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语文教学反思>《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

时间:2023-06-06 17:29:16 路燕 语文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精选20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精选20篇)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 1

  我今天在上完《岳阳楼记》这篇课文之后,感觉得教学效果还可以,为此,把自己的教学反思写出来,谈几点自己的认识和思考,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我运用了“组合”学习法,注重各种形式的组合:

  1、内容的组合。教学中以教材内容为主、适当引进课外内容;教材内容中以单纯性理解为主,适当插入思辩性内容。

  2、方法的组合。教学中以诵读为主,配合以讨论法、问答法、讲析法,注重新课的导入。

  3、程序的组合。教学中以循序渐进的推进为主(导入、读讲、辩异、归纳等)步骤环环相扣,同时注意适当重复和迂回,归纳中的内容就是“读讲”内容的深化。

  4、节奏的组合。主旋律是学生的诵读,反复读并且不断变化方式,中间插入其他各类教学活动,使课堂疏密相间、跌宕有致。

  二、《岳阳楼记》这篇文章很著名,我参考的资料太多,对岳阳楼、范仲淹的历史知道的越多,想传达的东西也就越多,于是教学目标要求也会多,远远超过了学生的接受能力。所以平时备课,要从学生的低限起步,那么,无论你面对的是怎样一批学生,都可以激起他们的共鸣,否则,曲高和寡,只有一部分响应,课堂氛围自是不佳,也会挫伤一部分学生的积极性,长此以往,容易形成两极分化,我总是容易犯这样的错,吸取教训吧。

  八年级备课组在教研活动时从我的教学设计进行总体上的评价:

  优 点:对学习者的分析详细准确;对三维目标的设计也全面详尽;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媒体的选择较合理。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引导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让学生发言,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品读中感悟,在讨论中训练思维,并在课后的作业中得到拓展。

  缺 点:“读”可以说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诵读的'方式很多,针对本课的特点,引导学生去体会文章的节奏美和韵律美应该是一种很好的方法,这时教师的师范朗读就显得尤为重要, “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文言文的学习教师应指导学生多积累字、词、句以及重点句、难句的理解等;还要收集与课文有关的材料,以便更好的理解文章的思想情感等,这方面,我好像做得多了些,有些替学生包办了的味道。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 2

  八年级下册两个单元的文言文,而且篇幅比较长。学起来比较费劲,如何让老师教起来省心,学生学起来开心,现提出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提高兴趣

  做任何事,最重要的就是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初一的第一篇文言文开始,教师就应该从提高兴趣人手,让文言文教学的课堂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进行。在这点上,我的做法有三点:

  1、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在教学中穿插适当的背景音乐、图片、flash动画等。如在《童趣》一文的教学中,我把夏蚊成鹤、观虫斗驱蛤蟆等制成动画,让学生在愉悦中深入理解课文。

  2、一些情节性较强的文言文,可让学生根据情节改编成剧本,用文言对白表演出来,既提高学生兴趣,又对课文是一个理解和巩固。如我在讲述《唐雎不辱使命》、《杨修之死》时即采用这种方法,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3、要让学生有兴趣学,让他们明白学习文言文的目的和意义,也是非常重要的。中学阶段正是价值观形成韵重要时期,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五千年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古代圣人先贤的智慧结晶,也是语文课堂义不容辞的责任。

  如在讲述《岳阳楼记》时,既让学生了解岳阳楼作为“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历史价值及人文价值,又让学生体会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情怀,从而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和爱国教育,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二、重视诵读

  诵读的重要性已毋庸置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说明诵读可以发展学生语文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关于诵读,我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初中生记忆好、背诵快的特点,在文言文讲述之前先让学生背诵。开始的时候有顾虑,怕新的文言文背诵起来有难度,但初中生的潜力绝对不容忽视,我提前一个星期布置下去,到讲课的时候,连后进生都能背诵,剩下两三个程度不好的,到讲完课为止,也能基本背会。这样下来,到讲解的时候,范读、齐渎、字词、文意、理解的环节非常顺利,学生对自己在背诵过程中的难点能准确提出,重点记忆,学习起来有所侧重,且整个过程轻松愉悦,基本不存在特别难懂的字词、文意,老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愉快,何乐而不为呢?

  三、教给学生正确的方法

  “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好的学习方法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篇文言文讲的再精彩,不如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首先,教师要提高自身文学及文言素养,要善于自我剖析,不断积累有利于教学的资料,要善于发现生活与作品中的相似点,引导学生与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发生共鸣,便于达到教学目的。

  其次,因为在考试中必定有文言文翻译的项目,文言文翻译是对文言能力的一种综合考察,也是文言文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所以,学生一定要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

  1、信、达、雅。信:真实,准确。忠于原文,不歪曲、不得随意改变或增删内容,实词虚词做到字字落实,准确译出词义。达:通顺,流畅。尽量口语化、规范化,合乎现代语法规范及语言习惯,雅:语言畅达、优美。对一些句子要译出原文的风格。

