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

时间:2023-04-13 13:54:00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有关小学语文教案集合五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语文教案5篇,欢迎大家分享。

有关小学语文教案集合五篇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认识“侣、娱”等4个生字,会写“侣、娱”等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读书的乐趣,学习一些读书方法。

  课前准备

  1.生字词卡片

  2.一块抄有重点词句的小黑板

  3.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①一本好书,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美好的情感。古今中外有成就的人,都喜欢阅读,从童年时的“窃读” 到季先生对读书的见解,可以看出他们都善于从书中汲取营养,从而走上了成功之路。今天,我们学习第3课,让我们一生都与好书相伴吧!

  ②齐读课题。释题:侣:伴侣。

  ③用自己的话说说课题的意思。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理解的词语做上记号。

  ②请8位同学读课文,正音。

  ③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大家帮助解答,或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④默读课文,想想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自己旅行的理由是什么,在书上做上批注。

  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①小组合作读课文,交流: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他旅行的理由、“一遍又一遍地读那本书”的方法分别在课文的哪些段落,做上记号。

  ②齐读课文第5自然段,与大家交流:你读懂了什么。

  ③课件出示关键句子:

  a.你喜欢的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

  b.你是早已见过朋友一百次了,可第一百零一次再见面时,你还会说:“真想不到你懂这个!”

  c.你每天都回家,可不管过了多少年,你还会说:“我怎么没注意过,光线怎么那么美!”

  把这些句子多读几遍,让大家充分说说自己的感受。(鼓励大家畅所欲言,抓住“朋友”“家”“一百次”“多少年”,发表不同的见解)

  ④齐读第6自然段,联系上下文说说“新东西”指的是什么。

  ⑤有表情地朗读4—6自然段,再次感受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自己旅行的理由。

  第二课时

  激趣课文,深入感悟

  ①配上课件,朗读课文1—6自然段。

  ②自由读第7自然段,想一想“我”读那本书的`方法到底是怎样的?从哪些词句看出“我”是在“一遍又一遍”地读。(抓住“首先、然后、最后”这三个表示顺序的词语感悟。)从这“一遍又一遍地读”,你们感受到什么?

  ③联系实际,同学们交流作者读书的方法。用上“首先……然后……最后……”说一说。

  ④自己试着背背第7自然段。

  ⑤默读最后一段,想一想:作者除了把书比作一位朋友,还比作什么?为什么会这样比?这样比的好处是什么?

  ⑥有表情地朗读最后一节。

  积累运用,升华认识

  ①划出自己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试着背一背,再与伙伴比赛,看谁记得又快又牢,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②合作交流:作者读一本书的方法对自己有什么启示?说说如果有一本书陪伴自己去旅游,你会怎样去读?(用上“首先……然后……最后……)

  ③还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提出来与大家交流。

  拓展活动

  ①读一读“阅读链接”──《神奇的书》,把自己的感受用几句话写下来。

  ②向大家介绍你是怎样读一本自己喜爱的书,并说说你喜爱它的原因。

  布置作业

  ①背诵并抄写自己喜欢的段落。

  ②抄写生字词。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13个,积累词语10个,句子2句

  2、正确流畅地朗读全文

  3、通过课文的学习,理解医生惜时如金,节约时间多为病人看病的高尚医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说说平时是怎么看病的?

  2.怎样与医生交谈的?

  3.医生在听病人讲病情的时候表情怎么样?

  4.你是否知道医生在想什么?

  5.出示课题,质疑:这位医生是谁?什么叫心思?他的心思是什么?

  二、读课文,解决疑问

  1、读后解疑

  2、这位医生是——学习生字“德”

  3、读课文第一节。联系上下文理解“心思”,划出描写医生心思的语句。学生读后找,找后交流。

  4、联系上下文理解“络绎不绝”

  5、医生的.心思并不被病人所理解,大多数病人都是怎么做的?

