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随笔

时间:2023-03-09 10:00:28 端午节 我要投稿

端午节随笔(13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说起随笔,大家应该都有印象吧?随笔通常作者通过修辞手法曲折传达自己的见解和情感的一种文体。为了帮助大家更多的了解随笔,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端午节随笔,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端午节随笔(13篇)

  端午节随笔 篇1

  

  今天是端午节,我们一家去妈妈那里蹭饭了,女儿由于下午要上课就没有去成。妈妈听说我们要去,很开心,说天还没亮就起床煮粽子和鸡蛋了。到了家里,还是那很熟悉的味道,妈妈的笑容一直挂在脸上,尤其是看她最爱的小外甥来了,妈妈特高兴。因为儿子是妈妈一手带大的,所以对儿子特别有感情。一整天我和儿子都跟在妈妈的后面,和妈妈聊聊家常,那种感觉很亲切、很温馨。临走时妈妈准备了好多东西给我们带着,后备箱几乎都要装满了,有草鸡蛋、家里种的'绿色蔬菜、花生米、粽子、肉丸、饺子等等。这些都是妈妈提前准备好的,妈妈还专门向四姨学习如何用鸡蛋和面油炸花生米,真的很好吃的。关键是妈妈对我们那份浓浓的爱意,已经足够我们感动了。

  每次回家,妈妈都会准备好多东西给我们带回家,说家里的这些东西没用农药和化肥,吃着放心。而且还准备了一桌我们爱吃的饭菜,每次我都吃得饱饱的,瞧,有这么能干的妈妈,我什么都不会您可以理解了吧!所以我不会做饭是有理由的。我小时候宁愿去地里干活,也不愿意做饭。感觉小时候的我就是一个男孩子,男孩子会的我几乎都会,女孩子会的好像我都不怎么会。所以我的骨子里还是有一种男孩子气的,貌似也没有女孩子的那种温柔、可爱。这个必须检讨,我得深刻反省一下啦!好在岁月的年轮把我魔变回来了,现在终于成熟长大变老了,也是一大进步哦!

  其实小时候好像妈妈也不怎么管我们,任由我们自由发展,也没有太多的约束和呵斥,我们就这样在无拘无束中慢慢长大,同时拥有一个值得回忆的美好童年。现在有翅膀了,飞走了,家里就剩下妈妈了,其实妈妈是很想念我们的,但在电话里总会说:“那么忙,就不要回家了,家里什么都有的!”我们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常回家看看,带上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心意一起回家!

  端午节随笔 篇2

  快端午节了,我一向不忘一次的端午节。

  我和几个朋友来到增江河,那里人山人海,大家都是来看龙舟的,我和几个朋友挤进了去,随着龙船跟去,一向跟得老远,最终且跟丢了那条龙船,害的`我们几个从老远慢走回家。回到家,刚进门,闻到了一种清香,是粽子的味道。我走进从厨房,见奶奶在那煲粽子,我问奶奶;“奶奶好香的粽子味,你做了粽子了吗。”奶奶转过身来,对我说:“是呀,都熟了,奶奶给你拿一条。”奶奶说完从煲子里用筷子抽起来,给我。好香呀,看着粽子,口水差一点流出来。忙接过粽子,奶奶见我那么急着拿去,对我说:”细心热呀,别急着吃,这奶奶做了一煲,“欢快的拿着粽子,走出厨房,吃粽子去。这件事我一向保留在我脑海里。

  期望这次的端午节过得愉快……

  端午节随笔 篇3

  岁月里那不温不火的过往,最终成了难以忘怀的幸福。

  ——题记

  一场场夏雨过后,农家的稻田里积满了水,就坐着看那青绿的稻苗一天天拔节了。

  通常,这是,端午的前奏。有一种叫端午李的果子就成熟了。我们村上就有两棵端午李,还未等到树叶上的雨水干透,小孩子们就忍不住要爬上树摘李子。树下围着一圈小馋鬼,盯着那黄澄澄的端午李,花猫似的脸上又多淌了两道口水。

  端午节,是要吃粽子的。起先,妈妈不会包粽子,院子里的二娘会包。虽然她都会送给我们煮好了的粽子,但我吃不够。恨不得把粽叶也吞了。又一年,妈妈决心要向二娘学包粽子了。

  端午的前几天,也是刚雨过天晴,妈妈和村子里的人就提着篮子到山上采粽叶去了,粽叶采回来后妈妈把它们一一洗的发亮。

  又一个晚上,二娘就来教妈妈包粽子了,事先淘好的糯米,里面掺了花生,黄豆。我自己最喜欢吃腊肉的,但家里没有肉,妈妈总是很精心地想把生活过得很好。那时我家里没有电灯,妈妈和二娘就着一盏煤油灯边聊天边包粽子。我和二娘的.女儿小芳趁着月光到处乱跑。妈妈就是那天学会的包粽子,以后的几年,因为妈妈在,我都能吃上香喷喷的粽子。妈妈的粽子只有两种:白味的和掺黄豆花生的。煮熟了的粽子吊在门框上,我总是一会儿有去扯一个,我喜欢白味的,冷的,就着白糖吃,好香。

  第二天妈妈会到田地里割些艾草放在窗上,于是艾香和粽子香飘满了小屋。

  以后我念中学了,第一次离家住校。每到赶集,妈妈就要给我捎一些东西来,什么李子啊麻花啊。第二年,妈妈出去打工了。端午节,那时学校不放假。下课的时候,我听见有同学叫我,然后我看见爸爸来了,他讪笑着,递给我一个袋子就走了。是五个粽子。回家时弟弟告诉我粽子是二娘送的,一共还不到十个呢。爸爸知道我爱吃,就送来了。

  又一年端午节,我以为我吃不到粽子了。因为爸爸妈妈都已不在家了。中午的时候,那个少年送我一个大粽子。可惜没煮熟,我仍吞完了。很高兴。

  这是我印象最深的端午了,以后都只是一个人在外过,由于工作忙,也没来得及买粽子。只是会打电话给爸爸妈妈,听听他们的声音。

  夜晚,我希望能梦到他们。妈妈在灯下埋头转动粽叶,放糯米,裹粽叶,捆扎,然后一个一头尖一头圆的粽子乖乖地做好了。你不知道这个画面有多美。

  你不知道,那个时候啊,我有多喜欢过端午,多喜欢和妈妈在一起!那样的时光,能否再多一些呢?