  2、“二标准”:字字落实,文从句顺(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3、“六方法”:留(保留法)删(删减法)换(替换法),调(调序法)补(增补法)连(连贯法)。

  另外,还要让学生学会总结。文言文中一些特殊的语法现象,如不加以总结,会杂乱无章,且难以记忆。如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倒装句、省略旬等,是最容易混淆的'内容,又往往是考试的重点,所以就需要学生牢固掌握课本上的基础知识,以便考试时灵活运用。那么,需要掌握的方法便是加强归纳分类,积累记忆。这样便能事半功倍,日积月累,收效一定可观。

  最后,让学生学会反思,反思学到的知识、学习的方法、学习过程中的体会及学习中的不足,“做对的是经验,做错的是教训”,让学生在反思中学习,在反思中进步。

  以上是本人对文言文教学的一些认识,其实,任何一种方法都不是能够普遍运用的,唯一可行的便是“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找到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使文言文教学更加得心应手。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 3

  《再塑生命》这篇课文写莎莉文老师对我启示世间真理,给我深沉的爱,同时也展示了一个盲聋哑女孩的精神追求。今天下午上这节课时,由于备课时间仓促,情急之下,我临时上网搜集了作者的生平简介,课文中需要学生理解的.几个重点问题,就匆匆忙忙地踏着铃声走进教室。课堂教学环节基本上按照作者简介、整体感知、探究问题、分析人物形象等思路进行,结果发现:学生上课情绪低落,对于提出的问题毫无兴趣可言,一节课下来几乎是在听我的“独角戏”,搞得自己身心疲惫,更不要提什么学生的创新了。于是我犯愁了: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整节课犹如一潭死水?

  上网浏览了几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读着别人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的同时,我开始反思今天这节课的失败之处:对教材不熟悉,缺少教师的情感投入,缺少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又怎能激发学生用心去学习,去感悟,从而走进课文,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又怎能被作者的坚韧顽强的精神所感动?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 4

  每当从讲台下来,我总是百感交集,课堂上的一幕幕仍然在我心头魂牵梦绕,我为之欢喜为之忧。课堂是我的乐土,为此我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上完《醉翁亭记》,我的心里有着许多的感动和快乐,从课堂的默契交流中,我相信学生也是快乐的。诚然,在教学中,我们总在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兴趣,可是有时却忽视了老师自己在教学中如何才能体会教学的乐趣,享受教学的艺术,而不仅仅是关注技术层面的操作。我认为,语文老师应是这样的人:

  一、语文老师首先是热爱语文的人。语文是充满着灵气、灵动的`,经典的文章之所以撼人心魄,是作者为此投入了生命般的热情。我们语文爱好者也应该有这种精神。尽管外界的诱惑太多,但真正地爱着我们的语文,就要为她献身,不要仅把她当作可以挣饭吃的职业,而应该当作值得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创造令我们感到欣慰和满足的教学艺术。

  二、做一个性情中人。常听到一些语文老师说:我特别喜欢这篇课文。这就是性情中人。试想一想,你自己都不喜欢这篇课文,如何感染学生来喜欢?换句话,你自己都不喜欢,仅仅为了完成任务,或赶教学进度,你如何激情饱满地来上这篇课文?白开水一样地将这篇课文讲完了,学生又能得到什么呢?语文给人理想,但不能带来当下的现实利益;教语文的人必须是一个性情中人。在教《醉翁亭记》的时候,我觉得我就像文中的欧阳修,和自己的百姓徜徉在山水之间,讲到尽兴处,情不能抑,自己一遍遍吟咏,完全自我陶醉在“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的境界中,真不知何为醉翁,何为自己也!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 5

  本堂课上课时学生纪律较好,由于学生课前预习充分,故课堂上都有话可说,课堂气氛活跃,尤其是导入用口技表演的场景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合作,互动的积极性较高,课文的文意基本上能够疏通,文章的结构、内容学生自己能够把握,极个别字词理解有困难。如“走”古代是“跑”的意思学生很容易与现在“走”的意思混淆,因学生接触的文言文还不多,故朗读的掌握还不准,尤其是长句之间的停顿;课堂上学生对老师的模仿性强,在我范读时像老先生一样摇头晃尾,结果后来的朗读很多同学也学,可见教师随时都注意自己的言传身教。另外学生很愿意与老师接近对话,走下讲台的老师学生更容易接受,我经常参加到各组的讨论之中,学生的说话、表述与我要他发言进轻松自如得多,而且敢于开中。虽然没有一字一句的串讲,但通过学生的自主努力字词教学还是完成得较好。

  本堂课摒弃了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做到“先学后教”即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如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产生疑问就鼓励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让学生“学然后知不足”“知不足,然后能自反”,注意了语文课堂的开放性、民主性、互动性、合作性、对话性,以合作为平台,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合作,在合作中学习,在合作中发展,因此的启示是语文教学结构不一定要形式上的完整,如本文就不有单独字词练习,因这比较简单,应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应根据学生的反应进行课堂上的再次备课及时调整。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 6

