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案

时间:2023-05-01 18:02:03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有关文言文教案集合八篇

  在日常过程学习中,许多人都接触过很多经典的文言文吧?文言文注重典故、骈俪对仗、音律工整,包括策、诗、词、曲、八股、骈文等多种文体。相信还是有很多人看不懂文言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言文教案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有关文言文教案集合八篇

文言文教案 篇1

  本文选自《聊斋志异》中《狼三则》的第二则。写的是两只狼与一个屠户之间的一场较量,狡诈的狼想吃掉屠户,却最终双双毙命于屠户的刀下。

  全文分两部分。前一部分是叙事,写屠户与狼相斗的故事,环环相扣,紧张曲折。第一段写屠户遇狼,点明时间、地点和矛盾的双方,这是故事的开端。第二段写屠户惧狼,两次投骨而不能止住狼的追踪,表现屠户的迁就退让和狼的贪婪凶恶,这是故事的发展。第三段写屠户御狼,表现屠户情急之下的抉择和狼的不甘罢休,这是故事的进一步发展,也是故事的转折之处,屠户开始由被动转入主动,双方形成相持局面。第四段写屠户杀狼,表现屠户的勇敢警觉和狼的狡诈阴险,这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后一部分是作者的议论,点明故事的主题,说明狼无论多么狡诈也不是人的对手,终归会为人的勇敢智慧所战胜。

  本文篇幅短小,结构紧凑,情节曲折,语言简洁生动,主要通过动作、神态描写来刻画屠户和狼的形象,展开双方的矛盾和斗争。在文中,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交代得很清楚。随着情节的波澜起伏,生动地表现了狼的贪婪、凶狠和狡诈的本性以及屠户心理、行动的变化。缀行甚远并驱如故等,表现了狼的贪婪和凶狠;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径去犬坐目似瞑,意暇甚洞其中等,表现了狼的狡诈;惧投以骨复投之等,表现了屠户的害怕心理和侥幸心理;顾奔倚弛持等,表现了屠户丢掉幻想准备抵抗的决心和行动,也表现了他的机智;暴起劈毙转视断等,表现了屠夫的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

  方法阐释

  1、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途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成诵,能加深理解,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

  2、疏通文义是必要的,但切忌烦琐的讲解,也不必字字句句求确解。主要让学生借助注释自行领悟,教师可作必要的提示或简要的讲解。

  3、本文叙事简洁而又情节曲折紧张,引人入胜。可因势利导,将学生引入故事的情景之中,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对生动的情节有深切的感受。

  4、理解本文的主旨主要抓住两点:一是故事之奇,一是作者的议论。抓住这两点,也就抓住了故事和寓意的关系。

  5、进行比较阅读,使所学知识内化,在超本阅读中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目标定位 知识 1、了解蒲松龄及其《聊斋志异》。

  2、掌握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能力 1、进一步提高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2、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 情感 学会勇敢机智的与邪恶势力作斗争。 重点难点 掌握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教学辅助工具 电脑

  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及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二、 方法流程

  1、朗读课文。(去掉标点。)

  2、知名示范朗读

  3、点评。

  4、自由朗读。

  5、划分句中节奏

  6、理清结构。

  7、为每一段加小标题。

  8、找出主旨句

  三、小组交流,翻译课文

  1、小组交流预习翻译课文情况,重点解决疑难,串译课文。

  2、课堂交流,质疑答疑。

  3、课堂练习,翻译句子。

  4、完成文言文阅读积累卡片。

  5、学生自批。

  6、自批反馈。

  7、巩固记忆。

  四、深入研读课文

  1、本文异在哪里,用课文中的一个词回答?

  2、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狼的狡猾?

  五、拓展延伸

  1、阅读《狼三则》之三。

  2、说说本文异在哪里。

  3、完成练习。

  六、总结

  1、用蒲松龄《狼三则》最后的一句话作结。

  2、通过学习这两篇文章,你有什么启发?

