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04-04 10:56:17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实用】语文教案集锦6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实用】语文教案集锦6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能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做事不可急于求成;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有侥幸心理。

  3、能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寓意。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自主识字

  (一)、 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学过不少寓言故事,还记得有哪些呢?(学生说)这些寓言故事简短有趣,都能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2、观察谈话:出示《揠苗助长》插图,启发谈话:你们知道这个故事吗?谁能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通过这两则寓言,我们会明白一个什么道理呢?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引出课题)《揠苗助长》

  3、解题引入:同学们,你们听过寓言故事吗?(学生交流)。教师介绍:寓言和童话、记叙文一样,是一种文章体裁,它往往借一个虚构的小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寓”寄托包含的意思,寓言就是说话包含着某种意思。“则”在这里是一个量词,表示条数。“二则”就是二条。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画出生字词。

  2、讲讲大致内容。

  (一个种田的人想出了一个让禾苗长得快的办法,他跑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最后,他的禾苗全枯死了。)

  二、合作交流

  1、出示生字。

  2、自由拼读。

  3、组成小组自行解决读音问题。

  4、拼读音注意点:

  寓、焦、喘

  5、出示带有生字的句子读一读,要求读正确、流利。

  三、品读领悟

  1、读题思考:读了课题你们想到了什么?相机教学“揠”字的读音和意思,“长”在这里读“zhang"。

  2、出示课件或录像资料,变“话”为“画”,引导学生观看,细致了解故事内容。

  3、自读课文。轻声朗读课文,找出并读准生字、新词。利用用工具书理解不懂的词语,同桌互相讨论。

  4、全班交流生字词语的识记。教师充分鼓励学生交流识字记字的'方法。适时地强调重点字词。

  5、指导读第一自然段:启发学生思考:种田人为什么要帮助禾苗生长?种田人巴望自己的禾苗长得快些,而禾苗长得如此之慢,他的心情怎样呢?在学生交流体验的基础上,理解“巴望”一词,教师指导学生读出焦急和自言自语的语气。

  指导读第二自然段:启发学生思考:种田人想出了什么办法帮助禾苗生长呢?他又是怎样做得?理解“终于,筋疲力尽”的意思。指导学生读出“焦急而又疲惫”的感觉。

  引导学生从农夫的自信的语言和最终的结果中,体会当时人物的心情和表现。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重点引导学生弄清,结果为什么是这样?初步体会寓意。

  四、巩固延伸

  启发学生思考:读了这则寓言明白了什么道理?

  生活中有过类似的事情吗?

  今后我们应该怎样做?

  引发学生讨论,教师相机点拨,抽象出寓意。

  1、出示“我会写”中的“焦、费、望、算”。引导学生观察这几个字在结构和笔画上的特征,交流观察的收获,教师适当强调。如:“焦”的上面,右边是四横,不要写成“住”;“算”字中间是“目”不是“日”。“费”字上面的是“弗”,要先写“弓”字;“望”字上面左半部的“亡”字的最后一笔有变化。

  2、教师范写难点字,边写边强调重点笔画的书写。

  3、学生自主练写,写后互相评议。写得不好的多写几个。

  五、板书设计:

  揠苗助长

  巴望 终于 结果

  做事不能急于求成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字和1个多音字,会写8个字。参照“我的词语库”自主积累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好,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朗读诗歌。

  [教学难点]

  读懂诗歌,联系生活畅想、感受美景。

  [教学准备]

  师:轻音乐、组织学生去户外观察春天。生:搜集有关春天的古诗。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指导自学:

  三、检查自学情况,解决困难,随机巩固识字:

  四、学习写字:

  五、结课:

  今天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想给自己留什么作业呢?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认读本课部分生

  2.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春天的'古诗。

  二、朗读感悟诗歌,积累词语: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四、总结:

  这节课你快乐吗?回去以后画一画美丽的春天吧!