  汲取《藤野先生》一课的教训,我在上《我的母亲》一课前仔细的分析了这一课的特点:《我的母亲》一课在感情上可以说是《藤野先生》的延伸,在写法上都是借助两三件相关的事来刻画人物,同时正面侧面相结合。不同的是《我的母亲》这一课很接近学生的生活所以容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因此,这一课我采用了对比阅读的方式,再阅读中兼有写作。第一课节时我先让学生读完课文并按以下要求写作:借助两三件相关的事来刻画人物,同时正面侧面相结合(可参照课文从学习、做人即为人处世方面去写)以《我的--》为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作文。第二课时我给每个学生发了一篇朱德的《我的母亲》,把学生习作,课文和朱德的《我的母亲》三篇进行对比阅读,通过对比阅读,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加深了同学们对文本的理想以及文本所体现的思想情感的彻悟。同时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学生反馈回来的信息是:这样的课充实,能学到真本领。从这一课我也懂得语文教学已经不在是守着一本课本纵横天下的时代,课前课后我们要准备的有很多很多。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 7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旅游其实也是一种“阅读”,是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通过旅游我们可以了解未知的世界,探索未知世界的奥秘。足不出户,我们照样可以知天下事,赏人间景。因为有文字可以带着我们去旅行,我们的身体和灵魂始终要有一个在路上。 《登勃朗峰》是部编版语文教材中的新增课文,属于第五单元游记散文中的一篇。本单元记叙游览见闻,描摹山水风光,吟咏人文胜迹,抒发作者的情思。所以,学习本单元的课文,学生要能够随着作品去想象和遨游世界,增长见识,开阔眼界。这就要求学生了解游记的特点,把握作者的游踪、写景的.角度和方法,并揣摩和品味语言,欣赏、积累精彩语句。 根据单元目标,我设计了本课的教学步骤,研学部分主要是:整体感知,理清游踪;品读课文,赏山中奇景;细读课文,遇奇人奇事三个部分。

  课后反思如下:

  可取之处:

  1.教学目标设计合理且易于落实,具有可操作性,三个教学目标逐层深入,学生的课堂活动紧紧围绕学习目标进行,目标明确,做到了有的放矢。所以,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一定要小而精。

  2.预习检测环节以试题的形式呈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愿意挑战,展示自我。并且把易错的字音、字形板书在黑板上,学生们印象深刻。

  3.整体感知,理清游踪的环节,以山的简笔画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首先就把学生吸引了,然后学生通过读课文,划出旅游地点,整理线索,确定游踪,把代表地点的小红旗插在山中相应的位置上。这一环节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本课教学重难点突出,主要让学生掌握写景的角度,学习写景的方法。所以,在“品读课文,赏山中奇景”这一环节,设计了微小组讨论,小组合作交流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质疑、答疑等活动,反复品读课文,体会写景的角度和方法。刚开始,学生有些迷茫,进过提示,引导,讨论,交流,孩子们渐入佳境,课堂气氛活跃。

  需要思考的问题和改进的地方:

  1.学生课前的预习不是很充分,对作家作品的理解不完全到位,所以预习反馈很重要。

  2.由于时间限制,课堂前松后紧,对山中奇人奇事的赏析不太充分。

  3.马克吐温的语言幽默很有特色,本课时对作者的语言品析设计较少,可以推荐学生课下阅读马克吐温的相关作品,厚积而薄发,只有充分阅读,深入思考,提升文化底蕴,才能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 8

  杨柳,学生们还是比较熟悉的。但是于平凡之中蕴含的不平凡的品质,可能人们思索的不是很多。本文就是平中出奇,托物言志,借杨柳来抒发一种平凡的、朴实的人生道理,给人以启迪。如何教学这一课呢?记得王崧舟老师曾经说过:“语文教学它有一道槛,越过这道槛是语文教学,没有跨过这道槛就不是语文教学,这道槛是什么呢?就是话语形式。”因此,我在设计《杨柳》这篇课文时,决定按照阅读散文的一般方法来处理全文:阅读感知,把握基调——弄清脉络,掌握内容——品味重点,明确主旨——总结写法,鉴赏评价。教学中以学生自读自悟为基础,注重引导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体验、感悟,在读中积累、内化,在读中欣赏、升华。以“读”为主线,贯穿于课堂始终。计划在把握文章主旨的时候,通过一些思考题的牵引,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引导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由于听的是第一课时,故而我觉得应放手让学生自己发挥主动性,来完成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因此在教学前,我布置学生收集杨柳与丰子恺有关的资料,

  了解作者及散文风格;查阅文中出现的关于杨柳的诗文、典故,打算在课堂上由学生讲解。教学一结束,回顾整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有不少收获:

