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物理教学反思>《八年级下册物理教学反思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学反思

时间:2023-04-02 11:04:26 物理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学反思(合集15篇)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八年级下册物理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学反思(合集15篇)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学反思1

  《走进分子世界》是本章的第一节,由于这一章——《从粒子到宇宙》是向物质世界的两极进军,所以学生在感知这些知识时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多注意对学生微观分子模型的引导。学生对微观世界的了解可以说是匮乏的,涉及微观世界的知识知之甚少,手头有又缺乏这方面的书籍,了解渠道有限,想通过自主学习来完成这节内容难度较大。所以我主要采取了学生自主实验,观察现象后陈述实验现象并采用探究方法猜想、设计实验、分析结果、论证猜想这样的实验探究顺序得出结论,再结合学生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来完成本节的教学任务。

  总体上来说,今天这节课教学目标达到,实验效果明显,学生掌握较好。整堂课流畅紧凑,细节突出。特别是引出分子模型之前的三个演示实验,效果较好。第一个是说明物质由微粒组成,微粒间有空隙。我是用放大展台把铅笔迹放大,同学们能够很清楚地看到一个个的微粒,并且空隙也能够看的清楚。还有第二个是酒精与水的混合,学生在做完实验后自己提出了关于分子间是否存在空隙的猜想,我又用黄豆和大米混合举例,学生很容易就肯定了自己刚刚的实验猜想。我要求学生先小组讨论,后选出代表发言,听别人的发言,完善自己的发言,最终起到锻炼每一个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目的。

  我发现:小小的几个实验对同学们理解分子模型都非常重要,所以同学们一旦对分子模型有了一定印象之后,再后来的分子动理论就能较容易接受了。后来做的一个分子间有引力的实验也非常成功:把两铅块粘合在一起了效果很明显。

  在得出分子动理论之后,刚好打下课铃,所以,本堂课任务基本完成,唯有遗憾是不能再用几个例题帮同学们加深理解。后面的`关于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以及其运动与温度的关系和分子的作用力的实验现象都是很明显,联系知识可以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中的现象举例,学生的兴趣还是很浓的。由于本节课的内容还是比较多的,感觉时间比较紧张,不能让学生充分发挥,还可以下节课再进行拓展。

  学习了这一节的知识后,学生对物质的结构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继续探究的愿望,能够发现一些生活中的有关的现象,但对物质的分子间既有引力又有排斥力不容易理解。只凭自己的处理不是很有效,最好能借助课件或事物进行。学生不太了解无规则运动,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语言的表达不到位。这可能是因为我们无法用肉眼观察,比较抽象的原因造成的,针对这一问题,我认为作为教师,在对自己语言的逻辑严密程度要求上我因为经验不足还比较欠缺,为提高学生的物理语言表达能力,我应首先提高自身素质,在教学方法上首先应注意引导的准确和环境的创设,还有就是问的问题学生能够答出来,但是不够严密的时候就应该直接指出问题所在,没必要纠缠不清等。

  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这些问题我都要时刻注意,始终要坚持在实验课中对学生的语言能力的培养,争取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学反思2

  在这个过程中,我只是适当地进行引导和点拨。在减小摩擦的事例中,我上网下载了有关磁悬浮列车的资料和图片,并简单介绍了磁悬浮列车减小摩擦的`原理,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讨论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力,从上面的讨论中,学生已经知道摩擦力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摩擦力也并不总是有害的,接下来我让同学们继续讨论假如我们的生活中没有了摩擦力会是什么样呢?并让学生在课后将讨论的内容以“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力”为题写一篇小论文。

  课堂小结,我先让学生以“学到了什么”为线索进行小结,在学生小结的基础上,我再做适当的补充。因为学生大都只能对所学的知识进行一个小结,但对学习过程中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却不能做一个很好的总结。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学反思3

  为了让孩子规范地使用温度计测量水温,我在《测量水的温度》一课教学时将教学调整为两课时。

  (一)认识各种温度计

  在认识各种温度计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根据合理选择温度计。

  (二)学习正确测量水温的方法

  此部分教学十分重要,能为学生在后续测量的规范操作提供帮助。本环节,我先让学生阅读教材,自学测量水温的方法。学生自学后,让他们边讲解要点,教师边通过示范帮助学生强化正确的操作方法。同时还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温度计的液泡不能碰到杯底或杯壁?为什么读数时不能让温度计离开