  端午节随笔 篇4

  看着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就要到来了,我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端午节有许多习俗,例如赛龙舟、吃粽子、吃盐鸭蛋……这个节日也是为了纪念伟大爱国主义者——屈原。

  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江堰市会包粽子,吃粽子,zz的品种多如繁星,各式各样,有简单好吃的白粽,有红白相间的赤豆粽,还有鲜嫩可口的肉粽……简直让人馋得直流口水啊!我们家也是一样的,每次大都包的是白粽,虽然它非常单调,但是吃起来特别松软,香甜可口。包粽子所需准备的材料有:芦叶、糯米和线。

  里面包的馅可以根据自己的个人爱好去调整。我们家一般会把采摘回来的芦叶浸在水里,浸得比较软时,包起来会好包一点。包粽子可是奶奶的拿手绝活呢!我通常都会坐在奶奶的对面,帮她拿叶拿线。我时不时还会照着奶奶的样子学起来,可是总到了第二步装米的时候,出洋相了,由于我物拿错地方,倒致米装一粒掉一粒,最后搞得芦叶上到处是米。

  奶奶会在一旁笑眯眯地对我说:“你这个小调皮蛋,尽给我帮倒忙。”我看我还是安分点好。zz包完了,放在滚烫滚烫的热水中煮一个晚上,就可以吃了。

  第二天早晨,就会闻到粽子发出来的清香,拆开“包装”,里面是雪白的糯米,我马上就狼吞虎咽吃起来。吃咸鸭蛋也是这儿的习俗,敲醉蛋壳,里面是白白的蛋白和金黄的.蛋黄。这可是吃粥时必备的美味啊!

  我们家就数我妈妈和奶奶喜吃咸鸭蛋了,每顿饭都少不了吃上一只,可见她们对咸鸭蛋真是情有独钟呀!我喜爱端午节,端午节是一个快乐的节日,我们可以吃上香喷喷的粽子,可以享受红黄流油的咸鸭蛋,可以赛龙舟……啊,我期盼今年的端午快快到来!

  端午节随笔 篇5

  节日,就是辛勤的劳苦大众,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平淡无奇的岁月中,为了打破这份宁静,辛勤劳动的人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出来的、欢乐气氛的日子。这样使得,劳苦大众在平静地生活中,让人们有所期待、有所期盼。在漫漫长河中,有了庆祝、欢庆,生活才过得有滋有味,才过得有人情味、有人性。这也许就是传统节日在千百年来,传承至今的理由吧。

  就拿端午节来说,就是没有屈原,穷苦的人们也会在五月编造出节日来。我的家乡的端午节就没有纪念屈原之说,而是一段神话故事。这个故事祖祖辈辈传承下来,这几年却让屈原占据了。话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恶神,仇视人间,他要毁灭人类。这位恶神派下来一位善良之神,让他执行这项任务。可这位善良之神,动了恻隐之心。下凡后对人类说,每年的五月初五,这位恶神要观看人间,你们到这一天的时候,家家户户,房门插树枝,窗口挂野草。到这一天恶神一看,呀!世间人类真死绝了,你看,房门口都长出树枝了,窗户上都长野草了。就这样又过了好多年,恶神知道了内情,杀死了善良之神,还为人间降下了灾难。从此以后,人们为了纪念善良之神,在每年的端午节这一天,每家每户,门口插柳树枝,是为了挽留善良之神,窗口挂艾草,是为了表达对这位善良之神的爱戴。

  至于五彩绳,在我老家叫百索儿。这个传统是怎么来的就不得而知了,反正小时候,只要是过端午节,早上起床,妈妈就为我们弟兄几个带上百索儿。在老家也有人说是为了让孩子长命百岁;也有人说是,五月里蛇出现了,孩子带上百索儿,蛇不咬。不管怎么说都是为了祈求孩子身体健康,命运顺利。

  对于吃粽子,在我老家根本就没有这种习惯。我小时候也没有听说过,端午节还要吃粽子。端午节吃粽子还是在上学以后,课本里学到的,那时候也就知道了屈原,知道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我们北方是以面食为主,在端午节那天,家里人会用面炸麻花,或者炸油饼,这也是我小时候最爱吃的。小时候盼望过节,过节了就有好吃的。在小孩子眼里,过节是最好的日子。