  一、随风潜入夜——悄然进文本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依据这一理念,我把文中抽象的文字还原为生动的画面。课堂伊始,我通过学生针对课题质疑,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入课文内容,走近丰子恺先生笔下的杨柳。学生通过欣赏课件,聆听课文,很快就把握了作者的情感,同时也吸引着孩子们对课文美美地品读下去,这一切,都进行得如春风潜入夜般地自然。

  二、润物细无声——自然悟文本

  在教学中,我给学生创设了自读自悟的环节,引导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解答自己心中的疑惑。同时,在自读环节要求学生自学生字,理解词义,画出有疑问的句子。孩子带着目的去学习,学习的效率自然就高了。因此,在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时,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也相应提高了。对于喜柳部分的自然段划分这一环节中,有同学有争议,我则让学生自己领会第二自然段的意思,通过争论得出结论:作者爱柳是不需理由的,是随缘。相机教导孩子们要学会随缘,不要刻意做作。这样的引导方法,不但孩子便于接受,又丝毫不会冲淡我们语文课中宝贵的语文味。

  当然,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这节课中我还有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课堂不够活跃,学生的主动性未能全面发挥。

  上课伊始,我叫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关于杨柳的诗句,结果大部分学生因为背不得诗句,加之紧张,举手者寥寥无几,导致课堂的学习氛围没有顺利地建立起来。我想,这与自己平时对孩子的训练太少有关,以后要注重给孩子多创造展示的机会,让学生勇于展示自我,敢于发表见解。

  二、学生朗读的训练指导不够,没有读出感情。

  这节课,我虽然让学生运用不同的阅读方式去读课文,但是未能指导学生如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课文中的重点句子、重点词语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基本上勾画出来了,可是在读的时候并没有体现出来,作为教师应该及时指出并见机指导,但我未能抓住机会训练学生。

  三、关于文本的拓展和延伸做得不到位。

  这篇课文只是节选,要让学生真正地领会作者的写作目的,还应该让学生了解原文、了解作者的为人及作者所处的年代等等。而关于柳的象征意义及与柳相关的知识,还可让学生在课外收集了解。

  通过这次同课异构活动,我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课堂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课改的探究之路还很长,如何真正落实新课改的思想,是我今后教学思考和实验的主旋律。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 9

  《十五从军征》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7单元《战争》中课文《古诗二首》中的其中一首。描述了一位老人征战多年回到家乡,看到家中一片凄凉的情景。反映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控诉及对和平的向往。参考教师教学用书,本首诗我预设用一课时完成如下教学目标:

  1、看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诗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3、边读边想象诗所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通过本节课教学,我发现自己以下几个方面做的比较成功。

  1、学生课前的预习,资料查阅做的较好

  2、学生能够切实地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主要表现在:

  ①初读诗歌后让学生用学过的方法自己解决字音问题。

  ②理解词义时先让学生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然后尝试着自己解决,最后记下自己解决不了的师生共同解决。

  ③为学生创设了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大胆地进行想象。如:让学生想象老人征战几十年的戎马生涯,体会服役时间久。让学生想象“松柏冢累累”的景象,感受整个村子的凄凉。让学生想象老人一边做饭,一边会想些什么,体会老人此时绝望的心情。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等等。这样的'机会就为学生插上了思维的翅膀。

  3、学生在课堂上真正理解了诗的意思,能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能达到此预设效果的原因是:首先朗读是我教学本首诗贯穿始终的方法,使学生很自然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其次我的朗读训练设计有梯度:初读,正确、流利;再读,理解词义;又读,明白诗意;反复读,体会情感。最后是运用了多种指导朗读的方法:

  ①教师范读。

  ②重读重点字词。

  ③边读边想象画面。

  ④根据内容变化语气、语速、语调。

  ⑤最主要的是教师充满激情的渲染很快把学生带入课文所描述的氛围中。

  教学中所显出的最大的不足就是我与学生没有完全融在一起,交流不是很默契。根据班上孩子的特点我不断地在修改自己的教案、课件,但仍然对学生已有知识水平,思维习惯掌握的不透,使有些课堂预设效果不佳。这时,我切身地理解了我们在教学中为什么要备学生,所有的借鉴都要与自己的学生实际结合起来,适合自己学生的才是最好的。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 10

  古文学习,我们可能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势,每堂课按着字音——词义——句意——段落分层——文章思想内容——写作方法的套路带着学生一路小跑,下课时间到了,好,任务完成。至于学生在被老师固定的.思路牵了40分钟后,所得几何,那就不得而知了。我们固然要形成我们的教学特色,却也不能拘泥于此,一成不变。不妨多做尝试,运用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我们的引导下而不是死拉硬拽下学习古文。

  在教学《邹忌》时,我让学生小组竞赛,自己表演,开展辩论,自主查阅资料,围绕教学任务多样方式同时展开,充分挖掘学生潜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都有表现机会。好多学生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不再惧怕古文,不再惧怕表现。这篇教学反思也算是我对文言文教学教学的一个总结。从中,我看到了古文学习阳光的一面,也体会到了积极尝试的快乐。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 11

