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文明礼仪>端午节>《端午节的故事

端午节的故事

时间:2023-04-14 18:07:41 端午节 我要投稿

【热门】端午节的故事

端午节的故事1

  那是初夏,家乡的小河边,芦苇已长出长剑一般的叶子,满眼的绿啊!闻着苇叶清香,我和小伙伴欢呼雀跃:端午节就快到啦!我们可以吃粽子啦!

【热门】端午节的故事

  端午节那几天,家家户户都会包粽子。征得长辈同意后,我们便三五成群,一个个手挽着竹篮去采摘叶。“苇叶何田田”,我们总会满载而归!

  傍晚时分,大人们会将我们采摘来的粽叶洗好,一片一片晾在庭院里。大人们又是浸泡糯米,又是清洗稻梗,又是剁肉拌馅,忙得不亦乐乎!

  我最爱吃奶奶包的粽子了!奶奶总是一大早就起来忙活。奶奶总是不紧不慢地挑选两片合适的粽叶,把粽叶挽成一个漏斗型,底部非常的密实,然后放入一点点糯米,再放入馅料,最后再放入糯米,用糯米将馅料完全盖住,同时还要注意不能放地太多,需要和粽边持平,最后再用粽叶包裹住,自上而下,又由下往上,左右相绕。我至今搞不懂,奶奶是用了什么魔法,将几片粽叶和一些糯米,变成了一个个梭角分明、小巧精致的四角粽子的。

  小的时候,我就纳闷,为什么我们要在端午节吃粽子,为什么用粽叶包些糯米就成了粽子。于是奶奶边包粽子,边和我讲了屈原的故事。

  从奶奶的讲述中,我知道了,原来屈原是位爱国诗人,在五月初五,因为亡国之恨而投江自尽。百姓为了纪念他,将祭祀用的食物投入江中,为了不让鱼儿吃掉,就采江边的苇叶来包裹,久而久之,就有了粽子。

  后来,我读到了屈原的诗,加深了对屈原的了解。每次包粽子,我会忍不住感慨,也常常想,我何时学会包粽子,亲手将粽子抛入江中,纪念一下这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

  奶奶很赞同我的.想法,也常常和我念叨,一个人即使离家再远,也不能忘记自己的家乡,也不能忘记家乡的风俗文化啊!

  这样忙个一上午,奶奶就包满了整整两大竹篮的粽子。这时候,爷爷就会升起灶火,将粽子放入铁锅,倒上一大锅子的水,开始煮起了粽子。

  炊烟袅袅升起,粽子的清香飘散开来,飘进了那片芦苇地,在那片生我养我的土地上,慢慢弥漫开来……

端午节的故事2

  又到了五月端午,又到了包粽子时候。

  每到端午节,家乡人们都要包粽子。这个风俗起于何时我也说不清。听大人们说,大约在两千多年前,一个名叫屈原爱国诗人,在汨罗投江而死。人们为了纪念他,就把包好粽子投进江里,以防鱼呀什么之类东西把他尸体给吃了。就这样,这个风俗一直沿袭至今,就成了家乡一种传统习俗。

  包粽子要用箬叶,箬叶长在山上。端午前夕,山里村民们就背着竹筐到山上采摘回来,挑到市场上卖。人们就到市场上把箬叶买回家里。等到端午节前一天就把箬叶拿出来,放到水里浸湿、洗干净,然后把粽子包好、煮熟,到了端午节那天就摆上桌,人们一边喝着酒,一边吃着粽子,那感觉就像过年一样,热热闹闹,多么有意思。

  说起包粽子,那可是一件最有趣事情。包粽子那天,每家每户都端着个桌子,摆出几张凳子,把洗好箬叶,浸好糯米一起放到院子里。那些村姑村妇们就坐在院子里一边包着粽子,一边聊着天,嘻嘻哈哈,显得多么快活。她们手里拿着一片箬叶,中间对折成一个漏斗形,然后用手抓起一把糯米放进折好箬叶里,压紧、按平,再把口子封住,成一个三角形样,用草席捆好,十个十个为一提,包到百来十几个时候就打住了。这时,她们提着包好粽子回到屋里烧水煮粽子了。

  煮粽子是一件费时工夫。你必须坐在灶前,一边看着火,一边烧水煮。待柴烧完后,你得给它加柴;水烧干了,还要添水,一直等到粽子煮熟为止。这样前后花费时间大约要一两个小时。要是火力不足话,煮上个三五个小时也是常有事。