  3、小结。

  七、作业

  1、收集有关狼的成语。

  2、好书推荐:姜戎的《小狼小狼》《狼图腾》。

  学生记忆

  学生思考后回答

  学生完成后交流

  学生翻译理解

  指名回答 意在分清文章节奏,为理解文章内容打下基础。

  明确文章的基本内容,

  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完成翻译,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质疑答疑,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难;通过知识卡片的建立,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建网,形成体系。

  通过深入研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本文的写作特点。

  通过拓展延伸,使所学知识内化,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别切通过想换内容的比较学习,进一步加强理解。

  深入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情感。

  拓展延伸,使语文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 案例评价:

  本文是一篇情节比较简单故事有趣的课文;串译课文比较简单,但常用实词、虚词较多,在教学中通过朗读课文,尤其是对文章节奏的训练、课文结构、主要内容的理解等环节设计,为突破本文教学重难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文言文积累卡片的建立,又将所学知识进行了建网,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同时也为将来运用知识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狼三则》之三的阅读,又进一步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运用知识提供了一个平台。本课授课效果良好。

文言文教案 篇2

  教学设想

  以活动为主,提供能让学生充分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努力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教学维度

  教材分析

  对高一学生来说,本文难点不多、主题明确,学生便于把握,较适合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但因为是一篇议论性文章,重在说理思辨,因而趣味性不强,较难出彩。

  基本构想

  突出课堂上学生的自主性,培养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摸索文言文学习的能力。既重过程又重结论。教授传统课文,既教授传统内容,又体现新课改精神。

  学习目标

  1.利用工具书自主疏通文字;

  2.文章大意把握与主旨归结;

  3.说理性文言文论证手法探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学习准备

  课前教师准备阅读材料。学生备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课前早读阅读材料:苏辙《六国论》节选,李桢《六国论》李选,史料《七国兴亡》,赞扬和批评《六国论》的文章各几段。

  教学方法

  1.教法:点拨答疑法、讲解法、导引法、检测法

  2.学法:自主学习法、讨论学习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我国古代的启蒙读物《三字经》中有这样的话:“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苏老泉就是苏洵。请生介绍作者。战国时代,七国争雄争霸,秦由弱变强,吞并六国,统一天下。这一段历史纵横捭阖,单是对六国被秦灭掉的原因,就有多种说法。同学们请看战国形势图。(出示多媒体画面:“秦灭六国”)

  那么,苏洵提出了怎样的观点,他又是怎样论证的呢?

  二、感知课文。同学们大声朗读一遍课文,再注意一下不易理解的字词,可以划下来。再指四名学生个别朗读一遍。

  三、组成学习小组。把自己发现的问题向本组成员提出,由本组成员互相解答。能够自己解决最好,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到全体同学面前,再讨论。

  师生共同讨论解答各小组未解决的问题。

  检查合作学习的效果 ,出示多媒体画面,生当 堂回答以下三方面的问题,老师评点。

  1.解释下面加线的词:

  第一部分:(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3)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 (4)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5)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6)与嬴而不助五国也(7)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8)斯用兵之效也 (9)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10)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11)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12)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1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14)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小结:以上为实词,特点是数量多。译时要逐字落实,活用的要讲清用法,古今异义的要注意讲准确。学习方法是扩大阅读量,增强语感,积累。

  第二部分:(1)赂秦而力亏 (2)不赂者以赂者丧 (3)诸侯之所大欲 (4)盖失强援

  小结:以上为虚词,特点是数量少,用法活。学习方法是:积累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之不终也。

  ⑵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小结:翻译句子是能力,原则:尽量直译,辅以意译。

  四、(探)合作探究,学习本文的论证艺术:

  1.本文的一、二段在全文中有何地位?

  2.作者是怎样论证自己的观点的?下面的哪个段照应分论点一,哪个段照应分论点二?

  3.生齐读一、三段,分析作者论证证方法和思路。(正面引导,学习作者的论证艺术)

  生自由朗读二、四段,思考:对这个层次的论证,有两种观点(已印发给学生),一种认为论证严谨,有力,另一种认为论据不准确,不能论证“不赂者以赂者丧”的观点,是苏洵写作的漏洞。你怎么看?生讨论,掀起高潮。

  师引导,明确:

  通过讨论,明确:议论文写作,要有内在的`逻辑美。本文为典范的议论文,值得学习。也有不足。论据的不符合史实的地方,论点也太绝对。

  苏洵作为大文学家,难道没有这点历史知识吗,难道不知道写作文要紧紧围绕中心论点行文吗?请看“北宋的外交情况”(多媒体)

  生同讨论后明确:本文的借古讽今、高瞻远瞩不畏强敌的思想,形成文章的魅力;斩钉截铁、生动有力的语气,增添了文章的语言魅力。

  五、小结:七国的消烟已经散去,历史的回声永不消失,智者的思索不应停止。让我们带着积极思考探究的精神,去学习每一篇课文。作业:二选一:1。课个阅读苏辙的《六国论》原文及译文,分析其观点。

  2.选一个社会现象谈谈你的看法,可以模仿本文,也可以创新。

文言文教案 篇3

  一、激趣引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孔子吗?你能讲讲他的故事吗?(学生讲述,老师结合学生的讲述补充孔子的生平,介绍他是一个极有名的学问家、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等)孔子这么有学问,可是有一次,他在周游列国时,却被两个小孩的一个简单的问题给难住了,你们想知道孔子遇到什么难题了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两小儿辩日》,教案《第一单元教案》。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重点理解"辩"字)

  二、初读课文,梳理学法

  1.自由读课文,凭自己的理解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考查学生对古文的感悟能力)

  2.想想我们是怎样学习《对弈》的?