  6、有一位特殊的病人让格里辛格难忘,请读课文§2—14。体会这是怎样的一位病人。

  7、自读。

  8、同桌互读。

  9、师生配合读

  10、读课文第14小节。

  医生为什么不收女病人的费用?体会医生惜时如金,节约时间多为病人看病的高尚医德。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预设目标:

  1、整体感知闰土是个聪明、能干、活泼可爱又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

  2、学习作者对闰土的外貌描写,感知语言的表达力度,体会闰土的健康和可爱,尝试仿写。

  3、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描写闰土外貌的片段和第一画面——看瓜刺猹的片段,了解闰土不仅是个健康、纯朴的农村少年,而且非常的勇敢,在作者的心中完全是一个小英雄的形象。

  教学重点:学习描写闰土外貌的片段和第一画面——看瓜刺猹的片段,了解闰土是个健康、纯朴、勇敢的农村少年。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对闰土的外貌描写,感知语言的表达力度,体会闰土的健康和可爱。

  体会“深蓝的天空中……的西瓜”的景致描写蕴涵着作者对闰土生活的广阔天地的向往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看词语,想画面。

  “妈妈”“雪”“朋友”

  这些画面和画面背后的事情都不是发生在昨天,为什么你们会这么记忆犹新呢?

  2、有一位朋友在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时也像你们一样想起了他三十年前儿时的伙伴,当母亲和他提起这位朋友时,他的脑里就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画面。(出示课文插图)

  静静地音乐声中听老师讲述闰土刺查的故事。说说听了故事之后的感受。

  他就是鲁迅小说《故乡》中的主人公——闰土。

  二、整体感知课文。

  (一)你想认识这位少年吗?细细地读读课文。

  辅助阅读:

  1、注意文中生僻的字词,能联系上下文想想意思。(其间、仿佛、素、如许、单、无端)

  2、填填你读课文后对闰土的认识:()的少年闰土,还能说说理由;

  3、文中还有一个“我”,这“我”又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二)学生反馈交流。(板书学生对闰土和“我”的认识。)

  三、提出问题,互释疑点,保留问题。

  鲁迅的文章语言精辟,同学们在初读课文中是否有不理解的地方?请大家快速读读课文,找一找,做好记号。先由四人小组长组织,进行组内交流,再把你们解决不了的写在黑板上,看看大家是否能够相互解决一部分。

  1、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2、 反馈交流,部分问题存疑。教师从学生的问题中了解学生的`关注点和疑问点。

  四、学习闰土的外貌。

  方案一:由学生问题进入第一自然段教学。

  方案二:教师根据学生提出问题,组织后提出疑问:不知你们是否有这样的疑问,三十年过去了,作者回忆起美好的故乡,就想到了闰土。

  1、请同学们找一找二人初次见面时闰土是怎样的形象。

  2、指名读,同学们仔细听,听完后说说闰土的形象有什么样的特点。

  (看出闰土是一个纯朴、活泼的孩子)

  3、老师给大家捎来一顶绍兴的小毡帽,我们找个小朋友戴一戴。仔细观察,戴上毡帽的小朋友像闰土吗?

  区分紫色——又白又嫩,体会闰土的健康。

  4、 抓住重点词,亲切地朗读这句话。

  闰土是一个健康的孩子,形象非常可,可惜课文中没有写到“我”是怎样的一种形象。再读读课文,你们能不能根据闰土的形象特点来想象一下“我”会有怎样的形象?注意:要有想象力,但要有根据,合乎逻辑。

  5、 学习作者对闰土外貌的描写,将大家对“我”的设想用几句话写一写。

  6、 反馈交流,师生评价。

  7、小结:同学们的想象力很丰富。这样想的缘由,我们到下节课可以继续研究。

  五、教学第一段画面:

  正是这不同于我的外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让我最记忆犹新的则是看瓜刺猹的闰土。

  (一)轻轻地读读这段话,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

  (二)反馈交流,体味提升。

  1、第一句教学:

  (1)指名读第一句。同桌互读,并且把认为读得好的同桌推荐给大家。再请这些同学齐读。学生评价。学习读。

  (2)教师点播:在闰土奔驰在一望无际的海边时,我在哪里?试想,每每回忆起这幅画面时,我的心中是一种怎样的感受?

  (3)深情地读读这段话,把这幅画面,把这个小英雄深深刻在脑中。

  2、第二句教学:

  (1)刺猹——闰土不仅健康可爱,还非常勇敢,看插图中的少年分明是一个小英雄。

  (2)不同形式的体味朗读,鼓励生生之间的评价与赏识。

  (3)小英雄的形象是否也刻在你的脑中了?闭上眼睛,再把这个形象回味一下:“其间……”

  六、小结、导读。

  这样两个外貌、身份都截然不同的孩子,却成了难舍难分的朋友。老师建议大家课外好好地去读一读鲁迅写的《故乡》,读了以后你会对他们有更全面的了解。然后再细细地读读课文《少年闰土》,你一定会有新发现的。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

  3、能写一段“我”的外貌描写。

  4、了解闰土是个活泼可爱、聪明能干、见识丰富的农村少年。

  教学难点:理解“他们不知道……四角的天空。”

  教学重点:朗读说话训练;“我”的外貌描写。

  教学过程:

  一、学生确定学习方向、内容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1-5 自然段,同学们,看看课后习题,这节课我们该研究什么问题?

