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教案

时间:2023-05-02 13:31:14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推荐】大班科学教案汇总9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大班科学教案9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推荐】大班科学教案汇总9篇

大班科学教案 篇1

  活动背景:

  在班上自然角里摆放着各种植物,每天早上孩子们都会给这些植物浇水。上周一,乐乐又带来了许多小蝌蚪,这下可热闹了,孩子们都围上去看。他们每天观察,并热烈地交流着:“看,小蝌蚪长腿了。”“好像有两条呢。”“它再过几天就要离开我们了。”“是回到小河里去吧?”“对,以后还会变成大青蛙呢。”“不是大青蛙,有的会变成癞蛤蟆。”“啊,癞蛤蟆,太难看了。”……孩子们在一起饶有兴趣地谈论着有关青蛙的话题。为了帮助幼儿了解小蝌蚪变成青蛙的生长过程,了解青蛙的生活习性等相关知识,我便和孩子一起开展了此活动——《小蝌蚪变青蛙》。

  活动目标:

  1、了解小蝌蚪变成青蛙的生长过程。

  2、知道青蛙是人类的好朋友,初步萌发爱护青蛙的意识。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多媒体课件,小蝌蚪变青蛙的生长过程演示图,幼儿操作用图,音乐磁带等。

  2、经验准备:活动前请家长带幼儿观察小河里小蝌蚪,并饲养小蝌蚪。

  活动过程:

  一、通过观察比较,引发幼儿思考与讨论。

  1、小蝌蚪从哪里来?

  2、小蝌蚪的腿是怎么长出来的?

  3、小蝌蚪的尾巴到哪去了?

  二、根据已有经验,推测青蛙的生长过程。

  1、提供操作小图片,让幼儿根据已有经验进行图片排序。让幼儿看看、排排、说说小青蛙是怎样长大的。

  2、提出要求(小朋友在排图的过程中不要看别人怎么排,也不要讨论,自己动脑筋,每个人的想法可能都不一样。)

  3、幼儿排图,完成猜想过程。

  4、讲评卡片,组织讨论。

  三、观看动画课件,了解小蝌蚪变青蛙的生长过程

  1、播放动画----《小蝌蚪找妈妈》,给予幼儿感性和完整的经验(引导语:我们来看一下动画,看看从青蛙妈妈产下卵开始,是怎么一步步变成青蛙的。)

  2、幼儿和老师一起排图,完成小蝌蚪变青蛙的生长过程。(引导幼儿和老师一起轻轻地讲,“青蛙妈妈先在池塘里产下卵,接着变成了小蝌蚪,小蝌蚪先长出了后腿,又长出了前腿,尾巴慢慢变短,变成了一只小青蛙。”)

  3、提升经验,并激发他们爱护青蛙的意识。(引导语:小青蛙有哪些本领?它喜欢吃什么?为什么说青蛙是保护庄稼的能手?如果没有青蛙,庄稼会怎样?我们应怎样保护青蛙?)

  四、表演游戏:《小青蛙你唱吧》

  1、商讨游戏的玩法。一部分幼儿戴头饰扮演可爱的小青蛙,一部分幼儿扮演有爱心的小朋友。

  2、设置情景,鼓励幼儿自己设计动作,在音乐的伴奏下表演游戏。

  活动反思:

  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体现了幼儿观察在前,教师引导在后的理念。思路清晰,各环节过渡自然、流畅,达到了预期效果。这次活动的亮点是:

  1、幼儿参与的积极性高。能够根据幼儿的年龄和兴趣特点,结合季节特征来选择和设计活动,把科学领域的活动用故事情节贯穿下来,增强了活动的趣味性。在排图的过程中,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猜想,有的说先长前腿,有的说先长后腿,各抒己见,争论热烈,更进一步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2、注意建构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活动中创设了一种安全、愉快、宽松的外部氛围,教师能够深入、有效的参与和引导,并始终给予幼儿积极的关注,使他们的活动动静结合,由观察讨论——排图猜想——欣赏故事——语言描述其成长变化——到体验游戏,顺应了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参与活动,把幼儿的学习兴趣推向深入。