  在我外婆家五月,杏子就熟了,端午节可以提前吃到杏子。我外婆家以前有一颗好大的杏子树,每年端午节时,我舅舅就拿好多杏子,还有麻花,油饼到我家来。这也是天打不动的'规矩,自从我妈到我家,就有了这一规矩。有一年,端午节那一天我舅舅收麦子忘了给我家拿杏子,还让我妈质问了好长时间。尤其端午节吃杏儿,这在我儿时是最骄傲的,因为我外婆家的杏子比我家乡要早熟几天。端午节,下午上学,我拿着杏子、油饼、麻花,带着妈妈亲手拧在一起的百索儿,信心满满,就喜欢摆着课桌上显摆。同学们看着杏子,馋的口水直流。那时候就喜欢同学们伸出小手,哀求着在我跟前要杏:“给一个吗!掰半个也行吗?我们俩是好朋友……等等”当我掰半个杏仁给同学,看着同学们吃,我特有满足感。因为外婆家的杏子,个大,不酸。我外婆家的杏核还是甜的,在我小学二年级那年,俩同学为了我吃剩下的杏核,还打了起来最后闹到班主任那里。

  初一那年,我吃上了粽子。虽然在小学就知道,粽子也是端午节的美食,可家里穷,父母没有买过。当时的粽子也是外地运过来的,老贵了,一个五块。那年我小姨,从外地打工回来,刚好是端午节,就往我家拿了几个粽子。人家是沾蜂蜜吃的,我又不知道,拿出一个拨开就吃。尝了一口,新鲜感就没了,一点都不好吃,就像玉米糊糊,没放盐。咬了几口就扔掉了,没想到我哥回家,小姨拿出了蜂蜜。人家咬一口沾点蜂蜜,甜甜的。我是馋馋的,真没劲。哎!猪八戒吃人生果——不知其味。我是没尝出味道,一个粽子糟蹋了。当时就埋怨小姨,为什么不多拿几个,一人一个,真没意思,心里有一种失落感。心里从没有想过,那时候谁家里都没钱,吃粽子也是奢侈品。在当今社会,粽子多了,却没人喜欢吃了。端午节象征性的吃个粽子,只是为了过节。今年端午节回家,拿了几个粽子,我女儿一个咬一点,说不好吃,就让我家猪,过了端午节了。

  不过我女儿对百索儿,还是很喜欢的。五月初四那天晚上,就让我媳妇给他绑在手腕上。最后是脖子上、手腕上、脚腕上都是百索儿。还记得我小时候也喜欢百索儿,端午节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找我妈鞋百索儿,有时候我妈忙,头天晚上没来得及拧,就催着让她拧。端午节那天,绑不好百索儿是不会去上学的。端午节过后,还一直带着,一直到农历六七月,百索儿颜色褪完,再加上爱玩,不讲究卫生,百索线让污垢侵染地,都看不出是什么颜色了,才取掉。有时候还不死心,自己找来各色丝线,自己拧一根,再绑在手腕上。也许是想着端午节越长越好。在孩童时代节日是越多越好,越长越好,而对于有负担的大人,还是要以过日子为重。

  对于百索儿来说,大人们是不会绑在手腕上的。我不绑百索还是初三那年,主要是男儿身,不好意思。但端午节,砍柳枝,割艾草,还是自己的强项。自从上了初中,每年端午节都会随着父亲到山上找艾草。很早就起床,赶天不亮要把割地艾草挂在窗口,大人们说这样吉利。我对吉利倒没有感觉,主要是为了新鲜、刺激、好玩。就拿我爸常说的一句话,“年轻娃,耍性子。”在那时候,天不亮背着一背篓艾草,走在大街上觉得特别有面子,谁要就赶紧拿点,脸上永远带着灿烂地笑容。人总是要长大,对好多事也有淡化之时。上高中以后就再也没有上山割过艾草。还记得我媳妇怀孕那一年端午节,我刚好在家,我爸让我上山去割艾草,我还对我爸犟嘴,今天满大街都是买的,跑那么远干嘛?我还心里嘀咕,都好几年没上山割艾草了,我爸今年怎么这么大兴致?最后我爸一人上山割了艾草。后来才知道,在老家,女人坐完月子,要把五月端午节那天割的艾草和柳树枝,放大锅里煮水,来为出月子的女人洗身子。传说这种水洗身,对女人身体好。我爸割艾草是为了我媳妇,当儿子的却不知道,自己真是个糊涂蛋。

  随着社会发展,文化大融合,家乡关于端午节的传说已无人说起,而关于粽子,屈原、女儿节的说法,却占据了家乡的传说。对于社会低层的劳苦大众,怎样的传说都不重要,重要的在于一家人快快乐乐,健健康康、幸福美满的生活。

  我总认为,只有节日,才能清晰地记录着劳动人民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和文化内容;只有一次次的纪念才能让中原文化渊源流传;祖祖辈辈记住正能量的东西,社会才能发展。如果现在我女儿问我端午节是怎么来的,我会对她说:“因为有一位爱国诗人,在端午节这一天跳江了,所以每年我们都来纪念他。”而不会说,神、鬼之词。

  端午节随笔 篇6

  一声声的蝉鸣把我从睡梦中叫醒。打开枕头旁的手机,一条未接短信,是远在老家的哥哥发来的:儿时的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船锣鼓喧天人声鼎沸,如今全没了......一下我的思绪便飘回到那遥远的童年,千里之外的故乡。

  小时候在村里上小学,我们坐在教室里上课,看窗外麦苗黄竹叶青,高粱地里玉米黄灿灿,听蛙鸣声声蝉鸣阵阵,就知道端午节快到了。说起端午自然就会想起那飘着阵阵清香的粽子。端午节的前一天,外婆母亲就会把优质的糯米用水泡好,到街上去买新鲜的粽叶,晚上就将我们平时当书桌写作业的大椅子搬到屋外的院子里,粽叶挂在椅子的靠背上,将泡有糯米的脸盆放在椅子面上,外婆母亲坐在小板凳上,外婆从椅背上取出一片青青的粽叶递给母亲,母亲熟练地将长条形粽叶折成圆锥漏斗形,用小勺子在脸盆里舀一勺子清水泡好的糯米放入漏斗形的粽叶里,然后拿一根稻草(粽绳)系上,一个棱角形的粽子就包好了。我们兄妹几个象小鸡一样围绕在外婆母亲的身旁,外婆母亲给我们讲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讲屈原的故事,我们在院子里叽叽喳喳蹦蹦跳跳,想到明天就是端午节了,就能吃到清香可口的粽子了,可高兴啦,仿佛空气都飘着粽子的清香,香蓬蓬甜滋滋。