  (三) 测量冷水、温水、热水的水温

  教材设计的是测量冷水、温水、烫手的热水的温度。在测量前,我先让学生用触觉判断冷水、温水和烫手的热水,再猜测这三种水的温度,其目的是期望让学生通过后续的实际测量和此时的猜测比较,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凉、温、热”等词。

  猜测后,让学生分成两人小组分别测量三种水的温度(每组六人,每两人一小组),实验前提醒学生注意分工,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实验时,我看到孩子们的态度是认真的,操作比较规范,巡查了几组,认读很准确。在汇报测量数据时,我发现:尽管孩子的操作比较规范,但还是存在误差。误差产生,就要分析原因,对于冷水,一般不应该出现差异,因为冷水的温度接近室温,比较好测试,一位学生在分析时,认识到,临近靠窗的四组测量的数据都低一度,是因为靠窗的温度低些,所以测量的水温也低些。确实,孩子很善于观察和思考,我大力表扬了这位孩子。对于温水和热水的测量有差异,一来,实验室的温度计本身就存在误差,大约在1度左右;二来测量温水和热水,孩子们读数的时间不一致(有的还未等液面停止就读了,有的'温读开始下降了才读)令我欣慰的是,孩子们居然也能把这些可能造成误差产生的原因也分析了出来,确实思维很严谨。分析原因后,通过实际测量的数据,对比前面的猜测,孩子们会发现事实与猜测的差距,通过引导,孩子们认识到:冷水的温度接近常温,温水一般在25-30摄氏度热水的温度超过48摄氏度。从而加深了对“凉、温、热”等概念性名词的理解。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学反思4

  这是一堂新课讲解和实验探究教学相结合的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从“教学目标”出发,充分利用了多种教学方法,特别是在教学中我注意了循序渐进,多点开花,以此来体现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理念。在这节课上我具体体现在逐步引导学生对科学猜想做到必须有理论依据上:

  猜想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活动,它是学生在已有知识的事实基础上,对未知的事物及规律作出的一种大胆的'假设和看法。猜想要以一定的科学事实和科学理论为依据。

  比如在让学生猜想“液体内部压强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学生猜想可能与“深度”、“高度”、“液体密度”、“液体重力”、“容器形状”、“方向”等因素有关后,引导学生举例分析或让学生说明猜想的理由或依据,以此先做出简单的判断。防止学生进行胡猜瞎说,使他们在掌握物理学中“科学猜想”这一常用的科学方法的同时,也培养学生科学猜想的能力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学反思5

  《物体的浮与沉》这一节内容是对前一节内容《阿基米德定律》的巩固和发展,同时浮沉条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学好这一节内容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浮力概念的理解,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引入新课时我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木块能漂浮在水面上,而铁块能沉入水中?学生答:因为木块重,而铁块轻。然后我演示:将一根小铁钉和一大木块分别放入水中。这时铁钉下沉,大木块却浮于水面,显然大木块比小铁钉重。这说明物体浮沉的原因并非如大家所想。因此这样通过打破学生错误的经验或思维定势来引入新课,使学生带着疑问来学习新课,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上完这节课后,我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好多学不好物理的同学并不是对物理不感兴趣,而是逻辑思维能力不足或数学基础薄弱等因素,如何调动这些学生的积极性正是我以后在教学中要努力的方向。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学反思6

  学生在学习过滑轮以后,在知道滑轮有定滑轮和动滑轮,并了解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性质和作用以后的一个拓展,在学习这节课之前,学生已经知道滑轮分为定滑轮和动滑轮两种,并且还知道定滑轮不省力也不费力,但是它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动滑轮可以省力但是不能改变力的方向。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这节课来研究使用定滑轮和动滑轮在物体移动的距离和绳索移动距离之间的关系,这个关系容易被人们忽视,所以研究起来也不是那么容易看得很清楚,所以我在上课之前精心设计了实验器材,在一个直板上标出刻度,并用橡皮筋作为做记号用的材料,因为橡皮筋是可以移动的。用这个作为初始点,这样看的数据比较准确。