  3、较好地完成了活动目标。在设计活动时我注意使用了多媒体课件,多种教学方法:演示法、游戏法及情景教学法,能够使幼儿主动探究、积极思维。新《纲要》明确指出:“幼儿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活动中引导幼儿看一看、听一听、说一说、学一学、玩一玩等多种感官的参与,幼儿不知不觉对小蝌蚪的成长变化产生了兴趣。而游戏体验法,使幼儿在玩的过程中体验小蝌蚪慢慢长大,小朋友爱护小青蛙的快乐心情,进一步产生关爱小动物的情感

大班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引导发现盐可以改变让一些沉下去的东西浮上来。

  2、激发探索的欲望及对科学的兴趣。

  3、培养幼儿敢于大胆设想、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将幼儿分成五组,每组的`桌子上备有:小铁钉、小纽扣、小块的马铃薯、小块的红萝卜、鹌鹑蛋、盐、毛巾(数量若干);

  黑板(画有记录卡)、粉笔;

  人手一张记录卡、塑料瓶子(瓶子里装有温水),铅笔若干;

  活动过程:

  一、以谈话的方式分享自己在家做实验的结果,引出课题。

  二、幼儿探索、操作小铁钉等物体在清水中的沉浮。

  1、教师介绍记录卡的记录方法。

  老教师出示黑板,讲解记录卡的记录方法及操作时的要求。

  2、幼儿操作,教师观察及个别指导。

  3、交流自己的操作结果。

  教师:你发现哪些东西在水里是沉下去的?

  三、幼儿探索、操作在水中加盐物体的沉浮变化。

  1、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2、交流实验结果。

  四、小结。

大班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发现同样的一张纸条,通过改变形状,可以变得坚韧牢固。

  2.激发幼儿积极思考,探索出不一样的变化方法。

  3.培养幼儿对科学探索活动的兴趣,学习利用身边的物品进行科学探索活动。

  4.主动参与实验探索。

  5.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活动准备:

  1.每组一份报纸条,每人一个装水的大油瓶。

  2.一张大记录表,一支记号笔,三张已粘贴好的报纸。

  活动过程:

  1.观察材料,导入课题。

  看,这是什么?它有什么用?(发散思维)今天,老师想用这张报纸条提起这个油桶,你们觉得可以吗?(出示表格、记录)(不可以)为什么?

  觉得不可以的举手,可以的举手。(统计人数记录)那就一起来试试吧。

  注意:

  1)每个小朋友一次只能用一张纸条,用坏的纸条放到中间的篮子里。

  2)只能用纸条提,手或身体都不能碰到油桶上。

  2.幼儿第一次自由探索。

  1)幼儿自由操作,老师巡回观察。

  如断了:想想办法,怎样让它更牢固些?

  如成功了:再想想有没有其它办法,也可以提起来?

  老师倒数5个数,你们拿好操作的'纸条坐到前面的座位上。

  2)集中讨论:

  刚才谁成功了?你是怎么做的?(记录)还有谁也是这么做的?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那再来试一试,看能不能用其它办法,也将桶提起来。

  注意:这次只能用一只手提。

  3.幼儿第二次探索。

  1)一种成功了,再试试还有没有其它办法?

  2)倒数5个数,拿好纸条坐到前面。

  3)讨论:你用了什么办法也成功了?还有什么不同的办法?(记录)小结:刚才小朋友说不可能,现在通过尝试,我们想出了许多办法,卷、折、拧,把不可能成为了可能,真厉害!那到底哪种方法变出的纸绳最坚韧牢固呢,我们一起来做个小游戏:拉一拉。

  4.幼儿游戏。

  每个小朋友一张这样的纸条,想办法让它变得又长又牢固,然后找一个小朋友拉一拉,比一比,看谁的纸条最长最牢固,坚持到最后。

  还有谁想挑战老师的?下次活动继续探索。

  5.观看表演:纸绳秋千。

  两位老师拧纸绳。

  让一个小朋友坐在上面荡秋千。

  厉害吗?