  端午节清晨,天刚蒙蒙亮,屋后老柳树枝丫上的知了还在熟睡中,屋旁池塘里的鱼儿还在梦中,我们就睁开了惺忪的睡眼,想到的是那清香四溢的粽子,光着脚急跑到厨房,看见外婆母亲把正冒着热气的'粽子从饭锅里捞起端上饭桌,粽子的清香伴着热气在空气中弥漫,直扑鼻尖实在诱人,叫你不得不流下口水。我们象一群馋嘴的小猫,伸手就去抓,结果稚嫩的小手烫出一个小水泡。母亲连忙拿出碘酒给我们擦,痛得我们哇哇直哭,外婆将粽子用扇子扇冷,用剪子将粽绳剪断,拨开粽叶,那粽叶的清香伴着糯米的清香就象甘甜的美酒让你未饮先醉。外婆将粽子裹上红糖送到我们口中,一口咬下去,又甜又香,毕竟是小孩,马上破涕为笑。至今想起仿佛唇齿间还留着浓郁甘甜的余香,久久萦绕挥之不去。

  背着书包去上学,跑到小伙伴家准备一起去学校,他一家人正围绕在桌子旁吃粽子,他父亲将几个粽子递给我,我欢快地提着粽子跑回家,母亲连忙拿了几个咸鸭蛋还有几盒芝麻糕叫我送过去。吃罢粽子极不情愿地去上学,跑到学校,老师说今天不上课,端午节放假一天,心里乐开了花。

  沿着村庄的灌溉河往回家的路上跑,只见平时寂静的小河今天热闹起来。小河两旁人来人往,大人小孩男女老少都穿上了节日的盛装,灌溉河里的水今天特别满,河水也特别的清,映着蓝天白云,照着我们稚嫩的笑脸。河水喘急的地方打着漩涡唱着欢乐的歌儿奔向远方,还有鱼虾忍不住寂寞跳出水面迎接我们。村民自发组织的农船赛在灌溉河里举行,一只只小巧玲珑的船只披红挂绿,有的将小船船头扮成龙头,将小船船尾装成凤尾。一只只色彩斑斓的小船飞奔在小河里,象龙飞似凤舞,你会觉得龙飞凤舞不是神话,就实实在在发生在农家的生活里。船舱中间放着红彤彤的大鼓,挂着金灿灿的铜锣,比赛的船员选手都是村里血气方刚的小伙子,他们健壮的肌肤此起彼伏浑身是劲,平时乡村生活单调,年轻的激情无处可使,今天这场龙船赛像催化剂一样唤醒了他们体内的荷尔蒙,他们的青春也给平时寂寞的乡村注入了活力。他们身着统一的运动服,随着锣鼓声响起,一起挥动手中的桡子拼命向前划,小船象离弦之箭在河里穿梭,似脱缰的野马在河里狂奔,船舱里的人挥舞着棒槌,有的还跳起欢乐的舞蹈,唱起动人的歌曲。河里锣鼓喧天,彩旗飘飘,岸上人声鼎沸,热闹非凡。这小河是村民的血脉,村里的全家老小洗衣做饭烧水喝茶,农田里的庄稼灌溉,菜地里的蔬菜用水全靠它,我的身上至今也流淌着它的血液,它是我们的母亲河啊。我们几个小朋友象跟屁虫一样跟着大人的屁股后头跑,只为那热闹,只为那童稚,只为那好奇。

  时光如水,童年的生活早已离我而去,慈祥的外婆父亲母亲也相继离去。他(她)们守望故土,听溪水欢唱,看后生出入,保佑漂泊在外的孩子平安。今天又是端午节,我虽然远离故乡,但儿时的端午节那粽子的浓香,那故乡小河里的龙船赛却永远珍藏在我的脑海里,永不消失,逾久弥香。

  端午节随笔 篇7

  每年的端午节前一天,老婆都要亲手包制一锅粽子给家人吃。尽管超市里出售的粽子种类齐全,花样繁多。

  老婆始终认为,只有自己亲手包制的粽子才最可口,最有端午节的味道。

  农历四月底,五月初。老婆就把包粽子所需的各种材料都给买了来。有粒大色白的糯米;浓绿新鲜的棕叶;有又宽又长的马莲;也有红红的大枣;颜色不一,酸甜不等的葡萄干儿及上好的五花肉。

  老婆包制的粽子,最大的特点是个儿大,三角形状周正,捆得结实,味道存正。如果是凉着吃口感更好,糯米qq的,大枣葡萄干儿的酸酸甜甜,红烧肉的满口留香,称得上是我家的第一美食。

  我家包粽子时,老婆绝不会让我动手。人家嫌我包的粽子个儿小,捆得松散,还包不严实。所以,她会一个人蹲在厨房包上 个把小时,一大锅粽子才能包好。然后就用炆火把刚刚包好的`粽子煮上。不一会儿满屋就弥漫着浓郁的棕香,让人急不可耐。

  当然我也不闲着。老婆包粽子时,我就找出早就备好的五色亮光纸,自己叠纸葫芦。还是小时候跟奶奶学的。虽然手工叠制的没有市场上卖的丫丫葫芦那样精致,可我觉得更有端午节的味道。