  一是要理解重点字词;二要读出诗文韵味;三要感悟人文内涵(意境、感情、哲理)。

  三、读熟课文,自学理解

  1.自由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通过查字典解决。

  2.同桌互相读文,纠正字音。

  3.反复读文,把课文读熟。

  4.学生对照注释,自己理解课文,记下不懂的问题。

  5.按学习《学弈》的方法自学课文,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

  四、激励测试,交流感悟

  出示测试题,各小组抢答积分,评出优胜学习小组。

  1.回答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游:其:为:也:

  如:此:乎:始出:小儿:

  2.两小儿在辩论什么?(太阳大小?太阳冷热?太阳远近?)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读好两小儿的话,理解句子的意思。

  3.朗诵课文,看哪组能读出古文韵味。

  五、深化感悟,明确寓意

  1.各组提出分歧较大的问题以及不懂的问题,同学交流讨论。(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这两个小孩争的是什么问题,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o引导学生理解两个小孩是根据不同的感觉说明地面距离太阳的远近。)Co C

  2.你同意他们的意见吗?用科学知识解答两小儿提出的问题。(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课下收集资料,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

  3.这个故事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你想对他说什么?

  (引导学生肯定两小儿敢于嘲笑孔子,挑战权威;或赞扬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练习有感情背诵课文。

  5.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课文内容,看哪组理解得好(稍做表演准备)

  6.向学生推荐阅读《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文言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

  教学反思:

  一、激活起点。应该说,大部分学生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他们对此既新奇,又有点畏惧,猛一看,初学的都是新知,其实,文言文也是来源于生活,学生原有的语言知识和语言经验中就有许多关于文言文,只是大家全然不自觉而已:激活原有知识和经验,使之成为认知的起点,新知的生长点,对建构文言文初步认识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合乎由易到难,温故知新,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二、孕伏方法。任何事情有方法可循,问题就可迎刃而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和"学贵得法"就是强调了这一点。诵读,有助于形成文言文的语感和积累文言词汇,是学习文言文基本方法,教学中,我注重诵读训练,深得其法。上课伊始,教者声情并茂朗读,一下子把学生吸引住,并告诉学生,等他们淀粉地这篇文言文,也一定读得像老师一样好,甚至超过老师,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接着安排学生自由朗读,到读熟为止,小组合作学习,理解文意,并讨论该怎样读每一句话,请学生上台领读,大家证券共同提高,再分角色读,在此基础上,进行表演,最后一齐背诵,这样层层深入,使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不知不觉地把文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同时,也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同时,加强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的'共同点,即沟通古今联系,利用学生熟知的词汇句式去学习文言文,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另一基本方法,如理解"问其故"时,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如果你遇到了这种情况,会怎样说,怎样写,让学生明白两者的意思是一样的,只是说法不同而已,在学习文言文的起步就孕伏科学的学习方法,对学生升入中学乃至终生学习都将受益匪浅。

  三、整合目标。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学目标的制定的科学,过程的优化以及最终目标的达成度,让学生初步地感性地认识文言文的语言特点,让学生积累一些文言词等,是知识与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懂得"学无止境","角度不同,结果不一样",这是情感,价值观目标。"从学生原有的语言知识和经验出发""通过诵读,古今的方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讨论"属于过程方法目标。三个维度目标,彼此交融,互相整合,体现了课程改革的精神,在教学中,将这些目标进行整合,有力地保障了整体目标的实现,受到了很好的效果。

文言文教案 篇4

  一、激趣引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孔子吗?你能讲讲他的故事吗?(学生讲述,老师结合学生的讲述补充孔子的生平,介绍他是一个极有名的学问家、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等)孔子这么有学问,可是有一次,他在周游列国时,却被两个小孩的一个简单的问题给难住了,你们想知道孔子遇到什么难题了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两小儿辩日》。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重点理解辩字)

  二、初读课文,梳理学法

  1.自由读课文,凭自己的理解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考查学生对古文的`感悟能力)

  2.想想我们是怎样学习《对弈》的?