  6.联系生活,拓展经验。

  你们知道吗,这种拧绳子的办法,有时还能救人呢。比如在发生紧急状况的时候,门口出不去,有人就用家中的床单或窗帘撕剪成一条条,然后拧成布绳连接起来,从窗口放下,顺着布绳爬下去逃走了。

  活动反思:

  1、提供适宜的材料

  材料是幼儿探究和学习的中介,只有主动地与材料互动,才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从中体验发现的乐趣,激发探究的欲望,使幼儿的探索活动更加深入,获取丰富的科学知识经验。本次活动为幼儿提供的物化着教育目标和内容的材料是幼儿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而且是幼儿有持续探究欲望的,它支持幼儿运用原有的经验进行充分猜测和验证,有助于幼儿多方面经验的主动建构,幼儿在操作材料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体验。

  2、设计探究的过程

  整个过程设计体现了教师的规范性和严谨性,更体现了幼儿亲历科学探究的主体性。活动从幼儿已有知识、经验出发,提出问题,对问题答案进行推测,为证实推测而设计“纸条提水”实验,收集数据(记录表),进行交流,得出结论,提出新问题,提升经验,解决问题拓展迁移经验于生活。承上启下、层层递进的流程,提升了幼儿的思维空间。

  3、要求及时的记录

  实验记录是幼儿在探究过程中所获得的重要信息,能使幼儿关注探究的过程。本次活动要求幼儿在每尝试一种纸条后就记录下数字结果,有助于幼儿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得出结论,有助于幼儿同伴间的交流和经验分享。

大班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基本掌握钟面的主要结构,认识整点时钟,在故事的情节中,帮助幼儿了解时间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通过游戏的体验、初步感受时间的宝贵。

  3、愿意欣赏散文,感知散文语言的优美,风趣。

  4、根据已有经验,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各种钟若干有趣的钟表PPT水彩笔若干支

  活动过程:

  一、认识时钟,掌握钟面的结构:

  1、听,什么声音?(钟表声)(出示钟宝宝)

  2、钟上有些什么?钟上有哪些数字?数字式怎样排列的?

  总结:从12—1这个方向叫顺时针,如果倒过来这个叫逆时针。

  3、长针叫什么?短针叫什么?(教师拨针6:00)现在几点了?

  总结:时针走一格,长针就走一圈,时针指着6,分针指着12,就代表6点整。

  4。、训练幼儿拨整点:7:00、9:00、11:00、3:00、4:00,我们来看看分针和时针有什么不一样呢?寻找上面的整点,并把钟宝宝一一对应的挂在绳子上

  总结:我们认识了这些时间,就可以按时起床,按时上学了。钟宝宝走累了,我们让它休息一会吧!

  二、分别介绍各种名称的钟表:

  1、你还在什么地方见过钟宝宝呢?(幼儿讨论)

  2、进钟表店,分别认识:挂钟,台钟、落地钟、并欣赏手表、卡通钟。

  总结:其实啊,人们给钟起名字很方便,挂在墙上的就叫挂钟,放在桌上的叫台钟,放在地上的叫落地钟,但有的时候人们觉得还不方便就会把钟变成小小的表挂在手上就叫做手表(出示:手表)

  叔叔们真聪明,设计了各种各样的钟,为了吸引我们小朋友从小就学会看时间,人们还设计了很多的卡通钟(出示:各种各样的卡通钟)

  三、欣赏故事《喜欢钟表的国王》

  1、老师给你们介绍了这么多不一样的钟,你们喜欢吗?你们喜欢钟表,有一个人也非常喜欢钟表,看,就是他(出示国王)

  2、这就是滴答滴答国的国王,这个国王啊有个爱好,就是非常喜欢各种各样的钟表,所以人们叫他《喜欢钟表的国王》

  3、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故事,教师利用ppt讲述故事,幼儿欣赏:

  (1)国王把钟表全拿走了,人们没有了钟表,你觉得会发生什么事?

