作了重点介绍。本章本节课内容是高二生物教材的重难点内容。自然界中的一切生命现象皆与酶的活动有关。在本章节中通过探索验证酶的特性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建立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精神。

  首先,在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对酶的发展历程、特性、作用等都已经知道并理解。这些都与接下来的酶的特性紧密相关。也一定程度上反馈了上节课的上课质量和学生的掌握情况。并且为接下来的教学作为指导。其次,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比如说加酶洗衣粉,学生都可能接触过,那么他们就会有很多问题出现了:加酶洗衣粉添加了什么类型的酶呢?酶在洗衣粉里是怎样工作的?在使用加酶洗衣粉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等等的问题。这样,一方面学生会形成无意注意,一定程度上提高学习欲望,学习效果也大大提高。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从这方面下手,收集资料,增大信息量,活跃课堂气氛。再者,酶的生产应用的引入,一定程度上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觉得生物对他们来说,不是只是抽象的某某技术,某某发现,某某科学家等等,而是贴近日常生活的,很常见的东西,他们会有这样的想法:“如果我掌握了这个,那我是不是就相当于令人羡慕的科学家了呢?”这样,也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欲望。也为以后的'择业多一个选择。

  二、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知识结构:

  在这节课中,我打算先回顾上节课所学习的内容:酶的本质,作用。然后问大家一个问题:“生活中你遇到酶了吗?”其次,给大家展示几张酶的在生活中应用的图片,看大家反应,并尝试总结。再者,就用几个案例来一一说明酶具有哪些特性。

  2、本节课的生物学概念:

  1、酶的特性:酶特别具有的。与众不同的性质。

  2、酶的专一性:酶对所作用的底物有严格的选择性。一种酶仅能作用于一种物质,或一类分子结构相似的物质,促其进行一定的化学反应,产生一定的反应产物。

  3、酶的高效性: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具有高效率的催化能力。

  4、酶的作用条件温和:酶所催化的化学反应一般是在比较温和的条件下进行的,其代表是温度跟酸碱度。

  三、学习动机的唤起和保持

  1、通过提问一些看似跟学习无关的,其实大有玄机的问题。比如说:“你们家用什么牌子的洗衣粉?你们喜爱的牛仔裤是怎样子做成的呢?”当然,在众多的答案中,教师要绕回主题。

  2、展示一些能够引起注意的图片,比如说面包,啤酒。也能引起他们的无意注意,也能激发他们的有意后注意等等。以达到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效率、

  3、教师的语言当然也要适当地调整,尽量使用贴近学生的,但又不失专业的语言。也一定程度上引起注意。

  4、可以尝试布置学生去查阅关于酶的资料,并综合汇报展示。

  四、落实课程目标

  本节课要实现的高中生物学课程内容是:

  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第一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二、酶的特性

  具体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案例分析:酶的特性

  收集酶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并加以分析运用了酶的哪些特性,再综合汇总,然后汇报。

  五、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达到以下目标:

  1、知识目标:(1)说明酶在细胞代谢中的特性。

  (2)能够准确说出酶的特性包括那个方面,并举例说明。

  2、能力目标:(1)通过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使学生学会与人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2)试图准确辨认酶在生活生产中(比如说某商品)运用了哪些特性。尝试搜集感兴趣的相关资料,汇总、分析、总结。

  (3)通过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的虚拟实验活动,使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程序和方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3、情感目标:(1)感受酶在生活中的应用,自然地形成酶在生活中应用多样,种类多样,但用的过程中要注意结合它的特性。也形成了一种观念:生物其实离我们很近,它不仅仅是科学家的事,我们也可以当“科学家”。(2)在学习的过程中,懂得一个道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而且也使学生养成好奇、勇于质疑、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科学探究精神。

  六、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酶的三特性:高效性、专一性、作用条件温和及其案例

  教学难点:1酶如何“娇气”了?

  2低温的时候酶失活了吗,为什么?

  七、课前准备

  1、教师课前收集相关资料,比如说酶的应用的图片,案例。

  2、在课前布置学生收集资料,并加以指导。

  八、课时安排:十分钟

  九、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

  环节

  教师的教学行为

  学生的行为

  教学技能

  教学策略

高中生物教案4

  一、教材分析

  “其他植物激素”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三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本节课包括“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明确了植物体内并非只有生长素,还有其他种类的植物激素,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共同协调对植物体的生命活动进行调节以适应环境。第二部分介绍了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本节内容与前两节“生长素的发现”和“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一脉相承,通过对前两节内容的补充和完善,使学生形成植物激素调节的知识网络,对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有了全面系统的认识。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学习“生长素的发现”和“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已经知道了生长素的合成、分布和运输方式,理解了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也明确了植物激素的概念,知道其他植物激素还有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和乙烯等种类。但是,学生对于其他植物激素的合成部位、分布部位和生理作用等知识还知之甚少,对于激素间的相互作用也不清楚,这就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必要性。

  周至县盛产猕猴桃,很多学生对猕猴桃种植过程中应用膨大剂增产的事例也非常熟悉,但对膨大剂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却一无所知。所以,这些生活经验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教学设计思路

  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的设计思路如下:从本地“猕猴桃之乡”的地域特点出发,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本节课的导入没有用课本中的问题探讨,而是用学生熟悉的猕猴桃增产使用的膨大剂(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来导入新课,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膨大剂作为悬念,还能为后面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埋下伏笔。对于第一部分内容“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的教学,并不是直接给出教材上的现成结论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利用学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资料,让学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初步探究之后,再结合教材进行总结,让知识的获得成为探究的过程。第二部分内容“激素之间的相互作用”需要培养学生联系的思维,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这部分内容是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渗透STS教育的良好材料,能引导学生辩证的看待问题。所以,采用“提供资料、问题引导、小组讨论”的策略。讨论可以使学生始终积极的思考和交流,对植物激素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达到深入理解,并学会从系统的角度认识生命活动的规律。最后,将“膨大剂增产之谜”作为课后研究性学习,让学生结合生产实际,切身感受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的利弊,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落到实处。

  四、教学目标

  (1)列举其他植物激素,说出其他植物激素的合成部位和主要作用。

  (2)举例说明植物体的`生长发育过程是受多种激素协调控制的。

  (3)探讨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认同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五、教学重难点

  1.重点: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

  2.难点: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展示资料)20xx年6月1日,记者在被誉为“猕猴桃之乡”的周至县采访时看到,果农正在用勾兑好的膨大剂对猕猴桃的嫩果进行蘸泡(图),在周至县,超过90%的果农采用膨大剂增产,以保丰收。那么膨大剂到底是什么物质?它是如何发挥增产作用的呢?

  生长素的学习使我们知道了植物的生命活动主要受激素调节,植物激素除了生长素、还有细胞分裂素、赤霉素、脱落酸和乙烯等。那么膨大剂是不是一种激素?它的作

  用过程是不是激素调节?本节课的学习将为我们揭晓答案。

  【新课学习】

  (一)、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

  1、学生阅读导学案上的资料分析,完成相关问题。请学生代表展示、讨论答案。资料分析

  提示:

  ①赤霉素突出的生理作用是促进茎的伸长,引起植株快速生长。赤霉素还有解除休眠和促进萌发的作用。

  ②乙烯能促进果实成熟。这是因为一个成熟水果放出的乙烯,能够促使全箱水果都迅速成熟。

  ③脱落酸能促进叶片等的衰老和脱落。

  2、学生自主阅读教材54页的图3—8,理解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之后,要求学生脱离课本,独立完成学案上的表格内容,最后,同桌互相检查。

  (二)植物激素间的相互作用

  学生阅读资料分析,然后小组讨论下面的问题。

  请小组代表回答,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修正。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各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激素调节只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在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

  (三)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

  1、学生阅读教材54-55页,明确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概念和特点,区别植物激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并对“膨大剂是不是植物激素”进行分析。

  2、讨论课本55页“资料分析——评述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请学生代表举例分析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作用和应用,并分析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人类是有利还是有害?