  生:……

  师:这节课,我们重点来研究这些问题。

  二、学习6-10自然段

  1、自由读6-10自然段,想想我了解到什么?(从闰土身上体会到什么?)

  2、学生回答。

  3、随机出示:

  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

  ① 稀奇的事是指什么事?

  (板书: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刺猹看跳鱼儿)

  师:这稀奇的事也就是——少见的事,有吸引力的事。(板书:有吸引力)

  4、选择你自己觉得最稀奇的一件事读一读,把它读得有吸引力。

  5、学生朗读,评价。

  6、师:同学们大部分选择了“雪地捕鸟”、“看瓜刺猹”这两件事来读,都觉得这两件事有趣、稀奇。准备一下,能否从这两件事中选一件,像闰土一样说给别人听?等会儿,老师来当鲁迅。

  7、学生准备。

  8、说话练习。

  ①雪地捕鸟

  师:闰土啊,你能不能帮我捕鸟呀,鸟儿可好玩啦!

  生:……

  师:那么你们是怎样捕鸟的?

  生:……

  ②看瓜刺猹

  生:“晚上我和爹管西瓜去,你也去。”

  师:“管什么呢?”

  生:“要管的是獾猪,刺猬,猹。”

  师:“怎么管?”

  生:“月亮地下,……轻轻地走去……”

  师:“然后呢?”

  生:“走到了,……反从胯下窜了。”

  师:“想不到西瓜有这样危险的经历,真新鲜,真稀奇!”

  9、从这几件事中,你能体会闰土是位怎样的农家少年?(见识丰富见多识广眼界广阔)

  10、朗读

  闰土地聪明、能干、见多识广,你们对他佩服吗?鲁迅也从心底

  里羡慕、佩服闰土,通过朗读表示出来。

  二、再读16小节,突破难点

  1、闰土能干、见多识广,我和朋友们又是怎样的呢?再读读16自然段,想想读懂了什么?

  2、出示句子:

  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四角的天空。

  ①句子中你有哪些地方不懂?

  ②“他们和我”指谁?“四角的天空”指什么?

  ③出示:闰土在海边时,我和我的朋友看不见____________;

  看不见______________;看不见_______________,只看见_____________,就像_____________的井底之蛙。

  三、展开想象,写写“我”的外貌

  1、“我”和闰土除了身份、经历不同,还有哪些方面不同?(外貌不同)

  2、“我”的外貌怎样?(出示描写闰土外貌的句子)展开合理想象写下来。

  3、学生练写。

  4、选择一位同学互相交流。

  5、评讲,修改自己写的句子。

  四、课外延伸

  1、后来,闰土走了,那么“我”和闰土所建立起来的友谊还能持续下去吗?“我”和他还会见面吗?会的,确实见面了,在三十年后。

  2、出示:

  一眼就认出走进来的人,灰黄的皮肤,尖长的脸,又肿又红的眼睛配着一张毫无生气的脸,他就是闰土。

  3、想不想知道闰土变化的原因,课外去读一读小说《故乡》。

  板书:

  闰土 “我”

  农家少年 少爷

  外貌 ?

  雪地捕鸟

  经历 海边拾贝 四角天空

  看瓜刺猹

  看跳鱼儿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阐发的人生哲理,力戒骄傲。

  2、学习对比的方法。

  3、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式。

  4、背诵课文。

  教学设想:

  教时:一课时。重点与难点:学习重点词语、句式和对比的方法,理解文中阐发的人生哲理。教法:

  1、自读、研讨,疑难处教师作适当讲解、点拨。

  2、利用内容和结构的特点,指点背诵的方法。3、指导学生理解、积累和正确使用成语“望洋兴叹”、“贻笑大方”。

  教学过程:

  一、导入:小学时学过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千古绝句《登鹳雀楼》。(背诵)“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前两句描绘出一幅辽远壮阔的山河图,气势宏大,笔意高远。后两句富有哲理:想要穷尽目力遥望千里,还须再登上一层高楼。启示: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现实生活的确如此,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只会贻笑大方。这个道理,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就已有阐述,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篇选自《庄子》的散文片段节选《秋水》。(板书课题)