  (2)这个国家的.国王一到中午12点就到大街上巡视,为什么没有人出来欢迎他?

  (3)最后国王决定了什么事,你们知道吗?

  总结:如果我们没有钟表,就不知道什么时候上学,吃饭,你觉得时间在我们生活中重要吗?

  四、游戏:体验一分钟"长"与"短"

  1、你觉得一分钟有多长吗?是长还是短?

  2、如果我给你一分钟,让你做一件事,你可以做什么事?(幼儿说)

  3、体验一分钟长: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分钟到底有多长?我们利用一分钟来做个游戏"憋气"谁来说说,你觉得一分钟是长还是短?

  4、体验一分钟短:你觉得一分钟很长对吧,那我们再来试试,米老鼠想请我们给它设计一些漂亮的卡通钟,送去它的钟表店,我们还是利用一分钟的时间设计一个漂亮的卡通钟。现在你觉得一分钟是长还是短?

  总结:孩子们,你们知道吗,有的时候觉得一分钟很长,有的时候觉得很短,是因为我们做的事情不一样,时间就分配的不一样。

  五、拓展:设计卡通钟

  老师希望通过今天的活动,你们能够爱上钟表,学会看时间,珍惜每一分。设计各种各样的卡通钟(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活动反思】: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能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而以比赛的形式进行,又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竞争意识。活动中通过让幼儿做小主人,让幼儿有一种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了幼儿展示自我的愿望,让幼儿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来。多样的活动形式,彻底打破了以往单一技能的训练,充分考虑到了幼儿的个别差异,有利于幼儿个性的发展和协作精神的培养。课件背景音乐的播放让幼儿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并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乐曲中钟表形象。

大班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理解加号、减号、等号的含义。

  2、学习5以内的加法。

  3、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1、5以内加法题卡,加号、减号、等好卡片,动物卡片等。

  2、教室的地上画一个圈。

  活动过程:

  介绍新朋友:

  1、教师出示"+"、"-"、"="符号。

  "+"表示一个数与另一个数合起来。

  教师示意:两个幼儿分别站在教师左右两边,"+"表示两个幼儿分从教师的左右两边走到一起并拥抱。

  "-"表示原来的总数中去掉一个数。

  教师示意:拥抱在一起的`两个幼儿,走掉一位。

  "="表示它两边的数量相等。

  教师示意:教师的左右手分别挽着两个幼儿。

  2、学习加法:

  教师在黑板上演示加法题。

  --"河里本来有2只小鸭,这时游来了1只小鸭,现在河里有几只小鸭?"教师演示算式。

  --"原来的2只小鸭用数字2表示;游来了1只小鸭用数字1表示;现在河里有几只小鸭?在数字2和数字1之间用'+',表示着两个数字合起来,2+1=3。""等号两边的数字有什么特点?"以此类推,学习5以内数的加法。

  游戏"奇妙的口袋":

  3、教师在教室的地上画一个圈。

  请幼儿参加游戏,看教师出示的符号,立即做出反应。

  --"看到'+'号你们赶快从外边站到圆圈里去;看到'-'号从圈里出来;看到'='表示圈内圈外的人数一样多。"

  教学反思:

  为了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在活动前我有心收集了一些孩子喜欢的东西,在活动中,由情入境,让小朋友们用收摸摸这些东西,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引起他们活动的兴趣,特别是小班幼儿更是如此,在摸一摸、猜一猜中,让孩子用自己的感官去感知,发展想象,这些东西都是孩子熟悉的,幼儿边玩边说,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小朋友在动手摸一摸、捏一捏后,感知物体的软和硬,学习用语言进描述。

大班科学教案 篇6

  设计意图

  各种布的吸水性不同。伞面就是利用不吸水的布制成的。本次活动意在让幼儿通过实验了解不同布的吸水性,从而理解伞面的制作道理。鼓励幼儿积极主动地运用自己掌握的生活经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能通过实验检验自己或别人的假设。

  活动目标

  1、 激发幼儿对生活现象的好奇心。

  2、 通过实验初步感知不同布的吸水性不同。

  3、 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各种质地的布块若干(棉布、纱布、绒布、尼龙布、麻布、塑料布等)及眼药水瓶若干。

  过程建议

  1、 幼儿猜猜:换别的布做伞面,行不行?