  教师提示:通过以上讨论,大家对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作用和应用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同时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使用不当可能会带来负面影响,人类应当合理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那么,我们应如何保证合理使用,避免危害的发生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回家后就大家熟悉的膨大剂展开研究性学习。

  【归纳总结】(见板书设计)

  【当堂检测】

  1、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长素能促进细胞伸长

  B.细胞分裂素能促进花的脱落

  C.乙烯能促进植物果实的成熟

  D.脱落酸促进果实脱落

  2、烟草“打顶”有利于烟叶产量和品质的提高,但“打顶”后腋芽的生长会影响烟草的产量和品质,为解决这个问题,应该在“打顶”后于伤口施用()

  A.细胞分裂素B.乙烯生成物

  C.赤霉素类物质

  答案:1B2D八、作业布置

  1、自然生长的植物在果实成熟过程中,各种植物激素都有明显变化。在植物生理学家研究了某种果实成熟过程中的激素变化如下图所示。请据图回答:

  生长素赤霉素乙烯D.生长素类似物

  细胞分裂脱落酸细胞分裂素细胞伸长成熟衰老

  (1)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在果实的细胞分裂和细胞伸长时期生长素浓度较高,其原因是。

  (2)从图中可以看出,除了生长素能促进细胞伸长外,也具有这样的作用,其主要合成部位是。

  (3)脱落酸的合成部位是,主要作用是

高中生物教案5

  一、 教学目标

  1.说明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本质和特性。

  2.通过阅读分析“关于酶本质的探索”的资料,认同科学是在不断的探索和争论中前进的。

  3.进行有关的实验和探究,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

  二、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酶的作用、本质和特性。

  2.教学难点

  (1)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原理。

  (2)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三、教学方法

  实验演示法、探究法、讲授法

  四、课时安排

  2

  五、教学过程

  〖复习及板书

  1. 消化:在消化道内将食物分解成可以吸收的成分的过程,叫做~~。

  2.物理消化:通过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和胃的蠕动,将食物磨碎、搅拌并与消化液混合,这叫~~。

  3.化学消化:通过各种消化液、消化酶的作用,使食物中各种成分分解为可吸收的营养物质,这叫~~。

  〖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讨论回答,教师提示。

  〖提示1.这个实验要解决的问题是:鸟类的胃是否只有物理性消化,没有化学性消化?

  2.是胃内的化学物质将肉块分解了。

  3.收集胃内的化学物质,看看这些物质在体外是否也能将肉块分解。

  〖问题以“本节聚焦”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注意。

  〖板书一、酶的作用和本质

  细胞代谢:细胞每时每刻都进行着许多化学反应。

  ㈠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

  〖演示实验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教师边做边让学生完成 “讨论”。

  〖提示1.2号试管放出的气泡多。这一现象说明加热能促进过氧化氢的分解,提高反应速率。

  2.不能。

  3.说明FeCl3中的Fe3+和新鲜肝脏中的过氧化氢酶都能加快过氧化氢分解的速率。

  质量分数为20%的新鲜肝脏研磨液1滴 质量分数为3.5%的

  氯化铁溶液1滴

  生物催化剂:过氧化氢酶所含酶的相对数量:1 无机催化剂:Fe3+

  Fe3+的相对数量:25万

  4.4号试管的反应速率比3号试管快得多。说明过氧化氢酶比Fe3+的催化效率高得多。细胞内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成千上万种化学反应,这些化学反应需要在常温、常压下高效率地进行,只有酶能够满足这样的要求,所以说酶对于细胞内化学反应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

  〖板书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

  〖讲述

  在20 ℃测得的过氧化氢分解的活化能

  条件 活化能/kJmol-1

  没有催化剂催化

  用胶态铂催化

  用过氧化氢酶催化 75

  54

  29

  催化效率:同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效率更高。

  〖板书㈡酶的本质

  〖资料分析学生阅读分析讨论回答,教师提示。

  〖提示1.巴斯德认为发酵与活细胞有关是合理的,但是认为发酵是整个细胞而不是细胞中的某些物质在起作用是不正确的;李比希认为引起发酵的是细胞中的某些物质是合理的,但是认为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是不正确的。

  2.提示:巴斯德是微生物学家,特别强调生物体或细胞的作用;李比希是化学家,倾向于从化学的角度考虑问题。他们的争论促使后人把对酶的研究的目标集中在他们争论的焦点上,使科学研究更加有的.放矢。

  3.毕希纳的实验说明,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能够在酵母细胞破碎后继续起催化作用,就像在活酵母细胞中一样。

  4.萨姆纳历时9年用正确的科学方法,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的科学精神,将酶提纯出来。成功属于不畏艰苦的人。

  5.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是RNA等。

  〖小结略。

  〖作业练习一二。

  〖提示基础题

  1.巴斯德:发酵与活细胞有关,发酵是整个细胞而不是细胞中的某些物质在起作用。

  李比希:引起发酵的是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是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毕希纳: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能够在酵母细胞破碎后继续起催化作用,就像在活酵母细胞中一样。

  萨姆纳:酶是蛋白质。

  2.(1)细胞内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成千上万种化学反应,这些化学反应需要高效率地进行,酶的催化效率比无机催化剂高得多。

  (2)细胞内的化学反应需要在常温、常压、酸碱度适中等温和条件下进行,无机催化剂常常需要辅助以高温、高压、强酸、强碱等剧烈条件才能有较高的催化效率。

  3.D。

  拓展题

  1.可用第2章中学过的鉴定蛋白质的方法。在萨姆纳之前,之所以很难鉴定酶的本质,主要是因为细胞中酶的提取和纯化非常困难。

  2.(1)如四膜虫的rRNA前体具有催化活性。(2)目前已有发现具催化活性的DNA的报道。

  〖板书三、酶的特性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是RNA等。

  〖问题以“本节聚焦”发问,引起学生的思考和注意。

  〖讲述酶催化作用的特点

  生物体内的各种化学反应,几乎都是由酶催化的。酶所催化的反应叫酶促反应。酶促反应中被酶作用的物质叫做底物。经反应生成的物质叫做产物。酶作为生物催化剂,与一般催化剂有相同之处,也有其自身的特点。

  相同点:

  (1)改变化学反应速率,本身不被消耗;

  (2) 只能催化热力学允许进行的反应;

  (3) 加快化学反应速率,缩短达到平衡时间,但不改变平衡点;

  (4)降低活化能,使速率加快。

  不同点:

  (1)高效性,指催化效率很高,使得反应速率很快;

  (2)专一性,任何一种酶只作用于一种或几种相关的化合物,这就是酶对底物的专一性;

  (3)多样性,指生物体内具有种类繁多的酶;

  (4)易变性,由于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因而会被高温、强酸、强碱等破坏;

  (5)反应条件的温和性,酶促反应在常温、常压、生理pH条件下进行;