  端午节这天,我必须起个大早,骑上自行车,到离家有一公里远处的机场上,把顶着露水的艾蒿才回来,传说只有此时的艾蒿才能起到除灾去病的作用。

  有时正赶上阴天,能见度差,真假艾蒿辨认不清,采回“山寨”艾蒿来也是常有的事。不过我从来都不会担心。因采艾蒿的人很多,总有热心人把自己采到的真艾蒿分给我一些。

  艾蒿采回来了,便掐一些艾叶儿泡在洗脸盆里用来洗脸,掐一枝艾尖夹在耳朵缝里,或者信手将其插在发间,剩余的艾蒿就用一根绳子绑好后悬挂在门框上。在配上叠好的纸葫芦,端午节的气氛便营造好了。

  吃早饭时,一家人围坐在饭桌前吃粽子,吃茶叶蛋。 在浓浓的艾香中送走了一年一度的端午节。

  端午节随笔 篇8

  每年到端午节来临,网上和微信中一片“粽情”飘香的味道,南方有水的地方,更是早早地就预备下划龙舟比赛的物件,紧锣密鼓地加强训练划龙舟比赛的“战斗”队伍。而在我们北方大部分地区,端午节则是以包粽子、结花绳、做荷包、图吉利的民间活动为主。由于缺水,村民们不敢奢望在大江大河中祭奠、举办划龙舟活动,因此也就不知道纪念屈原和伍子胥的故事。我知道端午节纪念屈原,那还是在上了小学以后的事。

  过去,我们那里乡下根本买不到糯米,所以每到过端午只能吃干榆树钱做的粑粑,最有钱的人家也只能是从集市上买回二斤干枣,过端午用水泡醒了蒸枣山吃。常记得我们家门前那棵老榆树,春天,当那上面结满一串串鹅黄色香味甜绵厚实的榆钱时,就是我们最喜欢的时候。这榆钱自古就有被食用的习惯,农村的小孩根本就不懂讲卫生这一说辞,只要是看见榆钱,就爬上树去先美美地捋着生嚼着吃上几口,解解馋。然后再拣粗大肉厚的折几支带回家晾干存起来,等到过端午节时让妈妈和着粗面蒸粑粑吃。

  记得那时侯还有个顺口溜:“东家女 ,西家娃,采回榆钱过家家,一串串,一把把,交给妈妈做粑粑。”。假如那一年的雨水多,村头那棵老榆树和着春风、映着绿色,金黄的榆钱缀满枝头。每到这个季节,母亲都会带领我们一群小孩子采摘很多的榆钱来,做着各种榆钱饭,还把剩余的榆树钱晾干存起来,以备过端午给我们蒸榆钱粑粑吃。也许是我们嘴馋、也许是童年记忆深刻的缘故,现在想起来那种榆钱粑粑的味道,那种嚼在口里那么香甜,那么可口,百吃不厌的情景时,比现在吃肉的味道还香。现在母亲已经不在人世,每每想起这些事来,心里总是酸楚楚的……

  过端午还有一件事,那就是盼着妈妈给我们戴花线绳绳,女孩子则盼着妈妈给她们“包指甲”。10岁以下的小孩子最希望戴花绳绳和包指甲。妈妈拿来五色线,挽起裤腿,用两只手灵巧地在她自己的光腿上将两股五色线合二为一,搓成一条条花线绳,在端午节的前一天晚上,分别给我们系在脖子里和两只手腕及两只脚腕上,并嘱咐我们在洗脸时不要粘上水。直到农历六月六才能解除,这一个月不能下河戏水,否则花线绳遇水掉色就不灵验了。小孩家不懂啥叫不灵验于是问妈妈,妈妈说,子孙娘娘不保佑你平安了呗!我们一听这话,吓得一吐舌头说:“还有这事?”妈妈一脸严肃说:“不信你就试试看!”说是那样说,毕竟是小孩嘛,大人一唬就乖乖听话了,连晚上睡觉做梦都不敢马虎。

  女孩子包指甲那更是受罪啦。前一天晚上妈妈将和了白矾的凤仙花在碗里捣碎,放在妹妹的指甲盖上,用南瓜叶包一层,再用白布条包一层,最后用白线扎住,并嘱咐晚上睡觉要小心,不可蹭掉。还说不可以放屁,说一放屁包的指甲就不红了。吓得妹妹哭鼻子,妈说谁怕谁就不要包了。两个妹妹摇摇头,立马止住哭,乖乖地让妈妈给她们把十个手指头都包上。眼瞅着妈妈的耐心细致,我们几个男孩子眼睛里都并射出羡慕的光亮。五天后,当妈妈一个一个地打开妹妹的手指时,我们惊呆了:妹妹们的'手指甲就像变魔术似的,红红地染上了一层颜色,拿水洗都洗不掉。

  俩妹妹高兴地一跳多高跨出门槛,在院子里大声嚷嚷:“我的指甲变红了!”我们几个男孩子羡慕地直咽口水,缠着妈妈也要包指甲。妈妈说,男孩子不能包,包了红指甲以后说娶不上媳妇!

  如今妈妈离我们而去十年了,妈妈不给妹妹们包指甲也已经几十年了,曾经的场景仅能定格在童年的记忆里。作为我们仍然相守的这些古老节日往事和温馨回忆,伴随着包粽子,插艾草这些古老传统习俗,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一种美好的回望和驻足,维系着人间的亲情。

  盼望着,盼望着时光静淌,岁月温暖!