  从课堂教学上来看学生基本能够利用教师提供的'实验材料准确的操作实验,并能够得出准确的数据。这节课全体学生能够参与活动,体现了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使全班同学都能够学到知识。提高了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也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但是,在这节课中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教师在指导讲解过程中还有不到位的地方,有时有些急噪,有的问题还没有讲的很清楚。所以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还有一些操作上的失误。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我要多加注意,使课堂教学更加完美。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学反思7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让学生知道什么叫摩擦力,知道摩擦力的存在和对物体运动的作用,找到决定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认识摩擦的利弊以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教学重点在于应用摩擦知识解释实际现象,学会根据不同条件选择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这些应用都基于对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理解。

  我在教学设计的时候紧紧围绕着教学的目标和教学重难点,从日常生活中摩擦力的例子引入新课,让学生参与小实验,亲身体会身边的摩擦力现象,拉近摩擦力与学生的距离,提高学生的兴趣。在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中,我紧紧围绕实验的目的,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假设、验证、分析、得出结论,并且重点强调了控制变量法的科学研究方法。学生参与实验积极性高,充分体现了学生作为探究的主体的`教学目标,也让他们在探究实验的过程中充分体会到了在科学研究中的一些基本方法,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和提高。在讲述摩擦力时,为了不使问题复杂化,教材中没有提出静摩擦的问题,而是统称为摩擦。教材对滚动摩擦也没有单独讲述,而是作为减小摩擦的方法来介绍的。但在摩擦现象中涉及静摩擦力的事例很多,教学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因此我在教学中适当补充有关静摩擦的知识,使学生对静摩擦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总的来说,本节课的教学基本体现了教学设计的目的,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以下的不足之处需要改进:

  1、在实验探究过程教学中师生问答仍局限于老师与部分学生,还有相当多的学生还是在被动地接受他人的实验探究思想,他们有的是来不及思考,有的是懒于思考。

  2、学生个体差异表现明显,教师在课堂上对学习能力弱的学生的关注虽然比以前有改善,但问题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这类学生无论在客观上还是在主观上边缘化倾向较为严重,较少主动参与实验探究。

  3、探究过程中教学时间与学生活动时间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所以我以后要注意布置好学生的课前预习,在课堂上要注意方法的指导。

  4、探究实验中当学生的猜想和想法和教学设计有一定冲突和矛盾时,不要轻易去否定学生或迅速给出我们预设的想法,而应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去验证自己猜想的真伪。

  5、“科学从生活中来”。在准备探究活动材料时,要尽量从生活中寻找材料,进行加工处理,可以让学生能发现科学活动的许多材料都能从生活中获得,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充满科学,科学素材随处可见,激发了学生对科学学习的浓厚兴趣。

  6、教学中要敢于跳出教材,鼓励学生跳出教材的条条框框的限制,大胆假设,摆脱教材束缚,大胆地先假设,经历科学严谨的研究过程,自己去解决问题,从而增强了教材的说服力,提高了教学结果的可信度。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学反思8

  下课之后,听课的老师们提出了宝贵的意见,使我认识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好的方面是整节课有条有理,很有逻辑,不管是概念、公式的得出,还是习题的讲解,都是井井有条。对于这一点,我倒不否认,我觉得物理概念的教学既要强调严密性,更要注重概念的形成过程,注意学生的.发展性,构建概念的重要性,特别是注重基本概念、规律和原理的理解和掌握,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运用,要重视能力的培养,特别是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从基础入手,认真分析物理过程,建立合理物理情景的习惯和能力。

  我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课堂调控能力较差,语言表达较单调,除了专业语言,这些听课的老师虽然没有讲,但我自己知道,这也是我今后争取的目标。总而言之,这节课对我来说受益匪浅,本人在今后的教学中将更加努力,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学反思9

  现今,有效教学,高效课堂是学校极力倡导,教师努力追求的一种目标与境界。我觉得我们教师要想实现这一目标,达到这一境界,首先要转变自己以往的教学观念。与此同时,要在认真备课的前提下,准确确定好每一课时的教学目标、设置好为达成教学目标所采取的每一个教学环节。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电压》一节的教学设计,谈一谈自己在确定明确目标,设置环节有效方面的感悟与体会。