  一是要理解重点字词;二要读出诗文韵味;三要感悟人文内涵(意境、感情、哲理)。

  三、读熟课文,自学理解

  1.自由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通过解决。

  2.同桌互相读文,纠正字音。

  3.反复读文,把课文读熟。

  4.学生对照注释,自己理解课文,记下不懂的问题。

  5.按学习《学弈》的方法自学课文,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

  四、激励测试,交流感悟

  出示测试题,各小组抢答积分,评出优胜学习小组。

  1.回答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游:

  其:

  为:

  也:

  如:

  此:

  乎:

  始出:

  小儿:

  2.两小儿在辩论什么?(太阳大小?太阳冷热?太阳远近?)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读好两小儿的话,理解句子的意思。

  3.朗诵课文,看哪组能读出古文韵味。

  五、深化感悟,明确寓意。

  1.各组提出分歧较大的问题以及不懂的问题,同学交流讨论。(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这两个小孩争的是什么问题,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o引导学生理解两个小孩是根据不同的感觉说明地面距离太阳的远近。)CoC

  2.你同意他们的意见吗?用科学知识解答两小儿提出的问题。(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课下收集资料,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

  3.这个故事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你想对他说什么?

  (引导学生肯定两小儿敢于嘲笑孔子,挑战权威;或赞扬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练习有感情背诵课文。

  5.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课文内容,看哪组理解得好(稍做表演准备)

  6.向学生推荐阅读《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文言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

文言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文言文翻译常见误区

  2、学习文言文翻译要求和翻译方法。

  学习重点:1、2

  教学时数:2

  教学过程:

  一、导入能理解并翻译浅易的文言文中的句子。

  这是文言文学习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我们必须掌握的一个知识点。尽管我们平时很重视文言文翻译的训练,但同学们翻译的实际情况却不尽如人意,与“信、达、雅”的标准相对照尚有很大差距。从句意理解上看,或者整个句子理解错误,或者个别词语认识有误,都不同程度地影响整篇旨意的准确把握。从翻译方法上看,许多学生不能坚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致使译文只反映原文大意却破坏了原文的语言风格。文言文翻译如何实现“信、达、雅”的目标?除了一些常用的基本方法之外,还有哪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

  二、考点阐释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首先,注意以下几点:

  ①在全文中理解句子。要整体把握全文,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情感倾向,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②充分利用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结构来理解句意。

  ③对复杂的不好理解的句子,最好做点句子成分分析,先抓主干,再理枝叶;或抓住关联词语,分析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④调动已有的.教材知识,进行比较推断,帮助理解。

  ★文言文翻译要求:信、达、雅

  1. “信”是指译文的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即译文不歪曲、不遗漏、不增译。

  2.“达”是指译文的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畅,没有语病。

  3.“雅”是指译文的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优美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在文言文翻译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在具体翻译时,对文言文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达,还应该用意译作为辅助方法,使句意尽量达到畅达、完美。

  三、翻译常见误区

  错译。主要表现在实词、虚词和句式的运用方面。

  译错词义。混淆实词的古今意义和词类活用规律,忽视多义词的义项选择,不熟悉词的通假现象,缺乏古代文化常识,都会导致错译实词。例如:沛公军霸上 译成:沛公刘邦的军队在霸上

文言文教案 篇6

  一、复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生字、词的解释;

  2、准确翻译重点句子;

  3、理解课文内容;

  4、完成拓展练习。

  二、复习重、难点

  掌握文中重点生字、词的解释;准确翻译重点句子。

  三、知识点回顾

  ⑴整体感知

  这则故事写了王子猷对弟弟子敬独特的悼念方式,表现了他对弟弟深厚的情谊

  ⑵特殊句式

  省略句:(子猷)掷(于)地云__ (子猷)语时了不悲___ 便径入坐(于)灵床上

  倒装句:“何以都不闻消息”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以何都不闻消息”

  ⑶古今异义

  何以都不闻消息(古义:总,竟_ 今义:全,完全)

  语时了不悲(古义:完全_ 今义:常做语气助词)

  因恸绝良久(古义:于是__ 今义:常表原因)

  ⑷文章结构:

  选材精当文章用两个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特征。本文主要表现的是子猷和子敬之间深厚的兄弟之情,从这个中心出发,选择了两个典型事例:一是两人同时得病后,子敬先亡,子猷的悲痛之情郁积心中,无法发之于外;二是子猷奔丧时,睹琴思人,哀伤过度,不久去世。

  构思奇特,语言简洁

  子猷的反常行为表现内心极度悲伤,前后形成强烈对比,全文寥寥数十字,却把事情经过写得波澜起伏,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四、知识检测