  端午节随笔 篇9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许许多多令我们难忘的事,我们想让它在大脑中烟消云散,可这件事却久久的在我们的脑海中回荡,好像有什么东西使它留恋。当然,有一个节日,使我至今难忘。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汤圆、赏花灯。象征着团团圆圆、和和美美。

  记的那是去年的2月21日,也就是正月十五元宵节。白天呢?是各乡演的社火,有舞狮、唐三藏师徒四人、姑娘骑毛驴、。还有许多我叫不出名字的表演。大街上热闹非凡,鞭炮声、鼓声、小朋友的欢笑声,简直能淹没了整个芮城县。

  随着秒针不停的'动,八点到了,广场外已经是人山人海,仿佛每个人滴一滴汗,就能下一场雨,这一天要在广场放各式各样的礼花:首先是几颗“星星”往天上飞,离地面大约有两米多的时候,便炸开了。然后是由定时礼花“占领了”整个广场。看的我是眼花缭乱,这可是原来没有的。看完烟花,我们随着人流开始观花灯,街上的灯真多,使我目不暇接,有十二生宵灯、如来佛灯、观音灯、猪八戒灯、米老鼠灯、脸谱灯。加上霓虹灯,把整个临泽城装扮得更加美丽。彩灯绽放着绚烂的色彩,好像在为国庆加油呢。

  这一天,白天的热闹非凡,夜晚的人山人海,都使我记忆犹新,使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因为它代表这我们的中国富有了!我相信,在不久的今天,中国一定会以一个崭新的面貌来迎接下一次的辉煌!

  端午节随笔 篇10

  她,是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她手上拿着把弯刀,背着背篓。又再为今年端午节的粽子找“衣服”穿。

  “今年粽叶被虫吃了不少啊。”老人自言自语道。语气中透露出丝丝惋惜。

  拿着弯刀,又弯下腰,开始收割起粽叶来。

  烈阳无情的照射在大地上,丝毫不为这位老人减弱些温度。

  经过一个晌午的努力,老人终于把需要的粽叶割够了。背着赶回家里面做饭。

  “快看!奶奶回来啦!”稚嫩的声音响起,从远处屋子里跑来两个小孩子。这两个小孩子是老人的孙子,哥哥叫小文,弟弟叫小武。意喻文武双全。“奶奶,我帮你拿着刀!”小武说道。但奶奶说离家不远了,自己拿着就行。

  到家吃完饭后,老人拿出一个大盆子。这是平时腌制咸菜用的,现在要洗、泡粽叶。

  来到江边,老人一张一张的把粽叶叠好,并用瓜瓤一张一张的刷好。“不能刷破,也不能刷不干净。”这是老人洗粽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洗好的粽叶要放水里泡一个晚上,第二天粽叶黄了,软软的,才好包粽子。

  后天就是端午节了,老人放好粽叶,连忙去集市上买了黄豆、绿豆、糯米等包粽子需要的物品。嘴里还碎碎念着:小文小武随他爸要吃绿豆馅的,我儿媳妇喜欢吃黄豆的……

  忙碌了一天,老人终于买好所有东西,就等明天包粽子了。然而,只有老人自己知道,明天会更累。

  早早起来把粽叶捞起来,洗好黄豆绿豆等,找张凳子放家门口,放好材料,把线放在兜里,坐下来,便开始包粽子了。

  先均匀铺一层糯米在叶子上面,再放一把黄豆在糯米上面,接着放条猪肉在黄豆里面,再用黄豆跟糯米覆盖,将粽叶包起来,用绳子缠好,便做好了一条粽子。

  老人不但要做自家吃的粽子,还要包几条大粽送人。大粽其实也就是放大版的粽子,送人较好。

  小文小武在旁边看着,有时递水给奶奶喝,但是小孩子难免无聊犯困,中午便去睡了。奶奶却照样包着粽子。

  “这10条粽子是留给小文小武吃的,这10条是给儿子和儿媳吃的,这些大粽拿给村头王婶,她一个人应该没包粽子……”老人又一次自言自语。

  将粽子放进大锅里,加水,放柴烧火。从下午五点,熬到凌晨两点,应该就能熟了。老人心里想着。

  在这九个小时里,老人昏昏欲睡,头就跟钓鱼似的,她拿出手机,看了看时间,不断告诉自己,就快熬好了……呲!老人被灶里的柴火烫了一下。这反倒让她清醒了许多。

  锅里的.粽子已经煮好了,老人拿出两条粽子,放在桌子上。这是留给小文小武的早餐。

  第二天中午,老人起床了。她没顾得上吃粽子,拿出手机,打了个电话给她的儿子:“啊辉啊,到哪了?快到家没?粽子包好了!”老人匆匆忙忙地说道。电话里传来儿子的声音:“妈,我端午不回去啊!我记得我大前天才打电话跟你说过不回去。”老人愣了一下。回复道:“那我包了些粽子,我叫小李寄上去给你吧!”“不用了,妈!想吃我自己会买的,老板又叫我了,我要去干活了!”“哦,好,那你先……”没等老人说完话,儿子就挂机了。

  “人老了…忘事了……”老人再次自言自语。

  把粽子放在谷仓里后,老人拿了两条大粽,往村头走去……

  过了许久,那十条留给儿子儿媳的粽子发霉了。

  端午节随笔 篇11

  从今年开始,农历五月初五,也就是端午节,为法定节假日。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又称端阳、重五、端五节。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兰而沐”的习俗。但今天端午节的众多活动都与我国著名的历史人物屈原有关。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南方各地举行龙舟大赛。同时,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清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