语文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识记相关常识和生字词。

  2、掌握重要句子的含义。

  3、学习人物的崇高的精神和优秀品质,培养学生探索真理的科学精神。

  重难点

  1、掌握重要句子的含义。2、学习人物的崇高的精神和优秀品质,培养学生探索真理的科学精神。

  学 习 过 程

  说 明

  预习板块

  1、 给黑体字注音:

  祈祷( )一劳永逸( )不屑( )心不在焉( )卷帙( )

  2、 写人物传记一般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文章却从大教学做礼拜的场景写起,为什么?

  探究板块

  阅读文章最后7节:

  1、选文中写人们对年薪很低的数学教授席位不屑一顾,而伽利略却并不在意菲薄的待遇,这表现了他什么精神?

  2、根据选文“教学之余……宝书。”内容,说说实现科学上的创新应包含哪几点?

  3、选文中,写学生和有些教授对伽利略采取怎样的态度?写这些内容对表现伽利略的精神有什么作用?

  4、读选文第⑷~⑺段,按要求完成练习。

  ①所写的事情:

  ②学生和教授同伽利略对实验的不同态度:

  ③实验成功的意义:

  5、当伽利略一步一步爬上斜塔时,大家都嘘他。这一“嘘”字和下文什么样的反应相照应?接着是“难以相信的事情真的发生了!”这个“难以相信的事情”指的又是什么?(用文中的话回答)

  6、伽利略用实验所证明的理论是:

  7、这几段文字在叙述中有描写,请举一个描写的例子,并说说其作用。

  检测板块

  1、文章主要写了伽利略的哪两个发现?从中可以看出人物具有哪些可贵的精神?

  2、从伽利略的事迹中总结出几条关于知识创新的.经验。

  延伸板块

  《沙漠荒凉的真正原因》(高峰)1沙漠是地球上最荒凉的区域之一。为什么沙漠如此荒凉?一般理解是,沙漠地区缺乏生命所需的水,所以鲜有生命能在那些地区生存。最近,美国的研究人员却发现,不少沙漠地区并非干得不能生长植物,而是肥力不够,因为沙漠土壤中缺乏植物赖以生存的氮。不过,令人担忧的是,随着气候不断变暖,沙漠地区土壤中含量可怜的氮还会不断挥发,以气体的形式大量流失,从而导致生长在沙漠里的植物越来越少。

  2研究人员在美国莫哈韦沙漠地区选了几处试验点,通过精密测量仪器了解土壤中的氮是如何随着气温升降而变化的。研究发现,不管有没有阳光照耀沙漠,当土壤温度达到40℃至50℃的高温时,土壤中的氮会以气体形式从土壤中迅速释放出来。而在沙漠中,地表温度达到40℃以上是轻而易举的事情。研究人员还发现,地表温度越高,沙漠土壤中释放氮的速度越快。因此,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沙漠的气温和地表温度也将越来越高,土壤中的氮也将越来越少,沙漠会变得越来越荒凉和贫瘠。

  3研究人员还表示,除了沙漠地区,在世界任何高温干旱的地方都可能出现类似的情况。近年来让农林科研人员头疼的现象也由此找到了原因,他们在干旱地区种植实验田地,虽然保障了充分的水和肥料,但是土地的出产还是不尽如人意。

  4干旱地区的氮不但从土壤中偷偷溜走,而且很难再回到土壤之中。在气候温和地区,氮在土壤和大气中的循环是平衡的,当地土壤中的一部分氮虽然也会通过分解或植物收割流向大气;但是在雷雨天,空气中的氮气会在雷电的作用下变成氮肥回到土壤中。然而,干旱地区很少会有雷雨天气,也就很少会有氮再返回到土地中。正是因为干旱地区氮的流失是不可逆转的,我们花再大的代价,比如不计成本地往其中施放氮肥,也不可能让沙漠变成绿洲。除非,我们可以让沙漠地区的气温及地表温度降下来。

  5今天如果我们不能有效遏制气候变暖的发展趋势,代表着沙漠未来希望的零星绿色将越来越少,直至完全绝迹,沙漠的扩张也将变得气势汹汹而且肆无忌惮。那样令人绝望的未来,并非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

  1、文章认为沙漠荒凉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依据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3段画线句子中“头疼的现象”指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第4段主要说明了什么?写法上有何特点?答: 。

  4、第5段中画线句在语言方面有什么特点?答: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1、复习巩固本课会认的11个生字及8个会写的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3、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学习小青蛙爱动脑筋的好品质,能认识到做对别人有用的事最快乐,学会关心别人。

  教学重难点:

  1、在多种形式的练读中渐渐学会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2、利用段落结构相同的特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1、(教师面带微笑看着学生)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的心情怎样?你知道老师为什么这样快乐?