  2、 幼儿分组观察各种布的区别。引导幼儿用眼睛看(颜色),用手摸一摸(厚薄、软硬、粗细),使劲拉一拉,听听它们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请幼儿说一说自己都观察到了什么,有什么想法。

  3、 教师用棉布实验,将水滴在上面。

  (1) 操作之前请幼儿猜猜:水滴上去后会怎样?有没有变化?有什么样的变化?

  (2) 教师将水滴上去之后,请幼儿观察,用语言总结变化。(如:水透进布里去了;布把水吸进去了;有水的地方变湿了等。)

  4、 请幼儿猜想一下,如果用眼药水瓶滴水在其他布的表面上,会发生什么变化。有能力的幼儿可以说一说判断的根据。

  5、 幼儿分组动手操作,教师观察、协助、指导。

  将水滴在不同布的表面,看看水滴在不同材料的表面是如何改变的.。是停留在一个地方还是散开;是停留在表面还是渗透进去。如果能渗透,比较一下在哪种材料上渗透得快,在哪种材料上渗透得慢。再多滴几滴试一试。滴完水后,可以用手在材料上摸一摸,压一压,比较不同材料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幼儿交流自己操作时观察到的情况和想法。

  6、 讨论:哪一种材料吸水性好?哪一种材料吸水性较差?按其吸水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排列一下。选出吸水性最好的和最差的材料,比较它们在外观形态、软硬程度和表面的触感上有什么不同。

  7、 想一想:吸水性强的布与吸水性差的布各有什么作用?我们的身边和生活中是否有使用这种材料的布做成的东西?为什么会使用它们?(比如:为什么用软的吸水性好的布做毛巾、手帕?为什么用结实的不吸水的布做雨棚、雨伞等?)

  8、 出示挂图:(1)小明热得满头大汗,在到处找擦汗的东西;(2)妈妈看到地上很脏,想做一个拖把拖地;(3)外面下雨了,爸爸想买一件雨衣,雨衣是什么材料做成的?(4)小方总是把桌子上弄得油乎乎的,妈妈想铺一张桌布,应该选什么材料?请幼儿根据不同的情况在材料筐中找出一种最合适的布。

  延伸提示

  1、 鼓励孩子们用不同的液体进行实验,如醋、油等。让幼儿观察不同的液体在不同布的表面上有什么变化。

  2、 教师向幼儿介绍几种布的名称、作用和原料。

大班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观察不同大小、不同色彩的橘子,了解橘子的外形特征。

  2、迁移已有的作画经验,探索画小橘子的不同方法。

  3、大胆尝试,感受旋转涂抹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幼儿会使用棉签。

  2、各种各样的橘子。

  3、红色、橘色、黄色的水粉颜料,颜料盘,棉签若干。

  4、画有白色水果篮的黑色作业纸人手一张。

  活动过程

  一、教师用变魔术的情境出示小橘子,引导幼儿观察。

  1、教师:看看,老师的口袋里藏了一个什么呀?小橘子是什么样子的?

  2、教师:咦?这里还有一个,是什么呢?和刚才的小橘子一样吗?哪里不一样啊?

  (1)教师通过多次变魔术的'情景出示不同的橘子,引导幼儿观察、发现橘子的大小、形状和颜色的不同。

  二、出示作业纸和作画的材料,幼儿探索画小橘子的不同方法。

  1、教师出示画有水果篮的作业纸。

  教师:这里有一个水果篮,可是里面空空的。谁会用棉签在篮子里变出一个小橘子呢?

  谁愿意做魔术师上来试一试?

  2、教师反馈并示范幼儿画小橘子的不同方法。

  教师:第一个魔术师是先画一个椭圆形,再给它穿上衣服的方法变出小橘子的。

  第二个魔术师是使用转转、越变越大的方法变出小橘子的。

  第三个魔术师是使用转转、越变越小的方法变出小橘子的。这几种方法都很棒哦!