  《雷电颂》是郭沫若历史剧《屈原》中的一个片断,它既是主人公屈原的心灵独白,也是一首激情澎湃的抒情诗,文章通过对风雷电的呼唤表达了主人公对光明和渴望和对黑暗的憎恨。文中出现的一系列事物都有着象征意义,这是本文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

  在教学这篇文章之前,我虽然仔细地备过课,但总觉得知识点繁多,也没有把握能够讲好,似乎不管怎么备,心里也没底。

  第一课时我先让学生介绍和课文关的文学常识,如戏剧的知识、作者情况和主人公屈原的相关信息(提前布置学生回去搜集),介绍完这些信息已经过去了半节课的时间。接下来,我给学生范读了课文,并尽量做到声情并茂,其实在读课文过程中我脑海里反复在想下一步怎样做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课文读完后,我发现学生好象没有马上从课文意境中回过神来,于是停了片刻,没想到片刻之后学生竟然鼓起掌来。这是事先没有料到的,于是抓住这一契机,说道“谢谢大家的夸奖,但是读的好在哪里呢?”“语调、语气处理的好。”“太有感情了。”经大家这么一说,我问道“那你从我朗读中听出了什么感情?”学生举手人数众多,发言踊跃,有“一种强烈的愤怒”,有“对好的事物的追求”,通过互相补充,归结为是对“光明的热烈追求和向往。”其实这就是这篇文章内容方面的重点,紧接着我们根据这两种感情将课文内容分为两个部分,并概括出了两部分的主要内容。

  结束这节课之前,照例有一个质疑问难的.环节,我“这节课同学们都表现得相当好,那么谁还有什么疑问吗?”这时一个平时并不爱发言的,起来问道“老师,文中对光明的渴望表现在哪里?”虽然象征这个知识点没有涉及,但从表面上来回答这个问题还是比较简单的,所以有就回答说“因为文中反复在大声地呼唤风雷电,而风雷电代表的就是光明。”最后我总结说“这个同学提的问题很有价值,也是们下节课要解决的重点。”就这样一节本来没有多大把握的课,顺理成章地完成了重点,并自然过渡到了下一节课的内容。

  其实在我们的课堂上有时不经意间的一个火花,就可以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当然前提必须是要充分地备好课,将教材的内容装到脑子里,只有这样才会在思维的火花闪现时及时抓住并有机地融会贯通。教师我的学生学生说的的说的说的我我我我的的的有学习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 12

  《我的母亲》是苏教版八年级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其单元的主题是至爱亲情,因此,本课以学生的阅读活动为主,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感情活动中体会、理解、感悟母爱亲情,本教案把“领悟至爱亲情”确定为第一教学要求,把“分析四件事例把握母亲形象”和“截取法的应用”确定为第二、第三点教学要求,基于新课改精神,我尽量使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紧密结合,相互渗透,不放弃字词,文学常识等基本知识,也兼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同时更要突出母爱与爱母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考虑到本课的教学重点是:

  ①概括母亲形象,学会截取法;

  ②体会母爱,培养学生对母亲感悟的理解。教学难点是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说出自己的阅读体验,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我抓住重点,按照导入母亲——感知母亲——研读母亲——探究母亲——理解母亲,顺利地引导学生品析母亲形象,成功地在品味语言中引导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整节课堂,学生能大胆说出自己的问题体验。

  本节课的教学手段以多媒体为主,多媒体制作讲究实效,不摆花架子,不代替学生的阅读,不限制学生的思维,不束缚学生的想象,在讲授这节课前,我和同学科的老师对这一课进行了集体备课,达成了共识,课堂采用“先学后教”的方式,课上注重学生对文本的阅读,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展开思维,去体会、理解、感悟、反思,在阅读方法上加以引导,设计了粗读、细读、精读、联读的阅读活动。旨在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而不是由教师包办。

  课堂教学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需要我们为师者切实思考,比如,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在上课前能主动认真地阅读课文,从而减少课堂上阅读的时间,效果会更好,我想以后的工作中,真的应该在提高课堂效率上下功夫。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 13

  本次综合性活动容易实施,且是学生和家长乐意接受的内容,所以效果较好。同时我对新课程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新课标提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活动中我引导学生从课堂走向了家庭,学生通过与家长交流,认识到了父母生活的艰辛,了解了他们的生活状况。语文学习与生活相结合,是合理开发课外学习资源的一次有益尝试。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了健康成长。

  很多同学以前在家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生活,现在他们已经开始洗碗、铺床、提水等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有的同学在日记中写着:“以前我以为父母挣钱供我上学是天经地义的,所以不顺心时我就发脾气,不上学,现在我真正认识到了他们生活的艰辛,我应自己做事,好好学习,不让他们再为我操心。”可以看出同学们从生活上到思想上都受到了教育。有的.父母在学生日记本上也写了几句话:“感谢老师采用这种方式让孩子体谅我们……”“孩子在家比以前懂事多了……”更可喜的是开学初打算辍学的郗宗祯同学的母亲亲自到学校为他交上了书钱,并且说为了孩子将来,无论如何也要让他读书。一次综合性学习,培养了学生的语文能力,教育了学生,感化了家长,真是一举多得.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 14