  粽子形状多种多样,有棱形、四角形、金字塔形,最多还是三角形。粽子不但式样多,而且品味也各有千秋,有用瘦肉做馅包煮,也有用青豆掺和包煮;有红枣,也有花生米,总之多种多样。粽子里面放些小苏打或硼石之类防腐剂,煮出香味可浓了,吃一口又香又韧,味道好极了。

  我最爱吃粽子。一口气能吃它三五个还不够瘾。妈妈说我是个“粽子宝”,我才不管她说这么多呢。

  又到了五月端午,又是到了包粽了时候。故乡粽子啊,令我多么怀念。

端午节的故事3

  端午是一个好节日,既不用像春节你来我往互相伤害,也不像清明之类的蒙上一层恐怖的阴影,充满民族色彩,活动又多是我童年十分期待的。

  我在北方,离水远。并没有划龙舟这样的大型的活动,所以一些闲散的小活动深深地撩动着童年的我,每每都期待的前一晚睡不着觉,因为第二天一早我们就要踏青。等我到了南方我才知道,原来清明也会踏青,现在想想可能是清明我们家乡的雪还没化完吧。现在的我并不能记踏青哪里好玩,只记得童年时的兴奋,未知的的树木,各种没见过的花草。前一天晚上睡在哥哥家里,跟他挤在一张单人床上,两个孩子也并不觉的挤,再用他的闹钟订上五点半,期待到恨不得一下子就到天明。好不容易盼到天亮却只有我一个人醒来,哥哥也因为赖床而只剩下我向窗外忘,看着早早踏青的人呢忙碌着,有的已经回来,有的刚要出发。

  踏青的过程总是轻松愉快的,虽然我并不能记得很清。哥哥家里很早就有车,总是叔叔带我们开去很远的郊区外折下高高的树枝,还记得信佛的姑姑说过就是植物也有生命的,所以不能折老树枝,不好的。父亲也会去很远的地方折给我蒲棒的叶子,长长的,高的有一人多高,有的还带着绿色的没长成的蒲棒,散发着清香的气息。妈妈也会买上一束香草,里面有种子,像豆荚一样黄色的干草,有着特别的节日的味道。

  折完树枝我们就会去逛早市,回到家里就要用到刚刚折回来的树枝来挂葫芦,葫芦是早早买好的,那些年葫芦还都是纸做的,带着长长的流苏。翠绿的树枝映陈着,漂亮到让我难以忘记。等到下雨天,雨水带着葫芦的颜色滴下来,像彩虹汇入街道。

  记得在老房子的时候每到端午之前好像都会有婶婶和姑姑们一起来我家包粽子,有肉的有豆子和大枣的,大家一起聊天一起包粽子。后来因为我们搬出老房子了,粽子我也不太喜欢吃,而新房子也不够大不能凑齐一大家子人一起包,所以已经很久不包粽子了。逛早市妈妈总会买很多我喜欢的东西例如鱼形的氢气球,和一个淡绿色的香囊,里面也装满了香草,带着特有的味道。早饭的时候妈妈会拿出许多的茶叶蛋,前一天煮好的,很入味。吃完早饭,我就回央求妈妈帮我把氢气球系上一块重物,让它保持着漂浮在空中但是并不碰到天花板,这样就能随着屋子里的气流来回走动了。

  再然后我就长大了。稍微大一点的我就开始自己准备我的端午了,各种颜色的绳子编成一起就成了端午戴的五彩绳,听说可以避邪。所以还没到端午我们就会买来一堆绳子在课堂上悄悄的编,编好后送给喜欢的人,我也干过这样的傻事。

  再到后来我就上了高中,遇到了我第一个真心喜欢的人,爱情真的是很美妙的东西,真的会有心大力撞击胸膛的感觉,看过了时间规划局这个电影,那里的人开始启动自己的时间的时候就会有彭的.一声的心跳声,是一种大力到让人上瘾的声音。我想我那时也是这样上瘾的。所以端午节的彩绳只编两条,我一条,他一条,他的是黑色配红色,我的是蓝色配白色,他的皮肤黑尔健壮,黑色,刚好配他不良少年的形象。那年给他五彩绳的时候他正在外面上网,我直接给他送了过去,他还是露着坏坏的笑,然后我也直接和他一起玩一款当时很火的游戏,我们在那晚一起建了新角色,通宵了一晚上,第一次通宵的我竟然也不觉得困。第二天走出网吧大门时我被端午早上的阳光晃到了眼睛,多年以后仍然忘不掉。尔我也仿佛偷偷的发了誓,说我再也不会爱上任何人了除了他。