  3、要点提示

  (1)第一种方法:先画出椭圆形外轮廓,再在轮廓线内涂染。

  (2)第二种方法:由内向外做扩散旋转,涂抹成小橘子的外形。

  (3)第三种方法:由外向内做收缩旋转,涂抹成小橘子的外形。

  三、幼儿作画,教师指导。

  1、教师继续添画橘子,引导幼儿将篮子里装满橘子。

  教师:一个大大的橘子,好甜啊!转转转……又装进来了一个橘子。

  教师:大大小小的橘子装了满满一篮子。看!都把一个橘子挤出来跳到篮子旁边了!

  (教师一边创设情景,一边示范画小橘子)

  2、幼儿作画,教师个别指导。

  四、展示幼儿作品,互相欣赏、交流。

  教师:你喜欢哪个篮子里的小橘子?为什么?

大班科学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知道“苔藓”这一名称和主要外形特征,了解苔藓的生长环境。

  2、乐意主动采摘苔藓,感受乐趣。

  3、丰富相应词语,如葫芦藓、地钱、墙藓等。

  【活动准备】

  教师事先找好有苔藓的花圃、田间路边等。

  【活动过程】

  一、出示苔藓实物样品、引出课题。提问:

  ——谁见过这些绿绿的小东西?它们会长在哪里呢?

  ——今天我们要去找找苔藓,可以采摘。

  二、幼儿寻找采摘苔藓,过程中和幼儿一起观察其生长环境的`特点,诱发幼儿(幼儿食品)有意记忆。

  三、交流经验

  ——你找到了苔藓了吗?它长在哪儿?什么样子的?象什么?(让幼儿边观察边讨论。)

  ——请你找一找苔藓的根、茎、叶。谁也有根、茎、叶?

  四、幼儿再次寻找采摘,并让幼儿摘点野花、野草,为回教室让幼儿用它与苔藓合作学习插花。

  五、梳理经验:

  1、苔藓它多生长在潮湿、肥肥的土地里,在住宅、田园和路旁容易找到。因为是潮湿环境,因此人们走路要小心。

  2、苔藓虽小也有根、茎、叶,是植物一种。(让幼儿讨论苔藓与水和阳光的关系。)

  【活动建议】

  可结合相应的季节和天气组织幼儿采摘苔藓(地钱),并烹饪、品尝苔藓植物(地钱),让幼儿了解其特殊的用处。

  【活动延伸】

  1、科学区中设置“下水石”、“上水石”、“没水石”,观察哪块石头能长出苔藓。(“上水石”总保持着潮湿的状态,所以适合苔藓植物生长。)

  2、在自然角种植苔藓。

大班科学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通过看、听、说使幼儿了解乐音的作用与噪音的危害。

  重点:

  通过幼儿感受乐音与噪音,培养幼儿养成不发出噪音的习惯。

  难点:

  通过看、听、说使幼儿了解乐音的作用与噪音的危害。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

  1、棉花、香烟、瓶子

  2、自摄的.有关空气污染源的录像片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感受乐音与噪音听乐音说感受——听了这些声音你感觉怎样?

  (听噪音,想想说说)刚才你听到了什么声音?听了这些声音你又有什么感觉?

  2、了解乐音的作用与噪音的危害请幼儿自由从书本上了解并交流。

  3、结合生活经验讲述:

  你还在哪里听到过乐音?什么地方听到噪音?

  4、结束活动,师生共同总结。

  出示难受的、笑的两张脸谱图请幼儿说说他们听到了什么声音?

  5、延伸、请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找找哪里有噪音,并寻找有关资料,寻求解决方法。

【大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大班科学教案11-07

大班《地球》科学教案10-08

大班蜗牛科学教案09-30

大班优秀科学教案03-24

大班科学教案11-09

水大班科学教案11-06

大班科学教案《桥》10-09

空气大班科学教案11-21

大班科学教案《蚂蚁》04-01

大班科学教案光04-01