  十几年来,我的语文课总能给学生以不同的感觉,我的课对传统的课来说其实不能说是课,因为课堂上我喜欢瞎扯,说这说那,东拉四扯,海阔天空,信马无疆,扯到哪儿算哪儿,评课者是很感冒的,谆谆教导我,不能脚踩西瓜皮,溜到哪里算哪里,放开教学,就是要放得开,为什么要收回来呢?其实收不回来是也没有关系的,学生其实在我瞎扯时是最认真的时候,也就是教学效果最佳的时候,他们听着听着,就流哈拉子,一不留神,就下课了。

  让自己那充满智慧的语言、灵动的语言、个性的语言、幽默的语言、甚至是勇敢的语言,更甚至那些语惊人倒的`语言,全都犹如钉子般一个一个地钉进学生的心里,一翻学生作文,写下的全是我慷慨激昂的气势,看到这样的作文,如果我改的卷子,我还有什么理由不给高分呢?所以学生总是对我的课充满着期待,希望我带他们到处神游,好不快活。自己的肚皮“吃”得饱饱的,并富有全面的营养,然后,“大腹便便”地走上课堂。

  一番神聊海侃,学生就得要领,就得新知,就解学生心中之惑,使难点疑点就通通变成亮点,真是事半功倍,挣得满堂悦色。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 15

  教学《诗经采薇》一课时,我让学生自己上讲台讲课。因为要做小老师,学生对课前的预习工作做得比较充分,并做好预习笔记,取名为《学记》,大体包括以下几个板块:学有所得,考考大家,向你请教。上讲台的同学可以得10分发言奖,主动发言的得5分,被点名发言的得3分,开小火车轮到的得1分。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

  第一个上讲台的是龚双双同学,她向同学们阐述了诗歌的基本意思,表达的'主要情感,基本解决了本课的重点。勇气可佳。王曼奇提出了一个难点:语气词“思”的独特用法,教师点拨:“矣”、“依”、“思”、“霏”四个字的巧妙压韵,令诗歌读来韵味独特。经过反复朗读,学生相继发现了“杨柳依依”、“雨雪霏霏”叠词运用,一唱三叹的效果,今昔对比,景物描写对人物心情的衬托作用,情景交融的魅力手法。

  本节课对学生说比较新鲜,较好地体现了生生互动,生本对话,师生对话的理念,教学效果良好。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 16

  我在教这篇课文时主要从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学习。一是思考作者的观点,并参照自己对待自然的态度作一番检讨。作者立意高远,眼界开阔。能从长远的眼光和大宇宙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但是也有一些说法还可以商榷,可以引导学生思辨、质疑。二是作者的语言。课文中的许多句子有着丰富的哲理性和思辨色彩,应该认真揣摩。另外,作者通过拟人、比喻、反问等修辞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说得通俗易懂,也值得认真学习。

  为让学生学有所获,贯彻新课程标准上提出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对本课的教法我充分考虑学习的主体,即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时间一般只有20分钟左右,如果较长时间不改变教学方法,学生的注意力就会分散,所以教学的第一点就是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并进行适量变化,让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及较高的注意力。我在教学之初采用情景导入法,先让学生看自然景色的资料,看后让学生谈感受,这种方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接下来我又根据教学内容,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如文章中有部分字词是必须掌握的,我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与问答法解决,针对教学重点,我采用情景激励法、投影展示法、分析法、比较法及引导法,针对文章难点,主要考虑采用点拨法、分析法、提问法、诠释法等,由于使用了恰当的教学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 17

  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当人类顽强地从刀耕火种一路走来,本该站在高高的云端无比骄傲的时候,却尴尬不已地发现了自己的无知和愚昧。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之间的矛盾愈演愈厉,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虑和思考也日渐深沉。

  于是,如何培养学生科学理性的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就成了《敬畏自然》这堂课的重中之重了。

  为此,我努力钻研教材、研究学生动态,制定了一个既教学又育人的教学目标,并精心地安排了教学环节来完成目标。由于“环保”问题已成为全球的热点问题,学生对此并不陌生。加之文章的议论性、说理性很强,所以在理清文意体会文章主题方面很容易入手,学生一点即通。

  至于通过教学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宇宙观、自然观方面,则采用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四边互动形式和形象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学生的'自主探究和个性见解的发表是本堂课的亮点。摒弃了空洞乏味的说教,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疑惑、并通过讨论得出结果。激发学生的情趣,使学生开阔视野,能够站在一定高度上看待环保问题,从感性认知提升到理性思考。

  通过检查学生以活动小组开展的板报展示活动,看到了学生环保意识的提高和树立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正确思想观。通过参与了由班委会组织召开的“我为环保添块砖”主题班会,更进一步体会到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和高涨的环保热情。