  然而我爱了很多人,可那种上瘾的心跳的感觉,却像随着我的青春一样再也不见了。我们的家乡很小,有一个西湖公园,我曾经跟我的好闺密说过,端午的早晨去那里走一圈,你想见的不想见的人就都可以见到了。

  虽然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去过那里。

端午节的故事4

  端午节为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端午节是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更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的习俗。“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端午节的众多活动都与纪念我国伟大的文学家屈原有关。 屈平,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号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虽忠事楚怀王,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等。 公元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计谋,冒死进宫陈述其中的利害,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了郢都。楚怀王如期赴会,一到秦国就被囚禁了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在三年后客死于秦国。楚顷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来攻打楚国,顷衰王仓惶撤离京城,秦兵攻占郢城。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城攻破的噩耗后,万念俱灰,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汩罗江。

  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了,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去打捞屈原的尸体,(此风俗日后演变成赛龙舟)人们纷纷拿出家中的粽子、鸡蛋投入江中,让鱼吃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尸身。还有郎中把雄黄酒倒入江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尸体免遭伤害。没过多久,水面上浮起了一条昏晕的蛟龙,龙须上还沾著一片屈大夫的衣襟,人们就把这恶龙拉上岸,抽了筋,然后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脖子上,又用雄黄酒抹七窍,有的还在小孩子额头上写上一个“王”字,使那些毒蛇害虫都不敢来伤害他们。从此,每年的五月初——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人民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喝雄黄酒,以此来纪念诗人屈原,端午节的风俗就这样流传了下来。

端午节的故事5

  端午节在传说中,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起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端午节的故事6

  《纪念曹娥说》

  《后汉书·曹娥传》记载,曹娥,虞皂湖乡曹家堡人。父曹盱,为巫祝,能“抚节按歌,婆娑乐神。”东汉汉安二年(143)五月五日,曹盱驾船在舜江中迎潮神伍君,“为水所淹,不得其尸。娥年十四,投瓜于江,存其父尸。曰:父在此,瓜当沉。沿江号哭,昼夜不绝声,旬有七日。遂自投于江而死,三日后抱父尸出。”

  译文:“曹娥之父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孝女曹娥当时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哭寻父亲。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这一天她也投了江,三日后抱出父亲的尸体。”

  后人为纪念她,改舜江为曹娥江。元嘉元年(151),上虞县官度尚改葬娥于江南道旁,命弟子邯郸淳作诔辞,刻石立碑,以彰孝烈。后蔡邕访之,值暮夜,手摸其文而读,题八字于碑阴:“黄绢幼妇外孙齑臼”(为一谜面,谜底为绝妙好辞)。

  在浙江的东部地区,当地居民把端午节看作是纪念孝女曹娥。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端午节的'故事7

  《纪念伍子胥说》

  伍子胥家族在楚国很有名。先祖伍举是直言楚庄王有功劳的楚国名臣,其父伍奢是楚太子建的'老师。公元前522年,伍子胥因父亲伍奢、兄伍尚及全家100多人被楚平王所杀,而避难逃奔吴国。后结识吴公子光,并帮助公子光夺得王位,是为吴王阖闾。为使吴国能内可守御,外可应敌,他建议吴王阖闾“先立城郭,设守备,实仓禀,治兵革”,并受命亲自选择吴国都城城址。他“相土尝水”、“象天法地”,最后选定城址,合理规划,建造了阖闾大城。也就是今天的苏州城。

  伍子胥具有雄才大略,又深得吴王阖闾信任。他忠心耿耿帮助吴王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吴国国力达到了鼎盛之势。吴王阉闾去世后,他继续辅佐夫差即位,帮助吴国打败越国。伍子胥分析吴越两国由于自然条件的因素,二者只能存其一,所以他主张一定要灭掉越国。但是吴王夫差自矜功伐,听信伯谗言,允许越国保全下来。并将伍子胥赐死。五月初五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投入大江。伍子胥死后三年,吴国被越所灭,夫差掩面自杀,吴国百姓更加怀念国之柱石伍子胥。千百年来江浙一带相传伍子胥死后忠魂不灭化为涛神,端午节即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节的故事8

  据《礼记》载,端午源于周代蓄兰沐浴。古人五月采摘兰草,盛行以兰草汤沐浴、除毒之俗。《大戴礼记·夏小正》:“五月,……煮梅,为豆实也,蓄兰为沐浴也。”屈原《九歌·云中君》:“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南朝梁人宗懔《荆楚岁时记》云:“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此俗流传至唐宋时代,又称端午为浴兰之月。