  在此节内容中,结合教参、课标以及中考说明,我是这样确定教学目标的。(一)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电压,知道电压的作用;提供电压的装置;知道电压的单位,能对电压的不同单位进行换算;了解干电池、家庭电路及人体安全电压的电压值;知道电压表的作用及符号;能准确读出电压表的示数,会正确使用电压表测量电路中的电压。(二)过程与方法:初步认识电源、电流、电压的关系。(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学生正确使用电压表技能的训练,使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学习作风。重点:电压的作用;电压表的读数及正确使用。难点:正确和熟练使用电压表测量串联电路中各部分的电压。围绕本节的教学目标我相应采取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来进行教学目标的达成。即:创设情境,明确目标→自主互动,获取新知→新知回顾,重点练习→技能训练,动手实验→课后小结,布置作业。下面针对每一个环节进行具体说明。

  在第一环节中:任务是完成新课的引入,让学生初步认识到,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主要从同一个实验的两个不同现象入手。演示实验:(1)闭合连好的电路,让学生观察与思考。(2)拿走电池(电源)再次闭合开关,让学生观察思考。通过学生的观察,结合教师的引导对两个实验现象进行分析与对比从而很自然的引出电源是提供电能的装置,干电池就是电源的一种。细心的同学会发现在它的外包装上通常标有1.5V的字样,那么这指的是什么呢?告诉大家这指的是电池两端的电压为1.5V。生活中很多用电器的说明书上都标有了用电器工作时需要提供的电压。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认识一下它。就这样进而明确本节课要研究的内容。与此同时,学生也进一步明确了一个知识点那就是电压要靠电源来提供,即提供电压的装置就是电源。

  在第二环节中:重点完成三个重要内容即:电压的作用、电压的基本知识和电压表的学习。首先,通过进一步对环节一中的两个实验现象进行对比分析。例:实验一:闭合电路,有电源,提供了电压,灯泡发光。电路中形成了电流,电荷发生了定向移动,实验二:闭合电路,拿走电源,不能提供电压,灯泡不发光。电路中没有形成电流,电荷无法定向移动,谁是使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的原因呢?来理解突出电压在电路中的作用的这个重点。电压是使电荷定向移动,是形成电流原因,从而完成第一个重点内容的学习。在这里,在对电压作用的理解时,我没有按照以往惯用的,用电压与水压类比的教学方法,来理解电压的作用。而用了以上的对比实验来说明,进行了新的尝试,从效果上来看,也是很不错的。第二个重点学习的就是电压的相关知识。在这里,我没有从头给学生介绍到尾,而是通过让学生,仿照以前学习其它电学物理量的方法结合教材,课下进行提纲式自主预习的方式进行学习,预习提纲如下:4、电压的字母表示_____国际单位:___,符号表示__;常用单位中比国际单位大的是____,符号表示___;比国际单位小的是_____,符号表示___。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_______.。5、常见电压值:(1)人体安全电压是________________等于_______mV(2)家庭电路电压是___等于___kV(3)一节干电池电压是____等于____kV(4)一节蓄电池电压为2V,等于_____kV (5)动力电压是380V等于____mV。结合学生的预习,课上直接通过学案展示来完成此部分内容的学习。这样既促进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同时由于课前提前学习,比课上直接学习节省了更多时间。再有,二次学习既进行了查漏补缺,又进一步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在第三个重点电压表知识的学习中,我依旧采取让学生通过课前自学,利用与学过的电流表知识对比的方法,结合设置的一些思考问题来深一步加强对电压表的认识与了解。设置的思考问题如下:

  (1)电压表的作用是什么?

  (2)给你一块表,你怎样知道它就是电压表?

  (3)使用电压表之前,你认为表的指针应在什么位置上?若不在此位置上你该怎么办?

  (4)表盘上有几排刻度?这两排的刻度是电压表的两个量程上边的是大量程,下边的是小量程。那么大量程的测量范围是?最小分度值是多少伏?那么小量程呢?

  (5)电压表有几个接线柱?分别标有什么符号?标有数字的代表什么?标有负号的代表什么?使用时接几个?可有几种接法?