  (6)酶的催化活性受到调节、控制;

  (7)有些酶的催化活性与辅因子有关。

  〖板书

  ㈠酶具有高效性

  ㈡酶具有专一性

  ㈢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教师做实验,学生边观察便得出酶的作用条件。)

  酶的催化活性的强弱以单位时间(每分)内底物减少量或产物生成量来表示。

  〖讲述影响酶作用的因素

  酶的催化活性的强弱以单位时间(每分)内底物减少量或产物生成量来表示。研究某一因素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时,应在保持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单独改变研究的因素。

  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常有:酶的浓度、底物浓度、pH值、温度、抑制剂、激活剂等。其变化规律有以下特点。

  (1)酶浓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在底物足够,其他条件固定的条件下,反应系统中不含有抑制酶活性的物质及其他不利于酶发挥作用的因素时,酶促反应的速率与酶浓度成正比。

  (2)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在底物浓度较低时,反应速率随底物浓度增加而加快,反应速率与底物浓度近乎成正比;在底物浓度较高时,底物浓度增加,反应速率也随之加快,但不显著;当底物浓度很大,且达到一定限度时,反应速率就达到一个最大值,此时即使再增加底物浓度,反应速率几乎不再改变。

  (3)pH对酶促反应的影响每一种酶只能在一定限度的pH范围内才表现活性,超过这个范围酶就会失去活性。在一定条件下,每一种酶在某一个pH时活力最大,这个pH称为这种酶的最适pH。

  (4)温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酶促反应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反应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但当温度升高到一定限度时,酶促反应速率不仅不再加快反而随着温度的升高而下降。在一定条件下,每一种酶在某一温度时活力最大,这个温度称为这种酶的最适温度。

  (5)激活剂对酶促反应的影响激活剂可以提高酶活性,但不是酶活性所必需的。激活剂大致分两类:无机离子和小分子化合物。

  (6)抑制剂对酶促反应的影响抑制剂使酶活性下降,但不使酶变性。抑制剂作用机制分两种:可逆的抑制作用和不可逆的抑制作用。

  〖小结

  ㈠酶具有高效性

  ㈡酶具有专一性

  ㈢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

  〖作业练习一二。

  〖提示基础题

  1.B。 2.B。

  3.这个模型中A代表某类酶,B代表反应底物,C和D代表反应产物。这个模型的含义是:酶A与底物B专一性结合,催化反应的发生,产生了产物C和D。这个模型揭示了酶的专一性。

  拓展题

  1.(1)A点:随着反应底物浓度的增加,反应速率加快。B点:反应速率在此时达到最高。C点:反应速率不再随反应底物浓度的增加而升高,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

  (2)如果A点时温度升高10 ℃,曲线上升的幅度变小。因为图中原曲线表示在最适温度下催化速率随底物浓度的变化。温度高于或低于最适温度,反应速率都会变慢。

  (3)该曲线表明,B点的反应底物的浓度足够大,是酶的数量限制了反应速率的提高,这时加入少量的酶,会使反应速率加快(图略)。

高中生物教案6

  知识精华

  来 源 排 出 调 节

  水的平衡和调节

  饮水、食物物质、代谢 由肾、皮肤、大肠排出 神经调节、激素调节

  钠盐的平衡和调节

  主要来自食盐 主要经肾、其次由汗液、粪便排出 醛固酮(盐皮质激素)调节

  钾盐的平衡和调节

  食物 主要经肾、其次未吸收的随粪便排出 醛固酮调节

  意义:水和钠盐在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稳定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由于人在高温条件下工作,剧烈运动或某些疾病(剧烈呕吐、严重腹泻)时,会丢失大部分的水和无机盐,影响血压、心率的稳定。

  钾在维持细胞内液渗透压稳定方面、心肌舒张、兴奋性上具有重要作用。

  水在溶解代谢废物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关于水、盐调节的几个问题:

  1)尿激素的释放和分泌。

  2)醛固酮的效应有三:促进钠的重吸收、促进钾的分泌排出、促进水的重吸收。

  题例领悟

  例1:某人患急性肠胃炎,严重腹泻,并且出现心率加快、血压下降、四肢发冷等症;要缓解以上症状,应:

  A、输入生理盐水。 B、口服生理盐水。

  C、口服钾盐水。 D、输入醛固酮。

  解析:题意中出现的症状是缺少水和钠盐,其次输入比口服效果快。

  固答案:A

  例2:人体内K和钠离子的排出特点相比,不同之处是:

  A、多吃多排 B、少吃少排 C、不吃不排 D、不吃也排。

  解析:钾离子的排出特点是: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也排。

  钠离子的排出特点是: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不排。

  答案:D

  自我评价

  一、选择题:

  1、 人体内的水的主要来源及排出主要途径是: ( )

  A、 来自饮水,食物和由肾排出。

  B、 来自饮水,食物和由皮肤排出。

  C、 来自饮水,物质代谢和由肺排出。

  D、 来自饮水,物质代谢和由大肠排出。

  2、 离子态的无机盐(如血液中的钾、钙离子)的生命作用不包括: ( )

  A、 细胞结构物之一。

  B、 维持细正常生理功能

  C、 维持细胞的形态。

  D、 调节细胞内的'PH值。

  3、 下列有关人体内水分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 大量饮水,则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B、 渴觉中枢兴奋,则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C、 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则尿量增加。

  D、 细胞外液中渗透压降低,则尿量减少。

  4、 调节无机盐平衡的重要激素是: ( )

  A、抗利尿激素 B、醛固酮 C、肾上腺素 D、甲状腺素。

  5、 下列仅属于水分排出的途径的是: ( )

  A、肾排出 B、大肠排出 C、皮肤排出 D、肺排出。

  6、 不能对肾小管重吸收水分起促进作用的是: ( )

  A、渗透压升高。 B、抗利尿激素升高

  C、 血浆渗透压升高。 D、醛固酮升高。

  二、简答题:

  7、 下图为肾单位结构模式图。据图回答问题:

  1)当人饮水不足,体内失水过多或吃过咸的食物时,通过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分泌的 促进( ) 和( ) 对的重吸收,减少尿的排出,使细胞外液渗透压恢复正常。

  2)当血钾升高或降低时,可直接刺激 ,使 的分泌量增加,从而促进( ) 和( ) 对 的重吸收和对 的分泌,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3)通过显微镜检查发现构成肾小管的细胞线粒体较多,起生理意义是 。线粒体所需的能源物质和氧气由( ) 提供,产生的二氧化碳由( )________ 带 走。

  自我评价答案

  一、 选择题:

  1、A 2、A;3、C;4、B;5、D;6、A。

  二、 简答题

  1、抗利尿激素 1 肾小管 2 集合管

  2、肾上腺 醛固酮 1 肾小管 2 集合管 钠 钾

  3、提供能量,有利于纳的重吸收和钾离子的分泌 3 肾小管毛细血管血液 3 肾小管毛细血管血液

高中生物教案7

  一、教学目标:

  【知识】:说出癌细胞的主要特征和致癌因子

  【技能】:讨论恶性肿瘤的防治选择健康的生活

  二、教学重点:

  重点——癌细胞的主要特征;难点——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区别。

  三、教学用具

  PPT幻灯片、癌症及其治疗的记录片

  四、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关于致癌因子的信息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及癌细胞的特征