  端午节虽然是我们的传统节日,但是在长期的文化交流中已经逐渐地融入邻近国家的文化中,已经具有了独特的生命力和特点———在新加坡,每年端午节举行的国际龙舟邀请赛早就闻名于世;在韩国,端午节还被称为车轮节,是插秧结束后祈求丰年的日子……

  韩国、日本、越南等许多国家都有过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而我们却正在渐渐淡忘,陶醉在“圣诞节”“情人节”等一个又一个“洋节”中;或者被形形色色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所异化,节日的意义日渐沦为经济学上的统计数字;渐渐丢失了我国传统的节日中所蕴涵的人文精神:亲情、团聚,以及文化的`传承与智慧。

  突然听到我们的邻国要将端午节向联合国申报为文化遗产时,我们会是什么表情呢?表情之余,就是反思。

  我国的传统节日,似乎总是离不开吃。端午节吃粽子,清明节吃青团子,元宵节吃汤圆,中秋节吃月饼,春节更不在话下——大鱼大肉让你吃到不想吃。农耕社会对饥饿的恐惧,形成了我国传统节日最鲜明的风俗——吃。而如今,满足了温饱需求的人们正在奔向全面小康,什么时候都有得吃、想吃多少都可以,传统节日的吸引力似乎一下子失去了特有的魅力。

  传统文化怎么会一天天地远离我们?是谁抛弃了中国传统节日呢?

  是否可以这样说,今天我们确实有了吃了,但吃得实在是没文化。

  文化是不可以量化的,是一种精神的外显形式;更不可以用金钱的多少来衡量的。就象我们的爱心是不可以用捐钱的多少来衡量的,一亿大洋是爱心,一分小钱也是爱心;他们的爱心是等价的,因为爱心无价。文化不仅是形式,重要的是内涵。

  今年开始,端午节终于有了法定假日的外衣,开始了我们传统节日保卫战。

  今年我们只问:你放假过端午节了吗?

  明年我们会问:你的端午有文化吗?

  端午节随笔 篇12

  不觉又快要过端午节了,粽叶飘香,我似乎闻到了粽子的香味,味蕾蠕动,思维随动,不觉掀起了感情的波澜,我又想起了儿时过端午节,到坡地里去挖艾草、爬到门楼上放艾草、系着五彩绳跑到大街上蹦跳的情景一幕幕浮现在眼前,字里行间飘荡着端午的粽子香。

  那个年代的乡村,每逢过端午节的时候,仍一代代相传着古人的一种神秘说法,认为端午是“毒日”、“恶日”,会给世人带来某种灾祸,被越传越神,人们为了避邪,便有了过端午的习俗。其实,这是由于过端午的时候正是夏季,容易燥热,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蛇蝎也易侵入,这个时期是最脆弱的时期。不管是什么原因,家家户户到了这个时候,都格外小心,想方设法避邪气、避蛇蝎。

  儿时记得端午节这天,清晨起来就开始忙,各家各户女主人的第一件事,就是将无色的线拧成小绳,系到孩子们的手腕、脚腕上,大人们在为孩子们系“五彩绳“的时候,都叮嘱要闭住嘴,不说话,直到手上、脚上都系上了才能说话。手上系着的“五彩绳”叫“手锁”, 脚上系着的则叫“脚锁”, 因都是用五彩绳系的,所以统称为“五锁”。

  系好了“五锁”,大人们就叮嘱说,戴上“五锁”能避邪,尤其是避蛇,蛇见了脚上缠着花花绿绿的“五锁’都会离得远远的。还有,这“五锁”不能随便丢弃,如果第二天不想戴了,只能把它丢到河里,把这种瘟疫类的东西彻底冲走。儿时的我不管信不信,都会像鸡啄米似的点头称是,而且戴在手上、脚上还显得很漂亮,小伙伴们都是这样,还故意跑到大街上,逗趣似的伸伸手、伸伸脚,展示展示自己的“五锁”,歪歪头、低低头地看看别人的“五锁”, 比试着谁的更漂亮些。

  有了这个避邪避蛇的“保护伞”,我和小伙伴们就嬉闹着跑到大约四五里外的山上、坡里采艾草,童稚的欢笑声在路上、坡里、山涧回荡,处处洋溢着青葱岁月里过端午的气息。左瞧瞧,右看看,等到每人采的艾草差不多够了,就一起兴高采烈地往家赶,身后留下一路欢乐一路歌。到家后每人急着搬出凳子,把艾草放到自己的门楼上,据说也是为了熏虫、避邪。这样,就“大功告成”了。

  因我家街门外就是一片宽阔的场地,也是南北东西路的交界处,平时都是小伙伴们玩聚、嬉闹的天地,端午节这天就更不例外了,自然成了小伙伴们的乐园。小伙伴们把艾草放到了门楼上,就你招呼我、我招呼他地从家里赶过来了,大多时候都是围聚在我家的东墙跟下,叙说着过端午节的欢乐,做着各种有趣的游戏。女孩跳房、踢毽子、后折腰,男孩则打楗、打陀螺、摸瞎胡……过端午节的欢乐在这里飘荡。那时候,小伙伴们过端午节的兴致都很高,真是乐不思归,每次直到大人们喊着吃饭了,才不情愿地、恋恋不舍似的慢慢散去,过端午的'信息也随风飘去。

  过端午节还有吃粽子的风俗。那个年代,除了在集市上买的粽子,大都是用苇子叶包的,儿时的东河有一片苇子,既是一道靓丽的风景,又是吹苇叶哨的好材料,苇叶还可包粽子,过端午节的时候,跟人家打个招呼就行了,采摘既方便,又实惠,包的粽子可一饱全家人的口福。那时包粽子的米大多是用黍子碾成的大黄米,这在当时就属于最好的了。一走进家门,粽叶飘香,一揭开锅,香味扑鼻,看了就很想吃。吃着黄橙橙的大黄米粽子,心里那个香甜啊!