  二、作者介绍:庄子,名周(约公元前369年---约前286年),战国时代哲学家,散文家,宋国蒙城(河南商丘县附近)人,大约与孟子同时而稍后。曾任蒙漆园吏,但不久辞去,不愿和统治者合作。《史记》上说,“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可庄周并未接受,“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读第二教材P116)(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宁其生而曳尾涂中乎?”二大夫余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翻译:庄子在濮水钓鱼,楚国国王派两位大夫前去请他(做官),(他们对庄子)说:“想以管理全国的重任相委任。”庄子拿着鱼竿没有回头,说:“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死了已有三千年了,国王用锦缎包好珍藏在宗庙里。这只神龟,它是宁愿死去留下骨头让人们珍藏呢,还是情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尾巴呢?”两个大夫说:“情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尾巴。”庄子说:“请回吧!我要在烂泥里摇尾巴。”)庄周一生贫困,他身居陋巷,向人借粮,自织草鞋穿粗衣和破鞋子,甘愿闲居独处。他继承并发扬了老子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老庄。庄子认为世间一切事物并无本质区别,无论大小、贵贱、寿夭、生死、善恶、得失、荣辱都是相对的。庄子思想比较复杂,基本上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主张保身、全生、养亲、尽年。庄子的思辨的`哲学智慧常常令人神往。代表作《庄子》,现存33篇。《庄子》散文是战国中最重要的散文成果之一。它的文章写得汪洋恣肆,不拘绳墨,变化无端,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和浓郁的诗意。

  三、整体感知,梳理语言知识。

  1.范读。正音:灌(ɡuàn,注入)泾(jīnɡ,同“径”)涘(sì,水边)渚(zhǔ,水中的小块陆地)望洋(wànɡyánɡ,仰视而望的样子)难(nán,难以)旋(xuán,掉转)殆(dài,危险)

  2.学生朗读课文至“……尽在己”。梳理语言知识:

  ①1、重点字词。灌、涘、渚、焉(语气词,无义)2、通假字:泾(同“径”,直。)辩(同“辨”,分辨,辨别。)②词类活用。时(名状,随时令,按时)美(形名,美景)③古今异义。河(古义,特指黄河。今义,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于是(古义,在这时,这时候;今义,表承接)

  3.学生朗读课文至“……尽在己”。梳理语言知识:①重点字词。②词类活用。东(名状,向东)东面(名动,面对)少,轻(意动,认为…少,小看;认为…轻,轻视)③古今异义。至于(古义,到了;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北海(古义,北方的大海;今义,我国一部分海域,即东海的北部)东面(古义,面朝东;今义,东边)面目(古义,脸;今义,脸的形状,相貌)大方(古义,深明大道的人,或专通某种学问的人;今义,①不吝啬;②自然,不拘束;不俗气)

  ④特殊句式。定后:闻道百;宾前:以为莫己若.我之谓也.被动: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⑤固定格式:1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非……则”,表示假设,译为:“不是……就……”。)2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且夫……”,再说,而且,用于承接上文,引出另一层意思。)3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见……于”,被……所)⑥成语。1望洋兴叹(望洋,仰视貌,抬头向上看的样子。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藐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2见笑大方(贻笑大方:让内行见笑)3大方之家(指学识渊博或专精于某种技艺之人)

  四、理解思想内容。

  讨论:这则寓言故事包含哪些道理?(启发学生敞开思路,大胆发表看法)

  提示:下述观点都符合文意。1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人贵自知之明;2谦受益,满招损;3自大由于无知;4知耻近乎勇;5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6有比较才能有鉴别。

  指导背诵

  课文结构简单,层次清楚,可采用关系法背诵。先划分层次,概括层意。第一层上有两句,第一句写黄河的壮阔,第二句写河伯骄傲自满。两句之间的连接语是“于是焉”。第二层也是两句,第一句写北海的广阔,第二句写河伯自愧弗如,也用“于是焉”组合。利用关系法把握语言结构,有利于背诵。还可采用排词法。课文用对比方法写河伯认识的前后变化。可提取、排列两相对照的词语:1河与海的比较;2河伯认识的变化。课后练习还介绍了问题法。所提的三个问题恰好针对三个内容要点,逻辑性强。运用此法掌握内容梗概,利于背诵。