  (6)电流表在使用前需要做的两步工作是什么?那么电压表与电流表的结构有很多相似之处,它在使用前用不用进行这两步工作呢?

  (7)在试触这一步中,应选哪一个量程连入电路之中?若迅速断开闭合开关的过程中指针超过所选量程,你该怎么办?若未超过且还小于小量程,你该怎么办?

  (8)参考教材,想一想电压表与用电器及电源的连接方式?

  (9)你认为电流进入电压表时应从哪个接下柱流入,从哪个接下柱流出?若接反会怎样呢?对电压表是否有损坏呢?

  (10)电压表能否不经用电器,直接接在电源的正负两极呢

  学案中提前完成的电压表的相关内容。

  电流表 电压表

  (1)作用: (1)作用:

  (2)电路符号: (2)电路符号:

  (3)构造: (3)构造: :

  (4)、使用方法: (4)、使用方法:

  (1 (1

  (2 (2

  (3 (3

  (4 (4

  (5 (5

  对于此部分内容通过课前问题的再次回顾,学生理解接受起来还是很容易的,在电压表能否不经用电器,直接接在电源的正负两极这个问题,在同学们回答后我又进行了深入的说明与解释,让学生对电压表不会被烧毁又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与认识。这样的说明我觉得还是有必要的`。

  在第三环节中:为了使本节内容的学习,尤其是电压表的学习,能使学生们掌握的更好理解的更透彻,结合一些练习题进行笔头训练,来加强知识的巩固。例如:

  1、此电压表的示数为( )V,若将标有15的接线柱

  改接为3,则电压表此时的示数为( )V。

  2、下面电路图中,连接有两块电表(用圆圈表示),

  其中一块是电流表,另一块是电压表。

  请你在圆圈内填上电表的符号。

  3、将器材连接串联电路,

  要求:S能同时控制L1和L2

  电流表测量电路中的电流,

  电压表测量L1两端的电压。

  (导线不能交叉)

  4、将器材连接成并联电路,

  要求:S1控制L1,S2控制L2;

  电流表测量L2中的电流,

  电压表测量L2两端的电压。

  (导线不能交叉)

  在这个环节中,重点对电压表的读数、电压表的连接方式尤其是在串并联电路中的实物连接进行了笔头的初步训练。对于并联电路的连接,电压表正负接线柱的确定,很多孩子还是出现了问题。在这里我进行了及时的分析与板演,并且给出了一个确定电压表正负接线柱的学法指导。只要用心一点,相信每个学生都可以会的。

  在第四环节中:目标是让学生在笔头连接的基础上进行实际的操作。在这里我只给出了串联电路。出示了串联电路图后让学生思考了以下两个问题。例如:(1)此电路中都哪里有电压?(2)请同学们先测量一下各用电器两端的电压、电源两端电压以及导线两端电压。看一看它们有什么特点?让学生实际动手进行连接与体验,加强实际连接的熟练程度,以及练习读数。在这里进行这样的设计,还有一个目的就是为了下节为探究串并联电路电压规律而做准备。本应将并联电路也放入其中,但考虑到时间紧的原因,怕学生完不成,因而在此将其舍弃。总感觉有些欠缺,加上此内容才感觉更加周全。由于时间关系,学生们没能都完成各部分电压的测量,只有个别小组通过分析找到串联电路中电压的关系。可见,学生们动手实际操作的能力还真是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第五环节中:重点对电压表的使用进行归纳总结,让学生再次明确本节中重点中的重点,在接下来的新课中将马上用到电压表。在课后的拓展练习所出示的题依旧为探究串联电路中电压关系做铺垫。例题如下:

  1、在图5所示的电路图中,能用电压表正确测出灯Ll两端电压的是( 〕

  2、在如图5(a)所示电路中,当闭合开关后,两个电压表指针偏转均如图5(b)所示,则V1测量的是___两端的电压,V2测量的是 ___的电压,两

  表的示数分别为_____和____

  以上就是我针对《电压》一节在目标引领下所进行的为实现目标而设置的教学环节与行为。总体来看在本节课中,主要以学生为主体,以自主学习的方式为主进行学习。学案中课前的预习展示,课上学习过程中演示实验、电压表的观察以及对应的问题思考都是以调动学生自己主动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手段。在用电压表测量串联电路中各部分两端的电压时更是放手让学生去体验去感受。总之,在本节课中使学生获得了以下三个空间。