  关于端午节故事短篇:纪念介子推说

  据东汉时期蔡邕《琴操》中载,端午节系为纪念先贤介子推。

  关于端午节故事短篇:源于勾践操练水军说

  宋代高承《事物纪源》刊文,端午源于春秋时期越王勾践于是日操练水军。

端午节的故事9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佳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佳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过端午佳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关于端午佳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 ;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佳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时至今日,端午佳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端午节的故事10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强烈反对,屈原遭谗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

  以后,在每年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端午节的故事11

  说到端午节,大家一定都知道。

  端午节有很多名字。比如:端阳节、赛诗节、重五节等等。端午节有很多风俗,像吃粽子、赛龙舟、戴五丝线、吃“五黄”等。

  说到粽子,我可是很喜欢。我见到的粽子有两种,一种是竹叶粽,一种是竹筒粽。馅儿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红枣馅的,豆沙馅的,有香米馅的,有糯米馅的,有八宝粥馅的,这些馅都是粘粘的,吃在嘴里又香又甜,好吃得很!恐怕你馋得都要流口水了吧!

  我听家长说,端午节还有一个故事呢。楚国时期,当时正是五月初五,屈原因受冤枉,抱着石头跳进了汨罗江。当地百姓听到这个消息后,划船去搭救,可是打捞了半天都没捞到。他们怕鱼虾吃了屈原的尸体,就在汨罗江上划龙船、丢粽子,引开鱼虾。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人士,一直把赛龙船、吃粽子的习俗延续到今天。

  中国传统节日丰富多彩,有生气勃勃的春节,秋意浓浓的中秋节……但是我最喜欢端午节,端午节还有一个感人的故事呢!战国时期,请过为了统一中国,向楚国发兵攻打,但是却攻打不下来。就假装发求和信,楚怀王就打算签下求和信。这是,爱国诗人屈原,他是大臣阻止楚怀王,而受到楚王和众臣的指责,被降职回老家。就在五月初五的.时候,楚怀王被秦国杀害,楚国就灭亡了,屈原听到消息后,百感交集、心如刀绞。最后抱着一块石头,跳进了楚江里,自杀了。这是,正是农历五月初五。后来,屈原的爱国精神把老百姓感动了,在屈原投江的那一天,他们都到楚江边,为了不让江中的鱼虾吃了屈原,就把米饭投进江中,不让屈原被持刀,还在那一天坐小舟去打闹屈原的尸体,后来就出现了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和挂艾草的端午节习俗。

  在中国传统节日中,不仅是端午节,还有许多节日值得我们去探索,屈原这种爱国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端午节的故事12

  年底是母亲最忙的时候。日子再艰难,过年时母亲也会把我们打扮得风风光光的。那盏昏暗的煤油灯,陪伴母亲熬过多少不眠之夜?不知道。那个铁红的针线笸箩,装载着母亲多少愁思?不知道。只知道每年的大年初一,母亲便静静地躺在床上,大姐和二姐则轮流守候在她的病榻前。

  小妹两岁多的时候,瘦成一把骨头。哭的声音像小猫。母亲担心她活不下去,还拖着病体挣工分。一次生产队派她捡种子,母亲便随身带着她的针线笸箩,准备休息时抽空做活计。一天,母亲回来后神色有些慌张,她让我站在门口看着,然后从针线笸箩的碎布下面捧出几捧豆子来。母亲在锅里把豆子炒熟捣碎,配上野菜做成菜糊糊。每天给小妹吃点,终于从死神手里捡回了小妹的一条性命。

  我不知道善良正直的母亲,为了她的子女不至于饿死,做这种事要付出多大的.代价。那个油光发亮、铁红的针线笸箩里,该藏着她多少无奈和愧疚!她一定经过了剧烈的思想斗争,在良心和生存的两难抉择中,她艰难地选择了后者。阴森森的道德力量最终向母爱作了妥协。

  生活的窘迫常常使暴躁的父亲脾气更加暴虐。母亲一生都在默默地忍受着。10岁那年的冬天,我实在忍受不了父亲的惩罚,决心一个人逃到无人知晓的地方,永远不再回来。天渐渐暗了,乌鸦从远处飞了回来,村子里冒起了缕缕炊烟,寒冷和恐惧袭上心头。我没有勇气往前走了,又不敢回家,就在村子外徘徊。

  “亚——子——”,寒风里卷着一声声呼叫从远处传来,绵长而飘忽,颤抖而凄然。那是母亲的呼叫,是一个体弱多病的母亲对儿子声嘶力竭的呼唤。这一声声带血的呼唤,在我母亲逝世后的20多年里,一直在我耳边回荡。