  记得我家过端午节时,大多是祖母包粽子,每到端午节时,我就想起了祖母包的粽子,粽叶飘香,勾起了我对往事的回忆。祖母心灵手巧,包的是一个个大三角粽子,层层剥开粽叶,里面是湿润饱满、略显微黄的大黄米,迅即散发出米的香气,美美的吃上一口,唇齿间留有余香,味道好极了。吃完了粽子,跑出家门,问一下邻居伙伴们,大多没吃粽子,有的是家里大人嫌麻烦,不愿包粽子,有的家人就不会包粽子,便把粽叶和大黄米或小黄米一起蒸,吃的虽有粽子味,但却吃的不是真正的粽子,感觉大不同。所以,每每想起这些,我就更加感激心灵手巧的祖母,是她让我美美地吃上了真正的粽子,在我获得优越感的同时,也让小伙伴们分享,有时把他们叫到我家里,把大大的粽子分给他们吃,也等于吃上了端午节的粽子,分享了端午节的欢乐。那个年代,能吃上这样的粽子也是一顿美餐。

  粽叶、苇叶一样飘香,飘出来的“端午”不一样。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从过端午的欢乐到粽叶飘香,我真切地感受到了过去和现在过端午节的不一样。过去的端午节传统色彩浓郁,节日氛围浓浓;现在的端午节文明了、时尚了,而节日气氛淡化了。过去过端午节,都在好好地打算着,精心地准备着包好粽子,过好端午节,忙碌中充盈着快乐;现在的平日里都经常买粽子吃,过端午节也不用忙活了,清闲了,却缺少忙碌着过端午节的热闹氛围。过去过端午节,祖母包的粽子香味特别浓,给我留下的印象特别深;现在包的粽子质量好多了,不断花样翻新,也小巧玲珑,好看多了,但我总感到缺少了点什么,缺少了点什么呢?

  近年来,国家更重视包括端午节在内的传统节日了,蕴含着传统节日复苏的气息,这可谓一件大好事。尊重

  传统、继承和发扬传统节日,把传统节日与现代文明接轨,与精神生活联姻,演绎到社会活动中,延伸到家人团聚的餐桌上,过着传统节日,享受天伦之乐,品尝陈年佳酿,忆屈原,说秋瑾,话端午,是多么充盈和浪漫的节日啊!愿这朵传统的奇葩之花在中华大地绽放美丽!

  端午节随笔 篇13

 

  又近五月端午,闻着大街上粽子散发出的香甜味道,我不由地想起了奶奶,想起了有奶奶陪伴的端午节。对于一直生活在北方的奶奶来说,端午节有三件事必不可少:第一是给孩子们搓五色线,第二是抹雄黄酒,第三才是包我们爱吃的粽子。
  奶奶说,五色线又叫“长命缕”,在端午当日给孩子们戴上能辟邪、防止五毒近身。不过,我们哪懂这些,只是看五色线花花绿绿,很漂亮。丝线一般由五种颜色组成,不过大部分时候受条件限制,能找到几种颜色的丝线就用几种。把不同颜色的丝线整理好后,奶奶用牙齿咬住丝线的`一头,另一头用双手拉紧开始向同一个方向拧。等奶奶把丝线拧成一股时,我们早已伸出自己的手臂,迫不及待地等奶奶给我们戴上。颈间、手腕和脚腕,一戴上五色线,我们立刻感受到了节日的气氛,也感觉比平日漂亮了不少。
  接下来就开始抹雄黄酒了。雄黄酒是奶奶提前泡好的,在自酿的黄酒中加入一些雄黄,泡一段时间后,黄酒里就有一种浓浓的雄黄味了。其实,我们是不太乐意抹雄黄酒的。一是因为味道太重,有时刺激得眼睛都睁不开;二是因为抹在身上会留下黄色的印记,不太美观。但奶奶说了,雄黄酒必须抹,“抹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于是,我们只好乖乖地排成一排,任奶奶用棉球蘸着雄黄酒,在我们的额头、耳孔、鼻孔、腋下和手心、脚心都涂抹一遍。虽然味道不太好闻,但涂抹过后,顿觉一阵凉爽,我们便也开心起来。
  包粽子是奶奶最擅长的手艺,也是我们最期盼的事情。用来包粽子的粽叶是春笋生长时脱落的叶子,这种叶子宽大柔软,而且有一种特别的清香。奶奶先把粽叶的一端卷成一个圆锥形,然后把泡好的糯米填进去,卷好后用棉线捆成菱形。在煮粽子的时候,奶奶会给我们讲端午节的来历,讲屈原的故事,常常让我们听得入了神。直到闻到粽子浓浓的香甜味儿,我们才回过神来,急切地想要一饱口福。
  如今,已经为人妻为人母的我早已不再戴五色线,不再抹雄黄酒,对粽子也没有了幼时的期盼。但每到五月端午,看到这些东西,我就会不可抑制地想起奶奶,奶奶的一颦一笑似乎仍在我眼前。原来,在每一种物品背后,都有一份思念,一份牵挂,一份浓得化不开的情感。

【端午节随笔】相关文章:

端午节的随笔04-11

端午节随笔03-03

快乐端午节随笔04-14

端午节的教育随笔04-14

端午节主题随笔04-14

端午节优秀随笔04-15

初中端午节随笔03-05

端午节随笔【精】03-14

【推荐】端午节随笔03-14

【热】端午节随笔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