  课上背诵练习:个人默记一两篇后,由老师带领集体背诵。集体背诵好.互相提醒.脑记耳听口诵.可加强记忆。

  五、布置作业。

  1笔译全文。

  2写读后感。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采用多种识字方法自主识字8个,练习正确书写8个字,参照“我的词语库”积累好词好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格列佛在小人国的经历。

  4.初步体会西方经典童话的魅力,并且能够根据阅读所得加上自己的想像,创作一段格列佛在小人国的经历。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讲述格列佛在小人儿国的经历。

  2.创编格列佛在小人儿国的经历。

  教学准备

  课前搜集斯威夫特的有关资料。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简介作者,揭示课题。

  1.让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斯威夫特的资料。

  教师补充:斯威夫特是18世纪前期英国著名的讽刺作家。他生于爱尔兰首府都柏林的一个贫苦家庭,父母都是英国人。父亲在他出生以前就去世了,由伯父抚养成人,他喜欢历史和诗歌,早年创作的《书的战争》和《桶的`故事》,初步显示了讽刺的才能。其中《桶的故事》是英国的启蒙主义者讽刺教会的作品之一,也是斯威夫特第一部重要作品。在他晚期作品中,他积极号召爱尔兰人民为独立自由而斗争,在作品中痛斥英国统治阶级的腐朽政治。就在这个时期,斯威夫特完成了他不朽的讽刺杰作《格列佛游记》。

  2.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通读顺。

  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讨论交流:你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格列佛是伦敦的一个著名医生,喜欢航海旅行的他无意中来到了一个神奇的岛上,岛上生活着一群身高不满五寸的小人儿。格列佛在小人儿国里有一段奇特的遭遇,但是最后还是回到了家乡。)

  三、再读课文,讲述故事。

  1.再读课文,想想,格列佛在小人儿国有哪些奇特的遭遇?

  2.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3.讲述格列佛在小人儿国的经历。

  (1)小组内说一说。

  (2)指名学生上台讲述。

  四、学习生字。

  1.在读课文时,你认识了哪些生字?

  请学生当小老师带领全班读,并说说哪些字是读音要注意的。“箭”“吊”“筐”是三拼音节,有介母“i”或“u”。“遮”是翘舌音,“艘”是平舌音。

  2.你认为哪些生字容易写错,需要提醒大家注意?按结构,本课的生字可以分成几类?

  左右结构:航、刮、绑、涂、钩

  上下结构:箭、暴、吊

  “绑”字笔画较多,绞丝旁注意避让右边。

  3.你有什么办法记住这8个生字?

  五、作业。

  1.自主积累文中的好词语。

  2.向你的父母或朋友,讲述格列佛在小人儿国的经历。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

  航海捆绑射箭暴风

  刮风钩子吊起来涂抹

  2.讲述格列佛在小人儿国的经历。

  二、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1.学生默读课文,一边默读,一边做出批注。批注的内容可以是自己不懂的问题,也可以是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或读后的体会。

  2.小组合作交流自学情况,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汇报,教师适时进行点拨和引导。(学生讲到哪儿,就组织学生学习讨论哪一段,并且相机指导朗读)

  (1)学习格列佛在初到小人儿国被攻击时,让孩子们一边朗读一边想象当时的情境,设身处地地想一想:格列佛当时会想些什么?

  (2)当格列佛受到小人儿国的礼遇时,他又会想些什么?他是怎样和小人儿国的人建立起友谊的?

  (3)学习格列佛帮助小人儿国击退敌人的段落时,启发学生大胆想象当时的场景和语言。

  三、表演故事,深化理解。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生自由组合表演课本剧。

  (1)小组内表演。

  (2)指名学生表演,评议。

  四、拓展延伸,创编故事。

  插上想象的翅膀继续飞翔,结合自己的阅读说一说:如果格列佛重回小人儿国,又会有怎样的奇遇?请你也来创作一段格列佛在小人儿国的经历吧。

  1.小组内创编。

  2.小组汇报。

  五、作业。

  1.想象作文:《重回小人国》。

  2.阅读斯威夫特的作品《格列佛游记》等。

  板书设计

  30 小人国

  受到攻击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小学教案01-03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八》教案03-28

小学语文教案08-26

小学语文的优秀教案02-21

小学语文《鲸》教案01-13

小学语文北京教案02-27

小学语文优秀教案12-30

小学语文掌声教案12-28

小学语文绝句教案11-14

小学语文太阳的教案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