  我被母亲牵着手回到了家里。我觉得她的手微微打颤。母亲从针线笸箩里取出一个布包,掏出了一沓毛票。那是她终日劳作的报酬,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救命钱。她取出一张两角的,塞在我手里,说:“你,买点什么吧。”

端午节的故事13

  母亲的针线笸箩,直径尺余、半尺见深,用藤条编织而成,铁红的油漆,把笸箩漆得油光发亮。给人一种质感和美感。当卢沟桥的枪炮隆隆作响时,我的母亲也在一声声鞭炮中和父亲拜了天地,那年她20岁。她的陪嫁品除了一桌一柜和两把椅子外,还有的就是这个旧时妇女盛针线、布头用的笸箩,伴她一生的针线笸箩。母亲是那个时代少有的识文断字的人。她的女工尤其在三乡五里出了名。她把毕生精力,精妙的技艺和对子女永恒的爱一针针缝制在我们姊妹六人的衣服、鞋子密密的线缝里。

  母亲生下小妹后落下了严重的心脏病。多病的母亲不能下地干活,就帮乡邻们纺花织布。乡亲们不忍心一个多病的人白白操劳,常常会给一定的报酬,实在拿不出钱的,会送过来几斤粮食。我们兄妹几个也不闲着。二姐坐在老式织布机上纵横交织着她心中的梦,我把弹好的棉花撕成一块块,二哥用小擀杖把成片的棉花搓成指头粗细的棉花卷,放在母亲的针线笸箩里,母亲则架起纺车纺棉花。她一只手摇动纺车,另一只手的拇指和食指捏着花卷,手臂慢慢舒展,轻轻抬起,在嗡嗡嘤嘤的声响里,一股细流从母亲的指头间缓缓泻出,落在纺锭上,聚成一潭银水。针线笸箩里的棉花卷增多着,减少着,最后变成一个个肥硕的线穗。

  没有活计的.时候,针线笸箩里就变成了花花绿绿的世界。母亲有时帮别人赶嫁妆,有时帮乡亲做寿衣。端午节,母亲针线笸箩里就有了数不清的香布袋。几乎所有的女孩子这天都会得到母亲的礼物。我最喜欢母亲缝的绣球、抱脚娃娃、看瓜老头等。彩线和布头是帮人做活时的下脚料。做这些活,母亲从来不收一分钱。尽管家里有一群嗷嗷待哺的孩子。

  年底是母亲最忙的时候。日子再艰难,过年时母亲也会把我们打扮得风风光光的。那盏昏暗的煤油灯,陪伴母亲熬过多少不眠之夜?不知道。那个铁红的针线笸箩,装载着母亲多少愁思?不知道。只知道每年的大年初一,母亲便静静地躺在床上,大姐和二姐则轮流守候在她的病榻前。

端午节的故事14

  根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一名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却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的过程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

  在此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端午节的故事15

  每年的端午节,都是一个非常热闹的`日子,家家户户会要挂菖蒲艾草、戴香囊,说这些都是为了防五毒。

  端午节时,还有吃粽子和赛龙舟的习俗。这些习俗是为了纪念屈原。说到屈原,大家一定不陌生吧,屈原是伟大的爱国诗人,也是一个清官。有一次,皇上要和邻国打仗,屈原说:“‘不能去,敌军比我军强大,这样会劳民伤财,战事起老百姓会受苦的,对国对民不利啊。”可皇上不以为然,他硬要开战。皇上把屈原撤了职,关进大牢里,把他绑在一根柱子上。屈原见自己护不了国,悲痛欲绝地跳进江中,投江自尽了。渔民们见屈原如此忠心,纷纷划着船,拿着网,想打捞屈原的尸体,可捞了半天,连一根头发都没捞着。

  这时,一个渔民提出:“不如我们扔些米团喂鱼吧。让鱼儿不要吃掉那忠臣屈原的身体。”渔民们听了,都表示赞同。于是,他们拿出米团,扔进江里。

  从此,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百姓们就把这一天定为端午节,而这个节日也一直延续到了至今。

  这就是端午节的故事了,怎么样是不是对端午节有了新的认识呢?

【端午节的故事】相关文章:

端午节的故事03-31

端午节故事02-17

端午节传说故事04-01

端午节的小故事04-02

关于端午节的故事03-29

端午节的传说故事03-29

端午节的故事优秀02-21

端午节的传说故事09-05

关于端午节的故事09-05

端午节传说故事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