  提问学生,设置情景:如果你被告知患有癌症,你会怎么想,怎么做?你在媒体上看到哪里物质、行为具有致癌/诱癌作用,你会怎么做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应变由人们对癌症的恐惧,设问:什么是癌症呢?讲述癌细胞的概念、主要特征。展示一些癌细胞的图片,与正常细胞进行比较。

  进入情境,回答问题

  (二)致癌因子

  先让学生列举自己了解的致癌物质,再对学生的发言进行归纳,致癌因子的种类。补充遗传因素,遗传因素也是在外部条件诱发下产生癌细胞的。

  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的`相互作用,适当补充癌症发展的过程。

  根据生活经验,列举致癌物质

  (三)癌症的防止

  介绍一些生活中避免接触致癌因子的做法。让学生说说了解到的哪些癌症的治疗方法,然后介绍现代医学治疗癌症的方法,展望未来可能采取的治疗手段。

  说出自己了解的癌症治疗方法。

  (四)练习

高中生物教案8

  一、教材分析

  学生缺乏有关氨基酸和蛋白质的有机化学知识这是本节教学内容的最大瓶颈,而氨基酸的结构和蛋白质的形成又属于微观知识,比较抽象,十分枯燥,所以教学时应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运用动画、故事、游戏和形象的比喻,不仅增加学生对微观内容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完成重点、难点知识的学习,提高思维能力,形成相应的观点。并且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方面

  (1)说明氨基酸的结构特点。

  (2)理解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3)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树立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 能力方面

  (1)通过自主对比观察几种氨基酸的结构,思考讨论后得出氨基酸的结构通式,培养观察分析能力。

  (2)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让学生在获取形象的、信息内容的同时,培养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蛋白质的功能。

  (2)氨基酸的结构及其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难点:

  (1)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2)蛋白质的结构多样性的原因。

  四、教法学法及媒体选择

  1.教法及媒体选择

  根据新课程理念,针对本节内容,我主要采取探究式教学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动画和图片创设情境,层层递进,解决教学难点。

  2.学法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交流的过程,选择良好的学法关键在于找到教法与学法的结合点,实现教、学的统一。与探究式教学法相对应,我通过组织学生观察、讨论,使他们能用观察法、分析法、比较推理法得出结论,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让学生能由宏观进入微观再回到宏观,形成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五、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 播放电影《蜘蛛侠》的片段,

  问:电影中的主人公是谁?他最有力的武器是什么?

  展示:⑴黑寡妇蜘蛛的图片,黑寡妇蜘蛛因为它蛛丝中的“蛛丝蛋白”,使得他的蛛丝的强度异常的高。

  ⑵荧光水母的图片

  问:这是什么生物?为什么它们能发出美丽的荧光?

  问:从这些画面中我们应该不难发现这些神奇的生命现象是由谁来承担的?

  引出今天这节课的主题。

  展示:一些食物(肉 、蛋 、乳等)

  问:为什么我们经常说这些食物的营养价值很高?

  问:蛋白质对人体很重要,那么人体中的蛋白质又能承担怎样的生命活动呢?大家想不想和我一起到人体中去进行一次旅行?

  创设情景:三维透明人体场景。

  ⑴ 观看人体骨骼肌的三维动画,并问:构建肌肉的主要结构物质是什么?这又说明蛋白质可以具有怎样的功能?

  ⑵接着让学生观察在人体中可以发生的4个生命活动的场景,并问:在这样的4个场景中分别涉及到了哪些蛋白质?这些蛋白质又各自具有怎样的功能呢?

  ⑶总结:蛋白质在生物体中承担的功能多不多?概括出蛋白质的功能,“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过渡: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 ,蛋白质们能够承担如此众多的功能,这是否和他的功能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掀开它的神秘面纱吧!研究表明蛋白质的结构是复杂的,可是这种复杂的分子却是由一些结构简单的氨基酸分子作为基本单位所构成。所以认识蛋白质的结构,首先就必须了解氨基酸的结构

  创设情景:利用比喻,讲述“4个氢兄弟”和“两个强大势力集团”的斗争故事,让学生了解,“化学键”、“羧基”、“氨基”这些基团和它们的一些书写方法,以及是如何由“甲烷”到形成“甘氨酸”这种氨基酸的,为后面认识构成生物体蛋白质、氨基酸的结构,以及氨基酸共同结构特点打下铺垫。

  过渡:氨基酸会不会只有甘氨酸一种呢?告诉学生构成生物体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让我们一起去看一下其它的氨基酸吧!

  提问:比一比这4种氨基酸,从4个“邻居”的角度来看,有几个“邻居”相同?几个“邻居”不同?

  提问:其实其它的氨基酸也都符合这一规律,能否根据这一规律将约20种氨基酸用一个结构通式表示出来?

  活动:邀请两位学生主动到黑板上演板,其他学生尝试在纸上书写。

  请学生评价演板的两位同学尝试写出的氨基酸的结构通式,教师最后总结,并针对错误进行说明。

  提问:⑴观察结构通式,不同的氨基酸在结构上只是什么不同?那么甘氨酸和丙氨酸的R基是什么?

  ⑵观察结构通式,氨基酸们都拥有哪些相同的元素?那么蛋白质呢?

  ⑶再来观察结构通式,和刚才的4种氨基酸,问道:如果说从氨基和羧基的角度来看这些氨基酸又有哪些共同结构特点。(学生思考同时,引导学生从氨基和羧基的数量;氨基与羧基的`连接方式两个方面考虑)

  总结:对氨基酸共同结构特点进行总结,并指出只有同时满足共同结构特点的氨基酸才是构成生物体蛋白质的氨基酸,否则不是。

  过渡:现在我们知道了氨基酸的结构,但是由氨基酸作为基本单位又是如何形成蛋白质的呢?指出是“相互连接”。

  活动:请一位同学到前台来,和我做同样的一种姿势伸展双臂,两腿并拢,让学通过今天课的内容进行联想,可以想到什么?问:我和这位同学连接起来时最简单的方式是什么?再问:那么氨基酸在相互连接时是否也有“左右手”,以及“握手”的地方呢?

  创设情景:观看flash动画(蛋白质的形成)

  提问:⑴描述氨基酸分子间是如何“相互连接”的?

  ⑵有没有“左右手”和“握手的地方”总结出“肽键”

  ⑶虽然和手牵手有相似的地方,但又没有不同的地方?总结出这种“相互连接”称为“脱水缩合”

  ⑷这是不是一种新的分子,指出“二肽”

  ⑸二肽还能继续进行“脱水缩合”吗?

  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总结出“三肽”,“多肽”,“肽链”,以及一条“肽链”中“肽键数”,“脱去的水分子数”,和“氨基酸数”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

  总结:氨基酸形成蛋白质大致经过了哪几个阶段?

  过渡:展示一些常见蛋白质的结构图片,指出这些蛋白质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并指蛋白质的种类有1010—1012可是构成这些蛋白质的氨基酸只有约20种

  这些氨基酸怎能形成数量如此多的蛋白质分子呢?

  活动:讲学生分成每6人一组,请其中一组的同学到台上来扮演氨基酸,其它组

  相互同学讨论,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蛋白质分子结构的多样性,请2组学生

  代表发表蛋白质分子多样的原因。

  评价并总结:结构多样性的原因。

  思考:为什么蛋白质能承担如此众多的功能?