  当然,这堂课也有很多不足之处。由于是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时间过于紧凑,个别环节时间稍显不足。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 18

  上戏剧时,我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给学生做很好很夸张的示范。上课是时常听见孩子们一阵阵的笑声。我让他们分角色朗读,让他们进入角色,体会戏中人物的所言所思所想。孩子们津津乐道。很是“夸张”。特别是上《钦差大臣》一课时,同学们更是被俄国戏剧作家果戈里的辛辣幽默的语言逗得捧腹大笑。在如今的语文教学中很多语文老师,还是注重课堂上学生的“秩序”不敢“放”。其实,孩子们用他们自己的方式去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内容,往往比教师加给他们的更加准确,他们也更容易接受。孩子们在朗读市长长长的.那一大段话的时候,整个教室象炸开了锅,吵吵囔囔。我并不担心。让他们去开心地笑,开心地去讨论。等他们笑过了,我才开始引导——作者采用了夸张的笔法,让市长不但骂自己是“老糊涂”、“大笨蛋”,还自我揭露隐私。当这样一个市长的面具揭下来之后,原来令人尊敬的市长竟然是个更大的骗子。人们对他也只剩下厌恶、讥笑和嘲讽了。这样的效果就很好。孩子们觉得开心,这样的语文课上起来没有压力,很自在。

  常常听很多同行抱怨,现在的孩子越来讲话学习了。这也是客观存在的。可是很多时候,如果我们善于引导,让语文课堂活起来,那么孩子们还是很乐意学的。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 19

  教学设计:

  第三课时的教学设计重在进行阅读与写作的结合。尤其设计“探究”环节的多元理解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样写父爱的文章为什么《背影》却经久不衰呢?探究这个问题,就是见仁见智,可以众说纷纭!学生可以进入深思的氛围,这是课堂设计中老师的预想。可是,学生未必能探究出所以然来。

  因此,本课时对以“动情点”为题目为线索,紧扣“精彩的瞬间”来细加描绘(聚焦特写),最后水到渠成地揭示中心-------主要采用点拨、诱导的方式并由老师讲清讲透,让学生有一个幡然的“顿悟”。在适宜的场合老师总结(1):“新奇留意”是本文的经典之一。

  本文质朴的特点也是得到大家公认的,有人说,没有《背影》的细腻描摹、没有质朴的语言就没有背影的全部风采。因此,老师指导大家再次走进文本,感受本文质朴的特点。(重点从语言上突破)。老师再次总结(2):“质朴传情”是本文的经典之二。当然,学生可能还会从其他方面来品评《背影》的魅力。只要言之成理就要加以肯定。接下来,老师再次以情感激发同学的热情,增加感染点。

  赏读父亲写给孩子的一句话,体会深沉的父爱。“情感夺人”是本节课的又一重点。亲身体验、感受独特的个性化的父爱,在次基础上完成以“父爱”为话题的`作文。

  反思:

  本课时的教学基本上实现了教学设计中的重点,实现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结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产生了的顿悟并在课堂中能收到真实的父爱体验。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 20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多数语文老师感到很棘手的问题,要上好这堂课,教师的准备工作要相当充分,有时还要事先让学生准备,等上这节课时,可能还要用到多媒体辅助教学,于是乎,多数老师只是应付一下,草草了事,以一篇作文告罄。而我恰恰相反,喜欢上综合性学习课程,其实学生对综合性学习的积极性更大。

  由于学校教学工作的需要,本学期我执教另一个班的语文,八年级(8)班,以前是一个50岁的老语文教师执教,他语文功底深厚,教学方法灵活,精力充沛,但是对电脑不太熟悉,没有运用过多媒体上课,然而该班的语文及格率却在年级里名列前茅。而他因为接手4班班主任工作,便于教学,执教3班、4班的语文(之前我执教3、4班语文,非班主任),所以我们更换了授课班级。8班的学生没有上过语文多媒体课,原因是多方面的,一个是前面说的老语文教师不太懂电脑,另一个是该班没有安装多媒体(原先我执教的3班安装了多媒体),而学校综合楼的多媒体教室跟班级里的多媒体一样,是等离子电视的那种,屏幕小,效果不如在班里,而且应用多媒体教室要事先预定,很麻烦,因此许多老师采用传统的常态教学。当然我也多数采用这种教学,只是有些课需要多媒体辅助,就为学生开设了。第二单元的综合性学习的主题是《寻觅春天的踪迹》,有三个分主题,要求老师选择一两个教学就可以了。根据实际条件和我的喜好与优势,我选择“创作一幅诗画”的教学内容,用一个晚上时间制作了课件,从收集资料到课件完成花了五个小时。第二天我就到校长那儿借来移动式投影仪,带上笔记本电脑,为8班的学生上了第一堂多媒体语文综合性学习课,可把学生乐开了花。