  2、学生自由猜想。

  师:我觉得能为你们上课,是我最快乐的事。二、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认识了许多生字朋友;来,让我们再来和他们打声招呼吧!(课件出示生字,生认读)

  2.棒极了!你们的问候让这些新朋友感到无比的快乐,可是此时的小青蛙还没有想清楚做什么事最快乐呢。小青蛙找到答案了吗?让我们继续来学习第六课《做什么事最快乐》。(师板书课题)三、读文感悟,合作探究

  1、整体感悟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认真读一读,注意一定要把课文中的新朋友的称呼读准。

  生:自由大声的读课文

  师:看到你们这么认真的读课文,我更加感到快乐了,你们快乐吗?想再快乐一次吗?就让我们再快乐的读一遍课文,想一想,小青蛙都问了哪些人?生:(读文,回答。)

  师:板书:(啄木鸟、水牛、小蜜蜂、妈妈)

  2.学习二至四自然段。

  (1)自读二至四自然段,思考小青蛙来到哪里?问了谁?得到的答案是做什么事最快乐?用下面的句式回答(课件出示)

  小青蛙来到,问,得到的答案是最快乐。

  (2)生按要求读文。

  (3)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要求:组长按课件上的提示逐一提问,组员发表意见,别人发表意见时请认

  真听。

  (4)集体交流讨论结果。(指名答、师出示答案的课件)

  (5)指导朗读

  重点指导其中一个自然段的朗读。可选择生喜欢的段落,(如第二自然段)师相机提示

  ①小青蛙是怎么问的?

  ②说明小青蛙有怎样的品质?

  ③啄木鸟是怎么回答的?(板书:捉虫)

  (看与啄木鸟或水牛、小蜜蜂对话的课件,引导生读文的语气)

  ④【指名体会角色朗读全段、师指导后范读再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在掌握了问话和回答的语气后,另外两个自然段让学生同桌分角色练读后,请同桌表演读,评议后分男女生读。重点提示不同角色的语气。

  3.学习五、六自然段

  ①小青蛙从啄木鸟叔叔、水牛爷爷、蜜蜂妹妹身上找到了不同的答案,它觉得非常奇怪,于是它就回家问妈妈。它是怎么问妈妈的呢?(看与妈妈对话课件)

  ②结合课件指名读第5自然段。(要读出奇怪的语气)

  ③学生读不好,师指导后可范读。

  ④我们一起做一只困惑的小青蛙读一读第5自然段。(齐读)

  ⑤青蛙妈妈是怎样告诉它的呢?指名读、齐读

  ⑥听了妈妈的话,小青蛙明白做什么事做快乐了吗。(只有做对别人有用的`事,才会觉得最快乐!)你知道小青蛙做什么事最快乐吗?(板书:捉害虫)

  ⑦课文中有谁在做对别人有用的事?(啄木鸟叔叔、水牛爷爷、蜜蜂妹妹)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

  1、这些小动物都做了对别人有用的事,你喜欢他们吗?你喜欢谁就把这个角色在课文中要说的话找出来自己读一读。(自由读文。)

  2、角色朗读展示。

  五、表演

  这几位同学都得真不错,不仅读的很流利,还很生动,听了他们的朗读,我似乎看到故事中的几个人物来到了我们的身边。我们请他们来好吗?

  谁愿意扮演故事中的人物,来演一演这个故事呢?(生带头饰分角色表演,注意学生的语言表达)

  生表演

  六、拓展

  1.如果你是小青蛙你还会去问谁做什么事最快乐?如大公鸡、猫等。学生说一说2.你喜欢这些小动物吗?为什么?(指名答)做了对别人有用的事,帮助了别人,所以喜欢。3.你做了对别人有用的事吗?你快乐吗?