  小结、结课:在今天的这节课里,我们不仅获取蛋白质的基础知识,而且大家应该感受到蛋白质对生命的意义:生命世界是丰富多彩,五彩缤纷的,离开了蛋白质,这一切还存在吗?不过蛋白质是生命的主要承担者,可它们是生命活动“操纵者”吗?它们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化合物呢?这个问题就留给下节课吧!

高中生物教案9


  1、 营养物质功能

  提供能量:糖类、脂肪、蛋白质均能氧化分解供能。

  其供能的顺序:糖类、脂肪、蛋白质

  蛋白质是构建和修复组织的主要原料

  提供构建和修复物质:糖类和脂类是构成细胞膜和神经组织的重要部分

  Ga 、 Mg、、、P是构成骨骼的主要成分

  酶和一些激素是蛋白质

  提供调节物质 碘是甲状腺激素的主要成分

  2、 营养不良:

  蛋白质供给不足,影响发育和抵抗力

  营养供给不足 缺钙影响骨的发育

  缺维生素A会引起夜盲症

  缺维生素C会引起坏血病

  营养过剩:如获取能量过多,导致肥胖

  摄取营养的种类、数量、比例符合实际需要

  合理加工食物,减少营养素的损失,提高利用率

  3、 合理膳食: 食物对人体无毒害且符合食品卫生要求

  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和合理膳食制度

  题例领悟

  例1、下列属于人体构建和修复机体组织的物质,最全的一组是:

  ①水②脂类③糖类④蛋白质⑤纤维素⑥无机盐⑦维生素

  A、①③④⑤⑦ B、①③④⑥⑦ C①②③④⑥ D、①②③④⑥⑦

  解析:参与构建和修复人体组织的物质主要有水分、蛋白质、脂类、糖类和无机盐等。而纤维素是植物体细胞壁的主要组成成分;纤维素是调节机体生理功能的重要物质。 答案:C

  例2、下列各项中不是成人每天要进食一定量蛋白质的原因是:

  A、 蛋白质在人体内不能储存。

  B、 蛋白质不能全部由糖类和脂肪在体内转化而成。

  C、 蛋白质提供生命活动所需的大部分能量。

  D、 体内蛋白质每天要少量分解一些,更换新的。

  解析:蛋白质作为生物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其虽可作为能源物质,但非主要的,体内物质供能的顺序依次为糖类、脂肪、蛋白质。

  答案:C

  自我评价

  一、选择题:

  1、 下面关于人类营养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由于蛋白质能参与各项生命活动,所以每天食物中以蛋白质含量最高为宜。

  B、淘洗大米时次数不宜过多,以防止维生素B1的损失。

  C、蔬菜应先洗后切,大火快炒,防止维生素C的损失。

  D、食物加工既要防止生物污染,又要防腐剂等过量带来的化学污染。

  2、 人体血液中不可能出现 ( )

  A、纤维素 B、红细胞 C、蛋白质 D、激素

  3、 某人由于营养不良,身体浮肿,其食疗补救措施是:( )

  A、多吃蔬菜 B、多吃馒头 C、多喝豆浆 D、多喝水

  4、 1克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在体内完全氧化分解所释放的能量分别是17。15千焦、38。91千焦和17。15千焦,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

  A、 三者都可作为能源物质

  B、 蛋白质是主要的能源物质。

  C、 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

  D、脂肪是主要的能源物质

  5、 下列哪一组疾病是营养不良引起的:( )

  A、脚气病和坏血病 B、夜盲病和巨人症

  C、糖尿病和软骨病 D、佝偻病和心脏病

  6、 一个健康的人若进食较多的糖和食盐,那么他排出的尿液中所含的葡萄糖和盐分的量:( )

  A、盐增多,糖未增多 B、糖增多,盐未增多

  C、两种都增多 D、两种都未增多

高中生物教案10

  【教学目的】

  1、理解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2、识记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利用、散失;

  3、知道合理灌溉在生产和生活这的运用。

  【重点难点】

  1、重点 :渗透作用的原理;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2、难点 :渗透作用的概念;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条件。

  【教学过程】

  一、水分的吸收

  1、吸水的器官和部位:主要的吸水器官 根 ;

  根尖的结构组成: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成熟区(图)

  吸水最活跃的部位 成熟区的表皮细胞 。(图)

  2、吸水方式: 成熟的植物细胞主要靠 渗透作用吸水 ,

  如: 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茎叶细胞、根冠细胞

  未成熟的植物细胞主要靠 吸胀作用吸水 。

  如:干燥的种子细胞、根尖分生区细胞

  3、吸水的原理

  (1)吸胀吸水的原理:亲水性物质与水发生结合(结合水)

  (2)渗透作用的原理:细胞液与外界溶液通过原生质层发生渗透作用

  A、渗透作用概念: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从低浓度溶液向高浓度溶液的扩散(如:课本P59图)

  B、渗透作用的产生必需具备两个条件: 半透膜

  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

  C、成熟的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

  理由是: 细胞壁—— 全透性,水和溶质都可以透过。

  原生质层——主要包括:细胞膜、液泡膜和两层膜间的细胞质——

  选择透过性——可看做一层半透膜。

  细胞液——具有一定的浓度,与外界溶液之间通常具有浓度差。

  所以:一个成熟的植物细胞就是一个渗透系统,当成熟的植物细胞与外界溶液接触时,细胞液就会通过原生质层与外界溶液发生渗透作用。

  4、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通过细胞图分析、讲述实验)

  1)30%的蔗糖溶液——细胞失水——发生质壁分离——细胞壁伸缩性小于原生质层

  2)清水或低液——— 细胞吸水——质壁分离复原——

  3)所以:当外界溶液的浓度 > 细胞液的浓度时,细胞就通过渗透作用——失水

  可用 质壁分离 实验验证

  当外界溶液的浓度 < 细胞液的浓度,细胞就通过渗透作用——吸水

  可用 质壁分离复原 实验验证

  4)质壁分离的外因:外界溶液浓度 > 细胞液浓度

  质壁分离的内因:细胞壁伸缩性 < 原生质层

  质壁分离复原的外因:外界溶液浓度 < 细胞液浓度

  质壁分离复原的内因:细胞壁伸缩性 < 原生质层

  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实验的作用:

  ① 证明成熟的植物细胞发生渗透作用;

  ② 证明细胞是否具有活性;

  ③ 作为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膜的方法;

  ④ 初步测定细胞液浓度的大小。(请设计实验测细胞液浓度大小 )

  5、巩固练习:课本P62:一、二、四 学案P 1、2、3、4

  新学案P116:例6、11、12 P120:1—6、9—14、16 P124:8

  课练P48:19

  二、水分的运输、利用、散失

  1、运输: 结构 导管 ,

  从细胞外 → 导管的途径:

  土壤溶液 → 成熟区表皮细胞 → → → 导管(通过渗透作用)

  土壤溶液 → 成熟区表皮细胞的'细胞壁以及成熟区表皮细胞以内层层细胞的间隙 → 导管(通过扩散)

  2、利用:一般只有1%-5%的水分保留在植物体内,参与 光合作用 和 呼吸作用 等生命活动。

  3、散失:途径:主要通过 蒸腾作用

  意义:是 植物吸收水分和促使水分在植物体内运输 的重要动力

  三、合理灌溉:(详见课本P61内容)

  1、 概念:

  2、 原理:

  3、 意义:

  4、 巩固练习:课本P62:三

  【练 习】

  1下列某同学画的几个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注明图中各标号所指的结构名称:

  1. 细胞壁 2 细胞膜

  3. 液泡膜 4 细胞核

  5. 细胞质 6 细胞液 7.外界溶液

  其中2、3、5共同成 原生质层 。

  (2)A→B→C,说明细胞发生了 质壁分离 现象,发生这种现象的细胞结构基础是具有选择透过 性的 原生质层 和一定浓度的 细胞液 、以及全透性的细胞壁;其外在原因是由于外界浓度 大于 细胞液浓度;内在原因 细胞壁伸缩性 < 原生质层。

  (3)若将C细胞放进清水中,将发生 质壁分离复原 现象,若不发生,

  则说明 细胞已死亡 。

  (4)A→C过程中,细胞液浓度 变大 ,吸水能力 变强 。

  2、用2摩尔/升的乙二醇溶液和2摩尔/升的蔗糖溶液分别浸泡某种植物细胞,观察分离现象,得到其细胞体积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

  (1)细胞体积在A~B段的变化说明:在该段时间内水分从细胞 渗出 , 细胞液浓度 变大 。

  (2)在1分钟后,处于2摩尔/升蔗糖溶液中的细胞,其细胞浓度将 不变 ,此时,在细胞壁与原生质层之间充满了 2mol/l的蔗糖溶液 。要使该细胞复原,将其置于 清水 中。

  (3)在1分钟后,处于2摩尔/升乙二醇溶液中的细胞,其细胞体积的变化是由于 乙二醇

  逐渐进入细胞,引起细胞液浓度 变大而吸水 。

  (4)并不是该植物的所有生活细胞均可发生质壁分离,能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还必须具有 大液泡(原生质层) 。

  3、下面是用新鲜的洋葱表皮进行的一些实验与结果。请分析回答:

  组别处理结果

  a ①材料置于30%蔗糖溶液中 ①发生质壁分离

  ②然后将材料移到蒸馏水中 ②质壁分离复原

  b ③材料置于60%蔗糖溶液中 ③迅速发生质壁分离

  ④然后移到蒸馏水中 ④质壁分离不能复原

  c ⑤材料置于7%KNO3溶液中 ⑤开始质壁分离,后又自动复原

  d ⑥材料放入100℃热水中3分钟后取出重复(a)组实验 ⑥未发生质壁分离

  (1)洋葱表皮细胞在a、b、c三组实验中均发生质壁分离现象,其结构基础是 同题1(2)

  (2)a组实验可以说明 新鲜洋葱表皮细胞具有与外界溶液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 。

  (3)出现b、d组实验共同现象的原因是 原生质层受破坏,细胞死亡 。

  (4)c组实验结果说明 K+、NO3- 可以被 主动力运输进入细胞内 。

  4、施肥过多,出现烧苗的主要原因是 外界溶液浓度大于根细胞中细胞液浓度,细胞失水过 度而死亡 。

  5、在移栽花木时常常剪去部分枝叶,这是为了( D )

  A、减少叶的呼吸作用 B、降低叶片的光合作用效率

  C、促进植物体的根的吸水 D、维持植物体内水分代谢的平衡

  【教后感】

  植物对水的代谢中的运输、利用和散失都在初中的补课上详细讲过,高中这一部分的重点是放在水的吸收上。主要又水的吸收的两种方式、场所,以及两种吸收方式CELL的特点,其中以渗透作用最为重要。这里包括渗透作用的原理、条件和植物的渗透作用以及质壁分离实验的内容。

高中生物教案11

  一、教学目标

  1.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3.简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4.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

  5.认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教学难点

  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

  三、教学方法

  探究法、对比法、讲述法

  四、教学课时

  五、教学过程

  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提示。

  提示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板书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一、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

  讲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第一, 是同种生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控,这是在有限空间内比较普遍存在的种群变化规律;

  第二,是异种生物种群之间的数量调控,多出现于植物与动物或动物与动物之间,常有食物链关系;

  第三,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调控。

  生态系统总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并与周围的环境有着很密切的关系。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以内部生物群落为核心的,有着一定的承载力,因此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范围的。

  旁栏思考题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提示。

  提示如果草原上的食草动物因为迁入而增加,植物就会因为受到过度啃食而减少;而植物数量减少以后,反过来就会抑制动物的数量,从而保证了草原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平衡。

  讲述在生态系统中关于正反馈的例子不多,例如,有一个湖泊受到了污染,鱼类的数量就会因为死亡而减少,鱼类死亡的尸体腐烂,又会进一步加重污染,引起更多的鱼类的死亡。

  不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不同的。一个生态系统的物种组成越复杂,结构越稳定,功能越健全,生产能力越高,它的自我调节能力也就越高。因为物种的减少往往使生态系统的生产效率下降,抵抗自然灾害、外来物种入侵和其他干扰的能力下降。而在物种多样性高的生态系统中,拥有着生态功能相似而对环境反应不同的物种,并以此来保障整个生态系统可以因环境变化而调整自身以维持各项功能的发挥。因此,物种丰富的热带雨林生态系统要比物种单一的农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强。

  板书二、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学生活动阅读P110第三段~P111第三段。

  讲述“抵抗力稳定性”的核心是“抵抗干扰,保持原状”。“干扰”是指破坏稳定状态的外界因素;“保持”是指与干扰同时表现的`系统内在的自动调节能力。“恢复力稳定性”的核心是“遭到破坏,恢复原状”。“破坏”是指受外界因素影响使生态系统较远地偏离了原来的稳定范围;“恢复”是指外界因素消除后,生态系统重新建立稳定状态。

  以往认为,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是相关的,抵抗力稳定性高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低。也就是说,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一般呈相反的关系。但是,这一看法并不完全合理。例如,热带雨林大都具有很强的抵抗力稳定性,因为它们的物种组成十分丰富,结构比较复杂;然而,在热带雨林受到一定强度的破坏后,也能较快地恢复。相反,对于极地苔原(冻原),由于其物种组分单一、结构简单,它的抵抗力稳定性很低,在遭到过度放牧、火灾等干扰后,恢复的时间也十分漫长。因此,直接将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比较,可能这种分析本身就不合适。如果要对一个生态系统的两个方面进行说明,则必须强调它们所处的环境条件。环境条件好,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较高,反之亦然。

  板书三、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讲述我们要明确以下观点:

  (1)自然生态系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环境;

  (2)人类活动的干扰正在全球范围内使生态系统偏离稳定状态;

  (3)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命运就掌握在自己手中,但又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

高中生物教案1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理解植物向性运动的概念及意义。

  ②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③体验发现生长素的过程和方法。

  2、能力目标

  ①引导启发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植物的向光性实验及胚芽鞘尖端产生某种物质实验并预期、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使学生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②培养学生实验设计探究能力及训练学生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3、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的分析评价与设计,体验感知科学探究的曲折,培养学生执著探索的精神、合作精神以及创新思维等科学品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2、教学难点:科学实验设计的过程及严谨性分析。

  【教学方法和手段】

  利用自制的多媒体课件,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氛围,同时应用实验探究法、讲述法、比较法、自学法等,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使其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观察、比较和总结、判断思维和创新能力;还通过课堂上学案使用的教学方法不但明显加强了沟通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还显著增强了教学的民主性和双向交流性,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精神。

  【教学过程】

  A.引入课题

  导言1、请同学们观看教材窗台盆景这幅图,想到了什么诗词?(回答: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2、“红杏出墙”说明外面的世界很精彩…那请同学们继续观察讨论,是外界什么诱惑使这“红杏”探出脑袋,向外张望?这是植物的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B.新课讲授

  一、植物向性运动:

  这部分内容安排学生看书自学并完成学案上的知识预览填空

  二、生长素的发现

  (一)达尔文向光性实验

  先向学生介绍胚芽鞘是什么?