  1、学生的思维空间。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自己思考,通过思维碰撞,培养思维能力。

  2、学生的活动空间。学生进行的分组实验,全体学生参与,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过程,得到发展。

  3、学生的表现空间。通过练习反馈题把自己的想法、做法展示给大家,学习交流与合作,体验成功的愉悦。

  由于前面已经学习了电路、电源、电流等知识,学生们还是比较熟悉的。因此,本节课中又采取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使之贯穿于教学中。

  1、旧知与新知融合法:针对本节课内容,复习相关的旧知,把熟悉的知识点转化为要介绍和学习的内容。

  2、一般规律法:前面已学过了电荷量、电流两个电学物理量,分别从字母表示、国际单位等方面学习,在学习电压时,也让学生结合书本从这些方面进行预习自学。

  3、对比法:利用回忆电流表以及使用方法,观察电压表进行对比的方法来学习电压表的使用方法。

  4、提问法:在本节课的开头与电压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进行新知的学习、理解与记忆。

  5、实验法:通过自己进行串联电路中各部分电压的测量,来体会电压表的使用方法。

  6、自主学习法: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课前结合学习提纲进行新知的自学。拉近学生对新知识的认知距离。课前自主先学,初步感知,发现困惑。课上就能带着问题去听课。

  总之,教学目标的多重性、教学系统本身的复杂性、教学客观条件的千差万别和千变万化,使得我们不可能找到适合于一切教学环境,符合每一特定教学情境的教学公式。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就必须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教学目标与教学环节的优化组合。教师必须在教材的取舍组合上下功夫,在准确确定教学目标和设置有效教学环节上下功夫。只有把优化教学目标和优化教学环节恰到好处地结合起来,才能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学反思10

  好的情境引入不只是一个教学的开始,可以说是教学成功的一半。有时候用一个学生司空见惯但不引人注意的生活上的小问题引入能够调动学生的思维细胞,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课堂上接着展示三组大小不同的铁螺母、木块和橡皮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挥学生认知的主体作用。实验前做一下简单的演示,提供一点帮助,对老师来说只是举手之劳,但对学生的认知、操作提高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提出实验中的思考:物体在水中的上浮和物体的大小有关吗?物体在水中的下沉和物体的'大小有关吗?使学生的探究目的明确。在充分动手活动后,让学生交流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和问题,发现了物体在水中的上浮、下沉都和大小、轻重没有关系,而和物质的种类有关。

  本节课较好的实现了教学目标,学生的表现令人满意。当然课堂中也有不足之处,比如教师提问不当,会使学生思维受阻,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在科学课中尤为重要。如何高效、扎实地上好每节课还需要自己不断地去研讨、思索。只要我们潜心地去钻研教材,有创意地进行教学,用心地去关注学生,我想学生就会在这一个又一个研究活动中,循序渐进地不断发展下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定会越来越浓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学反思11

  课程标准中对摩擦力的表述是“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摩擦力”。本节教材中摩擦力的测量涉及到二力平衡知识和弹簧测力计的具体应用,“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是摩擦力知识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具体应用。通过学习本节教材的知识,能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这一节课无论在知识学习上还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通过创设情景,引入课题,通过摩擦在生活中应用的事例引起学生的注意。

  利用学生亲身的探究感受到摩擦力,体会到摩擦力的方向和作用点,认识到什么是摩擦力?对于什么是摩擦力有了一定的认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新课标要求,课堂中没有特意分出三种摩擦力,可以放到后面摩擦力的.应用时介绍。

  本节课的重点在于对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探究,在探究的猜想、设计实验环节注意对学生的引导,在猜想时,列举出生活中的实例,在设计实验中,提出在实验中关健的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都体现了教师在探究中的引导作用。在实验方案的设计和反思教学中,充分让学生讨论,并展示自己的思路和方案,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探究教学思路。此过程中时间因班级基础不同有所不同,教师应活掌握。