  七、教师总结

  同学们说的没错,只要我们多为别人着想,做自己能做的事,你就会得到真正的快乐!让我们再来读一遍青蛙妈妈的话:“做对别人有用的事,就会最快乐!”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5节。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天真烂漫”、“凝聚”造句。3、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一些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凭借课文中的语言材料,体会同学们对母校、对老师、对同学的眷恋之情。

  教学重点: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一些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凭借课文中的语言材料,体会同学们对母校、对老师、对同学的眷恋之情。

  教学准备:课文朗读磁带、投影片、小黑板等

  教学时间:三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不久你们就要小学毕业了,你们将告别美丽的校园,告别朝夕相处的同学,大家有什么感想呢?

  2、丁雪飞老师在小学毕业时感慨万千,饱含激情地写下了《明天,我们毕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板书:明天,我们毕业)

  二、 初读课文

  1、自学课文。 ①提出自学要求: ②读准字音,认请生字字形,读顺每句话。 ③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④学生自学,教师行间巡视。

  2、检查自学效果。 ①指名读课文,纠正错误。 ②了解对部分词语的理解情况。 ③眷恋 憧憬 朝夕相处 博大精深 3、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可分为几段,每段写什么。 ①学生思考。 ②集体讨论。 ③课文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写想到即将告别校园、老师和同学,心中涌起深深的眷恋之情。 第二段(第二至五自然段):写我们不会忘记母校,更不会忘记敬爱的老师。 第三段(第六自然段):写等我们成为祖国的栋梁,大家再来母校相聚,再来看望我们的老师。

  4、分段朗读课文。

  三、指导书写生字

  1、找出左右结构的字,观察它们左右两部分的占位情况,比较异同。

  2、找出上下结构的字,比较各部分的占位情况。

  3、指名板演,评议。

  4、学生用钢笔描红、临写,教师行间巡视。

  四、布置作业

  1、练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

  2、抄写文后第3题词语。

  第二教时

  一、讲读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思考:第一段主要写什么?

  2、“眷恋”是什么意思?谁眷恋谁?为什么? ①讨论,形成板书: ②美丽的校园 ③眷恋 朝夕相处的老师和同学 那样诱人 3、感情朗读,体味眷恋之情。

  二、讲读第二段

  1、指名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初入校园是什么情景?(1)我们怀着什么样的'心情走进校园?(对学校的憧憬,对老师的敬仰)(2)初入校园看到哪些景象? (3)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语。( )的操场( )的教室( )的同学 那样诱人( )的老师( )的课本(4)用“天真烂漫”练习说话。(5)朗读第二自然段,体味“诱人”滋味。

  2、自由读第三自然段,思考:为什么说“6年的学习生活多像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 (1)“五彩斑斓”是什么意思?课文描写了怎样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 (2)从清晨跨进校门、早操、上课、中午的写字、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等方面体味校园生活的五彩斑斓。 (3)读了这段,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是从哪些地方看出的?(板书:学到了 懂得了 更感受到了) (4)这段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朗读第三自然段的首句和末句。 投影出示: 6年的学习生活多像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 …… ①母校啊母校,这些都是您给予我们的精神财富, ②我们怎么能忘记! ③引导学生体会这两句话包含的作者对母校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5)朗读第三自然段。

  3、轻声朗读第四自然段,思考:作者为什么眷恋敬爱的老师? ①集体讨论交流。 (板书:是天使 是大树 是海洋) ②投影出示: 在我们心目中,您是天使,您是大树,您是海洋。 ③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④读议第四自然段,理解为什么说“老师是天使,是大树,是海洋”。

  4、指名学生读第五自然段,思考:作者在离别的时候,想用什么表达对老师的眷恋? ①集体讨论(一支歌、火一样的诗句) ②理解句子的意思。 ③投影出示: 我们要送您一支歌,让您休息的时候听听我们的心声; 我们要把火一样的诗句塞在您的枕下,让您在睡梦中也能感受到我们炽热的心跳。 ④联系上下文,说说这两个分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指导背诵第四、五自然段。 ①指名背诵第四、五自然段。 ②小结这两个自然段的内容并板书: 每一点……都 是您……是您……是您 然而…… 我们要……我们要把…… ③根据板书试背。三、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自然段。 2、用下列词语造句 天真烂漫…… 凝聚…… 第24课

  第三教时

  一、复习导入

  1、背诵第四、五自然段。

  2、作者眷恋母校,眷恋老师,想以怎样的行动来报效母校和老师呢?