  达尔文实验:图解的形式,flash演示(A组胚芽鞘保留尖端,B组胚芽鞘切除尖端C组锡箔盖住胚芽鞘尖端D组锡箔盖住胚芽鞘尖端下面)

  问题探究一:胚芽鞘的向光性生长与胚芽鞘哪部分有关?

  看了课件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下列问题:

  同学们分析本组实验中的AB,通过比较思考,这两个对照组单因子变量是什么?控制变量又是什么?由此现象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问题探究二:胚芽鞘感受单侧光的部位在哪里?

  看了课件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下列问题:

  同学们分析本组实验中的CD,通过比较思考,这两个对照组单因子变量是什么?控制变量又是什么?由此现象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探究活动之后,及时布置学生完成学案上达尔文向光性实验设计相关问题

  (二)温特实验

  老师介绍材料中的琼脂块是什么物质?

  问题探究三:胚芽鞘尖端是否产生了某种物质?

  这个探究活动安排是先让全班学生按照学案上的提示完成整个实验设计方案、现象、结论之后,再叫两个学生到黑板上把实验设计方案、现象用图像来表示,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温特实验单因子变量是什么?为什么要做一个琼脂块没有接触胚芽鞘尖端对照实验?

  (三)郭葛实验:这部分内容安排学生看书自学并完成学案上的知识预览填空。

  C.课堂小结:通过学习生长素发现过程两个经典实验,要领会到设计实验所遵循的三个基本原则:科学性原则、对照性原则、单因子变量原则,并且要在实验步骤中从语言上、逻辑思维上体现这三个基本原则。还特别要注意描述的实验结论要与实验现象相吻合,即有什么样的现象应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D.练习巩固:全班学生完成学案上的课堂演练

  学案

  第四章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一节植物的激素调节

  生长素的发现

  课时:1课时

  【问题探究】

  探究一:胚芽鞘的向光性生长与胚芽鞘哪部分有关?

  探究二:胚芽鞘感受单侧光的部位在哪里?

  探究三:胚芽鞘尖端是否产生了某种物质?

  【知识预览】

  一.植物向性运动

  (一)概念:植物体受到的外界刺激而引起的运动。

  (二)实例:、等

  (三)意义:是植物对外界环境的。

  二.生长素的发现

  (一)达尔文向光性实验

  1.外界条件为。

  2.取材:四个长势胚芽鞘

  3.实验步骤:

  ⑴取,分别标号为A、B、C、D

  ⑵A组不作处理,B组切掉胚芽鞘,C组用锡箔遮盖胚芽鞘,D组用锡箔遮盖胚芽鞘。

  ⑶四组都用照射,然后放在相同且适宜条件下培养

  ⑷观察四组胚芽鞘生长状况

  4.实验现象:

  5.实验结论:

  (二)温特实验:

  1.取材:几个生长状况胚芽鞘及琼脂块。

  2.实验步骤:

  ⑴切下胚芽鞘尖端放在琼脂块上几小时以后,移去胚芽鞘尖端,并将这块琼脂切成小块,放在一个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一侧,作为实验组A

  ⑵另取

  ,作为对照组B。

  ⑶将A、B两组放在同样且条件下培养,然后观察胚芽鞘生长状况

  3.实验现象:

  4.实验结论:

  (三)郭葛实验:他从植物中分离出了这种物质,其化学本质是,由于它能促进植物生长,故取名为。

  【课堂随笔】

  1、这堂课的重点为生长素的发现过程,特别要注意设计实验的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同时还要注意实验相应的结论要与实验出现的'现象相符合。

  2、这堂课的难点为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分析,关键要抓住实验设计的两大原则:对照原则和单因子变量原则进行实验设计。

  【课堂演练】

  1.植物的向性运动从根本上取决于()

  A.应激性B.适应性C.反射D.遗传性

  2.图Ⅰ图Ⅱ是是生长素发现的两个相关实验。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图Ⅰ是达尔文的向光性实验,图Ⅱ是1928年荷兰科学家温特利用琼脂块探究胚芽鞘产生某种物质的实验②图Ⅰ实验能够说明向光性的产生与尖端有关,感光部位是尖端③图Ⅱ实验说明能够产生促进生长的物质的部位是尖端下部④根据图Ⅱ实验可以推测:植物的弯曲生长可能和促进生长的物质分布不均匀有关⑤两个实验均能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了生长素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①②⑤ D.①③④

  图Ⅰ图Ⅱ

  3.给你两个黑纸箱,两个长势一样的胚芽鞘,一盏台灯,请你设计一个实验证明胚芽鞘具有向光性

  ⑴实验步骤:

  ⑵.实验现象:

  ⑶实验结论:

  【课后思考】

  1.胚芽鞘的生长素产生的部位在哪里?作用的部位在哪里?

  2.植物受单侧光照射为什么会出现向光性?

  生物学案体例说明

  杜友珠

  【问题探讨】

  1.提出与这堂课重点知识相关的某些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方法得出问题的答案,从而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2.把这堂课某个重要的结论性知识可演变为探究性设计实验让学生去思考实验方法、步骤、现象,从而使学生通过自己的逻辑思维推出实验的结论,这样可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体现新课标探究性学习重要理念

  【知识预览】

  把这堂课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每个知识点以填空的形式展现出来,目的使学生在课堂上消化知识,达到这堂课的教学知识目标

  【课堂随笔】

  主要是对这堂课的重点和难点学法指导,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

  【课堂演练】

  选做一些具有典型代表性题目,并且要突出重点知识和难度的梯度,题目的量不要出得太多。这是学生对知识巩故环节,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后思考】

  提一些这堂课趣味性的问题或与下堂课内容相关的质疑让学生课后去思考,使学生对当日的学习产生回味无穷的感觉,也为学生学习下一堂课内容做好铺垫

  页眉:全校统一格式。

  页脚:指总页数。

  撰稿、审稿:每期必须填写。

  参考答案:另设页面附在学案之后。

  参考答案

  【知识预览】

  一.植物向性运动

  (一)单一方向、定向

  (二)根的向地性、茎的背地性

  (三)适应性

  二.生长素的发现

  (一)达尔文向光性实验

  1.单侧光2.一样

  3.⑴四个长势一样胚芽鞘⑵尖端、尖端、下端⑶单侧光

  4.A组的胚芽鞘向光生长、 B组的胚芽鞘不生长、

  C组的胚芽鞘直立生长、 D的组的胚芽鞘向光生长

  5.胚芽鞘的向光性生长与胚芽鞘尖端有关胚芽鞘感受单侧光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

  (二)温特实验:

  1.一样

  2.⑵没有接触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切成与A组一样小块,放在一个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一侧

  ⑶适宜

  3.A组的胚芽鞘会向放琼脂的对侧弯曲生长B组的胚芽鞘不生长

  4.胚芽鞘尖端产生了某种物质

  (三)吲哚乙酸、生长素

  【课堂演练】

  1、D 2. A

  3.⑴取两个黑纸箱标号甲、乙,甲黑纸箱在侧面挖一个洞,用这两个黑纸箱分别罩到一个长势一样的胚芽鞘,再用台灯照射甲黑纸箱有洞一侧,将甲、乙两组放在同样且适宜条件下培养,然后观察胚芽鞘生长状况