  ㈠重点生字、词义

  1.给下列字注音。

  猷:_____ 笃:___ 了不悲:_____ 舆:____ 恸:______

  2.解释文中重点的字词。

  俱:__________ _而:__________ _何以:__________ _索:________ _素:____________

  径:________ ___既:__________ _掷:__________ 恸:___________ 绝:_____________

  3.用“/”画出下列句子的停顿。

  ①因恸绝良久 _____②月余亦卒___ ③子敬素好琴_ ___④便径入坐灵床上

  ⑤便索舆来奔丧_____ ⑥此已丧矣_________ _⑦何以都不闻消息__

  ㈡常考句子

  4.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与“恸绝良久”中“绝”解释相同的是(____ )

  A.赶尽杀绝 B.悲痛欲绝 C.绝无此意 D.美妙绝伦

  5.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与“恸绝良久”中“良”相同的是( )

  A.除暴安良 B.用心良苦 C.消化不良 D.良莠不齐

  6.翻译下列句子

  ①何以都不闻消息_此已丧矣。

  ②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③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④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

  7.说说成语“人琴俱亡”的含义。并说出几个出自《世说新语》的'成语

  8.你能默写出最能表现子猷哀悼弟弟与自己生死相隔的悲叹句吗_

  9.课文中哪些语句最能表达子猷于子敬的兄弟之情_子猷“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你认为“不调”说明了什么_

  10.如何理解子猷的“了不悲”,“都不哭”_

  11.找出文中子猷的语言并分析其表达作用_

  12.子猷先“了不悲”“都不哭”,后又“恸绝良久”,这是为什么呢_ 请简答。(2

  13.文中表现子猷一心挂系弟弟的三个动词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

  14.《世说新语》的作者善于以小见大,通过描写生活细节来刻画人物的个性。试举例分析《人琴俱亡》这篇文章是如何运用细节来刻画王子猷这个人物的独特个性的。

  15.课文写了子猷独特的悼念方式,独特在哪里_

  五、课外对比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

  王子猷①居山阴②,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③《招隐诗》。忽忆戴安道④,时戴在剡⑤,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_"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 ①王子猷:王徽之,字子猷,王羲之子。②山阴:旧县名,在今浙江绍兴市。

  ③左思:西晋文学家。所作《招隐诗》旨在歌咏隐士清高的生活。④戴安道:即戴逵,西晋人,博学多能,擅长音乐、书画和佛像雕刻,性高洁,终生隐居不仕。⑤剡(shàn):剡县,即今浙江嵊县。

  16.解释加点的词语。

  (1)四望皎然 (_______ ) (2)即便夜乘小船就之 (_________ )

  17.翻译下面的文言句。

  (1)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从文中可以看出王子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 陈章侯性诞僻①,好游于酒。人所致金钱随手尽。尤喜为贫不得志人作画,周其乏。凡贫士藉其生,数十百家。若豪贵有势力者索之,虽千金不为搦②笔也。有一龌龊③显者,诱之入舟,方将鉴定宋元人笔墨。舟既发,乃出绢强④之画。章侯头裸体⑤,谩骂不绝。显者不听,遂欲自沉于水。显者拂然,乃自先去。托他人代求之,终一笔不施。

  (选自清·周亮工《读画录》)

  【注释】①诞僻:怪僻。②搦(nuò)握。③龌龊:肮脏,引申为品行卑劣。④强:强迫。⑤头裸体:不戴帽子。

  20.下列句子中的“之”与“诱之入舟”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_____ )

  A.辍耕之垄上 (《陈涉世家》)_________ B.余悲之 (《捕蛇者说》)

  C.览物之情,得无异乎_ (《岳阳楼记》)_____ D.何陋之有_ (《陋室铭》)

  21.下面哪一个句子不是倒装句(2分) (________ )

  A.托他人代求之,终一笔不施。 (《读画录》 )_ B.何以都不闻消息_ (《人琴俱亡》)

  C.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______ D.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

  22.把下面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尤喜为贫不得志人作画,周其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显者不听,遂欲自沉于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请结合文中相关语句说说陈章侯的品性。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掌握15个文言虚词

  教学重难点:掌握15个文言虚词

  教学时间:5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而

 一、第二人称代词,可译成“你”“你的”。

  某所,而母立于兹。

  二、连词。表并列、承接、转折等关系。

  1、蟹六跪而二鳌 表并列

  2、骊山北构而西折 表承接

  3、泉涓涓而始流 表修饰

  4、敢怒而不敢言 表转折

  5、学而时习之 表递进

  6、而诸侯敢救赵者,已拔赵,必先移兵击之。 表假设

  7、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表因果

  三、语气助词。

  1、与“已”连用,表示一种限制语气。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2、与“既、俄、已”连用,表示较短的一段时间。

  既而儿醒大啼。

  2、乎

  一、形容词词尾,作词缀

  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二、句尾语气词,表反问或感叹。

  1、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问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或“呢”。

  其孰能讥之乎?