  摩擦力的应用中采用了先学后教的方法,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对生活中摩擦力的见解,培养学生的自学和分析归纳能力。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学反思12

  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完善和提高的过程,自己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在不断的学习和进步。通过对《牛顿第一定律》的`准备和教学,让我在教学中得到了一次较好的锻炼,在教学理念上有了较大的改变。我也将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思索、探讨,让我的教学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同时能更有效的与高考相结合。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学反思13

  在探究得出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后,我大胆地提出了一个问题,“针对牛顿第一定律,你能提出那些问题?”。设立这一环节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给学生提供了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的机会,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能力。设计这一环节时,我考虑到如果学生提不出问题怎么办,那只能由教师逐步引导学生去挖掘问题。没想到同学们踊跃提出了各种问题,有的问题学生能解答的我就让学生解答,有的问题需在老师的点播下由学生解决,有的.问提我直接告述学生是以后要继续学习的。这样把学生提出的问题逐一解决。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学反思14

  成功之处:磁场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一种物质,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

  我的.解决方法是:将一个小磁针放在讲桌上,稳定后白色一端指南,红色一端指北。拿一块磁铁,将磁铁的S极靠近小磁针白色一端,小磁针指向发生变化。得出磁场的概念——磁体周围存在着一种物质,能使磁针偏转,这种物质我们把它叫做磁场。磁感线本身是不存在的,为了分析看不到的磁场用磁感线这一概念描述,而画出的。强调磁感线是人们为形象表示磁场而假定的一组曲线,其实并不存在。在教学时我采用了磁场演示器,即用一些小铁屑洒在磁场周围,能形象地显示磁场分布,非常明显,另外我还采用了此处分布演示仪,它呈立体分布,效果非常好。

  不足之处:学生对地磁场的理解不太好,应加强对地磁场的教学。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学反思15

  “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难点。我认为,教学的策略并不在于教师有没有讲清、讲透,而是看教师有没有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主动获取知识,乐于探究。所以教师应想方设法把课堂活动权交给学生,把发言权留给学生。基于此,教学中,一方面注意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探究,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另一方面也注意科学研究方法的渗透,引导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参与教学的过程,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这就与过去传统的教学有很大的区别,过去我们更注重科学的结论,不突出对科学过程的学习,对得出结论的过程重视不够。比如说我们以前做实验,总是老师先罗列出各种条件,再让学生按部就班,看看到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否与书本上说的相符合,如果符合那这堂实验课就算是大功告成了。这样虽然节省了很多时间,也会很快得出结论,但是这样做就大大地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形成创新思维,更不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欲望。

  所以本节课在探究活动开始时,给学生创设一些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使学生产生探究的动机,从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本课教学设计的过程为:通过凸透镜能成放大和缩小的像引出思考;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教师进行归纳指导;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究,从实验数据中总结归纳凸透镜的成像规律;通过实验思考,应用生活实例,加深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是一个引导者和参与者,课堂上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充分重视学生探究过程中各种能力的培养。

  反思本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在今后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课前应要求学生认真做好本课的预习工作,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保证本节课的顺利完成(如:了结探究的目的;u、f、v所代表的含义;本次探究的大致步骤等)。

  2、探究实验前就让学生先固定透镜,再用笔记录透镜两侧的一倍两倍焦距的位置,确定好范围,那么在探究过程中物距范围就看蜡烛放在哪个范围,像距就看最终承接到最清晰时光屏所在的范围。

  3、整个过程引导过多,留给学生思考自主探究的机会较少,但全部让学生探究学生又会找不到方向,就这要选取一个收放点。课堂教学要及时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如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可以用信息快递的'方式给出而不是让学生再思考回答。第一组数据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第二组数据由小组合作完成,接着还可以进行物距与像距的变化规律的探究。

  4、凸透镜成像规律比较抽像,直接得出成像规律是非常困难的,最好在学生分组实验数据实验现象的基础上,再结合成像光路图更容易得出规律。

  5、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总结规律的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传授物理问题的研究方法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学反思04-02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反思03-08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反思08-14

八年级下册物理《压强》教学反思04-03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学反思(精选15篇)04-02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学反思15篇04-02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学反思(15篇)04-02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反思(15篇)03-09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反思精选15篇04-01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反思15篇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