  当我把背包带入教室,聪明的学生猜出我带笔记本电脑进课堂,高兴的热烈鼓掌,都期待着好像看一部电影大片一样能给他们精彩的一课。其实我上课也蹩脚,只是有点激情而已,如果有老师听我的课,定会失望。我制作的课件很简单,总共13个幻灯片,除头和尾,内容才11张。这节课的重点处理为“给画配诗”,而并非文本上说的“创作诗画”,我的观点是,语文课不是美术课,但两者有点联系。因为学生没有经过这方面的训练,直接为画配诗过于唐突。于是进入课堂的第一个环节是“诗画导入”。

  我从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入题,“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出示一组画面,当然是后人根据苏轼的这首诗配的图,并非宋朝和尚惠崇的画作《春江晚景》,让学生比较诗与画的联系,理解诗画内容,从诗歌中初步感受画的魅力,从画中初步品析诗歌的韵味。

  第二个环节,“现身说法”。我把以前为江苏网友、著名画家狄夕明的画配了几句拙诗,出示给学生赏析,幻灯片上一半是画,一半是诗,对比着,比较直观。我选取了三首,其中一首是《赏梅》:

  “孤叟扶杖看花早,寒梅三枝雪初消。莫道东风归来迟,浅草有意报春晓。”学生看过画与诗,吟诵一遍直呼“好”。随后我又吟咏为学校创作的小诗《咏新马中一首》,把初稿和修改稿一同展现——

  “包山东麓现曙光,朱公渠水万年长;今日古镇群贤至,儒风又绿西钱江。”(初稿)

  “包山东麓沐曙光,紫阳问渠活水长;且看今日群贤至,儒风漫拂西钱江。”(修改稿)

  另外,去年到绍兴沈园游玩时即兴创作的一首词也展示出来:

  “素壁情牵,沈园遗恨,青梅怀秋,尽是断肠缘。红颜知己,墨泪荡秋千。唐陆离别,错过烟柳洒江边。

  今朝无酒,泣珠一樽残月,只剩两三点。明日何从,晓风极目楚天,锦书玉笺无归雁。”

  我的目的不是在学生面前卖弄我自己,而是现身说法让学生领会为画配诗和作诗的方法,学一点作诗的技巧。这个环节耗时大约10分钟,不知在其他老师看来是否有点“黄婆卖瓜”之嫌,这个我不管,因为我的课堂我做主。

  第三个环节,“牛刀小试”。在幻灯片上提供一幅春天美景的画面,让学生认真读画,明确画面呈现的几种事物,色彩如何,事物间有何联系,有没有人物,心情状态如何,用怎么的语言表达画面,写成诗句,反映“春天”的`主题等等。学生看画写诗是这节课的重点,安排时间20分钟,要求学生至少写出两句诗,多多益善。一开始,学生苦思冥想,不知如何下笔。我一边巡视,一边点拨启发,几分钟后有学生举手,示意有诗句。我拿来看,他只写了两句,14字,“春风暖树阳光照,群燕飞上柳树梢。”读出来很俗,缺少诗意,但也押韵,有点像诗的样子,我当即表扬了他:“八8班的第一位诗人诞生,了不起!”课堂上响起了一片掌声。随后有三句的、四句的、六句八句的,陆续完成。我一一朗诵学生们的处女诗与大家共享,也一一为他们点评。当读到程珂同学的《颂春》——

  “情燕双飞欲上梢,孤柳拂絮弄风骚;贤者驭马沐春色,万花乱眼舞春朝。”

  朱婧菲同学的《吟春》——

  “春风姗姗拂柳唇,飞燕翩翩共戏春;百人驭马赴春宴,一朝你我同吟春。”的“精妙”诗句时,课堂上掌声四起,纷纷叫好。

  最后一个环节,“吟诗作画”,是布置学生课后完成的作业。我提供四句诗歌,分别是“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让学生挑选一句,根据诗意创作“诗画”。我设计该环节的目的是给有美术天赋和爱好书画的学生一展风采,也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时间定为两天后上交,当场点评,同时我还承诺,优秀的作品将发表在学校网站上。

  【感言】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中最精彩的内容,也是学生最喜欢的上的课型,它可以锻炼学生多种语文技能,培养语文学习兴趣,体验生活,感悟人生。但是,目前农村学校开设综合性学习课程形同虚设,即便有,也不过是一个学期来一次象征性的。从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来看,这些课程往往是最重要的,从我上的两次综合性学习课(第一次是以自编小报的形式完成“母爱”主题的“献给母亲的歌”,还评奖,获奖作品已经发表在学校的网站上)的效果来看,绝大部分学生都积极参与并体验到成功学习的快乐,一些平时不爱学习的学生,也能从综合性学习中找到一些学习的乐趣,虽然他们完成作业的质量不高,但毕竟也是一种进步,从这一点而言,学校和语文教师应该重视综合性学习课程的开展。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语文八年级下册教学反思03-20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12-01

人教版下册语文《静夜思》教学反思01-27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反思03-08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学反思04-02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反思03-19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总结05-19

八年级下册物理《压强》教学反思04-03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