  3、用在句末表示感叹。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呀”。

  例: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三、句中语气词。

  知不可乎骤得

  四、介词 。用法相当于“于”。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王变乎色,曰:……

  3、其

  一、代词

  二、语气词。表示揣测、反问、期望、祈请或命令等语气。

  1、表反问

  其孰能讥之乎?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2、表揣测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3、表选择

  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4、表商量

  吾其还也。

  5、表期许、强调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三、连词,表假设,可以成“如果”“假如”。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低下)。

  四、形容词词头

  神乎其神 微乎其微

  第二课时

  4、且

  一连词,表递进,可以成“尚且”,“并且”,“而且”“况且”。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二、副词。

  1、暂且,姑且。

  苟且偷生

  2、将近。

  不出,火且尽。

  年且九十。

  5、所(以)

  一,表根据。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二、表原因。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三、表方式

  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6、为

  一、动词。(wei)

  二、介词。(wei)

  1、表示对象。译作:“给”、“替”。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2、表原因。可译为“因为”。

  为国捐躯

  3、表目的,可译为“为了”。

  为之一振

  各为其主

  4、表被动。(wei)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何过?

  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三、句末语气词,表反问、感叹。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第三课时

  7、焉

  一、形容词词尾,作词缀。

  硿硿焉

  盘盘焉,囷囷焉

  二、兼词。相当于“于何”、“于此”。可译为“在哪里”、“在那里”。

  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如乐作焉。

  三、代词。

  1、那。

  微波入焉。

  2、疑问代词。“何”。

  焉用亡郑以陪邻?

  四、语气词。

  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

  8、也

  一、句尾语气词。表判断,表肯定或否定语气。

  莲,花之君子也。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二、句末语气词。与“何”等词相应,表疑问语气。

  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

  三、句中语气词。表示语气的停顿,常用在单句的某一成分后或复句的某一分句后。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9、以

  一、介词

  1、表示动作行为以某物为工具或凭借。译作:“拿”、“用”、“凭”、“依照”。

  敢以烦执事

  以乱易整,不武

  请以剑舞。

  以衾拥覆。

  以五十步笑百步。

  以告,则杀之。

  2、引出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相当于“把”、“跟”、“与”。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举以予人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2、表示原因。译作:“因为”、“由于”。常“是以”连用。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4、表示凭着某种资格、身份或地位。译作:“用(凭)……资格(身份)”或“用(凭)……名义”。

  生以乡人谒余。

  5、表示时间。译作“在”、“从”。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二、连词。连接前后两个词或分句,表示并列、承接、目的等关系。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辟病梅之馆以贮之。

  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日削月割,以趋于王。

  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越国以鄙远

  焉用亡郑以陪邻

  阙秦以利晋

  第四课时

  10、因

  一、介词。

  1、依靠,凭借。

  因材施教、因人制宜

  2、趁着,趁机。

  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3、沿袭。

  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

  4、因为。

  因小失大、因祸得福

  5、由,经由。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二、副词。于是,就。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

  11、于

  介词:

  1、引进动作的处所或环境。可译作:“在”、“到”、“从”、“在……方面”。

  例: A、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而聆之。

  B、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C、青取之于蓝

  D、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2、引进动作的对象。译作:“给”、“跟”、“向”、“对”、“对于”。

  例:赵尝五战于秦。

  耻学于师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3、引进比较的`对象。译作:“比”。

  苛政猛于虎。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师不必贤于弟子

  4、表被动。有时与“见”连用。

  受制于人

  吾尝见笑于大方之家。

  5、引进动作发生的时间。“于”后的宾语是表时间的词。译作:“到”。

  例:积于今六十岁矣。

  6、“于是”连用。有两种解释:

  其一,“于+是”,译作:“在这……”、“从此”。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余有叹焉。

  其二,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

  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

  于是怀石,遂投汨罗以死。

  12、与

  一、动词。参与( )

  二、连词。和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三、介词。和、跟、同

  1、跟,同。

  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

  2、给,替。

  与人佣耕。

  四、句末语气词。表疑问或感叹。写作“欤”。

  岂非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第五课时

  13、则

  一、名词。“准则”、“规则”。

  以身作则

  二、副词,表判断,相当于“是”。

  此则寡人之罪也。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三、连词。用在对比句中,表示对比,可译为“就”。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四、连词。表示复句关系。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表假设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表转折