  二、讲读背诵第三段

  1、漫步美丽的校园,作者看着6年前他们亲手栽下的小树,产生了一个心愿:是什么心愿呢?

  2、投影出示: 等到这些小树长成参天大树,等到我们也成为祖国的栋梁,大家再来母校相聚,再来看看我们的老师,道一声:“老师,我们没有辜负您的希望!” (1)“栋梁”是什么意思? (2)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第六自然段,体会同学们立志成才,回报老师的心愿及对母校,对老师的深深眷恋。

  三、总结课文

  1、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明天,我们毕业 6年的生活 学到了 懂得了 感受到了眷恋: 敬爱的老师 是天使 是大树 是海洋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体会通过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体会运用对比和夸张进行讽刺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批判封建社会趋炎附势的世风。

  教学重点:

  人物的语言、动作的描写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当我们来认识一位古代知识分子--范进,他原来也是个下层知识分子,年近半百终于考中了举人,命运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我们学习从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节选的课文《范进中举》。

  (二)检查预习

  1.《儒林外史》是一部怎样的小说?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三)速读课文,划出描写范进的有关内容。

  请同学绘声绘色地复述范进中举后发疯的丑态。

  (四)讨论:

  1.范进为什么会发疯?

  2.范进是怎样的一个人?说出根据。

  (主要是两点:

  ①热衷功名利禄,梦寐以求跻身于统治阶级行列。所以家中断粮,仍要去参加乡试;一旦中举便乐极发疯。

  ②虚伪。张乡绅送银子,范进“再三推辞”,“才把银子收下”。可张乡绅刚走,“范进即将这银子交与浑家打开看,”可见推辞是假意。)

  3.通过范进这个艺术形象,我们可以看出这篇作品的'主旨是什么?

  (批判科举制度对整个社会尤其是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第二课时

  (一)讨论:

  1.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对待他的态度有什么不同?(用胡屠户的语言、行动说明)

  2.胡屠户是怎样一个人?

  3.张乡绅为什么对范进又送银子又送房?

  4.胡屠户和张乡绅都不是主要人物。作品是否对胡屠户着墨过多?是否可以不写张乡绅?

  (作品通过这两个人物对待范进的态度从侧面揭示出,范进这类知识分子之所以如痴如狂地追求功名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自己成为被巴结、奉承、攀附的权贵,进一步暴露了他们腐朽的灵魂。这两个人的语言和行动更反映了当时社会趋炎附势的风气,使作品的锋芒不仅指向科举制度,也指向整个社会,从而进一步深化了主题。)

  (二)学习、讨论作品写作特点

  1.你认为这篇课文中哪儿的描写特别精彩?(启发学生充分发表见解)

  2.文中多处引人发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

  ①指导学生讨论练习五,体会夸张的讽刺效果。

  ②“不想胡屠户虽然大着胆子打了一下,……连忙向郎中讨了个膏药贴着。”这段文字中是怎样运用夸张的,有何作用?

  ③文中还有何处是夸张?

  3.本文还运用了对比的写法,主要体现在哪儿?

  (两点:

  ①范进中举前后的社会地位;

  ②胡屠户对待范进前后的态度。)

  4.对比的方法对于表现本文的主题有什么作用?

  (范进先贱后贵,胡屠户前倨后恭,这种对比深刻而鲜明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深刻地揭示了主题。)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9-02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绿教案03-04

语文园地教案09-27

语文下册的教案03-29

语文《江南》教案12-10

语文下册教案12-29

语文《影子》教案12-09

语文配套教案01-15

语文树教案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