  ⑵.甲组的胚芽鞘会向光生长乙组的胚芽鞘直立生长

高中生物教案13

  一、教材分析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这部分内容是高中生物(必修)第二册第八章《生物与环境》第三节《生态系统》的核心内容。在教学中,本节知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知识和第三章《新陈代谢》的知识联系密切,又直接关系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学习,学科内综合性强,理论联系实际紧密,需要提高灵活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和识图解图能力。

  纵观04—07三年来的全国高考题,该部分知识为高考热点内容之一,历年高考都会考查。但近三年来天津卷涉及较少。从考查形式上看,既有选择题也有非选择题。往往涉及到图形、图表的分析。命题方式灵活多样,主要考察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灵活运用知识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等。其中“能量流动的'特点”及各营养级能量传递的计算及综合运用本章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等知识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及热点问题,是高考命题的焦点。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和考纲的具体要求,结合学生知识水平,拟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1)了解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来源、流动渠道和研究目的

  (2)理解能量流动的特点

  (3)应用食物链中各营养级能量传递进行计算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识图解图能力、观察和分析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等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物质运动和物质普遍联系的辩证观点

  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2、教学难点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相关知识的计算

  3、重难点的突破

  利用多媒体课件为手段,借助于其形象、直观、动态等多种功能使知识结构一目了然,来突出重点。再通过经典例题跟进、教师详解、学生分析来强化知识,突破难点

  四、教学方法

  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在课前制定有针对性的复习目标,并要求学生提前复习,教师加以检查落实。授课中以多媒体为辅助手段,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各种教学方法。通过对近几年与本部分内容相关的高考题的分析研究,以及解题中如何确立关键词、关键点及解题思路、解题方法及技巧的讲解,使学生对本节知识有个系统的认识并加以掌握。

高中生物教案14

  一、教学目标

  1.说出群落的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

  2.通过观察讨论,运用归纳与概括,得出群落的空间结构。

  3.能够利用群落的结构,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究。

  4.懂得合理开发利用生物资源。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概念。

  难点:影响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的因素。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复习导入,提问:种群的空间结构包括哪些?

  (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

  2.追问:群落的空间结构有哪些?

  (二)新课教学

  1.垂直结构

  (1)播放森林植物和动物的一段视频,观看视频后出示图4-11、4-12,让学生结合图片进行小组讨论,并提问:视频中植物有哪些?如何分布的?

  (森林中自下而上,分别由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形成群落。)

  植物分布有什么特点呢?什么原因导致的?

  (出现分层现象;由于光照导致。)

  教师补充讲解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把这种分层的现象称为垂直结构。

  (2)结合材料,提问: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创造了什么条件呢?

  (为动物创造了栖息空间和食物。)

  展示植物不同分层,鸟类种类不同的图片,提问:植物的垂直结构会对动物造成哪些影响?

  (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创造了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因此动物也有类似的分层现象。)

  2.水平结构

  教师展示某草地群落水平结构的图片,讲解水平结构的概念。

  展示某草原的分布图,组织学生同桌之间互相讨论:影响水平结构的主要因素?师生共同总结。

  (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都是群落的水平结构的影响因素。)

  (三)巩固提高。

  出示热带雨林的一幅图片,学生描述动植物的分布以及导致这种分层的原因。

  (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回顾群落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作业:回家搜集一下我国的立体农业资料。

  四、板书设计

高中生物教案15

  一、教学目标

  细胞分化、癌变和衰老的知识。

  二、教学重点

  细胞分化的概念和意义;癌细胞形成的原因。

  导入:近年来,关于细胞的分化、癌变和衰老的研究,已经成为细胞生物学的重要课题。其中细胞的分化与生物发育有密切关系,细胞的癌变与当今世界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的癌症有关,细胞衰老与人类及动植物的寿命有关。下面我们一起讨论大家感兴趣的话题--细胞的分化、癌变和衰老。

  三、教学过程

  (一)细胞的分化概念和意义

  提问:一般多细胞生物体发育起点是什么?(回答:受精卵。)

  提问:受精卵进行分裂的方式是什么?(回答:有丝分裂。)

  提问:有丝分裂后,亲代和子代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是否相同?(回答:相同。)

  提问:那么,什么是细胞分化呢?(要求学生举例回答。)

  提问:细胞分化在什么时候达到限度呢?(回答:胚胎期。)

  提问:细胞分化的结果是什么?(回答:形成各种不同的细胞和组织)

  (概括细胞分化的概念和意义,引出细胞的全能性。)

  (二)细胞的全能性

  进述:观察植物细胞培养完整植株示意图。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由胡萝卜韧皮部分离的细胞,在适宜条件下,经过分裂和分化又能发育成新的植株,说明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有发育的潜能,这就是细胞的全能性。

  (三)细胞的癌变

  讲述:讨论第二个问题——细胞的癌变,癌细胞几乎人人都有,这并非危言耸听,病理学家经过大量尸体解剖和病理检查后发现,死亡原因虽然不同,但几乎每个人的体内都能检出癌细胞。只不过绝大多数人体内癌细胞很少,尚未形成癌肿。

  提问:常听说的癌症有哪些?(回答:胃癌、肺癌、肝癌、乳腺癌、宫颈癌、大肠癌、白血病、食道癌、恶性淋巴瘤、卵巢癌…)

  提问:癌症的危害是什么?(回答:癌症是一类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和健康的疾病。据最新的统计资料报道,我国每年新发现的肿瘤病人约100万左右,在全球因为癌症,每年夺去大约600万人生命,并把1000万人置于死亡边缘。随着人类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肿瘤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提问:引起细胞癌变的致癌因子有哪些种类?(回答:物理的电离辐射、x射线、紫外线,化学的砷、苯、煤焦油等,150多种肿瘤病毒。)

  提问:癌细胞是如何形成的?(回答:在物理、化学或病毒等致癌因子的作用下,致癌基因被激活。)

  总结癌细胞及其特征,人体细胞产生癌变的原因以及预防癌症的三级防治措施。

  (四)细胞的衰老:细胞衰老的特征和原因

  学生阅读"细胞的衰老"。

  提问:人体头发变白的原因是什么?(在学生各抒己见的`基础上,总结:酪氨酸酶活性降低。)

  提问:那么如何使变白的头发再变黑呢?(回答:提高酪氨酸酶的活性,染发等。)

  讲述:总结细胞衰老的特征以及细胞衰老的原因。就如何提高酶的活性以及染发对人体的危害等加以解释。

  小结:要求了解细胞分化的概念和意义以及细胞的全能性,了解什么是癌细胞、癌细胞的特征、引起细胞癌变的致癌因子和癌细胞形成的原因,以及癌症的预防,了解细胞衰老的特征和细胞衰老的原因。真正明白细胞分化的概念和意义;癌细胞形成的原因。

【高中生物教案】相关文章:

高中生物教案11-16

有关高中生物教案11-17

高中生物教案【推荐】02-04

关于高中生物教案02-22

高中生物教案优秀02-20

高中生物教案15篇11-25

高中生物教案(15篇)12-30

高中生物必修一教案06-22

高中生物教案(精选15篇)02-15

高中生物教案精选15篇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