  临视,则虫集冠上。 表承接

  14、之

  一、动词。可译成“到,往”

  杳不知其所之也。

  辍耕之垄上。

  二、结构助词

  1、“的”

  古之学者必有师。

  2、宾语前置的标志。

  夫晋,何厌之有?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3、定语后置的标志。

  石之铿然有声者。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4、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5、补足音节。

  填然鼓之。

  三、代词。

  1、代物

  人非生而知之者。

  2、人称代词,“他”。

  吾从而师之。

  3、指示代词,“这”。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15、者

  代词

  1、指人、物、事、时间、地点等,可译为“……的人”、“……的东西”、“……的情况”、“……的事情”等。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2、用在数词后面,可译为“个”、“样”、“种”等。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3、用在“今”、“昔”等时间词的后面,表示“……的时候”。

  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4、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5、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原因。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6、用在后置定语的后面,复指前面被修饰的中心词。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文言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以虚词,实词翻译为切入口,落实文言文复习,文言文教案。

  2.在学生已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一般原则、技巧的基础上,加强基础知识的巩固,指导学生掌握好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技巧。

  【教学重点难点】

  1.抓关键词句(关键词语、特殊句式),洞悉得分点。

  2.借助积累(课内文言知识、成语、语法结构、语境等),巧解难词难句。.

  3.在学生已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一般原则、技巧的基础上,加强踩点得分意识,以难词难句为突破口,指导学生掌握好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技巧。

  【教学设想】

  1.依据福建省考纲对文言文的要求着重落实18个虚词和120个实词的意思,4种文言句式的运用,常见的通假字的运用。

  2.高考的文言文阅读是源于课本而又高于课本的,作为高考的第一轮复习,由课内拓展到课外,以课内文段阅读为材料进行复习,通过"积累--迁移--巩固"的复习原则,逐一落实考点内容。

  3.在学生掌握了"信、达、雅"三字翻译目标和"六字翻译法"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在文言翻译中的盲点,力图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解决翻译疑难的技巧,并通过训练验证这些技巧的可操作性,使学生能举一反三,从而增强文言文翻译的信心。

  4.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动学生积极参与,在教学中,让学生变换角色,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完成教学内容,提高课堂复习效率。

  【教学时数】

  6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高考对文言文的要求及主要题型

  教学重点:

  1、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高考文言文的几种题型

  2、在学习中发现自己在翻译中碰到的困惑和不足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进入高考文言文阅读古文翻译专题的复习。文言文是对学生古汉语知识的综合能力的考查。近几年来,高考文言文翻译题的分值基本保持不变,共计15分,设两至三题选择题,每题3分;设一道翻译题,每题两到三句,此题为9分。那么针对于这些题型,怎么做好复习呢?

  二、考纲阐释:

  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对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的能力层次均为B级。分别要求做到"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也为B级。这部分题目学生感觉难度最大。

  三、文言文翻译五步法:

  1.先将古今汉语语义基本一致的地方抄写下来,将比较容易理解的内容对译出来,然后将现代汉语无法翻译或不需要翻译的地方删去。以便将完全不懂的地方突显出来。

  2.将不懂的词语放到原句中去揣测,大致推断出它的意思。

  3.统一整理答案,注意前后协调和语句的畅通,保持原文语气。

  4.按照翻译要求,写出译文。

  5.将译文放到原文中加以检查,并作必要的修改。

  四、范例解析

  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庄宗与梁军夹河对垒。一日,郭崇韬以诸校伴食数多,主者不办,请少罢减。庄宗怒曰:"孤为效命者设食都不自由,其河北三镇,令三军别择一人为帅,孤请归太原以避贤路。"…俄而崇韬入谢,因道之解焉,人始重其胆量。

  天成、长兴中,天下屡稔,朝廷无事。明宗每御延英,留道访以外事,道曰:"陛下以至德承天,天以有年表瑞,更在日慎一日,以答天心。…

  译文:①不久郭崇韬进来(向庄宗)谢罪,通过冯道化解了与庄宗的冲突。

  ②陛下凭借最高道德来承受天命,上天用丰收的年成来显示吉祥。

  解析:

  第一句:"俄而"应翻译成"不久";"谢"意思是"道歉谢罪",不要翻译成"感谢";"因"是"通过"的意思。"因"一般不作因为讲,而常作因此于是讲,如在《齐桓晋文之事》中有:"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第二句:第一个"以"是"凭借"的意思,是介词;后一个以是"才",是连词,教案《文言文教案》。"年"是"(好的)收成",在《齐桓晋文之事》有:"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瑞雪兆丰年"

  五、了解有关文言文翻译的常识

  1、标准

  简言之三个字:信(准确)、达(通顺)、雅(有文采)。高考中的翻译一般只涉及信和达。

  2、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就是严格按原文字句一一译出,竭力保留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力求风格也和原文一致。"意译",则是按原文的大意来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可采用和原文不同的表达方法。一般说来,应以"直译"为主,辅以"意译"。高考文言文翻译也主要考"直译"。

  3、直译的方法--"留"、"换"、"删"、"补"、"调"、"贯"六个字。

  六、文言文翻译标准:

  "信"要求忠实于原文,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直译,不可以随意增减内容。

  例: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六国灭亡,不是武器不锋利,战术不好,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达"要求译文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一致。

  例:以勇气闻于诸侯。

  凭勇气闻名在诸侯国

  凭着勇气在诸侯中间闻名

  "雅"要求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以及风格准确的表达出来。

  例:曹公,豺虎也。

  曹操是豺狼猛虎。

  曹操是象豺狼猛虎一样(凶狠残暴)的人。

  七、文言语句翻译方法归纳

  1、保留法(留):

  ㈠人名(名、字、号等)、地名、官职名、年号、国号等专门称谓。

  ㈡度量衡单位、数量词、器物名称。

  ㈢古今意义相同的'词。

  例题1:

  ①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②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师说》)

  ③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屈原列传》)

  ④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过秦论》)

  ⑤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为巴陵郡太守。

  2、替换法(换):即用现代汉语词汇替换古代汉语词汇

  ㈠古代的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词。

  ㈡古今异义、通假字、今已不用的字。

  例题2:

  ①请略陈固陋:请让我大略的陈述自己固执鄙陋的意见。

  ②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名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五人墓碑记》)

  予:我。斯:这。徒:只。记:记载

  明:使…明了。匹夫:百姓。社稷:国家。

  ③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先帝不认为我地位低微,见识浅陋,降低自己的身份,三次到草庐来探望我。"卑鄙"一词古今汉语都常用,但词义已转移,所以译文用"地位低微、见识浅陋"来替换它。"顾"今天不常用,译文用"探望"来替换。

  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要换成现代通俗的词语。如:

  ④齐师伐我。

  这句中的"师",要换成"军队";"伐",要换成"攻打"。

  ⑤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这句中的"吾",要换成"我";"尝",要换成"曾经";"终",要换成"整";"思",要换成"想";"须臾",要换成"一会儿"。

  3、删减法(删):删除没有实在意义、也无须译出的文言词。对象:仅起结构作用,没有具体意义的虚词。

  情况:①句首发语词。②句中停顿或结构作用的词。③句末调节音节的词。④偏义复词中的衬字。

  例题3:指出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

  ①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②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③魏王怒公子之盗其兵符(《信陵君窃符救赵》)

  ④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孟子见梁襄王》)

  ⑤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⑥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⑦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⑧战于长勺,公将鼓之。(《曹刿论战》)――长勺这个地方与齐军交战,鲁庄公将要击鼓(命令将士前进)。(之,句末语气助词)

  ⑨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这句中的"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中独立性,不译

  4、增补法(补):把文言文中省略的而现代汉语不能省略的成分补上。包括主语省略、动词后宾语的省略、介宾省略、介词省略等。

  例题4:在下列句中准确的位置写出省略的成分,并用括号表示出来:

  ①(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桃花源记》)

  ②竖子,不足与(之)谋(《鸿门宴》)

  ③今以钟磬置(于)水中(《石钟山记》)

  ④尉剑挺,广起,夺(之)而杀尉(《陈涉世家》)

  ⑤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

  (如果)不能不说,那么还是(说说)如何行王道吧。

  5、调整法(调):将古代汉语句子中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整,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对象是文言文中倒装句,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等。

  例题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语序的变化。

  ①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

  ②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宾语前置)

  ③宋何罪之有?(宾语前置)

  ④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介词结构后置)

  ⑤石之铿然有声者(定语后置)

  ⑥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

  这是宾语前置句,译时要调为"动+宾"语序。、

  ⑦大王来何操?

  这句是宾语前

【文言文教案】相关文章:

《文言文》教案09-06

文言文教案03-08

文言文《口技》教案01-23

文言文教学教案11-07

文言文《离骚》教案05-31

文言文教案五篇12-28

【精选】文言文教案三篇04-30

【精选】文言文教案四篇04-28

初中文言文教案03-06

小学语文《文言文》教案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